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血糖?正常人的血糖标准是多少?

所谓的高血糖是指人体的血糖数值高于了正常的标准,习惯成就称作高血糖。

高血糖分为餐前高血糖和餐后高血糖,可以分为几种情况:餐前空腹血糖正常标准为3.5-6.1mmol/L,餐后血糖标准分为餐后1小时血糖6.7-9.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为7.8-11mmol/L,餐后3小时正常血糖标准为4.4-6.1mmol/L,人体随机血糖数值应该不高于11.1mmol/L,这是餐前餐后不同时间阶段的正常的血糖数值指标,高于这个阶段的标准上限,就可以成为某个时段的高血糖。

人们常说的正常血糖标准,其实就是空腹血糖数值,也就是餐前3.5-6.1mmol/L。

高血糖不等于糖尿病,高血糖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不是糖尿病,只是血糖异常。具体来说又分为几种情况:成年人空腹血糖:(1)空腹血糖受损:大于等于6.1mmol/L,小于7.0mmol/L,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2)糖耐量降低: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而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降低是糖尿病的前期,尚未成为糖尿病。(3)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而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时,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高血糖与糖尿病是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要弄混淆。糖尿病患者一定是高血糖,但是高血糖不一定是糖尿病,也可以说高血糖包括糖尿病。

当人体出现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异常时,也可能是机体脱水、饮食、运动、用药引起的,但是如果是没有上述情况,或者是持续性升高,就要注意了。如果不注意干预,可能就会成长糖尿病。

在出现高血糖而没有成为糖尿病之前,通过适当的干预是能够阻止或延缓成为糖尿病的,比如需要控制糖类(包括米面类含淀粉主食),加强运动锻炼,加强血糖监测,戒烟限酒,注意休息等,是可以控制的。一般来说,这些情况可以先不用降糖药物,如果通过饮食调节和加强运动,血糖仍然持续上升,诊断为糖尿病后,就需要使用降糖药物干预了,所以一定要警惕高血糖转变成为糖尿病,而且要注意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区别,不要弄混淆。

什么是高血糖?正常人的血糖标准是多少?

血糖是维持我们机体健康的重要营养物质,是参与我们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正常情况下,我们血糖虽然处于动态变化,但都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但超出这一范围,即应考虑高血糖,是否存在糖尿病,还需多次监测。正常情况下,我们机体的空腹血糖应在3.9~6.1mmol/L,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则应在4.4~7.8mmol/L。所以当我们机体的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即为高血糖。而糖尿病的诊断则需满足以下两项中任意一项:①具有典型的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的糖尿病症状,且空腹静脉血浆血糖≥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②如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非同日两次测得血糖超过上述标准。对于血糖超过正常范围,但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血糖水平,我们称为糖尿病前期,需要我们引起重视,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并注意监测血糖水平变化,如糖尿病诊断确立,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药,必要时可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稳定控制病情。

感谢阅读,本文由@全科扫地僧原创写作,欢迎点赞、评论、转载,关注作者,获取更多健康知识。不足之处,敬请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什么是高血糖?正常人的血糖标准是多少?

近二十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三高”,具体是哪三高呢?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今天天天博士带大家了解一下高血糖:

首先给血糖下个定义: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称为血糖,人体有,动物体内也有。因为葡萄糖是重要的能量来源,我们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依靠葡萄作为原料的,这样我们才会通过代谢产生热量和能量,才能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以及一些高强度活动。那么我们的血糖值正常范围是多少呢?不同的方法测得的葡萄糖含量可能有所不同,这里提供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的正常值:空腹状态:3.89~6.11mmol/L。正常值有了,那么高血糖又如何定义?

其实高血糖并不是血糖值>6.11mmol/L,而是有专门的定义,为:空腹血糖≥7.1 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0 mmol/L才可以诊断高血糖。那么血糖值位于6.11-7.1 mmol/L之间又是什么情况,这在医学上称为糖耐量受损,即每个人对血糖均有调节能力,而调节能力受损就是糖耐量受损。说到这里,您了解高血糖了吗?如果还不清楚,请对照下图: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了解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

什么是高血糖?正常人的血糖标准是多少?

谢谢邀请!稳糖为糖友提供胰岛素泵免息分期和调糖服务,帮助糖友稳定血糖!就血糖的控制标准,稳糖君详细做下说明

首先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mmol/L。

餐后血糖正常值:餐后1小时,血糖6.7-9.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以下三种情况可被确诊为糖尿病

1、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对糖友来说:高血糖的基准线是13.9mmol/L,严重高血糖的基准线16.7mmol/L。超过高血糖的范围,就意味着控制糖尿病的药物或是饮食出了问题,需要及时排查。

但是偶尔一次血糖不一定是糖尿病,这时候一定要去做个诊断,切不可慌张,因为引起高血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常见的3种:

(1)药物性高血糖

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烟酸、消炎痛、三环抗抑郁药以及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葡萄糖液体等)可引起一过性的高血糖

(2)生理性高血糖

人们在大量食入含糖高的食品后,由于机体一时来不及处理进入血液中的大量葡萄糖,因而回导致出现高血糖和尿糖阳性。

(3)应激性高血糖

当机体出现了急性感染、创伤、烧伤、中风、心梗、剧痛等应激情况,由于这时体内的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胰高糖素等)分泌增加,拮抗了胰岛素的作用,会使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

更多糖尿病的相关专业资讯,欢迎下载稳糖APP,会有专人为您解答

什么是高血糖?正常人的血糖标准是多少?

我是医者良言,是一名住院医师,专为普及医学知识造福人类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有疑问可留言,必回应!什么是高血糖?正常人的血糖标准是多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可能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对于血糖不是很了解,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血糖的相关知识。

1.正常人血糖是多少?

一般认为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降低)+任意时间静脉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方可诊断为糖尿病;

3.可能很多人有疑问了,如果空腹血糖在6.1~7mmol/L、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应该诊断为什么呢?
  •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若空腹血糖在6.1~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可诊断为空腹血糖调节收损;
  • 糖耐量减低:若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可诊断为糖耐量减低;
4.如果我刚查出糖尿病可以不吃药吗?

如果刚查出来糖尿病而且血糖不是太高,可以暂时不吃降糖药,但是需要勤测量血糖,如果血糖太高则需要服用降糖药物;糖尿病的早期确实有人不吃降糖药物,通过改变自身生活方式使血糖恢复正常;糖尿病的早期应该低盐低脂低糖低能量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坚持运动、不熬夜、戒烟酒、控制体重等,做到这些有可能使糖尿病痊愈,但是这种痊愈的概率也不高。

最后小结:如果出现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以上是我对该问题的解答,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呗,如果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什么是高血糖?正常人的血糖标准是多少?

糖尿病的诊断需要结合糖尿病的血糖数据以及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来判断,在数据上讲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含三个指标,首先是空腹血糖指标是以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mmol/L作为诊断标准。其次,饭后两小时血糖指标是以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为标准。

第三是随机验血糖指标是患者在不考虑进餐因素情况下随时监测血糖,这个血糖诊断标准也是以11.1mmol/L为界限。

一旦在血糖监测过程中发现以上血糖指标,应考虑糖尿病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患者本身的实际情况,如果同时合并糖尿病症状:吃的比较多,喝的比较多或者体重逐渐下降等情况,就要切实考虑糖尿病的可能。一般建议到医院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查明确诊断。

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当中,不同人群血糖达标数据也不完全一样,如果是一个中青年患者,血糖则需要以空腹6mmol/L,饭后2小时8mmol/L为控制指标,但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或者是老年患者,则需要放缓至空腹7mmol/L,饭后10mmol/L这个程度,以避免低血糖发生。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