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被魏军围困于定阳,秦国战败,秦孝公被迫在彤地与魏惠王讲和,将之前攻占的魏地归还给了魏国,其中包括河西部分土地,以缓和与魏国紧张的关系,从而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的时间。

秦孝公为何会将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让给魏国呢?难道就不能出兵增援固阳(定阳),再次夺回失地吗?其实秦孝公也不想将辛苦攻占的失地还给魏国,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秦国经过第一次商鞅变法后,虽然国力有所提升,但国力、军力与魏国还有不小的差距,此时魏国仍然是天下第一强国。秦孝公却忽视了这个事实,在魏军大败于桂陵后,便贸然进攻魏国,结果是先胜后败,虽然收回了一部分失地,但被缓过劲来的魏国再次夺回。

而此时秦国正准备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改革,如果被魏国拖住,秦国国内的变法改革便无法顺利进行,甚至还会拖垮秦国,将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付诸东流。秦孝公只好与魏惠王讲和,将之前侵占的安邑以及河西部分土地归还给魏国。

秦孝公这么做的目的,一来是为了让第二次变法改革顺利进行;二来魏军在桂陵之战遭遇大败后,主力并未被击溃,魏国依然还很强大,此时的秦国还不是魏国的对手,只能向魏国求和,争取发展时间,等强大起来再做图谋。

不久后,秦孝公采取计谋,不费一兵一卒便使魏国国力大大衰弱,丧失了称霸中原的能力,从头号强国沦为二流强国。秦国和魏国之间的仇怨便要从争夺河西之地讲起。

秦国失去河西之地

河西之地在先秦时期是指黄河以西,北洛水以东的一片狭长地带。此地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众多,交通也极为便利,东面就是函谷关,属于重要的战略根据地。秦国可以作为东出的桥头堡,而黄河以东的诸侯获得此地,便可以深入秦国腹地,甚至灭亡秦国。

在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前后发动五次大战,史称“河西之战”。

三家分晋后,魏文侯率先实行变法改革,通过李悝变法,魏国迅速崛起,国力不断上升,强大起来的魏国开始向春秋时期的老牌强国用兵。由于三晋中的赵国在北,韩国在东,于是西边的秦国成为魏国的试刀对象。

《史记·魏世家》记载:“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

公元前419年,魏文侯西渡黄河在河西少梁筑城,建立巩固的前进基地,意欲侵吞秦国的河西之地,窥视关中。魏国经过几年准备后,于公元前413年,魏国开始向秦国河西进攻,魏文侯拜吴起为将,在西河战场大败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

之后几年时间中,魏国多次对秦国发动进攻,进一步扩大战果,最终将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全部攻占,魏文侯在此地设立西河郡,并在洛水东岸修筑了一条长城,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秦国收复河西之地

秦国失去了河西战略要地后,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为此秦国开始了长达近百年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

不过在前期并未取得什么太大的进展,秦简公和秦惠公不但没有收回一点河西失地,还被魏军打败,在“阴晋之战”中,秦国五十万大军被魏国五万魏武卒击溃,因此引发“诸侯卑秦”,使秦国深以为耻。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献公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直到秦献公即位后,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活动,颇具成效,秦国国力才有所提升。之后秦献公为了方便对魏国作战,将国都由远在关中西部的雍城,东迁至栎阳(今西安市),发动了数次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才从魏国手中夺回了部分河西失地(少梁城)。不久后,秦孝公去世,其子秦孝公继位。

  • 秦孝公收复部分河西失地,被迫又还给魏国

秦孝公继承了父亲秦献公的事业,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但秦国之前数易君主,导致国政不稳,日渐衰落。而魏国经过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君主的发展,魏国已经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新一代的中原霸主,秦孝公即便想要收复河西也没什么胜算,于是秦孝公了颁布《求贤令》,命国人进献富国强兵之策。

之后商鞅西行入秦,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在成功实行《垦草令》和第一次变法改革后,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得到壮大,国力开始增强,秦孝公收复河西失地的愿望被放大。于是秦孝公乘魏军主力围攻赵国邯郸之机,出兵偷袭魏国在河西长城的重要据点元里,歼灭魏军七千余人,并占领少梁。

《史记》记载:“秦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在魏国围攻赵国邯郸时,赵国向齐国求援,之后便发生了“桂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在桂陵大败魏军。秦孝公又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再次进攻魏国,攻占了魏国旧都安邑和固阳。然而秦孝公却忽视了魏国仍是天下第一强国的事实。

秦国虽然经过第一次变法改革,国力得到增强,但尚未完全改革成功,与魏国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而魏军主力在桂陵之战中也没有受到太大损失,赵国邯郸依然被魏国占领,魏国还是当时的头号强国。之后魏国经过准备,半年后在襄陵之战击败齐、宋、卫三国联军,齐国向魏国求和。

《史记》记载:“魏惠王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二十一年,与秦会彤。”

缓过劲来的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将邯郸归还给赵国,与赵国结盟,随后便集中兵力向西全力反攻秦国,重新夺回了安邑,并包围了被秦国占领的固阳,秦孝公只好在彤地与魏惠王会盟讲和,被迫将之前攻占的安邑、固阳等地,以及河西部分土地归还于魏国,以缓和两国关系。

以此可见,秦孝公将部分河西之地拱手还给魏国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便秦孝公不给,魏国也会重新夺取回去,而且还会遭到魏国大举进攻,而此时秦国国内的变法改革尚未完全成功,一旦被魏军牵制在河西战场,国内的改革便会被迫中止,多年的改革成果也可能会被魏国破灭,重新回到之前衰弱局面,甚至被魏国亡国。

魏国虽然在桂陵之战中遭到重创,但魏武卒主力还在,国力也并未过多损耗,在军事上依然还保持着强盛的声势。而齐国在魏国这个老牌霸主面前还是嫩了一点,侥幸赢了桂陵之战的齐军马上现出了原形,不久后便在襄陵之战被魏武卒击败。魏国通过此战挽回了桂陵之战的败局,重新维持了中原霸权。

秦孝公正是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被魏国打败也不足为奇,将所得的魏地再还给魏国不也是顺理成章吗!

对秦孝公来说,这也是最为正确的选择,一来可以避免国力不必要的损耗,二来也为国内第二次变法改革争取了时间。不过魏国并没有打算放过秦国,然而却被秦国用计破之,导致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丧失独霸中原的能力,沦为二流强国。

  • 秦孝公大败魏军,迫使魏惠王割地求和

秦孝公为了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便派商鞅入魏游说魏惠王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了卫鞅的游说,去侯称王,召集逢泽之会,但却遭到了韩国等大国的抵制。秦国这一招“尊魏为王”的策略,导致魏国引起了诸侯的不满和愤怒,致使魏国众叛亲离,被诸侯孤立。

魏惠王因韩国没有赴会,于是下令出兵攻打韩国,之后齐国出兵救韩,在马陵大破魏军。虽未全歼魏军,但此战损耗了大部分魏武卒精锐,几乎不复存在,使魏国元气大伤。魏国要想再重新培养一支魏武卒基本很难成功,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周边的诸侯并不会给魏国这个机会。

《史记》记载:“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

马陵之战后,魏国丧失了霸主地位,沦为二流强国。马陵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魏国又受到齐、秦、赵三国三面进攻,再次被削弱。同年,秦孝公再次进攻魏国河东地区,商鞅用计俘虏魏军主帅公子卬,大败魏军,魏惠王被迫割让部分河西土地求和,不久后,迁都大梁城。

秦孝公去世后,其子秦惠文王重用魏人公孙衍,雕阴之战全歼魏军,迫使魏国归还了剩余的河西失地。次年,秦惠文王再次攻打魏国,又被迫将上郡十五县割让给秦国,至此,秦国不仅将河西失地全部收回,还在黄河东岸建立了东进基地。

此战之后魏国在军事上开始走下坡路,再也无力独自阻止秦国向东扩张的步伐。

结语:

事实证明,秦孝公当时放弃与魏国争夺河西地区的决定是正确的,一来变法改革尚未结束,不利于和魏国作战,二来当时秦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击败老牌霸主魏国。如果秦孝公不与魏国讲和,归还土地,腾出手来的魏国必然会全力进攻秦国,一旦被魏国牵制,秦国迟早会拖垮。

所谓的“拱手相让”,不过是避其锋芒,从而争取时间发展,只有强大的起来的秦国,才能从魏国手中彻底收回河西失地,而不是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一直循环往复。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秦孝公作为一名高明的政治家,自有其胆略和智慧。在洒满秦魏两国无数战士热血的河西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孝公暂时放缓了对河西之地的进攻,既有为秦国变法强大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客观因素。

秦国丢失河西之地

所谓河西之地,是河套地区南部黄河以西的区域,因为位于黄河西岸,故称“河西之地”。此处是陕西、山西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便展开对此地的争夺。

秦国如果获得河西之地,便有了东出桥头堡;晋国如果获得河西之地,则可以深入秦国腹地,并牢牢控制秦国东出的势头,两国对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等到了春秋末年,河西之地被秦国控制在手中,秦晋两国隔黄河相望。

等到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在魏文侯变法之后,实力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秦国却是内乱不断,国君频繁更换。在这种背景下,魏文侯把斗争目标瞄准了秦国,开始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

公元前419年,魏军越过黄河,占领了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并在此筑城防守。秦军对此自然是不干的,公元前418年,秦、魏两军在此发生激战。只是大战的结果,少梁仍旧被魏国掌控。秦国无法,只得修补繁庞故城(今韩城东南),筑籍姑城(今韩城东北),借此和魏军抗衡。

只是魏军并不满足,在公元前413年,又大败秦军,魏军一直打到秦国的郑(今陕西华县)。后来,繁庞故城也被魏军攻破。此时,河西之地的北部都被魏军掌控。而让秦国更忧心的是,名将吴起被魏文侯任用,开始率军攻秦。

在吴起的经营下,魏国占领了蒲津关,此关东控黄河古渡口,向西度过洛水便可直达秦国腹地。后来,整个河西之地都被吴起拿下,秦军没有办法,只得沿洛水构筑防御阵线,以防魏国继续西进。魏国把河西之地设为西河郡,吴起担任太守,“秦军不敢东向”。

此时,魏国控制黄河天险,攻可以突破秦国洛水防线,深入秦国腹地,直接威胁秦国国都。守可以凭借黄河天险,阻止秦军东进,保卫国都安邑的安全。可以说,魏国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秦国时刻在魏国兵锋威胁之下。

只是后来吴起受到魏武侯猜忌,不得不跑到楚国去,使得魏国少了一员良将。而魏文侯在占领河西之地后,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位于赵国境内的中山国,使得秦国并没有遭受到进一步的打击。

秦献公夺回部分失地

等到秦国内乱逐渐平定之后,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秦孝公父亲)即位,开始对秦国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废除人殉、编制户籍、推广郡县等,使得秦国的实力有了一定增长。到了秦献公晚年,已经强大起来的秦国,开始想要收复河西之地。

秦国先是打败了魏军,又打败了魏、韩联军,并在接下来的石门之战中,斩杀魏军六万人。公元前362年,秦国又趁魏国和赵、韩两国大战的时候,派兵攻击少梁并大败魏军,夺回了繁庞故城,俘虏了魏将公孙痤。

此时,齐国又开始在东边攻击魏国,而安邑远在太行山以西,难以控制东边的局势。同时,为了避开秦军的威胁,魏惠王决心将国都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自此,魏国的策略改为西守东攻,控制韩、赵,与齐争夺中原霸主。

只是虽然秦军大胜,但魏国在与韩、赵两国的交战中获胜,秦国这次有偷袭的意味。韩、赵失败后重新屈服于魏国,开始联合对付秦国,于是秦国只好停止了东进的步伐。但秦军这次起码控制了少梁、繁庞故城,收复了部分失地。该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

魏国虽然迁都大梁,但通过兴修水利,使得农业获得极大发展。在军事上,继承吴起当年的“武卒制”,魏国又组建了一支20万人的军队,魏国仍旧处于中原霸主的地位。而秦孝公为了彻底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也开始任用商鞅变法,无暇东顾。

因此,秦孝公虽然有把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的意味,但却有更深远的谋划。此时的魏国依旧强大,秦国变法需要相对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秦孝公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河西之地。

秦国彻底夺回河西之地

商鞅看到了魏国是秦国的的心腹大患,而且战略主动权也掌握在对方手中。

(魏国)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商鞅在主持变法之外,还出使魏国,十分“热心”地建议魏国国君称王。这个建议正好迎合了魏惠王的野心,并且很快付诸行动。魏惠王的忘乎所以,直接使得其他国家孤立了魏国。

等到魏国先后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大败后,秦国又开始伐魏。魏国派遣公子卬率军抵抗。商鞅在魏国的时候,和公子卬是旧识,便写信把他骗到秦军营中。

吾始与公子饮,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公子卬没有戒备便去赴约,却在宴饮上被商鞅当场俘虏。失去了统帅的魏军,遭受秦军突然攻击后惨败。公元前341年,秦孝公去世。不久,商鞅也被车裂。即位后的秦惠文王,重用魏人公孙衍,在公元前330年大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俘虏魏将龙贾,歼敌4.5万人。魏国被迫把河西之地,归还给秦国。

公元前329年,秦国开始占领魏国河东郡。魏人张仪于此时进入秦国,把公孙衍给挤跑。张仪建议秦惠文王,联合魏国攻打楚国,如果魏国胜利,则必会听命献上河西之地以北的土地;如果魏国战败,秦军取得这些地方也会更加容易。

最终,魏国虽然胜利,但也筋疲力尽。公元前328年,秦国进攻魏国,索要土地。魏国不答应,秦惠文王扬言要联合楚国攻打魏国,被吓怕了的魏惠王,最终把河西西北的上郡15个县全部献给秦国。

至此,秦国获得了河西、上郡之地,几代秦国君主的夙愿得以实现。秦国从此占据天险,东向以临天下,获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战略地位。

也正是当初的秦孝公审时度势,选择了暂时忍耐,没有和魏国在河西之地死磕。反而是走起了深彻变法加借刀杀人的双重手段,才换来了难得的和平时光,使得秦国变法大成,最终锻炼出一支钢铁洪流的军队,从而拥有了争霸天下的底气与实力。

否则,一直和中原霸主魏国争夺河西之地,秦国最终会被生生拖垮,也就没有后来一统天下的事了。因此,所谓的“拱手相让”,不过是暂时的表象,秦国几代君主,始终都牢记都要收复河西之地。对河西之地百余年的争夺,最终以秦国大胜画上句号。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示弱是为了变强,秦孝公向魏国低头,是为了给秦国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堪称深谋远虑。

一、接手了一个烂摊子

秦孝公是秦国有名的君主,他任用商鞅变法,对秦的壮大做出突出的贡献,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石。可他继位之初,在国内是饱受非议的。这是因为,他一上台,就做出了一个令秦国上下瞠目结舌的决定,将秦献公付出生命代价才夺回的河西之地,拱手送还了魏国。

我们先来盘点下前辈留给秦孝公的家底。秦厉共公之后,秦国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当时的魏国,实力却十分强大,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

秦献公继位后,不甘心秦国沦落为无名小国。所以,想集中秦国全力,拿下几个军事要冲,特别是寄希望于夺回被魏国强占的函谷关,以此为锁钥,能暂时使得秦国休养生息,再图大举。

经过他锲而不舍地斗争,秦国的确夺回了一部分陇西地区的土地。可古代打仗全靠人力,连年征战,让本就贫弱的秦国,国力消耗更为严重,百姓生活困难。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秦献公本人也在后来的战斗中,中箭身亡。

二、示弱,是以退为进

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他首先审慎地考量了秦国所面临的局势。内忧外患,何况,还有赵、韩两国,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来攻打秦国。

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日日征战不休。秦孝公虽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但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久不参与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视为夷狄。

魏国霸占了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虽然令人气愤,可人家靠的是强大的实力,而秦国,无论在经济、军事各方面都不是对手。秦献公的失败就是活生生的教训。继续打,没有胜算,反而可能耗死自己。思前想后,秦孝公大胆的决定放弃河西,暂时向魏国低头。

事实证明,秦孝公用“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策略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为本国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魏惠王后来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会盟,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导致诸侯纷纷倒向齐国。

三、变强,举全国之力变法

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争霸必然失败,秦孝公采取示弱姿态,把河西之地让给魏国,然后集中精力壮大国力。他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卫国人商鞅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未置可否。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几夜,毫无倦意。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国力开始强大。随后,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开始第二次变法。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百姓路不拾遗,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这时,秦孝公开始亮出锋芒,要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秦孝公八年,派军队偷袭魏国,大败魏军,此后多年,大小战役不断,最终击败魏国。巩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有一个成语叫“割肉喂虎”,“割肉”的目的是为了保全性命,而不是为了“喂虎”,“割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秦孝公即位之初,魏国强大而秦国弱小,秦献公为了收复河西之地,跟魏国打了二十多年仗,秦国已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魏国只要集结全国军队,一心灭秦,那么秦国必无幸存之理,因此割让河西之地求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战国时代的河西之地是指黄河”几“形以西的土地,在春秋时期属于晋国领土。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后,秦穆公支持晋惠公上位,条件就是晋国将河西八城送给秦国。后来经过数次战争,秦穆公生擒晋惠公,经夫人、周天子协调,秦穆公释放了晋惠公,而回国后晋惠公也将河西八城割给了秦国。取得河西之地后,秦国领地直达黄河之畔,有了问鼎中原的条件。

秦穆公之后,秦国四代乱政,国式日微。晋国则一分为三,其中魏国以晋国正统自居,以收复河西之地为已任。魏国河西太守吴起训练了一支魏武卒,战力非凡,一战击溃秦军五十万,彻底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且将函谷关、华山纳入魏国版图。秦国被魏国压缩在关中平原,无法东出,导致诸侯卑秦,不与会盟。

秦献公在魏国长大,深知魏国强大,为了恢复秦国霸业,秦穆公在秦国推行新政,取得成效后开始收复河西失地。经过多年大战,秦国元气大伤,虽然收复了部分河西之地,但秦献公也战死疆场。秦献公指定秦孝公为国君,为了保存秦国,积蓄国力,秦孝公跟魏国达成了停战协议。弱国无外交,要跟魏国休战,只得将河西之地归还给魏国,以此换来魏国不灭秦的盟约。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提起中国封建王朝的起源,当属秦朝无疑。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创建皇帝的称号之后,中原从此进入了长达上千年历史的封建王朝时期。而这一切的开创者秦朝,虽然仅仅只存在了十几年,但是秦所留下的各种文明,却一直绵延至今,例如那世界奇迹的长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然而,尽管秦朝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它的前身秦国却是曾经在战国时期大放光彩。秦国当时只是边境一小国,占据贫瘠的雍州,最终能够虎吞天下——从最初的大国欺凌,到后来的虎视天下,秦国的崛起当从秦孝公说起。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

正是秦孝公大胆任用商鞅,支持商鞅的变法,秦国的国力迅速增加,并且最终夺回了秦国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从此以后,秦国走向了强国之路。而秦孝公也成为了秦国变法的领头人。

然而又有谁知道,这个曾经秦穆公拼死夺回的河西之地,正是当初秦孝公继位之时割让给魏国的,秦孝公晚年,仍对河西之地念念不忘,发起数次大战仍未全部夺回河西之地,直到秦惠文王继位之后多次大战才彻底夺回。那么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深层次的原因?

一、攘外先安内,需要稳定国内形势

秦孝公得位于秦献公,可是他还有一个竞争对手秦孝公的庶长子嬴虔,赢虔一直跟随秦献公作战,作战勇猛,所以非常得秦献公的喜爱,并且赢虔再加上与国内的贵族们交好,所以最初的时候赢虔是秦献公心目中的理想继承人。然而世事变幻,随着秦献公过度与魏国征战,秦国的国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已经无力再支撑接下来的征战了。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赵之故地,修缪公任好之政令。——《资治通鉴》

虽然秦军战斗力强悍,有虎狼之国之称,可是国力衰弱注定了秦国军队补给会不足,当时还甚至出现了运粮官运粮过程中饿死的现象——秦孝公显然是注意到了国内的险峻形式,于是向父亲提出了修养生息的提议。但哥哥赢虔却持反对意见,坚持要战争。

而命不久矣的秦献公虽然老了,但并不糊涂,他也深知此时秦国国内的情况——知道假若赢虔继位,必定会坚持积极对外的策略,这不利于秦国的未来,于是秦献公一改往日的决定,将秦孝公定为了继承人。

毕竟,这个时候秦国是需要一个守成之君,而不是开拓之君。而秦孝公之所以要把河西之地割让给魏国,正是因为自己得位的过于突然——秦献公的突然传位,使得大部分臣子不知所措,当时国内的贵族更多还是支持赢虔继位的,再加上赢虔本人征战沙场,在军队中很有声望,国内人心不稳。

刚刚继位的秦孝公担心赢虔会有所行动,迫切的需要停止战争,从而归国安定人心。总之,秦孝公不能把时间耽误在与魏国的战斗之上,因为还有比这更十万火急的事。

而为了让魏国彻底不再纠缠,自然也要给他们一点甜头,而这甜头如若要堵住魏国的嘴,就得是割让富饶的河西之地了。

二、休养生息,寻求强国之法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的国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国家没有了存粮,战场之上十几岁的儿童也奔赴战场,国家的形势不容乐观,休养生息才是当前最需要做的事情,秦孝公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割地的。

今,嬴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共享秦国。——《求贤令》

秦孝公作为秦献公选定的继承人,秦孝公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压力——毕竟秦献公是在与魏国征战中中箭身亡的,秦国与魏国的之间存在着血海深仇。如此家仇国难,再加上一部分当初支持赢虔的贵族在背后的不合作,秦孝公割地背负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然而秦孝公知道秦魏两国的差距,他需要一段稳定的时间来休养生息,并且寻找富国强兵之道,于是发布了这篇号称五百年难得一见的雄文。

因为秦国位于雍州,所以戎狄占了多数,此时秦国的农业并不发达,相比起魏国齐国等国家,秦国的农业还处于刚刚发展的时期,所以秦国一直被其余国家当作蛮夷,得不到重视。

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资治通鉴》

秦孝公割让河西之地,也有视敌以弱的意思在里面,让魏国等国家感到松懈,颇有些勾践卧薪尝胆的味道。

秦孝公麻痹了魏国等国家,而自己则趁着这段和平时期回国求稳定求发展——虽然秦孝公割让河西之地给了魏国,但是却一直对河西之地念念不忘,在重用商鞅之后,秦国国力倍增,于是开始出兵征讨魏国,收复河西之地,终于在秦惠文王时期,彻底收回。

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河西之地原本是秦国秦穆公时期从晋国手中夺来的,后来晋国分裂之后,有了魏国,魏国经过变法之后,实力倍增,而秦国则在秦穆公之后,继任的君王昏庸无道,使得国力大幅度降低。

于是,在魏国大将吴起的率领下吗,大败秦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于是,关于河西之地的争夺,秦魏两国接连发生大战。而到了秦孝公时期,却将夺来的河西之地让给了魏国。正是因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史记》记载,“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河西之地两国都眼馋,然而在国力上秦国远远的逊色于魏国,秦国因为农业落后等等原因,在后援上要逊色于魏国。在战场上的损伤对于魏国来说无关痛痒,可对于秦国来说却是雪上加霜。

《荀子议兵篇》: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秦孝公正是知道如果接着打下去,秦国肯定不会是魏国的对手,魏国有吴起,有称霸中原的魏武卒,不是虚弱的秦国可以抗衡的。于是索性直接割地赔给魏国,给山东六国留下一个秦国虚弱,没有实力的印象,这样一来,秦国才能有稳定发展的时机。

四、总结

总的来说,秦孝公之所以会割让秦穆公辛苦夺来的河西之地,也是被逼无奈。因为若是不割让,仍然要继续与魏国征战,秦国定将会有亡国之危——毕竟不仅要面对魏国的兵锋,还要对付国内的反抗势力,如此内忧外患,丢卒保帅才是良策。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早在秦献公时期,当时的秦国国力就很微弱,秦献公之前的秦国国主,十分忌惮魏国对秦国的不断蚕食入侵,甚至打算放弃秦国辛辛苦苦取得的诸侯国地位,重新回到陇西,过自己与世无争的农牧生活。

可是,秦献公不甘心秦国沦落为无名的小国,他上位之后,对魏国政策上开始强硬起来,实际上,秦献公何尝不知道秦国的真正实力?他就是想拼一下,想集中秦国全力,拿下几个军事要冲,特别是被魏国强行夺走的函谷关,如果夺回函谷关,以此为锁钥,就能暂时使得秦国休养生息,再图大举。

就在秦献公竭尽全力的与魏国的拉锯战中,积少成多,真就夺回了一部分陇西地区的土地,可不幸的是,秦献公毕竟是血肉生成的人,再一次亲自引军出战之时,中箭殒命。

那么,“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秦献公死后,秦孝公继位,他上位之后,审慎的考量了秦国所面临的局势,他决定,放弃秦献公的对魏国的强硬政策,不在坚持去试图通过对魏国的征战夺回函谷关,接下来,他又做出了一个令秦国上下瞠目结舌的决定;将秦献公付出生命代价夺回的河西之地拱手送给魏国。

做出这样决定的秦孝公是怎么想的呢?难道他真的是被魏国吓破了胆了吗?

当时的魏国,在战国早期实力十分强大,魏文侯任用李悝和吴起在魏国搞了两次变法图强运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使得魏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强大的魏国开始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其周边诸侯国都敢怒不敢言,但是,所受损害最为严重的就是秦国。

秦国本身国力弱小,又与戎狄杂居,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更是被强大的魏国所鄙睨。

在当时的浮在水面上的诸侯国当中,燕国与韩国实力很弱,可是,秦国的国力甚至还不如当时的燕国与韩国。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拼着一触即溃的危险,与强大的魏国殊死决斗,秦孝公经过谨慎的思考之后,他决定放弃继续施行这样的国策。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的兴衰与否,秦国有着良好的土地自然条件,但在农业上却不能够长足发展。

当时整个秦国的国库当中,所有的粮食抵不上魏国一个大贵族家中的存粮数量。

也就是说,魏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都是秦国以举国之力难以抗衡的,秦献公时期的一些军事成就,也不过军队拼命堆砌出来的,再这样消耗下去,秦国的实力就会消耗殆尽,国家就面临着政亡人息、亡国灭种的危险了。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秦孝公决意以河西之地,结好魏国,以现实的土地,使得魏国上下心满意足,打消、麻痹与秦国的交战国心态,以土地换和平,换来宝贵的发展时间。

综上所述,子由认为,无论当时秦孝公是出于权宜之计,或者是出自于深谋远虑的角度,但是,这一国策确实是成功了,不但魏国人放松了警惕,而且,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也都认为秦国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只是在苟延残喘而已。

这些目光开始从秦国身上移开,秦国开始闷头做自己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秦孝公的远见卓识,才解开了与魏国和中原各诸侯国的死磕硬打,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与空间,为以后秦国廓清域内,一统天下做了最好的铺垫和伏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