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一定要杀“飞将”单雄信?

秦叔宝又为何不肯救?

正史中的单雄信,事迹很简单,远没有《隋唐演义》里那么形象饱满。所以,很多事情的逻辑关系出现断裂,我们只能寻找旁证还原证据链。比如单雄信的死,就充满谜团。

在《隋唐演义》中,单雄信与李唐势不两立。单雄信的哥哥死于李渊之手,所以,当秦琼、程咬金等瓦岗兄弟投唐后,他坚定地依靠王世充,与李唐为敌,甚至多次追杀李世民,还差点得手。

由于这些恩怨,单雄信被俘后,拒绝投降,只求一死。李世民也不顾徐茂公等人的求情,坚决杀了单雄信。

表面上看,单雄信之死没有任何疑点,一方是恩怨分明、宁死不屈的好汉,另一方是手握别人生死的胜利者,只能是悲剧结局。

不过这里有几个疑点:

  • 其一、单雄信与李渊,真的有杀兄之仇吗?这个理由充分吗?

正史中单雄信的出身交代不清,更没有交代,李渊是在什么状况下,杀掉了单雄信的哥哥。《隋唐演义》的文学手法,不能当做历史。

从史书的描写,我们可以大致推得他的出身:单雄信并非豪门望族,可能是当地小地主家庭,更大可能是依附门阀士族的江湖游侠。单雄信因为个人武艺出众,所以在当地小青年中,有一定的声望。翟让聚兵瓦岗寨时,不甘寂寞的单雄信,拉了一帮无业青年投奔了他。

瓦岗寨是民间起义,其性质发生过几次变化。最早翟让、单雄信等人入伙,明显带有逼上梁山的色彩;随着天下大乱,越来越多的士族集团加盟,让瓦岗寨的政治目的凸显;最后在豪门士族李密的带领下,瓦岗寨完全演变成了豪门士族集团的工具。

像单雄信这种没有门阀基础的草根英雄,他哪有资格跟李渊平起平坐谈私人恩怨?李渊的政治势力在关西,单雄信生活在山东,以他的家庭出身,他哥哥想跟李渊发生交集,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即便李渊真的杀掉了单兄,这种事在政治利益面前,太微不足道了,它是一个理由,肯定不是充分理由。

  • 其二、单雄信真的宁死不屈吗?

事实上单雄信远没有《隋唐演义》中那么高大,他主动投降了李世民。《旧唐书》记载,王世充兵败后,举城投降,包括单雄信在内,并非是在战场上被俘,而是主动缴枪出城投降。

徐茂公替单雄信求情失败后,单雄信很失望,他说:我就知道你办不成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是,单雄信说“我就知道你不会替我办事”。

以上记载虽有差异,但有一点相同,即单雄信很渴望活下去,他显然没有意料到,自己投降后会被杀掉。

所以,单雄信誓死不降的说法站不住脚。

  • 其三、李世民真的因为被冒犯,不肯饶恕单雄信吗?

单雄信曾经差点伤害到李世民,这是事实,《旧唐书》有记载,是徐茂公挡住了单雄信。

不过,这不能成为李世民杀单雄信的理由。两军对垒,生死存亡之际,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单雄信追杀李世民是他的本分,谈不上个人恩怨,李世民不会小家子气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李世民的功业,就是堆砌在秦王府死党集团基础上的,像单雄信这样的豪杰,正是李世民广泛招揽的对象。即便像魏征这种对他形成致命伤害的人,李世民都选择了宽容,他没有理由因此杀掉单雄信。

那么,李世民究竟为何不顾徐茂公的求情,非要杀掉单雄信呢?

  • 单雄信与瓦岗旧势力渐行渐远,缺乏保护

尽管《隋唐演义》,力图塑造一个忠义满堂的瓦岗精神,尤其是单雄信,被着力涂金,可正史记载却让我们看到的是另一幅景象。

瓦岗寨邙山兵败后,一部分人投降了李唐(以李密、徐茂公为首),一部分人投降了王世充(以单雄信、秦琼为首)。这个微妙的结果,其实昭示了瓦岗寨分崩离析的状态。甚至有人推测,邙山之败,单雄信多少有点吃里扒外的嫌疑。

徐茂公投唐,是步李密之后。如果单从私人关系,他应该去找好兄弟单雄信,可偏偏他追随了李密。可说明,徐茂公与单雄信之间的友谊,不那么单纯。

再后来,秦琼、程咬金居然悄悄策划叛逃,在两军阵前突然反水,投奔了李世民,让王世充目瞪口呆。作为瓦岗寨兄弟,在王世充阵营中的老大,单雄信为此丢尽了脸面,也暴露了他在兄弟们面前的尴尬地位。

单雄信被杀前,徐茂公替他苦苦哀求,其他瓦岗兄弟呢?对不起,没有记载。

此时在李唐阵营中,有多少瓦岗寨的兄弟呢?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面,就有五位。所以,这些兄弟们如果都拿出徐茂公的劲头,未必救不了单雄信。可见,单雄信的瓦岗兄弟情,恐怕早就不存在了。

  • 单雄信缺少存在的价值,还遭遇道德谴责

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取决于他的价值,哪怕是当个俘虏。单雄信投降时,王世充、窦建德这两股李唐最强劲的敌人都消灭了,他投诚的价值必然缩水。

单雄信不光投诚太晚,且他的投诚被附加了道德谴责。投降虽不光彩,不过在乱世一般会被宽容,瓦岗兄弟哪个没有经历投降?为何单雄信被谴责?原因就在瓦岗寨内部火并时,单雄信糟糕的表现!

瓦岗寨的创始人是翟让,徐茂公和单雄信都是翟让的心腹。李密来了后,展现出出众的才华,翟让在徐茂公等人的劝说下,让位翟让。但是李密始终对翟让不放心,由此引发了李密谋杀翟让的惨案。

翟让在宴席上被突然杀害,徐茂公也被砍成重伤,若不是李密阻止,徐茂公当场就挂了。面对气势汹汹的李密,翟让的心腹单雄信,表现得让人不齿,他“顿首求哀”,跪在李密面前磕头求饶,丝毫没有骨气可言。

从那一刻起,单雄信在瓦岗兄弟中,已经是一具行尸走肉了!所以,别人投降是情有可原,单雄信投降就必然受到唾弃。

  • 王世充和他的骨干力量,二者只能存其一

单雄信被杀最重要的原因,与他的老泰山王世充有关。当然不是王世充要害他,而是他与王世充之间,不能都活下来!

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与单雄信一起被杀的,有十几位伪郑官员,都是王世充的核心成员。也就是说,单雄信被杀,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某种局势的需要。

李渊的本意是想杀掉王世充,可是李世民已经允诺饶过王世充。假如王世充不死,他的核心余党就必须被除掉。理由很简单,这群人既没有存在的价值,还可能因为王世充的存在,将来死灰复燃。

单雄信本就是王世充的铁杆,李渊和李世民,不可能让他俩都活下来。这就是单雄信与段达、杨汪等十多人,同时被杀的原因。

至于王世充,李渊饶过了他,却被仇家独孤修德杀了。这个结局,让王世充与单雄信翁婿两败俱伤,便宜了李唐。

李世民为何一定要杀“飞将”单雄信?

原因一,李单两家有不共戴天之仇。当年李世民他父亲李渊,误把单雄信的哥哥当作之前劫杀李家车队的贼人,在没有看清楚的情况下,一箭射死了单雄信的哥哥单雄忠,从此两家结下了大仇。俗话说,怨仇宜解不宜结,李渊、李世民曾多次为此事向单雄信道歉,但单雄信坚持不原谅,非要一命抵一命方肯罢休。

原因二,单雄信是一个讲信义的人。洛阳王世充为了收买单雄信和瓦岗军将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单雄信,虽然王世充这个人有许多毛病,但单雄信是一个讲义气的汉子,他做不出王世充不仁,他也就不义的事情,何况此时他的妻子已怀有身孕,他不能做对不起妻子和孩子的事情,所以他宁死不降唐。

三是他不得不杀单雄信。一来两家有仇,二来单雄信不降,第三最重要,他不杀单雄信,单雄信就要杀他。大家看过《说唐》,李世民真心希望单雄信能够降唐,瓦岗军将领秦琼、徐茂公(李勣)、程咬金、罗成等都希望单雄信降唐,但单雄信宁死不降,而且步步紧逼,要取李世民性命,在这种情况下,单雄信就只有一死。

不是李世民要执意杀了单雄信,而是单雄信和李唐有不共戴天之仇,单、李两家的恩怨只有用单雄信被杀来解决。谢谢!

李世民为何一定要杀“飞将”单雄信?

单雄信被杀,牵到了瓦岗山头的复杂情况,我在今日头条的专栏《隋唐不演义》有详细的介绍,这里把单雄信的部分摘录出来。

【单雄信的来头】

第一个对瓦岗寨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是单雄信。喜欢隋唐演义的人对这位仁兄应该都不陌生,此人虽然在演义版隋唐十八好汉里排名倒数第一,但为人慷慨大方,义薄云天,好结英雄,相当于水浒传中专门开流浪汉收留站的小旋风柴进。

据半小说半野史的文集《酉阳杂俎》记载,单雄信小时候,学堂前有一颗枣树,每天上下学,单雄信都要到枣树前望两眼。这大概是想吃枣吧。旁人这么想。

十八岁那年,单雄信又回到了学堂,肯定不是来看望老师的,因为他手里没拎果盒,而是拿着斧头。

来到学堂前那颗枣树下,单雄信轮起斧头就砍,非法伐树之后,他抬起枣树干,一本正经告诉被惊得目瞪口呆的老师跟学弟们:

“这是做枪的好材料!”

“我注意它很久了。”单雄信补充道。

从此,学堂里少了一片树荫,江湖上多了一把“长丈七尺,拱围不合,刃重七十斤”的名枪,枪名:寒骨白。

单雄信拿着他的寒骨白,骑着他的马(传说叫闪电乌龙驹)来到了瓦岗寨。

他应该不是走投无路才投的瓦岗。

据考察,单雄信虽不一定像演义里一样是平时当地主,有空做黑活的半地主半黑道大哥,但生活应该是无忧的,也没有犯什么罪需要跑路。

单雄信投靠瓦岗寨的原因很简单。

他是翟让的朋友。听说翟让在瓦岗寨起事,单雄信就赶过来共襄盛举。

投身山寨,不是爱好打打杀杀,不是为了救天下苍生,也不是为了发挥才华,实现抱负,只是为了朋友两字。

这一点很重要,对后来者李密来说更是如此。

人生里只有义气,没有理想,没有抱负。这就是单雄信。这样的人将注定是悲剧式的英雄。

虽说动机不伟大,但单雄信的到来无疑大大提高了瓦岗寨的竞争实力,单二爷(传说行二)身材素质过硬(骁健),武艺高超,尤其善长马上用枪,冲锋陷阵,无不披靡,军中号称飞将。

单二爷可以算得上瓦岗镇寨大将。有什么不服的,单将军回去收拾一下就好了。

【李密来到瓦岗,跟原寨主翟让发生冲突,李密火并了翟让。其间,单雄信差点被砍死】

没用多久,李密的伏兵进行了扫场,翟让的亲信受到清除,包括号称要当天子的翟让他哥翟宽。现在,他总算明白了,翟让为什么应该把老大的位子让给李密做,心不狠,手不辣,光凭资格是做不成老大的。

场面一片混乱,蒲山公营的士兵经常受翟让部的欺压,这下总算可能出一口恶气。但显然,扩大化的清除是不对的。

王伯当连忙大喝了一声,手下留人!

被救下的是徐世勣,徐世勣同志比较聪明,一看情况不对,撒手就往门外跑,可李密早就布下了伏兵,刚出门,就被迎头的大刀斩伤了脖子。

与时同时,李密在另一边救下了单雄信,单雄信倒没有受伤,在关键时刻,求生的欲望战胜了尊严,单雄信跪了下来,叩头求饶。

够了,杀戳到此可以结束了。

李密站到高处,大厅里响起了他的声音:

“与君等同起义兵,本除暴乱。司徒专行暴虐,陵辱群僚,无复上下;今所诛止其一家,诸君无预也。”

我们有共同的理想,翟让暴虐是自取其亡,他之罪过,与诸君无关。

【后李密与王世充交战,在关键时刻,单雄信按兵不动,导致了李密的失败】

望着一波又一波扑上来的隋兵,李密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是烈士,但他已经感到不炒。

当然,他也不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困境,很多次,他都是反败为胜。而屡次反败为胜的关键是他有一支足可改变战局的骑兵。这支骑兵在跟宇文化及的交战中受损不少,昨天的交战又损失了骑将程咬金,但并非不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李密望向了偃师城,眼下,唯一可以扭转战局的就只有单雄信率领的外马军。

单雄信也望着邙山,脸上露出冷酷的表情。刚才,他给自己的兵马下了一个命令:就地列阵,不许轻动!

二年前,李密一声断喝救下单雄信,二年来,李密将外马军交付给单雄信,他以为做到这一切,就可以让单雄信忘记那天宴会上发生的一切。

时光可以冲淡一些东西,但内心那些深刻的记忆却无法随时光而去,反而越久,越清晰。

翟让倒下时的身影,翟让临死前如巨牛般的大吼,那满地的鲜血,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一直盘旋在单雄信的心头。

李密,现在是你还帐的时候了。

【此后,单雄信投靠了王世充】

在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纷纷背郑降唐时,单雄信选择了留下。

演义里为了解释单雄信为什么不跟随瓦岗的兄弟降唐,编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单雄信的大哥因为在野外打了瓶酱油,围观了一场战斗,不幸中了李渊的飞箭,意外身亡,跟唐朝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这个原因比较悲情,因为家仇,他无法投向更有希望的长安。但真实的原因比演义里的更无奈,更苍凉。

单雄信不去长安,不是他不愿意去,也不是因为王世充对他太好,而是因为他无法前往。在当日王世充跟李密大战,他选择驻兵不动之时,就已经把自己置于孤立的地位。

秦叔宝们走时,没有叫他,罗士信走时也没有叫他,他就知道,自已已经不再是瓦岗军的一员。而在长安城,李密死了,王伯当死了,但许多李密的部属依旧在那里。

他们绝不会欢迎一个导致瓦岗大败的人。

为了坚守住翟让那份已经逝去的友谊,他断绝了身边的友谊,这便是孤独的单雄信的选择。

他只有留在洛阳,然后为王世充卖命。

那就混着吧,反正都是打工,给谁打不是一样。什么建功立业,什么荣华富贵,对草莽英雄来说,本就是不该有的奢望。

【后面,单雄信还放了李世民一马】

交战之前,王世充叫来了单雄信喝酒,碗是金子打造的。这比当年曹操请关羽斩华雄要下本得多。

捧上这杯酒,王世充告诉对方,李世民那个小儿自持力大弓强,没把我们洛阳的大将放在眼里,现在只有将军出去讨回颜面了。

单雄信比关羽懂生活,知道酒还是趁热喝得好,当下一饮而尽,然后提枪驰马而出。

数百骑迫近李世民,单雄信递出了他的寒骨白。据史书所说,离李世民的身体只有区区一尺。一尺之差,历史或许就是另一付模样。

在枪头只须再往前送时,一声急喝阻止了历史朝另一条路前进。

“阿兄住手,此秦王也!”

单雄信转头,然后看到了徐世勣。

我相信单雄信此时涌起的应该是恍如隔世的感觉。

数年前,我们还在瓦岗寨同桌饮酒,我们并肩作战,我们许下同生共死的诺言,谁能想到,我们竟然站到了对立面。

望着徐世勣的急色,再看看李世民,单雄信明白了。他收住了枪,揽住了马辔,哈哈大笑起来。

“要不是你,这小子就死定了。”

说完,单雄信调转马头,离开了现场。

许多人对这一幕十分不解,并表示对史书记录的怀疑。确实,沙场之上,你喊一声此仍秦王,单雄信就不杀了?这世界上那有这么便宜的事。只怕知道是秦王之后,更要痛下杀手,毕竟这是对方的主帅,杀了他,可以立功,可以退敌,甚至还有可能决定整个战役的胜负,影响天下的归属。

任何一个武将都无法拒绝这种诱惑。

但我依然相信这个记录的真实,因为它的主角是单雄信。单雄信从来不是纯粹的武将,他只是一个草莽英雄。在他的人生里,胜利与光荣并不在第一位,效忠也不是他人生的第一要义。

在他眼里,什么王世充,什么李世民,都不如情义来得重要。

如果徐世勣不让我杀,我就不杀,管他是秦王还是唐帝。

因为徐世勣是我的朋友,仅此而已。

太阳已经西斜,夕阳将单雄信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只是遵循着自己的内心活在乱世,没有理会这是否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单雄信被俘后……]

唐朝的大军开拔进洛阳,中原的割据终于平复了,长安洛阳再次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

进城之后,李世民打开府库,大赏将士,在唐将关起门来数金银时,徐世勣却找到李世民,表示愿意放弃自己所有的官爵来赎一个人的性命。

徐世勣要救的是单雄信。

进入长安后,唐军除了查封洛阳府库之外,还将公开处决一批郑国骨干成员,这其中有王世充的死党段达这样的文官,也有像单雄信的武将。

不久后,徐世勣流着泪从李世民的住所出来,他得到了否定的答复。

李世民拒绝赦免单雄信应该不是记着对方追杀过他(两次),而是唐朝已经没有单雄信的立足之地。

要是赦免单雄信,怎么跟以前投靠唐朝的瓦岗将领解释?

徐世勣决定去见单雄信最后一面,在大牢里,他见到了身被枷锁的单二哥。

一个身着唐朝军服,一个身陷牢笼,见面之时,仿若有隔世之感。

当年我们三兄弟在瓦岗聚义,是何等快活,现在怎么落得如今这般模样?

要怪就只能怪造化弄人,乱世误义吧。

看着徐世勣带着泪痕进来后,单雄信猜到了结果,他露出了惨淡的笑容:

“我早就知道你救不了我。”

徐世勣沉默了,当年他们许下了同生共死的誓言,准备沙场之上一同裹尸还,那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情景。

良久,徐世勣说道:

“我不惜余生,与兄一起死,但我既以身许国,就无法两全。况且我死之后,谁来照顾兄长的妻儿?”

说完,徐世勣解下腰刀,扯开长裤,开始割大腿上的肉,不一会,一块血淋淋的血递到了单雄信的面前。

“让这块肉跟随兄长入土吧,权不负当年我们的誓言!“

接过那块肉,单雄信大口嚼起来。

数天后,单雄信被斩于洛水之上。

欢迎大家到今日头条搜索我的号脑洞历史观,进我的专栏阅读《隋唐不演义》,

李世民为何一定要杀“飞将”单雄信?

单雄信此人完全是被演义小说人为的拔高了,说他义薄云天,誓不降唐,李世民特意支走秦叔宝,抓获单雄信,虽有徐茂公求情,李世民仍下令斩杀单雄信。那么,历史上李世民为何一定要杀单雄信呢?单雄信是曹州人(现在的山东菏泽人),和徐世勣是同乡又是好朋友,隋末翟让领导瓦岗军起义,单雄信和徐世勣投奔翟让,共同起义。后来李密随杨玄感反隋失败后投了瓦岗军,并很快脱颖而出,带领瓦岗军夺得了很多地盘,翟让主动让贤,李密成了瓦岗军首领,自称魏公,翟让为司徒,单雄信和徐世勣分别为左、右武侯大将军。可以说单徐二人是翟让的心腹部将,单雄信作战英勇,有“飞将”之称。

但是后来,李密杀死了翟让,徐世勣也被砍伤,然后单雄信“顿首求哀”。于是李密真就重新重用了单雄信,但瓦岗军内部确实因为这件事而分裂了,后来李密和王世充的洛阳大战,李密败走投了李渊,单雄信、秦叔宝、程知节等被俘降了王世充,但是后来,程知节和秦叔宝觉得王世充成不了大事于是投了李渊,而单雄信一直跟随着王世充。

李世民攻打洛阳,单雄信等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王世充失去了窦建德的支援,不得不降唐。而随后单雄信就被处死。关于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单雄信,历来有很多观点(此处就不说演义小说了):

第一种认为单雄信轻于去就,反复无常,李世民容不下他。最明显的就是李密杀死翟让后,做为翟让心腹部将的单雄信跪下来请求李密放她一条生路,然后继续待在瓦岗军中。后来李密兵败,单雄信又跟随在王世充身边。所以李世民容不得这样轻易背叛主子的人。但这个观点不是很靠谱,隋末割据众多,反复投降的部将不是只有单雄信一个,秦叔宝、程知节、徐世勣等等,哪个不是经过了好几个主子?

第二种认为单雄信两次差点取了李世民的性命,李世民容不下他。第一次单雄信领兵直取李世民,幸有尉迟敬德拍马大呼冲来,把单雄信刺下马去,救了李世民一次。后来李世民包围洛阳的时候,单雄信又是骑马持枪来取李世民,被徐世勣呵止,说:“此秦王也。”单雄信慌惧遂退(很奇怪的反应),而《隋唐嘉话》中则记载单雄信要杀的是李元吉:

勣惶遽,连呼曰:"阿兄阿兄,此是勣主。”雄信揽辔而止,顾笑曰:"胡兒不缘你,且了竟。”

这个记载比较合理,徐世勣害怕单雄信真杀了李元吉,忙大呼,而单雄信停下来,笑着说:“如果不是你阻止,我就结果了这个胡儿。”单雄信的称呼李元吉为“胡儿”不可谓不大胆。这个理由确实说得过去,但还不是李世民要杀单雄信的主要理由。其真正的理由是:单雄信依例该杀。《旧唐书·王世充传》中记载王世充投降后:

世充黄门侍郎薛德音以文檄不逊,先诛之,次收世充党与段达、单雄信、郭士衡……等十余人,皆戮于洛渚之上。

也就是说当时王世充一直等到再也没有了援助才不得不投降,按照惯例,之前一直和秦军战斗到底的部将十几个人全部被杀,其中就包括了单雄信。单雄信的死并非特例。《旧唐书·李勣传》也说“获其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徐世勣在李渊面前为单雄信求情,希望能免他一死,但李渊没有准许。

其实,说起来,单雄信的死就是他自己不会识人,没有在程知节、秦叔宝降唐时或者以后也降唐,也没有在李世民攻打洛阳的时候及时投降,反而一直和李世民开战,一直到了王世充投降的那一刻。要说单雄信忠于王世充不肯投降李世民,其实说不过去,他只是没有了降唐的机会,等到斩首的时候想依靠徐世勣求情降唐,已经太晚了。

李世民为何一定要杀“飞将”单雄信?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对于瓦岗英雄们的结局来说,单雄信最为让人唏嘘。可谓英雄出场,狗熊落幕。大家伙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何李世民必杀单雄信。要知道李世民可是不计前嫌招降纳叛的高手,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罗士信李靖徐懋公等等能人异士都是从敌对阵营投诚过来的,为了收服尉迟恭不顾众人反对费了老大劲推心置腹才成功。可是面对号称飞将文武双全豪气干云的单二哥,李世民却不顾徐懋公的苦苦哀求不惜以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担保痛下杀手,在天下未平正是用人之际的当口,单雄信的被杀的确不可理喻。但是细细分析,李世民还是有其道理的,三条。

第一,泄愤。李世民征伐四方,只有王世充这一战最艰苦,最危难,最凶险。刚开始和王世充对阵,就差点被单雄信一枪挑了,幸亏尉迟恭单枪救主逃过一劫。王世充龟缩洛阳城拒不投降,李世民苦攻数日无果,将士疲惫纷纷思归,李渊亲自下诏班师,是他顶住上下各方重重压力用自己的人头为此战做了担保。当此危急之时窦建德又带领十万大军前来摘桃子,李世民只好打起最不擅长的围点打援战役,留李元吉围困洛阳城,没想到李元吉也差点被单雄信一枪挑了,幸亏徐懋公大喊大哥不要杀这是我老板,李元吉方才逃过一劫。单雄信大笑说,今天要不是你,这个胡儿就玩完了。所以李世民攻下洛阳城之后,对王郑旧部大开杀戒,所有顽强抵抗的,骂过他的,造过武器的无一漏网。因此两次差点把李世民兄弟枪杀的单雄信的死也在意料之中。即使当时李世民不杀他,到了长安后他也逃不过李渊那一关。王世充李世民倒是答应不杀他,可是李渊仍然默许手下一大将将王世充杀了。

第二,不信任。单雄信此人反复无常。当年和徐懋公一起投奔翟让在瓦岗山拉杆子,翟让被李密杀死,徐懋公抵抗无果后逃跑被李密部下一刀砍了脖子,要不是王伯当及时制止就玩完了,可是单雄信却立马跪地求饶表示诚服,并且积极帮助李密收拢翟让旧部,稳定了李密的军心。李密和王世充死磕,单雄信掌握着最精锐的马军部队,他跟李密说,你先上,我后上。结果李密被王世充打的满地找牙,单雄信却坐山观虎斗,导致李密兵败被杀,单雄信带着全建制人马投降了王世充,得到王世充的大力重用。李密的遭遇给了李世民很大的刺激,如果日后让单雄信带兵打仗,难保他也不给自己来这么一出,因此他说单雄信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不值得信任。历史上被称为飞将的还有个吕布,吕布也是天下无敌,被称为三姓家奴,结果曹操也不敢用,杀了。单雄信和吕布高度雷同。

第三,瓦解瓦岗势力。瓦岗的势力分为三部分,以翟让徐懋公单雄信为代表的元老派,以李密王伯当为代表的少进派,以秦琼程咬金为代表的中间派。翟让李密两位大佬相继被杀后,瓦岗英雄的实际首脑人物就是徐懋公和单雄信。李世民的策略是收服中间派孤立元老派打压少进派。李密少进派的嫡系魏征就投诚了李建成,给李世民带来不小的麻烦,差点把李二小命玩完。中间派的秦琼程咬金基本被李二收服了,成为李二的贴身打手。唯独元老派的徐懋公和单雄信树大根深,很难撼动。其实一直到李世民死后,以徐懋公为代表的山东豪杰都紧握着李唐王朝的军事大权,可见其实力之大。所以李世民对徐懋公为首的元老派是有防备之心的。现在忽然单雄信也要投诚,这两拜把子兄弟合起伙来,日后能不能把他们制住都是问题。所以李世民必杀单雄信,徐懋公越是求情,李世民越下杀死的决心。因此单雄信必死。

感谢点赞。

李世民为何一定要杀“飞将”单雄信?

对于一个领导而言,欣赏下属最重要的就是品德与忠诚,能力都是其次,这一点李世民做的相当优秀,比如尉迟恭因为忠诚,李世民委以重任,秦琼因为玄武门之变模棱两可,虽然能力出众,可是依旧不可与尉迟恭相比。

至于单雄信,就更是独特,在今天看来他就是属于有才无德之人,领导不敢用,所以李世民将其处死就很正常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继续为你分析。

一、单雄信主要生平

单雄信在隋末唐初之时,可是一员猛将,与徐茂公、翟让一起创立瓦岗军,当初发誓同生死共进退,然而李密不久就攻克他们内部,翟让在徐茂公、王伯当的劝说之下让位给李密。

不久,李密听说翟让打算将他杀死谋权,十分生气,一气之下将翟让杀死,想要吞并瓦岗军。

当时徐茂公觉得此乃奇耻大辱,打算远离是非之地,结果被李密派人抓回来,回来刚好发现单雄信被李密吓得跪地求饶,俯首称臣,实在有违三兄弟当年的豪情壮志。

李密接管瓦岗军不久,王世充兵力壮大,就来攻打李密,单雄信原本是李密的大将,却选择袖手旁观,坐收渔翁之利,等到李密大败,自己理所当然跟从王世充,徐茂公实在看不下去决定投靠李唐。

彦藻以雄信轻于去就,劝密除之;密爱其才,不忍也。—《资治通鉴》

曾经李密手下早就劝过李密单雄信这个人靠不住,可是李密偏偏觉得单雄信勇猛,是可用之才,才导致自己最后的悲惨结局。

620年,李世民攻打洛阳,与单雄信第一次相逢,单雄信长刀直入,差点把李世民杀死,要不是当初好友徐茂公出现救驾,李世民已经一命呜呼,由此可见,单雄信确实相当勇猛,连李世民都不是对手。

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世勣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旧唐书·李密传》

621年,李世民再次率军将王世充打败,单雄信被俘,李世民下令将其处死,徐茂公看在当年的兄弟之情上为单雄信求情,可是李世民并没有心软,依旧将单雄信处死。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执意将单雄信处死呢?

二、李世民处死单雄信原因

通过以上单雄信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单雄信这个人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导致李世民必须处死他:

1、贪生怕死

当初李密杀死翟让时,徐茂公视死如归,坚决不屈从,而单雄信则跪地求饶,俯首称臣,面对杀死自己兄弟的敌人,居然如此贪生怕死,没有血性,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这些事情徐茂公肯定会跟李世民讲起,或者李世民也会通过相关渠道了解这些内幕,对于聪明的李世民而言,肯定不需要一名贪生怕死的将士。

2、背信弃义

单雄信原本是李密的手下,当王世充攻打李密时,他却没有恪守职责,好好与李密一起应对王世充,而是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等待李密战败,自己转身投靠王世充。

看看徐茂公在李密战败之后,坚决不会跟随王世充,毕竟王世充其实也不算一个明主之人,可见单雄信不仅背信弃义投靠敌人,还没有眼光,不懂得跟随对的领导,这也是李世民杀他的原因。

3、有勇无谋

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单雄信勇猛无畏,差点将李世民杀死,要不是徐茂公及时赶到,已经改变大唐命运。

由此李世民自然对单雄信有所仇恨,但是李世民如此宽宏大量之人,绝对不会仅仅因为单雄信当初差点杀死自己,就要报仇杀掉他的。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单雄信有勇无谋,李世民经过与他的几次交手已经发现他身上的致命缺点。面对一个这样危险系数极大,还不够忠诚,人品还有问题的猛将,李世民有什么理由留下他呢?

结语

一个人的能力是基础,人品是催化剂,没有人品之人,能力越大,对社会危害越大,聪明之人或者领导自然不需要一个定时炸弹放在自己身边,比起有才无德之人,领导更加赏识有德无才之人,至少后者可以改造!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