1947年,印度独立建国时,为何没有带上东方的缅甸?
英属印度在1937年后,分为英属印度和英属缅甸...谁说没有呢,印度当时确实想把缅甸拉去,成为一个国家,当时人家缅甸不干,还有缅甸比印度早独立的
1947年,印度独立建国时,为何没有带上东方的缅甸?
缅甸那会没有看上印度,拒绝了印度的拉拢。
印度独立建国时,尼赫鲁确实想把缅甸也给收回来。这是符合他的做事风格的,他认为小国寡民在未来是没有前途的,要么被融合消灭,要么就要作为大国的附庸而存在。由于印度天生就有着大国的禀赋,所以印度就有责任把南亚次大陆统一起来,成为世界一极。
(曾经的英属印度:400多万平方公里)
尼赫鲁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印度独立之后,印度强行吞并了很多不愿意加入印度联邦的独立土邦,还吞并了小国锡金,对不丹和尼泊尔也是极尽渗透势力之能事,肢解巴基斯坦,武装干涉斯里兰卡等等,印度周围的邻国,算是被祸害惨了。
可是,印度在做一番努力,试图把缅甸也给拉到印度联邦被拒绝之后,印度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为什么呢?
其实,别看印度家大业大的,缅甸那会可是真心看不上印度的。虽然印度被称为英国王冠上最明亮的那颗珍珠,可是在东南亚这个桂冠非缅甸莫属。缅甸在二战之前,在世界上都是数得着的富裕国家,人均GDP达到700多美元。作为对比,直到1950年,印度的人均GDP才200多美元。
原本,英国为了方便统治,在1885年消灭了贡榜王朝之后,就把缅甸给纳入到英属印度去管理了。可是到了1920年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如火如荼,英国特别担心一旦局势失控,会影响到旁边的缅甸。因此,就在1937年把缅甸从英属印度给划出来了,成了英属缅甸,跟英属印度算是平起平坐。
(英国又把缅甸给划出去了)
缅甸经济搞的好,印度东北的几个邦的经济情况却很差,有很多人偷渡到缅甸,给缅甸人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而且,缅甸当局也十分警惕这会不会是“移民换种”的计划,因此一直拒绝给这些各种原因到来的移民发给公民证,制造了一个无国籍的族群——罗兴亚人。如果缅甸再加入印度,成为了一个国家,那肯定会有更多的印度人、孟加拉人涌入缅甸,这是缅甸绝不愿意看到的景象。
印巴分家时,是按照宗教来划分归属的。穆斯林归巴基斯坦,印度教归印度。缅甸人信仰佛教呀,缅甸本来就不属于《蒙巴顿分治》方案里的一部分。再者,英国当时已经丢了印度,印度还想把缅甸打包带走,英国人会同意吗?
当然,印度可能会独立的名义来忽悠缅甸跟着他一起独立。缅甸又不傻,缅甸也有自己的民族军队,也是经过二战历练的,而且印度能够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难道缅甸就不能了?实际上,印度独立刚刚一年,缅甸也就独立了。缅甸独立的底气比印度可要充足的多,在历史上印度不过是个地理概念,可是缅甸却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大国自豪感要比印度强得多。
(缅甸曾几乎统一东南亚)
印度独立之后也不敢对觊觎缅甸,别看印度在南亚耀武扬威,那都是印度的强势区域,可是在东北地区,印度的军事实力就很差劲了,主要原因是西里古里走廊太窄了,对东北各邦能够投放的影响力小之又小。如果印度意图对缅甸动武,别说能不能打的过缅甸,搞不好一个不小心,连东北土邦都要一并给搭进去。直到现在,东北各邦依然是印度分裂势力的大本营。
这样一看,不管是从民俗、国情、宗教、文化、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印度都不具备对缅甸的优势,自然也就谈不上带上缅甸一起独立了。
1947年,印度独立建国时,为何没有带上东方的缅甸?
兔哥哨位谈谈个看法:首先,印度的独立不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不是用武力征服获得土地,建立一个国家,而是一种继承,严谨点说是用和平手段,用劝说的方式,看看你们谁来入伙,我闹独立了,这样就失去了威慑性,也失去了强制性,只能是自愿加入。印度能建国全靠大英帝国的衰落与赏赐。印度1947年独立,有了印度这个国家,这之前,并没有印度这个国家,而且,印度从来也没有用枪杆子去和谁挣抢过,历史上,也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国家概念,始终是土邦林立,一盘散沙,也没有什么历史朝代一代代的更叠传承,本土的朝代都不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并且多数朝代都是外来入侵者建立的,和印度没有关系,因此,印度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
大英帝国入侵印度次大陆时,把印度次大陆上的土邦们收拢撮合在一起,疆域很大,涵盖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缅甸、阿富汗部分疆域;但大英帝国殖民印度次大陆时依然是土邦林立,有一百多个独立的土邦,并没有一个国家概念,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也就是英属印度。大英帝国气数已尽,无力继续统治下去,于是就料理后事,印度鞍前马后这么多年,想独立,也就准了,但是,印度次大陆宗教信仰复杂,土邦林立时就相互较劲,因此,大英帝国就搞了印巴分治,也就有了印度这个国家,(东)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今天的孟加拉)。印度建国时,当然希望领土越大越好,于是就做土邦们的工作,自愿加入,并且给它们的头很大的独立性权力,今天,印度各邦也是权力很大,印度社会的现实是地方邦权力大于中央。
缅甸曾经是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但必须要说清楚,英属印度不是今天的印度,两个概念,缅甸是被大英帝国生拉硬套的拽进英属印度的,缅甸的历史久远,从1824年到1885年间大英帝国先后3次大规模入侵缅甸,并于1886年终将缅甸变成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大英帝国结束对印度次大陆的统治前,日本占领缅甸,并且把大英帝国打出了缅甸,1948年缅甸成立了缅甸联邦,脱离大英帝国殖民统治,1974年1月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由此来看,今天印度的历史比缅甸晚了太多太多,印度的历史从1947年算起,以前没有印度国家的历史,而缅甸则是有历史传承性的,印度独立前人家缅甸就是一个国家性质,并且在大英帝国殖民统治印度次大陆时,人家缅甸就以国家性质存在很久了。
印度独立不过是和平手段动员各独立的土邦们自愿入伙,变成印度中央政府下属的一个自治邦,而缅甸是一个国家性质,是由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国家概念,不可能屈尊于印度。另外,大英帝国殖民印度次大陆时,缅甸曾经做为一个省和英属印度人有过交往,结果,水火不容,印度信奉印度教,推行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还有一个“不可接受者”,五等人,也就是贱民,并且极度歧视女性。而缅甸是一个典型的佛教国家,佛教倡导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这种宗教信仰的冲突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最后闹得鸡飞狗跳,没办法,在大英帝国殖民印度次大陆时就把缅甸和印度分开了,并且建立了和英属印度平起平坐的英属缅甸。看看,人家缅甸历史比印度早,并且在英属印度没呆多长时间,缅甸和英属印度的土邦们水火不容,也瞧不起它们,只不过是摄于大英帝国的实力不得不屈尊于大英帝国而已,至于印度,比时还没有出生呢。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1947年,印度独立建国时,为何没有带上东方的缅甸?
1947年,印度独立建国时,为何没有带上东方的缅甸?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英属印度虽然在19世纪大英帝国鼎盛时期是包含缅甸、巴基斯坦等几乎整个南亚次大陆,但到了二十世纪后,随着一战的发生,和二战的酝酿,大英帝国已经逐渐日落黄昏,国际形势早已发生变化。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属印度将东部的缅甸单列,作为应对日本在大东亚扩张的一枚棋子。从此印度与缅甸在行政上分道扬镳。
2. 二战期间,整个缅甸变成了战场,损失惨重,印度却基本躲过日本的战火,导致双方的战后命运出现巨大的不一致。共同的心理基础不再。
3. 印度人的独立过程,是印度教主导,伊斯兰教跟进的过程,与东方缅甸的佛教信仰有着根本不同,双方的文明基础从来都是不一样。
4. 印度独立后,与伊斯兰为主的巴基斯坦产生巨大的分歧,为了人口、宗教与土地的归属,战乱横生。整个印度次大陆变成巨大的战场,这样的地方缅甸躲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吸引力。
5. 印度新成立的当局,在邀请各个土邦和殖民地加入印度联邦的过程中,欺骗与战争威胁并用,缅甸作为有实力抗住压力 的殖民地,当然不愿意屈服。
6. 缅甸经过二战的洗礼,民族意识的觉醒,比之印度更不遑多让,助长了独立意识。
7. 大英帝国本身也不愿意一个更加庞大与统一的印度出现,威胁到当时的英国的马来半岛的殖民地和法属中南半岛殖民地。
8. 斯里兰卡的情况类似,也是单列的英属殖民地,英国当然不希望其加入印度了。
总而言之,印度的独立,不像中国这种,靠着自己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排除了西方的压迫而实现了自身的崛起。印度的独立更像是一场英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取舍下的独立。因此,印度的独立非常脆弱,新生的印度没有能力对周边的大型的文明进行兼并,他甚至没有能力将与之一同接受英属印度总督统治的巴基斯坦合并,更遑论早已与之分道扬镳,且远离其政治文化中心的缅甸了。
1947年,印度独立建国时,为何没有带上东方的缅甸?
不同的历史,造就了不同的国家
缅甸与印度,一个是东南亚最大国家,一个是南亚最大国家。还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如果在英国殖民者离开之后,这两个地区大国合并,最感到担忧的必然是中国。
但这种担忧,完全没有必要的。
因为,缅甸和印度,在各个方面都有太多不同,很难走到一起。
说明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请出来一位著名搅屎棍——英国。
英国本来是一个欧洲大陆之外并不起眼的岛国,却由于率先出现了工业革命进而成为殖民大国。可当北美十三州独立之后,英国便把殖民的重心转移到了亚洲。英国从西向东而来,印度便成为其首先被殖民的对象。
1857年,印度大起义之后,英国废掉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末代君主巴哈杜尔·沙二世,正式殖民印度。而在此前由东印度公司作为英国的代理,已经在印度经营了一百多年。印度的莫卧儿皇帝早就是英国的傀儡了。
187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皇帝,也从此有了“英国女皇”的称号。此时,在印度更东边的缅甸仍然在贡榜王朝的统治之下。
缅甸历史上,只有三个统一的王朝(蒲甘、东吁、贡榜),但都比较强悍。缅甸的地理位置,类似于战国时期的秦。每次这个在东南亚的西北方的国家发展壮大之后,第一步就是称霸中南半岛,第二步就是称霸整个东南亚。但每次,缅甸都走不完第一步,就被终结了。
第一个统一缅甸的蒲甘王朝,遇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灭亡。
第三个统一缅甸的贡榜王朝,与鼎盛时期的清朝打了个平手,却在王朝晚期遭遇了三次英缅战争。
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英国5万军队伤亡过半,军费开支上千万英镑。造成英国长时间没能力向缅甸入侵。
直到把缅甸周边都搞定了,才再次于1852年,爆发第二次英缅战争。
三十年后,第三次英缅战争,英国才终于成功占领缅甸。三次英缅战争历时61年。
1885年11月,第三次英缅战争,首都曼德勒陷落,末代缅王被英军俘虏,押往印度西部的一座岛屿上。
巧的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的末代君主早在此前28年,就被英国流放到了缅甸的仰光(1862年)。
两个末代君主,分别被流放到对方的国土上。印度与缅甸,也都并入了英国的殖民地。但因为英国侵占的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缅甸与印度这两个国家在不同的独立之路。
这是印度与缅甸不可能合并在一起的最底层因素。
事实独立的时间顺序颠倒表面上,印度独立于1947年,早于缅甸得到英国议会正式承认的1948年。
实际上,因为日本的入侵,英国早在1942年5月,就被赶出了缅甸。
等到1945年,日本投降,英国立即宣布缅甸独立。这也比印度的独立早了两年。
也就是说,在事实独立的角度说,缅甸是早于印度两年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印度带不带缅甸的问题。
印度独立之际,尼赫鲁确实提过要把缅甸加进来。但缅甸方面,连理都没理他。
为什么会这样呢?
领导独立的人和手段都不同带领印度独立的是甘地、尼赫鲁、真纳等人。独立手段是非暴力不合作、帮助英国打二战。
带领缅甸独立的是昂山。独立手段是投靠日本赶走英国,再趁着日本投降获取国内权力。
为了各自国家的独立,这些不同的人及他们使用的不同手段,也就注定了不可能兼容,两个国家也不可能走到一起。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真要坐到一起,怎么分账?
类似的问题,法属印度支那三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在谋求独立时,是同一拨人领导的,也各自分成了三个国家。
甚至,连共同谋求独立的印度内部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无法共处,造成了血流成河的印巴分治。怎么可能让从根源上就是两拨人的缅甸昂上和印度尼赫鲁合兵一处呢?
印巴分治与彬龙协议都知道,印度的独立,是与印巴分治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国家上的印度”独立,是用“概念上的印度”分裂,换取的。
什么是“概念上的印度”呢?
因为印度自古就没统一过,印度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概念,而非实体国家。所以,概念上的印度,应该包括巴基斯坦、现在的印度、孟加拉。
比这个范围更大的是南亚,还包括:尼泊尔、不丹、锡金、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按说,这些小国才是印度的真正小弟。却都没与印度合并。
甚至在“概念上的印度”独立之时,自然分裂为巴基斯坦、印度。同时,就在印度的领土之内,果阿还被葡萄牙占领。
也就是说,传统势力范围内的印度,都没得到全面独立及合并,又怎么有脸面去向缅甸提出合并呢?难怪缅甸不搭理尼赫鲁。
而缅甸是怎么处理国内的民族、地方问题的呢?彬龙协议。
大致情况:昂山与民地武达成协议,先打包一起从英国独立出来,也就免得英国在背后煽风点火的添乱。等独立完成,缅甸的缅族与民地武,再谈如何分手。
可遗憾的是,昂山被刺身亡,这份协议的后半段也就没能执行好。不过,这在当时,显然是比印巴分治要高明的多。
缅甸是印度势力范围的极限除了缅甸不好惹,印度在地理上也实在够不着。不过,印度也确实做到了把自己的领土扩充到最大的程度。
印度东北部,一直都是独立王国。甚至曼尼坡、阿萨姆一度是缅甸的属国,根本不是印度的传统势力范围。
阿萨姆,曾被莫卧儿帝国多次出兵,却从未被占领过。
曼尼坡,也就是现在的曼尼普尔邦,直到1949年才被迫并入印度。
另外,印度还吞并了锡金,以及中国的一部分。甚至缅甸贡榜王朝的属国阿拉干,也曾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归入印度(这不是印度的功劳)。后来,阿拉干总算保住了,也就是现在的缅甸克钦地区。
东北部本就与印度离心离德,仅靠一条狭长的西里古里走廊将其连接在一起。而其与缅甸有着“自古以来”的渊源,当地的民族武装一旦遭遇印度的镇压,立刻就会往缅甸境内躲避。
但这也算是印度东部边疆的极限了,也再无能力向更东方的缅甸扩张。
1947年,印度独立建国时,为何没有带上东方的缅甸?
作为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统治曾遍布全球,其领土面积巅峰时多达355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4,连今天面积辽阔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印度等国家,都曾经是他的领地。
在众多的殖民地中,英属印度以其地理优越,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每年为英国贡献近40%的经济总量,而深得英国女王钟爱,将其比喻成英国“皇冠上的明珠”。
(英属印度版图)
二战之后,在美苏超级大国的推动下,独立运动全面开花,没落的英国再也无力维系其庞大的殖民统治,只得任由各殖民地独立,印度也不例外,以国大党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政治精英们,要求继承英属印度领地,建立独立的印度国家。
为了解决印度独立和其境内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蒙巴顿主持下,英属印度最终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为了分家和争夺地盘,两个教派间还发生了血腥的宗教大仇杀。
令人奇怪的是,和巴基斯坦寸土必争的印度,为何在独立时,却没有带上曾是英属印度一个省的缅甸,而是放任其自行独立呢?
(蒙巴顿主持印巴分治)
一、两国的历史不同正如泰戈尔所说,历史上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它只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理名称,在17世纪英国殖民者登上这块大陆之前,这里除了即将衰亡的莫卧儿王国,还有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公国和土邦,是英国人通过长期的战争和分化,才将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国的区域,整合成一个英属印度,所以说印度这个国家没有历史,它只是捡了英国的殖民成果。
缅甸则不同,从公元1044年开始,这里先后经历蒲甘、勃固、东吁和贡榜四代封建王朝,曾长期为我国的藩属国,有着悠久的国家历史,直到英国人整合完印度次大陆,从1824年到1885年,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后,才征服缅甸,将其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莫迪和昂山素季)
和有着近两百年被压迫殖民历史的印度相比,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时间,仅仅只有几十年,受英国的影响要小得多,而且作为一个有着深远历史的国家,缅甸国民有着很强的国家归属感,而这些都是新生印度所没有的,缅甸人当然不会放弃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历史,加入一个前程未卜的新生国家。
二、两国的身份相同虽然1886年时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但是早在1937年二战全面爆发前,为了应付罗兴亚人问题,缅甸就已经脱离英属印属,成为英国直接管辖的英属缅甸,不再和英属印度有从属关系,两者间在英联邦内属于相同身份的自治领,具有平等地位。
(印巴怒目相向)
既然身份相同地位平等,那缅甸也就没有必要再重新加入印度,而且当时印度人连本土的穆斯林同胞都不能和平相处,不愿分享权力,自然更不可能让缅甸参与权力分割。
而且缅甸人为了独立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抗争,好不容易盼到胜利的曙光,怎么可能还跳进被异族统治的火坑呢。
三、两国的宗教冲突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各宗教派别间,常常发生流血事件,印巴分治的根本原因就是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克什米尔争端)
而缅甸是个地地道道的佛教国家,全国绝大多数民众都信仰佛教。这就让印度人和缅甸人在文化和信仰上有着巨大的冲突。
当年缅甸迫于英国淫威,不得不并入英属印度,结果大量的印度人涌入缅甸,他们不仅抢占缅甸人生存空间,争夺劳动机会,还因为宗教不同,和缅甸人发生过非常严重的流血冲突,双方之间的仇视直到今天难以化解。
备受国际社会谴责的“罗辛亚人问题”,就是当年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可以想象当年印度人和缅甸人的关系有多差,又怎么能合并呢。
(罗兴亚难民)
印度独立之时,缅甸还没有脱离英国的统治,尚属于英国的自治领,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曾找到缅甸,鼓动缅甸和印度一起独立,加入大家庭走共同富裕道路,但昂山将军直接回绝了他,并在印度独立一年后自行独立。
印巴分治后,印度野心毕露,不断向周边整合扩张,吞并锡金,控制不丹,还肢解了巴基斯坦,两个分家的兄弟为了克什米尔,一直打了这么多年,加上内部宗教矛盾重重,印度即使对缅甸怀有非分之想,但面对实力不俗的缅甸,也只能有心无力的选择放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