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盛时期的大日本帝国皇军如果侵略现在的日本,假设驻日美军不插手,只靠现在的日本自卫队能守下来吗?

看到这个问题感觉首先感到题主思想上有一定的问题。日本当年给我国人民造成的伤痛是永远无法抹去的,现在我们虽然说的少,不代表我们国人已经遗忘了那段“屈辱和伤痛”的历史。

上世纪发生的事,到了新的一个世纪,我们有着5000年历史的华夏泱泱大国,有着传统礼仪和美德,我们现今可以不称呼他们为“日本鬼子”,但称呼日本军人就很可以了。可以让他们的称呼一视同仁,那是因为日本还有思想正确的人。

但是题主对哪些侵略我国“强盗”的称呼,实在不敢恭维和认同。1931年的918事变,1935年的华北事件,1937年的77事变等等事件因此而死亡的同胞能认同吗?1937年12月发生南京大屠杀失去的30多万同胞能认同吗?

当时已成历史,但是我们国人无法忘怀当年“列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看待历史。紫陌无法苟同这个称谓。相信国人同胞也是一样无法认同的。

我们要铭记历史,图强富国。才能不会在发生当年的“伤痛过往”。我们可以了解历史,结合当下,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战不殆。有必要了解的一些必要知道的内容。

二战时期日本军事实力

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达到将近300亿,是世界排名靠前的强国。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完整的师团,只有不到20万人。

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肆的扩充军队,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仅投入在中国战场的军队就有110个师团,人数达到250万之多。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兵力最多是达到三百八十多万(日本军200多万,伪军100多万)。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伪军竟然达到惊人的200万。

抗战期间国民党陆军正面战场共对日进行过二十二次重大会战、一千一百一十七次重要战斗、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小规模的战斗。中共在敌后战场对日军大小战斗达到十二点五万次之多。

二战时期日本全面的军队人数达到720万之多。在1945年7月投降前夕人数约1693000人。

据相关数据资料记载:二战时期日本零式战机的产量10499架,各式飞机总产量66810架。日本生产了5000多辆坦克、6万多辆汽车、13350门火炮、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

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

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

同时期日本的坦克对比苏联的坦克是“纸糊的”但是在中国战争却是不一般。当时中国的武器装备实在是落后,小米加步枪,步枪还是汉阳造和中正步枪。和日本的三八大盖也还有一定的距离,别说飞机大炮了。当时的抗战的艰难我们现今也能想象一二。

从当时的战绩来看,中国军人和日本军人的死亡比例大概是4:1,甚至更多,虽然日本战斗力比较强,但最终还是战败无条件投降了。

现今日本军事实力

日本在1945年战败投降后,军队被解散,军事机构被撤消。因为是二战战败国的原因,不允许其组建军队,只有自卫队而没有国防军。

日本自卫队由海、陆、空三军组成,现存总兵力已经突破《和平宪法》规定的两倍多,大约为28.6万人。但是日本虽然没有军队,但是自卫队的军费也是相当多,超过了大多数国家,在世界前十行列。

目前日本的【自卫队海陆空】以及【后勤保障人员】在加上【警察】共40万左右。

  • 陆上自卫队

装备坦克1020辆,装甲车约980辆,各型飞机约1000架,各种火炮约9000门。

  • 海上自卫队

日本海上自卫队目前拥有官兵约5万人,各型战舰总吨位40万吨,装备各型舰艇142艘。现代化的驱逐舰、护卫舰58艘(18.1万吨),潜艇16艘(3.7万吨)和扫、布雷舰艇35艘(2.4万吨),飞机206架。

  • 航空自卫队

现编3个航空方面队、1个航空混成团、1个侦察航空队、1个警戒航空队、3个运输航空队,装备各型飞机1000架左右。其中,作战飞机430余架,支援保障飞机约500架。日本航空自卫队现有飞行员1800余人,战斗机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间在160小时以上。此外还拥有各式导弹28种。

根据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及相关国际条约的明文规定:日本的军事实力只能维持在自卫所需的水平,总兵力不得超过10万,军舰数量不得超过30艘,总排水量不得超过10万吨,不能拥有航母及核动力潜艇,作战飞机数量不得超过500架,不得拥有远程轰炸机,不得发展弹道导弹技术。

但是日本的核反应堆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可以客观的说,只要日本愿意,可以在3个月以内造出核武器。但当今的中不在是当年那个中国了。

结语:

当年无数华夏儿女不畏强敌,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铸就钢铁长城,怀揣誓死决心驱赶豺狼,才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唯有铭记历史,向长眠的英烈致敬!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