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要杀戚夫人和刘如意,重臣周勃,陈平和张良为何不加以阻止?
高祖十二年,刘邦带着对戚夫人母子的眷恋离开了人世。第二年,吕雉果然下了黑手,刘如意被毒杀,戚夫人被残忍地做成人彘,双双追随刘邦于地下,大汉进入吕后时代。十几年后,陈平周勃联手,导演了一场诛灭吕氏的军事政变,吕氏一族被灭门。
单看结果,似乎有周勃、陈平,还是当时尚在世的张良、萧何等人,他们完全有能力阻止吕雉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的残害,那么,功臣们为何袖手旁观呢?
我们就从戚夫人、吕雉及功臣集团,三方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这个问题。
戚夫人对功臣集团缺恩、少威、无利政治的本质是利益输送,要想让别人为己所用,首先你得有足够的资本,让人愿意为你效劳,而不是渴求施舍。戚夫人最大的短板,就在于没资本,跟功臣集团不匹配。
1.戚氏家族不足以成政治势力一级
西汉开国大致有如下几个利益集团:宗室、功臣集团(以丰沛集团为代表)和吕氏外戚,戚夫人跟哪一派也靠不上。
有人考证说,高武侯戚鳃就是戚夫人的父亲:“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西陵。”指出,这个“鳃”就是戚鳃,也就是《汉书•百官公卿表》里的中尉“戚鳃”。
临辕侯戚鳃在高祖十一年被任命为中尉,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掌管北军,九卿重臣。这个安排似乎正好印证刘邦准备废刘盈,改立刘如意的动机。
不过,史书并没明确指出戚鳃和戚夫人的关系,假如真是如此,司马迁不大可能省略掉这么重要的信息。所以,戚鳃大概率只是戚夫人的宗族叔伯兄弟。
即便戚鳃是戚夫人的父亲,但是史书中再也没有任何戚氏子弟的描述,戚鳃独木难支。由此可见,一般皇子争储最重要的政治依靠,刘如意不具备。没有势力集团跟功臣派做利益交换,陈平周勃等人凭什么会帮你?
2.戚夫人恃宠,孤立于功臣集团之外
戚夫人的作用,仅限于刘邦个人的愉乐工具,她有三大利器,长得漂亮、能歌善舞、性情温柔。这种小可人,正好弥补了刘邦重压之后的释放。
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思维错位,刘邦子以母贵,多了一份偏心;戚夫人恃宠而骄,多了不该有的幻想。幻想倘若扎根也未尝不可,可是戚夫人仅仅是恃宠而骄的小女人,根本不懂政治。
对一个女人来说,不懂政治更可爱,但是如果想涉足政治,那岂不是智商缺席?戚夫人常年陪伴刘邦征伐在外,居然不见她与功臣集团有任何利益输送,界限划得清清楚楚,真是好女人,也是笨女人。既然如此,界沟另一侧的功臣们,如何能说服去自己帮她?
3.刘邦没有为刘如意构筑政治防护网
刘邦曾经因为担心戚夫人母子,在自己去世后遭遇不测,竟下令斩杀铁哥们兼连襟樊哙。在此之前,又特地安排敢于逆龙鳞的周昌为赵国相,做刘如意的护法金刚。
一个周昌哪是吕氏集团的对手,甚至连刘邦自己,也要对势力集团低头。比如看到商山四皓,他就知道如果坚持废太子,他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比如发出去的斩杀樊哙圣旨,竟然得不到执行。
戚夫人自己没本钱买通功臣派,个人也没积攒下人脉,唯一可指望的刘邦,也没有帮她母子构建起政治势力。这种状况下,戚夫人母子,对功臣势力既没有“恩”,也没有“威”,更没有“利”,两极世界,除非指望功臣们是活雷锋。
吕雉拥有功臣集团无法对抗的绝对实力即便功臣集团想当活雷锋,他们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足不足以压得住女强人吕雉。他们作出的反应是,迅速拜倒在吕雉的绣花鞋下。
吕雉自从嫁给刘邦后,百炼成钢,加上刘邦为了对付功臣势力,刻意纵容她参政,一个集权、能、势为一身的母老虎横空出世!
汉惠帝刘盈孱弱,司马迁鄙视得连个《本纪》都替他忽略了,直接弄了个《吕太后本纪》。吕后称制,成了事实上的无冕之王,大臣们只求少被蹂躏,哪敢无事生非摸屁股!
吕雉的政治才能,绝不在刘邦之下,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期间,国政基本都交由吕雉打理。吕雉在处理韩信、彭越的事件上眼界、果断与杀伐,连刘邦都不得不佩服。
刘邦在世时,后族势力虽远没有后期那么强大,但是吕泽、吕释之凭借军功,已然可以作为吕雉的外援,撑起一片天。关键是,吕家人繁殖能力强,子孙一大捆,靠姻亲关系给吕氏又加了一层防护网。
陈平周勃这些人都属猴,尤其是陈平,因为斩杀樊哙事件,被吓个半死,一头拜倒在吕雉脚下,终吕雉一生,他都没直起过腰。
功臣集团内部结构注定他们难有作为西汉的功臣集团结构比较特殊,两大特性注定他们难有作为,更不大可能为不相干的戚夫人母子出头。
其一:内部不团结,分化严重
西汉功臣集团其实算不上一个整体,他们内部分歧很大,形不成利益共同体。丰沛集团跟陈平等人有矛盾,丰沛集团内部也不统一,曹参是一派,萧何是一派,王陵又是一派,还有挂在吕后裤腰带上的审食其“自成一派”。
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派想要动作,都会受到别人的打压。假如陈平想帮戚夫人母子,周勃第一个跳出来就捏死他!在这种环境下,谁也不敢无事生非,自找麻烦,替别人出头。
其二:儒法黄老等势力,都不会支持戚夫人
西汉开国的功臣势力,从思想学派,大致可分为儒家、法家和黄老。以张良为首的黄老派,非常理智地选择隐退避祸,如果不是吕雉逼迫,他连刘盈都不会帮,怎么会主动去帮戚夫人?
以陈平为首的法家,更是懂得趋利避害的原则。法家的本性就是利益动物,陈平一生数次换主,遭到很多人诋毁,但他始终屹立不倒,关键就在于他懂得“趋利避害”。当别人还仅限于顺从吕雉时,陈平第一个提出封吕氏子弟为王,这个机灵劲,这副嘴脸,他怎么会替戚夫人撑腰?
儒家呢?儒家不是最讲仁义道德吗?他们为什么也不站出来主持正义?恐怕最不可能站出来的就是儒家,原因有两点。
一是当时的儒生势力太小,不是主流,就一个叔孙通,圆滑得跟陈平有得一比。
第二个原因就是儒家最看不起戚夫人这种,靠宠魅惑主的女人。嫡长子继承制是儒家思想基石之一,只有吕雉和刘盈的嫡系身份,才符合儒家的要求。所以,老滑头叔孙通当初在刘邦面前,旗帜鲜明地反对更换太子。
估计有人会反对:你说功臣势力不团结,成不了事,那么他们是怎么联合起来消灭诸吕的?
这是有前提条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吕雉死了,皇权出现真空,吕家子弟能力太弱,功臣集团的胆气立刻升起来了。第二个因素就是有一个关键人物——陆贾,他置身于利益之外,与各派关系颇佳,是他从中穿针引线,撮合他们走到了一起。第三个因素就是,齐王刘肥开了第一枪。
因此,就当时功臣集团涣散的状态,他们不大可能冒着风险,替戚夫人母子撑腰。
总结戚夫人当初哭着闹着,希望刘邦给她母子一个灿烂的明天。刘邦一世英雄,竟然也在这个问题上被感情冲昏头脑,把最钟爱的一对母子推到悬崖边。
人都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可是又有几个人在利益面前,还能看得见前车之鉴?戚氏家族没势力,戚夫人没能力,刘如意对功臣既无恩惠,有无权威,更无利益相诱,凭什么让她母子跟凶悍的吕雉斗法?刘邦没能力看清这一点吗?不,利益蒙住了双眼而已!
吕雉要杀戚夫人和刘如意,重臣周勃,陈平和张良为何不加以阻止?
戚姬和刘如意只是弃子,张良、陈平、周勃之辈岂能看不出来。
从刘邦死后,吕后对刘邦的儿子们下手的顺序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刘邦布局的高明:刘如意只是“丢车保帅”的“车”,刘肥才是“帅”,不过笑到最后的竟然是刘恒。
吕后首先拿赵王刘如意开刀,这是刘邦意料之中的事。
既然刘邦非常喜欢刘如意,为什么刘邦没有能够做出妥当地安排呢?
其实,刘邦先是封刘如意为代王,是比较妥当的安排。可是,戚姬死活不同意,就只好作罢。这确实也符合戚姬的性格,她才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去那个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假如刘如意同意去代国,那剩下的赵国肯定是给刘恒。如果刘恒当了赵王,我估计,无论他如何懂得韬光养晦,也绝对逃不过吕后的魔掌。吕后也是半个战略家,邯郸这样的战略要地,她肯定知道必须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为什么说邯郸重要?一、当时富甲天下。二、进可攻退可守。
而代国则不同,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宝地。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一、匈奴更多地是骚扰,而不是攻城略地。只要没人在背后捅刀子,做个安稳代王问题不大。而且越是边疆,越是大有可为。治理好了,利国利民。
二、由于有匈奴的威胁,吕后也不会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而轻易动代王。正是因为这一点,当刘恒坚持留在代国,而拒绝去赵国的时候,吕后也没有办法。
总之,赵国就是一块肥肉,谁都想抢。小小刘如意是根本不是吕后的对手的。杀了刘如意以后,吕后又以赵国为诱饵,引诱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代王刘恒上钩,结果只有刘恒没有上钩。其实代王一半是天生聪明,另外也是看多了尔虞我诈,学会了韬光养晦。
赵国,是一块大肥肉,齐国是一块更大的肥肉。解决了刘如意,吕后就把魔爪伸向了刘肥。吕后想毒杀刘肥,刘肥机警而又懂得隐忍,让他逃过一劫。其实,即使毒杀了刘肥,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齐国问题。他的儿子已经长大,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而且不是一个有出息,而是至少有三个有出息的。你再杀一个两个照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接班人来得好,加上齐国又是仅次于关中的形胜之地(从项羽也奈何不了齐国一事,就可见一斑),只要不是内部出乱子,即使再给吕后十年,吕后也不一定能拿下齐国。拿不下齐国,吕后就甭想称帝。
大家也许会问:当初刘邦口口声声说刘如意“类我”,而且戚姬是他最爱的妃子。为什么不把他封为齐王呢?
主要是戚姬的心太大,看不清形势,最终害了自己和儿子。她一心想着刘如意接班当皇帝,而不是满足于一个小小的诸侯王。刘邦刚开始也被戚姬误导了,很想废了太子刘盈,而以刘如意代之。当吕后求张良为她出谋划策的时候,张良早就胸有成竹:叫刘盈去请商山四皓出山。后来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居然出现在太子身边,大吃一惊,从此彻底打消了撤换太子的念头。
其实太子身边的商山四皓是不是真的,也值得怀疑。因为他们就出场了一次,以后就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可能只是四个群众演员。
但是,刘邦为什么因此就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呢?
刘邦擅长揣着明白装糊涂,即使只是看到的是四个普通的白发老头,他也能看出这是张良等一班老臣已经选边了。至此,他也开始醒悟:仅凭戚姬那些小手段,又没有元老功臣撑腰,即使刘如意当上了皇帝也坐不稳,而且江山社稷也可能不稳。
刘邦陷入两难,刘盈上位,吕后肯定专权,肯定会祸害刘氏子孙。刘如意上位,很难坐稳江山。江山不稳,刘氏子孙同样也要遭殃。两相权衡,刘邦最终还是选择了刘盈,而且干脆心一横,把刘如意当了“丢车保帅”的弃子,让他去当赵王,准备以他的牺牲来唤醒其他儿子的警惕和防备。
总结:张良、陈平、周勃关心更多的是天下的太平,才不会去过多干涉你吕后的家事!而且,他们肯定看得出来:刘如意就是一个“眼中钉”,就是任吕后宰割“砧上肉”,他的献祭,多多少少可以降低其他皇子的危险程度。
吕雉要杀戚夫人和刘如意,重臣周勃,陈平和张良为何不加以阻止?
戚夫人母子抱的大腿是刘邦,与西汉开国功臣派没有利益绑定。周勃和陈平犯不着为了她们母子而去得罪吕后。
刘邦晚年曾有换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打算。他这么想有两方面原因。
一个小原因是刘盈性格柔弱,子不类父。刘邦对他不满意。
一个大原因是吕家势力太大了。刘邦害怕基业被吕家篡夺。
不过,当刘邦在大庭广众下,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口时,群臣直接就把他怼爆了。
比如太子太傅叔孙通就说:太子之位的稳定是王朝的根本,根本一动,天下震动!
刘邦被叔孙通一顿怼,很不高兴。他还想再争取下,但随后又被御史大夫周昌回怼了。
周昌的回复很简单:虽然我说话结巴,口才不太好,但我坚决不同意废掉太子。
刘邦看众人反对声音这么大,心里清楚人心在刘盈一遍,自己不能逆天改命。换太子这事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那么,为什么群臣都反对刘邦换太子呢?
大体上讲,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遵从礼法。刘盈作为嫡长子,哪能说废就废?
第二,吕后、刘盈与丰沛系的关系很好。
刘邦是丰沛系的带头大哥,吕后作为刘邦的糟糠之妻,自然就是大家的大嫂。吕后为刘邦生鲁元公主和刘盈时,刘邦那个时候还在乡下跟周勃、樊哙、夏侯婴等人混日子。可以说,丰沛系就是喊着吕后嫂子,看着大侄子刘盈长大的。他们与吕后和刘盈有一种近邻般的乡情。
就拿夏侯婴来说。当年顶着刘邦的咒骂,他三番四次的抱刘盈和鲁元公主上马车,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刘盈姐弟是刘邦的儿子?我看也未必吧。如果当时被扔下马车的孩子是刘如意,夏侯婴可能也就不救了。
毕竟他与戚夫人和刘如意又没什么交情。或许在他眼里,戚夫人只是个小三。吕后才是他真正认可的大嫂。
第三,吕氏一族的势力很大,且与汉初各派系都有交往,大家对未来有清晰的认识。
吕氏一族因为后来被灭族,所以大量的史实被销毁掩盖了,史书中往往仅能找到一些许蛛丝马迹。但即便只是蛛丝马迹,也可以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①:吕后的本家在刘邦起义时,最早应该是以原始股东加入。并非是打工仔。
②:吕后的大哥吕泽麾下,有一帮很厉害的将领,比如丁复、陈豨、蛊逢等。这些人都是汉初功封侯爵。
③:刘邦打出山东后,吕后的两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在随刘邦大军东出期间,也抢了一块地盘(他们的老家)。这也就是说,吕氏在楚汉战争期间,并不完全从属刘邦。他们有自己的地盘,实际地位不低。
从这三点可以看出。吕家在当时有势力,有人脉,有军功,有资历,对于刘邦集团有举重若轻的价值。再加上吕后又是皇后,另外再加上娶了吕后妹妹吕媭的樊哙。整个吕氏一族在当时,谁想招惹她们?
刘邦因为忌惮吕氏一族,所以想废刘盈。
可是,群臣也忌惮吕氏。在群臣心里,刘邦废刘盈完全就是多此一举。
戚夫人有自己的基本盘吗?她没有。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刘邦。
刘邦活着,她可以靠吹枕边风,在朝廷上刷刷存在感。可一旦刘邦挂了,到时候谁来给她撑场子?
指望周勃、陈平?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就凭刘如意的资历,丰沛系也不可能选他而不选刘盈。而如果连丰沛系都有清醒认识,其它派系,比如以陈平为代表的擢升系,那就更是门清了。
所以,周勃也好,陈平也好,他们绝无舍弃吕氏,去抱戚夫人大腿的可能。也绝无为了戚夫人和刘如意,而去得罪吕后的可能性。
另外,就凭吕后对戚夫人的恨意,当她弄死戚夫人时,也是绝对没人敢阻拦的。
吕后嫁给刘邦的时候才18岁,而刘邦已经40多了,是个典型的闲汉。他是靠脸皮厚,去吕家蹭吃喝,被揭穿了也面不改色,被吕老爹慧眼识珠,才娶了吕后回家。
他这种条件娶了吕后,应该说,把吕后捧在掌心才合理。
但是过门后,原本是豪门小姐的吕后,一进门就给刘肥当了后妈。不仅如此,她还要下地干农活,给刘邦照顾老爹。含辛茹苦的操持家里的一切。
可刘邦对此是怎么报答吕后的呢?他经常不着家,聚少离多,对吕后感情夫淡薄。甚至连吕后生的孩子也不待见。在逃难途中,一双亲生儿女连续两次被刘邦踹下车,多亏夏侯婴的坚持才把孩子捡了回来。
而戚夫人呢?出道即享福,刘邦去哪都要带着她,生的儿子刘如意也是刘邦的最爱。刘邦经常对外宣称,所有儿子里头,只有刘如意最像他。其对刘盈的满心不满溢于言表。
后来,受刘邦牵连,吕后被关进了监狱,吃尽了苦头。而戚夫人,则继续春风得意。
再后来,吕后为了帮助刘邦,败尽人品,杀韩信,杀彭越。但这些功劳在刘邦心里,仍然抵不住戚夫人吹的枕边风。
戚夫人但凡聪明点,她也应该知道,有些东西不能抢。
储君之位是什么概念?那不是棒棒糖,抢了可以再买。储君,可是全世界最大的诱惑。
之前的事,吕后都能忍。但这件事,吕后不可能再忍。
刘邦临终前,戚夫人曾经找他要过“护身符”。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这根本没什么用。
在吕后看来。我抛家抛家舍业蹲大狱,为刘邦连命都差点丢了。你有什么贡献?你就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你跟我斗,你配吗?
并且,我不招惹你,可你却屡次招惹我,我哪里让你不顺眼了?你想置我于死地,那我能饶了你?
试问,这种恨意,当时谁敢多嘴?也就是曾经力保刘盈,有功劳的周昌敢多嘴(周昌后来改任赵国相,辅佐赵王刘如意)。可是当吕后对他说:“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
周昌也沉默了。周昌知道,吕后是真的想弄死戚夫人。她的决心,谁也拦不住。
吕雉要杀戚夫人和刘如意,重臣周勃,陈平和张良为何不加以阻止?
吕后杀戚夫人和刘如意,重臣周勃,陈平为什么不阻止
吕后因为汉高祖宠爱戚夫人,更喜欢她的儿子刘如意,并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戚夫人还一直为汉高祖吹枕头风,所以,吕后对戚夫人的恨由来已久。
汉高祖去世后,刘如意因为有自己的封地,天高地远,此时的吕后并没有想到他。只是让戚夫人在永巷做苦役,并削去了她的头发,脖子带着铁圈,穿着囚服舂米。
而没有政治头脑,对形势看不清楚的戚夫人,竟然唱了一首让她儿子丧命的歌,歌词大意是儿子在做王,母亲却是奴隶,让谁去帮跟儿子捎个信。
歌词子为王,母为。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就是这首歌,将戚夫人想要依靠儿子获得自由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对戚夫人恨意颇深的吕后怎么会允许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有翻盘的机会,那以后遭殃的可能是她和她的儿子刘盈,此前的太子之争,她险些被废后,她的儿子的太子之位险些不保。
为了以绝后患吕后才下令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对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也起了杀心。找了个借口让刘如意来长安,趁刘盈不在用用毒药杀了他。
重臣周勃,陈平为什么不阻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刘如意进宫后跟汉惠帝刘盈每天都吃住在一起,汉惠帝就早起了一会出去打猎,比汉惠帝小的刘如意贪睡,就这点时间吕后就把刘如意毒死了。
身为儿子的刘盈都能明白母亲的心思,陈平,周勃怎么会看不明白。
吕后杀刘如意的心思昭然若揭。
陈平为谋臣,周勃也深谙政治,怎么会看不明白吕后的心思,而如果汉惠帝把他带在身边都保护不了,他们还能保护得了吗?
另一方面,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对周勃,陈平等朝中重臣并不是特别信任,而吕后对刘姓皇族得屠杀,他们俩看在眼里,此时自是先要自保。
还有,吕后杀刘如意和戚夫人,只是戚夫人遭遇太残酷了,周勃,陈平都是深谙政治,并且之前太子之争他们是支持刘盈,两虎之争,必有一死,他们自是明白。
所以,不管周勃,陈平出于哪方面原因,他们都阻止不了吕后杀戚夫人和吕如意。吕雉要杀戚夫人和刘如意,重臣周勃,陈平和张良为何不加以阻止?
吕雉杀戚夫人跟刘如意的时候,刘邦已经驾崩,惠帝继位,实际上此时的吕后独揽朝政。吕后在刘邦去世、惠帝即位的当年,立即将戚夫人囚禁起来,剃去她的头发,颈束铁圈,穿上囚服,在“永巷”舂米。
吕后这种处罚是何意思?
从吕后一贯的作风来看,如果吕后要处死威夫人,大可不必费此周折。她这样做,一是想出一出憋在心中十年的窝囊气;二是要让戚夫人尝一尝生不如死的滋味。但是,此时的吕后还没有将魔爪伸向赵王刘如意(戚夫人与刘邦的儿子)。
再看戚夫人的处境。昔日的掌上明珠,今日成了阶下因徒,凄惨之中带着许多无奈,此时的她可谓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戚夫人在这种绝望的环境之下,创作了一首在中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舂歌》这首歌的意思是说:儿子为王,母亲为奴,整天舂米,常常与死亡相伴。我与儿子相距千里,应当让谁去告诉你呢!戚夫人想让自己的儿子来救自己。
但是,这一举动彻底惹怒了吕后,吕后勃然大怒:你想依靠你当王的儿子吗?于是,立即下令召赵王进宫,加以杀害。她就是想让戚夫人绝望,想让戚夫人生不如死。惠帝当时知道吕后要加害自己的弟弟,亲自接刘如意进宫,而且与自己住在一起,目地就是保护赵王。惠帝的这种表现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惠帝都改变不了吕后的主意,他只能用每天跟赵王形影不离得方法去保护赵王。在一次,惠帝出去打猎,而赵王因为起的迟没有与惠帝同行,吕后立即派人诛杀了赵王刘如意。惠帝都改变不了吕后的主意,试问这种情况下,谁敢去求情,加上吕后诛杀韩信,彭越的事迹,这种情况下谁去求情那是自找没趣,陈平,张良都是有头脑之人,他们不会去触霉头。
戚夫人的下场很凄惨,被做成“人彝”,扔在厕所。吕后的这种非人做法,也将她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人性的严重缺失,为后人所不齿。
吕雉要杀戚夫人和刘如意,重臣周勃,陈平和张良为何不加以阻止?
1、立嫡立长宗法制深入人心,戚夫人挑战的不仅是吕雉和太子,而是宗法人心。
吕雉在开国重臣眼中是真正的老板娘,是大汉帝国根红苗正的女主人。
吕雉是刘邦还是草头平民时,就明媒正娶的嫡妻。
从道义上讲,占据了国法认可、民间认同的正统地位。
而戚夫人就像是要抢占正宫的小三,虽受男主宠爱,
但不能起了“雀占鸠巢”的野心。
而戚夫人非要挑战一下爱情的力量和宗法人心,到底哪个力量大?
戚夫人的柔情蜜意只有刘邦品尝欣赏,在重臣眼中她顶多算一个漂亮的备胎。
在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已经深入人心数百年的环境下,
戚夫人不自量力挑战这个制度,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结果败得那叫一个凄惨。
2、戚夫人唯一的依托只有刘邦一人,没有与其他人搞好关系的智慧和能力。
从张良为吕雉谋划请“商山四皓”出山,为太子刘盈拉赞助来看。
功勋重臣都站队在吕雉和刘盈一边。
没有政治智慧的戚夫人总觉得刘邦可以搞定一切。
平常和这些重臣元勋没搞好关系,刘邦一死,
吕雉报私仇、除国恨的关键时刻,
谁肯触吕雉这头怒吼狂狮的霉头。
去为和自己关系浅薄的戚夫人说情?
3、杀刘如意,是吕雉为儿子刘盈斩掉潜在威胁的必然。
刘邦活着时,最钟爱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多次想改立他为太子,换掉刘盈。
这对吕雉来说,刘如意就是儿子刘盈最大的竞争对手,必须铲除这个隐患。
自己和儿子的地位才能稳定,未来的皇权才没有隐患。
后来又杀掉刘邦另两个儿子刘友、刘恢。
只有很不受刘邦待见的刘恒(汉文帝)韬光隐晦,
让吕雉觉得没有潜在的危险,才躲过吕雉的残杀。
这是皇权制度下,为了那个唯一的皇位展开的厮杀。
属于皇族家务事,外臣哪个是千年老狐狸,
谁真会“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4、吕雉一贯简单、粗暴、狠辣的剪除异己习惯,让大臣们闭紧了反对的口舌。
杀人不过头点地,
但韩信、彭越一大批猛人悍将都被吕雉杀得人芽不留,
想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
即便有人想发表一下不同意见,
只要一想到被剁成肉酱的彭越等人。
再多的话也只能烂在肚子了。
所以,吕雉令人发指的杀人过程中,没有听到任何重臣们反对的声音。
但是,吕雉一死,正是周勃、陈平这些重臣立刻发动政变绞杀了吕氏全族。
可见,重臣们并不是不反对她的做法。
只是,不愿逆势而行,
留得青山在,秋后算总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