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和湖北以前叫什么名字?

湖广省

湖南和湖北以前叫什么名字?

谢邀

湖北和湖南,人杰地灵,在我们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到了近代以来,历史地位突显。清朝末年,湘军横行天下,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被誉为晚期三大名臣。辛亥革命,湖北武昌首义,撼动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共和国开国人物湖北湖南居多。一,湖南。湖南位于洞庭湖以南。在湖南境内,发现了四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证明人类在湖南生存的历史很久远。一万年前有种植稻谷迹象。五千年期湖南先民开始定居生活。原始社会称之为三苗、百濮、扬越。在夏、商、西周时期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之地,称之为苍梧、洞庭二郡;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推行郡县制,在湖南设黔中和长沙两郡;西汉初年,称之为长沙国,汉武帝之时改为荆州刺史统辖范围;三国时,属吴国荆州,设荆州五郡;西晋时又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湘州和江州;南北朝时代,南朝将其分属为荆州、湘州和沅州;隋灭陈之后,天下终归一统,隋文帝在湖南设八郡;唐代宗时期,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在行政区划上有“湖南”一词,后期虽几经变更,但“湖南”之名流传至今。二、湖北。位于洞庭湖以北,长江中游。湖北历史悠久,早在夏朝之时,文化影响已达江汉地区。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出现了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湖北归于楚国。

秦始皇时期,湖北大部属于南郡,西北、西南各分属于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西汉时期,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管辖。东汉时期又在湖北设五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最大的乱世,湖北作为天下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絮乱。隋大一统之后,今湖北除西北一隅外,大部分由荆州统领。隋开皇九年,江夏郡改名为鄂州,这也是如今湖北“鄂”简称的由来。唐朝分全国为十道,后又增置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宋代,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今湖北之名就由此得来。元代设三个中书省,十一个行中书省,此时湖北也更唐代一样,被多个行省而分割。明代,湖北属湖广行省,在明代,湖南和湖北属于一个省,称为湖广省。清初期也一直沿用明朝的行政区划建制,康熙年间,湖广分治,设南北布政使司,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

湖南和湖北以前叫什么名字?

湖南和湖北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一家

湖南、湖北,从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两个省的渊源。顾名思义,这两个省是以湖为界,而这个湖就是洞庭湖。

洞庭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说。从北宋开始,北宋政府依旧洞庭湖为界,划分了“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路”是宋代的地方行政代为,地位和今天的省一样),湖南、湖北之名由此而来。

(北宋时期的“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

而在北宋之前,湖南和湖北曾长期属于一个行政单位,在两汉时期,湖南和湖北都同属于荆州。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围绕荆州的归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其中后两战都是发生在荆州。除此以外,襄樊之战、和奇袭荆州之战也是在荆州爆发的。

鉴于荆州重要的战略位置,荆州在当时被称之为“天下之腹”。

(东汉时期的荆州)

到了唐朝初年,湖南、湖北被拆分到了“山南道”和“江南道”,此后又分属于“山南东道”和“江南西道”。

(唐朝初年的湖南湖北分属于“山南道”和“江南道”)

北宋时期,湖北和湖南继续分属于“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但到了明朝,湖南湖北再度合二为一,同属于湖广布政司。

(明代的湖广行省)

到了清代,请初时继续沿用明制,保留湖广布政司(简称湖广省)。

清朝初年,四川屡造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在清军平定川地后整个四川仅剩3万户人口。为了恢复四川经济,清廷大量动员湖广地区民众迁移到四川,充实当地人口,史称“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和“闯关东”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移民运动,大大改变了中国的人口格局。

不过由于湖广布政司实在太大了,而且人口众多,作为异族入关的清廷担心不好控制,于是至康熙三年,清廷将湖广布政司南北分治。清廷大体以洞庭湖为界,洞庭湖以南为“湖南布政使司”,洞庭湖以北为“湖北布政使司”,至此湖南和湖北两省彻底分治并延续至今。

(清代的湖南省、湖北省)

湖南和湖北以前叫什么名字?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湖南、湖北原本就是一家人,在元朝时期设立的湖广行省就是指的是湖南湖北,成立湖广省而且时间很长,湖广行省成立后,曾将湖南谭州作为省会,4年后又将省会迁回湖北武昌,直到清朝康熙3年(1664),将湖广行省分属2个省级行政区划,以洞庭湖及长江为界,南北各为一个巡抚管辖,由于管辖的巡抚不同,出现了分歧,雍正二年(1724年),湖南、湖北的名称正式更定。

湖南、湖北早在战国时期同属于楚国,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广西、海南及贵州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地,七国时代,两湖第一次成为政治意义上的“一家人”一一楚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问鼎中原,位居七国老二。在古代中国曾经分为九州,湖南、湖北就地处荆州,只是湖南、湖北被长江、洞庭湖的天然阻碍,因此相安无事,于是楚国文化呈现荆湘文化和荆楚文化。荆湘代表湖南,荆楚代表湖北。而在宋朝,两湖也有一个变化,设立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同样是以洞庭湖以界,荆湖南路指的是湖南,荆湖北路指的是湖北。

如今的湖南、湖北分家不到300年,但近年来两地网友也出现互相攀比、互相怒怼的声音,其实抛开历史渊源不说,发展好自己才是硬道理,有必你争我斗吗?

湖南和湖北以前叫什么名字?

湖北与湖南,在中华版图上都位于中部地区,彼此山水相连,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属于“楚”文化圈,湖北与湖南,在语言习俗、文化积淀等诸多方面有很多相似,也有不少不同之处。

近年来,在中部崛起的大环境下,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湖北与湖南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也十分亮眼。

回顾历史,湖北与湖南,行政管辖区划和历史名称又是如何变化的?

首先,我们来看湖北。

湖北省。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简称为“鄂”。夏商时期,今天湖北境内就有原始的村落和城市遗迹,与中原华夏文明发源地存在联系。到西周时,存在多个分封的诸侯小国,到春秋战国时期,归于楚国,其强盛时期的都城和统治中心位于郢都,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荆州市的纪南城。所以,至今湖北最为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就是“楚”。

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原楚国的疆域里划分为南郡(也就是今天湖北的大部分区域)、西北部归于汉中、北部归于南阳、西南归于长沙、黔中和九江,也就是分属于今天的陕西、河南、湖南、贵州和江西。

西汉到三国时期,沿袭秦制,郡县划分差别不大,但整体归于荆州刺史,也就是三国时代的荆州刺史刘表。后来,由于赤壁之战以及蜀汉在东吴战争中失败,荆州分别被东吴、曹魏所瓜分,分别设立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战乱频发,湖北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制区划非常混乱。

直到隋朝一统中国后,有一个对于湖北来说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名称出现了。除了今天湖北省的西北部和东部的一部分之外,其他区域再次归于一统的荆州,也囊括了今天湖北的大部分区域,而且有了一个固定的治所,也就是江夏郡,隋朝开皇年间定名为“鄂州”,“鄂”就成为今天湖北的简称。

唐代,全国分为十五道,荆州从东西南北等几个方向,再次被分割为山南东道、淮南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分别由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管辖。到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南方进入大分裂的时期,湖北域的襄阳、随州北部地区归于北方朝代,而南方分别为南唐、后周、蜀所管辖。

到了北宋,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行政划分是“荆湖北路”,“湖北”这个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包括了今天湖北区域内的大部分地区。

元代,正式实行了行省制度。湖北地区成为湖广行省,进一步明确了区划格局,治所的中心区域仍在长江以南的武昌、兴国、汉阳一带,“省”这个名词也是首次出现。

明清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湖北省”已经出现了,行政区划格局与今天相差不大。康熙初年,将明代的“湖广行省”进行分置,以洞庭湖为界,分为湖北布政使司和湖南布政使司,今天的湖北省全境归属湖北布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省名就一直沿用至今了。包括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8府,与今天的湖北省大致相同,直到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

湖南省。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湖北一样,同是纳入楚国的版图。秦朝实行郡县制后,设有长沙郡、黔中郡、桂阳郡、零陵郡等。

西汉初年曾实行分封制,湖南地区属于长沙国,由西汉开国功臣吴芮分封为长沙王。长沙国一直沿袭到东汉初年才被汉光武帝刘秀废除。

三国时期,荆州成为蜀汉与东吴激烈争夺的地区。蜀汉在争夺中失败,长沙、桂阳、零陵、武陵都归入东吴。

西晋统一全国后,湖南地区分别归属于荆州和广州。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又设置了湘州、江州、沅州等治所。

隋朝时期再次改州为郡县,恢复了秦汉以来的旧制,在湖南省内设立了8郡,分别为长沙郡、武陵郡、沅陵郡、澧阳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

到了唐朝,又将郡改制为州,其上又设都督府管辖。湖南分属山东南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时期设置了一个湖南观察使的官职,“湖南”的名称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宋朝时期,全国行政区划分为路、州、府、监、县,今天的湖北、湖南区域分设了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

在元代,湖南湖北都归于湖广行省,有一个具有特色的地方是,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元朝实行的是土司制度,一直到清代雍正时期改土归流中才废除。

明代承袭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湖广行省南北分治,到雍正年间,正式出现湖南巡抚,湖南成为独立的一省从此固定下来,直到今天。

湖南和湖北以前叫什么名字?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区域划分,要追溯到上古大禹治水时期,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相传在大禹治水时期,为了区分地理,将当时的整个天下划分为九个州,这九州分别是:

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当时的“州”是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九州就相当于整个华夏大地有九个省,今天的湖南省和湖北省都属于九州之一的荆州。

在大禹时期,今天的湖南省和湖北省叫“荆州”,并且一直延续到夏朝和商朝,由于当时的人口较少,当时的“荆州”人烟稀少,同时在夏朝和商朝时期,国家的概念还不清晰,行政区域划分并不明朗,当时的朝代也只能算部落势力,或者准国家联盟,没有清晰的行政区域概念。这一情况到周朝时期,发生了变化。

西周建立后,大量分封诸侯国,今天的湖南省和湖北省土地上封了很多诸侯,有楚国、随国、唐国、鄂国、罗国等,由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国土错综复杂,并且时常迁移,没法准确的说出今天的湖南省和湖北省在当时叫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楚国的势力空前强大,极盛时期占据了今天的河南省一部分、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大部,江西省一部分,浙江省一部分,安徽省一部分,甚至到达江苏省一部分,时间最长的楚国国都是郢,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荆州市江陵县。

若是要问今天的湖北省和湖南省在西周和东周,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叫什么?我只能告诉你叫楚国。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整个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又有增加,在今天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地方秦国设置了南郡和长沙郡,秦朝时的郡也是一线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

当时的南郡主要管辖今天湖北省辖地,下辖12个县,包括今天的襄阳、武汉、荆州、荆门及宜昌等地,长沙郡主要管辖今天的湖南省,下辖8个县,包括今天的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益阳、衡阳、邵阳、娄底、郴州等地,所以在秦朝,湖北省叫南郡,湖南省叫长沙郡。

秦朝灭亡后,西汉建立,汉承秦制,在国内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分封制,初期一直沿用秦朝的郡县制划分行政区域,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刺史监察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也称为十三个刺史部,但监察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只是以监察为名划分的区域,到了东汉就演变为州。

东汉建立后,原来西汉的监察区演变为州,东汉的行政区域就成了州、郡、县三级,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原来在秦朝和西汉属于一级行政区的郡在东汉变成了二级行政区,而今天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地盘就划分到当时东汉十三州之一的荆州。

东汉时的荆州与禹贡九州上的荆州大致位置差不多,但东汉的荆州更大,包括了今天的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全部、江西省西部、贵州省东部、广东及广西的北部,相当于今天的几个省。

所以在西汉,湖南省和湖北省的叫法沿用秦朝,胡南省叫长沙郡,湖北省叫南郡,到了东汉,湖南省和湖北省统称为荆州,然后荆州下面又划分了七个郡,分别是南阳郡、江夏郡、南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

其中江夏郡、南郡属于今天的湖北省,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今天的湖南省,但是还包括邻近省份一部分地区。

晋朝时,湖南省和湖北省仍然叫荆州。

隋朝时,两汉及晋朝实行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被抛弃,改为类似于秦朝的郡、县二级行政区,全国共有190个郡,比秦朝的郡小多了。

隋朝时,在现在的湖北省共分有11个郡,分别是房陵郡、蕲春郡、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阳郡、清江郡、襄阳郡、春陵郡、汉东郡、永安郡、江夏郡。这些郡都是湖北省的叫法。

在现在的湖南省共分有8个郡,分别是澧阳郡、巴陵郡、长沙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沅陵郡、武陵郡。这些郡都是湖南省的叫法。

唐朝建立后,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区,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再加上后来节度使制度的盛行,控制了地方的行政权,所以唐朝的行政区非常乱。

唐太宗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分别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其中的江南道管辖了今天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及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长江以南、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广大的地区。

所以在唐朝时,湖北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属于江南道,但是长江以北的地区属于淮河道,而湖南省则属于江南道。

宋朝时,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分别是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两浙路、福建路、西川路、峡西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今天的湖北省在当时叫荆湖北路,湖南省在当时叫荆湖南路,湖北和湖南的名字首次出现在朝代的一级行政区中。

元朝建立后,实行行省制,相当于今天的省了,将全国划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今天的湖南省和湖北省同属于湖广行省。湖广行省管辖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广东及广西一部分,还有贵州及四川一部分。

明朝建立后,改行省制度为承宣布政使司,以承宣布政使司、府、直隶州、县四级行政区与省、州、县三级行政区并存的格局,后来又实行巡抚制度。

明朝时湖南省和湖北省同属于湖广省。

清朝建立后,实行省、道、府、县的四级行政区,最初在全国设置了18个行省,后来增加到22个行省,还包括边疆的一些特殊行政区。

而清朝早期的18个省分别是:直隶省、江苏省、安徽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也就是所谓的内地18省。

到了这个时候,湖南省和湖北省正式分开,名称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