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诸葛亮这是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毒害了,要是我,刘备托孤现场就学司马懿,当场半身不遂:对不起陛下,臣有心无力,赏点银子赐我回家养老吧!
诸葛亮之所以留下美名,乃至于被后人神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兑现了那句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白帝城托孤,到去世的十一年间,诸葛亮遭遇多次内部政治危机,可是当诸葛亮去世,那些政敌无一例外地对他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比如谯周,坚决反对诸葛亮的北伐政策,可是诸葛亮死讯传来,他不顾禁令,跑到前线祭拜。又比如李严,诸葛亮死后他抑郁而终。
后主刘禅,十几年委政于诸葛亮,君臣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龃龉。蜀汉能在艰难的环境生存,与诸葛亮这个精神核心的存在,有很大关系。
总之,作为臣子,诸葛亮的威望之高,史上罕见。其实这个结果,就反证了一点:诸葛亮为了蜀汉事业,燃尽了自己,他没有私心,更没有野心。
那么,假如诸葛亮有野心,他是否具备取代刘禅的实力呢?
问这个问题的人,大概以为,连刘备都说出诸葛亮“可自取”,那就说明诸葛亮是具备取代刘禅的条件的。另外,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看,似乎把刘禅赶下龙椅不算事。北边司马代曹,西面诸葛代刘,很对称。
其实有点想当然,开篇我就已经交代,我要是诸葛亮,一开始就打退堂鼓。因为诸葛亮是在做一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集中力量对付曹魏都没把握取胜,哪来搞内讧的资本?再退一步,就算曹魏很乖,“魏水不犯蜀水”,诸葛亮也无法取代刘禅。
诸葛亮比司马懿差哪儿了呢?差环境!
司马懿为何能篡曹魏?原因就在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让帝国形成了门阀集团反制皇权的模式,当司马家族获得门阀集团的支持后,曹魏被架空就成为必然。
蜀汉不是这个情况,蜀汉是三大政治势力的鼎立状态,即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三大派系的平衡问题。
益州集团是指蜀地土著豪强势力,包括黄权、谯周、狐笃、张嶷,及一大批地方官员。东州集团是指刘焉、刘璋父子,从关东地区带过来的外来势力,包括法正、李严、费祎等。荆州集团是指刘备的老班底,包括诸葛亮、董允、蒋琬、魏延等。
益州集团根深蒂固,荆州集团虽然执政,但是根基最浅。这一点,刘备不如孙权,孙家父子几代人经营江东,“本土化”工作基本完成,取得了地方势力的支持。蜀汉不行,刘备接受益州时,东州集团就与益州集团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介入后,矛盾更加复杂。
作为外来势力,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希望通过战争统一天下,分享建国立业的红利,益州只是他们的暂住地和工具。益州则不然,他们是土著,和平对他们最有利。
荆州集团要开拓,就必须从益州集团嘴里夺食,势必损害益州集团的利益。比如刘备入川后,不断发行大面值货币,变相收刮益州豪强士族的钱财。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其实就是靠压榨益州集团的利益来达成。也因此,益州集团反战,甚至希望蜀汉快点灭亡。
刘备选中诸葛亮做辅政大臣,跟诸葛亮对益州集团的强势态度有关。诸葛亮认为,刘璋统治期间,益州之所以不强,原因就是他过于纵容益州本土势力,导致政权涣散。所以诸葛亮在担任成都留守期间,制定了非常严苛的法律,对本土豪强势力强势打压。
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的矛盾,几乎无法协调,除非若干代后,三大集团通过联姻等手段相互渗透,才能消弭。
诸葛亮辅政期间,益州集团除了邓芝、张裔等少数人,总体上受压制很严重。后来还爆发了黄元、雍闓、朱褒等人的反叛事件。
蜀汉政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生存力的脆弱。在这种状况下,假如诸葛亮想取代刘禅,会发生什么状况?
毫无疑问,荆州集团立刻分崩离析。紧接着就是益州集团借着乱局强势反弹,弄不好东州集团也会分裂。诸葛亮有能力像司马懿一样,获得绝大多数门阀士族的支持吗?
不可能,首先益州集团会站在诸葛亮的对立面。益州集团虽然已经处于被压迫阶层,可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势力,往往起决定性的就是他们。
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诸葛亮能搞定多少?不好说!比如李严,原本就不服诸葛亮,再比如魏延。甚至当诸葛亮表现出取代刘禅的野心时,原来对他忠心耿耿的费祎、蒋琬、董允等,谁敢保证他们还是“我心依旧”?
只恐怕蜀汉的政坛,将打成一锅粥,到时候益州集团一定会乘机勾结曹魏,引狼入室。那时诸葛亮面临将是内忧外患,他有那实力对付吗?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谢邀回答;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野心和实力?大家从杜甫律诗中观一斑而知全豹:(丞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谢谢邀请。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即使有,也不会实施。至于实力,有,但也不充分。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先说诸葛亮的野心。
诸葛亮是山东人,父母早亡,后随叔父移居河南南阳。按他自己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这是一种谦辞,说他虚伪也不无道理。如果他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先帝刘备三顾茅庐时,他就会和水镜先生司马徽、崔州平一样,躲起来不露面了。但是,诸葛亮后来还是答应了刘备,出山了。可见,“闻达于诸侯”的野心还是有的。
由此可见,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诸葛亮也不一定就没有,但是他不敢,或者说他知道这是身败名裂的事情,做不得。
凡是熟读《三国演义》或者通晓三国历史、《三国志》的人都知道,刘备起家的根本依据,就是“汉室宗亲”。蜀国之所以能够立国,那是因为它代表了延续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东汉王朝的正统,这是有金口玉言的汉献帝亲口称刘备为“皇叔”决定了的事。这就是蜀国的立国根本和依据。因为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都有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都相信“皇权神授”。
诸葛亮“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兼通阴阳八卦”,这么聪明绝顶的一个人,这些道理他不会不懂。更何况,诸葛亮在蜀国的权势、威望、地位,尽管有个人能力和魅力因素在内,但更大程度上说,那都是先主刘备赋予他的。假如诸葛亮学曹操故事,行篡权之实,那么,很可能诸葛亮先前在为蜀国服务的一切努力顿时会被否定殆尽。因此,诸葛亮即使有这种野心,也不会真的篡权。
二,再说说诸葛亮的实力
前面已经说过,诸葛亮“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兼通阴阳八卦”,个人魅力、能力、实力还是有的。但是他不会取刘禅而代之。如果他真那么做了,蜀国必然马上大乱。你别看当初刘备夺刘璋的蜀地,蜀地人民会接受,人家刘璋和刘备毕竟是兄弟,又都是汉室宗亲,谁当皇帝,老百姓都没有意见。但是,假如诸葛亮篡权,取刘禅而代之,不要说全蜀地老百姓不干,就是刘备手下这些所有大大小小的文官、武将都不会认可。诸葛亮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综上所述,诸葛亮就是真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也不会这么干,更没有那个客观因素。假如真那么干了,他的实力也会立刻大打折扣,遭人唾弃。
另外,历史上的刘禅也并不像我们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傻,尽管每天尊敬地称呼诸葛亮为“亚父”,但对先父给自己留下的这位托孤老臣,也不可能没有一点防范措施。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诸葛亮不可能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他有治国安邦的实为。
从《隆中对》中,可看出他的远见卓识,韬略权谋;读《出师表》,可了解他的忠肝义胆和良苦用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的座右铭,一生中始终如一,是那么说的,也是那么做的。不然,不可能被后人奉若神明。
评论历史人物,不可能作过多的假设,不然,什么都可以否定。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魏集团的发展前景明显要好于刘备,虽然曹操那里人才很多,诸葛亮未必能身为国相,但毕竟最有希望统一中国,做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功臣封妻荫子当然好于割据政权的短暂武乡侯,可是诸葛亮没那么做,因为他早就看出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必将取汉而代之,跟着曹操迟早会落下二臣贼子的骂名,这足以说明诸葛亮更看重名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诸葛亮有没有实力取刘禅而代之的实力,毋庸置疑他肯定有。刘备在世,诸葛亮基本上就是二把手,威信上足以服众,同时军政大权独揽,武能打仗,文能治国,刘禅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蜀中大臣也没有人能够制衡诸葛亮,他若有野心,即使有人反对,他完全有能力铲除异己,可他就是没有这个野心,这也是刘备敢于托孤与他的底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下一统之后,刘禅跟诸葛亮一山不容二虎,刘禅肯定会除掉诸葛亮的,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诸葛亮不忍心背叛蜀汉,必将因为自己的忠心妥协退让而不得善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有野心,就会培植实力,诸葛亮是具备培植自己个人势力这个能力的。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没有野心的诸葛亮就不会去刻意培植自己的实力。
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刘备也知道自己儿子的斤两,所以又嘱咐自己这位可以信赖的军师说:君可自取!也就是说,刘备考虑到若自己的儿子实在不堪坐龙椅,甚至危及蜀汉政治延续时,为了自己及一班老臣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不被虎视眈眈的曹操孙权们掠走,交待诸葛亮可以自己为主,撑起蜀汉集团的旗帜。如此,自己的儿子总可以在乱世中有口饱饭吃。
刘备的遗嘱中的:君可自取!虽仅四字,却事关重大字字千钧。它意味着从法理上诸葛亮若成为掌门人,是皇帝的遗嘱,蜀汉一干人马是理该服从于诸葛亮的。
但诸葛亮当即表明心迹: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在刘备面前,已表明绝对不干“自取”这种事,愿意象辅助刘备一样帮助小皇帝刘禅守住蜀汉江山,忠心耿耿,一直到死。
刘备死时,蜀汉集团中的关张马黄四大将军,也已过世。诸葛亮在蜀汉集团中,已是老资格(老一代革命家)了。
诸葛亮是一个读书人,讲究的是儒家思想,信守君君臣臣这一套。既然在刘备面前已信誓旦旦,就不会去干野心家的勾当。
更何况,诸葛亮一生都十分地感激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对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深深感受到临死时的刘备,那份心中沉甸甸的忧虑的。
刘备死前还要求自己的儿子刘禅,要把诸葛亮当父亲看待。
知恩图报聪明如诸葛亮,所以他巳下決心信守承诺,甘愿为刘氏两代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说,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真还没有抢夺刘禅“龙椅”这个野心的。
至于说到实力,后期的诸葛亮已是军政权利在手,在蜀汉集团中已是威望极高的人物。也许诸葛亮很有知足感:蜀汉中已是位极人臣,掌握着蜀汉国的实权,没有理由再去干些破坏自己名声的烂事!
历史如一盏不灭的灯,闪亮在远方。它给后人以启迪:一个讲忠诚的诸葛亮,千年来备受后人推崇。忠诚,是立身为人的一种规范。
你同意这观点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