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算尽的“八贤王”胤禩的“逼宫”闹剧为何会失败呢?

胤禩苦心经营几十年,他妄想扳倒雍正,让弘时当个“傀儡皇帝”,大权掌握他手里。因此,胤禩不仅收买掌控了京畿兵权的隆科多,还利用雍正急于推行新政召集关外旗主“整顿旗务”的时机向雍正发难,此次胤禩都做了充分准备,为什么“逼宫”会不成功呢?

徒有其表败絮其中

八阿哥胤禩,虽然素来有“八贤王”美名,经过多年经营在满朝文武中基础也极好,如果他身在庙堂,心在朝百姓,想必他绝对是最有可能登上皇位的一位。

但他掌管户部期间造成国库亏空的局面,之后主动请缨清理刑部冤案,处心积虑诱供肖国兴扳倒太子,百官议举太子,更是遭受康熙打压,并评价他“胤禩处处学朕,但处处又学的不像,其心可诛”!

再后来“死鹰事件”,八阿哥胤禩其实已经名实存亡了。康熙六十大寿时,胤禵为了讨好康熙从西北弄了一块流星石,流星石上面带有天然刻字,上面的字寓意着添福加寿的吉兆,所以特意叫人拿回来进献给父亲康熙作为寿礼。

但被八阿哥胤禩调包后,胤禵的孝心转眼间被换成一只死鹰,直接让胤禵被不孝罪名黑锅。而胤禩这么做,一是想陷害胤禵,让他失宠;二是想制造混乱,有机可乘。其实,康熙知道这是胤禩所为,康熙没有顺他心意而走,只是选择了冷处理,没有查办任何人,稳住了当时的局面。

此后,康熙对胤禩极度厌恶,所以逐渐削夺“八爷党”在朝堂的势力,打压胤禩,使胤禩彻底失去了夺嫡机会。

雍正继位初期,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实权,尤其是兵权。八王议政是胤禩做最后的反击,妄想通过“逼宫”来扳倒雍正,所以拉拢了众多反对新政的大臣,还有关外旗主、掌控了京畿兵权的隆科多、皇三子弘时。

虽说胤禩得到了九门提督隆科多兵马支持,又利用弘时和弘昼假传圣旨,故意混淆视听,让关外旗主暂时得到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控制权,但实际上,到了真正调兵和用兵上,只有皇帝和十三爷胤祥才能调度。

而胤禩当时的想法是,他只想利用这个时间差瞒天过海,协同四位旗主逼迫雍正同意八王议政,尽快交出权力,由此来架空雍正,等到木已成舟,关外旗主就算完成他的使命,胤禩的目的也达到了。

所以胤禩机关算尽,尽管利用隆科多京畿的兵马控制了朝会,但他却忽略了十三爷胤祥这个定海神针,他光借隆科多那点兵权,是无法跟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两营的兵力马相抗衡的,所以,所谓的八王议政根本就闹不起来。

张廷玉犀利的语言攻势

胤禩“逼宫”的阵势气势汹汹,如果没有十三爷最后出现,雍正会留有后手吗?按照当时雍正汗流满面的情况来看,雍正很可能没想到老八会玩这一出,如果十三爷胤祥不出现,或者被老八控制住的话,雍正可能也有后手处理,可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那些后手都是雍正最不愿意做的。

好在张廷玉站出来给胤禩他们普及了什么是叫“八王议政”,经过一番犀利的语言攻势之后,胤禩的“逼宫”是闹不起来的。四个旗主之所以会入京帮助胤禩,无非是因为雍正推行新政损害到了他们的利益,在八爷党的煽风点火下,目的是为了让雍正废除新政,恢复他们旗人的特权。

张廷玉站出来普及一下真正的“八王议政”知识,说从努尔哈赤到康熙这一百多年里,大清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八王议政”,其实张廷玉说到这里,四个旗主就已经动摇了,要说论嘴皮子、论墨水,怎么可能是一肚子墨水的张廷玉的对手?那可是神一般的存在!

张廷玉一向谨言慎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张廷玉深知胤禩的脾气,对症下药,当胤禩听完张廷玉一席话逼急了,说出张中堂是为了怕失去自己军机要臣职位的时候,张廷玉直接灵魂拷问:“八爷,咱俩同时弃官不做,归隐山林如何?”

潜台词就是,你污蔑我张廷玉看重军机大臣权力,荣华富贵,那好啊八爷,你是个爷们的话,咱们一起辞官,你敢吗?就这一句话,噎着胤禩半天没缓过神儿,只能感叹,关键时刻姜毕竟老的辣,胤禩虽说也是老谋深算,但是和张廷玉比起来还是差那么一点,但就是那么一点,确是分出胜负的关键,可谓是细节决定成败!

所以张廷玉的话已经把四位旗主摆上了台面,逼着他们对朝廷表白,要么和皇帝好好商量,对于双方都有好处,要么就撕破脸跟皇帝死磕到底,坚持恢复八王议政。

再说,四个旗主中最年长的旗主简亲王勒布托,当张廷玉问到他时,连他都承认后金制度没有八王议政的事,只不过睿亲王都罗和其他两位不好对付,所以雍正还特意问了他们,你们还要谈“八王议政”吗?

此时没有一个敢上前来说话,所以胤禩的“逼宫”闹剧,在张廷玉的言语的攻势下,其实已经没有成功的可能了。

人算不如天算的“八贤王”

在张廷玉硬怼“八爷党”后,老八一时半会没缓过来,所以此时的雍正只需要对付四位旗主就可以了,其实只要雍正同意废除新政,四位旗主也就不想闹什么名堂来了,如果最后关头十三爷没有出现的话,雍正可能真的要和四位旗主妥协,同意他们废除新政,恢复旗人长久以来的特权。

这样一来,他们利益没有遭到损害,四位旗主肯定不会再提八王议政了,当胤禩失去了四位旗主的支持后,此时的八爷党就已经师出无名,一败涂地,所有派系党羽都全部溃败,就连最后王牌的隆科多,也都是墙头草一个,随风而倒,一见局势不对立马准备开溜。

然而,四位旗主默认不再提“八王议政”后,胤禟还幻想着扳回局面,于是做了最后的垂死挣扎,继续在那里挑事,这也是雍正说他们“是铁了心自绝于朕,自绝于列祖列宗”的原因。

而此时胤禩还不知道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已被十三爷胤祥拿下,即便四位旗主不替他发声,他也自认为已经胜券在握,所以说话也不含糊,句句诛心,说雍正用人方面就有很多失误,群臣可是敢怒不敢言,诺敏的弄虚作假,年羹尧在西北贪污挥霍,以至国库空虚,田文镜得罪读书人,以至生员罢考,你说人心怎么能不失?

胤禩认为自己的上半场之所以输,是因为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使得雍正最终登基;但是下半场他自认为不会输,也不可以输,因为他已经做好充分准备,所有的条件都已经具备逼迫雍正退位,保皇三子弘时登基做“傀儡皇帝”。

但当十三爷胤祥押着几位“共管”防务的关外将领进来的时候,他深知自己的未来宏伟蓝图已经化为泡沫。

十三爷的出现,隆科多墙头草,没有兵权的胤禩,这时已经成了瓮中之鳖,所以胤禩、胤禟、胤䄉“逼宫”的画面,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局势了,说话的态度已经到了硬扛的程度,可见已经做到了孤注一掷,不再互相演戏了,所以胤禩卸下了自己身上重负,对四哥说:皇帝四哥,你赢了,你赢了!

因此说,人算不如天算,老八机关算尽,如意算盘打得更是叮当响,但上天再一次眷顾他的皇帝四哥,天道而不违,“逼宫”最终以闹剧失败而告终。

结语

《雍正王朝》中,胤禩上半场失败了,怪自己没充分准备,给雍正得了个便宜,下半场的失败的原因是百密一疏,其一徒有其表,没有兵权;其二最后的王牌隆科多是墙头草,一见势不妙就怂了;其三张廷玉的硬刚攻势,压倒了八爷党的一半气势;其四主要关键忽略了老十三,即便老十三身体抱恙,还是在弘昼的提醒下破了老八的阴谋,轻轻松松夺回了两营兵权。这也是胤禩“逼宫”的失败几个原因。

—End—


机关算尽的“八贤王”胤禩的“逼宫”闹剧为何会失败呢?

胤禩的如意算盘是打得啪啪响,他想扳倒雍正,过渡一下,然后自己上位。因此,胤禩才在有了充分准备(关外旗主进京、收服隆科多、自以为掌控了京畿兵权等)的前提下,志在必得、气势汹汹的“逼宫”。那么闹剧为什么没有成功呢?下面咱就聊一聊。

机关算尽的“八贤王”

曾经想得到太子之位的、人称“八贤王”的胤禩,自“毙鹰事件”以后,已经名存实亡了。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到热河巡视,胤禩当时因去祭奠母亲,没能在路途中侍奉父皇,只是派了个太监到康熙处说明了原因,同时让这个太监给康熙送去了一只老鹰。但不知怎么回事,当康熙看到老鹰时,那老鹰竟然已经竟快死了,于是康熙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八阿哥对自己的诅咒,当着各位皇子的面,说了一些胤禩大不敬的话, 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这就是历史的“毙鹰事件”。从此以后,康熙非常厌恶这个他曾经十分喜爱的皇子,不再重用他。甭说太子之位,就是一般的差事,也轻易不再派给他。

(胤禩影视形象)

经过康熙打压后,支持“八爷党”的官员就没有多少了,尤其是“一、二品的官不多了”,胤禩自己也觉得底气不足了。因而,他们在朝堂上的声势弱了,影响小了。真正的话语权被逐渐剥夺了,虾兵蟹将再多也无济于事。

雍正朝初期,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也只是雍正对他的“软处理”,根本没有实权,尤其是没有兵权。虽说后来拉拢了隆科多,但九门提督的兵马比起京郊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马,无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无法相提并论。也就是说,胤禩虽然通过隆科多得到了点间接兵权,但也就是“杯水车薪”,难成大事。

关外的旗主,虽说借整顿旗务之名来到了朝廷,给胤禩长了脸,助了表面的威风,但实际上,一则带的兵不多(也不可能带多了兵,否则谁守家);二则离开了大本营,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妄想通过“逼宫”,实行“八王议政”,从而扳倒雍正的过程中,胤禩虽然哄骗弘昼误传雍正旨意,浑水摸鱼,暂时接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其实并没有真正接管二营的防务,只是起到了暂时让二营按兵不动的作用,为逼宫争取一些时间而已,并不能真正指挥调动二营的兵马。因为,只有皇帝、十三爷胤祥才能真正调度他们。

因此说,胤禩的“逼宫”阵势,是徒有其表,雷声大雨点小,难成大事。

保驾护航的“十三爷”

十三阿哥胤祥号称“侠王”,他的外公是蒙古的土谢图汗王爷。他的名字是康熙根据“国之将兴必有祯祥”而取的。可见,清圣祖是本着大清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的意愿为自己的十三子取名为“祥”的。在清圣祖的眼中,十三爷的出生不只是一个生命的开始,而是大清将兴的前兆。十三阿哥胤从小乖巧,对父皇非常地孝顺和仰慕,才华出众。在一次南巡的时候,康熙曾让随行大臣欣赏过十三阿哥的书法,大臣们都交口称赞。而且,他骑马射箭的技艺非常高超,史书上记载:“精于骑射,发必命中”。这样的皇子,得到父皇的喜爱很正常。

(胤祥影视形象)

康熙四十七年,胤祥因太子胤礽废立之事,言行不当,惹得康熙不高兴。康熙五十年后,就逐渐淡出了父皇的视野,并被圈禁了十余年。有人揣测说,一方面是康熙对他的不明就里的鲁莽行事予以惩戒,磨炼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性情,以便能成为后继之君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康熙也是为了自己的帝王之威!

当时,清圣祖看到了皇位争夺的严酷性,也看到了老十三的无求无欲,更看到了他在军队中的威望,万一有什么不测,江山社稷会受到影响。非常之人,采取非常措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康熙来说,最重要的是天下,是江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因此,不管十三爷也罢,太子胤礽也罢,甚至老四胤禛也罢,只要阻碍了江山稳固,他都在所不惜。

雍正初年,胤祥就深得皇兄的宠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主掌兵权。他拥有京内和京畿地区绝对的军事权力。尤其是京外二营,主要军官都是十三爷提携的,彼此都有过命的交情,自然能一呼百应。无皇帝谕令或十三爷手令,绝对调度不了。这和十三爷的身体健康与否没有关系,只要他活着,还能发号施令,就能调度兵马,置敌人于死地。

(雍正帝影视形象)

未雨绸缪的“雍正帝”

对付“八爷党”,雍正早有准备 ,登基前就准备好了。而且,雍正早就发现了弘时的不轨行为,因此与十三爷商量后,决定利用弘昼充当他们的“眼线”,摸清“八爷党”的底牌。

在丰台大营,老八胤禩和弘时矫旨,弘昼没有当场拆穿,反而装起了糊涂,让老八胤禩和弘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弘昼在这一点是真是聪明,非常的机警。而且,弘昼还利用第二天早朝的时机,给十三爷通风报信。这个时机选择得非常得当,使得八爷开弓没有了回头箭,“逼宫乱政”之罪被坐实。

因此,不管八爷怎么折腾,也战胜不了病入膏肓的十三爷,“逼宫”的闹剧必定以失败告终。

校书郎工作室,叁月春

机关算尽的“八贤王”胤禩的“逼宫”闹剧为何会失败呢?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爱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不拼赢不了,爱拼也不一定会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意从来高难测,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再完美的行动方案,总有不可预知的变量。《雍正王朝》中,“八王义政”的失败,并非八爷准备不充分,而在于天公不作美。这里的天公,指的就是天子。在老八的算计范围之外,雍正放入一条大鱼。连雍正也没想到,就是这条鱼,冲破了老八的天罗地网。八爷行动方案的漏洞

当时的背景是,雍正得罪了清流,在舆论上非常被动;得罪了旗人,在政治上处于不利地位,亲儿子都与他立场不同。支持他的人不多,反对他的人不少,这就给了胤禩推翻他的机会。

按照八爷的计划,他会先忽悠弘时,让弘时利用雍正急于推行“新政”的心理劝说雍正,调关外铁帽子王进京整顿旗务;接着,用关外的兵力夺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力;同时,联合隆科多,控制步兵统领衙门;然后,避其功于一役,逼雍正同意八王联合主政。

然而,老八千算万算,没算到雍正会派遣弘时与弘昼跟着入驻丰台大营。弘时是自己人,没问题,但弘昼看似虚头巴脑,实际上是人精。他见证了整个夺取兵权的过程,傻子也知道兵权意味着什么。这样,八爷的计划就出现了一个漏洞,而他自己还不知不觉。方案在向前推进时,需要连贯性与保密性,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张廷玉等人的驳斥,让老八在道义上落入下风

八爷打着恢复祖制的口号,依靠铁帽子王,联合隆科多,在朝堂上发难,实际上就是摊牌。这个口号,有利于既得利益者,所以旗人基本支持,士绅也没意见,眼看就要取得多数支持。

就在这个时候,王文昭跳了出来,他是恩科状元,属于清流派,对新政也有意见,但雍正为其掌过灯,有恩于他。在这种君臣情义的感召下,他选择支持雍正,弹劾了东亲王永信:

第一,本来只谈旗务的朝会,越旨谈政务;

第二,咆哮朝堂,毫无人臣之礼。

这两点意见,同样针对其他人,讨论别的问题或者逼宫,那就是大逆不道。

有时候,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王文昭话音刚落,九爷出来骂人家是狗,这一下就将旗人与汉人割裂,本来支持老八的汉人以及中立的清流,心态上也会有所变化。

雍正的队友少,但都是重量级人物。张廷玉出面,从历史层面证明了“八王执政”只是一个伪命题,戳穿了胤禩的阴谋。也就是说,胤禩的提议,根本不存在,也不合法。接着,张廷玉又指出“新政”的好处以及康熙的遗愿是支持刷新吏治的,这让胤禩的“先帝说”不攻自破。马齐对张廷玉的认可,进一步孤立了胤禩,让其无话可说。

此外,四位铁帽子王,并非铁板一块,简亲王的态度和立场一直比较暧昧,这就导致整个团队都会出现离心率。

老十三彻底扭转乾坤

胤禩等人抢兵权,弘昼没捞到任何好处,甚至还有可能对其不利。因此,弘昼将情报透露给胤祥。胤祥可是老江湖,一听就知道出事了,于是马上去丰台大营。为什么他出马,就能轻易抢回兵权呢?

第一,常年累月的军事经验,让胤祥在军营享有崇高的威望,许多将领都是其一首提拔的。他一句话,顶别人十句话。

第二,旗主王爷带来的人,虽然接管了,但是人生地不熟,缺乏群众基础,没几个人心悦诚服。刚刚入驻才一天,即便有兵权,也不牢固,而且他们是通过不正常手段取得,名不正言不顺。胤祥本就是负责军务的亲王,丰台大营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听命于他。

等胤祥带着兵,回到朝堂,力量对比立刻发生转换,隆科多都看出形势不妙跑路了。胤禩台面上被人驳得哑口无言,场外的军事力量又被解除,也就宣告了“八王逼宫”的失败。

秋媚说:胤禩有帝王之志却没有帝王之命,他败给雍正,并不是他能力不行,而在于一个不起眼的弘昼导致其计划满盘皆输。

机关算尽的“八贤王”胤禩的“逼宫”闹剧为何会失败呢?

老八胤禩趁雍正病重之际,企图借着整顿旗务的理由,联合关外的旗主王爷在大朝会上提出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从而架空雍正,趁机夺取帝位。为确保万无一失,胤禩这次不仅联合了四位旗主王爷,而且把皇三子弘时和掌握京城九门防务的隆科多也拉入了逼宫阵营。打着整顿旗营的幌子,让旗主王爷带来的兵马进驻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控制了卫戍京师的外围兵权。城外两座大营的防务被接管,城内有隆科多和步军统领衙门做内应,就连胤禩自己也说:“现在至少有九成胜算了,还有一成不是人算,是天算!”出人意料的是,胤禩败就败在这一成“天算”上,最终落得功亏一篑,抄家夺爵的悲惨结局。那么胤禩绞尽脑汁,精心设计的“逼宫”闹剧为何会以失败告终呢?

早有预料的雍正帝

当皇三子弘时提出让旗主王爷进京,共同整顿旗务的建议时,原本倚靠在靠垫上的雍正突然间坐了起来,严肃地问了一句:“这话是谁对你说的?”这说明雍正敏锐地察觉出让旗主王爷一同进京所带来的威胁,只是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实施欲擒故纵之计,同意他们共同进京商议整顿旗务事宜。为此,雍正还拖着病躯,冒着严寒到老十三府上与卧病在床的胤祥商议。老十三提出奉天的铁帽子王一向都是老八负责联络,担心他们会串通一气,酿成大乱。雍正自信满满地表示:“让他去办,翻不了天”、“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它”。

扭转乾坤的老十三

虽然雍正自信慢慢地表示胤禩联合进京的旗主王爷闹不出什么大动静,但胤祥却提出让弘时、弘昼跟随胤禩一起去办迎接旗主王爷进京一事。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得到历练,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当耳目的作用。胤祥是雍正最深信任的兄弟,是名副其实的“二皇帝”,负责掌管兵权。他常年混迹军伍,生性豪爽豁达、侠肝义胆,能够与军中将士打成一片,结下过命的交情。康熙驾崩时,胤祥就拿着金牌令箭处死了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顺利接管了兵权,更何况在雍正继位后名正言顺地委任他掌管兵权。

胤禩、弘时矫旨让旗主王爷的人马共管防务,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提督就曾多次表示他们只认圣旨和十三爷的手令,由此可见胤祥在军中的威望几乎与皇帝本人并驾齐驱。当胤禩在朝会上撕下伪善面具,当众向雍正发难的紧要关头,病入膏肓的胤祥带来了旗主王爷安插在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共管防务的四名都统,一举扭转了朝会上因隆科多临阵倒戈而导致的劣势局面,迫使四位旗主王爷磕头认罪。

歪打正着的弘昼

胤禩矫旨让旗主王爷共管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弘昼被弘时设计陷害,钻了个言语上的空子。事后,弘昼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于是在上朝的路上拦住胤祥,向他诉说了自己的隐忧。胤祥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调头赶往城外两座大营,将旗主王爷安插的人抓了起来,又马不停蹄地赶赴朝会。终于在关键进刻扭转乾坤。弘昼完美地肩负起了耳目的作用,歪打正着地化解了胤禩精心设下的圈套。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机关算尽的“八贤王”胤禩的“逼宫”闹剧为何会失败呢?

胤禩虽名为八贤王,实则一肚子的坏水。他一手策划导演的逼宫大戏“八王议政”,险些让雍正陷入绝境。若不是十三爷胤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胤禩就真的可能实现了“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企图。机关算尽的“八贤王”胤禩,本已有了八九成胜算,为何最终功亏一篑呢?

雍正对胤禩逼宫怒不可喝

说到底,“八王议政”是逼宫行动的幌子。前来议政的八旗王爷们,也只是胤禩请来的亲友团和啦啦队,说白了就是一团炮灰。胤禩真正的手段,仍然是赤裸裸的武力胁迫。我们先看看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蓄谋已久,广罗党羽。雍正推行新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既得罪了清流文士,也损害了满清贵族的既得利益,朝中上下反对声浪非常之高。胤禩抓住这一机会,暗中笼络人心,广结朋党。胤禩用长线布局,终于钓到一条大鱼,这条大鱼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隆科多本是拥立雍正上位的首功之臣,但他自恃劳苦功高日益骄纵,雍正坐稳江山后开始打压他。年羹尧被杀让隆科多感到兔死狐悲,心里惶恐不安。在胤禩的假意关怀和利诱蛊惑下,隆科多成了八爷党的核心成员。隆科多的加盟,是胤禩逼宫计划的核心环节,也是最大的筹码。随后,胤禩以八旗军贪腐成风、纪律涣散、战力退化为由,建议雍正整顿旗务。由此关外的铁帽子王和八旗旗主得以进京,陆续入驻各大军营指导旗务整顿。此外,胤禩还拉拢了雍正的儿子弘时,谎称逼宫成功后拥立弘时做皇帝。有了八旗旗主钳制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的军队,有了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兵力加持,有了皇子弘时作为内应,还有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加油助阵,胤禩的逼宫计划就有了八九成的胜算了。

逼宫时胤禩安然若泰

二、趁人之危,瞒天过海。胤禩的如意算盘打得叮当响,他知道八旗旗主对雍正新政不满,所以向他们抛出“八王议政”的倡议,这些利益受损的铁帽子王自然求之不得。八旗铁帽子王进京对胤禩逼宫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钳制京郊两大营的军力,二是可以借人多势众来炮制议题,集体向雍正皇帝发难。在和隆科多密谋之后,胤禩奏请雍正召开御前会议,听取旗务整顿的工作汇报。在御前会议讨论得非常热烈时,胤禟和胤䄉在胤禩的授意下,突然调转话锋,提议军国大事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宗规制,在场的铁帽子王个个都附和赞同。雍正这才意识到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逼宫夺权行动,不过雍正起初并没有慌乱,他以为有隆科多的九门卫队和图里琛的禁卫军护驾,这一伙起哄闹事的人根本不足为惧。可隆科多的背叛,让他极度意外和震惊。不仅如此,隆科多还将禁卫军换防,封锁了紫禁城,让雍正没有了还手之力。气急败坏的雍正皇帝彻底明白了,这就是胤禩蓄谋已久、处心积虑要发动的宫廷政变。

胤禩等着对雍正致命一击

三、百密一疏,功亏一篑。眼看胤禩逼宫夺权行动就要大功告成之际,图里琛突然向雍正皇帝报告,十三爷胤祥带着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军队接管了九门和皇宫大内的防卫,十三爷胤祥拖着病体来护驾勤王了。雍正顿时如释重负,变得鸡血满满。反而是胤禩等人像斗败的公鸡一样垂头丧气了。形势瞬间反转,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胤禩百密一疏,忽略了看似无足重轻的弘昼。在铁帽子王入驻军营整顿旗务时,雍正派了弘昼、弘时两兄弟跟着历练学习。弘时利欲熏心早已被胤禩收买,他假传圣旨让八旗旗主节制了两大营的军队。表面憨厚、内心有数的弘时觉察到诡异反常的端倪,偷偷地告诉了十三爷胤祥。胤祥是何等的精明,马上意识到这是政变的前兆。于是,他拖着病体,依靠他和雍正的亲密关系和曾经掌管兵部的威望,成功地调动了丰台大营和"锐健营的兵力,迅速前来解围,雍正皇帝由此得以走出困境。

胤禩与雍正摊牌

四、作茧自缚,身陷囹圄。八爷一党逼宫失败后,自然逃不过被清算的命运。胤禩作为罪魁祸首,被革去王爵,除去宗籍,罢免一切职务,囚禁于宗人府。雍正还逼迫他改名为“阿其那”,其子弘旺名“菩萨保”,胤禩之妻革去“福晋”,休回外家。第二年,雍正议胤禩罪行四十款,判终身圈禁。后来胤禩因呕病卒于监所。隆科多被投入监狱,没多久便被折磨致死,其子也被流放。弘时被削宗籍,圈禁至死。

结语:不可否认,胤禩是颇有才干的。只可惜,他的才干全部用在了争储夺权上。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他就是一位有力的竞争者。但胤禩其心不正,为了夺嫡用尽手段,被康熙识穿。特别是毙鹰事件,让他最终与大位无缘。到了雍正时期,他还是贼心不死,始终觊觎着皇帝宝座。在雍正内忧外困之际,不顾家国利益,不念兄弟手足,炮制“八王议政”,悍然发动逼宫夺权,最终作茧自缚身陷囹圄。这个下场,也是他应得的报应。倘若他安分守己,做一个闲散王爷,定然可以安然一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机关算尽的“八贤王”胤禩的“逼宫”闹剧为何会失败呢?

知子莫若父。对素有"八贤王"之称的胤禩的评价,老康熙仅廖廖数语:他处处模仿朕,可一点都不象。不是由内及外,而属沽名钓誉。

《雍正王朝》这部清宫大剧拍的好。尤其为争皇位,九子夺嫡,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得人惊心动魄。

康熙精心培养了四十多年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后,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并不准再提立储之事。

但国不可以无储君,他后来搞了一个让众朝臣推荐太子人选的测试。结果老八胤禩得到绝大多数朝臣推荐。这不是康熙所要的。故不予理睬,搁置下来。朝臣个个人精,岂能不知,老八与太子无缘,己经出局。

此时康熙突然晋升老四、老十四的生母为皇贵妃,明眼人一看便知,太子将从二人中产生。

康熙是突发疾病,来不及交待后事而撒手人寰。至于他要传位于谁?至今仍是个谜。

雍正强行登基,后来才亮出遗诏。后人一直对传位于四,或传位十四议论纷纷,但与诏制不符,汉满双文就说不过去。但控制权力改诏或重拟一份是轻而易举的。

雍正即位的最初几年,皇帝当的很不容易,朝堂及民间的流言使他焦粹。而最大危机就是老八为首的八爷党联络八旗旗主对他的逼宫。但为何会失败呢?

一,雍正已主朝几年,和八爷党的君臣名份已定。八爷党是不敢谋反篡位的。

二,八旗议政是清入关前游猎民族的旧制度。而至雍正己是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承袭明制已近百年,这种复旧开历史倒车已不合时宜,动起真来毫无胜算。

三,雍正潜邸时被称冷面王。现以天子之威且早已有了布署,八爷党的彻底失败在所难免。最终落个夺爵抄家,并赐名"猪"、"狗"相辱也是罪有应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