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央企,国企等等公开的招聘都要应届毕业生,而不要往届毕业生?

内部招聘除外。

作为多年央企HR,来详细解读这些常识问题。央企的招聘网站,企业外的人,只能看到两个,一是校招,就是招聘应届生,二是社招,就是招聘社会成熟人才。看不到网页,还有一个内招,就是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当然,还有一个内外都看不到的网页,是劳务派遣、业务外包的操作流程。详细解读如下:

第一:央企招聘受体制机制的限制,不像其他企业那么灵活。

央企也是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都缺两类人,一类是干部人才,另一类的通用员工。放在十年前,就叫做干部和工人。现在一般叫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操作人才,实际上就是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和操作工人。

目前,经营管理人才(管理型干部,领导人才),一般都是内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一般都是校园招聘后,按照专业招聘,从中培养技术骨干和专家,再从中间发现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向管理层(领导人才)方向培养。

那么,技能操作人才(以前叫工人,一线操作人员),现在的央企,一般都采取劳务派遣和业务外包的形式,不直接聘用工人了,而是通过第三方来管理,与央企脱离用工关系。操作工人中,表现特别好的,符合“技能大赛获奖”等条件的,可以转为正式工。

第二:央企主要招聘的,还是专业技术人员,那么,校招就是主渠道。

央企招聘专业技术人才,一是校招,二是社招。但社招,为何名存实亡了呢?许多央企基本堵住了这个大门,原因很简单,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干脆一刀切,堵死大门吧。道理,你懂的。一旦打开社招的大门,关系户、说情风,无法杜绝。为了避嫌,也为了避免是非,大多数的央企都关闭了社招的大门。只有少量特殊人才,经层层审批后,才能招进来,小概率事件,就不展开说了。

第三:央企只招应届生,不招往届,这是国家和当地政策要求的。

根据国家政策,应届生有落户指标等政策,往届生就没有这些政策了,因为,学校的派遣证只能发一次,一年你不用派遣证,就视同你已经就业了。比如,对海龟人才,两年不找工作,也不算应届生了。

另外,往届生,已经在社会上待业,或者就业,就算社会人才了,央企就归入社招了,肯定不能作为应届生了。

央企一般规模都比较庞大,人员众多,流动性也弱,人才积淀比较多,人才梯队建设也比较完备。不像外企民企私企,人才流动性大,需要经常大量招聘人才,他们更喜欢成熟人才,挖过来就能上手。这一点,与央企,有本质的不同。

还有,央企绝大多数都隶属与国资委管辖,人员的三定(定编、定岗、定员)和工资总额是下指标的。举一个小例子:上级给A单位下达2018年用工指标和工资总额,假设下10个人的指标和200万元年工资总额。招聘应届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央企找应届生可以找10个人每人20万元年工资,如果招社会成熟人才,年薪40万,只能招5个人。

综上,央企受到当地户口等政策限制,受到上级进人管理的制度约束,受到上级用人指标和工资总额制度限制,一般情况下只招应届生。其他原因,就是招应届生,可以用一把尺子来衡量,避免了各种走后门、打招呼等权力寻租行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