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职场中70后80后越来越少了,他们都去哪儿了?

70后80后在职场中越来越少。这一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且越来越严重,所以,这个问题也是一种高质量的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层面的关注,集思广益,顶层设计,探索解决的有效措施,逐步缓解这种现象,让社会和职场演变得越来越美好。

我们观察职场,可能会有“幸存者偏差”效应:70后80后都活在这个世界上呀,都要负重前行、养家糊口呀,为什么在职场上会感觉他们越来越少了呢?这种感觉,在体制内单位是不明显的,70后80后依然活跃在各个岗位上,并没有流失多少(本回答就不展开写了);在体制外(私企、民企、外企),70后80后正在快速流失,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才会流行“35岁、45岁、49岁”现象。

【一】体制外(私企、民企、外企)职场,70后80后正在加速流失的现象和原因。

第一,这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没有及时跟进。这个世界,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且迭代加快,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其实,我们的高中、技校、职高、大学本科、研究生等教育并没有及时跟进,甚至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很显然,职场优先淘汰那些年龄大、知识老化、技术落后的70后80后群体,年轻群体的知识和技能虽然也没有跟上,但是,他们更有培养潜力、劳动力成本更低,所以,年轻化就是一种必然趋势。

第二,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影响了供求关系产生结构化矛盾。70后80后(代表年龄偏大的职场群体)在职场工作了已经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时间,很多人已经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年薪高,精力下降,家庭负担重、生活成本高,对企业来说,跟年轻群体相比,性价比已经下降了。企业的根本逻辑是盈利,降低成本的一条主要渠道就是替换性价比低的中年职员。所以,职场“驱逐”70后80后不是人为因素,而是客观规律。

第三,这是企业自我进化的必然选择。年轻化,不仅仅在互联网、高科技、金融资本等领域普遍存在,在一些传统行业也会发生。一些互联网大厂为了形成内部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确实在清退年龄偏大的员工。是他们不优秀吗?不是的。他们相比其他小公司或传统行业同职级的人员来说,他们依然是非常优秀的。淘汰优秀的中年职员,这是企业自我进化的客观需要。因为他们确实属于优秀人才,所以,这些大厂把“淘汰”说成“毕业”或“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中年职员的自我选择。70后80后在职场上面临着职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有些人会选择主动离开职场。主要有几种原因:一是为了照顾孩子,夫妻双方总有一方要放弃职业,回归家庭;二是为了要二胎、三胎,夫妻双方也要有一方需要长期离开职场、回归家庭;三是生活成本大幅提高,比如,三胎家庭、双方四位老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房贷,有些中年职员靠工资已经难以支撑,因为自己积累了一些资源、知识、技术和资金,主动辞职创业;四是中年职员面临上司和年轻新人的双重积压,心理不平衡,难以调适,干脆选择辞职。

五是受“口罩”年代和国际形势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很多行业受到严重冲击,裁员、倒闭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大量劳动力和人才流入社会。由于其他行业也不景气,消化就业的吸水池的容量也在减少,一方面是输出大幅增多,一方面是接纳能力大幅减弱,导致大量70后80后只能待业或失业。根据前几天的统计数据,各个年龄段的失业率都有所上升,这是阶段性的时代背景造成的。

六是受到人才“供给侧”大幅度的挤压。今年应届毕业生创出1076万人的历史纪录,前两年沉淀的未就业的往届生也是天文数字,培养通用型社会技能人员的职高、技校也输送大量技能人才,供给侧呈现出“大水漫灌”的严重局面,年轻人的超量供应,让经营困难的企业启动了置换计划,把工资高的中年人置换为人工成本低廉的年轻人,导致70后80后被挤出的现象非常严重。

七是智能化、机械化的崛起导致大量职业被淘汰。根据新版的职业大典,今年又消失了660个传统职业,诞生了500多个新兴职业。被淘汰的传统职业,则直接导致了大量中年人失去工作岗位。然而,新兴职业适合年轻群体,排挤中年群体。比如,一个著名港口,原来需要200个工种2000多人来运营,现在实行全部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之后,只需要20个工种200多人就够了。如果你去现场就会看到,原来人员流动、热闹非凡的码头,如今只有无人驾驶的配送车辆在平稳地穿梭。

【二】70后80后从职场被挤出后去哪里了?

一是顺应“自上而下”的规律,向其他企业流动。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很多优秀的中年职场人士只能“降低身价”,从高薪行业向低薪行业流动、从知名公司向中小企业流动、从中高职位向中低职位流动、从一线城市向其他城市流动。

二是顺应“创业风潮”,向创业方向转型。很多优秀的中年人才,利用自己的技术、资源、经验、人脉和积攒的资金,开个小公司、做个小生意,怀揣着“自己当老板、实现财务自由”的梦想。其实,这个方向的风险程度已经创出了历史纪录,中小企业的2年存活率已经跌至了18%以下。

三是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中年人向低薪、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的通用职业流动。很多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也不敢创业,怀着一颗“临时过渡、养家糊口、等待机会、东山再起”的心态,纷纷加入送外卖、送快递、开滴滴等技能职业,也有的加入保安、保洁、家政等服务大军,还有干脆自己摆摊、开店、做小生意。

四是向自媒体、直播带货等互联网+行业流动。很多中年人,找不到工作,也不敢创业,更不舍得弯腰打工、送外卖、摆地摊,他们选择了做自媒体、做电商、做直播等新兴职业,在家里给自己打工,减少房租、交通等成本,促进了这一行业的方兴未艾。

五是其他渠道。有些中年人选择了炒股、投资;有些中年人选择了打零工;有些中年人选择了回归家庭、照顾家人;有些中年人依靠早年的积蓄,靠利息、房租生活;有些中年人实现了财务自由,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等等。

【三】70后80后应该怀着“未雨绸缪”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的难。

未来几年,我们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国际问题、经济问题、口罩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智能化崛起,依然会加重70后80后被职场挤出的现象。这是社会的阵痛,这是时代的趋势,这是不争的现实,也是无法逆转的潮流。其实,比中年人更焦虑的是16-24岁的青年群体,根据统计局7月份的数据——16-24岁的青年人失业率升至19.9%。中年人面临的就业和稳住职业的压力都非常大。

70后80后,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要在各大网站发布的《7组数字带你看7月中国经济》找答案。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工业生产稳定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服务业继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市场销售持续增长,升级类商品销售较为活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改善。所以,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选择朝阳行业。比如,新能源领域,新经济领域,新科技领域,我们要转型进入这些未来的爆发行业,行业发展,岗位才会多,职业才会稳定,个人成长空间才会大。

第二,要选择第二产业。中年人要向高端制造业、智能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转型,努力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要选择潜力地区。一线城市具有虹吸效应,所有人涌向一线城市,大家都要承受更高门槛的竞争。中年人跟年轻人去硬“卷”,是不具备优势的。可以向未来产业大发展的地区流动,比如,南方一些城市,成渝地区,等等,与地区经济腾飞共成长、共分享。

第四,要坚持保守策略。这个形势不稳定,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不要轻易创业,不要轻易投资,不要冒险炒股,不要盲目“养基”,守住自己的家底,先养家糊口,再观察形势,千万不要冲动投资创业,失败后没有翻身的机会。

第五,要采取过渡性的策略。如果找不到工作,也不要荒废自己,可以先从事送外卖、送快递、跑滴滴、摆地摊、打零工等临时就业方式。但是,不建议身体不好的人去做这些职业,劳动强度大、交通风险大,得不偿失。可以临时从事保安、保洁等职业,虽然收入比较低,但是劳动风险小。成年人要论利弊,如果受伤或累病了,就得不偿失了。

第六,要探索新兴职业。中年人就不要去拼体力了,更不要盲目投资、烧钱,可以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比如,自媒体、电商、直播等职业,在家里就可以做,投入少,风险小,劳动强度低,同时也能发挥中年人的经验、阅历、知识储备等优势,确实是一条较好的路子。

第七,要保护好自己。中年人,原则上就不要远离家人去外地打工了,工资很大,还不够租房、探亲路费的,如果在外地生病了、受伤了,家人也照顾不上,还可能成为家庭的“拖累”。也不要轻易从事劳务派遣、业务外包性质的工作,没有多少保障,缺乏安全感,更没有发展空间。

感觉职场中70后80后越来越少了,他们都去哪儿了?

应该是70后,85前,特别是70后,最小的70后今年41了,人过40岁,体制外职业危机很严重。先说本人,43岁,曾经是世界500强中层,年薪60万,之前从未感觉到中年危机,直到2020年,突然感觉职位少了,求职的人变多了,职位的要求多了,例如之前没有的:全日制本科,年龄40以下,必须某某行业出身等等,猎头的口头禅是:您的简历没有优势,如果是以前,直接就推荐了,现在需要比对很多简历,确保有优势,才会写推荐报告。一方面是人才变多了,一方面职位变少了。35岁和40岁的经验,很多读者说年纪越大,经验越多越值钱,我认为除非创新,否则只是复制,10年和15年经验没区别,能用35的年轻人,干嘛用40岁以上的中年人?再加上市场环境不好,企业裁员,还有员工自己找到新工作,踩空的也不少,刚离职,新单位出现变化,职位不招了,这下两边都去不了了。为什么难找工作,因为机会少了,企业人员自己离职后,企业会做以下工作,判断这个职位是否还有必要招人,如果有必要,先内部调剂,调剂不了,再请员工内部推荐,如果内部推荐还没有合适的再对外招聘,你算算还有多少机会放出来?现在边远山区一万月薪的机会都秒没。所以中年人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未雨绸萌。我在微头条一直说现金为王,要有储蓄,经济进入通货紧缩,裁员刚刚开始,一定要做好经济方面准备,哪个实体企业都跑不了的。

感觉职场中70后80后越来越少了,他们都去哪儿了?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是75年的,已经45岁了。早年间一直在销售行业干得风生水起,去年疫情的时候,公司以经营状况不佳为由,将他裁员了,他忽然发现周围整个世界都塌陷了。

那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即使是到现在也是如此。

前天他忽然发微信给我,问我康养行业怎么样。我心中感到奇怪,但也还是大抵给他说了一下康养行业的未来,以及当下的一些局势等等。

后面他就主动提到,说峨眉山那边有一个项目还不错,约我什么时候一起去看看,两天一夜,包吃包住。我当时欣然同意,想着那几天也没什么大事情,就答应陪他走一遭。

第二天一早,他就给我发消息约我见面,说他已经约好了康养中心的负责人,就在成都,如果我当天有时间,就让我过来。

我看他如此火急火燎的样子,以为是我要跟他搭伙做康养,于是便回复他:“周哥,我只是打算去看看啊,并没有想着去干那个,现在康养产业虽然市场很大,但业务发展还是依靠传统的广告媒介,个人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当我把这段话发出去的时候,心中有些许后悔,本想着撤回,但他已经把消息回复过来了:好的,打扰你了;就当我没有给你说过这个事情吧。

我知道他生气了,随即回复:周哥,我觉得去看看其实也不错的,康养这个事怎么做,还是有待考量的。

他没有回复。

我知道他最近很不好过。人到中年,45岁的年龄几乎不可能在职场中找到什么很好的工作。尽管他过去在销售行业干得还不错,但被裁员后,他仅有的经验早已经微不足道,而论精力,他的年龄也已经完全跟不上了。

我知道他最近找了很多朋友,也看了很多工作的机会,但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和去路,我也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绝望和彷徨。

最关键的是,对一个中年人而言,彷徨也好、绝望也罢,都不能轻易向外人诉说。

而据我所知,我的这位朋友已经好几年没有一份正儿八经的正式工作了。

近年来职场中70后、80后越来越少,这是事实,并不是个别现象。

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寿命都没有十年,而大部分企业的招聘年龄又规定在35岁以下。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没有选择好一家公司,那么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你大概率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除此之外,即使你在小公司,也会面临着末尾淘汰制度。

年龄越大,精力和奋斗的优势便不再,从年龄上来看,你很难具备有跟职场新人竞争的优势。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大部分的公司都不愿意招那些“行将就木”的人。

年龄不仅仅意味着用人成本增加,还意味着企业榨取员工的价值变低、风险增多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多重叠加下,中年人在职场就更难有一席之地。

那这部分群体去哪里了呢?

以我那位45岁的朋友为例,这几年,他几乎就没有一份固定的职业或者收入。

他这几年也做过了挺多的工作,但要么就是兼职,要么就是不用打卡无底薪的工作。即使是他这次找的康养销售,也是没有底薪的那种,仅仅只有提成,作为回报,你则可以不用前往公司打卡。

而如果你要到公司开会、参会的话,那么无责底薪是2000元,其他的一成不变。

你看,这就是中年危机的一个现实模板。

既惨烈,看起来却又那么地现实。

竞争力,在职场中是唯一可以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东西。除非你是在国企。

而要想拥有且保持竞争力,这几乎是很难很难的,只要公司还在对你保持榨取,那么对公司而言,你就永远也没有保障,因为一旦你没有那么大的价值,公司随时随地可以将你抛弃。

曾经,我以为保障员工等福利能够在我这一代身上看到,但现在我发现,这个很难很难。要想让国企和私企拥有同等的不被无故辞退的保障,这背后还要很多很多路要走。

而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做得就是,尽力去对抗内卷,尽力去奉献自身的价值,仅此而已。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感觉职场中70后80后越来越少了,他们都去哪儿了?

除了当上公务员的、升上公司中层管理的、靠买房实现财务自由的,继承祖产收租的等不用惧怕35岁魔咒的人群,70后80后这个庞大群体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去了我们很少关注甚至有些鄙弃的就业领域。

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物业保安、滴滴司机、夜宵摊的摊主、建筑工地的工人、工厂流水线的工人、厕所清洁工、大街清洁工。

我认识的奶茶店老板娘她老公刚被辞退,家里边还有个读初中的女儿,没办法就抄起锅铲跑外边卖炒粉和螺蛳鸭脚。

我爸快50岁了,跑了20年的长途货运,落下一身的病,别人都不敢要他了,还得去工厂问别人要不要人。

到了这个年龄段,家里有个孩子,上边又有一对身患疾病的父母等着钱买药,老婆也在旁边唉声叹气,一切都压在了身上,怕是想着眼睛一闭就不用醒了,那该有多好。

ε=(´ο`*)))唉,中年男人的痛苦,我现在开始体会到了,等我们95后到了35岁,又被企业开除,父辈的现状也是未来我们的宿命。

虽说360行,行行出状元,但是每个行业能出几个状元呀??

感觉职场中70后80后越来越少了,他们都去哪儿了?

我50+了,70后一枚,说说我的感受

本人作为财务总监从上家公司4月离职,公司刚经历股东分家股权变动的风风雨雨,我自认在中间承担了中流的作用,可是没想变动后留下的股东将公司变成了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我毅然裸辞。有几个月了,离职后的心路从不甘失落到现在的坦然面对,确实不容易。 曾自认为有CPA证和多年的资深经验,本以为财务是不用太考虑年龄的,经历了一系列挫折,时不时也在想是否此时离职有些冲动,多次经历了对自已的否定和不自信,终于承认了是年龄因素真的在职场上没有市场了,也该面对现实了。

我目前在一家公司兼职财务,时间有余,会去朋友公司讲一下课,捡起一些以前的爱好,写一写随笔,考一考专业证书,只是不想专业上落伍了,讲课有些东西。

周边有几个同学已退休了,在家或赋闲,或微商,甚至有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同学,本是合伙人了,现在专门去北京学中医了,因为事务所小业务越来越萎缩,只能维持中。

体制外确定需要早早进行职业规划。50+其实无论精力还是经验,我认为还不到赋闲的年龄,但我们面对的现实就是这样,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我还是一个上大学姑娘的宝妈。记得央视中一个栏目中的话: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在跟朋友规划后边的事情。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但愿如是吧。

感觉职场中70后80后越来越少了,他们都去哪儿了?

我是70后,身边确实是很多朋友不在职场了,他们都去哪了呢?下面几个朋友的事例可能比较有代表性:

第一个,被公司调岗,75年的悦姐,在42岁的时候,因新上任的领导想用自己以前的亲信,把悦姐从部门经理调岗到一个闲职,悦姐不服,也不愿意再和这样的领导共事,自己辞职了,辞职之后就没有再找工作,因为家里经济没有负担,她不愿意再面对职场中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想过纯粹自在的生活,所以就一直不愿意再去上班了。

这些年悦姐就在家自己理财,因之前自己和很多有经验的朋友同事做过理财,即使不上班她的收入也不曾少,而且少了很多省心的事情,所以自己在家也过得相当精彩,平时有空约朋友喝茶,在家看看书,养养花草,有空就和老公出去旅行,小日子过得多姿多彩,让人羡慕。

第二个,76年的林姐,林姐在去年被公司直接优化了,还美其名曰“天使计划”,也就是公司说淘汰不合格的人员,留下优秀的人,70后首当其冲全部是不合格的人,公司按年限赔偿了一笔钱,直接优化掉70年。

林姐结婚生子晚,小孩才小学,这个时候被优化,心中非常的不安,还有房贷,因为年龄问题投简历就如石沉大海,为了家庭,林姐不得不继续去找工作,但想找好一点的几乎是不可能了,后来自己在小区开了一个小店,加上自己在群里做一些特产的销售,生意还不错,她说去上班是不可能了,没有好的机会,不如自己在家做点能做的事情,也能顾家。

第三个,73年的李哥,李哥之前在一家公司做普通员工,公司在合并部门之后,他被调岗到40多公司之外的郊区支公司,他不愿意来回上班这么折腾,而且薪资下调了,自己没有辞职出来和朋友合伙开了家餐馆,生意不咸不淡,但是自己又没有更多的能力去做其他,现在他说只要不亏本,能够给孩子到大学毕业自己就不再那么折腾了。

或许几年之后在家小区里做个保安,补贴家里就可以了,不想那么操劳的生活了。

其实身边越来越多70、80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回归家庭,或创业,或帮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自己在家理财。

现在职场中年轻人越来越多,70、80后越来越少,确实是一件残酷的事情,所以,我们趁年轻的时候要做合理的理财,让自己的收入不断的增值,这样在中年被职场淘汰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应对,做到“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