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为什么要年秋月“卸甲”,她又不是兵将?
《雍正王朝》中,年秋月在剧中是最悲惨的人,为了哥哥年羹尧的前途而身不由己地嫁给了雍正,最终也错失了她和邬思道之间的一段良缘!然而,随着年羹尧西北大胜后,处处耍威风,毫无臣礼,让得雍正颜面扫地,但此时是雍正正需要用人的时候,表面雍正虽笑嘻嘻,暗地里早就咬牙切齿,回到宫中就拿他妹妹年秋月撒气!“卸甲”就成了年秋月最受羞辱的名场,然而,这些羞辱都是拜她的哥哥年羹尧所赐!
年羹尧权势越大,年秋月就越悲凉年秋月哥哥年羹尧是个有野心、狠辣的人物,年羹尧为了讨好主子,将妹妹年秋月撩在四爷府邸当丫鬟伺候谋士邬思道,后来年秋月被邬思道的才情所吸引,邬思道也被年秋月的贴心善良打动,俩人日久生情。
后来在年羹尧仕途飙升,开始受到各方的诱惑,胤禛认为年羹尧向来不听管理,这时正是他春风得意之时,单纯靠敲打他,已经根本不起作用了,因此为了能够牢牢控制住年羹尧,决定将年秋月纳为侧福晋。邬思道早已洞悉,在年秋月对他表白的时候,忍痛拒绝,干脆做媒把她嫁给了胤禛。
其实,胤禛并不爱年秋月,在胤禛眼里,年秋月只不过是他潜邸的一个丫鬟,他堂堂一个王爷,娶潜邸丫鬟,说了也是挺不光彩的事儿。那谁叫她哥哥年羹尧有本事呢。
大婚之日,没有客人,没有任何的形式,年秋月戴个红盖头,这婚算是草草就结了。
年羹尧确实没让胤禛失望,在遏制大将军王粮草供应上表现优异,牢牢牵制老十四胤禵。并在老十四胤禵被撤掉大将军王后,他开始任抚远大将军,这是他的高光时刻。
雍正即位后,邬思道选择了“半隐”,而年秋月随着年羹尧的平叛西北有功,被封皇贵妃,看似表面风光,其实内心无比悲凉!
来传旨的李德全说:您不知道吧,这都是国舅爷在西北打了大胜仗,为咱大清立了大功呀!年秋月冷漠地接旨,因为她的命运和得到的一切自始至终都与哥哥年羹尧有关。
毕竟自己被封为皇贵妃,总得对下人和传旨的人表示表示吧,于是年秋月让丫鬟去柜子里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仅有得80银子,说:不要嫌少,拿去给大家喝杯酒吧!”这也因此被小太监耻笑!
李德全出了门就训那个接银子的小太监,年妃就这么点儿月例银子,全给你们拿走了。
然而,年羹尧被迎面滚滚而来的皇恩冲昏了头脑,表现得极为骄纵,百官面前耍威风,可惜连累自己的妹妹年秋月!
年羹尧西北大胜,威风八面当时年羹尧西北来捷报,雍正在店里求佛,外面喊:西北大捷了,西北大捷了。雍正眼神中从不敢相信慢慢变成坚定。这时十三爷推开门,李德全等人说:皇上,西北大捷了。雍正当场痛哭:我太难了!
然后转身说:召年羹尧进紫荆城,朕要重重地封赏他,让天下人都看看都看看。言外之意就是让你们看看,我雍正没有选错人。
年羹尧大捷归来的场面也十分的气场,这可要比当年老十胤禵当抚远大将军王威风多了。凯旋乐也是非常激荡,年羹尧坐在马上看着一路跪拜自己的百姓,脑子回响起雍正说的话:你是朕的恩人,也是我大清的恩人!
这下,年羹尧心里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就上来了,到了德胜门前,百官排成两排队伍,这时候老八跑出来,喊一声:百官跪迎!除了几个下意识要下跪,其他人都没反应,以为听错了。老八又喊第二声:百官跪迎。
这下除了诸王贝勒,其他都齐刷刷下跪迎接年羹尧,年羹尧居然也接受了,在马背上享受着皇帝般的待遇,官员内心极为气愤,也只有老八胤禩心里一脸的坏笑。
随着李德全亲自抽着三鞭响,雍正带着一行人出来,此时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羹尧还是坐在马上,雍正随即一脸慈祥走向年羹尧。张廷玉眼睛瞟向隆科多,隆科多直接骂:什么东西!老十当场就要上去给他两脚的,可被老八拦住了。老十四更是直咬牙。
等到雍正走上前,年羹尧这才慢悠悠地下马,年羹尧这架子摆着好威风,不过雍正对他的无礼并没有生气,反而照常恩宠。
其实,雍正之所以没有生气,主要是维护自己对年羹尧说过的话:朕在紫荆城等着你,做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给天下看看!
雍正将年羹尧带回宫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年羹尧的长子年熙过户了隆科多。年羹尧这个儿子虽说脑子灵光,但年纪轻轻病多体弱,年羹尧出任大将军后,没有时间顾及到儿子的病情,于是雍正找算命一看,没跟年羹尧说,直接将年熙过继给了隆科多。
雍正写信给年羹尧,说你儿子不行了,算命说你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所以我就做主将你的儿子年熙过给了隆科多,而隆科多自然不敢多说什么,于是年熙改为隆德柱。
雍正之所以将年熙过继给隆科多,是因为雍正想对二人的笼络,隆科多是康熙留给雍正的顾命大臣,对雍正继位的有拥立之功,而年羹尧只是因为一次的西北战功,现在的恩宠之势,却要凌驾于隆科多之上。
这样一来,隆科多心里肯定不舒服了,而雍正刚刚坐稳了位置,肯定不希望内部起矛盾,让老八他们钻空子了。所以就想换儿子这一出,结果过户没多久,年熙还是挂了!雍正也因此打脸。
年羹尧嚣张耍威风,年秋月成出气筒年羹尧的西北战功,雍正给的待遇优厚,让张廷玉宣读旨意,上谕:赐征西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一等公爵加太子太傅衔、授精奇尼哈番嘉号,赏穿四团龙服,戴三眼花翎。这些封赏可是位极人臣赏到头了。
先不说太子太傅虚名头衔,看看精奇尼哈番嘉和三眼花翎,精奇尼哈番嘉满文“子爵”的意思,正一品品衔;而三眼花翎是清朝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才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
这样简直就是捧杀,年羹尧要知道有捧杀这次,就不敢接受这样的封赏了。接说雍正又说:论理啊,封你一个王爷也不为过分。
这时雍正又说:自古以来啊,异姓封王都没有好下场啊。年羹尧刚才还期待雍正给他封王念头,一下子吓灭了。这时年羹尧才回过神来,给雍正下跪,但晚了,雍正不让他跪了!
虽然年羹尧被敲打一下,但一转身就忘了,竟然弄了一串长长的立功人员名单,又说皇上照准了,雍正拿着长长的人员名单,脸上渐渐露出轻蔑的笑容,就把单子给了张廷玉。
张廷玉也是一脸懵,说:这么多人只怕一时难以安排。而年羹尧才不管那么多,带有威胁的口吻说:他们可都是立了战功的人物。
雍正见此,就以先赏一等战功为由,结束了这个话题。但这对年羹尧可不管用。不过,雍正不管他了,便命李德全将其他将士叫进来,这也是年羹尧作死的名场!
这些大将都是跟随年羹尧出征西北打仗的,雍正见这些将士身披重甲大汗淋漓,雍正带和蔼的语气说:卸甲凉快凉快!然后,空气就凝固了,这些将士只是嘴上答应,但身体一动不动,目光全部投向年羹尧。
这就是年羹尧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他非常迷恋这种感觉,大殿上此刻十分尴尬,尤其雍正!一直等到老十三说话才打破这尴尬的气氛:皇上叫你们卸甲,你们没听见吗?
年羹尧这时才开口,既然皇上叫你们卸甲,你们就卸了吧,这时雍正的脸上终于可以看出愤怒的小眼神了,但是雍正毕竟是腹黑的代表,很快收起怒火起身面带微笑,年羹尧说:皇上您别介意,他们都是在军营里待惯了,只知道军令不知皇上啊!
年羹尧在大殿就这么嚣张,雍正之所以都能容忍着,就是因为当时雍正不顾百官的反对,力挺年羹尧当这个大将军,现在有了这个笑话,百官们都等着看雍正的笑话呢!所以,雍正自然不会当百官的面跟年羹尧撕破脸了!
现在雍正虽然脸上微笑满面,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可是等晚上就看出雍正的腹黑了!
回到宫中,雍正就再也抑制不住了。直奔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那里,然后将所有的气发泄到年秋月身上。此时的年秋月刚刚被封皇贵妃,却没有想到,这才是她噩梦的开始。
可怜的年秋月又是端茶又是洗脚的。还是躲不过雍正的脸色,雍正对着年秋月喊道:卸甲,卸甲,快点!
年秋月可怜巴巴地看着雍正,开始脱掉衣服,雍正见她脱得有点慢,炸起来:再脱再脱再脱,让你卸甲你没听见吗?于是将年秋月狠狠地侮辱一番,便拂袖而离去!
虽说年秋月不是兵将,但“卸甲”却成了她最悲凉的名场!从此之后,她的地位一落千丈,最终郁郁而终!
而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四爷帮她传话:“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
写到最后其实在历史上,年妃可没有像剧中这么悲惨,历史上的年妃可是非常讨雍正喜爱的,在处置年羹尧的时候,还看在年妃重病的份上迟迟未下手。而在剧中年羹尧蹬鼻子上脸,雍正自然不能容忍,那么雍正为什么不对年羹尧发火,而却将火发泄在年秋月身上呢?就如雍正自己说的,西北平叛也只是暂时的,现在那边还需要人坐镇,现在手里没人,除用年羹尧还能用谁?
要是现在干掉年羹尧,别人就认为雍正鸟尽弓藏,这样以后不会再有人为他办事了,所以雍正于情于理,现在都不能与年羹尧撕破脸,反而现在需要把他捧起来,等到捧不动的时候,让他摔得粉身脆骨!由此就有了雍正要年秋月“卸甲”的这一幕!
《雍正王朝》雍正为什么要年秋月“卸甲”,她又不是兵将?
床第非战场,秋月非兵将!
然而,雍正却让她“卸甲”。原因无它,这是雍正的口误。在白天的朝会上,雍正彻底被年羹尧刺激到了!
年羹尧率领有功将士进见雍正,雍正让他们卸甲,他们居然不敢卸。只有在年羹尧发话后,他们方才卸甲。
雍正心里极端地不爽,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卸甲”的诡异场面。以至和秋月独处,他明明想说的是一句“更衣”,脱口而出的却是“卸甲”。可见,雍正的愤怒已经无以复加。仅随其后,年秋月将默默承受雍正带给她的无边怒火……
给大家说说误把“更衣”当“卸甲”的故事吧!
在《雍正王朝》剧中,年秋月是个十分悲剧的人物。秋月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兄送进了四爷府。秋月勤劳体贴,四皇子挺喜欢她。当然,这种喜欢不是男女之情,而是一种主子对下人的欣赏。
秋月是个心地善良的女孩。她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狗儿、坎儿、翠儿等一帮雍府下人亲密无间地相处。
秋月的意中人是邬思道。他是位残疾人,但十分有才华。他在四爷府明面上是教胤禛的几个孩子,实际却是府里的核心幕僚。
刚开始,胤禛的打算是用秋月栓住邬思道。木兰秋狝时,弘历在康熙面前奏对得体,胤禛很高兴。按照常理,学生出了成绩,应该奖赏老师,胤禛却重赏了秋月,还给她全家抬了旗籍。可见,此时胤禛是把秋月当成邬先生的人来看的。
后来,随着年羹尧的官越做越大,邬先生和秋月的距离就越来越远。秋月忍不住问邬先生:“我们还能在一起吗?”邬先生回答道:“你迟早是四爷的人。”因为邬思道明白:胤禛为了笼络年羹尧,是一定要娶秋月作为纽带的。
秋月嫁给了胤禛,她认为完成了作为年家人的任务,从此不受年家的任何馈赠。以至于在她加封贵妃时,一群宣旨太监前来恭贺,她把仅有的八十两体己银子用来打发他们。
当年羹尧惹恼了雍正,秋月依然摆脱不了年家人身上的烙印。当时,雍正铁青着脸,屏退左右后,秋月打来热水为他烫脚。雍正一气之下踢翻洗脚盆,然后断喝一声“卸甲!”。可惜的秋月十分不解地摸索着解掉了外衣,雍正将错就错,语气中不含丁点儿感情地再次喝道:“再卸。”
泪水,模糊了秋月的双眼……
想想年羹尧和雍正:一个是威风八面的抚远大将军,一个是贵为人王的皇帝,两个男人之间的战争,何必去为难一个苦命的女人呢?!
那么,年羹尧究竟做了什么事,让雍正这么生气呢?
雍正二年,年羹尧赢得了青海大捷,雍正对年羹尧一时恩宠不可复加。他不仅加封年羹尧为太子太保,还赐爵一等公。
年羹尧被迎面滚滚而来的皇恩冲昏了头脑,表现得极为骄纵。
第一件事,皇九子胤禟到西北劳军,年羹尧坦然地接受他施行的大礼,却不知避让。
第二件事,年羹尧得胜进京时,那是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全得下跪迎接。只见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看都不看他们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稍微地点了一下头。
这两件事,年羹尧虽然越礼,雍正却是可以包容的。
第三件事,年羹尧为青海大捷的将士叙功,写了满满一本子的叙功人员名单。雍正稍微看了一眼,当着年羹尧的面问张廷玉怎么安排这些人,张廷玉回话:“先提拔立有大功的人员,至于其它人员,再伺机安排。”
然而,年羹尧对这种安排显得很不满意,他强调着说:“他们都是立有战功的人!”
第四件事,就是上面提到的卸甲一事。
天气炎热,有功的将士还身披重甲,雍正说:“卸甲,凉快凉快!”
将士们不敢动。
雍正以为大家没有听明白,就用询问的眼光看向怡亲王允祥,允祥大声地说:“没听见吗?皇帝让你们卸甲!”
将士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年羹尧。
年羹尧微微一笑,说:“卸了吧!”
以上这两件事,是很惹雍正上火的。雍正没有料到年羹尧会质疑朝廷对有功将士的安排,更没想到朝廷的军队竟然到了皇帝使唤不动的地步!
特别是“卸甲”一事,虽然只是短暂地尴尬了三秒,然而转瞬之间,雍正的脸色黑得好像乌云密布。雍正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寝宫,一路上都在心中念叨“卸甲、卸甲”。以至见到秋月,“卸甲”二字竟脱口而出。
作者声明:在正史上,雍正对年妃极好。年妃逝世以后,雍正才对年羹尧下死手。雍正对年家没有实行大肆诛连,仅惩罚了年羹尧和其子年富。另外,雍正也十分宠爱年妃所出的皇子福惠。
《雍正王朝》雍正为什么要年秋月“卸甲”,她又不是兵将?
还得啰嗦一下:题主并未特指,回答以电视剧《雍正王朝》为蓝本。在《雍正王朝》里面,年秋月又是个悲剧性人物,是其兄长年羹尧的“晴雨表”,从雍正身边的红人变成“撒气筒”,夹在兄长年羹尧与雍正之间,郁郁而终。雍正要年秋月“卸甲”这一桥段,便是“撒气筒”的最明显体现。
兄妹和睦年氏一族本属于雍正的包衣奴才,包衣即家仆。年羹尧是康熙朝进士,被雍正派往杭州将军手下,作参将。而年秋月的出场,应该是年羹尧安排临时照顾邬思道的。可以看出:
- 年羹尧看出雍正非常重视邬思道,为了讨主子欢心,不惜让妹妹年秋月,千里迢迢南下照顾邬思道;
- 年氏兄妹感情甚笃,年秋月对哥哥是言听计从;
- 雍正许久未曾见过秋月,秋月也未进入雍正府邸做事。
原本雍正只是仰慕邬思道的文采,聘请其作为儿子的家庭教师。不曾想,邬思道更善谋略,雍正甚是器重。往往有才的人,都是有脾气的,只有年秋月对其脾气,能驯服邬思道。以过立秋一幕为例,雍正全家都在等着吃饭,邬思道坚持世子要背完书,方可吃饭。雍正想到了让秋月出马,立马见效。于是,秋月成了开启邬思道这把锁的钥匙,受到雍正青睐。
助力兄长之后雍正儿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在秋季围猎,大出风头。应该是邬思道谋划之功,甚至说弘历也是邬思道为雍正谋划的一步棋。
明朝成祖时,朱棣为立太子苦恼,解缙说:观圣孙。圣孙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或许邬思道也是受此启发吧。雍正一高兴,连带地将年氏一家抬入上三旗,翻身农奴把歌唱,结束了奴才的生活。
兄长年羹尧的升迁,固然与雍正的提携、朝廷各股政治势力博弈有关,也少不了秋月的助推。服侍好雍正的重要智囊,近水楼台,邬思道优先考虑年羹尧也无可后非。
政治联姻年羹尧此人呢,能力固然强,但也野心勃勃,有点吃里扒外:
在奉命夺取《百官行述》之时,便擅自端了“八阿哥党”党羽,任伯安的“窝”,将钱财据为己有;
之后,又以四川巡抚身份进京述职,竟然先拜访八阿哥,令雍正大发雷霆。年羹尧早已记着八阿哥的好,因为当年八阿哥以拉拢又离间的手段,推荐年羹尧出任四川提督。
年羹尧在政治博弈中推向沙场,屡立战功。为雍正在继位之初,站稳脚跟,起了关键作用。但也越发的跋扈,目中无人,以致于超出雍正能容忍的限度:
- 在西北战事之时:(1)擅自罢免甘肃巡抚这样的二品大员;(2)以运粮迟到一天,杀了河南的押粮官。实际呢,是途中山洪爆发;
西北凯旋,雍正念其战功,令八阿哥统领百官出迎,行跪拜礼。然年羹尧不下马,仿佛很享受百官朝拜的感觉,直至雍正出现,才下马参拜;
大殿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雍正接见有功之臣,见年羹尧部下大汗淋漓,赐其卸甲,缓解高温。不想,年羹尧不发令,连雍正的命令都不管用。
- 年羹尧回京,即使言明邬思道份量之时,福晋一旁帮腔,秋月对于照顾也是一百个不愿意:什么了不起的人,指着这个那个的伺候。说白了,不过是个身份高点的奴才,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 雍正为年氏抬旗,秋月喜极而泣,心里想必是因奴才的身份,受了不少委曲,得以释放;
- 雍正把对年羹尧不满,发泄到秋月身上。秋月恨死了奴才的身份,连哥哥也不愿意见,甚至动了托付终身,和邬思道远走高飞,离开雍正王府的念头,与李卫小翠离开雍正天差地别。
对于身份不认同的年秋月,限于女儿之身,找到邬思道这条路,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族的命运,是兄长年羹尧的“晴雨表”。起初,雍正需要年秋月,照顾好邬思道这一重要智囊。年秋月地位的上升,对于年羹尧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之后又成了拴住年羹尧的关键棋子,成了年妃。只不过年羹尧的嚣张跋扈,使得年秋月的地位一落千丈,郁郁而终。呜呼~~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雍正王朝》雍正为什么要年秋月“卸甲”,她又不是兵将?
雍正王朝有两个非常有趣的梗,一个是“八王大,大王八”还有一个就是“卸甲”。一个“美”字让道士张明德,算出了八爷胤禩的命数,“八王大,大王八”让人忍俊不禁。“卸甲”这个梗虽然也很有趣,但也告诉了我们,年羹尧的气运将尽,告诉我们,作为后宫女人的荣辱其实均在一线之间。年家的衰败近在眼前,年秋月也如秋天的月亮一样,萧瑟惹人怜。“卸甲”只是雍正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而已,他在朝堂丢了面子,气愤至极,只能将气撒在年羹尧的妹妹之上。
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班师回京,雍正满怀欣喜。信誓旦旦的要和年羹尧做“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可现实呢,让雍正不得不气愤,雍正感到脸上无光,颜面尽失。
面对百官的跪迎,年羹尧熟视无睹,高坐马上,趾高气扬。雍正给他的荣耀确实有点太过了,以至于他忘乎所以。“你是朕的恩人,也是大清的恩人,”这话一说,任谁都会骄傲,更何况年羹尧,他本来就飞扬跋扈,皇帝嘉奖如此,年羹尧肯定更加不可一世。
朝堂之上,年羹尧丢出了一张长篇累牍的立功将士名单,雍正看了尴尬至极,还好有张廷玉打圆场。到了朝见立功将士,雍正见将士们大热天穿着密不透风的盔甲,于是命他们“卸甲,凉快凉快”。这帮大将熟视无睹,只等着年羹尧的命令。
“既然皇上让你们卸甲,那你们就卸吧”。雍正这时已经很不悦了,但是也不便发作。年羹尧毫无君臣之礼,这时候至少应该跪下来向皇帝请罪,可他只是轻描淡写的来了一句。“他们只知军令,不知皇上”我想雍正这时候心肯定拔凉拔凉,年羹尧这么一说,无意之中告诉雍正,将士们皇上都不知道,这岂不是成了年家军。以后若是犯上作乱,社稷又得遭殃。雍正被气得无话可说,只得借口安排了御花园酒宴,草草结束朝见。这就是朕的恩人,大清的恩人吗,可气可恨啊,我猜雍正准是这么想的。
到了晚上,雍正仍旧气的不行。雍正来到年妃的寝宫,待侍女们走后,也就有了这一出。“卸甲,卸甲,再卸”,年秋月只得遵旨。我们看到的是年秋月的无奈和帝王的无情,年秋月卸完甲,雍正头也不回的走了。
年秋月也许知道盛极而衰的道理,哥哥年羹尧和自己的命运可能将走入低谷了。她又能如何呢,面对“卸甲”她只能服从,面对自己的命运,在那个时代,她也只能顺从。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生死不由人。年秋月进宫后,脸上挂满了苦楚,仿佛在告诉世界,她真的不属于这里。
(往后余生,欢迎分享关注吐槽)
《雍正王朝》雍正为什么要年秋月“卸甲”,她又不是兵将?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27
雍正帝与年羹尧本是主仆关系,可是年羹尧做了大将军,今天凯旋回京向雍正帝述职,可雍正帝却在年羹尧大将军面前丢面子,受了一肚的窝囊气,回到寝宫后,他把这气撒到了自己的嫔妃年氏身上,因为这年氏秋月是年羹尧,年大将军的亲妹妹,所以雍正帝就把这口气洒到了她的身上。(忘乎所以的年羹尧)
雍正帝给年羹尧过高封赏如果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一定对在大西北打了大胜仗的年羹尧,年大将军惋惜,他这次回京述职本就是回来接受雍正皇帝的封赏,可是接受封赏后,好端端的年大将军怎么就疯谜了呢?他怎么就忘乎所以了。
“卸甲”这两个字来源于雍正皇帝检阅年羹尧立过功的三军。年羹尧在大西北打了大胜仗,回京述职时,雍正帝特意嘱咐年羹尧带回他的三军仪仗,雍正帝要检阅。因为这次西北之功,让雍正皇帝的确是脸面大增,不但给年羹尧一个大封赏,还曾经亲自说,即使封给你一个王爷也是应该的。
对于年羹尧,这次西北大捷,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不止一次的对左右大臣说:年羹尧在西北这次这个仗打胜了更是打得好,你给朕长了脸面,朕就要重重地赏你,当着年羹尧面说:你是朕的恩人,朕的家人都要感激你。(只知军令,不知皇上)
忘记自己还是奴才年羹尧炽热的夏天,雍正帝检阅年羹尧的三军仪仗,雍正帝穿着整齐的龙袍,也是顶着酷暑,彰显着皇帝的尊严,当检阅年羹尧的三军仪仗时,看到将士们威武无比不仅给予大大的赞赏。
在这检阅场上,雍正帝想到了将士们在前方的卖命,如今来到了京城仍然是这么威武整齐,虽然在这炽热的夏天,他们还是保持着军容整齐,杀声震地,不仅也佩服年羹尧的治军有方。
年羹尧的这次回京述职,已进入清城大门就遭到了众议,雍正帝带领百官迎接他,皇子王爷百官给他跪地磕头列队欢迎,可是年羹尧目不斜视的骑着高头大马,并不理会这些,对于年羹尧的傲慢无礼,别说皇子王爷阿哥,就是来迎接他的六部有司衙门个个对年羹尧的做派有了反感之心。
隆科多曾经对着年羹尧骂道:他妈什么东西!王爷急文武百官对年羹尧也是嗤之以鼻。
雍正帝检阅完年羹尧的三军仪仗以后,特招一部分有功将士将士入大殿见面,看着这几十位将士汗流浃背的样子,雍正帝亲切地对将士们说,大热的天儿,穿着盔甲干什么?朕又不是外人,把盔甲卸了,大家随意些。
几十位将士像没听见雍正帝说话一样,纹丝不动,雍正帝也蒙圈,这是咋啦?这些将是不知道热吗?不解的看着年羹尧。
年羹尧欠了欠身说:皇上,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皇上!年羹尧不知道怎么说出口的,根本就没过脑子,年羹尧这句话激怒了不动声色的雍正皇帝。(让年氏卸甲发泄怒气)
雍正帝拿自己的嫔妃年氏,年羹尧的妹妹出气,卸甲!在金碧辉煌的皇宫大殿,雍正帝为了体恤三军将士,不怕失去皇上的威严而亲切的样让将士们卸甲在大殿内去暑这已经实属罕见,可年羹尧竟然说,这些将士不知皇上,只知军令。虽然雍正帝当时没有表现出来,可是闷了一肚子气他雍正皇帝要发泄。
雍正帝的嫔妃年是年秋月,本就是年羹尧的妹妹,他哪知白天发生的是自己的哥哥年羹尧疯谜,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语言。
雍正帝气呼呼的来到年氏的寝宫,年是还以为雍正皇帝要她侍寝,谁知雍正帝出口就是“卸甲”二字,年氏秋月更是蒙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年秋月,不得不一件一件的脱掉衣服。脱掉一件儿,雍正帝说一句“卸甲”,脱一件雍正帝又说“卸甲”如此的愤怒彻底撒在了嫔妃年氏年秋月身上。
看来年羹尧的这次不但在语言上冒犯了雍正帝,更是让雍正皇帝在将士面前丢尽了颜面,失去了皇帝的尊严,虽然把这口气杀害了自己的嫔妃年氏年秋月的身上,可是这口气还没出完,等待的是年羹尧一步一步走向命运尽头。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雍正王朝》雍正为什么要年秋月“卸甲”,她又不是兵将?
《雍正王朝》是一部相当经典的历史剧,历经二十多年而不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虽然这是一部男人的剧,但是也有很多女人穿插在内,增加很多趣味。今天我们再提年秋月,可以说她是全剧中最悲催的女子,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并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这跟《甄嬛传》中不可一世的年妃大不相同,甚至于,有段时间,她连一两银子都拿不出来。而且这段时间就发生在哥哥年羹尧打了胜仗回京期间,从此之后,她的地位一落千丈,最终郁郁而终……
那么雍正帝为什么让她卸甲呢?
一、
年秋月曾经十分爱慕邬思道,不止一次表明心迹,但最终被邬思道泼了一盆冷水:
“你早晚都是四爷的人!”
不仅如此,更是在年羹尧升任川陕总督的时候,亲自做媒,把年秋月嫁给了老四胤禛。
那么年秋月清楚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会嫁给四爷?
其实她很清楚,早在热河狩猎之时,因为小弘历表现优异,康熙帝高兴之余赏赐给了他象征储君意味的金如意。
这个结果让老四胤禛高兴万分,高兴之余,就要给年秋月一家抬旗,而给她们一家抬旗的理由却很搞笑。是因为年秋月照顾邬思道照顾得好,才使得邬思道教小弘历教得好,小弘历教得好,才获得了康熙帝的青睐,才获奖金如意。
至于老四胤禛为什么给年秋月一家抬旗,之前也讲过,主要原因还在于两点:
一点是拉拢年羹尧,经历热河狩猎之后,眼看太子胤礽地位不保,老四胤禛开始作为独立的夺嫡势力出现。既然独立了出来,那就得培养自己的夺嫡团队,显然有带兵天赋的年羹尧是他最得力的干将,也是团队骨干成员。
第二点则是断了邬思道的念想,毕竟作为主子的老四胤禛,不可能不清楚邬思道跟年秋月的情愫,此时不斩断,后患无穷。况且,以后如果想让年羹尧更加卖力,就必须留着纳年秋月为妾这张牌。
所以年秋月听说被抬旗之后,是落了泪,而邬思道红了眼圈,因为他们俩都知道,这次抬旗可能就是分离。
二、
随着夺嫡之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后,老四胤禛的左膀右臂挨个被斩断。反而是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一伙占了上风,在朝廷任重要职位。
所以,等西北战事一起,老四胤禛是务必要拿下大将军王这个位置的!
但想归想,自己的箭法实在是差到家了,又想保老十三胤祥从宗人府出来,也没能得逞,至此,他又得启用年羹尧。
他利用老八胤禩跟老十四胤禵内讧的空隙,站位老十四胤禵,并利用老十四胤禵举荐年羹尧为陕甘总督,以此要遏制大将军王粮草供应。
后面这一段戏想必很多人没有看懂,那就是年羹尧进京述职,为什么要先去见老十四胤禵和老八胤禩?
实际上,这个锅也得由老四胤禛来背:
就因为他给年羹尧抬了旗,使得他的身价越来越高,成为几派夺嫡势力拉拢的对象。他作为潜邸奴才,不会不清楚老四胤禛府上的规矩,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抬高身价,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实际上,他确实成功了,后来他在雍亲王府跪着,老四胤禛在屋里坐着,这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最终结果是年羹尧胜了,胜了的结果就是老四胤禛必须要给他一个定心丸,单纯靠敲打他,已经根本不起作用了。
看出点门道的邬思道,才会再次拒绝年秋月的投怀送抱,干脆做媒把她嫁给了老四胤禛。
三、
年秋月自始至终就没有办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甚至于大婚之日也是冷冷清清,老四胤禛仍然办公到很晚。
不仅如此,大婚之日,连一个客人都没请,就在府里草草办了,揭开红盖头的年秋月当时是落泪的。
实际上,老四胤禛娶年秋月,是他迫不得已,毕竟当今皇上器重的皇子,雍亲王胤禛娶了一个府上的丫鬟,传出去也并不怎么好听,可是他又不得不这么做。
如果他大张旗鼓的办婚礼,或者是直接通知年羹尧,不仅会助长年羹尧的气焰,还会引起其他皇子的警惕。一旦被其他皇子看破他在西北布的局,反而不利于年羹尧开展工作。
但是他又必须让年羹尧安心,不至于东张西望,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才有了给李卫的信。也就是王爷娶了个小老婆的事告诉李卫,看似很滑稽,其实有深意,通过李卫再传达给年羹尧,效果会更佳。
从那之后,大家就会发现,年秋月再也不理年羹尧了,年羹尧官越大,年秋月越悲惨。
而年羹尧也没有让老四胤禛失望,康熙帝驾崩之时,表现优异,牢牢盯死了老十四胤禵。并在老十四胤禵被撤掉大将军王后,他开始任抚远大将军,这是他的高光时刻。
只是,他又开始朝三暮四,跟前来监军锻炼的老九胤禟眉来眼去,跟蒙古王公们也挤眉弄眼,就是不肯跟叛军决战,当然后来被邬思道给化解了。
四、
此时年秋月再次成为了拉拢年羹尧的棋子,年羹尧得胜回京,还没等走进城,册封年秋月为皇贵妃的旨意就到了。
而年秋月只是冷漠地接旨,表情十分沉重,李德全还不忘补上一句:
“您还不知道吧,全都是咱国舅爷在西北打了大胜仗,为咱大清立了大功呀!”
这让年秋月更难过,自己的一切都是哥哥带来的,自己被封皇贵妃也全赖哥哥,并不是因为自己讨皇上欢心。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哥哥野心根本不会得到满足,那么下一次怎么办?
毕竟是被封皇贵妃,按照规矩,她还得赏赐下人和传旨的人:
“不要嫌少,拿去给大家喝杯酒吧!”
这是她的全部家当,总共80两银子,难怪李德全出了门踢那个接银子的小太监,年贵妃就这么点儿月例银子,全给你们拿走了。
或许被年秋月预感到了,他哥哥又闯祸了,还接连三件:
第一件其实是被老八胤禩算计了,那就是“百官跪迎”,一下子伤了百官的心,及雍正帝的心。
第二件是给将士们邀功的事,面对年羹尧的邀功折子,张廷玉替雍正帝化解尴尬说:
“这么多人,只怕一时难以安排。”
结果年羹尧十分不满意,顶了一句:
“他们可都是立了战功的人!”
五、
而引爆了雍正帝内心炸药的事,是第三件事,那就是“卸甲”风波:
当时天气比较热,雍正帝为了体恤将士,让他们脱下战甲,凉快凉快,可是说了好几遍,他们都不动。雍正帝尴尬在那里,只得用眼神示意老十三胤祥,老十三胤祥忙再强调一遍:
“没听见吗?皇帝让你们卸甲!”
可是,他们还是不敢动,反而把眼光瞄向了年羹尧,年羹尧这才下令:
“卸了吧!”
很多人不理解,年羹尧是不是作死?
我来给大家分析他这样做的背后用意:
在他这样做之前,是刚刚受了封的,是受封一等公爵,加太子太傅衔,赏穿四团龙服三眼花翎,但是年羹尧满意这个赏赐吗?
不满意,可以说非常不满意,原因其实雍正帝自己就说了:
“你给我大清立了大功啊,论理就是封你个王爷也不过份,不过自古以来异姓封王,多没有好下场……”
当时年羹尧的表情可是非常的不满意,也有不甘,再加上前面自己报的立功名单没有获准。他要表达自己的不满,就像当年血洗江夏镇,夜访八爷府一样,以为极限施压,能换来自己想要的。
可是他错了……
六、
雍正帝表面上不能发火,毕竟那么多人在场看笑话呢,但回到宫里后,他也就再也抑制不住了。
此时的年秋月刚刚被封为皇贵妃,却没有想到,这才是她噩梦的开始:
她不过是一个小女子,哪里懂什么权谋,只是看到皇上气呼呼地坐在椅子上。先是给倒茶不喝,又是给倒洗脚水,两次给雍正帝脱鞋都没成功,反而换来一句:
“卸甲!”
如果年秋月能脱掉跟年羹尧的关系,我想她是愿意的,可是根本不可能……
雍正帝发泄一通之后,也就拂袖而去,这对刚刚晋升皇贵妃的年秋月来说是致命打击,从此之后,她就再也没有缓和的余地了。
而年羹尧再次拒绝雍正帝的三个请求,想极限施压,没想到引来了孙嘉诚,也预示着他的死期不远了。
留在宫里的年秋月日子也很难过,皇上见了不爱,皇太后见了就骂,顶着皇贵妃的头衔,却处处受排挤。尤其是年羹尧死了之后,她再也没有存在的价值,更是成了万人嫌,没多久就病入膏肓……
临死前,才想起了最初的美好,她没有喊雍正帝皇上,而是喊的四爷,这也表明,她的身份不过是一个奴才,根本不是什么皇贵妃。
她更愿意以丫鬟的身份面对四爷,面对皇上,也只有这个身份,才是她最幸福的身份,才是她追求爱情的身份:
“告诉邬先生,我走了……”
一个卸甲,恰恰卸掉了年秋月的命,层层外衣脱掉,她不过是一个丫鬟而已,而不是被年羹尧绑在战车上的武器。
注:正史中,年秋月很受宠,也生下了几个孩子,不过都没有活到成年。也正是由于年妃的存在,年家仅仅是年羹尧跟其儿子年富被杀,其余人没有受株连。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