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辽国和宋朝是并存的,过程也有相似,辽国与北宋并存一百余年后,最终被金国先后覆灭。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47年,辽人建立“大辽”,最终于公元1125年被金朝所灭。之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鲁大石在公元1134年延续契丹政权,在虎思斡耳朵(现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建立了西辽。

宋朝呢,于公元960年,发生了历史著名的大事件,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最终发生又一起历史大事件—靖康之耻,于公元1127年北宋宣告覆灭。之后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建立了南宋,延续宋朝。

首先需要说明,在历史课本中并不是只记载了宋朝的历史,也是有提过西辽的历史,只不过提的比较少。再者南宋也不算偏安,还是在中原大地上建立的政权,要说偏安,西辽为何不算呢?中原大地物资丰富,地大物博,相信没有一个政权不想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吧?

西辽为何在中原大地上建都呢?西辽的开创者为何要逃亡去可敦城(现今蒙古布尔干省土拉河上游古回鹘城)?那不是被逼的吗?那不是打不过金国而进行逃亡的吗?南宋即使在偏安一隅那也是在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息。还在中原大地上的版图。

西辽的和中原大地相隔的距离可不算短,从地图上看,西辽才算是偏安,远离了中原大地上的中心区域。实际上,两个王朝同属偏安性质的政权,因此提到到偏安一词,并能像标签一样只贴在南宋身上,西辽也逃不出这个范畴。

而且西辽说是威震中亚也存在水分,这么厉害的西辽怎么不“报仇雪恨”呢?忘了当初是怎么“狼狈不堪”了吗?当然西辽建立政权稳定后也东征过,虽然初有成效,但是之后也是被迫放弃东征。最终立国不到一百年就投降了蒙古,西辽所展现出来的历史能量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西辽在灭亡后直到现今,在原西辽故地生活的人,都已经融入了哈萨克,柯尔克孜这两个民族中。都保留有独立的乞塔(契丹)部落。甚至在柯尔克孜中,乞塔(契丹)是一个重要的部落。已经脱离了中原。西辽如一只风筝,飞得太远,以致于超出了中原人的视线。被偶尔提及,是因为还有一条线牵着,如被淡忘,也属正常。

反观南宋,除了军事上不尽人意,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王朝上最高水平,比如经济,文化、科技方面,是其它朝代无法媲美的。在科技上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等广泛应用,毫不夸张地说,14纪的中国已经成为技术革命的中心。

经济、文化上,大家都是熟知的,南宋的经济在在当时世界上是是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司马光等优秀人物更是享誉千古。

文学方面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还有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等人物。宋朝的光辉在方方面面很是凸显,存在感爆棚。

再者中原王朝有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政治统治体系,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是一个非常有着传承性的王朝更替。

虽然西辽也算实力不错。但是并不排在中国的封建王朝的政治体系中,对于中国的王朝更替、历史延续并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中国的历史走向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在历史上,西辽的身份更像是中国人建立的外国政权。

虽然南宋和西辽都算是偏安,但是南宋是中华民族的传承主线,而西辽在当时并不算是历史主线,像是历史的附庸,侧面印证宋朝这支主线般的存在。即使南宋苟且偏安,但南宋的传承是完整的,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到南宋据江而守,尽管苟且偏安,但是却是完整的宋朝历史的一部分。

而且中国历史习惯了以汉族为主体,为中心。是以华夏大地,中原地带的封建王朝为历史传承主线,虽然元朝好清朝建立过政权,但是秦始皇之后,朝代都变为了多民族、大一统的形式存在,元朝和清朝虽然不是以汉族为主体,但是依然是承上启下,延续历史主线的身份。

西辽就算是威震中亚,但是与中原的联系逐渐减少,以至于淡出人们的视线西辽的领土已经有部分不算是中原领地,已经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更像是前文中所说,中原人建立的外国政权。并不被中原人认为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反而成为了人们印象中的外国,所以西辽的历史并不被后来的史官所重视。

最后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封建王朝历史。例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又一个的巅峰。中华大地上的历史实在是太丰富了,要想将王朝在历史教科书中全部叙述描绘,肯定是巨大的工程,也无法描绘到特别细致。

教科书的内容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描绘,要是全部描绘,恐怕其它学科就得去除了,因为太多了,学不完,所以有选择的进行摘录进行描写则是一种无疑正确的选择。

大家对此怎么看?西辽和南宋大家是不是更倾向于南宋是历史主线呢?欢迎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辽朝灭亡后,先后出现过北辽、后辽、东辽、西辽、后西辽等几个契丹政权,其中西辽政权最辉煌,历时近百年,威震中亚,版图比正朔王朝南宋要大很多。

但是,西辽和北辽等王朝一样,不被视作正朔,尤其是西辽,由于地缘关系,与它发生政治关系的,多是中亚各国。西辽帝国灭亡后,当时的契丹人,逐步融入到哈萨克和柯尔克孜两大民族中,与汉文化彻底断绝了关系。

西辽帝国的历史

辽朝天祚帝期间,北宋与金国人订立了海上之盟,南北夹击对辽朝实施了灭国行动。天祚帝逃入夹山,与辽朝中央政权失去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大石等重臣,拥立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

但是北辽建立不到一年,就在宋金联合打击下败亡了,耶律大石逃往夹山,与天祚帝汇合。

1.西辽帝国的建立

耶律大石是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天才的军事家,伟大的政治家。他汇同天祚帝,数次反击金军,试图复国,但是两次被俘又两次逃脱。在现实面前,耶律大石主张修生养息,与主张进攻的天祚帝产生矛盾。

由此,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离开天祚帝,一路向西,跨越三千里大沙漠,艰难抵达可敦城,开始了征服中亚的历程。耶律大石离开天祚帝后仅仅半年,天祚帝被俘,辽朝灭亡。

可敦城在今天的蒙古国,当时辽朝的北方西北路招讨使驻地,那里储备着大量的战略物资:

“辽御马数十万,牧于碛外,女真以绝远未之取,皆为大石所得。”

耶律大石以这些物质和守军为基础,又征募士兵万余,并获得了当地十八部首领的支持,打出“借力诸番,剪我仇敌,复我疆宇。轸我国家,忧我社稷,共救君父,济民于难”的旗号,在当里立住了脚。

由于中间隔着三千多里沙漠,金人两次西征,都损失惨重,当地部落又投靠在耶律大石旗下,金国人只能“望沙兴叹”:

“可敦城自云中由猫儿庄银瓮口北去,地约三千余里,尽沙漠无人之境。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胜计,车牛十无一二得还。”

耶律大石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一方面与当地部落达成良好合作关系,一方面不断四处征伐,扩大地盘,夯实基础。1132年,耶律大石在各附属国的拥戴下,于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建立西辽帝国。

2.西辽帝国的强盛

西辽帝国建立后,耶律大石继续扩张,十年间,他先后征服高昌回鹘王国、东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国,以及康里部,把西辽帝国建立成足以与金、南宋对峙的强大帝国。

西辽以虎思斡耳朵为中心,北至伊犁河,南至锡尔河上游,西至怛罗斯,东至巴尔思罕。附庸国包括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高昌回鹘和花剌子模、乃蛮部、康里部和葛逻禄部。包括今天的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区,疆域比南宋还要大很多。

耶律大石在位二十年,把强大的塞尔柱帝国赶出了河中地区。同时他又凭借出色的政治才华,获得了当地民众集体拥戴,至今被穆斯林史学家评价为“公正的君主”。

耶律大石驾崩后,又先后经历两帝两后执政时期:感天皇后萧塔不烟、仁宗耶律夷列、承天太后耶律普速完、末帝耶律直鲁古。

期间,金人数次征伐西辽,均以失败告终。西辽在继任君主的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到耶律直鲁古登基时,国力达到最鼎盛时期。然而,耶律大石所谓的“复我疆域”,自始至终都是一句空话。

3.西辽帝国的灭亡

西辽帝国的衰败,从耶律普速完执政时期就显现端倪。耶律普速完是耶律大石的女儿,仁宗耶律夷列的妹妹,耶律普速完的姑姑。仁宗去世,耶律直鲁古年幼,耶律普速完受命执政。

耶律普速完秉承先皇遗志,政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因为私德问题,给西辽帝国带来危机。她与小叔子发生奸情,并杀害了自己的丈夫,结果这件事惹翻了公公萧斡里剌。

萧斡里剌是西辽贵族,六院司大王,他发动了军事政变,杀死了耶律普速完,和自己的小儿子(即与耶律普速完通奸害死哥哥的那位)。

耶律直鲁古亲政后,西辽帝国开始走向火箭般的堕落。耶律直鲁古仗着西辽帝国的强大,一面四处滥用兵力,一面穷凶极欲地享受,官员们也开始集体腐败。不久,逐步崛起的花拉子模等附属国,一个个都脱离了与西辽帝国的附属关系。

1208年,蠢笨的耶律直鲁古收留了一头狼——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乃蛮部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灭亡,屈出律投奔西辽,谎称可以招募兵马,替西辽对付花拉子模。

耶律直鲁古轻信了屈出律,授予他兵权。三年后,屈出律趁耶律直鲁古外出打猎,发动袭击,俘虏了他。屈出律孤身来到西辽,不敢杀了耶律直鲁古,而是将他囚禁,娶了他的女儿,对外称耶律直鲁古禅位给屈出律,自称太上皇。

从此西辽帝国被悄无声息地换了瓤子,虽然壳子还叫“辽”。

1218年,屈出律被西辽民众捆绑送给了蒙古大将哲别,并被哲别处死,西辽帝国彻底灭亡。

1224年,外逃的契丹贵族波剌黑,又在波斯建立起其尔曼王朝,史称“后西辽”。1309年,其尔曼王朝被蒙古消灭,契丹各部并入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从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西辽帝国与中原各国的关系

西辽帝国建立后,它主要的政治关系对象是中亚诸国及各部落,与宋、金、西夏交往相对较少。史书只提到,耶律大石曾经希望联合南宋,共同伐金,后来不了了之。

与西辽最“亲密”的当属金国人,他们先后至少五次讨伐西辽,西辽在耶律大石时期,也曾经东征。无论金国人打西辽,还是西辽东征,结果都是一样,谁迈入大沙漠谁就是失败者,谁也奈何不了谁!

所以,辽金关系,后来又慢慢演变为外交,乃至于逐渐断绝。

唯一标志着西辽与中原王朝血缘关系的是,西辽帝国从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基本传承了辽朝末期以汉文化为主体,契丹文化为补充的模式。

西辽帝国不被视为正朔的原因

西辽帝国虽然很强大,在中亚历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篇章,但是,它对中国的历史来说,不是正朔王朝,所占的比重太小,又失去了与中原文化的直接关系。因而,西辽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极低。

西辽帝国地处中亚地区,部分在今天的新疆,大部分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用当时的眼光看,那里属于异域,非中原之地。

即便辽朝,在当时都不算中原正朔,将辽、金、西夏当做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后来的历史观。

西辽入主中亚后,与中原文化交流太少,几乎隔绝,尤其与当时的南宋,根本没有任何达成任何政治交流和合作。所以,中原历史几乎没有西辽帝国的记载。

另外,西辽帝国只存在了八十余年,就被蒙古人消灭,其后裔又并入了中亚文明,彻底与中原文明失去联系。

以上三点原因,决定了西辽帝国的实质,它是孤悬海外的“流亡政府”,自生自灭了。类似的情况,历史上也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蒙古的几大汗国。假如没有西夏,或许南宋政权有机会与西辽发生直接关系,西辽有可能会成为契丹人的最终归宿吧。

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我们的历史课本没有不提西辽,只是限于课本篇幅,过于简单而已。我们学历史分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如果在学中国历史课的时候对主体在中亚地区立国的西辽着墨过多就显得本末倒置了,毕竟这里是中华文化圈的边缘地带,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在西辽的统治区域内。并且西辽的版图向西达到了历史新高度,甚至超越了河中地区,因为花剌子模等国都是它的附属国。

在元朝修辽史的时候,辽史里有记述西辽历史,也是我们二十六史里的内容。两宋时期是中华民族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大时代,两宋、西夏、辽、金、蒙古还包括许多地方小政权并起,在中华大地上争雄。这场争雄大戏的舞台主要就在我们现在国家的版图上,当然还包括今天的外蒙和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带。南宋无疑是这片土地中最富饶和繁荣的区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和正朔,所以要重墨来描述。这叫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西辽不过是中华文化圈边疆地区发生的大事,与在中华文化圈中央发生的事情相比较,对中华文化圈地区的影响力就没有那么大了。但它把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又是世界史的范畴了。

西辽继承辽朝的文化制度,统合了辽朝溃逃西部的力量以及联合蒙古高原上的诸部势力在中亚地区建立了政权。当时的蒙古高原上的诸部支持辽朝,与辽朝更亲近,也许是本出自同源,也许是辽朝对蒙古高原部族统治比较怀柔,总之蒙古高原上的诸部更亲近辽朝。金朝对西辽持续打击,慢慢把西辽在蒙古高原上的势力清除,比如可敦城反复为西辽和金所占有。可敦城是西辽在蒙古高原上的最后的重要据点,是西辽重新东归的桥头堡。最终为金所占。西辽失去了东归的桥头堡。

1130年,耶律大石率军西征,次年,金军北攻可敦城,因沙漠阻挡失败。1135年金军再征可敦城,被辽军击败。耶律大石意识到这里不能久留,不如西征重建大辽,等国力强盛之时东征大金。《大金国志》记载,正隆元年(1156年)北征曷董城,林牙之子乌律游骑数百出于军前,说明此时可敦城仍为西辽所有。但此后可敦城为金军夺取。由于克烈部迁入这一地区,蒙古乞颜部在东部对金国构成新的威胁,金国最终放弃这一地区,并将可敦城摧毁。

之后千里沙漠阻隔了金和西辽,金西征五次都失败,西辽东征一次也失败了,至此双方再无消灭对方的打算,谁拿谁也没办法,只能望沙兴叹。蒙古克烈部(就是铁木真义父王汗所在的部落)后来是归顺了金,成为金羁縻蒙古的帮手。至此蒙古诸部也渐渐地和西辽割裂开来。

当西辽和蒙古再次建立起紧密联系的时候,已经到了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时代,这个时候主仆之位逆转了: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代西辽,蒙古灭西夏,再灭西辽。西夏和西辽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辽曾经是西夏的宗主国,并且皇室长期通婚,都笃信佛教,所以两国并没有太多的战争。这两个国家把持了丝绸之路,所以西辽历史毫无疑问是我们中华历史的一部分,但跟辽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它已经不是主角了。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想看作者更多的文章请点击@晨曦小荷

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编教材者怀有极其深厚的封建主义史观,

从来看不起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实际上,南宋也是中国地方政权,以96O万平方公里算,南宋二百多万平方公里不代表中国,南宋向辽、金称臣,甚至都"不独立”,金朝的首都是开封,也是中国中原政权,与南宋一样。

西辽雄居中国西部,是中国少数民族契丹在中国版图上建立的、几倍于南宋版图的伟大朝代,为元朝统一中国作出巨大贡献,西辽政权也应该是中国正史。

西辽创国者契丹族是河北省承德市人,当然是中国正统王朝。

教育部门被一些封建专家、大汉族主义专家“把持”着,误导中国正史

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这是个好问题,很值得探讨。

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偏安一隅的南宋,不是威震中亚的西辽,而是历史课本,也就是历史教科书,应该遵循的历史观问题。

为何教科书上不提西辽,而只说南宋,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是讲与不讲的问题,是如何讲的问题。

豹眼就以南宋和西辽为例,说一下历史课本的原则问题。

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原则

这里,豹眼不去探讨历史学的客观性、真实性、文学性、个人情感等因素的问题,只说一下疆域的事。

所谓历史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是记述发生在哪里的事,是谁发生的事。

一个外国人的事,那就是外国历史;一个中国人的事,就是中国历史;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发生的事,属于中国历史;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发生的事,那就是外国历史。

马可波罗去哪里玩是他的事,他在外国玩是外国历史,他到中国来玩,那就是中国历史。

当然了,随着对外贸易和外交关系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更加频繁和密切。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发生的事,其中有许多是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但在这里,我们不要搞得这么复杂,就以960万陆地国土面积和300万海洋国土面积说事。

豹眼历史观

在1260万陆海国土面积上发生的任何事,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不管几年前、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它属于谁,只要今天他属于中国,它昨天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也不管它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国多久,今天不属于中国,它的历史就不应该是中国历史,起码不是主流,只能一笔带过。

作为学术研究,如何对待是另一回事,作为教科书必须坚持以今天的版图作为主流讲述历史。

因此,豹眼认为,中国历史教科书也是需要修改的。不仅要讲历史上的事,还需要讲清楚历史观。最好是在教科书的首页,就讲明白中国历史就是讲述在今天中国版图上发生的历史故事。不要让孩子们从小就产生除了中原地区,别的地方在历史上都不属于中国的误解。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大中国的概念,祖国每一寸土地上发生的事都是我们的历史,只不过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内,出现了分裂,没有形成稳定的大一统。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国土意识,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懂得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来之不易。

只讲主流、正统的历史,这是远远不够的。只要是在1260万陆海国土面积上发生的任何事,任何割据政权,都必须平等的大讲特讲,而且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中国历史”。

就说夏朝吧,汉字都认识不了几个的外国人说不存在,我们自己就没有底气了,这不行。

我们的历史只有我们自己有话语权,我们尊重历史史实,通过历史典籍及考古发现,我们的结论就是世界的结论,轮不到外国人说三道四。

但我们不歧视、不摒弃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爱好和成果。

就说现在,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还存在一些边境、海洋纠纷。豹眼的观点是,只要在谈判没有结束之前,任何一寸有争议的国土上发生的事,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谈判结束,两国划定了边界,那么各自去讲述各自的历史。但曾经的历史和纠纷也不应该回避,也需要讲述。

我们不管三哥是否高兴,中印边界的历史要讲,而且必须讲清楚。不能总是韬光养晦,模糊其辞,这是对历史不负责,对未来不负责,对民族命运不负责。

只讲南宋不讲西辽可以,但是不完整

历史必须有主流、有正统,有传承,有主轴,有主次。不可能面面俱到,百无一漏。

但是历史观必须要全面、不应该有意识地遗忘或回避。

南宋的历史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史称北宋。

从上面的地图,可以看出北宋控制的疆域。就今天中国版图而言,同时还存在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地方政权。这就像三国时期的魏蜀吴及燕国等其他地方割据政权一样,都是中国大家庭的一部分。

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北宋被金国灭亡。

同年(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延续宋朝正统,史称南宋。

尽管南宋偏安一隅,但是与北宋都是宋朝的一部分,是中原王朝正统政权的代表。

同时期不管存在多少割据政权,无论是汉族建立的还是外族建立的,都应该看作是华夏民族地方割据政权。

这就好比是,把曹魏作为正统,把吴蜀看作是割据政权;把中原王朝看作是正统,把其他王国看作是割据政权。这是在未实现完全统一之前的割据局面。

西辽的历史

西辽的建立,与中国历史渊源很深,但不属于中国的割据政权。

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在汴京称帝,改国号为“大辽”。其间反复改变国号及国都,1125年,被金朝所灭。

之后,耶律淳建立北辽,联合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朝灭亡。

辽朝灭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翰鲁朵(今吉尔吉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境内的布拉纳城),1218年,被蒙古所灭。

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地区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1309年被伊儿汗国吞灭。

耶律大石遵循中原王朝的习惯,被群臣尊汉号为“天祐皇帝”,不断向西域、漠北、中亚等地区扩张,强盛时称霸中亚,威名远播欧洲。

从上面地图来看,后辽曾经控制中国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哈密、和田等地区。但其势力及国都都集中在中亚地区。

就其性质而言,西辽属于中亚国家政权,其控制新疆部分地区,就类似中印未解决的边境争议问题,是没有勘定好边界,可以说入侵,或者说争议地区。

严格而言,西辽政权已经与中国历史无关,最多是疆域边缘关系。西辽政权应该定位在中亚,不该纳入中国历史的范围。

许多华人跑到东南亚地区,也建立了政权,而且主动请求作为中国的藩属,这里就不点名了哈。

像这些情况都类似于西辽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可以提一下,但绝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不管他们是否强大。这与实力无关,只与地缘关系有关。

再说一下西藏那个有点影响的人,不管他跑到哪里,在哪里建立政权,已经与中国历史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至多提到西藏地方历史时,曾经有这么一个人跑到国外去了,还鼓捣了一些事,但与西藏地方历史,与中国历史没有任何关系。

回到题主的问题,讲到辽朝时,可以提一下辽国贵族的最终下落,跑到了中亚,跑到了伊朗;谈到新疆地方历史时,可以谈一下在特定时期内,曾经被西辽控制了部分地区。但西辽不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最多是有一些渊源和纠纷而已。

因此,不管西辽多么强大,中国历史没有他们,至多说它曾经侵占了中国新疆一部分疆土。

我们要坚持只讲今天中国版图上的历史,其他的可以作为地缘关系简单介绍一下,也就可以了。

就此而言,教科书限于内容篇幅,只讲南宋不讲西辽是完全可以的。虽说不太完整,但不违背历史观原则。内容篇幅允许的话,至多是介绍一下与中国的地缘关系足矣。

中华民族的复兴,应该从历史教科书的修改做起

就如西藏、新疆,不管历史上是以独立的政权存在,还是中原王朝的藩属,那是我们自己的事,都是中国历史,与任何人没有关系,轮不到他们指手画脚。

就如汉末魏蜀吴三国,不管如何割据,持续多久,那都是我们自己的历史。

我们应该像袁阔成说唱《三国演义》评书那样,讲述我们抗辽抗金、反元反清的故事;就如三英战吕布、孙刘联盟大战曹操一样,我们可以说抵御外族侵略,就如同魏蜀吴互称反贼一样。

炎黄部落联盟大战蚩尤部落,难道不是抵御外族吗?

以前是外族,今天同属华夏子孙;今天五十六个民族都是兄弟姐妹,但历史上岂不都是外族?

我们讲述兄弟民族的历史,还不是我们自己的事吗?

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像讲述三国那样,以大三国的理念去讲述我们分裂的历史,是一个大家庭分家过日子。

哪一个国家的历史疆域是一承不变的呢?又有哪一个国家会主动放弃自己固有的领土呢?

只有把今天版图每一寸国土上发生的事作为我们自己的历史来记载、来讲述,我们才能真正增强民族自信,才能民族复兴。

豹眼对历史问题的一点感悟

在看到这个问题后,第一感觉就是西辽的历史要讲,要光明正大的讲,因为那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但在查阅了西辽的相关史料以后,深切感觉这个理念是错误的。这段历史不可以这么讲,我们没有要讲的道理。

理由就是,它的主体不是发生在今天我们国土版图上的事,与我们的历史关系不大。

虽然与新疆有地缘关系,但不是主流、不是主体,完全可以忽略,而且必须忽略。

用普京大帝的一句话说:“是我们的一寸不让,不是我们的一寸不要”。

对于中国历史,我们也应该秉持相似的理念,是今天中国版图上的历史,我们就大讲特讲;不是今天我们版图上的历史,我们坚决忽略,最多是一笔带过。

我们没有必要去说华人在南美建立了啥政权,在非洲如何如何,只要把我们今天版图上的历史讲好,守护好就行了。

对于历史,还是多去看一些史料,弄清楚来龙去脉,然后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更直接具体而言,那就是把辽国的历史作为中国历史来讲,而把西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来讲。不能因为他们都是契丹建立的政权就混为一谈,也不能因为西辽与新疆的地缘关系,把它作为中国历史。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灭亡于公元1279年,享国祚320年。如果不算夏商周的话,宋朝的国祚仅次于汉朝位列第二。然而两汉比起两宋,就显得不那么一脉相承了,因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并非西汉皇室的嫡系后裔,而是汉景帝门下旁支所出。相比之下,南宋的第一位皇帝赵构就是北宋徽宗的亲儿子,钦宗的亲弟弟。

然而南宋从版图上看,只是苟且偏安,甚至还向北方的金国称臣,以这种状态苟到国祚第二,显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了。所以哪怕宋朝存续年限很长,在后人眼中,也远没有汉唐明清让咱们中国人觉得自豪。

不仅如此,如果偏安的南宋都可以称作正统的话,那么同样偏安的西辽,为什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毫无存在感呢?难道就因为是少数民族政权,便这么区别对待了吗?

同样被金所灭,同样偏安一隅,西辽在中国史书上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北宋和辽都是被金给灭掉的,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建立南宋,这便把宋朝的皇统又给续上了。那么辽被灭后又是什么情况呢?可能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里,辽朝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了吧,甚至连契丹人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然而真实的情况,却远不是这样,辽朝也有自己的延续,那便是西辽。

同南宋一样,西辽也是偏安一隅,只不过南宋占据中国南方人口稠密的地方,而西辽则占据了中国西北的荒漠之地以及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部分地区。

就领土面积来看,西辽控制疆域约350万平方公里,南宋则是约200万平方公里,西辽的疆域明显比南宋还要大很多。更不可思议的是,西辽建立后,还曾一度威震整个中亚,相比之下,南宋则一直苟且偷安,几乎没有值得称道的武功建树,甚至还对着隔壁大金称臣了。

这样一对比,西辽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中国历史上这么没有存在感,可现实就是这样,别说知道西辽的丰功伟绩,哪怕能提得起西辽这个名字,在中国人中,就已经是非常少见的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仅以异族政权来作为理由,肯定是站不住脚的。

名为西辽,实则与正统的辽朝并非一脉相承

西辽不受中国史书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并非辽朝正统的真正延续。如果真要给大辽找一个延续的话,那么存在时间仅不到两年的北辽才是最合适的。

北辽的建立者是耶律淳,其祖父耶律宗真正是辽朝的第七位皇帝,大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则是他的堂侄,以这样近的血缘关系,接过大辽的皇统,是完全有资格的。而且北辽四位皇帝中,有两位就是大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的亲儿子,所以北辽之于辽,差不多就相当于南宋之于北宋,只不过,北辽没有这么好的命,建立不久就又被大金给灭掉了。北辽一灭,大辽的正统也便彻底断绝。

那么西辽又是怎么回事呢?它其实是辽朝的一位臣子耶律大石所建。虽然也姓耶律,可是这位耶律大石却只能追溯到大辽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是他的八世孙,世系已经相当久远了。甚至连东汉光武帝都比不上,人家好歹还只是西汉景帝的七世孙呢。

而且刘秀能够延续汉统是因为他把西汉的疆土打下来了,可耶律大石却只做到偏安西域,大辽的核心疆土却一寸未得,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认知,当然就没资格继承辽朝的正统了。所以西辽非正统,而南宋却是正统,这个区别,正是造成西辽在中国历史上不受重视的一大主因。

西辽主要的影响在中亚,与中原一带的交流甚少

西辽不受中国历史重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与它的影响力范围有关。虽然其疆域范围有相当大一部分落在今天的中国境内,但在清以前,中原地区与新疆一带的交流是非常少的,中央政权对那些地区的控制力也非常弱,所以这些地方发生的事,一般不会被中国史书重点记载。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现存的关于西辽的史料,几乎都要去国外找。而作为契丹人的祖籍地,中国的史书对西辽的记载则少得可怜,甚至很多重要事件都没提及。这种尴尬的局面,就足以说明西辽已经大体上不算中国历史,而是中亚历史的一部分了。

只要搞明白以上两点,就可以理解中国史书对西辽的漠视,以及对同样偏安一隅的南宋的重视。这不仅仅是汉族史观所导致的,更是中国人对正统的理解,以及西辽对中原缺乏影响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