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丢失了我的劳动合同,12月20号让我去重新补签(还未签订),我1月份准备离职对我来说有什么影响吗?

公司丢失合同,恭喜你,掌握主动权,合同没有与你离职没影响。

不知道你现在补签了没有,实际上,也没这个必要

这里有个点要说下,一般情况下,公司丢失合同是不会主动和员工说的,除非遇到政府检查,而且你还是关键岗位的员工。

所以,公司告诉你合同丢失,说明公司还是在正面地处理这个事,同时,公司也不怕你去要胁公司,实际上你也未必要胁得了公司。

要说到补签,因为你已经打算离职了,你可以主动和公司说,你不签,公司答应与否,要看公司的立场了!

离职,也无须和劳动合同绑定那么紧

离职,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因为你是主动解除劳动关系,所以,不为难自已,也不为难上司,更不为难公司,好聚好散,这就是你的高大人格。

也许你说,你可以因为公司丢失了合同,你可以去要求双倍工资,这的确。

只是,你也别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公司也不傻。所以,还是好聚好散。

【总结】

放宽心,但也别合同去要胁公司,得不偿失。

公司丢失了我的劳动合同,12月20号让我去重新补签(还未签订),我1月份准备离职对我来说有什么影响吗?

公司把你劳动合同弄丢了,能视为公司未签订劳动合同吗?公司能够补签吗?

你好,我从事工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十余年,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数量多,因此每一年会进行2-3次劳动合同盘点,看看与在职员工数量对比,找出差异。因此,难免会出现个别人的劳动合同丢失的情况。那么很多朋友就想知道,如果公司把你的劳动合同弄丢了,你不承认的情况下,能算未签订劳动合同吗?那么如果公司要你重新补签,但是下个月就准备辞职了,补签对我们有影响吗?

公司把员工劳动合同弄丢了,能视为未签订劳动合同吗?

基本上不会被视为未签订劳动合同。

因为一般公司在签订合同时,都会让员工在劳动合同签收表上签字,因此有这个签字,基本上代表员工收到了劳动合同。所以员工在这个时候说公司没签,则会视为有违诚信原则。

而且公司如果把你部门其他员工的劳动合同都能提供出来,再加上你的合同签收记录,那么就能证明公司有签订合同,只是弄丢了。

当然,如果公司没有你劳动合同签收记录,那还真的会比较被动。

公司这个时候让你补签,对你1月份辞职有什么影响吗?

因为公司丢失了你的劳动合同,但应该你手里有,所以,公司只需要按照你手里的合同内容,重新与你签订一个一模一样的也没什么问题,包括签订的时间这些都要一样。

如果你手里也没有,那么你要看劳动合同内容的约定,如果岗位、工资、离职条件这些都没问题,那也没啥。

公司12月20日要与你补签,而你1月份准备自己提出离职走人了。那么和你离职相关的点有以下这些,那我们在补签劳动合同时一定要注意。

一、工资、岗位、入职日期是否与之前一样。虽然要离职了,但为了防止争议,这些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还是要确定好。

二、有没有额外约定关于离职的竞业协议、保密协议等等,这个是关系到你离职后的,也要特别注意。

三、有没有其他不合理的条款。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自己提出离职,肯定不会有什么太大问题,重点就是离职工资、社保这些能够正常就行。所以基本上对你没有太大的影响,不过在补签时,一定要注意里面的条款,尤其是入职日期、工资等等。另外就是补签的合同,最好你能拿到一份在手里。以上回答,希望可以帮到您!

公司丢失了我的劳动合同,12月20号让我去重新补签(还未签订),我1月份准备离职对我来说有什么影响吗?

当初签订劳动合同时公司有没有给你一份留存,如果有,拿一份让公司对照着一字不变的补一份。如果没有,那你就要小心了。有可能丢失劳动合同是假,改签劳动合同是真。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案子,一个员工起诉公司要求支付售房提成,可公司说签订劳动合同时和员工约定,如果员工个人原因离职,那离职之后未结算的提成款就不予发放,并且拿出一份有双方签字捺印的劳动合同佐证。

经过质证,劳动合同上的签字和捺印都是真实的,但是这份合同和入职时签的不一样。入职时那份合同上没有“离职之后未结算售房提成不予发放”的约定,并且劳动者拿出一份公司的空白合同佐证。而这份空白合同和公司提交的合同不同之处就在于,公司提交的合同中“劳动报酬一栏”表格内多了一条“员工个人原因离职之后未结算的售房提成不予发放”,而且字体变小了,而两份合同的整体布局和页面没变,不细心观察很难发觉。

虽然知道公司作假,但是空白劳动合同不能作为定案依据。最后劳动仲裁根据法律规定以“公司免除自己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为由认定该条约定无效,支持了员工的诉请。

虽然该案中的劳动者胜诉了,但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公司在员工离职之际做一份假的劳动合同,就是不想支付售房提成。庆幸遇到仲裁员公平公正的裁决,为劳动者作主,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看了这个案例,相信题主应该有了基本的防范意识,补签劳动合同时一定要逐字逐句的读懂,有不明白的不要着急签字,一定要完全彻底弄懂再签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