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从哪个皇帝开始衰败,为什么?
清朝是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开始衰败的,准确的说是从乾隆后期开始衰败的。我们也知道乾隆是个“官二代”和“富二代”,家庭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优越,加上父亲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和爷爷爱新觉罗·玄烨(康熙)打下清朝盛世基础,有基础给乾隆霍霍,一般只要不是太作的皇帝都可以完成承上启下,做好皇权顺利交接,要是自身有一定的才华,能更好的治理国家,为百姓谋福利,还可以千古留名,民间百姓对其歌功颂德,而乾隆也是有一定才华的一个人,“脑瓜子”也好使,在乾隆初期和中期治理的国家也是有声有色,但是到了乾隆后期,也就是乾隆晚年的时候就好大喜功,比如大兴土木、六下江南等,而导致国家的人力物力造成大肆的浪费,而乾隆本身的生活也是极为奢侈的,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如贪腐腐败开始盛行等情况,导致清王朝从乾隆后期开始由盛转衰。后文具体叙述,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乾隆。
乾隆的“脑瓜子”是相当的好使,从小就非常聪明,五岁开始学习,并且读过之后就可以背诵,在十岁的时候第一天见到爷爷康熙的时候就深受康熙的喜欢,康熙就把乾隆接到宫中养育和亲自教授乾隆学习,因深受爷爷的喜爱,也为自己的父亲雍正在“九子夺嫡”的时候成为了加分项,也为自己之后继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见乾隆从小的运气就相当不错,之后父亲雍正继位之初就有意将乾隆作为未来的储君,而此时乾隆仅仅才十三岁。
接下来就是乾隆学习和成长的时间,由于清朝的统治者是一个从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再转为文治的国家,所以皇子在年幼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巴图鲁(意为:英雄、勇士的意思)教授其武艺,可能我们对巴图鲁不怎么了解,那么一说鳌拜,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清朝的三代元勋,康熙早年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因军功赫赫有着“满洲第一巴图鲁”的称号,也就是影视剧中所说的“满洲第一勇士”。
乾隆自幼便重视练武、骑射方面也有一定的水平,自幼的锻炼也为乾隆一生身体安康打下了基础,乾隆一生也没有遇到什么大灾大病,因为重视锻炼也为长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清朝统治者也是非常重视皇子们的读书,为从中借鉴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多数皇帝、皇子一般都是文武双全,而乾隆也是精通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我们从乾隆字画诗词也能看出一二,先不说好不好,数目是很多,一生作诗几万首,相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合起来也没有乾隆的作品之多。并且乾隆精通满族、蒙古族、汉族等文字,在与各族政要交往时都不需要翻译。并也精熟刀马骑射、擅长拳、剑、刀等,从之后乾隆亲征也能看出一二,虽然皇帝亲征不一定亲自到战场上打,但是没点身体素质在古代交通不便,而长途跋涉中身体是吃不消的。至于乾隆的父亲雍正可能因为太过于操劳而导致在位时间不长。
之后就到了乾隆继位的时候了,乾隆继位那叫一个顺利,在没有继位之前就被父亲雍正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朝政,开始锻炼。我们也知道古代的皇子有的都没能继承皇位的时候也被熬死了,有的是病死等情况,要不然说乾隆运气好,继位的时候才仅仅25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也是合适继承皇位的时候,也不用因为年幼而不能亲政,比如爷爷康熙继位就很早,也不用因为年长而导致精力匮乏耽误江山社稷。此时我们看乾隆的运气多好,爱新觉罗·弘历继位后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开始长达六十多年的统治,因为乾隆禅位后还在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为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因在位时间太长,在乾隆后期致使清王朝开始盛极转衰埋下了伏笔。
乾隆到了晚年开始好大喜功,虽然在之前的执政时期有康乾盛世,虽有一定的功绩,但更多的是一种宣传手段,当时的额老百姓也都很多人认为乾隆是一位好大喜功、宣扬功劳的帝王,比如晚年的时候,乾隆自称为“十全老人”,还有自诉自己的十全武功:
按照乾隆自己说的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1747至1749年的平定大小金川之战。
1755年的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
1755至1757年的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
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
1762至1769年的清缅战争。
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
1786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
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
1790至1792年两次平定廓尔喀(算两个)。
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无一仿佛者。
其实明白的人都懂,乾隆是不是明君大家自己心中也有数,乾隆是一位明显的“富二代”和“官二代”,祖上福荫没的说,其在位期间虽有功绩但是其生活是相当奢靡,更是频繁的出游,乾隆六下江南更是为人熟知,每次都是带领大量的人马、侍从,其奢华的消耗自然是国库为其买单,而且还大兴土木,导致晚年时期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埋下了让清朝从“康乾盛世”极快的转向了“道咸衰世”之后一蹶不振的种子。
乾隆固步自封,在乾隆时期开始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错过了了解西方世界的最佳机会,西方工业革命进行的时候,而清朝此时的科技水平却是越来越落后。欧洲当时建造出新式战舰,在各个方面迅猛变革、发展之时,而乾隆正在自我陶醉之际,致使中国全面落后与西方,所谓的“康乾盛世”之下却是“危机四伏”。
乾隆时期还大兴文字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制造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顶峰。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在乾隆时期更是常有发生,其中几十起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而文字狱后导致大量文献被毁,而只剩下“拍马屁”的书,导致官员只会附和、拍马屁,读书人都不敢说真话,限制人们发言。在乾隆的不断打击挫辱下,官员们渐渐放弃了人格操守。不仅如此,乾隆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
乾隆前半生所做的一些有利的政策,只不过是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在此之前顺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至1735年)的统治,已经给乾隆打下了良好的统治基础。使得乾隆有一个可以挥霍的资本,换成其他人,只要不作,也能顺利交接皇权。虽然乾隆重视农业发展,鼓励开荒。但是康乾盛世之下的人口暴涨,也导致物价暴涨,比如粮食涨价翻了四五倍;土地价格从每亩六七两银子涨到了五十两银子,最终导致出现了很多的流民,而流民就是不稳定因素。为此在乾隆后期,各种农民起义不断,著名的白莲教,就是乾隆时期兴起的。
乾隆一生可以说是幸运的一生,从出生到年幼时深受康熙帝喜爱,并之后顺利登基,一生几乎没什么挫折,也正因为这份福气毁了他,使他自以为是,妄自尊大,做事专断,封疆大吏往往说撤就撤,残害思想言论,力图控制全局。相信即使一个人的才智再怎么出色,也无法支持他对上亿人口国家的全面独裁,最终导致国事衰微,致使清王朝由盛转衰,其实乾隆扮演了一个吃老本的富家子弟,经过乾隆的霍霍,清王朝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
大家对乾隆怎么看?对乾隆的一生及其做法、行事怎么看?认为乾隆是否致使清朝由盛转衰?下方留言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朝从哪个皇帝开始衰败,为什么?
清朝是从乾隆皇帝时期开始走向衰败的!
乾隆时期,可以说是清朝由盛转衰的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清朝的国势一直在走上坡路,尤其是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在位期间,清朝内部实现“由乱及治”,开创了繁荣的康雍盛世。尽管此后的乾隆时期也被后世称之为盛世,然这不过是清朝衰败过程中的“落日余晖”罢了。
当“太平天子”乾隆沉浸还在文武百官为他渲染的“虚假盛世”中时,清朝实际上已经在衰败的快车道不断加速前行。
从顺治到雍正,“由乱及治”的清朝走向了强盛;清朝的开国皇帝是努尔哈赤,但清朝作为全国性政权则是从顺治时期开始。顺治在位的十八年,清朝一直处于与南方汉族各势力的战争中,加上伴随期间的圈地、剃发、投充、逃人、禁关及屠城等清初“六大弊政”,使得满汉矛盾异常尖锐,清朝对内统治并不牢固。
但清朝正是在顺治时期基本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而这也算是为之后的康熙打下了一定的统治基础。
顺治病逝后,年少即位的康熙开始了他对清朝长达60年的统治。康熙年间是清朝走向强盛的关键时期。康熙的一生,开创了许多文治武功。
武功上,康熙先后铲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灭葛尔丹,击败沙俄,有效的巩固了清朝的领土完整。文治上,康熙遵奉孔孟之道,大兴儒学,重用汉臣治理天下,并革除了清初的一系列弊政,从而极大的缓和满汉矛盾,巩固了清朝的统治根基,最终使清朝逐步迈向强盛。
不过“人无完人”,康熙也有他的不足之处。康熙晚年为政过宽,加上在立储问题上一错再错,最终引发九子夺嫡,至使朝中派系斗争不断,百姓贫苦,天下疲惫。
但幸运的是,康熙最后选对了接班人,他就是“冷面皇帝”——雍正。素以“勤为天下先”著称的雍正虽然在位短短的十三年,但却通过钢铁般的意志推动社会改革,通过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和开豁贱籍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从而扭转了康熙末年以来所积累的种种弊病,进一步促进了清朝的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释放清朝的生产力,将清朝的国力推向鼎峰。
“成由勤俭 败由奢”,好大喜功的乾隆开启了清朝的衰败。不得不说,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他拥有一个好爷爷和好父亲,凭借祖父两代七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为清朝积攒下丰厚的财富与国力。而他那位“霸道总裁”父亲雍正,更是通过建立军机处,一举将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推向了巅峰。而这一系列“政治红利”,都让乾隆享受到无与伦比的“统治快感”。
所以,乾隆是天生的太平天子,过了六十多年奢华的皇帝生活。他在位之初尚有明君之风,可越往后便越发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乾隆不断大修离宫别苑,七下江南游玩,极大的耗费了清朝的国库。晚年的乾隆,甚至将自己的武功夸大,自号“十全老人”。
正是在乾隆的骄奢淫逸下,清朝国力开始不断衰退,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及至乾隆末年,当英国使臣马格尔尼踏上古老的中华大地时,所能看到的早已不是盛世之景象,而是沿途百姓食不果腹,清朝官僚腐败不堪的破败之象。
等到嘉庆接手时,清朝内部矛盾就接踵而至,动乱起义不断。清朝也正是在日益衰退中迎来了西方列强的入侵,被迫打开了国门,迎接耻辱的近代历史。而清朝这一切的源头,归根到底都是那位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清朝从哪个皇帝开始衰败,为什么?
导语
乾隆后期,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都躲不过“盛极而衰”的结果。虽然乾隆盛世那美妙的风铃声犹存,国势昌运达到顶峰,而顶峰之后不能再高,于是西风残照,东西陵阙。这是为什么呢?请您老往下看:
(嘉庆皇帝)
- 挥霍无度的乾隆皇帝
嘉庆皇帝坐上帝位后,乾隆皇帝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就是乾隆皇帝的超级大排场游玩,高端大气的滿汉全席宴会。
摘录二句乾隆皇帝的御制诗:
······
君酢臣酬九重会,天恩国庆万春延。
祖孙两举千叟宴,史册饶他莫并肩。
诗中透露所谓的“千叟宴”是康熙首创,乾隆跟进的再创。但是,康熙的业绩你乾隆皇帝是无法企及的。虽然统称“康乾盛世”,却是有根本的区别。康熙皇帝曾经在中枢工作会议上强调:“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
乾隆皇帝却是一个好大喜功,行事张扬。特别在乾隆后期,愈演愈烈,其奢华程度,中外惊叹!
他的首次巡游耗费国库五十万两白银,加上对地方的摊派,真实数字远不及此。耍起瘾了,于是又来了五场说走就走的远游,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费用一次比一次增加,极大的助长了奢靡之风,而各地官员也趁机勒索百姓,加重了百姓负担。
由于国库存货充足,乾隆任意刷卡,他的崇庆皇太后去世,为了保存皇太后掉落的头发,不惜花费三千两黄金,打造一座金发塔,通高1.47M,上下六层,重107.5Kg。精致的工艺,通体嵌进大量的绿松石、珊瑚等贵重珠宝。这种无度的奢华,大清囯祚已呈颓势的阴影。他挥霍掉了康雍两朝的积累,真是“存钱犹如针挑土,花钱犹如浪推沙!”摘自(《哈儿师长》)乾隆有幸的是没有在有生之年看到繁华下的深渊......
- 束手无策的嘉庆皇帝
其实嘉庆皇帝早就冷眼旁观所谓乾隆盛世的神话在极度膨胀中,濒临暴裂,而更可怕的是遍佈民间“夜聚晓散”之徒的崛起,这就是令历史都闻之变色的白莲教。
白莲教的历史和原因,本文不过多涉猎。但是又不能一笔代过,所以简单谈谈。
白莲教的主要成员都是一些无法活下去的农民、流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在白莲教头目的鼓动下,开始哄抢农村城镇的土老肥,豪绅富户。
从乾隆58年开始,清政府对白莲教、进行了严厉的镇压,以后的几十年,从来没有消停过。白莲教凶焰刚刚压下一点,东南沿海的海盗、广东的天地会、京津地区的天理教开始活跃,帝国主义列强也开始蠢蠢欲动。
其实,嘉庆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腐败。尽管嘉庆杀了和珅,撤換六个总督,但都是治表不治本,各地贪官仍然不收手,贪污日甚一日。
更为棘手的问题是军队,八旗军官兵中,军官贪污,士兵懒怠。连个基本的持枪正步都走不好。内务府一个厨子叫陈德,由于生活已经绝望,于1803年,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那天,持刀冲向嘉庆皇帝,吓得一百多名大内高手作壁上观,只有六人趋前护卫,还是嘉庆的姐夫,七额驸拉旺多尔济以一招“乾坤大挪移”拿下凶手。所以军队也是一个大问题。
- 嘉庆皇帝意识到“守成”的重要
他在《遇变罪已诏》中称:“.....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言念及此,不忍再言。予惟返躬修省,改过正心,上答天慈,下释民怨.....
(嘉庆皇帝的书法还是不错)
自清军入关,从康熙起的四位皇帝在二百多年间,共十次东巡清王朝的发祥地:盛京(沈阳)、吉林、黑龙江等地。祭祖谒陵。嘉庆利用东巡机会,教育、训诫大臣们,大清江山来之不易,各位臣工,八旗子弟应该继承祖先“十三副甲胄”起事的传统,强调对大清江山的“守成”!
后记
竭尽全力抓住大清帝国夕阳余晖的嘉庆皇帝,已经作了最大的努力,然而,盛世非一日之功,危机可以随时出现。1820年,嘉庆25年年逾七旬的嘉庆于7月25日呼吸困难,胸部疼痛。当夜,承德避暑山庄电闪雷呜,大雨滂沱。嘉庆在一声震天焦雷中惊悸去世。这位想力挽狂澜的皇帝自继位后,大刀阔斧,厉行节约,颇有雍正遗风。能够唯一拖住下坠尾巴的人一旦故去,大清逐渐江河日下,内忧外患、积重难返;自道光开始,以后的几位皇帝,都是清一色的4X100米短跑名将,大清帝国时代即将结束。
清朝从哪个皇帝开始衰败,为什么?
乾隆皇帝
乾隆将乾隆六十一年改为嘉庆元年,但是重要的权利还是握在自己手中,生怕嘉庆皇帝对自己不好,但是事实证明乾隆错了,到了乾隆归政的时候才真正认可嘉庆。
乾隆让位之后就有了空余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吟诗作画,收藏物件。乾隆时期的瓷器特点是大红大绿锦上添花,体现盛世绚烂和热闹。
嘉庆元年第六天,爆发了白莲教起义,乾隆并没有把白莲教当一回事。三年后却成了清朝的最大隐患,其中官员把战争当做捞钱的工具,和珅报喜不报忧,谎报军情导致战争一直拖延,最后共花掉了两亿两白银。这场战争,撕破了乾隆王朝的盛世帷幕,乾隆朝自此一蹶不振,没了往日的荣光。
乾隆的一生既有辉煌的功绩,也有惊人的失误,亲自创造的盛世,临走的时候有亲自带走。而他留下的一系列隐患,在嘉庆朝不断发生爆炸性反应。
嘉庆四年第二天,正月初四,免除和珅的职务,守在乾隆的灵前不准出入。隔了几天又发了关于白莲教的爆发是因为皇帝身边有奸臣,于是刘墉等大臣弹劾和珅,嘉庆皇帝于是就赐了和珅一条白绫,仅用了十来天就处理了和珅。嘉庆处理和珅,既有公仇又有私恨。说我在继位之前,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当了太子,而和珅就来告诉我我要当太子是以为和珅给乾隆提建议。这是私仇,公恨,就是白莲教战争期间和珅大肆敛财贪污,称为清朝贪污的根源。
清朝从哪个皇帝开始衰败,为什么?
白莲教起义
乾隆尸骨未寒,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白莲教起义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是大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拐点。
这场起义从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一直持续到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历时九年,波及四川湖北陕西等地,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
白莲教,由来已久,大概元朝统治的时候,就有白莲教了。起于元朝时候,有人说他们是秘密宗教组织。就他们暴露给外界的行为看起来,应该算是一种邪教。从元到清,白莲教的影子绵延不绝。
白莲教之乱仿佛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先声,拖了九年,大清耗费了两亿两白银对其进行镇压。在乾隆末年,国库还有存银七千多万两,这次运动几乎将乾隆积累的国库耗空。因此,清政府不得不另谋出路,加征特别税,通过捐纳制度等获得了三千万两的收入。这相当于为进一步深化社会矛盾,添油加醋,火上浇油,也加速了清政府的衰败。
大清开始了祸不单行的动荡之旅嘉庆皇帝还算是一个有想法的青年,他觉得父亲把江山折腾到荒唐不堪的地步了,他决心要做中兴之主,重振大清的雄风。
但他心中有一个无法说出的秘密,大清子民的冤头债主,其实是他的父皇,大清王朝的“十全老人”乾隆。然而,他自己拨乱反正,却决不允许别人说破父皇的“过失”。
1851年,真正让清政府受到重创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这场席卷了中国最富庶地区的运动将清政府的粮仓击毁,使得清政府国库彻底空虚,再无重振雄风的可能。清政府被迫四处调兵遣将,横征暴敛,花了十四年时间才将其镇压。整个社会环境矛盾进一步加深,至此,清政府已经无药可救了。
祸不单行,与太平天国遥相呼应,大清的北方也不安稳,北方捻军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到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的运动的破坏力虽然不如太平天国,却将混乱的局面扩展到了更广阔的范围。
嘉庆帝死后,他的儿子旻宁(旻音mín)即位,就是清宣宗道光皇帝。道光帝时,清王朝已经越来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深陷水深火热之中。
到了公元1840年,即道光二十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打这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勇的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统治,前仆后继,开展了不屈不挠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近代史时期。
盛极而衰,文字狱可能是罪魁祸首康雍乾三朝盛世,实际上在乾隆统治的中期就已经终结。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乾隆三十九年,山东临清爆发了由王伦组织的清水教反清起义,算是白莲教起义的先声,为白莲教起义打了个头阵。
沉醉于“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美誉的乾隆帝,在社会矛盾越积越多的情况下,居然毫不知情地将皇帝大权委权于和珅。
此后,随着和珅的专权,“盛世”急转直下。到乾隆晚年,中小规模的反抗和起义已经遍布全国。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的大爆发,标志着清朝进入了衰败时期。
回顾清朝的盛世,实际上从清初的文字狱,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文字狱是康雍乾盛世的一大污点。按理说,一个朝代想要发展,需要长盛不衰,必须重视知识分子的巨大作用,尤其是盛世更需要重视知识分子。然而,在康雍乾时期,所谓的文治,是以保证绝对的君权为前提的,绝对的君权导致绝对的独裁。在独裁统治的高压下,官员大夫有话不敢说,有事不敢做,朝廷上下萎靡不振,社会治理严重混乱,官场贪污腐败严重,民间人民生活艰难。
真正的盛世是人民安居乐业大凡盛世,都有一些共同点,大概即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人丁滋生,社会安定。另外,盛世都注重发展民生发展经济。
不过,历史上也不乏有经济高度发展,而民生实在艰难的事例。极端一点如秦朝,表面上盛极一时,但民众生活水深火热,根本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盛世。再如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生产力亦相当发达,但大明王朝肆意搜刮百姓,官吏暴富,国库充盈,但是社会上却流民遍地,反抗蜂起。
因此,真正的盛世,必定要以民为本,让人民安居乐业,藏富于民,以换取民心的支持,只有人民生活水平好了,盛世才能长盛不衰。
清朝从哪个皇帝开始衰败,为什么?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一个朝代的衰败很难用某时间点来解释,因为每个帝王的统治都有起伏周期的。
比如唐朝到了李隆基登基之前已经有了衰败的痕迹,但在李隆基执政下再现了开元盛世,晚年又步入了衰败。
清朝到了乾隆年间算是达到了顶峰,盛极则衰的规律,清朝统治会出现起伏也属正常。但在随后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而清朝闭关锁国,导致了清朝与世界发展出现脱节。
相当于一个时代中出现了两个阶段,即清朝的封建农业社会,和西方资本主义早期工业社会。
历史往往是许多巧合拼凑到了一起。嘉庆帝是位很有作为的皇帝,至少嘉庆在主观上是想做些事情的,可惜身体的原因早逝,打乱了清朝发展的节奏。戊戌变法,和李鸿章的洋务运动都是有机会改变清朝命运的,可又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撞了个满怀。
决定两国命运的豪赌于是拉开了帷幕,一场甲午海战将两国推向了两个极端。试想如果胜利的一方是清朝的话那又会如何呢?
历史没有如果,结局我们已经知道。日本利用了清朝的赔款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工业,而清朝则国内矛盾重生,加速了衰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