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桌上给领导敬酒,有什么万能话术吗?

在酒桌上陪领导去应酬,或者公司聚餐,通常不知道如何该如何敬酒?更不知道敬酒时说什么?有什么万能话术吗?

俗话说的好,酒场即职场。尽管当前酒文化宽松了很多,但是,仍有许多领导习惯于用酒品考验下属的人品,用敬酒检验下属的忠诚度,用酒场判断下属的应对能力。所以,会喝酒、会说话,是参加酒场的大考,绝对不能轻视。这是职场文化向酒场文化延伸的文化糟粕,目前还没有完全清除,你不能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酒场上敬酒,从敬酒的顺序和说话的内容,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套路,所有人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绝对不像朋友聚餐那样可以大呼小叫、随性而为的。建议你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分清地域性的职场文化和酒场文化,这是前提

我国地大物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有一套酒文化,乱了敬酒的规则,场面上就不好看了。比如在北方,酒场座次和敬酒次序,比较接近国宴标准。分为主陪、副主陪、主宾、副主宾等等,座次显示出职位等级的差别(文字不详细说,各地有各地的座次文化和规矩,胡主要的公务宴请应该摆座签)。你一定要记住敬酒的次序要由大向小,比你大的领导先去敬主要的客人来宾,然后你再去敬酒,不可越级,也不可越位。比如,你的直接领导还没向大领导敬酒,你就傻乎乎地冲上去敬酒,这就破坏了敬酒次序的规矩,你的直接领导心里不高兴,大领导也会觉得你不懂规矩。当然,在南方或其他一些地方,酒场座次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地方不分主陪主宾的,按照职务年龄大小往酒桌的“里面”坐,依次排开。但是敬酒的次序,也是遵循从大到小的次序。你多观察或者多询问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就明白了。

第二:敬酒时要做到顺序和动作得当,这是关键

向领导敬酒,第一位是顺序和动作,第二位才是说话。我可以判断题主是一名年轻的普通职员,所以,我的回答从普通职员的角度来谈如何敬酒。注意几个规则:一是按照敬酒顺序敬酒,不要越过比你高职位的领导去敬更大的领导。二是酒局开始时,是大领导集体敬酒,然后才到互相敬酒的环节,这个时候,你要按照小敬大的原则,先去敬比你职位高的领导。一般遵循先敬最大的领导,然后依次顺延,这就是职场文化的延伸。三是敬酒时,杯子要端的比领导低一点,尽量用左手持杯、右手托底的姿势,这样显得非常谦虚低调,对领导非常尊敬。四是你敬领导时,原则上你要干掉杯中酒。当然现在酒场也不完全讲究“一口闷”了,但‘领导随意我干掉’还是普遍规则。如果你酒量不好,就要少倒多敬。千万不要拿着大杯白酒敬酒,如果被领导将军“一口闷”,还没等你敬完领导一圈自己就“现场直播”了。五是敬酒一定要敬一圈,就是依次敬一圈领导,千万不要越过领导或遗漏领导,被遗漏的领导会认为你轻视他。谁敬过酒他记不清,但谁没有敬酒他可记得清。

第三:敬酒时的说话艺术和规矩,这是亮点

酒场上,拼的不是酒量,而是智慧,核心就是敬酒词的艺术。有的人情商很高,酒量不大,但能把满座的领导都伺候的非常高兴。这不是拍马屁,而是会来事。你想一想,办酒场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增进感情好办事呀!关键要让领导和来宾喝高兴。喝高兴的关键在于敬酒的艺术,敬酒词说的漂亮让酒场大大增色。

一是切忌向领导敬酒时谈公事,这是新人容易犯的忌讳。职场新人不知道说些什么,见到领导聊起工作。喝酒就是喝酒,莫谈公事,一切都在酒里。高明的组织者,会在一场酒局中,融入请托事项不落痕迹,领导和来宾喝爽了,事情也办了,这才是酒局的真正魅力和真实作用。

二是切忌向一大片领导同时敬酒,俗称“打一片”。有的新人不懂事,看见大领导敬一片,也学着大领导站起来,“我敬在座的一杯”。领导们会觉得你不懂事,你算哪根葱啊。所以,不要盲目站起来“打一片”式敬酒,一定要依次敬酒。

三是切忌敬酒时胡言乱语。作为普通职员,轮到你敬酒时,一般也酒过三巡了,如果你傻乎乎地喝醉了,你向领导敬酒时说疯话,第二天你就等着挨骂吧。在你敬酒前,一定要控制好喝酒的节奏,绝对不能喝多。

四是敬酒词的一般套路,就是坚持“自己谦虚,把领导抬高”的总原则。赞美的语言比正常工作时间要大胆一点,职场上不好意思说的话,酒场上可以说,实际上许多人就是借着酒场说职场的马屁话。主要的套路:第一杯,感谢领导的栽培,借这个机会感谢,我的感恩之情都在酒里了,您随意,我干了。第二杯,感谢领导的宽容,我年轻不懂事,领导很宽容,指教我成长,您随意,我干了。第三杯,有领导您的关心,我一定更加努力的,用这杯酒表态了,这是表忠心的。敬酒词的套路很多,一本书也写不完,如果嘴笨的,就记住这三句公式就够应付了。

综上,陪领导应酬,不仅仅是说话这一项需要注意,从座次、敬酒的顺序、端酒杯的姿势、说话的艺术等环节都要注意。不管千变万变,你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谦虚低调,把领导抬高,让领导高兴。敬酒说话就是三大套路,感谢领导培养,感谢领导关心,继续表忠心。懂得以上的三步曲,基本可以应付大多数的公务酒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