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记录了许多皇后,怎么没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谁?扶苏、胡亥的生母是谁?

可能嬴政还是秦王时有过王妃,但嬴政称帝后,终其一生都没有立过皇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称皇帝,并重新制定了后妃制度,规定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但秦始皇在位37年,始终都没有册立过皇后,并且到目前为止,史料中也没有任何关于秦始皇妻妾的记载,至于扶苏的胡亥的生母是谁?也就不得而知。

至于秦始皇有没有立过皇后?为什么不立皇后?扶苏和胡亥的生母又是谁?我们可以根据目前已有的史料推测一二。

如何确定秦始皇没有立过皇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让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大臣商议帝王称号,最终确定了“皇帝”的称号。同时订立了一套等级划分大概为八级的后妃制度。

《汉书·外戚传》记载:“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適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

其中规定了皇帝之正妻称为“皇后”,其余的妾室皆称为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等称号的等级区分。比如秦昭襄王的生母宣太后,她还是没有成为太后时,原先的等级和称号就是“八子”,故称为芈八子。

以此可见,皇后称号最早是对应皇帝称号而产生,那么秦始皇都确定了皇后称号,为什么史料却没有提到秦始皇的皇后是谁呢?并且史料中也没有秦始皇的其他夫人、姬妾的记载。

《史记》记载:“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谥为帝太后。”

已知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去世后,谥号为“帝太后”,与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合葬在一起。而皇后作为秦始皇的正妻,为何在史料中连只言片字也没有留下,那么可能只有一个结果:秦始皇未曾立过皇后,因此在史料中并无记载。

其次皇后在礼仪上与皇帝平等,皇后是后宫之主,也拥有自己的官署,可以在宫中置卫尉、太仆、都尉、少府等官职,理论上后宫中所有的宫女、女官,以及皇帝的夫人都归皇后管理。

因此皇后拥有很大的权力,必须要经过皇帝册立才能成为皇后。而册立皇后属于非常重大的事件,不仅需要正式隆重的立后仪式,还要昭告天下,大赦罪犯,普天同庆,同样,废黜皇后也是国家大事。

如果秦始皇册立过皇后或是废黜过皇后,这么重大的事件不可能在史料中记载。而且秦始皇的陵寝之中只有一座主墓,并没有独立的皇后墓,所以秦始皇在称帝之后压根就没有立过皇后,自然史料中也就没有关于秦始皇正妻的记载。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呢?

秦始皇既然都确定了皇后称号,为什么又不立皇后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童年阴影

秦始皇虽然是秦国君主,但却因为父亲嬴异人的关系(早年在赵国做人质),是在敌对国赵国出生。后因秦昭襄王出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致使嬴政一家面临非常危险的情况,赵王想杀死嬴政一家泄愤,于是吕不韦拿出重金送给守城官吏,帮助嬴异人逃出赵国,但却丢下了嬴政和其母亲赵姬。

嬴政一直在赵国邯郸生活了将近十年,直到曾祖父秦昭襄王去世,父亲被秦孝文王立为太子后,赵国才将他们母子二人送回秦国。虽然嬴政最终还是回到了秦国,但他很早就切身体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敌意,尽管史书中没有记载秦始皇幼年到底经历过什么,但攻灭赵国后,秦始皇亲自去了一次邯郸,将所有与母家有仇怨的人全部坑杀。

以此可见,幼年的经历给秦始皇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又不是聪明坚强的女人,他的童年危机四伏,命运把握在他人手中。可以想象,幼年的秦始皇内心之中充满了无助感和无力感,尽管母亲在他身边,但却不能真正抚平他的恐惧和不安,幼年的嬴政只能靠自己克服。

这样的经历通常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性格:畏首畏尾的懦弱、自强不息的刚毅,很明显秦始皇属于后者。而他克服恐惧和不安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战斗,因为嬴政幼年时未能得到充分的贵族教育和培养,没有人给他灌输足够的善意,而周围的人则对他充满了敌意,这便给之后埋下了不好的伏笔。

之后唯一让嬴政比较信任的母亲赵姬也“背叛”了他,嬴政回到秦国没几年,父亲秦庄襄王盛年离世,母亲赵姬不仅和他的仲父吕不韦私通,还养面首嫪毐,并生下了两个私生子,最后居然还为了情夫和私生子同意消灭自己,让私生子继位,致使秦始皇形成了多疑猜忌的性格。

导致秦始皇对身边一切人和事都开始不信任,连他的母亲都能“背叛”,他又能相信谁呢?他不知道身边的女人会不会也会背叛他,又怎么会付出真心呢!加上每天有处理不完的政务,以及统一大业还未完成,秦始皇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女人身上,也就无从谈及立后了。

前车之鉴

秦国历史上,王后、太后干政的例子就有不少,秦宣太后、华阳太后、太后赵姬便是前车之鉴。

秦昭襄王继位之初,其生母宣太后芈八子便以太后之位主掌秦国朝政,太后专权,也是自她开始。虽然宣太后主政期间,大大发展了秦国的国力,同时消灭了义渠,彻底解决了秦国的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东进,但她也导致四贵干政,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国王室的局面。

并且宣太后主政长达四十一年之久,尽管秦昭襄王不是傀儡,也有很大的实权,但也使秦王的权力受到了掣肘。之后的华阳太后和太后赵姬虽然没有像宣太后干政那么严重,但他们对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如果不是华阳夫人,嬴异人很可能就不会被秦孝文王立为继承人,并且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势力也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国政。而太后赵姬基本上起到的都是反作用,嫪毐也正是有赵姬的支持,才从一介平民成为长信侯,其组建起来的政治势力甚至可以和相邦吕不韦相抗衡,最后又爆发了嫪毐之乱,给秦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王后、太后的权力过大,就必然会削弱君主的权力,而他们的权力正是秦王赐予的,如果秦始皇没有立王后,或是皇后,那么就不会出现皇后、太后干政的情况。或许秦始皇不立皇后,也是为儿子将来继位考虑,担心自己百年之后,皇后成为太后,手握大权,干涉朝政。

不想分权

《史记》记载:“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称帝后,天下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由皇帝一人决断,秦始皇处理政务,群臣领命执行,从早到晚都有奏折呈上,每天批阅的奏折都要称量,不批阅完就不休息。可见秦始皇对权力的控制欲有多么强,可以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

如果册立皇后,就必然会分散皇帝的权力,对于秦始皇而言,这并不容易,因此秦始皇不愿意册立皇后,甚至就没有想过册立皇后一事。

眼光过高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完成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他自命不凡,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对皇后的选择标准也非常高,他希望能遇到一个才能与自己匹配的女人为皇后,但这样的女性在当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可能只有巴寡妇清那样的女性才能被秦始皇认可。

巴寡妇清去世后,秦始皇专门为其筑“女怀清台”纪念,以昭天下,能得到秦始皇如此赏识的女性,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

《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并且秦始皇后宫中的女人太多,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每攻灭一国,都会抢来美女,安置在秦宫之中。可能秦始皇的夫人、姬妾人数过多,加上政务繁忙,秦始皇留给众多夫人的时间并不多,因此无法确定立谁为后。

秦始皇在位长达37年,终其一生都没有册立过皇后,其中存在的原因应该有很多,各种原因不一而足。史料中也并未记载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立皇后,并且秦始皇身边所有的女性,史料中也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字的记载,至于是哪种原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史料进行推测分析,可能和秦始皇的性格、经历有着直接关系。

而且秦二世胡亥也没有皇后,虽然他在位时间不长,但三年时间也不算短,有足够的时间选择,册立皇后,那么为什么胡亥也没有立皇后呢?

可能胡亥也是受父亲的影响,或者秦始皇生前曾定下了“不立皇后”的规矩。就如废除皇帝去世后追加谥号的做法,不准儿子议论父亲、大臣议论君主类似。不立皇后是为了不让皇帝的权力分散,导致太后权力过重,给后代皇帝造成掣肘。

扶苏和胡亥的生母是谁?

从上文可见,史料中并没有关于秦始皇妻妾的记载,所以扶苏和胡亥的生母,在史料中也没有记载,更没有留下任何姓名。根据推测,可能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胡亥的母亲是赵国人。

因为嬴政年仅13岁就继承王位,父亲已经去世,那么嬴政的婚事就落到其他长辈身上。当时最具权力的是秦始皇的生母太后赵姬和华阳太后,华阳太后是楚国人,赵姬是赵国人。

于是两人各自从母国挑选一些女子和秦王大婚,嬴政就算嬴政不喜欢,但碍于长辈的意思也只能接受,不过嬴政并没有立王妃,因为无论立谁为王妃,都会影响到秦国最后的统一战争。

结语:

至于史料中为什么没有记载秦始皇的后宫嫔妃,可能是秦始皇对后宫的管理比较严格,不准任何外人靠近,因此后宫中很少有消息透露出去。加上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胡亥又下令将后宫中没有子女的嫔妃全部陪葬,为此也没有几个人能活下来。之后项羽入关,对咸阳城展开了清洗,不仅将秦宗室之人全部杀掉,最后又放火烧了咸阳城。

因此从秦宫中流传出来的消息少之又少,最终秦始皇的后宫在现今成为了一个谜团。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史记》里记录了许多皇后,怎么没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谁?扶苏、胡亥的生母是谁?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而闻名,《史记》中却未记录中国第一位始皇后,要想寻找始皇后的踪迹,要从现有的史料中进行推测。

先来分析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始皇直到病死都没有册立继承人,只留下召回长子扶苏回咸阳主理自己的丧事?

秦国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并且很早就已经确立。在位的秦王,正式册立王太子,王太子的继承人,也预先确立。秦王去世,太子继位,太子继承人成为王太子,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在制度上保证了秦国政权的长期稳定。

以我们熟悉的这段历史为例,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在位时,便册立安国君为王太子,这时候的嬴异人在吕不韦的辅佐下被确立为王太子继承人。秦昭王去世后,安国君继位成秦王,嬴异人变成王太子。安国君在位没几年便去世了,嬴异人继位成秦王,嬴政被确立为王太子。嬴异人去世,嬴政顺其自然成了秦王。

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没有立太子一事,不但在政治上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也是一件不合秦国制度的事情,不能不说是异常。

那就要追溯到秦始皇的继承人上,扶苏是秦始皇的皇长子,扶苏第一次出现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记载了曾经提到过的“坑儒”事件,前面文章曾经提到过,扶苏因为长生不老药的事情与秦始皇意见相左,被派到秦国北部的上郡守边。

按照当时扶苏皇长子的地位和才干,是最大可能成为继承人的,最后秦始皇没有立扶苏为太子,真的只是因为扶苏反对自己长生不老吗?

皇室中的皇子的命运,很大一部分是会受母亲的影响。比如皇上宠幸了宫女意外生下皇子,便会给皇子另外找一个德才兼备的额娘,纵然生母身份低微,但皇子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养母的身份。像《甄嬛传》中弘历一样,认了熹妃做了额娘,皇宫中的妃子背后是代表着一定政治势力的,这些势力都会成为皇子的助力。

扶苏作为皇长子,母亲极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的皇后。扶苏的身份同样如此,秦始皇对他的态度一定会受扶苏母亲的影响,扶苏母亲背后又代表着怎样的政治势力呢?

由此可以猜测,秦始皇始终未立扶苏作为秦国继承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母亲身份的影响,而扶苏母亲是始皇后最有可能的人选。

既然到此找不到更多的证据,我们先跳过这段历史,从后往前看来推测下始皇后的身份。

纵观当时的历史背景,扶苏死后不到一年,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爆发,除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之外,还有一个标志性举动:“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扶苏和楚国大将又复活了。

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战国末年的楚国大将,陈胜吴广是推秦扶楚,打着楚国大将的口号很好理解。可扶苏是秦始皇的儿子,差点就成了秦国的继承人,为什么会成为反秦的代表人物呢?这里不得不让人联想起扶苏的母亲。

扶苏身上有着秦国和楚国的皇室血脉,扶苏被无辜杀死,楚国人民义愤填膺打着正义的旗号讨伐秦国。所以扶苏的母亲极有可能是楚国王室的女儿,嫁给了嬴政生下扶苏。

如果扶苏母亲真的是楚国公主,秦始皇为什么这么怕继承人和楚国产生关系,这里就要结合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以及秦始皇晚期对于外戚的态度。

秦楚联姻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追溯,从秦惠文王时娶了楚国的宣太后,到后来安国君娶了华阳太后,两国联姻代表的是两国之间共同的利益,秦楚一直在政治上相互依靠,互为连理。

当时嬴异人有嬴政和成蟜两位继承人人选,嬴政背后依靠的是华阳太后,这位养祖母背后代表的是楚国的政治势力,成蟜是韩夫人的儿子,背后代表的是韩国的政治势力。很明显,楚国势力是完全强过韩国的,嬴政在华阳太后的庇护下,顺利登上了王位。

嬴政13岁登基,此时后宫掌权的依旧是华阳太后,前朝势力正盛的是昌平君,有历史学家推测,昌平君便是楚国质子留在秦国的儿子,论辈分应该是嬴政的舅舅。对于此时尚未亲政的嬴政来说,前朝后宫都要受到楚国外戚的钳制,可想而知是相当痛苦的。

直至华阳太后去世,昌平君被贬黜后反秦复楚,楚国外戚政权才走向没落,可以说嬴政在30岁之前基本是没有政权自由的,在这五年后,嬴政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基本重要工作。

嬴政本身对于外戚干政就是持强硬态度的,加之统一六国的关键时期,楚国又是最大的疟疾,如果选择有楚国血统的扶苏作为秦国继承人,是会产生很多政治隐患的。

嬴政继位后大婚选妻,当时在位的正是权势最大的华阳太后,华阳太后一定会给秦国选择一个母国楚国的王后。

我们姑且猜测始皇后是楚国公主,嫁给嬴政后生下长子扶苏。那胡亥的母亲又是谁呢?

胡亥对于赵高的感情,更像是幼子对父亲的依赖。胡亥绝对信赖赵高,他收到以李斯为首的老臣请求清除赵高的上书后,曾经回信请求老臣们不要怀疑和加害老师赵高。

胡亥在回信中把赵高视为始皇帝死后自己唯一的依靠,赋予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这封信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原话是这样的:“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

“少失先人”意思极有可能是说胡亥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所以秦始皇为胡亥找了赵高这位老师,赵高是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律专家,也是车技高墙的武士、干练的能吏,虽然最后被权力蒙蔽了双眼,犯上作乱,但不能否认秦始皇是为胡亥选择了一位好老师。

战国时代,各国语言并未统一,两国之间文化存在很大差异,秦始皇选用赵国出身的赵高作为胡亥的老师,极有可能是因为胡亥从小熟悉赵国的语言文化,比如始皇帝的母亲是赵国人,吕不韦为她找的面首嫪毐也是赵国人。

胡亥生于秦王政十八年,当时,他的祖母帝太后赵姬还在(十九年去世),赵姬是赵国人,这可能是胡亥与赵国关系密切的因素之一。不过,在胡亥与赵姬之间还有一位人物,这就是胡亥的母亲。

胡亥的母亲,或许出身于赵国?她的赵国出身,正可以将赵姬、胡亥、赵高等赵国元素连接起来,为扑朔迷离的历史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史记》里记录了许多皇后,怎么没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谁?扶苏、胡亥的生母是谁?

立后和立太子是中国古代后宫制度乃至君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战国时期秦孝公开始,立后之是便已制度化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明确规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皇帝的母亲为皇太后,但是历史却跟人开了一个玩笑----秦始皇自己却终身没有立皇后,他也是后制形成以来唯一没有立皇后的皇帝,以致秦始皇陵园里一幕独尊而没有皇后墓,这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根据近代对秦东陵考古探查,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与养祖母华阳太后、父亲庄襄王与母亲赵太后都是夫妇合葬在一地,符合当时制定,亲祖母夏太后与高祖母宣太后的墓也是规模宏大,不过因为这两位太后都是侧室而不是正妻,所以选葬在别的地方,这些都合乎礼制。

而秦始皇陵也只有一座大墓,并没有合乎之墓相伴,在其附近的一些墓葬也被认定是陪葬秦始皇的没有生育的妃嫔,并没有独立的皇后墓。

秦始皇之所以不立皇后,后世的专家提出了各种猜测。

1,秦始皇相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到处探访能延年益寿的仙丹,这种厚望的特殊要求延迟了他立后的进程。

2,秦国的几位皇太后的生活不检点,像宣太后、华阳太后都侍养宠男,特别是自己的母亲赵太后,与吕不韦偷情,甚至还和嫪毐生下两个孩子,这件事对秦始皇的影响甚大,由怨恨母亲到仇视女人。

3,秦始皇不立皇后可能和他幼年的经历有关,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嬴政和父亲作为人质在赵国,8岁才得以回到秦国,继位后对太后的专权深恶痛绝,早期的宣太后,后来的华阳太后,自己的母亲赵太后,因此对于女人惨遭极度仇视,亲政以后,坚决不立皇后,因此直到他在巡游路上死去也没有立后。

秦始皇有着非常庞大的后宫,但没有立下皇后,那时候的女子都没有名字,后宫的女子都是以自己的国名为姓,地位低的称为“姬”,地位高一点的称为“夫人”。

公子扶苏的母亲郑夫人是郑国人,郑夫人的地位比较高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扶苏是秦始皇的嫡长子,地位尊崇,他从小谦逊有礼,爱好学习,又是秦始皇的第一个儿子,秦始皇对扶苏非常器重,母凭子贵,这也就使得扶苏的母亲深受秦始皇的宠爱,地位也就高了起来。

扶苏母亲是郑国一个普通的歌女,被秦始皇收入后宫,她喜欢吟唱郑国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后来她生下了秦始皇的第一个孩子,秦始皇便给他取名扶苏,“扶苏”最早出自《诗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扶苏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从小接受正规的皇室教育,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明锐的政治眼光,最先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秦始皇也非常器重他,一直将其当做接班人来进行培养,扶苏也没有令秦始皇失望,不仅在政治上做的非常好,在民间的名声也是非常好的。

方式为人仁弱,非常推崇儒家的孝义之道,为人也非常正直谦逊有礼,礼贤下士,他不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也正是因为扶苏的正直,才为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当时秦始皇的宠臣赵高,因为犯事被扶苏逮到,扶苏坚持要处死赵高,但是秦始皇保住了赵高的性命,赵高因此对扶苏怀恨在心。

扶苏因为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多次冒死进谏,都遭到了秦始皇的训斥,父子两人的关系渐行渐远,再加上赵高从中挑拨离间,扶苏被派到了苦寒之地,和蒙恬一起管理长城的修筑工作。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赵高等人篡改遗诏,赐死了公子扶苏。

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母亲胡姬,生于亥年,就是猪年,所以叫胡亥,胡姬具体的名字史书上也没有任何的记载,这可能跟秦始皇故意封锁后宫消息有关。

胡亥作为秦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很短,仅有三四年时间,他的这个位子还是赵高伙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得来的,赵高是秦始皇身边一个掌管车马印玺的中车府令,胡亥自小就跟随赵高学习法律,受到了赵高的耳濡目染,赵高把胡亥逐渐培养成自己的一颗棋子,胡亥从小就很听赵高的话,可怜的胡亥,即使出身高贵,也不过是赵高阴谋的一部分,以为赵高对自己是忠心的,没想到自己也不过是被人操控的工具而已,任人宰割,而胡亥继位就是赵高阴谋达成后的结果。

胡亥继位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刻苦钻研如何吃喝玩乐上了,朝政大权都落在了赵高手上,他趁机除掉了绊脚石李斯,自己当丞相,还将屠刀指向了胡亥的兄弟姐妹,对他们大开杀戒,最终胡亥逐渐也成为了赵高的刀下鬼,秦朝也就葬送在赵高的手上。

《史记》里记录了许多皇后,怎么没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谁?扶苏、胡亥的生母是谁?

秦始皇女人多的如无上飞鸟掩无暗地,美不胜数,他不是一位纵情于声色犬马的帝王,也不能雨露均沾,花墙月下,儿女情长,他一心一意行王道走正途,是千古一帝的伟大君王,垦定有帝后,他所以伟大就在于此,无八卦正大光明,人正不怕影子歪,,,好象他最喜欢韩国的一位公室女子,二情相怡一生一世,,,

《史记》里记录了许多皇后,怎么没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谁?扶苏、胡亥的生母是谁?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姓嬴,名扶苏,传说扶苏母亲是郑国人,应该是秦始皇的大夫人,秦始皇称皇帝之前应该是秦王后,秦始皇称始皇帝之后应该是皇后,但《史记》只记载了秦始皇称始皇帝的事情,对王后改皇后只字未提。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丞相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上议“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追庄襄王为太上皇。王后变皇后根本没讲到。或许,秦始皇刚开始,还没想到王后变皇后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扶苏的太子位,也就迟迟未决!其实,刚开始时,这种情况很正常!

“扶苏”是《诗经》中的诗句,《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既然以《郑风》中的句子为公子取名,其母亲来自郑国的可能性极大!

公子扶苏应该立为太子,不知为何,秦始皇一直未立太子。扶苏聪明机智,正直仗义,仁义孝顺 ,深得秦始皇喜欢,也有意立其为太子。只是,正直的扶苏因上谏焚书坑儒的政事,犯了父皇的龙威,拂了龙颜,被秦始皇发配到上郡,协助蒙恬修长城防御匈奴!

直到秦始皇驾崩沙丘,遗诏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但为时已晚,遗诏变成了赵高矫诏,令扶苏自杀!

至于胡亥,是秦始皇的十八子,也应该是最小的儿子,姓嬴名胡亥,至于胡亥的母亲,传说是西域来的胡姬,而胡亥又出生在公元前230年的某一天亥时,秦始皇就“胡亥”为名,既纪念母亲为胡姬,又记录出生时辰。

由于胡亥母亲是胡人,而始皇巡北时,见燕人卢生,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就让蒙恬领三十万大军北击胡,没想到却是身边的胡姬生的儿子胡亥,使秦王朝灭亡,所以史书记载极少,讳莫如深!

由于以上原因,《史记》中既没有秦始皇皇后的记录,也没有扶苏与胡亥的母亲记录!只能是推测,既然是推测,说法就有多种,以上仅仅是其中之一!

《史记》里记录了许多皇后,怎么没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谁?扶苏、胡亥的生母是谁?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冠以皇帝称号的近五百人,其中名气最大的秦始皇,而谜团最多的也是秦始皇,从他的生,到他的死,以及身后继承人的选择,历史记载也不尽相同,更让人不解的是始皇帝嬴政为秦王36载,在皇帝位11年,竟从未有过关于他王(皇)后和后宫妃子的一点介绍,甚至他的帝陵也不像之前国君陵寝那样呈现国君、王后、夫人等多中心的状态,而是只有一座高大的坟墓,充分显示了一冢独尊的特点。

水一白下面就试着根据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来推测一二,如有不同见解还望不吝赐教。

一、秦国的王后们

我们先来看一些秦国国君之前选择妃子都有些什么特点吧。

有一个成语叫“秦晋之好”,其本意就是说春秋时代秦、晋两国的多次婚嫁,这既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交好的表现,也是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制约。这种国与国之间联姻的现象在秦秋战国时期还是非常普遍的,不过晋国在战国时期已经不复存在了,秦国君主又会将目标转向哪个国家呢?

还记得电视剧《芈月传》嘛,那个威风八面的芈八子,后来大名鼎鼎的宣太后,她就是一位正宗的楚国贵族女子。算起来,秦始皇应该是她的玄孙。

当时的宣太后权力非常大,他的儿子昭襄王直到很晚才开始掌权。在宣太后掌权期间,为了巩固楚国外戚的势力,她就又选了一个楚国宗室女,嫁给了儿子秦昭襄王,即叶阳后。这种风气在后来的汉朝也得以延续,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就为孙子汉景帝选了一个薄姓女子做正妃,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也是他亲姑姑馆陶公主的女儿陈氏。

后来,秦楚联姻就更加紧密了。秦孝文王(安国君)的王后是楚国贵族女子华阳夫人,而在秦国的楚国质子熊完则娶了昭襄王的女儿,生下了昌平君,后来,熊完回楚国成为了楚王,昌平君和母亲则留在了秦国。

不过,由于华阳夫人无子,不得不收养子楚的时候,楚女为后的局面就改变了。

子楚,本名异人,是安国君众多儿子之中不受宠的一个,很早就被送去赵国当质子,后来认识了吕不韦,才扭转命运。他的正妻赵姬,原本是吕不韦的姬妾,生于赵国商贾之家,二人结合之后生下了嬴政。

所以,当子楚接替孝文王即位的时候,他的王后是赵国人赵姬,而没有延续楚人的“传统”。

二、嬴政的王后

从秦国王后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也是政治婚姻的一种体现。一般来说都是掌权的太后为维护自身和母国的利益,来选择母国的贵族女子作为继承人的妃子。

那么,秦王嬴政即位之后,是不是也是由他的母亲赵姬来为他选妃呢?

似乎并不然。

一来,当时掌权的依旧是华阳夫人;二来,赵姬出身商贾之家,并不具备赵国贵族血统。所以,嬴政的婚姻很可能还是由养祖母华阳夫人来操持,由表叔昌平君来负责选择适合的楚国贵族女子。这个女孩很可能就是公子扶苏的母亲,秦王嬴政的王后人选。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会假借公子扶苏和名将项燕的名头,很可能就是因为扶苏是楚人之后。

三、为什么秦王后没有历史记载?

问题的关键很可能出在秦灭六国以及昌平君反水上面。

昌平君是一个生在秦国、长在秦国的楚人,他的父亲是楚考烈王,母亲是秦昭襄王的女儿。由于华阳夫人的关系,昌平君当上了秦国的重臣,他还曾经参与了平定嫪毐之乱。毫无疑问,他是华阳夫人及秦王后的重要倚仗。

不过,随着华阳夫人的去世以及秦国对其他六国灭国战的发起,像昌平君这样的其他国家王族、贵族之后就不可避免地会被边缘化了。终于,在一次朝议之上,昌平君因意见与秦王嬴政相左,就被安排去了郢陈安抚楚民。结果,到了郢陈之后,心怀不满的昌平君公然举起反秦大旗,后来又与名将项燕一起为楚国续命。

虽然昌平君最后还是兵败身亡了,但他此举无疑会直接影响到秦王后的地位。华阳夫人的去世、昌平君的失势,已经让秦王后的生存空间非常狭小了,再加上这次昌平君的叛秦之举,我们有理由推测,秦王嬴政就是在此时废后的。公子扶苏很可能也是受此影响,迟迟未被选中当继承人,后来更是被派驻到了北疆。

从此以后,感受到伤害的秦王嬴政便终身未再立后了。至于包括胡亥母亲在内的其他妃子,她们当中的不少人应该也都是六国贵族女子,不受重视、没有记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有人推测胡亥的母亲是赵国贵族,这个可能性也不能说没有,只是没有那么大。主要是胡亥的年纪要相比扶苏小很多,以当时秦赵的关系,联姻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小的。除非胡亥还有一个同父同母的亲生哥哥,并且比他年纪大很多。这样也可以更好理解秦三世子婴是“二世兄子”的说法了。

在二世胡 亥即位以后,也没有尊太后的记载,是不是说明胡亥之母也已经因为六国被灭的原因,被秦始皇废黜了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