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让出皇位,架空朱元璋?

虽说都是夺嫡上位,但这玩意不能简单类比,朱棣羡慕李世民的“容易”,李世民还羡慕朱棣的“快意”呢。

二人的地位不一样,李世民是“二皇帝”,朱棣是“边将”

李渊举兵的时候已经51岁了,那年李建成27岁,李世民18岁,李元吉14岁,三个儿子都能提刀砍人了。

而朱元璋吃军粮时才24岁,且只是个大头兵。八年后朱棣才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年朱元璋在长江上打败了陈友谅。等到朱元璋称帝时,朱棣才8岁。

年龄的差异,决定了二人在帝国创建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和地位相差悬殊。

我虽然不大赞同后人将李世民塑造成大唐第一战神,但客观上讲,李世民确实是大唐帝国在北部战场唯一的核心。

其实最早李渊的计划是让三个儿子做“三驾马车”,自己当老司机。可是几个意外打乱了他的节奏,“三驾马车”变成了“独轮车”。

第一个意外是大唐建国太快了,从举兵到攻入长安才五个月。所以“老司机”提前退居二线,马车头李建成荣升为太子爷,父子四人组,两个提前“享福”去了。

第二个意外是李元吉不堪大用,拎起来不像粽子,按下去不像糍粑。这就导致,李渊只能将军权交给李世民,李元吉负责打酱油。

好在南部战场有李孝恭和李靖的组合,要不然李世民就真的成了大唐的独角兽了。

这个客观状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唐的武将大多都是李世民的部下,国家武装跟他的私人部曲差不多。尤其是后来,他被任命为“天策上将”,更加模糊了秦王府与国家武装的界限。

这就是李世民敢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底气,哪怕失败了对他来说也不是灭顶之灾,他还有洛阳,他可以凭借武将们的支持,以洛阳为基地跟直接挑战李渊。

跟李世民相比,朱棣相形见绌,他20岁才就藩北平,30岁才第一次作为主帅上战场。虽然后期朱棣确实成了大明帝国的中流砥柱,但已然改变了其藩镇、边将的角色,而不是中枢核心。

后期,朱元璋虽然处理掉了大多数打天下的骨干悍将,但朱棣依然不能进入帝国的军事指挥系统,说白了,他就是帝国在边陲的一只手而已。

这个实力还想反控老爸朱元璋?老朱分分钟捏死他。

面临的对象不一样,李渊是“阿婆”,朱元璋是“土匪”

说到老朱,估计朱棣羡慕死李世民:你那爹“慈”得跟老妈似的,俺那爹,多瞅他一眼腿肚子都转筋!

之所以有“玄武门之变”,说到底是李渊太妇人之仁,明知道两个儿子已经水火不容,但他却割舍不下亲情,想出了各种馊主意,企图保全两个儿子,结果越弄越糟。

想当年,隋炀帝给李渊起了个“阿婆脸”的诨号,相由心生,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假如李渊能有朱元璋的狠毒,哪怕一半,李世民一定会被他废掉,根本不可能给他作乱的机会。

相较而言,朱元璋虽然也护犊子,但在皇权这件事上从来不含糊,其手段之狠,历史上能超过他的没几个。

后人都说朱棣早就心怀不轨,其实太夸张了。如果不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太过激烈,朱棣是断然不敢对抗朝廷的。

对朱允炆的胁迫都一忍再忍,面对土匪似的老爹,借朱棣几颗胆,他也不敢反抗。

本质上,李渊的妇人之仁,助长了李世民的野心,他的夺位是主动行为,“玄武门之变”是早有预谋的。

而朱棣的“靖难之役”,真的是被逼出来的。

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李世民是“近水楼台”,朱棣是“山高水远”

朱棣即便想逼老爸让出皇位也不具备条件,因为他的势力在北京,到南京他就是“客人”,估计宫里的太监们就能搞定他。

其实即便在北京,燕王府的护卫也就几千人,军队的指挥权需要圣旨和兵部的公文才能调得动。

李世民则不一样了,除了洛阳,他在长安也是权势熏天,“魔爪”甚至都伸进了皇宫。

有人说“玄武门之变”的目标是李建成,扯淡,那是表象,真正的目标其实是李渊,不搞定他,什么都是浮云。

拨开史料的云雾,其实不难看出,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那天夜里,皇宫里其实已经变天了。那天夜里,李世民的人提前摸进了皇宫,劫持了李渊。

于是李渊被迫,带着早上赶来的裴寂等人,跑到湖面上泛舟。

一大早发什么舟呢?分明是被软禁在四六不靠的地方,静等着李世民干掉李建成的消息传来。

所以,当尉迟恭提着李建成的人头赶来“护驾”时,李渊只好夸李世民做得对,并且“爽快”地将兵权移交给了李世民。

这就是“近水楼台”好处,能有机会把皇帝从被窝里揪出来谈心。

朱棣就很辛苦了,不得不从北京到南京,一路哼唧哼唧打过来。

可见,有些事真的不能简单类比,朱棣羡慕李世民,李世民还羡慕朱棣呢:

用刀子解决问题,不服就干,多爷们!不像我,为了一张脸,不得不用余生涂脂抹粉,活得多累!你是苦三年潇洒半辈子,我是痛快一时,苦了后半生。

朱棣又说了:咱都是苦命人,你看人家汉文帝刘恒,人在家中坐,喜从天上降,躲都躲不掉,人比人气死人呐!

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让出皇位,架空朱元璋?

李世民不一样,其他人没本事学。他真的已经是功高震主,李唐大半的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西灭薛举父子;北灭刘武周、宋金刚;虎牢关一战灭了洛阳王世充以及北方最强大的竞争者窦建德。可以说整个北方都是李世民带队打下来的,相当于朱棣+徐达这样的双重身份。

而李世民除了秦王这个藩王身份外,还兼有太尉、天策上将、中书令、十二卫大将军等重要职位。军方第一人,天策上将军可以开府,招揽人才建立自己的班底团队,中书令可以插手官场人事任免,这些让李世民可以在朝堂上建立自己的派系。政变最重要的是如何控制住政局,李世民的天策府派系在政变之后的作用功不可没。

这方面朱棣在洪武称帝,奉天讨元北伐,发起统一战争时才7岁,完全是小屁孩一个。洪武十三年20岁时去封地就藩,有什么个朝堂影响力?第一次带兵打仗都是洪武二十三年,30岁时跟傅友德后面北伐蒙古,在朱元璋还在时候拿什么威望去压服众人跟他造反?恐怕这边开会说我要造反,立马被下面的人绑了送到朱元璋面前请功了吧。

李世民的人脉关系也不是朱棣可以比的,老婆长孙氏是关陇贵族集团,手下还有屈突通、段志玄、殷开山、于志宁、丘行恭等老牌关陇贵族。相反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出于荥阳郑氏,属于关东士族。初唐时期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是第一大势力,对于大部分关陇贵族来说,虽然是老李家两个儿子内斗,但还是李世民更向着咱们点,更何况李二打仗贼牛逼。这就是玄武门之变时,十二卫唐军集体按兵不动,之后纷纷向李世民效忠,李渊失去了军队控制力被架空。但明初那些开国勋贵们,全都是跟朱元璋后面一刀刀砍出来的,朱元璋一点点培养提拔的,怎么可能转跟朱棣造反?

此外李世民的手腕和心胸也是历史少有的雄主之风。玄武门守将常何是李世民反间计埋下的暗子,李建成将其收买过来,并放在玄武门守将的位置,结果变成杀死自己的命门。玄武门之后,赦免并重用太子府文武之首薛万彻和魏征,薛万彻在玄武门之后带兵围攻秦王府,魏征之前多次出谋先下手。李世民这心胸绝非常人可比,朱棣之后灭方孝儒十族,磔刑铁铉都可以说是污点。

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让出皇位,架空朱元璋?

你是没看过明史,不知道朱元璋的手段,一个蓝玉案,手起刀落杀了2万多人,蓝玉的儿子还娶了朱元璋的女儿,蓝玉一样被杀

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让出皇位,架空朱元璋?

道理很简单,倒不是说朱棣和李世民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是因为他们的老爹。就像《李卫当官》里面讲的那样,李卫每每被老娘搅和坏了事后,都会抱怨一句:

“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一个老妈啊?”

李世民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时,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还有个李元吉留守。因为当时也算机缘巧合,隋炀帝杨广不在长安而在江都,而且各地的起义军也让杨广焦头烂额,无暇东顾,让李渊捡了大便宜,占了长安城。

也就是说,李渊称帝的过程相对于朱元璋来讲,要容易得多,毕竟起点就高,过程还容易。

而朱元璋就不一样了,用当今流行的话讲,开局一个碗,最终成就了帝国。朱元璋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从一介草民,爬到皇上宝座的,而且沿途的对手也是异常强大,张士诚、陈友谅、元朝廷等。所以就能力来讲,李渊实战不多,而朱元璋却是刀山火海爬上来的。

他们的儿子中,李世民是次子,朱棣也不是老大,是老朱四子。而且两人一开始都没有被立为太子,而都是通过谋权篡位得到的皇位,所不同的是,李世民是直接逼着老爹退位,而朱棣却是夺了侄子的江山。

为此有人也提出了疑问,朱棣为什么不直接架空老爹朱元璋,而苟到老爹死了才夺位呢?

一、首先朱棣跟李世民比,是没法比的,人家李世民是开国功臣,权势大,威望高,朱棣算什么?

早在李渊还在太原当官时,李世民就展示过卓越的军事才能,那一年他才十八岁。有一次有匪徒流寇前来进攻,李渊被敌军包围,难以突围。就是李世民带兵前来救援,一马当先,打得敌人丢盔弃甲,一举救回老爹:

“适会步兵至,高祖与太宗又奋击,大破之。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在老爹李渊还没有下定决心夺取江山,开创霸业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开始礼贤下士,花钱供养门客和武士了。而且,由于李世民特别擅长笼络人心,再加上其独有的领袖魅力,也导致很多名人志士前来效力。这也导致,李渊称帝后,李世民积聚的实力,都已经快盖过老子了。

事实上,唐朝建立之初,李渊控制的地盘只有关中地区,他又不会带兵出战,四处收复各地的人选也是李世民。而且人家是连战连捷,不断扩充大唐疆域,并且在虎牢关之战后,其权威达到了顶点。

翻翻历史书就知道,历代帝王要想谋权篡位,是需要实力做保障的。不能跟三国时期的袁术一样,以为拿到块传国玉玺就能称帝似的。公元626年的李世民,其地位、实力、威望、民心,都足以支撑其再上一步。也正是因此,他才敢发动玄武门之变,有底气跟老爹硬碰硬。

反观朱棣,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时候,他才八岁,洪武三年封燕王,也是个虚职。洪武十三年才就藩北平,那时候才开始发展自己的实力,他拿什么跟老爹拼?

二、不同于李渊,朱元璋对朝政的把控力,也是一般帝王不能比拟的。

老朱的权力欲望有多大,就不用多解释了,他更是将皇权提升到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程度。人家可是干掉了宰相,自己将军权、行政权、人事权全都抓手里的主。而且不怕苦,不怕累,从早干到晚,一刻不停歇。

在这种表率作用下,谁敢挑战其权威,也正是这样,他想干功臣的时候,也没人敢造次。

而且朱元璋还擅长笼络人心,当年北伐时,打出的口号是: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这就是在团结一切力量对抗元朝,等到这个隐患被排除后,人家老朱又开始实行温和的民族制度。毕竟中原大地上还有很多蒙古人,于是通过蒙汉通婚的方式,来慢慢通化蒙古人,模糊界限,降低矛盾,赢得民心。

而且人家老朱是农民出身,所有的政策都是向老百姓倾斜的,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其称帝也受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人家老朱也不负众望,称帝后大力减轻老百姓负担,河南、北平、应天、山东、两浙等地区相继减免赋税,广受好评。

人家老朱控制朝政得力,又赢得民心,在压制官员上面也有自己独有的一套。比如设立了锦衣卫制度,专门用来惩治贪污,诛杀有罪之臣,虽然也有误伤,但确实对震慑贪官污吏有作用。

你说这么强势的老爹,就算给朱棣一百个胆子,他敢吗?

三、就能力来讲,李渊也比朱元璋差远了,尤其是杀伐决断上。

当年晋阳起兵后,李渊大军到达贾胡堡,结果遇到了两万隋军。一番争斗后,双方僵持在这里,再加上是雨季,大军粮草殆尽,让李渊萌生退意:

“恰值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论,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举事。”

李世民见老爹这样瞻前顾后,犹犹豫豫,还想撤军,急忙前去规劝,是啊,开弓没有回头箭,回不去的:

“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即使李世民这么劝老爹,李渊还是觉得不行,依然想撤军。实在没办法,李世民不得不在李渊大帐前痛哭,一个劲地劝老爹,分析利弊。李渊被缠得没办法,只得同意了李世民的建议,继续坚守备战。所以,李渊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哪里顶得住李世民的冲击啊。

老朱就不这样,很多时候是六亲不认的,比如他的四女儿安庆公主,这可是他的掌上明珠。为了给她找个好主,没少费功夫,最终挑了欧阳伦。

但欧阳伦沾了驸马身份的光,竟然搞起了走私茶叶的买卖,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由于茶叶是朝廷重要税收来源,肯定不让乱搞,王子犯法还与民同罪呢,更何况驸马。

于是老朱就将其抓了起来,不仅安庆公主前来求情,连马皇后都劝老朱手下留情。但老朱不为所动,硬是杀了欧阳伦,让自己的宝贝女儿当了寡妇。

朱棣遇到这样的老爹,敢起兵造反吗?

可以这样说,朱棣一开始是没有造反之心的,就算朱元璋比太子朱标早死,朱标即位,他也不敢冲大哥造次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朱允炆即位,只要他不急着削藩,朱棣也不敢造反。最后是被逼无奈了,才起兵,而且若不是朱允炆愚蠢的决策,多了不说,单就那条打仗的时候不能伤到叔叔啊,就看得出这人坐不稳皇位。

当皇帝的,哪有心慈手软的,就因为这个决策,让人家朱棣多次死里逃生,从而夺了侄子的天下。

众多因素考量下,朱棣是不会在他老爹在位的时候造反的,朱棣何其精明,既然造反风险这么大,一定要选好时机,做好准备后才敢义无反顾。

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让出皇位,架空朱元璋?

开局一个破碗打天下,十年大成,基本上几千年历史开国皇帝中排名第一强悍,朱棣看见他老爹估计都腿抖[呲牙]

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让出皇位,架空朱元璋?

从能力来说,朱元璋要比李渊强得多,只有朱元璋死后朱棣才敢造反,而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就是李渊在位时发生的,所以,朱棣根本就不敢让朱元璋让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