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在位仅55天便被废,为什么?

表面上看,李显才“满月”就被废,是“小孩”任性耍脾气,挨了老妈板子。其实背后的原因没那么简单,它是武则天、裴炎和李显三人之间桌底下的一场暗斗,裴炎“不讲武德”,勾结武则天背后给了李显一闷棍。

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

有一天李显对宰相裴炎下了一道命令,要求调豫州刺史韦玄贞入朝为侍中。裴炎顿时血往头上涌:陛下,韦玄贞刚刚从八品的参军升任四品的刺史,才几天时间又升任一品宰相,这不大合适吧?

唐朝跟汉朝的丞相制不同,实行的是群相制,由中书省的一把手中书令、尚书省的一把手尚书令,和门下省的一把手侍中,以及三省获得“同门下平章事”资格的二把手,共同构成宰相班子,其中中书令与侍中的地位最高。

李显的这道命令,等于把一名小“科长”,直接提拔为“总理”。韦玄贞什么人?凭什么不买票就直接坐上火箭了呢?原来他是李显的老丈人。

你这不是赤裸裸的任人唯亲么?虽说皇帝一言九鼎,但国家大事哪有如此儿戏的?所以裴炎表示坚决反对。

裴炎的表态让李显大为光火,因为如果他不点头,圣旨等于马粪纸!

唐朝的朝政决策和执行流程很复杂,首先无论谁有什么议案,先要经过宰相班子讨论形成决策,再由中书省按决策意见拟定草案和圣旨,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审核通过后,再加盖玉玺生效,交由尚书省执行。

也就是说,如果裴炎不同意皇帝的意见,决议就不能形成,李显哪怕撒泼打滚也无济于事,二人就这样杠上了。

李显到底年轻,一怒之下没把住嘴,说了句负气的话:韦玄贞是我老丈人,我把天下给他也无不可,何况一个宰相!

李显这句话分量有多重?后来无辜躺枪的韦玄贞因此被削职流放,当年就死在流放地,他的妻子、四个儿子全部被杀害!

裴炎当场就被炸蒙了,他不敢接话,诺诺而退。

当天,裴炎就出现在武则天宫中,把白天的事一五一十向太后武则天做了汇报。武则天一阵冷笑,既然他不想要这个天下了,老娘就替他收回来吧。

几天后,裴炎和另一位宰相刘祎之,以及程务挺、张虔勖所率领的羽林军,携带着武则天的废帝诏书,气势汹汹地出现在李显的宫中。

就这样,李显过了把皇帝瘾,从684年1月3日(阴历十二月十一日),到2月26日(二月初六),只当了55天皇帝就被轰下台了。

固然,李显的话确实很不恰当,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那仅是他一时气愤的过激之语,当不得真。谁要是拿这个做文章,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可武则天居然因为儿子的小任性,直接一棒子把他打死了!

政治人物的心深似海,哪有这么简单的事!这背后其实是李显、裴炎和武则天各怀心思,各耍手腕的一场“三国杀”。

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本来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他。武则天当了皇后后,第一任太子李忠被废黜,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可惜李弘命短,得病死了,次子李贤上位。

李贤也仅仅当了五年太子,就被老妈武则天废掉了。就在李显被废黜皇位的当年,李贤在流放地被逼自杀。

母子间哪来这么深的仇恨?原因很简单,李贤当了太子后,迅速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与老妈一派形成了对峙状态。武则天是什么人,连李治都被她收拾得服服帖帖,你一个小兔崽子居然敢往老妈头上爬,反了你了!

权力像毒品,沾上了就甩不脱,儿子也只能当垫脚石。李显意外接了哥哥的班,兴奋之余又有几分胆寒:老妈太凶悍,千万别招惹,得韬光养晦。

李显运气好,只“韬光养晦”了三年老爸就走人了。登上皇位的李显手握沉甸甸的玉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会儿尘埃落定了,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二哥啊你太心急,看看兄弟我多聪明。

当然,李显要想一言九鼎,就还有一件事要做:洗牌,将自己的心腹安插进所有重要岗位。因此李显在短短一个月内,频繁发布新的官员任命:

“庚午,韩王元嘉为太尉,霍王元轨为司徒,舒王元名为司空。甲戌,刘仁轨 为尚书左仆射,裴炎为中书令,刘齐贤为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戊寅,郭待举、 魏玄同、岑长倩同中书门下三品。癸未,郭正一罢......癸巳,左散骑常侍韦弘敏为太府卿、同中书门 下三品。”

这份名单有两个特点,一是宗室元老和贵胄领衔,二是太子旧属紧随其后。

李元嘉、李元轨、李元名是高祖李渊的儿子,李显的叔爷。很明显,李显希望通过“三元”的资历,带动宗室势力压住老妈的“邪火”。

刘仁轨、裴炎、刘齐贤、郭待举、魏玄同等都是太子府官员,韦弘敏还是韦皇后的族兄弟。尤其是魏玄同,曾经与上官仪一起,参与过废黜武则天的计划。

这下知道李显为何要那么心急地提拔韦玄贞了吧?这不是小孩子的任性,而是政治布局,没有自己的心腹,李显永远都是老妈的橡皮图章。

只可惜李显跟老妈相比,还是个嫩鸡仔,李贤心太急,李显也远远够不上“韬光养晦”。面对儿子的咄咄逼人,武则天岿然不动:小崽子,表演吧,有你哭的时候!她选择了冷静观察,静待时机。

恐怕武则天也没想到,有人这么快就来献“投名状”,而且此人居然是裴炎。

裴炎作为第一宰相,怎么会反对李显呢?就是那个韦玄贞的任命激怒了裴炎。裴炎其实是高宗李治生前指定的宰相,在李显的心目中,他的分量无论如何也比不上韦玄贞,甚至都不如韦弘敏、郭待举等人。

李显按自己的意愿,大量补充新人选,第一个受害人就是裴炎。“哥们你不讲究啊!”估计裴炎内心深处发出呐喊:“老子从你当太子时就马前鞍后卖命,这会儿你才登基就弄个八品官跟我分权,太过分了吧?”

政治像一架天平,怕的就是失衡。李显大幅度调整砝码,目标直指老妈,却不小心动了裴炎的奶酪。裴炎是条老狐狸,于是他干脆选择了与武则天结盟,用出卖李显当筹码换个山头。

其实对武则天来说,韦玄贞事件不足挂齿,她更看重的是裴炎等大佬的态度,没有他们的支持,她要想对儿子动手有难度,万一被指责“虐待儿童”就麻烦了。

因此,裴炎的投靠夯实了武则天的资本,也成了李显下台的直接推动力。

55天被废,表明李显真的就是个政治低能儿,他本有机会左右逢源,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可惜那时候他不认识我。我给他出一招,一定管用:

裴炎和武则天其实永远不可能和衷共济,就像当今的美俄两国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武则天能从一个小尼姑到皇后,除了个人才华,从政治上讲,她对门阀势力一贯的打压立场,切合了皇权的需求,这才是根本原因。所以武则天与李治首先是政治盟友,然后才是夫妻。而裴炎出身的河东裴氏,是唐朝著名的门阀家族。

如果李显能看到这一层,他只要想方设法挑动武则天跟裴炎之间的争斗,自己当裁判,让裴炎自己提出来:咱要不要扩大联盟对付太后,比如韦玄贞就不错。

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时,自己的羽翼也培养差不多了再出手也不迟。这一点李显真该跟汉宣帝好好学习,不读历史真的不行啊!

可惜李显不光扔掉了手中的哨子,亲自入场当运动员,又同时跟裴炎、武则天两面开火。说到底李显个人能力不足,还想一口吞下热豆腐,被废一点都不意外。

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在位仅55天便被废,为什么?

唐高宗李治死后七天,中宗李哲继位,更名为显,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一切政事暂时还是听从皇太后的安排。

即位的中宗,是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所生第三子,是他俩四个儿子中最平庸的一个。除了术士明崇俨为了排挤李贤,曾称其面相类似唐太宗皇帝之外,史书上再未见到表扬他的记载。相反,他在京师监国期间,就由于经常打猎游玩,荒怠政事,使高宗和武则天大伤脑筋。高宗临死前对这个儿子就不放心,所以在遗诏中强调武则天在非常情况下全权处理一切的必要,规定军国大事不决者,一切由武则天裁决。

尽管如此,但中宗还是想发展自己的势力,他还是快速提拔了自己的一些人。比如:将韦后的父亲韦玄贞自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又将韦后的远房叔祖韦弘敏由左散骑常待提拔为宰相。然后,他嫌后父提拔得不快速,次日又想提拔韦玄贞为宰相,还把奶娘的儿子授以五品官。

中宗如此荒谬的树立亲信,首先遭到承受顾命的首席宰相裴炎的反对。裴炎认为韦玄贞已经由一个小州的官属连越好几级而提拔为首都区的重要郡之刺史,没有立一寸功劳,二曰之内又要提拔到宰相(侍中)的高位,这不是一个皇帝该做的事。

而中宗面对裴炎的劝谏,恼羞成怒之下竟说:“我就是把天下奉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吝惜一个侍中吗?”

裴炎一听又气又怕,很快就转告给皇太后。武则天见这个儿子没出息到这种地步,可以预料到将来让他执掌天下会乱成什么样子。

但现在高宗刚死,一个多月之内就把托付给她的新皇帝罢黜,这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嗣圣元年二月初五,武则天将百官集合到乾元殿,命令程务挺等率羽林军入宫警戒,选高级卫士到乾元殿上戒护,由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负总专。在中宗和文武百官面面相觑之时,宰相裴炎当众宣布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当即命令卫士扶中宗下殿。

中宗还抗议说:“我有何罪?”武则天严厉地道:“你想把江山给韦玄贞,还说无罪!”

下来,把中宗软禁在别殿,恢复其名字为李哲。中宗的长子、皇太孙重照也受牵连被废为庶人,韦玄贞被流放到钦州。

次曰,改立第四子豫王李旦即位为皇帝,是为睿宗,改年号为文明元年。

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在位仅55天便被废,为什么?

唐中宗李显是唐朝第一个被废黜的皇帝,他初次登基在皇位此只坐了55天,随即被自己的亲妈,当时已经是皇太后的武则天赶下了台。李显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三子,他究竟犯什么错误让老妈在55天的短暂时间内赶下了台呢?这事要从头说起: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太子李显继位,当时他已经28岁了,而且在此之前有多次监国的经历。所以,按经验与资格来说亲政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喜欢权力的武则天还是以李显不熟悉政务为由,以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这让年轻气盛的唐中宗心怀不满。于是,他打算在朝廷任用、提拔自己的心腹,以便尽快向母亲夺回权力。

有了这个想法,唐中宗就大胆地赋予行动中了。这其中,他晋升了自己的岳父,原为普州参军的韦玄贞为豫州刺史。但依唐朝的官员品级,参军是七品以下的微末小官,而豫州刺史的级别则是正四品下。这样一来,韦玄贞由芝麻小吏一跃而成为地方大员了,这种升迁速度超乎他人的想象。韦玄贞并不是立了什么功劳而获得超拔的,这完全打破了官场惯例,破坏了官场生态,从而引起朝廷内外的非议。

对此,李显没有向臣子们解释,更没有放在心上。可不久,他又想升韦玄贞为侍中。按当时的“三省六部制”,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已是宰相之职了,真有点说不过去了。韦玄贞在刺史的位子上还没有坐热呢,又要来当宰相了。唐朝开国后,还史无前例呢!

如实地说:就宰相的德行、名望、功绩与政务能力,韦玄贞哪一点都不匹配!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廷内外舆论哗然,都为李显的任人唯亲表示不满。以中书令、宰相裴炎为首的朝廷大臣们开始就韦玄贞拜相一事向皇帝唐中宗发难了。

裴炎等开门见山地向唐中宗李显指出:韦玄贞超拔为刺史已严重违规了,若再升任为拜相,恐将引起不良后果。,因此这件事要着重考虑,最好是…………。唐中宗见裴炎如此不给面子,不等他话说完,就火冒三丈了,他厉声咆哮:“朕就算是将天下让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会吝惜一个侍中吗?”说罢,便令将裴炎轰出去。

裴炎懂得:如果中宗一意孤行,让自己的岳父当了宰相,不仅会引起朝廷分裂,还会败坏中宗自己的形象。事关重大,他立即向太后报告了这个情况。武则天早前也得知儿子想超拔岳父韦玄贞为相的消息,她也认为非常不合理,只是隐忍未发。现在听了裴炎的话,勃然大怒。她知道这是儿子在处心积虑地架空自己,于是长袖善舞的武则天,在与裴炎商议一番后,决定废黜唐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洎刘祎之率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

同年二月六日,身为皇太后的武则天在乾元殿召集文武百官举行大朝会,并命宰相裴炎、刘祎之及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率兵入宫。会上宣布皇太后早已拟好的懿旨:废黜唐中宗为庐陵王,并令人扶中宗下殿。而李显当时还一头雾水,便向母后询问缘由。武则天掷地有声:“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难道不是犯下了大罪吗?”。就这样,唐中宗第一次在皇位仅55天的时间,便被母后武则天废黜了。

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在位仅55天便被废,为什么?

谢谢邀请。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生的第三个儿子。

本来是轮不到他当皇帝的,但是由于在他前面的三个太子哥哥相继倒下,机缘巧合下也就由他接任太子并当上了皇帝。然而,李显仅仅当了五十几天皇帝就被废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做错了二件事并说错了一句话。

第一件事是他要升岳父韦玄贞的官,本来这也是人之常情,当了皇帝麻,心里高兴,给家人也升升官,让大家一起高兴,问题是李显给韦玄贞的官升得太高了,一下子由九品升到三品,做火箭也没这么快啊!

第二件事其实和第一件事性质一样的。李显是一个念旧的人,他要给自己乳母的儿子也升为五品官,毕竟是吃人家母亲的乳汁长大的啊!

但是,李显认为理所当然的二件事都遭到了以裴炎为首的大臣的坚决反对。

李显一怒之下就说出了让他后悔半生的话,意思是你们搞搞清楚,我是皇帝,我想把江山送给他你们都管不着。

老糊涂裴炎把李显的话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正愁找不到李显的把柄呢,这下好了,你要把江山送人?我先把你给废了。李显就这样只当了五十五天的皇帝就被逼下台了。

其实,即使李显不做这样的事和不说这样的话,他的皇位也是不会长久的。武则天当皇帝的野心蓄谋已久,她会扫清前面的一切绊脚石。李显早晚会被她抓到把柄,一脚踢开。

都说皇家无父子,其实李显更可怜,摊上武则天这样强势的母亲,不但无父子更无母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显还不如生在民间,至少在普通的家庭里,还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在位仅55天便被废,为什么?

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当皇帝,只当了55天,就被他的母亲武则天给废掉了。这件事,可以说集中体现了李显在政治上的不成熟,他确实不是一个能当大事的君王。

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显继承了皇位。当时,其实本来他应该集中对付的,是他的母亲武则天。因为他父亲李治当皇帝的时候,武则天一直把持朝政,什么事都是武则天做主,李治就负责昏昏欲睡。因此,李显上台以后,可以肯定的是,这时候做主的,一定是他的母亲武则天。

但是,李显上台后,却把政敌搞错了,他搞成裴炎去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显剧照)

李显一上台,就把他的妻子韦后的父亲韦玄贞提拔起来。韦玄贞最早只是一个小小的普州参军,李显把韦玄贞提拔为豫州刺史,接着又把韦玄贞提拔为侍中,也就是说,已经提拔为宰相了。这件事,遭到了中书令裴炎的极力反对。

为什么裴炎会极力反对呢?因为裴炎是宰相,是掌权者。李显把韦玄贞提拔为宰相,明显就是和裴炎争权。于是裴炎表示反对,他反对的理由有两个:一是提拔得太快了,让天下人不服;二是韦玄贞作为李显的妻族,这种做法也容易被人说成是任人唯亲。

李显对裴炎的反对非常生气,他说,我就是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何况是一个侍中。裴炎把李显没法,于是就把这句话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于李显说的这句话大为生气,于是就把李显废为庐陵王,把李显的弟弟李旦提拔起来当皇帝。

李显的错误在哪里?就是他搞错了对象。

前面我们说了,他的政敌应该是武则天,而不是裴炎。事实上,为了扳倒武则天,他反而应该依靠裴炎。为什么说要依靠裴炎呢?

从后来裴炎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裴炎是不支持武则天当政的,他拥护的是李唐,他在情感上与李唐是割舍不下的。

同时,裴炎是李治选定的顾命大臣,位高权重,在朝中的势力是非常强大的。李显仅凭自己,根本不是武则天的对手,只有依靠裴炎,才可以与武则天抗衡。

(裴炎剧照)

而他没有这样做,反而把岳父韦玄贞提拔起来。

提拔韦玄贞有两个坏处:一是把自己变成了裴炎的对立面,二是让武则天找到了上位的借口。

提拔韦玄贞,让裴炎非常不满。裴炎不满,他斗不过李显,因此要找盟友,于是他做了最坏的打算,把武则天拉进来。

事实上,裴炎也知道,把武则天拉进来,对李唐江山是不好的。但是李显要把他搞下台,所以他实在是没有办法,所以才用下下策,拉武则天入伙。

而武则天呢,本来想要深度介入朝廷,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李显把韦玄贞提拔起来,裴炎来告给她听,她高兴得不得了,立马就重新出山,把李显废为庐陵王,然后把听话的李旦提拔起来,武则天顺理成章掌控朝中大权。并为她最终当皇帝,做好了过渡。

看看这个李显,政治上有多么幼稚。

事实上,李显这个人,一生政治上都非常不清醒,一生都在被人利用,尤其是被他的妻子韦后利用。

也许李显确实与韦后有深厚的感情,毕竟他们在长期岁月里,属于是患难夫妻。但是个人感情,怎么能够取代政治谋略呢?

(韦后剧照)

后来李显在张柬之等人的拥戴下,发动了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李显当了皇帝。李显这时候,再一次犯了政治上的错误,他没有想过要重用那些拥戴李唐江山的大臣。事实上,那些拥戴李唐江山的大臣,对李显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这可以意味,李显是在拨乱反正。

从武周江山变成李唐江山,确实需要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让天下老百姓,让朝中大臣,重新确立李唐为正统的意识,维护李唐统治。

然而,李显在当了皇帝以后,却竟然又开始重用自己的妻族和母族,朝中大小事情,都拿去和韦后以及武三思商量,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李显不是拨乱反正,他是继续添乱!

由此,又造成了他的儿子李重俊对韦后家族以及武则天家族的不满,发动叛变。他没有站稳立场,反而帮助韦后把他的儿子拿下。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趁机发动政变,从而实现了权力从李显家族到李旦家族的完美转移。

总之,李显一生都不是一个清醒的人,不是一个聪明的政治家,所以他才造成了那样悲剧的结局。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在位仅55天便被废,为什么?

李显首次登基,在位不足两月,便被自己老娘给废了。表面原因是李显私心太重,难以堪当大任,根本原因则是武则天对权力的欲望太重,并没有想过让任何一个儿子坐稳皇位。

历史上人际关系最硬的人,莫过于李显,他爹妈分别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兄弟是唐睿宗李旦,自己还先后做过两次皇帝,尽管死后亲儿子的皇位没能坐稳,被侄子给抢走了,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六味地黄丸”的称号。

不过,当时李显登基后,武则天其实一直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这个在唐高宗时便把持唐朝权柄的女人,早已习惯了用权力控制别人,而不像臣服于权力之下,甚至连自己儿子当皇帝都不放心。

初登皇位的李显,自然是非常兴奋,以致于忘乎所以。他宠幸自己的皇后韦氏,耐不住整体听枕边风,因而决定提拔重用自己的岳父。这一行为,恰好成为武则天的一个口实,也是李显被废的导火索。

但在本质上讲,武则天废黜李显,还是因为这个女人内心的权利欲。所以,武则天废黜李显后,又把继位的唐睿宗李旦废黜了,转而自己去当一代女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