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之时,商鞅为什么没有过主动性的起兵造反?

商鞅虽然对秦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论人格品行,商鞅却算不上什么好人,太史公司马迁都说商鞅是个“残忍少恩”之人。商鞅在秦惠文王下令追铺之时,虽然没有主动造反的举动,但这并不能证明商鞅心中没有想过造反,而商鞅在身处险境时,也确实被迫起兵了。

之前商鞅之所以没有造反,是因为商鞅没有能力和实力去造反,在秦惠文王下令抓捕商鞅后,从商鞅的举动也能看出:商鞅首先想的不是造反,而是逃跑;即便到了无处可逃的地步,商鞅被迫发动部属和封地兵卒,也没有想着抵抗秦国,而是起兵攻打郑国,以图谋取生路。

商鞅因变法之功被秦孝公任命“大良造”(当时秦国最高实权爵位),后又因战功被秦孝公赐予封地,号“商君”。此时的商鞅可谓是威风八面,但威风八面的背后,却是委肉虎蹊(比喻处境危险,灾祸即将到来)。

商鞅推行的变法改革,已经严重侵犯了秦国宗室贵族的利益,但因为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这些贵族们难以撼动商鞅的地位。随着秦孝公的病逝,商鞅失去了靠山,被商鞅压制过的贵族势力,终于联合起来针对商鞅,商鞅因此落得一个“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

商鞅入秦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出自《资治通鉴》

商鞅原本并不叫商鞅,而是叫公孙鞅(公孙氏,名鞅),也可以称“卫公孙鞅”,以表明公孙鞅拥有卫国国君的血统,因商鞅出生于卫国,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公子,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可简称为“卫鞅”。卫鞅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商鞅,是因为商鞅入秦后,因功被秦孝公赐予商地,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少年时的商鞅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后投奔于魏国,做了公叔座(魏国相国)府上的一名中庶子(侍从之臣)。商鞅虽然有贤能,但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即便是公叔座向魏国推荐后,商鞅依然没能得到魏王的重用,为商鞅入秦有了基础,公叔座去世后不久,商鞅听闻秦孝公下令寻访有才能之人,之后便西行投奔秦国。

商鞅得到秦孝公的重用,成为宗室贵族们的“眼中钉”!

“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入秦后,通过秦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得到秦孝公的召见,但游说多次依然不被秦孝公看重,之后商鞅用“富国强兵”之策打动了秦孝公了,最终秦孝公决定听从商鞅的建议,在秦国内实行变法改革,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属于职爵一体的实权爵位,大致上相当于早期丞相),商鞅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

新法实行几年后,秦国变得富强、国力也逐渐强大,而卫鞅也因功被拜为大良造爵位,随后开始第二次变法改革,内容有废除井田制、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等,经过两次变法后,秦国一片的大好局面,变得路不拾遗、家家户户富裕充足,国力也更为强盛,而诸侯们也开始来祝贺秦国,周天子也承认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商鞅在秦国的权势越来越大,之后更是被秦孝公赐予十五个城邑的封地,号商君,商鞅简直就是秦孝公身边最红的人,但事物往往有两面性。商鞅在秦国内推行的变法改革,虽然使秦国变得富强,也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也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而商鞅因此也被很多宗室贵族所怨恨。

商鞅变法废除了秦国几百年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贵族们的后代无法在继承爵位和连任官职,并实行军功爵制,即便贵族也要通过军功才能获得爵位;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导致旧贵族的土地被没收;推广县制,加强集权,用残酷的刑罚来统治约束,一些贵族因此被商鞅惩处,如太子嬴驷的两位老师公孙贾和公子虔(秦献公之子)。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使利益重新分配,秦国宗室贵族们的利益因此大为受损,并且商鞅还用新法来逼迫贵族子弟,商鞅的所作作为更加被贵族们痛恨,为之后的惨死埋下因果。随着秦孝公病逝,秦惠文王即位,旧贵族势力不再隐忍,以公子虔为首的贵族联合诬陷商鞅造反,商鞅被秦惠文王下令追捕,最终并处以车裂、并诛灭了全家。

手握秦国大权的商鞅,为何至死都不敢造反?

商鞅因功成为秦国的国相,在秦孝公病重期间,更是独揽秦国军政大权,但秦国的宗室贵族大多都反对商鞅,商鞅拥有的一切权势是得益于秦孝公背后的支持。商鞅也知晓自己的处境,如果造反,商鞅连仅有的依靠也会失去,以贵族对商鞅的痛恨程度,商鞅在秦国内将寸步难行,而商鞅掌握的军队也极其有限,只有自己的部属和封地的士卒,商鞅根本有没有实力去造反。

“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据史料记载,商鞅出门,身边跟着数十车身强力壮、身穿盔甲的卫士。商鞅这么做是为什么呢?自然是害怕被人报复,因为商鞅得罪的人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不带护卫,商鞅都不敢出门。以此可见,商鞅不怎么得民心,并没有什么造反的条件。而商鞅还不听劝告,不懂退隐保命,继续贪图权势,如果商鞅失去秦孝公的庇护,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后,商鞅想的根本不是去造反,而是逃跑,商鞅自知失去了秦孝公的保护,在秦国内已经没有容身之处,便直接向边境逃跑。商鞅想要逃到魏国,却因之前欺骗公子昂的原因才打败魏国,被魏国人所怨恨,魏国不仅没有收留商鞅,还将其送回秦国。商鞅无奈之下,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回到封地后,便发动了自己的部下和封地内的士卒“造反”,但需要注意的是,商鞅并不是向秦国谋反,而是率领兵卒去攻打郑国,商鞅仅仅是想获得一条生路。此时的商鞅已经到了绝境,不然都不会率兵攻打郑国,但以此也能看出,商鞅并没有谋反之心,也可以说商鞅没有谋反的实力的实力,如果商鞅谋反,绝对是失败的结果。

结语:

商鞅入秦虽然有想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原因,但更多是为了利益,即便商鞅在魏国不受重用,但生活也算不错,有吃有喝也有官职在身。如果魏王能重用商鞅,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也没有许以高官和土地,商鞅很大可能是不会投奔秦国的。商鞅入秦有了权势后,便刑罚公子虔,欺骗公子昂,都可以看出商鞅残忍少恩的天性,商鞅最终落得谋反的恶名不是没有原因。

大家认为商鞅没有谋反的原因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之时,商鞅为什么没有过主动性的起兵造反?

谢谢邀请!重点放前面,福利放后面,先说答案:商鞅也不是什么善茬,被杀之前有过主动性的起兵造反。那么问题就来了,商鞅带的是哪里的兵?又是怎么策划的?(1)前世今生

商鞅在成为商鞅之前叫卫鞅。这话说的跟绕口令似的,从何说起呢。

卫鞅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因此得名。

卫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后来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孙座临死前向魏王推荐卫鞅,希望他能继任魏国相,魏王却以为公孙座病的不轻、烧坏了脑子说胡话,竟然让自己将国家大政交于籍籍无名的小辈之手。

后来秦孝公谋求变法图强,将卫鞅召集到秦国主持变法,也就是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不过这个时候似乎应该叫“卫鞅变法”。

变法使得秦国走向崛起之路,大国崛起免不了与邻国开战,卫鞅在秦与魏两国的战争中多次领导秦军大败魏军,立下大功。

为表彰卫鞅的功绩,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做商君。我们所熟知的“商鞅”的名称,也就是从他的封地商邑得来的。

(2)逃亡之路

后来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因为商鞅在主持变法过程中得罪了不少旧贵族,因此以公子虔一班人为首的旧贵族就向新君告发商鞅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鞅。

话说商鞅逃跑到秦国边境关口正值夜晚,长途逃亡劳累,想住旅店。结果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就对他说,商鞅制定了严格的户口制度,你没带户口凭证就想住店,如果被发现我也得受罚,小本买卖,您老哪儿来回哪去吧。商鞅的新政最后坑了自己。

商鞅转念一想,当年在魏国呆过几年,也算熟门熟路,还是会魏国吧,然而魏国人怨恨他带领秦军打败魏军,拒绝收留他。

商鞅打算逃到别的国家,结果魏国人要来就来绝的,说商鞅是秦国的逃犯,秦国现在很强大,我们得罪不起,秦国的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还,不行。于是把他送回秦国。

商鞅再回到秦国后,瞅准时机,潜逃到秦孝公封给他的封地商邑,在商邑商鞅还是有相当的影响力的。

(3)孤注一掷

回来后商鞅想着,在商邑也是坐以待毙,不如扩大地盘,增强实力,于是和他的部属商议后发动邑中的士兵,向北攻击郑国谋求生路。

结果还没等获得什么战果,秦国就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杀死在郑国黾池。

秦惠王下令将商鞅的尸体带回国都,在大庭广众下把商鞅的尸体五马分尸,同时警告其他大贵族,不要想着挑战秦王权威。之后下令诛灭了商鞅全家。全剧终!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之时,商鞅为什么没有过主动性的起兵造反?

根据史书记载,题目所问的事情是这样——

第一,秦惠王车裂商鞅的时候,他已经不可能“主动性地起兵造反了”,因为他已经死了——秦惠王是在商鞅死后又车裂了他。

第二,有人说商鞅主动造反了,或曰被动造反了。这都不符合史书的记载,至少司马迁不是这样说的——应该说,商鞅至死,都没有造反秦国或篡夺王权的企图和行动。

第三,如果说,商鞅与“造反”这两个字有关联的话,是秦惠王寻找借口强加给他的“罪名”——这从司马迁《史记》里多次用一个“徇”字就可以看出来。

《史记·秦本纪》载:“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这说的,是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卒,太子立,是为惠王。

请注意,司马迁说“宗室多怨鞅”。“宗室”,无非是那些因商鞅变法而被削弱触犯了既得利益的王亲贵戚,他们怨恨商鞅。

“鞅亡”,商鞅死了。“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商鞅死了还不行,又以他造反为由再刑车裂。

“以徇秦国”,“徇”通“殉”,即《汉书》所谓“贪夫徇财,烈士徇国”。此处,司马迁用“徇”,有对公众宣示之意,车裂商鞅,以此让他向秦国的“谢罪”且杀一儆百。

可别忘了,“徇”还有“曲从”之义,所以才有了“徇私舞弊”的用法。

关于商鞅被杀又被车裂的过程,《史记·商君列传》就记载得更详细。

其曰:“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于是,赵良就去劝商鞅见好就收,悠着点,“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鞅遂逃到魏国,魏国不接收他,说你赶快回秦国吧,不然秦国就要发兵打魏国了。“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商鞅为秦相十年,两次变法,大大动了宗室贵戚的“奶酪”,所以“多怨望者”。赵良劝商鞅改弦更张,商鞅从秦国大局出发不为所动。及太子立——这个太子就是变法之初就犯法的那个,代太子多次犯法而受劓刑的公子虔之徒就告商鞅想造反,太子便派人捉拿商鞅。商鞅不被魏国收留后,确实集聚邑兵,但不是谋反而是“北出击郑”,后来被秦国发兵在郑国的黾池把他杀了。已成秦惠王的太子向全国公告说:都不要学商鞅造反,遂车裂商鞅尸身以谢秦国。

可知,从始至终,商鞅从未有过不利于秦国的念头和行动。所谓造反,不过是欲加之罪而已。

好在,秦惠王并未废除商鞅新法,这才有了秦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商君列传》里,司马迁再次用了“徇”字。而且显然,太史公对公子虔之流是十分鄙夷的。

尽管司马迁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但其话里话外,实际上包含着对商鞅的崇敬之感。这从他将商鞅单独列传,且排于列传第八,就可以看出来。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之时,商鞅为什么没有过主动性的起兵造反?

商鞅的罪名就是造反,而且商鞅也确实起兵造反了,所以题主怎么能说商鞅没有起兵造反呢?商鞅被车裂的只是他的尸体,他就是因为起兵造反失败被杀,然后以造反的罪名被车裂的。而且商鞅全家也被诛杀。

商鞅,秦国崛起最主要的人物之一,正是因为商鞅变法才让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在商鞅没有变法之前,作为春秋四大国之一的秦国,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可以说被其他的国家按在地上摩擦的,特别是战国初期的魏国,可以说吊打秦国,秦国和魏国之间的河西之战,秦国输的很惨,五十万人被吴起5万人打败。

也正是因为秦国到了如此弱小的地步,所以秦国这个时候也是到了不得不变法图强的时代了,如果秦国再不采取措施那么真的很可能就被魏国或者其他的国家灭掉了,不管是楚国还是魏国都是对秦国虎视眈眈。

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开始任用商鞅变法,这也是秦国第一次变法,到了公元前350年的时候,商鞅又在秦国国内变法,这是第二次,第一次的主要内容就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第二次的主要内容:开阡陌封疆 ,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 [、推行县制、初为赋 、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等改革方略。

这两次的改革也是触及到了秦国很多老贵族的利益,如果不是秦孝公支持的话,商鞅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其实当时反对商鞅变法的人是非常多的,但是商鞅都是因为有秦孝公的支持,所以秦孝公一死,商鞅的保护伞没有了。

这个时候都开始反对商鞅了,而继位的秦惠王一直都对商鞅有意见,所以秦孝公一死就有人说商鞅谋反,而本来就对商鞅有意见的秦惠王想也没想就下令抓捕商鞅。

很多人都说商鞅为什么不跑,为什么不造反?其实商鞅跑也跑了,造反也造了。但是都失败了。

商鞅一开始的时候就是想到了跑,他知道这个时候秦国都想他死,所以一听说秦惠王要抓自己,马上就开溜,首先想到了就是去魏国,毕竟商鞅一开始就是在魏国得嘛,但是魏国和商鞅又有仇,商鞅当年生擒公子卬,结果就是魏国不收留商鞅了,其实商鞅这个时候也是没地方可以去了。商鞅干脆就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商,就开始筹划起兵造反了,直接派兵攻打郑县,但是毕竟商鞅势力太弱小了,秦惠王派兵一来商鞅就战败了,而且自己也死了。商鞅的尸体被拉回了咸阳然后车裂的。一代商君就这么玩完了。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之时,商鞅为什么没有过主动性的起兵造反?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先不说其他的,单说秦惠文王即位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秦国和商鞅手里的那个封国比起来真的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而且关于题目所说的商鞅为什么没有过主动性的起兵造反?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之前,商鞅返回封地,已经集结兵力作乱了。

我们都知道商鞅主要在秦孝公时代受到重用,他的变法影响了很多旧贵族的利益。得罪了太多的旧贵族利益的商鞅,在秦孝公死后,秦惠王时代刚开始就感觉到了浓浓的杀意。他被人诬告谋反。这种罪名很大,但是很明显这是一种诬告,商鞅当时位高权重,怎么可能会谋反呢?而且告他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些利益受到损失的旧贵族。可是秦惠文王毫无意义的选择了相信,立刻给商鞅定了罪。

绝望的商鞅一路狂奔,因为在当时在咸阳城商鞅几乎不可能做出像模像样的抵抗,因为商鞅变法当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竭力加强统治者的权威,城市之中法家都以服侍君主为荣。当时的商鞅没有任何能力能够调动咸阳宫的士兵,或者说咸阳城的士兵,面对来自旧贵族的反击,这种说他谋反的诬告,他只能引颈待戮。

所以商鞅开始逃跑,他本身是想逃到魏国去的,再通过魏国前往其他国家,可是他经过边关的时候,由于无法证明身份,店主人根据商鞅变法的重要一条,那就是如果你的旅店里面住了一个身份不明的人,那你也会受到连坐的处罚。

因此商鞅没有办法,只得露宿野外。并且在之后好不容易抵达魏国边关的时候,魏国直接予以拒绝。因为当年商鞅执政期间,曾经活捉过魏国大将公子卬。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件事情看出来,商鞅因为商鞅变法而闻名,也因为商鞅变法而处处受限。真的是作法自缚。商鞅无奈之下只得返回秦国,国君曾经封给他的封地——商地,回到封地后的商鞅干了这么一件事,那就是立即点齐兵马,准备好装备,立刻出发攻打周边的郡县。

这很明显就是主动性的起兵造反了。当然了,我们都很清楚,可能本意并不是想要谋反,这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上天无门下地无路的情况下才不得不破罐子破摔。

总之现在商鞅谋反,既有罪名又有实质性的行为不管是那些旧贵族还是刚做太子的时候,就曾经被商鞅盯上,拿他立过威的秦惠文王,都有着无比充分的理由将他绳之以法。什么法,当然还是商鞅变法的法?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人说商鞅虽然死了,但是他留下的法却存活下来了,所谓的商鞅虽死,秦法不灭。

由于商鞅主动作战这给予秦惠文王的理由非常充分,同时又由于商鞅主动攻击其他郡县。于情于理秦国朝廷都要派遣大军进行镇压。

于是秦惠文王派遣大军征讨,正如前文所说商鞅的政治实力和秦国的政治实力悬殊非常之大。所以几乎没有任何悬念的,商鞅在战场之上被当场击杀,之后,他的尸体被运回咸阳,进行五马分尸。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之时,商鞅为什么没有过主动性的起兵造反?

公元前381年秦孝公继位,这位志在天下的秦国君主邂逅了,同样志高存远的商鞅。然后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开始翻天覆地的变法,至公元340年,商鞅入秦二十个年头,期间两次变法,过度两任君主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一改颓势,很快兵强马壮,强冠七雄,而商鞅本人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门客,转变成秦国的大良造,相国兼将军,获封商于十五邑,人称:商君

此时商鞅站在秦政治权利顶峰,却在秦惠文王继位不久后被告发谋反,最后遭车裂惨死。商鞅得势和去势就在秦政权过度中烟飞灰灭,快的让人难以置信

有次位极人臣的商鞅和赵良聊天,商鞅不无得意的说到: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翻译过来就是:我治理秦国的本事,比起大夫百里奚怎么样?把自己和百里奚放在一个水平线比较,从这里可以看出商鞅娇纵了,当然他有自信的资本

可赵良随之一段话,给他彻底泼了凉水:

君尚将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

简单的翻译就是:你这人贪恋富贵、得罪权贵、积怨百姓,全靠君主罩着你,假如哪天秦王不待解你了,你的下场可想而知?可惜商鞅无视赵良的劝告,两人的聊天是不欢而散

这段耐人寻味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赵良把商鞅的处境分析的很透彻,而商鞅的本性确实如上所说

那么商鞅在这场谈话后,有没有权衡利弊?谋反、释权、还是逃命?

结果以上三个选项都被商鞅否定,商鞅选择的是无视,他这个人过于自信。从孝公执政起,这位残酷又富有武功的法家,一直在改革、政治中顺风顺水,无往不利,甚至在孝公的默认下商鞅优先以权贵开刀,不惜得罪太子党,以正律法。所以,商鞅在秦政治核心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他说了算那种

秦孝公需要商鞅的才干振兴国家,商鞅需要孝公实现自我价值,于是孝公对变法无条件的支持很快给秦国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给商鞅发了个错误信号,秦国很看重你!秦国离不开你!随后孝公对其的提拔和封赏也证明了商鞅的地位与众不同,那么秦惠文王继位,权势滔天的商鞅还一如既往,毕竟我有大功于大秦此时的商鞅,忆往昔!从魏国逃亡到如今荣华富贵,他太不容易了,商鞅无法放弃现在得到的一切,人这一辈子,实现了理想抱负,不就是为了吃喝玩乐?这就是属于商鞅的自我价值,也是属于大众的自我价值,可是他忽略了一点,他和秦孝公的供需关系,随着秦孝公死去已经支离破碎,秦国已经不需要他,但是他离开秦国什么都不是

最后,公子虔在新君面前告发商鞅谋反,商鞅被迫逃离至魏国,早就恨透商鞅的魏惠王立刻把他遣返回秦国,商鞅在走投无路下,选择造反,可惜造反失败

那么导致商鞅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不是变法,也不是君主更替,更不是鸟尽弓藏,也不是小人作祟,原因只有一个:

———商鞅身份的转变,导致功高盖主

我个人很否定商鞅因为变法得罪权贵、压榨百姓,导致最后到了人人唾弃,甚至连君主都无法容忍。这种说法是很不负责的,商鞅变法的支持者是秦孝公,没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寸步难行,那么变法造成恶果的始作俑者是秦政治高层,商鞅只是工具而已

等到变法成功,也是秦国和秦勋贵乐得见到的结果,秦惠文王继位,难道不想要一个强大的秦国?单单平公子虔一个状告,就要处死商鞅也很不合理那么我们来看商鞅的身份,原本只是一个幕僚,商鞅所有的努力根本上维护了君主中央集权,这也是秦王支持商鞅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等到变法成功商鞅成了秦大夫,从执行者转变成行政者,和君主集权冲突的地位。此时变法的目的,不在是维护君主利益,也不是维护勋贵利益,而是商鞅个人利益,不断膨胀,赏封至极的荣耀

请明白,秦国的执行者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君主,商鞅的不断上位,有个最大的嫌疑——要重权而挟君主!秦孝王能吃得消这位狂人,可他的儿子惠文王却不一定。那么,对不起了,商鞅,赵良也劝说过你,可你不听,那就只能让你死了,这位能力出众,却政治单纯的法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而商鞅死后他的变法并没有中断,“二千年之法,皆是秦法”,除了秦国认可,历史也认可这位法家的伟大创举!

参考资料:《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