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招聘要求35岁以下:35岁以上的人都去了哪?

还能在哪里?

除了少部分财务自由者和有高额退休金者外,大多数人都在地里刨食、养家糊口啊!从全国人口看,这个比例至少在95%以上。全国有退休金的人并没有多少,且全国养老金平均不到3000元,很多诸如东北、西北地区的退休金也就1000元左右,还有几亿农民根本没有养老金。中老人们去哪里了?不是在周游世界、跳跳广场舞,大多数人只要爬得动都在干活,你看工地上、街道上、公园里、建材市场的门口,做着又脏又累工作的都是中老年人了。

为啥只要有延迟退休的探风文出来,跟帖的都是反对声。中老年人不受单位待见,想着早点淘汰出局,中老年人家里的年轻人就业又没有出路,生活成本逐年上升,最近又不断传出风来要搞延退,这是“两头堵”、“三头堵”啊。

高兴的是那些物业、绿化、保洁、保安等公司,中老年人无路可去,议价能力弱,正好可以“宰”一批,用很低的工资(劳务费)就能雇到一位老同志,他们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受了委屈也不会叫板。很多中老年人都流向了低收入、临时性、替代性的岗位,比如,环卫、绿化、门卫、保安、杂工、理货、搬运、大工、小工等岗位。除了有丰厚退休金的体制内(公务、事业、国企、央企)退休人员,可以周游世界、养花弄草、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外,大多数人都在打工赚钱养家。

现在的就业市场出现了畸形状态,内卷的竞争环境,导致企业用人都像吃甘蔗一样,只吃最甜的一段,20岁到35岁这一年龄段。又听话,又好骗,随便画一个大饼,就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用起来性价比是最高的。35岁以上,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放贷,不好哄不好骗不好画大饼,所以,企业招聘都限定在35岁这道大坎。

35岁以上的人,尤其是四零五零人员,50-65岁之间的这个群体去哪里了呢?50-65这一年龄段的人,有一个特殊历史背景,就是出生在1955年到1970年这一段的人,这个时代的人,能考上大学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他们的青春年华正好遇到大干快上的工业年代,那个时代是“先生产后生活”、“低工资高强度”,大庆精神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支柱。这一批人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了他们年龄大的时候,身体不行的时候,中老年时,时代浪潮已经大浪淘沙,把他们淘汰出历史舞台,低学历、身体差、年龄大,现在的技术和管理都适应不了,只能下岗、失业,熬到退休,由于工资基数低,养老金更低,这一批人没有收入之后,面临的是持续上涨的生活成本,你说他们能去哪里呢?不是病恹恹地等着别人养,就是继续打工养活自己。

现在很多招聘要求35岁以下:35岁以上的人都去了哪?

任何一家企业都喜欢招年轻人,不光是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易管理、执行力好,也因为公司不需要太多的管理者或技术带头人。

一般这类人都是在行业内深耕多年,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年纪一般在35岁往上了,过了这个年纪,自然不能频繁换工作了,而且也很少在招聘网站上投递简历,大多是猎头联系,或者朋友推荐。

35岁如果还找不到工作,那就是前些年工作不到位,没有积累下相应的人脉、技术、能力,再和年轻人去抢饭碗,可能要付出更多辛苦。

年轻人一般从基础岗位做起,到了35岁后,一般能做到技术负责人、项目主管、业务经理等等,到了这个不会轻易跳槽,只有待遇和岗位很有吸引力时才会动。

总之35岁以上的人很少离职,企业就也很少招,空降个领导,不如在公司提拔一个,还有那么多人等着提拔,如果35岁还和年轻人抢饭碗,那太难了。

现在很多招聘要求35岁以下:35岁以上的人都去了哪?

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竟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大多数人都是有着新的出路的,比如有的人去创业了,有的人去做自由职业了,有的人找到了对年龄没有限制,但自己又顺利跳槽的机会。

其实年龄并不是衡量职场竞争力的唯一标准,这就好比很多单位,同样一个中层岗位的经理,有35岁的,也有30岁的,也有三十大几的...,毕竟大家选拔经理的时候看的不是年龄和性别。

这里我们用一个篮子子里的10个鸡蛋做比喻,一个篮子里10个鸡蛋,有个头大的、有个头小的、有红皮的、有白皮的...,这个篮子里的鸡蛋,什么时候卖的贵,什么时候卖的便宜,在哪里卖,市场供需的状态,都决定了它的现值。

我觉有必要研究一下你的职场竞争力和你所在领域的人才供需平衡情况,结合自身优势跳槽,才是事半功倍。年龄的制衡因素不大,再拿互联网举个例子,比如互联网里90%的工程师,35岁都到了P7-P9,甚至P10的岗位,而你还只是P6,甚至低于P6,你需要思考一下生涯的哪个阶段比别人落后了,毕竟35-65岁都是生涯的工作期,到35岁只经历了生涯的1/3可能还不到,思考下如何为接下来的职业旅程增加点竞争力更有价值。

现在很多招聘要求35岁以下:35岁以上的人都去了哪?

谢邀,其实这种提问方式本身是有问题的,35岁以上的人同样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80后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为43个月,而90后平均在职时间只有19个月。

在80后中,有近40%的人没有换过工作,仅有5.3%的人频繁跳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如今,80后大多已经超过了35岁,除了工作领域、交际圈固化之外,很多单位对他们并不友好,这也是导致这一人群不愿跳槽的原因。

我们差不多是从23岁左右开始工作的,普通人一生的工作时间大约是35年,也就是说,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

儒家思想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即在三十岁左右要确定自己的志向,以此安身立命,四十岁就不再感到迷茫,知道自己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而这一切的前提其实是不到60岁的人均寿命(我国古代)。

当下社会,年龄不再是禁锢一个人发展的牢笼。

在成年心理学(adult psychology)研究领域,人类成年前期标准定位是18-35岁。

即在35岁之前,我们往往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在35岁之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趋向全面,身体素质也接近巅峰,心智趋向成熟,相比于20岁的青涩稚嫩,这个年龄更是黄金时段。

所以,在人类寿命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束缚我们个人发展的不再是年龄,而是我们自身对年龄的态度。很多企业对待35岁以上人群不友好通常只是一种固化的筛选机制,对于真正有能力的人,企业从不会以年龄作为硬性标准。

下面是对于35岁以上人群的职业生涯建议,建议大家在两个方面进行自我完善。

明确规划自我发展

哈佛大学教授曾经对一群背景、条件大致相同的人做过分组实验,其中27%的人没有明确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明确且清晰的长期目标。

在经过长达数十年的跟踪记录后发现,那3%的人普遍取得了更高的社会成绩,他们进入了上流社会,而那10%有短期目标的人往往可以安稳地生活,剩下的人几乎处于社会的中下阶层。

于是,教授得出了初步结论:明确且清晰的长期目标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很多35岁左右的人来说,当下生活得不如意和各个方面的压力会让他们迷失最初的梦想和抱负,而放弃自己的目标等同于放弃人生的可能性,你只会永远地停留在过去,最终被社会所抛弃。

事实上,大多数人放弃人生追求的原因是因为在他们眼中理想过于遥远。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学习和坚持行为需要有及时的回馈,这种回馈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愉悦的多巴胺(Dopamine),形成良性的周期循环。

因此,对于过于遥远的人生规划,我们需要先将其细化成不同的阶段,且各个阶段需要具有明确的完成度和回馈机制,这会让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不断地接受积极反馈,更有助于我们坚持下去。

保持学习的欲望

中国有句俗话,男怕入错行。在当下,许多人对行业的选择大多并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考虑,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学专业是父母的选择,工作选择则是对应自己的大学专业,他们就这样随波逐流,浑浑噩噩。

事实上,他们也不知道究竟想要投身什么样的行业中去,也就更没有对某项专业技能持续学习的欲望。

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最近的一项心理调查(成年人就业兴趣抽样报告)显示,超过6成的职场人厌倦或抵触专业知识的学习。

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的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笛卡尔曾说过: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保持学习是我们提升在社会竞争力的唯一手段。对于很多30多岁的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间以及丧失了完善的学习能力,这其实是片面的托词。

正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的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中,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自己不喜欢现在的工作,那就洒脱一点学习热爱的东西,为什么要固步自封混吃等死呢?

事实上,企业的招聘规定将35岁作为年龄门槛往往是将选择范围固定化和对招聘工作的年轻化的考虑,因为太多数35岁以上的人不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能力和进取心。

但对我们个人来说,对人生的追求应该永无止境,试问哪家企业会拒绝一个拥有成熟人格、丰富社会阅历以及过硬专业水准的应聘者呢?

这个时候,年龄还将是企业的硬性标准吗?

现在很多招聘要求35岁以下:35岁以上的人都去了哪?

这是很多人面临的一个问题,人生中几个年龄数字就代表了新的挑战的开始,35岁就是一个门槛。

35岁的门在未开启之前,很多职场人会认为时间经历一大把,机会有的是,35岁的门一旦开启,慢慢会发现太多的事需要都“戒掉”,因为时间不再有想象中的充足,梦想不再有年轻时的冲劲,此时的“平”与“稳”是一种王道。

35岁以上+「继续找工作」这两件件事合起来的确让35岁以上人生出焦虑之心。

从职业生涯角度,分解一下,也许你就会豁然开朗。

  • 年龄的确代表着一个阶段,每个人生阶段都有这个人生阶段的任务,找到当下重心去做事,心情就会更平稳
  • 35岁以上代表着阅历的丰富,即使你是家庭主妇,你也会发现自己能做出几道还不错的菜或者能用一招摆平一个哭了1个小时的小孩,这些阅历不是书本就能得到的,而是扎实的「职业技能」,挖掘你自己的最擅长的职业技能
  •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目前中国的就业市场前景是不错的,国内无动乱,全民追求幸福与稳定,这样的环境之下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对找工作这件事抱有信心即可
  • 如果你在35岁之前是一个爱“折腾”的人,换过很多份工作,那么接下来就是只折腾一件事,集中力量将一件事做到底,做到你心目中的指标数。

祝每一个走过35岁年龄的人都能够发现35岁之外的风景的独特与醇厚。

现在很多招聘要求35岁以下:35岁以上的人都去了哪?

作为一名IT行业的从业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职场中不少岗位的招聘确实存在一定的年龄要求,以IT行业为例,不少技术型岗位在招聘时也会有年龄要求,比如普通程序开发人员,包括前端开发、移动端开发、后端开发等岗位通常都会有年龄要求,而对于研发型岗位,年龄往往并不是特别敏感。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会接触到很多科技公司的技术团队,不论公司规模的大小,当前很多技术团队已经逐渐以“90后”为主了,包括UI设计、产品经理等岗位也逐渐开始“90化”,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IT行业中的技术人员将有以下几个发展路线:

第一:技术专家路线。一部分技术研发能力强的程序员会加入到企业的技术核心团队,从事顶层产品的研发以及技术架构的设计工作,不同公司通常会有不同的设计,有的会设立研究院,有的会设立技术专家团队。按照历史经验来看,从应用级程序员成长为企业的技术专家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毕竟从事研发级工作往往需要丰富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础,很多科技公司的研发级团队通常也都有学历方面的要求。

第二:技术咨询路线。对于大部分应用级程序员来说,走技术咨询路线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选择,因为在工作中通常会积累大量的行业经验,这些经验将是后续转型的重要基础。

第三:传统行业。不少技术人员在年龄大了以后会选择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的传统行业,通常会去传统行业的信息部门,帮助企业完成一些信息化改造项目,而传统企业也比较欢迎这些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去传统行业发展的程序员,数量还是比较大的,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少传统行业的软件开发能力也在提升。

除了以上渠道之外,还有一部分程序员会选择去高校任教,从事教育工作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出口,我就有不少朋友选择去了高校任教。当然,还有一部分程序员会继续从事程序开发工作,目前软件开发团队中依然会看到“70后”的身影,相信未来随着软件开发行业的逐渐成熟,程序员将会是一个终身职业。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互联网方面的问题,或者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咨询我,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