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败于阉宦赵高?

秦相李斯看似败于赵高,实则却是败于自己。

李斯入秦本就有很强的功利心,施展抱负、辅佐秦王统一六国为辅,求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才是李斯入秦的主要目的。

等拥有这一切后,李斯开始过起了“奢靡”般的生活,而这也正是他的弱点。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富贵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谏逐客书》就是不甘心失去客卿之位所写。

李斯原本只不过是楚国上蔡县的一介小吏,出身布衣,正因为不堪卑贱穷困才决定入秦游说秦王,进而实现飞黄腾达的目的。秦统一六国后,李斯被秦始皇任命为左丞相,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他也更加担心会失去这一切。

而这正是李斯的致命弱点,赵高也是利用了这个弱点说服了李斯,于是李斯为了自己的个人地位不惜谋逆篡位,帮助赵高一起发动沙丘政变,用矫诏赐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拥立秦始皇的少子胡亥为太子。

并且为了地位,李斯甚至也和赵高一样,对秦二世逢迎献媚,若说赵高是“真小人”,李斯就是“伪君子”。虽然李斯最后是被赵高陷害而死,但实际上是他过度的功利欲害了自己。

如果李斯没有参与沙丘政变,很可能就会有杀身之祸,即便公子扶苏皇帝,李斯大不了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将丞相之位“让”给蒙恬。以李斯对秦的功绩,扶苏也不至于对这位老臣下手,多年的积攒的财富也足够他颐养天年。

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李斯,毕竟李斯对秦有功,也很有才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斯为了他的功名利禄都做了些什么,看完便知道李斯其实死得并不冤。

李斯入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李斯未入秦国之前,本是楚国上蔡人,在年轻时曾在郡里做小吏。不过李斯并不满足现状,他不甘于低贱、贫穷的生活,也想争名逐利,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恰巧荀子离开了齐国的稷下学宫,来到了楚国,被春申君黄歇任命为兰陵令,在楚地继续授徒教学。于是李斯辞去小吏,拜荀子为师,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同学者有韩非子。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李斯学成之后,临行前对老师说:“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身份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地位卑贱之人不想着追求功名利禄如同“行尸走肉”,假托与世无争、厌恶功名利禄不应该是士子该有的性情。”,李斯经过分析考虑,最终决定前往秦国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从李斯对老师荀子所说的这番话可以看出,李斯是一个不甘于平凡的人,他学习帝王之术,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可以侍奉一国君主,干出一番事业,求得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从而实现飞黄腾达的目的。

李斯到达秦国后,因为出身普通,也没什么钱财,如果没人引荐的话根本见不到秦王。李斯便将目光投到了当时秦国最具权势的相邦吕不韦身上,因为才能得到吕不韦看重,被保举为郎官(主要职责是守卫宫廷门户,但是能接近秦王),李斯因此有了游说秦王的机会。

之后李斯得到秦王嬴政赏识,被任命为长史,后因功升为客卿。此时的李斯也算在秦国站住了脚跟,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差点让李斯所做的一切前功尽弃。水工郑国给秦国修渠的阴谋被识破,目的是为了削弱秦国的国力,秦国的贵族和大臣担心还有外来间谍,便提议将外来士子都撵出秦国。

于是秦王嬴政便下了一道逐客令,无论大小官员,只要不是秦国人,必须离开秦国,时任客卿一职的李斯也同样在驱逐之列。李斯并不甘心,他不想就这么放弃所得到的一切,便在被逐途中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最终李斯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还得到了秦王嬴政的重用,被封为廷尉。

李斯心中有没有为秦国着想不敢确定,但可以确定李斯确实是为了自己,李斯写《谏逐客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秦王能取消逐客令,从而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官职。

秦统一六国后,李斯被任命为丞相,享尽荣华富贵

大约在秦始皇继位二十九年后,李斯被任命为丞相,从此过上了奢靡的生活,享尽了荣华富贵。从以下两点可以看出:

《史记》记载:“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秦始皇三十四年)

李斯担任丞相后,一次过寿时在家中摆下酒宴,满朝文武只要有身份的官员都前去给李斯祝寿,仅府门前停放祝寿官员的车马就数以千计之多。连李斯自己都说,所有臣子中没有人比他的地位更高。李斯的出行更是极为奢华,连秦始皇都有些看不去了。

《史记》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秦始皇三十五年)

一次秦始皇亲临梁山宫(行宫)时,在山上便远远看见丞相李斯随行车马众多,认为李斯出行的排场太大,随口就说了句不好。可见李斯的生活有多么奢华,估计满朝文武之中也没有几人敢弄这么大的排场,连秦始皇都看不下去了。

李斯享受富贵生活的同时,也更加不想失去这一切,而这也成为李斯的致命弱点,被赵高利用,便有了后来的沙丘之变。

李斯为了个人地位,不惜帮助赵高发动沙丘政变

秦始皇病逝之前,专门给长子扶苏留下了一道诏书:“与丧会咸阳而葬,虽然诏书中没有明确写明立公子扶苏为太子,但以扶苏长子的身份,加上秦始皇并未给其他儿子留下任何旨意,秦始皇想表达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

不过秦始皇身边的近臣中车府令赵高并不想扶苏继位,因为他和公子扶苏不和,担心扶苏继位后会对自己产生不利。于是赵高便产生废了扶苏的打算,想让自己的教导的公子胡亥继位(秦始皇第八十子),但是没有李斯的帮助,无法成事,因为李斯不仅是位高权重的丞相,也是秦朝的开国元老之一,在朝中拥有很高的威望。

赵高为了获得李斯的帮助,在找上李斯之前就提前对他做了深入调查,了解的李斯的性格弱点:李斯出身布衣,卑贱贫穷,是为了功名利禄才侍奉秦始皇,虽然已经李斯位极人臣,但他很害怕失去当下所拥有的地位和财富。

最终李斯为了个人地位向赵高妥协,之后便协助赵高发动了沙丘政变,秦始皇的长子被几人密谋害死,少子胡亥登临帝位。

虽然赵高是沙丘政变的罪魁祸首,但没有丞相李斯的帮助,沙丘政变也很难成功。那么胡亥也就无法登上帝位,开启残暴的统治,激起农民起义,秦朝也就不会迅速灭亡。以此可见,赵高是佞臣,李斯也不是什么忠臣,两人都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地位,不过一个是狼,一个是狈罢了。

之后李斯为了个人地位,竟然向赵高一样学会了逢迎献媚。

李斯向秦二世逢迎献媚

秦二世胡亥继位后,由于他残暴的统治,进一步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最终官逼民反,激起了农民的反抗。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后,鼓舞了千百万饱受秦苦的百姓起来反抗秦朝的统治,彻底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当吴广的军队攻打到三川郡时,时任三川郡守的李由(李斯长子)无法阻挡起义军的步伐,因此被调查,其父李斯也因此被秦二世谴责。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

李斯一边恐惧,一边又担心自己的爵位和俸禄不保,不过李斯此时想的并不是悬崖勒马,帮助秦二世弥补过失,反而向秦二世逢迎献媚,以求宽容。

李斯为此专门写了一道秦二世喜欢的奏折,建议秦二世修订法律,加重刑罚。秦二世看后非常高兴,开始实行更加严厉的督责制度,之后便有了“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的场景,导致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苦困。

因为李斯这一道奏折连累的人很多,路上行人有一半都受过惩罚,集市上每天都堆满了尸体。可见李斯为了自己的个人地位已经不管不顾,和赵高也别无两样,甚至比赵高还要可恶、可恨。

而正当李斯为保住身份地位庆幸之时,殊不知赵高已经慢慢露出了他的獠牙,准备取李斯之丞相位而代之。

李斯到了人生最后关头,还抱有幻想

秦二世继位后,赵高作为胡亥的老师,又是帮助他继位的人,因此成为胡亥身边最亲信的决策者,被任命为郎中令。但是赵高的野心并不止于此,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不断膨胀,将目光看向了李斯的丞相之位。

而此时秦二世已经在赵高的建议下退居后宫,不再上朝,朝政大权落到了赵高手中,李斯虽然贵为丞相,但是连秦二世的面都见不到。于是赵高利用李斯想面见秦二世之机,开始设计李斯,专门挑选秦二世玩得尽兴时让李斯奏事。

一连几次之后,秦二世忍无可忍,竟然在背后破口大骂李斯,而赵高眼看第一步成功,便接着实行第二步,向秦二世打起了李斯的小报告,说李斯坏话,并罗织罪名陷害李斯。最终秦二世下令将李斯交由赵高法办。

等李斯被下了大狱后,却仰天长叹,说自己的因为尽忠而死,又说秦二世重用身份低贱之人,迫害残杀忠臣。

真是可笑至极,如果李斯真的尽忠,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又如何会死,没有他的帮助,仅凭赵高又岂能顺利完成政变。

说秦二世残杀忠臣,重用身份低贱之人,难道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不是忠臣吗?没有秦始皇的重用,李斯一介楚国上蔡的小吏又如何能成为大秦丞相,没有得到秦王嬴政重用之前,他又如何不是身份低贱之人呢?

如果不是因为李斯,胡亥又如何能登上帝位,开启残暴的统治,最终致使秦王朝迅速灭亡。

不过李斯即便被下了大狱后,仍然还抱有幻想,希望秦二世能赦免他,即便遭受酷刑后,李斯也没有选择自杀,真不知道他是太过相信自己的口才,还是没有看清楚赵高的面目。

李斯最终屈打成招,被处以五刑,腰斩于咸阳集市,并夷三族。

结语:

从李斯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李斯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直到生命走到了尽头,李斯也没有想放弃自己的爵位和俸禄,而这正是他身上的致命弱点,从而被赵高一步步牵着鼻子走。

这也是他身上最大的一道枷锁,这道枷锁让他忘了江山社稷、忘了君臣之义,更忘了礼义廉耻,到头来只学会逢迎献媚,阿谀奉承,完全失去了一代名相的该有的风范,他虽遭遇惨死,但死得并不冤。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败于阉宦赵高?

公元前208年的年七月的咸阳市,街头人头涌动,一个蓬头垢面,满身伤痕,五花大绑的老者,凄惶的转身对儿子说:“我还想与你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这可能吗?”话音刚落不久,老者被腰斩,老者的三族皆被诛杀殆尽。围观者,无一动容。

这位老者,正是大秦帝国的两朝元老——李斯。而害死他的人,正是宦官赵高与皇帝胡亥。

李斯何许人也?他是大秦帝国的丞相,帮助秦始皇一统六国,权倾朝野。而赵高,则是一个“中车府令”。也就是管理车辆的。而且还是一个太监。那么,李斯为什么败于一个宦官之手呢?

那是因为,李斯不仅才华洋溢,能治国理政,也贪婪自私,能陷害他人。但是,当人身处高位之时,目空一切,以至于被赵高陷害,身首异处。让人唏嘘。

上蔡小吏,一鸣惊人

李斯,楚国上蔡人。曾经做过小吏。后来拜荀子为师。学业有成。认为楚王不足以共事。便西入秦国。准备成就一番雄图霸业。

在秦国,李斯先是投靠吕不韦门下。按理说,吕不韦门客众多,也都是有才能之辈。李斯出彩的机会不多,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李斯确实是金子。到秦国之后,利用机会,见到秦始皇,劝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中国。因而得到秦始皇的赏识。被一再升官。

在这期间,李斯还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水工郑国被发现为间谍之后,秦王对各国来人下了逐客令。李斯发表《谏逐客书》,陈述列国人才对秦国的作用。秦国于是废黜逐客令。并恢复李斯的官职。后来还升到廷尉。

统一功臣

李斯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积极献谋献策。

先是如上文所说,劝秦始皇灭了其他诸侯国。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李斯劝秦始皇不要分封诸侯。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各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秦朝建立之后,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废除六国的旧制,把度量衡统一起来。后来,李斯又向秦始皇建议,废除六国货币,统一用秦的货币,圆形方孔钱。这种钱也是李斯主持铸造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令通行,李斯向秦始皇建议,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而在修建道路的过程中,为了行车的方便,李斯建议秦始皇,统一车辆的宽度。

无耻小人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其才能,远非商鞅,申不害之流可比。秦始皇也对韩非非常赞赏。连李斯都自叹弗如。秦始皇攻韩,韩国派遣韩非入秦国当说客,韩非被留在秦国。李斯害怕韩非的才能威胁到自己,竟然派人毒死韩非。

秦始皇本来立扶苏为皇帝,然而赵高矫旨,并与李斯合谋。李斯刚开始不同意。后来,赵高以扶苏即位后会立蒙恬为丞相,危及李斯之位为借口,说动李斯。李斯竟然与赵高合谋,并把扶苏赐死,害死蒙恬。对于秦始皇是否立扶苏为帝,这件事历史上还有争议,但是对于赐死扶苏,蒙恬。李斯即使不是参与其中的,至少也是知情的。但是,李斯默许了。

从这个可以看得出来,李斯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但是对于威胁到自己权利地位之人,下手也毫不手软。于是,李斯权倾一时。很明显,当时他并没有把赵高放在眼里。

而赵高,则是比李斯更具野心的野心家。而且,跟李斯的才华洋溢不同,赵高只会玩弄权术。

当李斯和秦始皇潜心治国之时,赵高则是接近胡亥,教他吃喝玩乐。秦始皇死后,赵高矫旨,立胡亥为帝。李斯则是利欲熏心,不甘心到手已久的丞相之位拱手让给蒙恬。当扶苏和蒙恬死后,其实,李斯已经成了赵高的头号敌人了。但是,身在高位的李斯,浑然不觉,仍然多次在秦二世玩乐的时候不识时务,进谏秦二世。惹怒秦二世。最终,在赵高的唆使下,秦二世下令逮捕李斯。并且把李斯腰斩。

李斯空有才能,利欲熏心,最终被人陷害,而被腰斩,可谓让人痛惜。

而害死他的人——赵高,同样在身处高位之时,目空一切,被秦王子婴轻松除掉。唯一不同的,是李斯是被人陷害,而赵高,则是该死!

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败于阉宦赵高?

众人皆知丞相李斯精通权术,却不知宦官赵高文武全才。

不要把赵高看成一般的宧官奸臣,赵高确是个有才能的人。

赵高原为秦国宗室远亲,后进入秦宫为宦官,秦始皇听说赵高有才能,任命赵高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马的官员,为何任中车府令?一是赵高身强体壮,二是赵高懂车会驾马,三是赵高会办事,四是赵高得到秦始皇的信任。

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名家,是秦国除李斯之外最有名的书法家,赵高所做《爱历篇》六篇成为秦朝政府的识字教材。赵高精通法律,自幼钻研秦法,因此秦始皇让赵高教胡亥读书写字、研习判案。

赵高能得到秦始皇的信任不是没有道理的,除了自身能力出众,是个人才外,赵高的出身和性格也有很大原因。出身秦国宗室远亲更容易得到信任,赵高自身性格察颜观色,善于逢迎献媚,都让赵高得到秦始皇及胡亥的信任。

沙丘政变后,胡亥即位,李斯是丞相掌外朝,赵高是郎中令掌内朝,三人本有一定的分工,权力掌握在三人手中,形成相对平衡。

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对于秦二世胡亥再熟悉不过,当上皇帝后,胡亥大开杀戒,屠杀秦国宗室及不听话的大臣,多半有赵高的教唆,之后胡亥偏重于享乐,对于政事并不用心,而丞相李斯禀报政事给皇帝,由于胡亥不上心就交赵高处理,时间一长,李斯见不到皇帝,并且所有大事都是通过赵高向胡亥传达,而胡亥沉迷享乐,政事都交赵高处理,这样一来,赵高掌握朝政大权,俨然成为皇帝的代言人,权力大大超过李斯,三人权力格局变成赵高一家独大。

此时赵高想杀李斯易如反掌,赵高为了除掉李斯独揽大权,设计圈套诬告李斯谋反,秦二世显然相信赵高,显然也不关心李斯的死活,更重要的是李斯根本见不到秦二世,于是赵高用皇帝名义逮捕李斯,腰斩于市,灭三族。

赵高和李斯的权力均来自皇帝,谁掌握了皇帝,谁就是权力斗争的胜利者。

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败于阉宦赵高?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处以五刑,先是黥面,再劓鼻,砍掉双足,后腰斩,最后剁成肉酱。行刑之前,李斯和自己的二儿子一同被押往刑场,此时的李斯满头苍发,他老泪纵横地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多想和你再一块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外去打猎,狡兔啊!说完这句话,父子俩抱头痛哭。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在历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不可否认,在秦朝开国之初,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秦朝的江山社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李斯后来的所作所为,也确实令人唏嘘,堂堂一朝丞相,作为沦为宦官赵高手下的玩物,李斯到底是如何堕落至此的呢?

一、李斯的进取之路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人,年少之时就极有抱负。当时,他在郡里做小吏时,看到衙府的公厕附近有一只老鼠在偷东西吃,只要人一走进了,它就马上跑走。李斯见状,感叹道人如何没有得志,和这只老鼠有什么区别?

自那以后,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人上人。后来,他跟随老师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以后,他离开楚国,来到秦国,拜于吕不韦门下,希望自已能够谋求一个更好的发展。

刚开始,吕不韦只是给了李斯一个小小的官职,让其有分差事可做。李斯真正的出头,来自他那封举世闻名的《谏逐客书》,当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为由,到秦国做间谍活动,被发觉后,秦国上下乃至各老世祖一致同意要驱逐这些像郑国一样的外乡人。

李斯顶住压力,向秦始皇上书,严明自己的观点,秦始皇这才幡然醒悟,至此招揽人才,使得秦国得以更加发展壮大。为此,李斯得到重用,官至廷尉。

后秦始皇称霸以后,以李斯为相,助其统治天下。

其实,李斯能够得到重用的最大原因是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

从那个时候的情况来看,李斯和秦始皇都算年轻人,估计也比较合得来,李斯又师从法家,对于社会的治理,制度的设定都有自己的独到借鉴,因此,深得始皇满意。

那时候的李斯曾风光无比,有一回李斯的儿子李由从三川郡回咸阳探亲,李斯大摆酒席宴请百官。整个朝堂之上,只要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前去祝贺,此情此景,李斯忽然想到,自己的老师荀卿曾说过“物禁大盛”,我曾经是上蔡县里面的一个普通人,如今官至人臣之上,可谓富贵之极,我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到底哪里是我的归宿呢?

谁也想不到,这番高光时刻,竟永远成为李斯的回忆,在这之后,危机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李斯虽然受到始皇的重视,但不代表他就能够得到朝中大臣老世祖们的真心,当初他的《谏逐客书》可是直取他们的利益,他们表面的迎合不过是碍于当时的局势罢了。

但是历史的发展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中。

二、李斯的叛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巡游,到了沙丘的这个地方时,忽然身体大不适,病得十分严重,没有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始皇帝走之前,其实是给太子扶苏留下了一封书信的,希望他带着蒙恬的军队回来,到咸阳帮自己安排最后的丧事。也就是说,秦始皇出游时虽然带着二子胡亥,但他心里面皇位的寄托人一直以来都是扶苏。

只是,胡亥身边的宦官赵高诡计多端,他当即就想出了法子,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找到李斯邀请其共同参与,李斯是有过犹豫的,他心里不敢,但是在赵高的一番说辞之下,李斯心动了。赵高答应等事情办妥之后,李斯还是丞相,位高权重,子孙后代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赵高把始皇帝留给扶苏的书信销毁,又假拟圣旨,说是立胡亥为帝,却赐死扶苏和蒙恬。扶苏受到消息以后,非常伤心,不久便自刎而死。胡亥顺利登上了皇位,赵高,李斯两人欣喜若狂。

李斯或许以为,只要自己还在这个位置之上,一切法度规则还跟始皇帝之前一样,但是秦二世胡亥毕竟不是秦始皇,他昏庸无度,没有任何智慧和头脑,况且,此时的局势与原来也不能相提并论,李斯的悲剧正在酝酿之中。

赵高的野心可不只是维持现状而已,他反借李斯之手,干掉扶苏,帮助胡亥登上皇位,可不只是让李斯与他共享阴谋成果,他要得可是唯我独尊。

赵高是胡亥的心腹蜜臣,胡亥小时就受到赵高的服侍,相比李斯,胡亥必定更信任赵高。因此,赵高说什么,胡亥就信什么,从不质疑。

胡亥问赵高怎么才能让我自己安枕无忧,玩游天下。赵高说,当初这些公子世族的势力都是先皇留下的,要用严酷的刑罚将其铲除使之不敢作乱才行。胡亥说好。

在胡亥的统治下,秦朝法度愈加苛刻,朝堂百姓苦不堪言,赋税愈重,生活艰难,多地豪杰先后起义,李斯知晓后,曾多次上谏,胡亥根本不听。

赵高时不时地在胡亥耳边说李斯的坏话,他还要胡亥搬离宫殿,远离朝堂,不要轻易接近大臣,凡事就让自己来做主。李斯见不到胡亥非常着急,他一遍又一遍地跑去找胡亥,终于,赵高答应让李斯面见圣上。

谁想,赵高专门挑了一个胡亥与妃子莺歌燕舞的日子,让李斯前去。胡亥听说李斯要来非常不高兴,早不来,晚不来,偏偏我和后宫佳人欢愉之时才来,李斯安得是什么好心?

赵高趁机又对胡亥说,当初沙丘之变,丞相李斯也参与其中,他这个人本身野心就极大,如今你贵为皇上,他却还是丞相,他一定心有不甘,想要割地为王,皇上千万不要小看他。

赵高这么一捣鼓,胡亥十分气恼,他下令将李斯关押起来,交由赵高处置,李斯几次辩诉称赵高才是图谋不轨之人,胡亥根本不愿意相信。

李斯在狱中受尽折磨,最后屈打成招,不得不认命。此时的他,仍旧心有不甘,上书秦二世,希望他回心转意。

赵高压根就没有放过李斯,他派了十几个门客扮成御史、谒者、侍中的样子前去审讯李斯,若是不服,再叫人严刑拷打,李斯终究不能忍受,不得不低头。

现如今,他自己倒像那只过街老鼠,人人都趋之若鹜。朝堂之上,赵高一手遮天,那些王公贵族们本就与李斯有间隙,怎么可能为之说情?

李斯的结局是早已命中注定的结果。从李斯决定与赵高同流合污之始,这一切就已经有了答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人有退路可走。

倘若在那高堂之上时,李斯能够好好想一想自己的退路,看清当时的局势,事情走向的发展路径,或许他就不是今天这个下场了。

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败于阉宦赵高?

谢邀!

李斯虽是法家,但行为还是有底线的。赵高从历史记载上来看,毫无底线,而又深得胡亥欢心,如此,李斯根本不是赵高的对手。另外,我个人认为,赵高不是太监。

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败于阉宦赵高?

李斯为什么会败给赵高?我们需要从两个进行分析。

第一方面是谁和皇帝的私人关系好,谁获得皇帝的信任更多?那自然是赵高!首先因为赵高是胡亥的老师,长年教习胡亥学习律法,两人之间的亲密感情,绝不是作为后来者的李斯可比的。另外赵高身在内廷,个人情感方面更容易接近皇帝,可以时刻了解皇帝的思想动态以及好恶,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皇帝的认知和决策。而李斯处在外朝和皇帝交心的机会少,这就让他和赵高相争时,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其次,是在对皇帝的拥立之恩上。虽然李斯和赵高都是拥立有功之人,但从胡亥的角度考虑的话,他的恩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赵高。因为是赵高主导了整个事件的过程。李斯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私立投奔到他们旗下的人员而已,他并非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始终支持胡亥的人,虽然他是最重要的人,但绝对不属于最核心的人员。

第二方面,朝政措施不当、军事失利。首先,战场失利是李斯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秦始皇死后不到一年,陈胜吴广起兵了,不过三个月,关东各地皆反,几十万起义军打破函谷关逼近了咸阳。这是秦国数百年历史空前的惨败。那么,谁来为这样的惨败负责呢?作为主政朝廷的李斯必然要负主要责任。试想,如果战争胜利了谁还可以动摇李斯的地位?其次,李斯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集团。

李斯来自楚国,虽然地位极高,但在咸阳没有氏族根基,也没有一个坚定的政治集团作为靠山。在秦始皇时期,那是因为秦始皇看重他的才能所以得以重用。而到了胡亥时期呢,皇帝并不重视人才,自然他的作用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第三,战略错误。在拥立帝王这件关系国本的事情上他不该把个人的私利和国家利益放到一起。既然和赵高合作拥立了新皇帝,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不能和和赵高竞争,两人要结成牢固的利益联盟;二是在皇帝登基之初就铲除赵高,不能让他有发展政治势力的机会。他更加错误的是,在和赵高争斗的过程中才开始建立朝中的政治联盟,本身这个联盟并不牢固,反而引起了皇帝的猜忌。

总之,李斯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只不过是他使用的政治手段不适合赵高这个流氓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