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流放的人能跑回来吗?

跑回来难度有多大?被发现了有什么后果?

当然可以跑,而且跑起来很容易,不过想用这种方式重回幸福生活无异于中头彩,一般人都不敢这么做。凡是有例外,历史上就有个中了“头奖”的幸运儿,他的故事很有色彩。

流放也称“流刑”,最早它属于“从刑”,或者叫作“闰刑”,即正刑之外的附加刑罚。在汉朝之前,正刑相对比较残酷,以肉刑(墨、劓、剕、宫、大辟)为主。汉文帝废肉刑,于是作为从刑的流刑被列入正刑,形成笞、杖、徒、流、死五大正刑。

所谓流刑,顾名思义就是将罪犯强制放逐到边远苦寒地区定居的一种刑罚,最早出现于上古时期,有史学家认为,舜帝其实就是死于流放。流刑包括三个令人绝望的内容:

  • 一、流放地很恐怖

流放不是给罪犯换个地方生活,否则穷苦地区的老百姓不得争相犯罪?古代的流放地一般就以下几个地方:南边的广东、海南、广西一带,北边的边境、凉州和东北的宁古塔。

这些地方在古代就是恐怖地带的代名词,那里要么人烟稀少、虎狼出没,要么天寒地冻、寸草不生,要么狼烟四起、刀光剑影。总之,去了那里几乎就是玩一场生存极限挑战。

二十四史记载了数不清的流放案里,“流死”这个词高频次的出现,就是流放地环境恶劣的真实写照。

  • 二、流放路太漫长

流放地全都在边远地区,因此流放的道路很漫长。为了“定量化”管理,隋朝规定了流放路途的远近,分为流一千里、一千五百里和二千里。唐朝疆域扩大了,刑徒们的“待遇”也随之增加,变成了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和三千里。明清时期又增加了“壮行酒”——一百大杖。

这么远的路途,没有飞机高铁,全靠两只脚一路丈量过去,还要背着重型“首饰”,期间跋山涉水,酷暑严寒,弄不好还要带病坚持“工作”。假如押送的衙役良心大大地坏了,路上再使点坏,犯人死在路上一点不奇怪。

比如唐玄宗时期有个宠臣叫姜皎,因为“泄露宫中密语”被流放岭南,才走到河南就挂了。

  • 三、流放期没尽头

如果流放有期限还则罢了,就当体验生活或者生存挑战,可问题是流刑没有期限,相当于无期徒刑,除非遇上大赦或者特赦。

正是这种无尽的绝望,把无数被流放的文人搓揉成了文豪,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苏东坡。他的《木兰花令》就是写于流放途中: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正由于以上原因,所以流刑成了仅次于死刑的第二等刑罚,闻着无不两腿发软。那么,罪犯私自跑回来行不行?行,但几乎没人愿意这么做。

流刑不像徒刑那样被限制人身,到达流刑地后他们大体上是自由的,甚至还会被分配土地,基本生活资料。虽然官府也会定期“拜访”,但总的来说罪犯的自由度还是非常大的,如果想逃跑几乎没有难度。

但私自回乡基本上相当于自寻死路。

首先,罪犯到达流放地属于“公款旅游”,由官府“资助”盘缠,还有“保镖”一路护航,虽然很辛苦,一般还是能保证罪犯安全抵达目的地的。

可如果他要想私自回乡就不一样了,盘缠有没有?流放地没办法让他打工攒钱。回乡途中也没人作伴,遇上个豺狼虎豹、山匪盗贼、疾病缠身等等意外情况就麻烦了。

过去有个词叫“路倒”,就是指很多路遇意外客死他乡的人。比如王阳明就曾经遇到过一对就职赴任的父子,走到龙场驿附近“路倒”了,王阳明连他们的姓名、哪里人都不知道,只好写了一篇悼文,安葬了他们。

其次,即使他跑回来也无法长期隐藏不为外人知。古代的户籍管理很严格,罪犯无论在流放地还是家乡都会受到官府的监控,只要他逃跑,流放地的官员早晚会发现,一定会上报和抓捕。

因此,只要罪犯私自逃跑,他只能当流窜犯,逮住了大概率“晋级”为死囚犯,想要的幸福生活还是得不到,万一再牵连家人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最后给大家讲个“幸运儿”的故事,主人公叫薛况,汉成帝、汉哀帝时期的人,丞相薛宣的儿子。

西汉末年能当上丞相的首要条件就是学术成就,如果不是五经大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出任三公。薛宣这个人是个唯一的例外,他靠治理地方的出色才华奇迹般地爬上了丞相的位置。

薛宣还有个弟弟叫薛修,哥俩因为赡养母亲的问题发生了分歧。薛宣因为学术水平不高,长期遭受朝中势力的排挤,有个叫申咸的博士逮着这个机会就弹劾薛宣不孝。

薛况得知信息后,竟然花重金请门客杨明给申咸做“美容手术”,在宫门外将申咸的鼻子和嘴唇都砍掉了,还在他身上留下八道大疤瘌!

事发后杨明被处死,而幕后指使薛况却只被判了个“流敦煌”,但老爸薛宣却被“坑爹”,丢了官职回家养老。

老薛回到家没多久就憋屈死了。远在敦煌体验生活的薛况得到老爸的死讯“真孝顺”,他不顾法令跑回长安。

薛况的孝顺不光是为了爹,更主要的是为了“娘”。

当初薛宣的妻子去世后,汉成帝给他赐了一门婚事,女方是个三婚女敬武公主。敬武公主是汉宣帝的女儿,汉成帝的姑姑,汉哀帝的姑奶奶。

不过,薛况并非敬武公主所生,他的孝心似乎也太大了点。其实不是“大了点”,而是大得能惊掉你的眼珠,他孝顺到后妈的床上去了!

大致推算了一下,敬武公主此时至少五十岁了,难道他缺少母爱?

估计老薛在地下还得再死一次。

就这么个玩意,运气却相当的好,官府刚给他准备好枷锁就赶上了大赦,于是他私自逃离流放地的罪行被一笔勾销了。流放逃犯中头彩了,唉,上哪儿说理去。

不过这家伙的好运气也没维持多久,汉哀帝驾崩后王莽重新回到朝中担任大司马,敬武公主和薛况的一些列罪行曝光,他们双双被送上了断头台。

古代被流放的人能跑回来吗?

古人又不傻,真有机会跑回来,还在流放地等死?

真实情况是,想从流放地安全跑回家,比登天还难,死在路上的几率差不多是100%吧。

首先,要保证能活着到达流放地。古代流放的地点都是边疆地区,比如北方苦寒之地,南方烟瘴之地。囚犯并不是坐着小马车晃悠过去,跟旅游一样。实际上,不仅全靠两条腿走路,很多囚犯还要戴上重重的木枷。一路上越走越荒凉,十天半个月见不到人烟是很正常的。

流放路上的补给,全靠路过的县城或者驿站。虽说吃不好吧,但好歹不会饿死。但是如果因为大风大雨等自然灾害,被困在半路,那就不好说了。如果不小心路上生病了,短时间内到不了县城就只能等死。

好不容易到地方,难道就可以安心享受大自然的美妙景色了?想得美。

流放边疆,不是去旅游的。

多数情况下,到了地方就会被主管人员安排劳作。比如开荒种地,或者是给驻军当奴隶,工作环境就不用说了,随时可能意外丧生。当然也有一些运气好的,比如官员贬谪流放,不少就是惩罚一下,还会被召回去的。所以他们就不用干太累的活,轻松一些。就像纪晓岚,发配新疆之后,干的是文书工作,轻松待遇又好,跟旅游一样。

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糟糕到你不敢想象。能坚持着不被病死饿死,就是运气非常好的。

活不下去的话,跑回去就是了,能有多大的难度?

首先,根本没有力气跑。每天繁重的工作,以及少得可怜的口粮,能维持生命就不错了,哪还有力气逃跑?有人说了,路上可以采集野果,打野味吃啊!嗯,这个想法太天真,且不说没法分辨野果有没有毒,你稍微拐进一个小道,就有可能在茫茫戈壁或者原始森林里迷路。大家想想现在还有很多“驴友”上山之后迷路的消息,就应该能想象得到。

路上是不可能有粮食补给的,打野味难度太大,说不定还会成为虎豹豺狼的“野味”。

当然,首先要过的一关,是心理关。因为会有固定的检查,只要逃跑就会被发现,然后家人就会跟着倒霉。不仅如此,成为逃犯就只能永远逃命了,这个必须要提前考虑好。

如果是一个野外生存技能超强的人,而且偷偷储备了足够的粮食,不害怕家人被牵连,能不能顺利跑回家呢?

不好意思,基本上不可能。古代没有导航,想钻山林子走小道的话,肯定迷路。走大道必然会遇到关卡检查,身上没有证明文件,肯定会被抓起来。

假如这个人天神附体、运气爆棚,幸运的躲过了一路盘查,安全的回到了故乡。等待他的,将是无休止的追捕,一旦某个认识的人泄露了消息,那就完蛋了。

所以,跑都跑了,还回家干嘛?

最好的选择,可能就是几个人一起跑,找个山头落草为寇,抢劫路过的商旅,更现实一些。

古代被流放的人能跑回来吗?

因为流放地都是离开老家很远的,作为一介流人,普通百姓别说偷溜回来,在半路上就被发现了被干掉都不稀奇。一般唐抓到流亡的处置如下:

诸流徒囚,役限内而亡者,犯流、徒应配及移乡人,未到配所而亡者,亦同。一日笞四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五日加一等。

「疏」议曰:「流、徒囚」,谓或流或徒者。各在其役限内而亡者,注云犯流、徒应配及移乡人,未到配所而逃亡者,各与流徒囚役限内而亡罪同,一日笞四十,三日加一等,十九日合杖一百。过杖一百,五日加一等,五十九日流三千里。

清末,戴枷躺地休息的犯人

唐代流放罪处置很轻,几年就能回老家,一般没几个偷溜回来,到了宋开始,流放的刺字的贼配军,脸上两排字一生也翻不了身,逃亡的就不少了。但要有耐性,也可以等到天下大赦回乡。元明两代,流放的永世充军,清代更是变本加厉,越来越狠,逃亡的更多,但逮到了危险更大,比如:

道光十年四月初三日,山东昌平州免死发遣新疆官兵为奴人犯王四、李才、王五,解至陕西安定县城,安定县知县验明刑具,佥原差役傅乾、杜发祥、闫登科管解王四、李才,另差兵役朱世奎等管解王五。

初四日天不亮,行至五里地方遇上暴风雨,王四、李才、王五乘机扭断镣铐,分路脱逃无踪,报县缉获王五。陕甘总督杨遇春经审理重上题本:“王五合依未伤人之伙盗,原系免死发遣之犯脱逃被获即行斩决例,拟斩立决。解役傅乾等各减盗犯本罪二等例,于王五发遣罪上减二等,俱拟杖徒”

而你就是成功逃亡,对不起,大清定了追捕限期,请看时效:清廷规定对流亡者以年逾七十为准,如在逃者时年已六十,勒限十年追缉;在逃时年已五十岁,勒限二十年追缉。逃犯兄弟或妹子,您只要活过七十,就可以安心了。

当然历史上也有特例,一般是级别越高,越容易偷溜回来,被发现了照样翻盘的,来个最早 的例子:

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竹书记年》)按这个版本,伊尹流放太甲到桐,结果太甲潜伏回来,被伊尹发现同时也做掉了伊尹。

再看唐代诗人宋之问:

及败,贬泷州,朝隐崖州,并参军事。 之问逃归洛阳,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 问得其实,令兄子昙与冉祖雍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簿,天下丑其行。

这位更缺德,偷溜回来窝朋友家,最后靠卖友求荣还免罪升官。

古代被流放的人能跑回来吗?

不要怀疑古人的智慧!

古代被流放的人能跑回来吗?

不用说古代,就是现在关在新疆的犯人,不怕死在半道上,你就往外跑。

古代被流放的人能跑回来吗?

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可能,有的连目的地都到不了就死在路上了,何谈跑回来。

首先,我认为犯了死罪的人之所以不再半途之中溜回来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路途遥远,他并没有资本能够溜回来,说不定在半途之中就被饿死了。第二就是他认为根本就没有脸要回去,还不如继续留在那个地方。

基本犯了死罪,还被进行流放的人。大多数其实都是老弱病残,或者是妇女孩童,孩子也是以女居多。

因为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无论是谁当你杀人的时候,一定要斩草除根。更别说有皇帝定下的诛九族的规定,根本是不可能给你们家留下任何的活路。

并且对于流放的人来说,一般都是犯下了死罪,但是上面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所以才会有了流放这一条款。但是在当时的古代医疗条件低下,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流放和死没什么差别。

最大的差别大概是要多受几天苦才能死去吧,并且,就算你熬到了流放之地,那里绝对也不是一个什么好地方,肯定是属于那种人烟稀少的破地方。

所以说,你想一个被抄家流放之人,在路上,不知道受了多少伤。还怎么能够有银钱,还有身体体力再继续自跑回去。更别说当面发现逃跑之后,自己不仅跑不了了,更是要受到严刑拷打的。

可以知道,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了,一般人都不会去触犯。第二点就更好理解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留在流放之地都会更好的发展,无论是要安定还是复仇。因为山高皇帝远,自己可以肆意操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