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有能力统一六国,为什么就没能选一个好的继承人?
秦始皇病逝后,胡亥继位,但这并不是秦始皇的本意,秦始皇并没有选择胡亥作为继承人。从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也能看出秦始皇并不糊涂,秦始皇虽然宠爱幼子胡亥,但也明白长子扶苏比幼子胡亥更适合做继承人,而秦始皇最终的选择也是让扶苏继位,只因发生沙丘之变,胡亥在赵高、李斯的帮助下称帝,秦朝最终在胡亥残暴的统治下迅速灭亡。
秦朝之所以快速灭亡,和秦朝的继承人有着很大的关系的,秦始皇在沙丘病逝后,秦朝的第二任皇帝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即“秦二世”,秦朝在秦二世的残暴统治下,仅仅三年后便迅速灭亡。而秦朝的快速覆灭便和这位秦二世胡亥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秦始皇病逝后,秦朝的继承人不是胡亥,相信秦朝是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灭亡的。
那么就有人问,秦始皇为什么不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来执掌秦朝呢?其实这么想就有点冤枉始皇帝了,秦始皇不能背这个锅!从秦始皇执掌秦国乃至大一统的秦朝期间的所作所为,便能看出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昏晕的帝王,相反还是一个沉稳果断、拥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从秦始皇早年行冠礼之际,铲除嫪毐、吕不韦两大政治势力,开始掌权亲政,独揽大权。
再到后来推行统一战略,历时十年,先后吞并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便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一位懂得隐忍、沉稳冷静、杀伐果断的帝王。这样一位帝王在选择未来继承人的大事上怎么会不用心呢?秦始皇在国家层面上是帝王,但在家庭方面也是一位父亲,父亲还能对自己的儿子不了解吗?
相反秦始皇对于自己的儿子还是很了解的,尤其是长子扶苏和幼子胡亥。虽然秦始皇很宠爱小儿子胡亥,但也知道胡亥只会吃喝玩乐,并不是适合做帝王;而长子扶苏虽然与自己政见不合,甚至多次直言劝谏,但秦始皇知道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为人多宽仁,有政治远见,如果作为继承人,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而事实上,秦始皇也是这么想的。
秦始皇在东巡途中身染重病,自知大限已到,便决定立储,吩咐掌管符玺令事的中车府令赵高代拟诏书,让长子扶苏赶回咸阳治丧即位。如果一切正常的话,秦朝的第二任皇帝便是扶苏,但奈何出了奸臣赵高,赵高向来和扶苏不合,担心扶苏继位后对自己不利,便联合丞相李斯篡改遗诏,逼死扶苏,拥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就这样,本该是扶苏的帝位变成了胡亥。
这一切的发生是秦始皇的预料不到的,即便秦始皇知道赵高扣留诏书,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秦始皇已经到了病危之际 ,怕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过沙丘之变的发生,也是间接秦始皇造成的,胡亥之所以能够继位,虽然有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但间接原因是秦始皇的造成的,如果秦始皇早些确立储君,即便赵高在奸诈也无法改变大势,秦朝也不会仅仅三年后灭亡。
秦始皇间接造成沙丘之变,从而使胡亥称帝秦始皇亲政掌权后,开始积极推行统一战略,经过一系列的准备,用时十年,先后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源于秦国几代国君积累的国力,也是源于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因为秦始皇能够知人善任,礼贤任能,并且意志顽强、气质敏锐、刚烈果敢、有进取心。
《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或是巡视天下、震慑四方等原因,便开始经常性的巡游天下,十余年的时间中,秦始皇便东巡了五次,可以说秦始皇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巡游途中度过,秦始皇也在巡游途中患上了重病。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行至平原津时患病,随着病情一天天的严重,但大臣却不敢拿死说事,因为秦始皇讨厌说死。
但是秦始皇再怎么讨厌,终究有一天也要面对,随着病情越发危急,秦始皇也深知自己大限已到,但此时还在巡游途中,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安排,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秦始皇还没有确立储君。秦始皇想到储君的人选便是长子扶苏,虽然扶苏和秦始皇的政见不合,但扶苏为人刚毅勇武、为人宽仁,加上是长子的身份,又有蒙恬的辅佐,可以说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
《史记》记载:“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秦始皇不在犹豫,便让近侍中车府令赵高拟诏书,让正在上郡监军的扶苏赶回咸阳治丧即位。但天不遂人愿,兼掌印玺事务的近侍赵高不想扶苏即位,因赵高向来和扶苏不对付,担心扶苏即位后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影响,而赵高自己又是胡亥的老师,更偏向让胡亥称帝,为此便将发给扶苏的诏书扣留。没多久,秦始皇便在沙丘病逝,赵高便胁迫丞相李斯发动的“沙丘之变”。
二人隐瞒始皇病逝的消息,篡改始皇的传位诏书,废除扶苏的储君,改立胡亥为新帝,并找理由将扶苏赐死。之后始皇出巡车队抵达咸阳,胡亥继承帝位,就这样本该是扶苏的帝位,被几人合谋发动政变,变成了始皇幼子胡亥。虽然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秦始皇也没有确立胡亥为储君,但这一切却实际发生了,而这一切的间接推动者便是秦始皇本人。
不可否认,赵高和李斯是沙丘之变的主要密谋者,但沙丘之变的发生也是秦始皇间接造成的,秦始皇给了赵高密谋的条件,秦始皇没能提前确立储君;拟诏书时没有让更多大臣知晓;扶苏不在秦都咸阳,其中任意一条满足,赵高都难以成功发动沙丘之变,尤其是第一条和第二条,完全可以让赵高失去发动政变的机会,而扶苏如果咸阳,也会有大臣的支持,让赵高失去机会。
秦始皇为什么不提前确立储君?秦始皇没有提前确立储君,源于秦始皇的性格和早年的经历。秦始皇在即位秦王后,因年幼无法亲政,导致朝堂中出现了吕不韦、嫪毐等政治势力,这些势力导致秦王的权力被分化,而年幼的嬴政只能隐忍,之后在行冠礼后,便铲除了嫪毐、吕不韦等政治势力,最终掌握了大权了,秦始皇拥有权力后,不想自己的权力受到制肘,这也是秦始皇没有立后的原因之一。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便经常联姻,从宣太后(楚国人)开始,楚国出身的女性便基本上成为秦国后宫的主事人,甚至到掌控秦国朝政,宣太后执掌秦国40余年,之后的华阳太后(楚国贵族)虽不及宣太后,但也能很大程度上改变秦孝文王的想法,秦始皇明白后宫干政,对于秦王的影响,而秦始皇的夫人,扶苏的母亲又是楚国人。
加上秦始皇多疑、贪婪的性格,虽然秦始皇看好扶苏,但一直没有提前册封。而秦始皇一直想追求长生,妄想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永远统治下去,秦始皇自认自己的身体很好,秦朝又初建,国家有很多事情等待他处理,没能想到自己不足50岁便会驾崩,更不曾想到侍奉自己二十余年的赵高会背叛自己。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奈何巡游途中患病,随着病情越发危急,秦始皇不得不赶紧确立储君。
结语:虽然秦始皇对秦朝乃至后世都有着很大的功绩,也没有选择只会贪图享乐的幼子胡亥继位,但关于继承人的转变却是秦始皇间接原因的造成的,也间接导致了秦朝迅速灭亡。如果秦始皇及早地确立长子扶苏为储君,或者是其他儿子为储君,沙丘之变很大可能是不会发生的,胡亥也就无法继位为帝,而秦朝也不会在秦二世残暴的统治下仅仅三年而亡。
大家认为秦始皇没有提前确立储君的原因还有哪些?欢迎下方留言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始皇有能力统一六国,为什么就没能选一个好的继承人?
秦始皇雄才伟略,统一六国,堪称千古一帝,其功勋自不必多言。但对其不立皇后,不立太子猜疑颇多。现在我们聊聊秦始皇为什么没能选好一个继承人的话题。
按照《史记.本纪》记载,秦始皇其实已经选定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其实就是立扶苏为太子。只不过由于事发突然,“未授使者”,加上赵高的背叛,改写了秦国历史。
而秦始皇没有做好皇位继承人工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秦始皇过于自信。秦始皇雄才伟略,统一六国后正当壮年。秦始皇病逝时也才49岁,自己又是皇帝,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自己还可以活很长时间,暂时不会有性命之忧,所以他不着急立太子。另外,秦始皇过于自负,因为生前没人违抗他命令,自信死后也不会有人改变他的意志。所以尽管在他感觉身体不舒服时就写好了诏书,但没有发出。
其二,秦始皇发病突然,并且后果严重。秦始皇染病后几天时间病情就突然加重随之病逝。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没能明确太子,给了中车令赵高篡改诏书的机会,最终将秦帝国交给了秦二世胡亥。
其三,秦始皇对官员的管理存在政治漏洞。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花费了很长时间巡游天下。在巡游时为避免刺杀,整个巡游队伍很是庞大,但真正能接触到秦始皇的只有赵高、李斯等个别几人,召见大臣传达诏令过于单一,存在重大政治漏洞。在立太子安排后事时又过于仓促,并没有安排一班顾命大臣,使得众人对赵高、李斯等传达的诏命真假难辨,只能听之任之。
秦始皇生前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谱写了灿烂的一页,但生后没有安排好继承人,最终将秦帝国推向了灭亡,令人叹息万分!秦始皇有能力统一六国,为什么就没能选一个好的继承人?
十五年,是中国王朝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数字,中国历史上短命的王朝都是十五年,王莽建立的新朝(公元9年--23年),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和王莽建立的政权都不被历史所认可,并没有列入我国所承认的历史王朝中。另一个就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也是十五年。
武则天和王莽都属于篡权乱政,不被历史所认可,经历的时间短,也无可厚非,但是强大的秦朝也在十五年后灰飞烟灭、土崩瓦解,秦始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责任在谁?在胡亥?胡亥肯定是有责任的。但是秦始皇就没有责任吗?他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有能力的接班人呢?
秦始皇自己能力强大,奋斗了一辈子,但是却没有培养好一个接班人,是他的最大失误。有人会问:不是还有扶苏吗?只不过被赵高陷害罢了。扶苏真有能力吗?请看后面的如何分析此事。
秦始皇是个勤快的人,十三岁即位就在谋划统一大业,一辈子都在勤奋工作,并且手下名臣良将如云,可见其善于发现人才,也善于驾驭人才。所以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更不是一个无能的皇帝。而在接班人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如此大的失误,应该是秦始皇有几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就是秦始皇没想到自己会死的那么快。秦始皇后期一直迷恋丹药、渴望长生不老,他心里一直怕死,但确实不想死,所以并没有立太子。并且他还是外出巡游途中去世的,更是他没预料到的,他如果真能感觉到自己快死了,不可能再这么出远门折腾的。可见他死的那么快是他自己没想到的。
第二个没想到,就是没想到赵高胆子居然这么大,敢不听话。
赵高跟了秦始皇一辈子,是秦始皇最亲近的心腹了,赵高对秦始皇言听计从,秦始皇丝毫没有怀疑赵高的忠心。但是赵高总要为自己着想啊,一旦秦始皇去世,赵高的宠臣地位马上消失。赵高与蒙恬、蒙毅兄弟可是死仇啊,赵高之前因为犯法被蒙毅判了死刑,是秦始皇出面,才免了赵高一死。试想,蒙恬、蒙毅兄弟和扶苏关系很铁,一旦扶苏上位,赵高怕是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赵高在死路面前当然什么都敢做,联合李斯支持胡亥上位,他是在给自己找活路,在赵高面前,活命可比忠心重要的多。
第三个没想到,就是没想到扶苏如此缺乏政治智慧。
扶苏与蒙恬的三十万大军驻守边疆,完全有能力不遵守命令。何况无缘无故的一封诏书就赐死,三十万大军握在手里,着什么急去死啊?面见秦始皇后再去死也可以啊。而蒙恬也是同时被赐死的,但是蒙恬就不同了,蒙恬拒不自杀,虽然被关押起来,但是也要面见秦始皇后再死,可见蒙恬是要比扶苏有政治智慧的。
可见当时秦始皇的手下,除了赵高,其他人才都是忠心的,是愚忠。三十万大军在手,扶苏直接自杀,蒙恬虽拒绝自杀,但是也没有拥兵自立,也是束手被擒。
虽然扶苏没有继承皇位,但是通过此事也能说明其缺乏政治智慧,没有竞争皇位的野心,缺少霸气,能做个好臣子,但不一定能做个好君王。
后世虽然都认为如果扶苏继承皇位,秦朝又当如何如何,试想,扶苏连如此简单的计谋都无法识破,这么一点门槛都迈不过去,能堪大用吗?
如果把刘邦放在扶苏的位置上去,刘邦能如此简单就自杀吗?显然不能,这就是刘邦能以布衣之身夺取天下,而扶苏却是送到嘴里的肉都吃不下去。
秦始皇没有培养好胡亥,但也没有培养好扶苏,秦朝只短暂经历十五年就灭亡,主要原因在于秦始皇没有培养好接班人,而不在于扶苏,也不在于胡亥。
大家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秦始皇有能力统一六国,为什么就没能选一个好的继承人?
秦始皇本来是选定了自己的继承人,这就是公子扶苏。
可惜的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秦始皇也不知道他的生命在49岁的时候就会戛然而止,而且来得太突然、太偶然了。所以,才让赵高得以施展阴谋诡计,伪造秦始皇遗诏,让少子胡亥继承了皇位。
△秦始皇
扶苏原本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早年秦始皇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扶苏劝谏父亲“恐天下不安”。被儿子当面顶撞的秦始皇感到很生气,于是下令扶苏前往上郡到大将军蒙恬的军队中任监军。秦始皇的这一安排除了带有惩罚性质外,更多可能是希望扶苏在军中得到历练,以及加强与蒙恬的私人关系,以便将来继承皇位后能够担当得起大任。
△公子扶苏
由于扶苏是皇位的真正继承人,因此秦二世即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除掉他的大哥扶苏,以稳固自己的皇位。于是,便如法炮制,伪造秦始皇诏书,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命他们自杀,不得违抗。扶苏接到秦始皇的“圣旨”后当即自杀,蒙恬表示怀疑被拘禁自杀。
胡亥继承秦始皇的皇位和扶苏与蒙恬之死,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这是秦始皇的悲剧,也是秦王朝的悲剧。
秦始皇有能力统一六国,为什么就没能选一个好的继承人?
秦始皇还没选继承人,就是选了他也还没有明说,实际上秦始皇是一直在扶持长子扶苏的,因为秦始皇还没有想到他是该选继承人的时候,他也没有想到他会死,因为他的死是个意外,据记载,他是在东巡的时候,回走死在半路上的,是大奸臣赵篡改了遗嘱,篡了权夺了位,毁了秦始皇的大统一大计,走向了灭亡。
秦始皇有能力统一六国,为什么就没能选一个好的继承人?
也可能秦始皇是选了继承人,问题是赵高篡改遗嘱,究竟继承人是谁?就旡从知晓。从秦始皇用王翦带6o万大军攻打楚国看,他老人家在用人方面是知仁善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