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为什么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感谢邀请。首先,奉劝大家不要争当这种爱哭的孩子,奶是吃不长的,早晚要断奶。其次,必须承认,在国企职场这是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平均主义和资源博弈的心理作祟。最后,随着市场经济迭代发展和职场竞争日趋激励,这一现象正在逐步被削弱。
第一:这一现象是长期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的产物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基本以国有企业为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分配依靠政策、行政命令,上级主管部门就是下属企业的奶妈(更形象的比喻是婆婆,下级就像受气的小媳妇),奶妈掌握着“奶”资源,下级都是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总不能让孩子饿着吧,谁哭的惨就多喂点奶,所以导致企业有“等靠要”的思想,员工有“会哭会闹吃得好”的思想。
在国企职场层面,上级奶妈决定着下级员工的各种资源(工资、奖金、福利、政策、指标,等等),国企的资源不是市场化的机制,而是定额制度(工资定额、人员定额、岗位定额,比如说“定人定岗定编定薪”)。资源有限,给你就给不了他,多给你别人就少,那么,在平均主义思想之下,谁叫穷、叫苦、叫惨,上级就可能给他倾斜一点资源。在那种环境之下,会哭的、会闹的,甚至那些刺头、敢拼命的,上级都不敢招惹,宁愿给点好处安抚一下,也不愿意给自己惹麻烦。所以,职场就有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错误思想,直到现在,在一些传统的国企里,不少员工还是抱残守缺,守着这种落后的思想。
第二: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与市场不同情眼泪正在交织缠斗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场竞争也开始日趋激烈,在许多国企都在走市场化的道路,企业内部也在深化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机制改革,竞争意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正在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接受。残酷的市场竞争,关停并转的改革,让更多的国企和职员深刻认识到:市场不同情眼泪。
尤其是近一些年以来,市场不同情眼泪,职场不同情弱者,已逐步得到国企员工的认可,打破平均主义,实行竞争主义。企业也趁势推进了“三项制度改革”,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倡导企业和员工不要再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思想,不要“等靠要”,上级“奶妈”不再是“救世主”,市场竞争实力才是自己救自己的“救世主”。
目前,大多数国企都实行了市场化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机制,向效益好的企业和员工倾斜,向强者倾斜,越是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员工,越会得到政策、考核、薪酬等资源的倾斜,强者恒强,弱者思变,扶持“会哭的孩子”,实际上是市场意识的倒退。
第三:不要试图做那个“会哭的孩子”,要做就做站起来奔跑的孩子就像有些贫困县,就喜欢去争取戴上一顶“贫困县”的帽子,争取到更多的扶贫资金。国人自古就有“救急不救穷”的文化,这样的贫困地区,如果还有这样的思想,很难自力更生地发展起来。
同理,职场上如果还是依赖于会要上级的同情,向上司要奶吃,短期内觉得这是一种本事,能要来扶持政策,能哭来奶喝,就是占到大便宜了。就像孩子一样,早晚就断奶。职场上早晚要自立,靠自己的实力,才是行得远、走得高。
在职场中,为什么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会哭的孩子会得到大家的关注,所谓的务虚者会吐槽自己的压力、自己的努力还有自己的奉献!
他们善于表现自己,不甘于当默默奉献的老黄牛,想让领导多多注意自己的成绩和能力,会哭不一定有奶吃,有本事的人还会哭,那就厉害了。
宋代苏轼说过“大勇弱怯”,老子说过“大智若愚”,本身具有才学缺无人赏识,与其甘于当恒河之沙默默无闻,为何不多表现自己,高调出众一点,争取机会。
不争不抢那是出世,与世无争;
争强上进那是入世,奋力拼搏。
“会哭”的孩子一定是那些博得同情的弱者么,或许只有那些频频被这些“弱者”抢占先机和实惠的同事们才有最切合想法吧。
在职场中,为什么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既然是职场,就不是家里!在家,父母会照顾弱者,有好吃的人人有份;而在职场,更多的是狼性,没有多少善良的人,因为你弱会分你一点!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拼搏,没有嫌多的,所以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适当的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让领导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及付出,在同事面前,除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情商,博得同事的认可!否则一个只会干死活,不懂表现的人,是很难得到公司的提拔与重用,毕竟没有那么多好的领导去主动发现提拔职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