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为什么要掘地见母?

郑庄公“掘地见母”也称作“黄泉见母”,字面上看是“孝道故事”,似乎是郑庄公为了见到去世的老妈,不惜把自己搞“崩”了,其实恰恰相反,它讲的是母子反目的人伦悲剧。

这个故事看起来是个“家长里短”,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

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任国君,被后人称为“春秋小霸”,也有人把他归为“春秋五霸”之一。

故事要从一个叫颍考叔的颍谷(今登封)官员谈起。

郑庄公二十三年,颍考叔进京向郑庄公献贡。按照惯例,郑庄公要给颍考叔赐宴,于是君臣二人开始“撸串”。上来一道肉食,颍考叔没动筷子,却掏出一块布,把肉包好揣进兜里。

郑庄公很奇怪:“吃相也太差了吧,寡人管饱不管带,你咋还打包了呢?”

颍考叔一躬身:“但凡小人吃过的肉食都让俺老妈尝过了,君上赐的这道肉食她老人家没吃过,所以想带一点回去让她老人家尝尝。”

原来是个大孝子!郑庄公被颍考叔勾起五味杂陈,他不禁叹了口气说:“你还能有个老母可以孝敬,而我的心却无处尽孝。”

颍考叔装糊涂:“您这是什么意思呢?君上的母亲不是活得好好的嘛?”

郑庄公再次长叹,他给颍考叔讲述了一段自己与母亲,以及弟弟之间发生的人伦悲剧。

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史称武姜)是申国公主,嫁给郑武公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寤生即郑庄公,次子名“段”,史书中亦称之为“叔段”、“共叔段”、“太叔段”、“京城大叔”。

“寤生”这两个字把今天的学者搞得头昏脑涨,我查了很多资料,认为“寤”通“牾”,即违背、不顺从的意思。郑武公怎么给儿子取了个这么难听的名字呢?《春秋左氏传》解释说,武姜生郑庄公时难产,婴儿是倒着出生的。

难产对产妇和婴儿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好在母子俩都闯过了鬼门关。本来这是个令人高兴的事,可武姜却认为这个儿子差点害死自己,很不吉利,不光给孩子取了个难听的名字,还一直不喜欢他,尤其有了叔段之后,武姜的心完全偏了。

郑武公晚年,武姜一直试图让小儿子接班,却遭到了郑武公的拒绝。最终寤生在老妈阴沉的脸色中接过了郑国的大权,那一年他才13岁。

眼看不喜欢的儿子当了国君,心爱的小儿子却一无所有,武姜心有不甘,她给郑庄公下令:把制邑封给你弟弟。

郑国地盘不大,除了都城外,只有京、制、鄢、颍谷、长葛、廪延六座大城,而制邑紧邻虎牢关,是郑国最重要的战略要冲。郑庄公一嘬牙花子:“娘哎,这地方地形险要,不适合分封,咱换个地方行不,您随便挑。”

武姜眼皮都没抬:“那就京邑吧!”京邑就是今天的荥阳,是郑国第一大城。老太太下手够狠:你舍不得剁左手,我就砍你的右胳膊!

郑庄公大话已经说出去了,不好再反悔,只好违心地同意将京邑封给了弟弟段叔。

这件事引起了大臣祭仲的警觉,他提出反对意见:古制,封君的城池最大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京邑面积几乎赶上都城,城墙坚固厚实,分封给公卿既不安全,也不合礼制,这恐怕对君上您不利呐。

郑庄公一脸无奈:老太太要这么做我能怎么办?

祭仲又说:“姜老太欲壑难填,如同野草,一旦蔓延开来就麻烦了,得趁早铲除掉,您可别忘了,叔段也是个尊贵又骄纵的家伙。”

郑庄公却笑了:“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瞧吧!”这就是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

果然如祭仲所料,叔段在老妈的纵容下越发骄横,他得了京邑后没有知足,居然私自发兵,不断兼并周边的城池,将郑国西面和北面全都“划归”到自己的名下,形成了半分郑国的格局。

段叔的扩张,搞得满朝震动,大臣不断上疏请求郑庄公采取行动,甚至有人直接开杠:您要是再任由叔段扩张,那我干脆投叔段算了,不伺候您了!

郑庄公却像个唐僧,始终唠叨一句:“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这样的人土地越多败亡越快,你急什么?”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了22年!实在佩服郑庄公,13岁的少年就懂得隐忍,且一趴窝就是22年,这得有多大的忍耐劲!

郑庄公的隐忍却被叔段解读为窝囊,于是叔段的野心越抻越大,在老妈的撺掇下,他决定跟哥哥正式摊牌。

叔段的大军刚一动,郑庄公就接到了密报:“脓终于可以挤出去了!”早有准备的他立刻派大军直逼叔段的老巢京邑。

叔段显然毫无思想准备,郑庄公的大军还没来得及进攻,京邑城内就发生了针对叔段的叛乱。于是叔段仓皇出逃到鄢陵,又渡过黄河跑到卫国避难。

郑庄公不追赶叔段,而是跟老妈算总账:你我母子此生情分断绝,你迁居到鄢陵吧,下次再见就是黄泉之下了!

这段故事就是有名的“郑伯克段于鄢”,《东周列国志》的开篇就是这个故事。

母子反目,这种人伦悲剧是人生的大不幸,尤其对一个国君来说,将母亲幽禁必然会被天下人讥笑和指责。

很明显,颍考叔是有备而来,他就是解开郑庄公母子之间心结的妙医圣手。

一份肉食触动了郑庄公内心最脆弱的部分,于是颍考叔趁热打铁:“不就是因为发了毒誓不好回头吗?这好办,您可以挖一条地道,深及泉水,在那里您跟母亲相见就是黄泉相见,不违背誓言。”

郑庄公一听妙啊,多好的梯子,赶紧借坡下驴吧。于是母子二人在泉下相逢,一番抱头痛哭后母子俩消除了过往仇怨。

再说叔段,后来这伙计在卫国人的支持下,一度试图反攻倒算,但失败了,最后死在了卫国。郑厉公即位后下令,封叔段留在郑国的后人继承他的爵位,其后人以“段”为姓。

一场人伦悲剧,最后的结局还算不错。但这则故事留下两个疑问:《左传》为何用“郑伯克段于鄢”这么个题目?这个故事又为何成为《东周列国志》的开篇?

题目有什么玄机呢?

首先,“伯”是指诸侯封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庄”是谥号,后人称之为“郑庄公”是一种抬格尊称,而郑伯则是中性称呼。

其次,“克”是指诸侯之间身份对等的冲突或战争,身份尊贵者对卑下者的战争,应该用“伐”,而不该用“克”。

因此,《左传》准确的题目应该是“郑庄公伐段于鄢”,替换的两个字眼其实就是贬低和讥讽郑庄公,把他的身份降低了。

《左传》这么写的目的很清晰,它就是在批评郑庄公的不孝不悌不义。囚母别居是为不孝,兄弟相残是为不悌,姑息养奸是为不义!

《东周列国志》为何将它放在第一篇呢?

因为这个故事是一件历史标志性事件,它被视为春秋这个历史阶段的序幕。

我们知道,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那么春秋是如何界定的呢?

孔子认为,西周礼法的败坏就是进入春秋的重要标志,而郑庄公正是礼坏乐崩的第一人。他与周天之间爆发了繻葛之战,并射伤了周桓王,开创了诸侯公然武力对抗天子的先例。后来,他又逼周桓王与他交换人质,再次让周王室蒙羞。

因此,这个春秋小霸虽然把郑国推向了巅峰,却开启了践踏西周礼法的先例,从此周王室一路衰败。

一件“家长里短”,居然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

郑庄公为什么要掘地见母?

有人说历史就像一部老套的电视剧,有许多相似重复的人和事。

还别说这句话蛮有道理的。比如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就曾在儿子嬴政登基不久想废其王位,立自己和嫪毐所生的私生子为王。

不过最后秦始皇及时出手粉碎了母亲和嫪毐的阴谋,果断出手杖毙了嫪毐及其子,最后把母亲赵姬关进了小黑屋,并发誓“母子今生永不相见,除非在黄泉。”铁石心肠的秦嬴政始终没有违背誓言。

▲秦始皇

”无独有偶,早于秦始皇500年前春秋时期的郑庄公也曾发过这样的誓言。原来郑庄公的母亲也想废掉他,想立他的亲弟弟为王。结果母亲和弟弟失败了,郑庄公把母亲关进了小黑屋,并发誓“母子永不相见,除非在黄泉”。

然而郑庄公却有个不同于秦始皇的结局,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郑庄公(前757~前701)姬姓,郑氏,字寤生,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三位君王,是郑武公的嫡长子。

相传郑庄公(小时候叫郑伯)出生后遭到母亲武姜的嫌弃,原来郑伯是在母亲睡觉时生下来的。当时武姜睡醒后一翻身,身边竟然躺着一个小娃娃,吓得尖叫起来,从此母亲很不待见郑伯,给他起名字叫寤生。(痦:睡意朦胧的意思)。

转眼多年过去了,郑武公病危,作为嫡长子的郑伯继承了王位,是为郑庄公。

这时母亲武姜很不情愿让长子郑伯接班,想让次子、也就是郑伯的弟弟叔段接班,原来武姜很喜欢次子。

想归想,按照《周礼》继承制来说:“嫡长子为贵”,有长子轮不到次子,母亲只好暂时接受了现实。

▲郑庄公

又过了几年,母亲始终放不下让次子叔段当王的念头,于是就和次子密谋,计划发动政变夺了郑庄公的王位。

叔段就在自己的封地招兵买马发展势力,等待时机母亲在叔段政变的时侯应外合配合行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在按部就班进行着。

常言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在叔段自以为准备好发动政变后,突然发现自己还真不是哥哥的对手,造反没没几天就被郑庄公用霹雳手段扑灭了,叔段自杀了。

随后母亲和弟弟密谋造反的糗事暴露无遗,郑庄公怨恨不已,就把母亲软禁到了今临颍县城西北角一黑屋内,最后发誓“今生母子永不相见,除非在黄泉”

▲郑庄公

说实话母亲确实做得不对,郑庄公在火头上也欠冷静,造成如此结果是母子欠缺沟通,彼此没给对方一个机会。到最后郑庄公发誓把这个机会堵在了门外,母子之间的这个结,看来今生无法解开了。

所幸郑庄公有一个头脑灵活的手下(大夫),此人名字叫颍考叔,考叔不但聪明而且是个大孝子。眼见大王和母亲闹僵,他不想让大王背上不孝之子的恶名,他要打破这个僵局。

有一天考叔捉了十几只枭鸟献给了郑庄公,说我抓了几只枭鸟,咱们把这些鸟煮了吃当下酒菜吧,这些都是不孝之鸟。

原来枭鸟长大后没有食物就把生它的母枭吃了,郑庄公说“好啊,咱们吃了这不孝之鸟”。

鸟肉煮熟了,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吃肉,这时考叔把一些鸟肉偷偷藏在了自己袖口里,郑庄公看到了说“你吃了喝了,怎么还拿走呢?”

考叔说我的母亲没吃过鸟肉,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吃,郑庄公听罢眼圈一红,差点落泪,很伤感喃喃自语道:“你们都能孝敬母亲,可我呢?”

考叔一看火候到了,于是说“大王你也有母亲啊”。郑庄公就把自己发的誓言说了一遍。

▲掘地见母

考叔说我有一个办法,既让大王不违背誓言,还能见到母亲,郑庄公急忙说“快快讲来”。

考叔说:“我们往地下挖,挖到有黄水冒出的地方,这里就是黄泉,然后再挖到小黑屋内,大王和母亲在地下相见,这不就是黄泉相见了吗?

郑庄公一听大喜,依言掘地道母子相见,至此母子团聚,多年的恩怨就此化解。以上就是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

文/秉烛读春秋

郑庄公为什么要掘地见母?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这篇短文也成为了康熙年间编修的《古文观止》的开篇之作。文中的郑伯指的就是郑庄公。

郑伯克段于鄢

在春秋初期的各诸侯国中,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郑庄公和周平王他们都是周王室成员(如下图)。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少洛阳的时候,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因为护送周平王有功,被封为卿士,并准许他参与周王室的政务。不久,周天子又准许郑武公将都城搬到了今天河南郑州和新郑之间的地方,靠近今天的新郑市。因为这里是郑国新的都城,所以叫新郑。

周平王和郑庄公的亲属关系图

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给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寤生,据说是武姜在睡梦中生下的(也有说是难生),所以,从小都不招武姜的喜欢;次子叫叔段,倒是顺产所生,再加上父母都喜欢最小的儿子,所以,武姜十分疼爱叔段。

其实,武姜偏爱那一个儿子倒是并不重要的,重要的当这种偏爱上升到爵位的传承就会出问题了。武姜极力反动郑武公将寤生立为太子,要郑武公改立叔段为太子。这个时候,离周幽王因废长立幼而国破家亡没有几年,郑武公知道废长立幼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做法,于是就拒绝了武姜的提议。但是,他并没有对武姜的这种行为予以告诫,从而在他死后,郑国因此引发了一场内乱。

郑武公死后,寤生顺利继承了国君之位,是为郑庄公。武姜看到小儿子叔段没能成为郑国的国君,心中非常不满,为了让段叔获得更多的利益,她就不断向郑庄公提出荒唐的要求。首先,她要求郑庄公将制邑,也就是今天河南汜水附近的武牢关一带封为叔段。这里是古京都洛阳的东大门和重要的关隘,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郑庄公当然知道制邑的重要性,他就以虢叔曾经死在这里,不是吉祥之地为由拒绝了武姜。武姜又提出,让郑庄公将京邑(今荥阳)之地封给叔段。郑庄公见再也无法推脱,只好答应了武姜。京邑曾经是郑国的都城,所以叔段也被人称为“京城太叔”。

叔段到了京邑以后,命令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全部臣服于自己,并且把自己的统治范围扩展到了禀延(今延津附近)。公子吕向郑庄公提出警告,让他立即控制叔段的野心,不然一定会动摇郑国的安定。郑庄公微微一笑,说:叔段的势力越大,离他灭亡的时候就不远了。

叔段见郑庄公不干涉他扩充分封的疆域,就以为郑庄公软弱无能,于是暗地里就积聚军粮、修缮兵器、集结军队,打算攻打郑国的都城新郑,并提前与在新郑居住的母亲武姜约好,一旦叔段大军攻到新郑,武妻就派人打开城门。

想不到的是,郑庄公跟武姜、叔段玩了一出“无间道”,他早就在叔段的身边安插了暗棋,及时地截获了叔段的计划。郑庄公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命公子吕率二百多乘战车前去攻打京邑。郑庄公毕竟是郑武公指定的法定继承人,京邑的老百姓此刻见到来势汹汹的郑庄公大军兵临城下,纷纷背叛了叔段。

叔段只好离开了京邑,逃到了鄢邑(今河南鄢陵附近),郑庄公又追到鄢邑,叔段只好再次出逃更远的共邑(今河南辉县)。易中天先生在他的《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一书中,对叔段的逃跑路线提出了质疑。如下图所示,京邑位于新郑西北,鄢邑位于新郑东南,京邑、新郑、鄢邑刚好连成一条直线。如果叔段要从京邑逃到鄢邑,他就要路过新郑。为什么他要设计这样一条路线,要知道新郑所为都城,那肯定是重兵把守,而叔段逃亡也绝对不可能是单枪匹马,肯定也会有些随从和军队,如此明目张胆的从京邑而来,路过新郑到鄢邑,叔段他这是要自投罗网吗?

京、新郑、鄢、共四地的位置

虽然易中天先生在书中也没有给出叔段如此逃亡的原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叔段最终还是逃到了共地,而把他的母亲武姜留到了新郑。郑庄公战后得知叔段的这次图谋不轨跟武姜有很大的原因,盛怒之下,就把武姜放逐到了颍地(今河南临颍)软禁起来,并发下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可是不久,郑庄公就后悔了,一方面武姜毕竟是他的亲生母亲,另一方面,郑庄公如此一来,就坐实了他不孝的骂名,这在当时的诸侯国之间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有一个叫颍考叔的人,听到这件事后,特意向来拜见郑庄公。郑庄公就把他留下来一块吃饭,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特意留下了一块肉。

郑庄公感觉很奇怪,颍考叔说:但凡我吃过的东西,我的母亲都吃过。如今,我得到了大王赏赐的肉,我要带回去与母亲一块分享。

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可是我呢?

接着,郑庄公就把放逐武姜和发誓言的事告诉了颍考叔。

颍考叔原本就是来为郑庄公解决此事的,他就对郑庄公说:这有何难,你只要从新郑挖一条地道到颍地,深可见到地下水,将此地道命名为:黄泉。你在黄泉之内去拜见你的母亲,谁还敢说你违背了当初的誓言呢?

郑庄公于是,就挖了一条地道,在地道里拜见了母亲,他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接着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这就是成语“其乐融融”的由来。

郑庄公掘地见母,不仅为自己洗脱了不孝的骂名,在诸侯国之间树立了榜样,同时还用实际行动敲打了母亲武姜。相信,经过此事以后,武姜再也不会随意干涉郑庄公的政务了,郑庄公在春秋争霸的道路上越走越轻松了。

郑庄公为什么要掘地见母?

这段故事来之于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这个人我们如果贬义地去形容他,他就是老奸巨猾之徒;如果褒义的去形容他,他就是深谋远虑之士。

郑庄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他母亲武姜生他的时候因为难产很是受了辛苦,出生之后就不怎么喜欢他,连给他起的名字都带着让他母亲讨厌的气息,“寤生”,“逆生之子也”。

慈母爱小儿,郑庄公母亲武姜喜欢的是郑庄公弟弟“段”。兄弟两个只相差了三岁。

在郑庄公父亲郑武公病重临终之际,武姜很是闹过一阵子,要求把弟弟”段“立作国君继承人,郑武公没有同意,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了郑庄公。

郑武公其实很喜欢武姜的,也喜欢小儿子,为什么不同意立”段“为太子呢?

因为春秋诸侯国君们治理国家并不敢为所欲为的,要遵循“宗法制度”之“嫡长子继承制”。

如果郑武公敢不遵守“宗法制度”,天下诸侯包括周天子都会谴责他,手下的卿大夫也会起而造反。如果能打的过郑国,甚至会派兵去打,所谓的“兴灭国,继绝世“也。

那些春秋霸主最爱的就是干“兴灭继绝”这些捞荣誉占便宜的好事。所以郑武公不敢把“郑国国君得位不正”的口实送给当时的“国际社会”,让人家合起伙来分裂郑国,才坚持把位子传给了郑庄公。

中国历史进行到周朝,可以说“宗法制度”已经发展完备了。

所谓“宗法制度”,乃是维系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既是社会制度,也是政治制度,也是文化制度。

“宗法制”的目的就在于保护象郑庄公这些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财富不至于被人为分散和削弱,并且代代相传。

这很重要,“宗法制度”是当时社会的稳定器。

郑庄公作为不受母亲待见的嫡长子,能在和弟弟与母亲争夺郑国国君之位的斗争中胜出,全赖宗法制度中的“嫡长子继承制“起了作用,不然,郑庄公早就身首异处了也说不定。

“宗法制度”虽然是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一切以父亲为尊,但是,母亲也是家长,也要被尊重,被奉养,郑庄公发誓与自己母亲“不到黄泉,不得相见”很明显地违背了“宗法制度”,是为不孝。

郑庄公不敢不孝。他必须要大力维护“宗法制度”的严肃性,才坐得稳国君之位。

可是郑庄公母亲武姜“为老不尊”,视国家制度为无物。

郑武公死后,郑庄公继位,武姜仗着自己是母后,继续闹腾,认为小儿子段得到的太少了,要求把“制邑”封给段。

这明显地违背宗法制度了,女人是不应该干政的。并且制邑就是有名的虎牢关那个地方,军事要隘,岂可封给段呢?明显地包藏祸心。

要么说郑庄公老奸巨猾、老谋深算呢!他不敢公然违背母命,在这里他下了一个套,他对武姜说:“制邑那里不好,从前虢叔就是死在那里的,母亲您再挑个地方给弟弟吧!我肯定答应。“

女流之辈晓得什么,见有便宜可占,自然不客气,说道:“那把京邑给你弟弟吧!”

京邑是当时郑国最大的城市,比都城还大,按照制度,是不应该封给王弟的,怕势力做大有能力谋反而分裂国家,郑庄公说:“好,就把京邑给段吧!以后他就是‘京城太叔段了’。”

命令颁出,郑国各级世卿哗然,纷纷曰不可,大夫祭仲对郑庄公说:“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分封给段,恐怕对国家不利。”

郑庄公说:“那是我老妈,她要求这样,我能怎么办?”

祭仲胆子很大,当即直言不讳说道:“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免生后患。”

郑庄公嘿嘿一笑,“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着瞧吧!”

太叔段果然一如郑庄公所料,到了京邑之后还不满足,不打招呼就老实不客气的强行收了京邑附近两个邑城,扩大了自己的地盘。

要知道,那时候是分封制,每一块土地都有其贵族主人的,太叔段如此胡搞乱抢,除了得罪郑庄公,也得罪了郑国所有的贵族,那有如此乱抢地盘的?

公子吕对郑庄公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君主,大王您要是打算把郑国给太叔段,那么我就去归顺太叔段了,如果不,请除掉他。”

郑庄公说:“不怕他作,将来会拉清单的。”

太叔段哪里知道人家给他记着帐呢?也不知道他已经引起了众怒。他继续扩展他的土地,又赶跑了两个小贵族,占了两个邑城。

公子吕问郑庄公,“可以出击了吧?再这样下去,他可就成了势了。”

郑庄公依然不慌不忙,说:“不怕,大家都看见了他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敬,如此胡搞,他会失去人心垮台的,再等等。“

其实郑庄公是在等他母亲武姜“犯众怒”。

太叔段呢?自以为得计,自己的土地那么多了,人马已经够用,势力已经够大,于是攻打郑庄公,并且联合了武姜在郑国都城里应外合。

岂不知他所有的行动都在郑庄公的眼线里,这是反叛!

郑庄公派了兵车去京邑,只一击,京邑的人就背叛了太叔段,失去人心的太叔段出逃。

至此,武姜不守妇道,干涉国政的罪名也就大白于天下了。郑庄公完胜!

郑庄公终于有了合理合法的理由处理自己的母亲了,可是也不能杀啊!弑母乃大不孝,宗法制度不会允许的。

郑庄公把武姜软禁在了一个叫做城颖的小地方, 发誓说:“(我和母亲)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可是这也是一种“不孝”。

孔子曰:“ 小棰则待过,大仗则逃走。”孝子事亲,小杖则受,大仗则走。武姜只是有点偏心爱小儿而已,郑庄公发誓再也不见母亲是为不孝也!于礼法不和。

郑庄公老奸巨猾的人, 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点怕国际观瞻,不由得有点后悔。但是,古时候的人又不似现代人,把发誓当吹泡泡,古代人发过的誓言是要遵守的,发誓黄泉见就一定要黄泉见,发誓做兄弟就要做兄弟,他们真怕天打五雷轰。

政治场上,从来不缺少识趣之人。

有一个叫颍考叔的官吏听说了这件事,带了贡品去拜见郑庄公,郑庄公留他吃饭,颍考叔吃饭的时候故意把肉留着不吃,放在一旁,郑庄公问道:“爱卿你这是何意?”

颍考叔一板正经说道:“俺还有个老娘,以前我吃啥好东西都要送她吃一份,肉是吃过不少了,但是国君赐予的肉俺老娘倒是还没有吃过,我带回去让她尝尝。”

郑庄公长叹一声,“唉,你多好啊!有个老娘可以孝敬,我就没有老娘可以孝敬。”其实是胡说八道,你把肉送过去不就孝敬了。

颍考叔只做不知,故意说道:“大王,我没明白您的意思。”

老谋深算的人脸皮都厚,后悔就是后悔,郑庄公当即把自己后悔发誓和老娘不及黄泉不相见的事说了出来。

颍考叔早就想好了主意(我怀疑他们在唱双簧),颍考叔说道:“这还不简单,大王,咱们挖一条地道,挖深一点,只要挖出了泉水,可不就是到了黄泉了,您和您母亲去那里相见,谁还能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郑庄公大喜,依言而行,终于和武姜相见了,母子“和睦如初”,郑庄公又是一个“大孝子”了。

果然是赢的有里有面啊!

其实明白人都应该懂得,作为兄长,郑庄公不应该让自己的弟弟胡作非为,把弟弟往众叛亲离之路上推,从一开始,如果他拒绝了给弟弟厚封,而是放在身边亲自教导,也就没有后来兄弟兵戎相见,母子不能相认了。

郑庄公,奸雄也!

所以后世的人写这段历史就用了“曲笔”。

爵位有五等,公、候、伯、子、男,郑庄公的爵位明明是最高的“公”,偏偏写作“郑伯克段于鄢”,把郑庄公写成郑伯是故意贬低讽刺郑庄公。郑庄公打跑消灭了太叔段,不用“灭”字,不用“逐”字,也不用“平”字,单单用了一个“克”字,是在暗示郑庄公故意放任太叔段,兄弟两人名为兄弟,实为仇人。

何其毒也!

郑庄公为什么要掘地见母?

公元前721年,郑庄公派五百人在颖地挖掘隧道,直到挖了数十丈深,地下已经涌出黄色泉水后,郑庄公才命人停手。

随后,郑庄公派人在隧道中建造了一间能看到黄色地下泉水的地室,等地室建好后,郑庄公又派人将母亲姜夫人接到了地室中。

等确定姜夫人已经到达地室后,早就在附近等候多时的郑庄公连忙来到地室中面见母亲,久别重逢的母子二人在相见后,顿时拥抱在一起痛哭不止,互相倾诉着思念之情。

随后,郑庄公亲自扶着母亲走出了隧道,并和母亲一起回到了郑国国都,这就是中国著名历史典籍《左转》中所述的郑庄公“掘地见母”的典故。

图|掘地见母——示意图

那郑庄公为何要这么做?又为何要专门在地下黄色泉水边和母亲相见?姜夫人在和郑庄公见面前又在哪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事情还要从郑庄公出生时说起,郑庄公是郑国第二位君主郑武公和夫人武姜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在古时候,长子一般都是最受父母宠爱的。

但到了郑国公这里却恰恰相反,郑庄公的母亲武姜从小就不喜欢他,反而对郑庄公的弟弟叔段百般宠爱。

究其根源,则是因为武姜在生郑庄公时发生了难产,差点就一尸两命,而且郑庄公出生时是脚先出来,最后才生下头。

要知道,一般人出生都是先头后脚,到了郑庄公这里直接反过来了,所以武姜就将难产全部归咎到了郑庄公身上。

并且在武姜看来,倒着出生的孩子代表着“大逆不道”,所以她认为郑庄公未来一定是个不孝子。

图|武姜

于是,武姜就给郑庄公取名为“寤生”,既有郑庄公是逆生子的意思,也是表明郑庄公未来必是忤逆之子,由此可见武姜有多不喜欢郑庄公了。

不过,郑庄公毕竟是武姜的亲生儿子,就算武姜在不喜欢,却也不会特意苛责郑庄公,所以郑庄公在儿时,还是有享受到母爱的。

然而,随着郑庄公渐渐长大,这份母爱却越来越少,特别是等郑国公被立为郑国太子后,本就微薄的母爱瞬间消散殆尽。

在武姜的内心里,一直希望次子叔段继任国君的位置,为此她曾多次向丈夫郑武公吹枕边风,希望郑武公改立叔段为太子。

但根据“周礼”规定,国君之位理应由嫡长子继承,就算郑武公想改立太子,郑国的大臣也一定会百般阻挠,所以郑武公并没有答应此事。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因病去世,郑庄公顺利继承国君之位,成为了郑国第三任君主,武姜眼看国君之位最终还是落入了大儿子手中,内心顿时非常不满。

突|郑庄公

在武姜看来,郑庄公这个未来注定不孝的儿子不配当国君,于是武姜开始千方百计地为次子叔段培养势力,准备等叔段势力强大后,就让其取代郑庄公。

武姜先是让郑庄公将制邑封给叔段当封地,但制邑在古代乃是军事重地,郑庄公自然不会将这种险要之地封给叔段,所以武姜的提议直接遭到了郑庄公的拒绝。

武姜眼看制邑是没希望了,就立即转换目标,让郑庄公将富饶的京邑封给叔段,郑庄公之前已经拒绝过武姜一次,也不好再驳了母亲的面子,只能答应了此事。

可郑庄公不知道的是,武姜最初的目的就是京邑,因为京邑这种富饶的城池,更容易让叔段积蓄实力。

于是,得偿所愿的武姜立即让叔段前往封地,并嘱咐叔段在到达京邑后,就立马开始招兵买马、壮大势力。

而叔段也没让武姜失望,其在到达封地后,一边招募人手,一边派人修筑城墙,同时还暗中派人锻造兵器盔甲,为以后谋反做着准备。

图|叔段和武姜意图谋反——示意图

但叔段不知道的是,他的一举一动皆被人监视着,郑庄公早就知道他有谋反之意,并且还知道这一切都是母亲武姜的主意。

而且,郑庄公的手下曾多次劝他尽早处理叔段,但郑国公顾念着母亲武姜,期望母亲有一天能回心转意,所以郑庄公并没有立即处理叔段,而是派人时刻监视着叔段。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公元前722年,叔段认为手中积蓄的实力已然足够,于是他给母亲武姜写了封信,询问动手的日期。

武姜收到信后,顿时欣喜若狂,她连忙给叔段回信,让其立即率兵偷袭郑国都城,并表示自己会在城内为叔段打开城门。

但武姜的信刚出都城就被郑庄公派人截获,当郑庄公看到信中的内容后,终于彻底死心,不再对母亲武姜抱有念想。

图|郑庄公讨伐叔段——示意图

随后,郑庄公直接派手下大将公孙吕率兵讨伐叔段,京邑虽然被叔段经营了二十多年,可叔段本身才能有限,其聚拢的士兵战斗力也非常差。

因此,公孙吕基本没费什么力气就攻下了京邑,随后叔段率领残兵逃到了鄢陵,但再次被公孙吕击败,最终叔段在走投无路之下,在共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叔段死后,作为主谋的武姜被郑庄公迁置到了颍地居住,因为当时的郑庄公非常怨恨母亲,所以就留下了“不见黄泉,不再相见”的毒誓。

但在人的感情中,亲情最是令人难以割舍,武姜毕竟是郑庄公的亲生母亲,所谓血浓于水,母子连心,所以郑庄公很快就后悔了。

可郑庄公作为一国君主,自然不能轻易违背自己立下的毒誓,所以郑庄公也只能在私下里思念着母亲。

图|郑庄公

如果没有意外出现,郑庄公母子怕是真的没有再见之日,就如后世的秦始皇一样,至死都没有再去见母亲赵姬。

但郑庄公和秦始皇不一样,他的手下有一位出了名的大孝子颍考叔,而这名大孝子在知道郑庄公将母亲关在颖地后,就决定对郑庄公劝谏一番。

于是,颍考叔趁着回京述职的机会,派人捉了几只猫头鹰献给郑庄公,并称这种鸟是不孝之鸟,长大后就会吃了妈妈,所以想献给郑庄公吃掉。

郑庄公听后顿时黯然不语,显然联想到了母亲武姜,而就在这时,厨师将一份烤羊肉送了上来,郑庄公此时也回过神来,连忙将一条烤羊腿赐给颍考叔,让他尝尝京师大厨作出的美味。

但颍考叔并没有立即品尝,而是用刀将羊腿上最好的肉全部剔下来,然后将其包好放入了袖中,郑庄公见状有些疑惑,就问颍考叔为什么这么做。

图|颍考叔劝谏郑庄公——示意图

颍考叔称自己家有老母亲,因为家境贫穷,母亲很少能吃到这么美味的食物,如今我在享受这等美食,可母亲却吃不到,心里有些难受,所以就想带些肉回家给母亲吃。

郑庄公听后顿时哀叹不已,颍考叔见此连忙问郑庄公为何叹气,郑庄公说颍考叔都有母亲可以孝顺,可自己身为国君,却无法孝顺母亲,并将自己苦于发下毒誓而无法孝顺母亲的事情告诉了颍考叔。

颍考叔本就是为此事而来,内心自然早有计策,于是他立即告诉郑庄公,只要在颖地挖条隧道,一直挖到黄色泉水为止。

然后在隧道里建一座地室,并将武姜接到地室里,随后郑庄公再前往地室和母亲相见,这样就不算违背“黄泉相见”的毒誓了。

郑庄公听后兴奋不已,连忙派人按照颍考叔所说的计策施行,接下来就如本文开头所述,郑庄公最终和母亲武姜重归于好,并将其接回了郑国都城居住。

郑庄公为什么要掘地见母?

因为庄公孝顺,虽然母亲不待见他不喜欢他甚至纵容小儿子欺负他,他也不能真的和母亲成为仇人;

虽然气头上说了那句“不到黄泉不见”,但是话一出口无法收回,又不能真的不再见母亲。

孝顺的庄公只好出此下策,在地底下的黄色泉水旁与母亲相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