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是否会引发毕业生疯狂挤进体制内的潮流?

先举一个例子。某单位群里,薪酬HR发了一条信息,本月工资迟发。群里抱怨一片,没过十分钟,HR经理发信息,本月工资不迟发,且提前发,还多发2000元福利费用于购买防疫用品。这就是某国企。

相反,一些民企私企,特别是中小企业,更特别是服务产业的小企业,员工非常焦虑,工资能不能发还是次要的,工作还在不在才是更担心的。

很多家长哀叹,还是让孩子进体制内保险,以后有个风吹草动,还是金饭碗捧着踏实。

这个心态真实不?

真实。

心态,决定行动吗?

决定。

结论:

没有疫情以前,2019年度毕业生就业意愿指数,公务员第一,央企第二。体制内,特别是优质体制内单位依然是最热门的地方。有的好单位,报名比例达到4000:1,也就是说,4000个优质大学生争一个岗位。说明,疫情之前,体制内依然是就业热门。

那么,疫情之后,这个热度只会升不会减。

第一,人们发现,求稳与求财,可以并重了。以前觉得体制内只是稳定,财不够,现在发现体制内,既稳定,钱又多。

第二,人们不差钱了,独生子女,父母这么有钱,早晚都是自己的,自己为何这么辛苦,不差钱,就求安逸呗,体制内又热一把。

第三,疫情如同烈火炼真金。体制内单位的稳定,在疫情期间,得到彰显。工资照发,不上班也有福利,上班的有补贴,值班的有奖励。各级上司还会争先恐后去慰问,一线作业人员得到充分尊重,得到广泛宣传表扬。然而,中小企业呢,撑不下去关闭,撑得下去的呢,不是停发工资,就是减发工资,甚至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综上,一是疫情之前,体制内就业本来就是热门。二是随着人们收入增多,追求稳定的意愿更加强烈。三是疫情期间的,更加凸显体制内的优越性。基本可以判断,疫情之后的就业市场,体制内就业意愿更加强烈。

疫情过后是否会引发毕业生疯狂挤进体制内的潮流?

大家好,我是子骞职说。我的观点是:肯定会,而且都不用疫情过后,现在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论据如下:

1.实际情况证明会发生。

就拿我们单位来说,我们单位是一家大型国企,往年通常在三月底开始春招,然后校招开始的时候才有人陆续打电话咨询,但是今年从三月初就不断有人开始咨询了,有孩子父母、也有本人自咨询的,咨询的问题概括一下主要有两个:1.今年贵公司还有招聘计划么,是否会缩减招聘计划;2.贵公司今年的招聘大概什么时候开始,是否会有校园宣讲会。可以预料今年我们单位的招聘计划绝对没有问题,甚至可以优中选优,虽然之前也是。

2.大数据告诉你会发生。

如果说我们单位是个例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那么请看两组大数据,用数据来论证我的观点。

  •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报告》。《报告》显示,在毕业后希望工作的大学生中,意向就业企业类型的排序依次为国企、政府/事业单位、外企、私企、自主创业、NGO(非政府组织)。跟2018年相比,国企超越外企跃居第一,占比达到26.4%,成为大学生最希望工作的企业类型,同时国企、政府/事业单位占据了意向就业的前两位,两者占比超过5成。这足以说明今年的毕业生对于国企、政府/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工作的青睐度将进一步提升。
  • 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去年的11月28日,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约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基数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进入国企国企、政府/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毕业生人数势必也会增加。
3.国家政策引导让发生。

当然除去大学生自己本身的倾向性外,国家、地方出台的积极政策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主要有:

  • 扩大重点领域招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招聘。这一政策将直接充实教育、医疗等体制内行业,教师、医护人员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 引导基层就业,扩大选拔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这一点就不用说,直接针对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尤其是基层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更为明显。
  • 更大力度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这一点可能很容易忽略,但是反而这个政策各方面的待遇更为丰厚,国家对于保家卫国的军人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既然疫情仍未过去,竞争如此激烈,同时就业形势又较为严峻,那么子骞建议:

1.高校毕业生提前准备,及时关注招聘信息,充分利用国家、地方出台的就业政策,积极就业、主动就业,同时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篮子里,并非非要进入体制内工作,现在优秀的民营企业也数不胜数,就看你自己怎么选择了。相信优秀的你一定为自己的求职之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目前有工作的同胞们建议最好不要轻易辞职,今年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大家都可以看得到,难道还要去趟这趟浑水?当然如果确要辞职,请先找好落脚点,切记裸辞,这是极为不成熟的做法。

3.目前处于失业中的同胞们。也不用过于担心,国家、地方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大家就业,同时求职中的你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关注相关招聘信息,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别问我你有啥优势哈,我不会告诉你,工作经历、证书等都算)积极为自己赢得机会。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需要这样的战略,但不需要这样的战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这才是正解。祝愿2020年的每位同胞们都能找到满意的雇主,开始自己崭新的工作篇章。

我是@子骞职说 ,专注人力资源管理,聚焦职场分析,如果觉得我的回答还不错欢迎点赞+关注。如果你有职场困惑,问答收益、认证也欢迎联系我。你们的子骞一直与大家同在。

疫情过后是否会引发毕业生疯狂挤进体制内的潮流?

会,我可以斩钉截铁地下结论。此次疫情过后,毕业生挤进体制内的潮流将会比以往更加的疯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一、从历史趋势看,近几年公务员招录比率呈上升趋势,显示出进入体制的竞争趋向激烈。2016年,全国报考公务员审核通过128万人,最终招收比率为46.1比1;2017年,全国报考公务员审核通过133.8万人,最终招收比率为49比1;2018年,全国报考公务员审核通过165.9万人,最终招收比率为58比1;报名人数不断上升,招收比率继续扩大,显示出今年公务员考试的疯狂和激烈。

二、当下疫情状况是我国内愈来愈向好和国外愈来愈失控形成鲜明的对比。今天报道疫情是国内本土新增仅4人,其余均为输入型病例,而国外确诊新增11616。国外越来越严重的病情,逼使毕业生将更多的就业目光转移到国内,造成国内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这部份新增的就业压力同样会转嫁到体制之内。

三、此次疫情之中,停工停学对体制内外人员造成影响的差异,将吸引更大部分毕业生涌向体制之内。一方面,体制之内是工资待遇不变,职业稳定,各项防控措施圆满到位;另一方面,体制之外停工失业,复工艰难,困难重重。国家强有力的保障对任何人的吸引力都是无穷的。

四、疫情冲击之下,国内中小微企业哀鸿一片,破产收缩成为中小微企业的常态,裁员降薪造成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企业的扩展同样也受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对于比往年更大数量的毕业生就业来说,雪上加霜还不足以形容,只会比想像中更加可怕的多。使得转向体制内的意愿会更为迫切

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的压力会共同造就今年进入体制的疯狂。个人认为,今年毕业生挤进体制内的潮流之疯狂会出乎许多人的意外。

以上是个人观点,大家可以留言讨论,谢谢!

疫情过后是否会引发毕业生疯狂挤进体制内的潮流?

疫情发展已经近两个月了,由于春节传统习惯的影响,许多人都回家过年,被突发的疫情封堵在了家里面出不去。原来大家都梦想着能过上吃了睡、睡醒吃的生活,现在真的被迫实现了,却才知道这样的生活也不好过。许多人为了过年花了大把大把的钱,几乎没有了积蓄,甚至信用卡都被刷爆了,就等着过节后复工,赚钱养家。结果因为疫情,各个路口都封上了,出不了村,回不了城,复工遥遥无期,有的甚至在家已经被通知失业。这才知道,原来不是工作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工作。

疫情期间,一些餐饮等类企业,为了抓住节日时机,大量屯货,结果亏的一塌糊涂。有的个体户甚至连房租都承担不起,早早打包走人。旅游、餐饮、KTV等行业,相续发生了倒闭的现象。更多的企业因为疫情原因,迟迟得不了工,有的开始裁员、减薪。到后来疫情形势好转,但市面的萧条却一时半会转不过来,想正常工作,拿到应得的收入,已经成了许多人的奢望。

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多么重要。疫情期间,像华为、阿里、京东等这样的大企业,上班的不仅有双倍工资,而且还有特殊补助,不上班的也不用为了失去工作或者降薪担忧。大的私企如此,还不用说国企央企了。最稳定的,还是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比如医生、教师等。他们即使不上班,也不用担心会失业,或者工资会受影响。虽然有的单位是一线,有的被抽调下沉到一线参加防控工作,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但总的来说,风险依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疫情过后,会不会有人重新拾起放弃了公务员考试呢?肯定会,但想考是一回事,能不能上岸,是另外一回事。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构、编制、人员精简是主题,受此影响,2018年公务员考试招录名额大幅减少了40%,2019年、2020年公职人员招录依然低迷。受机构改革影响,近几近依然会以消化改革遗留问题为主,不会大面积扩招。考的人多,录取名额却在减少,录取率过低,一两年后大家就会知难而退。再加上疫情过后经济复苏,就业市场逐渐恢复元气,各职业平衡发展,更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疫情过后是否会引发毕业生疯狂挤进体制内的潮流?

适合自己就好!

谢邀!

这次的疫情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科技的应用,未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通过这次疫情,所有的人也对三种经济体(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有了更深刻认识。

这种深刻认识主要有三点:

  1. 疫情期间对于工作的安排;
  2. 疫情期间对于工资福利待遇的安排;
  3. 对于企业实力的认识。

在这三个方面,很多人觉得还是体制内和国有企业比较靠谱,虽然各方面待遇差点或少点,但不至于被裁员或直接倒闭。

因此,疫情过后,必定会引发95后00后们大规模往国有企业或体制内挤,就算他们没有想法,他们的父母也会帮他们完成这一目标。

相比较,体制内拥有这些特点和优势:

  1. 保障有力,无后顾之忧;
  2. 工资福利待遇不会因为特殊情况减少,但会稳步提高;
  3. 相对而言,事不多,压力不大;
  4. 人际关系说复杂也简单,比较而言,比较舒服。

疫情过后是否会引发毕业生疯狂挤进体制内的潮流?

这次疫情过后,很有可能会引发很多大学毕业生去考体制内的工作,具体是为什么呢?下面来分析一下。

1、体制内的稳定性在这次疫情中凸显的很明显。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大概整个2月份全国所有的企业都没上班,体制内除了参与防控的工作人员,其他人也没有上班,但是体制内所有工作人员工资2月份工资能够照常发,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这里就体现出来了体制内工作的稳定性。

2、企业的不确定性在这次疫情中凸显的很明显

同样,二月份没工作的企业职工,他们二月份的工资就不可能足额发放,因为他们的工资与付出是成正比的,没工作当然就没工资。这次疫情就对他们的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是立竿见影的影响。

3、通过这次疫情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是要增强风险意识。

对于一些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一定要提前预料到,并且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这样,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第二,要增加存款。

平时没有存款的年轻人在这次疫情中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困难,没有存款,在这期间他们又没有工资收入,但是各种支出依然存在,这就是一种非常大的经济压力。

第三,最好有个第二职业。

最好有一个第二职业,这也是增加一个收入来源的具体做法,因为万一你其中一个职业失去了,你还有另外一份收入来源,特别是对于企业职工来说,最好有一个网上的兼职,这样,当你企业的工作停了,你还有一个兼职继续维持收入来源。

总之,你所说的很多年轻人去考体制内的工作,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

欢迎从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

作者:体制内公开课,用工匠精神专注分享体制内生存底层套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