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李建成当了皇帝,能够达到李世民的水平,开辟大唐盛世吗?
我个人认为,如果以粗暴的方式对比,李建成做皇帝应该不比李世民差;但考虑到未知因素的考量,结论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它可能是个“多项选择题”。
关于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是是非非,两部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采取了统一的立场:竭力褒扬李世民而贬低李建成。这不能完全怪史作者,一是他们能看到的官方史料就是如此,二是李世民代表了大唐皇室的正统身份,不能贬低。
历史虽然被胜利者篡改得面目全非,好在总有一些指间的遗漏。这些零零星星的史料,为我们揭开历史真相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我们就从零碎的历史史料出发,尽量客观地还原一个接近真实的李建成。
李建成的个人能力几何?
除了《旧唐书》和《新唐书》,还有一本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也是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有人说这本史料有为李渊描红的嫌疑,但考虑到其作者温大雅是李世民的心腹,他不会替李建成描红,所以从这本史料里找出来的李建成的闪光点,应该还是可信的。
《起居注》记载,起兵前李渊令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分别在河东和晋阳悄悄结交豪杰。这一点两唐书把所有笔墨放在了李世民身上,而“忘记”了李建成。事实上,当唐军打到河东时,立刻呈现出势如破竹的劲头,各路武装纷纷来投,这里面很大程度上应该就是李建成的功劳。
李建成到达晋阳后,向李渊提了个建议:行伊霍之谋。意思是效仿伊尹、霍光,废了隋炀帝改立越王杨侑。李源一开始觉得这么做有点欲盖弥彰,但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接受了。
(敲黑板)提请大家注意,李建成的这个建议非常重要!这是义军的政治口号,是正义性的舒张,纵观历史,所有成功的起义,没有哪一个不竖起一面正当的政治旗帜,它是拉拢广泛统一战线的利器。我个人认为,李建成单凭这一点,他的政治远见足以跟老爹一较高下,甚至可以说彪炳史册!
唐军从晋阳到长安的军事行动中,李建成的功劳明显要高出李世民一筹。攻打西河郡李建成是主帅,李世民跟随。
建策霍邑之战,两唐书把功劳归为李世民一人,而且用了大量生动的文学描写手法衬托,但从《起居注》记载看,这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柴绍三个人共同的主张,其中柴绍和李建成应该是主要功劳,因为他们二人从河东前往晋阳经过霍邑时,已经对霍邑有所考察。
霍邑之战中,两唐书记载宋老生被李世民部下所杀,甚至还说李渊和李建成经不住打击逃跑,李建成还在逃跑中掉下马,靠李世民的搭救才免于难。但你读两唐书,其中逻辑关系根本衔接不上,而《起居注》则很清晰,整个过程就是唐军以李建成、李世民引诱宋老生出战,不存在失败逃跑,且宋老生被自己的部下卢君谔所杀,不是李世民。
攻入关中后,李世民也是最为李建成的副手作战。所以,主流观点认为,在攻入长安前,李建成的军事贡献率,明显高于李世民。
此后,李建成率军出征的机会不多,他过司竹之乱、接应安兴贵平定薛举、平定稽胡帅刘仚成叛乱、打败刘黑闼统一河北。虽然李建成的这些战功足够闪耀,但是要跟李世民比确实差距比较大。
不过这不能说明李建成军事能力不够,而是作为储君的他,把绝大多数时间用来协助李渊处理朝政了。这种工作不像军功那么显眼,这就是李建成比较吃亏的地方。
温大雅对李建成有过一个客观的评价:“太子及(秦)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温大雅后来被李世民派驻洛阳,全权替他经营秦王系政治基地,是李世民核心中的核心,连他都承认李建成有“圣略”,士庶归心。
同时,李建成在处理朝政期间,没有任何负面新闻,这说明他的理政才能得到了公认,否则李世民肯定会把它当反面教材大书特书。
从以上细节不难得出结论:李建成军事才华与李世民不相上下,但军事贡献率不如李世民;政治才华方面李建成远超菜鸟李世民。
李建成的品行能算几等?
司马光曾经夸赞李建成“有泰伯之贤”,这话一点不假。在攻打西河郡时,李建成严肃军纪,禁止士兵劫掠,行军途中所需物资,一律花钱跟老百姓买。在军中他能做到与士兵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化。
正因为如此,百姓拥护,部下愿意效死力,从出发到拿下西河班师回到晋阳才九天时间,李渊兴奋地说,照建成的用兵方法,我们一定横行天下。
李建成短暂的一生没有好酒好色的绯闻,没有贪财好货的记录,没有滥杀无辜的暴戾,没有听信谗言的短板,所以他在朝野上下人望非常高。
即便他与李世民的兄弟相争,李建成始终坚持一个底线:不能骨肉相残,只剥夺李世民的兵权,削其羽翼。而李世民呢?下手非常狠,直接要了哥哥和弟弟的命!所以魏征才说,假如太子当初听我的就不至于如此。
李建成是失败者,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品行,不能抹杀他的人性光辉。
兄弟阋墙到底谁是谁非?
那么,玄武门惨案的责任全怪李世民了?也不能这么说,我个人认为,从道义上李世民要受到谴责,但从政治利益大格局看,哥俩都是被势力裹挟了,结果并不能完全按他们的意愿发展,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哥俩的矛盾从李世民打败窦建德和王世充开始爆发,由于秦王系收拢了一大批关东集团降将,这些人与李渊的关中集团并不一条心,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只能围绕李世民构建新的利益体系。
所以从那一刻起,李唐事实上已经被两京势力分裂为两大政治派系。对李渊和李建成来说,关东集团必须被打掉,对李世民来说关东集团就是自己的政治之根。
所以,刘黑闼二次叛乱时,李渊冷藏了李世民,让李建成出马,目的就是瓦解关东集团。也因此,李世民抓紧以洛阳为中心,营建自己的政治大本营。
其实李世民也知道自己没有嫡长子的身份优势,他也想过退而求其次,可问题是秦王府的部众不答应,他也是被一步步推向了兄弟决裂的境地。哥俩唯一不同的是,李建成的底线是人伦之亲,李世民的底线是政治利益。
到此就可以回答题干问题了,兄弟俩究竟谁更适合当皇帝?
从个人能力上看,李建成军事贡献率虽低,但军事才华未必在李世民之下,而李建成的政治才华却要明显高出李世民一截。从德行上看,无疑李建成要远高于李世民。
因此,如果只作简单粗暴的比较,我认为李建成要是做皇帝,至少不会比李世民差!
可是,这么比较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政治,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事实上很好地处理了关东和关中两派的政治纷争,李建成能做得到吗?不好说!
李世民能在玄武门之变后迅速稳定局势,其实占了一个身份的优势,他出身关中豪族,因此关中势力对他们的兄弟之争可以睁一眼闭一眼,谁赢了就投靠谁。李建成呢?关中势力可以支持他,东东势力也会支持他吗?
不一定!
李世民为了经营关东,做了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小动作”,比如他连娶两个寡妇,韦贵妃和韦尼子,其中韦尼子还是王世充的儿媳,李世民杀了王世充的儿子,夺了人家儿媳,其中有何蹊跷呢?为了拉拢韦氏家族!
当初刘黑闼二次反叛,魏征坚持要求李建成出马,就是看到李世民与关东集团利益捆绑在一起了。关东与关中两大集团,李世民能以身份优势将他们融合在一起,李建成靠什么呢?
对不起,不知道。也许他可以凭借出色的政治才华征服这些关东豪族,也可能关东豪族又出现一个窦建德、王世充,再次与李唐分庭抗礼。
因此,从政治角度看,未知因素太多,不好判断!我个人倾向于李建成不会比李世民差,尽管李世民已经非常出色。
假如李建成当了皇帝,能够达到李世民的水平,开辟大唐盛世吗?
唐武德九年,时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内发动兵变,诛杀了一母同胞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在逼退老爹唐高祖李渊成为皇帝之后,李世民为了给自己这段近乎“谋逆”的过往遮丑,开启了帝王“指导”史官工作的“先河”!在李世民的“精心指导”之下,息隐王、隐太子李建成成了真正的“隐”——陷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中国古代《谥法》对隐的解释)。不显尸国、不尸其位……李世民给胞兄这么一个谥号,无非是在强调李建成无才无德,不配皇太子之位,自己才是“真命天子”!那么,李建成真的无才无德吗?假如他成了皇帝,能够达到李世民的水平、开创另一个“盛世”吗?
行政方面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渊彼时已经结束了“纠结期”,坚定了让李建成接班的想法。为了避免李世民尾大不掉、倒逼李建成,李渊已经在着手削弱李世民的实力,为李建成将来顺利接班铺路了。著名的“张亮谋逆案”(不是麻辣烫、也不是爸爸去哪儿)其实就是李渊对李世民下手的第一步!说白了,彼时的李世民通过正常途径接班已无可能,而且已经被父亲逼到了墙角,所以才铤而走险发动了那场军事政变。
换言之,李渊对李建成的能力还是比较满意的。李渊曾经为立储的问题纠结过,如果李建成真的无法胜任皇太子乃至皇帝的角色,李渊似乎不太可能仅仅因为拘泥于“嫡长子继承制”就置江山社稷于不顾。别忘了,隋炀帝杨广和李渊可是表兄弟!隋王朝二代而亡的教训历历在目,选错接班人的严重后果李渊不可能不清楚!而且,在李渊太原起兵之后,李建成就担起了留守大后方的重任,大后方的行政性事务和前方大军的后勤保障几乎都是李建成负责的,他干得非常好!这起码说明,李建成的行政能力和总揽全局的功夫还是比较到位的,这不正是当皇帝所需要的吗?至于上马打仗,历朝历代有几个皇帝“御驾亲征”过?
因此,李建成如果当上皇帝,行政方面几乎不需要作任何适应,驾轻就熟。反倒是李世民,行政这一块其实是个短板,他个人更多地还是侧重于军事领域,行政方面主要还是得益于用人,如房、杜、长孙等等,都是行政方面的大才。
军事方面李建成作为李渊的嫡长子兼法定继承人,出于安全和稳定的需要,从太原起兵一开始便失去了上战场的机会。但是,这并不代表李建成缺乏军事才能。一母同胞的三兄弟,李世民可以披挂上阵、李元吉甚至能和尉迟敬德打成平手,说李建成手无缚鸡之力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换言之,李建成很可能军事素养也是非常不错的,只是因为嫡长子这个身份,失去了表现的机会。
除此之外,李元吉敢于挑战悍将尉迟敬德,说明他这个人在武力方面还是颇为自信、甚至自负的。如果李建成真的一无是处,李元吉似乎不太可能甘心跟着他,不是吗?更何况,打仗并不一定要亲自披挂上阵,只要用对了人,同样可以达到目的。李元吉本身就是一等一的战将,在太原起兵之后也立下了不少军功,李建成只要用好了他,与自己亲自上战场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
用人方面著名的凌烟阁功臣图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唐王朝就是李世民手下这帮人打下来的,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其实,这完全是错觉,为什么?因为“玄武门之变”后与李世民不对付的人都被安上各种罪名灭掉了,哪里还有资格上凌烟阁功臣图?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世民的天策府虽然拥有了与李建成的东宫一样建立官署的待遇。但是,天策府的规模并没有超越东宫,充其量也不过就是打个平手。换言之,李建成手下也是有自己一派势力的,李世民手下非常著名的诤臣魏徵,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其实就是李建成的人!
因此,如果李建成当上皇帝,手下未必就没有房杜之才、尉迟之勇!更何况,李世民能够将魏徵纳入麾下,李建成难道就不能把房、杜、尉迟这些人收编吗?很有可能。这些人之所以撺掇李世民发动军事政变,说白了无非为了自己将来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如果李世民败了,他们会跟着殉葬吗?恐怕未必!到时候,李建成是大唐的储君、大唐的皇帝,而这些人本就是大唐之臣,被李建成收编是“理所当然”!连魏徵那样“背弃旧主、改换门庭”的黑锅都用不着背……
纳谏方面李世民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虚心纳谏。其实,恐怕也未见得有多虚心!魏徵之所以出名,不在于他的行政能力,更多地还是因为他敢于“逆龙鳞”。李世民能够容忍魏徵那么多年,而且还高官厚禄供着,在后世史家心中给皇位来路不正的李世民加分不少。
但是,魏徵最初的主子并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魏徵能够在李建成手下待那么久,可见李建成的容人之量恐怕未见得比李世民差,不是吗?魏徵能够逆李世民的“龙鳞”,难道就不会和李建成顶牛吗?这种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可李建成并没有把他怎么样,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再就是关于魏徵当初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时李建成没有采纳的问题了。其实并不是李建成不“纳谏”,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位胞弟会那么快动手!在李建成看来,自己有老爹的支持,手里又有人、有兵,收拾李世民将来有大把时间,根本无须急于一时,他根本没有想到李世民会铤而走险发动军事政变。很可能李建成还是想借助父亲李渊、通过“合法”手段拿下李世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所谓“张亮谋逆案”的原因。魏徵的建议虽然有理,但并不符合李建成的策略,自然也就不被采纳了,这并不能说明李建成不虚心纳谏。如果李建成当上了皇帝,未见得就不是一位虚心纳谏的皇帝!只可惜,老天爷没有给李建成这个机会!
综上所述,无论是行政、军事、用人还是纳谏方面,李建成并不比李世民差多少,甚至不少方面比李世民还要更占优势!因此,如果李建成当上了皇帝,未见得就不会出现另一个“盛世”。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只可惜,李建成似乎过于低估自己这位胞弟了,以至于没有刻意去防范其发动军事政变这一点,最终让李世民钻了空子、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因为事起突然,李建成、甚至李渊都猝不及防,根本来不及作出及时应对,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凭李世民宰割了……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虽然有其必然性,但还是存在很多偶然因素的。如果彼时李世民不是身居长安,恐怕很难有机会得手。毕竟李渊并不是傀儡皇帝,他之所以没能作出及时应对,只是因为事起突然,根本来不及调兵勤王。等反应过来时,自己的性命已经控制在了前来“护驾”的尉迟敬德手中,李渊也只能乖乖就范。
假如李建成当了皇帝,能够达到李世民的水平,开辟大唐盛世吗?
李建成如果当了皇帝,那么他面临最紧迫的急需处理的问题有四个:
一、如何对待大唐开国皇帝李渊。
二、如何对待秦王一派的人马。
三、如何处置有拥立之功的李元吉。
四、如何面临突厥颉利可汗南下。
这是李建成要坐稳皇位的必须要面对的事情,也是必须要处置的事情。
如果这几个问题处置不好,那么李建成连皇帝宝座都坐不成,更何况是开辟大唐盛世这么庞大的事情了。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李建成当了皇帝能不能处置好这些问题。
如果李建成能当皇帝,那么必然是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失败被杀,李建成取得了最终胜利。
那么接下来李建成将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大唐开国皇帝李渊。
李渊这个人并不简单,帝王权谋那一套玩的溜。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互相争权夺利,其就是幕后操盘手。李建成实际上就是李渊的旗子。
秦王李世民因为大唐建立初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成了大唐的第一功臣,可谓是功高盖主啊。加上李渊封李世民做尚书令中书令,李世民成了宰相,加上李世民又掌握兵权,而且担任太尉,李世民也是大唐的权臣。
自古以来权臣和皇帝必然会进行权力争斗,权臣会威胁皇帝的地位,甚至篡位夺权,比如曹丕董卓王莽,最近的就是隋文帝杨坚。
不过李渊比较狡猾,感觉到李世民对皇权的威胁,没有自己出手,反而一步步扶持李建成,将其推到台前,给其一定的行政权力,站出来和李世民一较高下。
当然李渊这么做,也激化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最终没有把控住局面,导致了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结果。
李渊作为开国之君,手中掌握最高权力,还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如果李建成干掉李世民,不出手收拾李渊。
那么李渊回过头来就会收拾李建成。所以李世民做的比较聪明,玄武门收拾了李建成,便派尉迟敬德前去逼宫,让李渊退位。
那么,李建成要想皇帝做的稳定,也得逼迫李渊退位。可是李建成这个人有点优柔寡断,明明和李世民已经水火不容了,还是不听魏征杀了李世民的绝佳建议。
所以,李建成有可能也处理不好李渊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李建成别说开创大唐盛世了,能不能稳坐皇位还是个问题。
假设一下,李建成能处理好李渊,那么李渊的下场是什么?一、被杀。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将士杀红了眼,李建成派将军逼宫,李渊不答应,结果将军一刀结果姓名。
二、李元吉也想争夺皇位,李建成逼宫的人中有他的人,李元吉故意使坏,其手下人杀了李渊。
三、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样,夺了李渊的权力,但是皇帝的待遇不变,最终李渊颐养天年。
李建成如果善待李渊,还好。如果李建成杀了李渊,那么,李建成就会背上杀父弑君的名号,李建成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李元吉正好可以借这个口号,来反对李建成。那么唐朝真的是天下大乱了。
接下来李建成要面临的是如何正确对待秦王一派的人马了。秦王一派的人数量庞大,能臣武将众多,大多数都是后来贞观中的文武能臣。比如武将有长孙无忌,李世勣,侯君集,尉迟敬德,程知节,秦琼等人,当然连李靖也和李世民有关系。
文臣有房玄龄,杜如晦,萧瑀,虞世南等秦府十八学士。在地方上李世民的大本营是陕东道行台,就是今天的河南一带。
尤其是秦王党的人跟随秦王南征北战,在军队中的根基很深,一旦秦王失败,那么军队中的高层将领必然会被清洗。
这就意味着大唐军队的指挥系统被干掉了,普通士兵可以抓壮丁,但是将军可不好培养啊。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那么李建成是杀了这些人,还是放了这些人。如果李建成杀这些人,必然会损失掉文武能臣,离开创盛世就差远了。
因为人才是开创盛世的基础。开创盛世不是一个皇帝的事情,而是一个政治精英集团的事情。
隋末乱世中人口减少很多,大量人才也在战乱中丧命。秦王一派的人都是经历隋末乱世劫后余生的人。
在唐朝初期这样的人才可不容易轻易找到,杀了可就真的没了。李世民懂这个道理,杀了李建成却不追究其手下人的责任。
如果李建成不杀秦王党,也不会重用秦王党。因为秦王一派的人太多了,而且在军队中的根基很深。
李世勣、侯君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等人必然会被调离军队系统。如果外敌来犯,或者有人作乱,那么就难以处理了。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处理李元吉,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李元吉必然有巨大的功劳。可是李元吉是什么人啊,玄武门之变前,他首先有军权,而且还是侍中,拥有行政权。
李建成如果当了皇帝,那么该如何封赏李元吉呢?爵位李元吉已经是齐王了,权力也够大了。
如果李建成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让李元吉当皇太弟。李建成当了皇帝,就会发现自己的地位受李元吉威胁。
李元吉有军队的根基,也跟随过秦王参加过讨伐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战功有的,权力有的,李元吉变成了权臣。
加上初唐时期,唐朝北方有强大的突厥,东北方有强盛的高句丽,西边是吐谷浑。可以说唐朝初年危机四伏。
李建成因为外敌的存在,要倚重李元吉。让他带兵征讨,那么随着李元吉战争胜利,那么李元吉功劳之大,除了皇帝没啥可封。
那么,李建成和李元吉之间必然还会有一波争斗,兄弟相残的戏码会上映。要么李建成杀了李元吉,要么李元吉干掉李建成。
假设,李建成干掉了李元吉。那么李建成无疑就是杀戮功臣,无情无义的人,这样做会让其他人寒心。
李元吉在唐朝初年也是带兵打仗的,在军队中的关系也不一般,这次李建成必然会清洗军队的人。
这样一来,大唐军队被接二连三的清洗,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有经验的懂军事的将领被干掉或者是被撤换,唐军的指挥系统,作战能力无疑会大打折扣。
李建成如果能妥善处理前三个问题,那么重要的问题也得解决,就是如果面对突厥颉利可汗南下的问题。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认为唐朝发生了政变,权力刚进行交接,处于比较虚弱的状况,也是有利时机。
于是突厥颉利可汗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到达了渭水北岸,兵锋直指长安。最后李世民率领六骑去见颉利可汗,签订了城下之盟,进贡了大量金银。
之后,大批唐军赶来,颉利可汗也接受了盟约,开始撤兵。于是李世民争取了几年的宝贵时间,开始励精图治,终于在贞观四年,干掉了东突厥。
李建成当了皇帝,颉利可汗也会南下的。那么李建成该如何面对呢?硬刚,兵锋相对,那是愚蠢的策略,大唐刚刚建立,立足未稳,加上经历了政变。
李建成也一定要采取李世民一样的政策,向突厥称臣纳贡,进献金银。只不过李世民没有割地,李建成会不会割地就不知道了。
如果李建成割地了,加上军队系统被破坏,将领被清洗掉了。军队作战能力下降,无法洗刷耻辱,那么大唐必然会开启北宋模式,就没有啥大唐盛世了。
当然假设李建成能够善待秦王党,能够重用秦王党。甚至突厥发生了内乱,没有起兵南下,李建成有足够的成长时间,那么其能开创大唐盛世吗?
假设李建成能够处理好以上的这些事情,那么开辟大唐盛世,还有四个问题要处理。其一、处理官员众多的问题。
其二、处理王爵太多的问题。
其三、恢复隋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
其四、消灭强大的外敌,给大唐盛世创造一个稳定平和的国外环境。
官员太多的问题,是必然要解决的,也是必须解决的。这是唐朝开国时期的非常手段,统一后必然要取消。
唐朝开国时期,李渊为了拉拢人心,对立下战功,或者其他贡献的人,就大封官职。李渊封的是文武散官,也就是有官员的称号,有品秩却没有官员俸禄。相当于候补官员。
除了封文武散官,还得封实职啊。可是大唐的官职就那么多,为了让功臣有职务。李渊就开始大肆增加地方行政机构和区划。
比如唐朝初年的地方州县的数量比隋朝增加了一倍。而经过隋末乱世后,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这就导致了官多民少的结局。
官员多了,那么百姓的负担就重。除了要缴纳税负,还得养官员。行政区划太乱,太杂,也导致了效率低下。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贞观元年就改革地方机构,裁减和合并州县,将全国分为十道,设三百余州,一千五百余县。
地方机构精简后,李世民还改革了中央行政机构,开始裁减中央冗员,文武官员由两千多人裁减为六百四十三人,节约了大量的俸禄开支。
将多余的官员裁撤了,这样一来,就得罪了大量有利益的人员。李世民就敢这么做啊,因为李世民的功劳大,可以压制这些人的反对意见。
李世民不能不裁撤这些人,这些人的俸禄占据了大量财政支出,加重了百姓负担,不利于休养生息,恢复民力。
唐朝初年李世民在暗中准备厉兵秣马,要干掉东突厥。那有那么多闲钱来养闲官。
李建成也得面对这个问题,那么李建成会怎么做呢?如果他和颉利可汗签订了盟约,李建成也想着要洗刷耻辱,这样的政策推行,李建成也可以施行。
李建成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在唐朝开国的战争中,没有立下赫赫战功。如果强行推进这些改革,那么以李建成的威望还压制不住反对意见。
李建成必然要拉拢人心,将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才能搞这些改革。李建成必然要争取这些人的支持,首先就得维持这种状态两三年。
两三年后,李建成能不能顺利推行这些改革还是另一回事呢!当然假设李建成也能推行这些改革。
封爵太多的问题也是李建成必须要解决,必须要处理的问题。主要是李渊当时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对李氏同族同姓人,远支旁系的人,封了大量的王爵,尤其是郡王封的太多。
这些人除了李孝恭,李神通,李道宗这几个人还能有战功,有一定的作用之外,其他人的人纯粹就是在打酱油,甚至混日子。
爵位伴随着食邑,爵位多食邑多,而食邑多,就意味着老百姓除了缴纳朝廷税收,还得给王爵缴纳。这无疑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李世民一上台就认为宗室郡王封得太多,必须撤除一部分没有功劳,没有苦劳,混吃等死之人的爵位。
李世民:“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
于是李世民对郡王爵位进行调整,对几个有战功的,比如李孝恭,李神通,李道宗等人的郡王爵位保留,其他郡王均降为县公。
这个问题,李建成也得面对。李建成该如何处置呢?一、和李世民一样搞。二、操持不变。
分析一下,李建成能不能学李世民这么做呢?首先这是行不通的,李世民能够这么做,是因为李世民这样做是在政治上争取多数人的意见。
尤其是功臣派的意见,这些人在大唐政坛上是多数人。因为这样做施行了有功必赏的原则,对功臣派比较公平。
这些没有功的郡王也不敢说什么?最起码他们反对的话,功臣派就可以起来反对他们,可以压制反对意见。
李建成如果这么干,行不通。因为其必须要政治上争取多数人的意见,而李建成如果当了皇帝,那么功臣派就得被清洗一半。
这时候,这些没有战功却获得王爵的人成了大唐政坛上的多数派。李建成如果还想当皇帝,还想手下有人为自己办事,李建成必须得拉拢,压制功臣派的意见。
如果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样搞,那么无疑是打了自己脸,李建成本身的功劳不大,这个样子能当太子,还能当皇帝,这些人没有战功,就不能当郡王了吗?
李建成必然短时间内无法改革爵位太多的问题。这是必然的,这是李建成面临的政治形势导致的。
假设李建成也能和李世民一样做到了以上两件事,那么李建成还面临一件事就是恢复社会经济。这是个紧迫的问题,也是涉及民生的问题。说其紧迫是因为隋末人口减少了,人口是资源,人口减少就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涉及民生老百姓经历了战乱,早就穷的叮当响了,所以需要朝廷维持秩序,安定社会,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恢复经济。
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做的呢?贞观二年,有人认为宫中的宫女太多,一方面花费了太多的财政支出,一方面也会导致民间婚娶的女子太少,无法增加人口。
中书舍人李百药:“太上皇(高祖)官及掖庭宫人,无用者尚多,岂惟虚费衣食,且阴气郁积,亦足致旱。”
李世民执行了一项政策,就是放三千宫女出宫,和适龄青年婚配,缓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
这只是李世民实施的政策中的一项而已,李世民继承并完善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了农民赋税劳役。安定了生产,农民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当然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难度,李建成应该能够做到,只不过执行程度有可能有差异。
因为李世民首先搞了政治改革,进行了机构调整,简化了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办这些事情才能顺风顺水。
如果说以上的事情容易办,李建成都可以搞定,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难了,那就干掉东突厥,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难办是因为李建成要想皇帝,就必须干掉李世民,那么两人一定会发生你死我活的争斗,李建成如果胜出,必然会清洗军队,因为军队是李世民的基本盘。
好多将领会被干掉或者调换。这些从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将领一旦被撤换,那么想要培养另一批是困难的。
这件事情就做起来比较困难了,大唐精锐部队是李世民的玄甲军,大唐最优秀的将领也是李世民的部下。
李建成要想干掉东突厥,不可能像李世民一样一战定乾坤,只能是持久战。李建成要完成就难了。
如果李建成不干这件事,就不要说什么开创大唐盛世了。什么是大唐盛世,大唐盛世就是皇帝来早朝,和大臣商量灭哪个国家呢?
其前提条件就是干掉东突厥。东突厥是正北方的强敌,隋末的刘武周、窦建德、刘黑闼、梁师都等割据势力都和其有来往。
东突厥还在定襄扶持了杨隋小朝廷,可以吸引一部分跟隋朝有关系的人。甚至大唐内部有什么人想叛乱,也一定会跟突厥联系。
如果东突厥不除,唐朝内部人员作乱,就无法保证什么大唐盛世了。人家随时骚扰,就会搞的李建成焦头烂额。
假设李建成干掉了李世民,没有杀李世勣、侯君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等将领,只是将这些人安排在了其他部门。李靖跟李世民有联系,被闲置。
李元吉也对李建成俯首称臣,没有啥野心。李建成起用了李孝恭等宗室率领兵马,出关作战,经过几年的战争灭掉了东突厥。
如果以上的问题都解决了,还没有啥后遗症,李建成还开创不了大唐盛世,这是怎么说呢!
李建成想要创造大唐盛世,还得要活的长,最起码也得活个六七十岁,在位时间得三十年以上。还能选择好接班人,不发生政变,维持这种局面。
李建成最吃亏的就是唐朝建立后,失去了领兵作战的机会,这让李世民在军队中建立了稳固的根基,也建立了巨大的战功。
结果导致李建成的功劳不高,军队中的根基不强,这样的身份当皇帝,威望不高,又得防止军队。
这些事情李世民能够做到,李建成就未必了。
所以,李建成当了皇帝能够让天下太平,至于创造大唐盛世,这就有点悬了。
假如李建成当了皇帝,能够达到李世民的水平,开辟大唐盛世吗?
历史上李建成并没有当上皇帝,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准确的答案,只能分析一下。
小编认为李建成治理天下水平要高于李世民!
李世民是个阴谋家,爱玩阴的,他胜就胜在自己比李建成更阴毒,正是因为他在竞争储位时候失利他才会玩阴的,所以事实证明李世民在和李建成的正面较量之中一直处于下风!
李建成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宽仁,喜欢招贤纳士,而且善于纳谏。所以有很多朝臣都是死命拥护李建成的,一来他是长子,二来他是一个治理天下的好材料。
如果仅仅是因为一些朝臣支持李建成的话可能会多人会说李建成结党营私,但是事实上不仅是很多大臣支持李建成,就连他们的父亲李渊也是站在李建成这边的。
就在李建成和李世民水火不容的时候,李渊曾经打算让李世民远离京城,给他一个封地。但是后来考虑到如果李渊离世的话唐朝可能会分裂,所以后来李渊和李建成采取政治打压李世民的方式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如果李世民各种表现真的处处优于李建成的话,李渊是不可能一心培养李建成的,也不可能会让李世民远离朝廷的,只能有一个解释:在李渊的心目中李世民非治世之才,或者说李世民的治世能力不如李建成。不然李渊即使不传为给李世民,必定也会很疼爱他的,但是事实上李渊对待李世民的态度并不是这样。
又有人会说事实证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有多么的厉害。但是你真的和隋朝以及李治治理时期比的话,所谓的贞观之治根本不值一提。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篡改历史,我看也是这样,不然不会有那么多解释不通的唐朝历史。
最后说一下魏征的态度吧。魏征原本是跟着李建成的,曾建议李建成干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比较宽仁,并没有下手。等到李世民下手之后李世民捉住魏征,而魏征确实对李世民破口大骂,可见李建成是一个值得魏征拼命拥护的明主。
而且魏征死后李世民曾经把魏征的坟掘了,因为怀疑魏征生前参与谋反,所以说魏征可能从始至终并没有对李世民真正的忠心耿耿过,只能说明李世民并非明主,或者说在魏征心目中李世民不如李建成!
假如李建成当了皇帝,能够达到李世民的水平,开辟大唐盛世吗?
历史没有如果,皇帝当然还是李二。
本人以为,李建成也有才能是不假,但是比起李二来,还是不如的。
李二作为一个马上打天下的王子,无疑在军队当中威信很高,而且李二善用人,也信人,一帮人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对他忠心不二,
关键是李二胸襟宽广,除了善待自己的功臣,对建成手下的人也一样善待,知人善用,最著名的便是魏征,
也就是说,李建成常年位于京城长于京城治理民生治理,但是在军事方面的权威逊于李二,
但是从历史实践来看,李二的文治能力一样比起李建成毫不逊色,甚至在用人方面我认为是高于建成的,
所以说从胸襟,从用人,从格局,从军事,从文治方面来看,李二综合能力远远强于建成,虽然有玄武门一事,但瑕不掩瑜。
李建成若当上皇帝,那么唐帝国首先便要陷于内斗,因为李二冒着生命危险为唐帝国立下的汉马功劳,说是功高盖主一点都不为过,那么自然会是皇帝喉上的一根刺,随时面临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但是李二身边能人良士太多,他们也会劝说,也绝不会让李二陷入乖乖受死的局面,所以内战会一触即发,本来李二在军中威信颇高,所以若那时李二造反,李二胜算应该是颇大的,
就算李二老实忠君不造反,或被建成夺权,这并不代表着建成会一帆风顺,因为还有一个曾经的合伙人皇太帝元吉在一旁盯着呢呢,卧榻之侧,芑容他人在畔,建成这个皇帝坐着也不会舒心。
为了夺权,建立自己威信,建成大有可能打击李二的军队势力,以及李二在军中的旧人,只启用自己的人,这样面对外敌,未必会出现有效的策略。
而且为了打击李二,以及后面来自李元吉的威胁,建成由于是太子继位,明正言顺,为了保护自己的位置,未必不会用极端的手段铲除所有敌对势力,因此,腥风血雨是避免不了的。
所以我认为建成当了皇帝,文治武略比不上李二。
有很多人只会说李二玄武门事变残忍,只会那魏征说建成如果听了他的话,就不会怎么怎么,然而却忽略建成请李二喝酒,李二吐出了血,李二身边人也在建议李二动手,李渊与建成也在瓦解天策府势力,李二迟迟没动静,最后李二的心腹房杜二人被迫离开京城时,李二才恍然大悟,极力追回二人,到那时李二才下定决心,由此可见,李二也是念着兄弟之情才会迟疑,但是到了鱼死网破,水火不容之际,那所谓的亲情只能往后,只有更决断更果断的人才会取得先机。
在说了,也有人说的对,玄武门事边是李二心里的一道刺,为了证明自己当皇帝没错,李二也可能约束自己,尽力做一个明君,毕竟从他与史官的谈话,可以知道这位帝王是在乎身后名的。
而李建成顺其自然登位,没有了弑兄的约束,谁能知道以后会变成怎样。
最后总结的是,贞观之治只能是李二开创,
李建成若登皇帝,不太看好他能开创出另一个贞观
因为像李二这样一个不屠杀功臣,以才用人,不屠对手势力及其手下,能从善如流,文才武略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得。
假如李建成当了皇帝,能够达到李世民的水平,开辟大唐盛世吗?
李建成当了皇帝,达不到李世民的水平,开辟不了大唐盛世。但是,李建成会是一个很好的守成皇帝。为什么,这样说呢?咱们不去比较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只从玄宗门政变的前后因果来分析一下。
一,在施用人才方面,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玄武门政变结束后,李世民曾经问魏征: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言外之意,李世民在指责魏征曾经给李建成出过不利于李世民的计策。魏征说:假如前太子要听我的话,事情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来,至少,魏征曾经给李建成出过类似于玄武门之变的计谋,但是李建成没有采纳。
再有,李建成是一个太子,政治地位要比李世民优越的多,但李建成手下有名的谋士也只有魏征,王晆,军事将领也只有薛万彻,韦立等廖廖数人。说穿了,李建成没有充分意识到人才的作用。
史书的记载中,每遇大事,能和李建成坐到一起商量研究的总是李元吉,很少有其余的人。
二,在管理,统领下属方面棋差一着。
后世的人们,都认为李建成的失败是运气太差。因为,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也策化了一个昆明池之变,只是因为李世民提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才失败。
但是,人们却忘了,玄武门之变致所以提前,是因为,昆明池之变的计划被李世民提前得知,才有了玄武门之变的提前发生。原因,是李建成的一个手下叛变了。
无独有偶,杨文干谋反事件,差一点把李建成从太子一位上掀下来。其原因,也是李建成手下的尔朱焕,乔公山的临阵告密。
为什么如此严重的事情能一而再地发地呢?一个人,一个将来要管理国家的人,为什么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跤呢?
反观李世民,在局势相当危险时,程知节冒着杀天危险抗旨不去外地,尉迟敬德面对巨额财富不动声色。这恐怕,不能单单说一句,谁的个人魅力有多大就能解释通的问题吧。
三,没有危机感,对局势的敏感度太差。
玄武门之变能够成功,最关健的一点是撑握玄武门禁军的头领常何被李世民提前二气按排到了玄武门这个位置上。李世民这样做,就是为了以备不预之需。
即便有王晊的叛变,使得李世民有了准备,但是,如果李世民没有准备,仓促之间能策化的如此周密吗?原因无它,李世民早有危机感,一但敏锐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发动起来。
那么,李建成难道对李世民的发难就一无所获吗?显然不是,政变前夜宫内张婕妤就送出来过消息,进宫前,李元吉也提醒过李建成,可惜,他都没有听进去,终酿成大祸。
综上所述,虽然都是小例子,和治理国家好象不沾边。但小事也能看出大格局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