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的皇后为什么大都姓萧,而与杨家将对阵的萧太后又是哪个?
辽国的皇后,除了辽世宗耶律阮,曾经立了一位汉人皇后甄氏外,其余的皇后都行萧。原因就是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有遗言,皇族只与萧氏通婚,所以就导致辽国只有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两大家族的假象。
在所有的萧太后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母亲,大名萧绰,小字萧燕燕的萧太后。演义《杨家将》中,那个叱咤风云的萧太后就是她。
辽国后族为何都姓萧历史上辽国共九帝,除了辽世宗耶律阮随太宗耶律德光灭后晋时,从后晋皇宫虏得一宫女甄氏,即位后立为皇后外,其余的皇后都姓萧。即便耶律阮,后来也顶不住大臣们的反对,又立了一位萧姓皇后,形成俩皇后并列的格局。
有人可能会问: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即开国皇后述律平,她不是姓述律吗?述律氏就是萧氏!
关于辽国的后族萧氏的起源很复杂,将主流说法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1.契丹的姓氏文化受中原影响
契丹是北方游牧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的姓氏文化并不发达,甚至到辽国灭亡,很多平民都没有姓氏,贵族的姓氏也不固定,受汉文化影响很深。
唐朝初年,契丹处于大贺氏执政时期,唐太宗赐当时的首领大贺窟哥国姓“李”。唐中期,大贺氏失去可汗位,进入遥辇氏执政时期,遥辇氏又被唐玄宗赐姓“李”。
耶律氏是遥辇氏八部(迭剌、乙室、品、楮特、乌隗、突吕不、涅槃、突举)之一,迭剌部的一个分支,随着耶律氏的崛起,自耶律阿保机起,他个人垄断了可涵的位置。
从以上资料看,契丹种姓并非有人认为的,只有耶律和萧两个,而是契丹的姓氏文化不像中原那样发达,受汉文化影响很大,经常变化,大贺、遥辇、迭剌都曾经是他们的国姓,只是后来消亡了。
2.契丹萧姓的由来
萧,一看就不是契丹姓氏,而是汉姓。那么它怎么成了契丹后族的主用姓氏了呢?
主流说法是,耶律阿保机登基后,为了表彰皇后述律平,及其家族的贡献,赐述律家族姓“萧”,并留下一道圣旨,今后皇族只能与萧氏通婚。这就是为何辽国的皇后,一律姓萧的原因。
这里有两个问题:耶律阿保机为何赐述律氏姓“萧”?萧氏就等于述律氏吗?
①耶律阿保机为何赐述律氏姓“萧”?
按《辽史》记载,耶律阿保机称帝后,自比汉高祖刘邦,认为述律平就是他的萧何,所以赐述律氏为“萧”姓,很有讨彩头的意思。不过,即便《辽史》,对这个说法也有点含糊,于是又有另一种说法:
“有谓述律皇后兄子名萧翰,为宣武节度使,其妹复为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说述律平的外甥本名叫“萧翰”,也就是说,述律平早就姓萧了,说述律家族自称是兰陵萧氏后人。这话恐怕也有贴金的成分,述律氏本是回鹘人,怎么跟兰陵萧氏结上亲的,空口无凭呐。那都是学术界的事,我们暂时还是以主流说法,耶律阿保机赐姓为准吧。
②萧氏就等于述律氏吗?
述律氏被赐“萧”姓,不是说萧氏等于述律氏,因为除了述律氏,还有其他被赐姓萧的家族,包括拔里、乙室:
“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拔里和乙室都是原契丹遥辇部落的一个分支,可以简单理解为汉人的某郡望、家族联盟。他们与耶律氏所在的迭剌部一起,共同构成契丹遥辇氏。
本来遥辇部八大部落,都有机会轮流享有做可汗的资格,但是自从被耶律阿保机垄断后,原始的选举制度被强权的世袭取代了。为了笼络人心,阿保机登基后,赐乙室、拔里氏为国舅姓萧氏。
也就是说,契丹的萧氏,不能简单看做中原的萧氏,它是一个多氏族的混杂,包括了述律氏、乙室氏和拔里氏等多个氏族。
3.契丹为何给人印象只有耶律和萧两姓
契丹的种姓其实也很多,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像是只有两个姓。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①一是契丹姓氏文化不强,很多人没有姓氏。
在中原汉人意识中,姓比名重要,姓代表了个人的身份认同,乃至社会地位,是个人的归属感所在,名才代表个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社会属性大于个体属性,所以姓氏很重要。
契丹则没有这个概念,他们的对姓氏文化的发展,大致还处于商朝部落联盟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姓。
②二是皇族与萧氏通婚的规定,隐没了其它种姓
姓氏最本源的概念就是代表身份,当然是代表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高贵,耶律阿保机的“耶律”和“萧氏”通婚令,等于事实上将契丹的贵族群体,限制在了这两大种姓。辽国的政治,也就成了皇族与后族的“家务事”。
在这个环境下,原本姓氏概念不强的契丹人,为何还要守着并不高贵的姓氏?
创下太后亲临战场记录的萧绰辽国的太后大多很“凶悍”,也流行给太后加尊号,而且是“天字号”,除了第一为太后述律平,称“地皇后”,此后加号一律称“天”,萧绰就是第一位“天字号”皇太后,史称“承天皇太后”。
历史上有名的“醉王”辽穆宗耶律璟,在行猎途中被近侍杀害。时任南京留守的萧思温,立刻封锁消息,并与南院枢密使高勋、飞龙使女里等人,秘密拥立耶律贤为皇帝,耶律贤就是辽景宗。
因为拥立之功,萧思温被辽景宗任命为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并册立其女为贵妃,其女就是大名鼎鼎的萧绰萧燕燕:
“保宁初,为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仍命世预其选。上册思温女为后,加尚书令,封魏王。”1.历史上唯一称“朕”的皇后
萧绰政治上的才能,在辽景宗时期就已经展现无遗。辽景宗晚年由于健康问题,不能亲临朝政,将政务大多交给萧绰打理。萧绰主持朝政期间,辽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实力大增,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对这位女政治家钦佩不已。
辽景宗对萧绰的信任也是无以复加,他多次提升萧绰的政治地位,几乎将她与自己并列:
“二月壬寅,谕史馆学士,书皇后言亦称“朕”暨“予”,著为定式。”由此,萧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可以自称“朕”的皇后,比武则天还要牛!辽景宗驾崩前,留下遗诏,所有军国大事,一律听命于皇后。
2.政治才能卓著的皇太后
辽景宗驾崩后,萧绰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能力再强,失去了辽景宗的庇护,各派政治势力有可能会出现反弹,自己能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非常重要。这种清醒的认知,让她度过了主少国疑的危险期。
萧绰首先看中了手握重权的两位大臣,汉臣韩德让,契丹贵族耶律斜轸:
“后泣曰:‘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耶律斜轸、韩德让进曰:‘信任臣等,何虑之有!’于是后与斜轸、德让参决大政,委于越休哥以南边事。”通过这两个人,萧绰很快稳定了局势。又通过联姻,军事改革,解除了宗室的军权,从而大权独揽,稳固了皇权。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波澜不惊的情况下达成,让人惊叹。
3.数次亲临战场的巾帼皇太后
萧绰还创造了皇太后两次亲临战场的历史。
北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宋太宗错误判断形式,发动了旨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雍熙北伐。宋军兵分三路,其中杨继业作为副将,虽潘美从雁门出发。萧绰得到消息,立刻宣布,与辽圣宗一起御驾亲征:
“诏宣徽使蒲领驰赴燕南,与休哥议军事;分遣使者征诸部兵益休哥以击之;复遣东京留守耶律抹只以大军继进,赐剑专杀。乙亥,以亲征告陵庙、山川。”这次规模浩大的战争结果,以宋军的惨败告终,宋太宗赵光义自己屁股上都挨了一箭,差点死在战场,赵匡胤积累的军事家地几乎败坏一空!名将杨继业就是在这一战中,身负重伤被俘,绝食三天后殉国。
萧绰第二次亲征,发生在北宋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这一次是辽国主动进攻,意图收复关南十县。
不过,这一次辽军遭遇了北宋的顽强抵抗,辽国大将萧挞凛在巡城中,被宋军的弩子床意外射杀,重创了辽军气势。萧绰得到萧挞凛的死讯嚎啕大哭。
在宋军主和派的坚持下,宋辽达成了著名的“澶渊之盟”,辽国以“不胜而胜”,掐着一纸合约撤军。
就在澶渊之盟全面达成后的第二年,五十六岁的“承天太后”萧绰病逝。
辽的皇后为什么大都姓萧,而与杨家将对阵的萧太后又是哪个?
辽是耶律阿骨打建立的国家。他们是游牧民族,传袭下来与外族通婚的习俗。
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后,他向往中原汉族的文明,佩服汉高祖刘邦,于是自己改姓“刘”。与他一起打江山建国的两个大臣(拔里氏好像)也非常有功。感觉就像汉朝的萧何,于是将他们的后代改姓“萧”。并与耶律家族世代通婚。由此,辽国的太后都姓萧。
北宋初时,与杨家将对阵的辽国萧太后,她姓萧名绰,字燕燕,生于辽穆宗耶律璟应历三年,是北府(辽国分南北两府,北府指辽国本地,南府指燕京(北京)。天龙八部里萧峰是南院大王就是指燕京)宰相萧思温的女儿。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先选为贵妃,再册封为皇后。
982年,辽景宗驾崩,萧绰被“尊为皇太后,摄国政”。当时她的儿子大约十一岁左右,她不畏妄言大胆启用韩德让辅佐自己,很快使政权稳定。
宋太宗看到辽国皇帝去世,986年趁机出兵三路征伐辽国。萧太后亲自带军到燕京前线,结果宋军被打败,杨继业在回撤时被耶律斜珍围困抓获。杨继业绝食三天而亡,萧太后命人在宋辽边境给杨继业修庙以表敬重。
也正是这位萧太后在后来主动出兵北宋,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辽国世代都是萧太后,唯有萧燕燕是辽国太后里最出色,她执政期间也是辽国最强大的时期。而萧太后,被史学家称为历史上伟大的女军事家之一。
萧太后后来还政于自己的儿子。她一生充满传奇,掌握政权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她被称为是“鱼和熊掌兼得”的女人。
辽的皇后为什么大都姓萧,而与杨家将对阵的萧太后又是哪个?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青山绿水之间走来的白马青牛关于契丹的起源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英俊少年骑着一匹白马沿土河(老哈河)东行。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坐着一辆青牛拉着的勒勒车,顺着潢水(西拉沐沦河)而来。在潢水与土河交汇处的木叶山,他们相遇、相识、相爱,以天为证,以地为媒,结为了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人。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广场的白马青牛雕塑
这个美丽的传说,在契丹人心目中可信度极高,他们最初的两个原始部落就叫白马和青牛。契丹早期的部落首领在《辽史·营卫志》中记载:“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从这里我们看出,契丹的始祖叫奇首,生有八个儿子,其子孙人丁兴旺,逐步发展成了契丹八部,这就是古契丹的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八个部落联盟。
虽然,奇首在古籍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在契丹部落中影响极大,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曾数次“登都庵山,抚其先奇首可汗遗迹”,并在木叶山供奉奇首可汗夫妻的神像及八个儿子的圣像,并以白马、青牛祭之,这也说明了,奇首可汗的传说于契丹建国前就已在契丹人中流传了。
古契丹八部大致存在的时间跟中原王朝的北魏、东魏和北齐一致;到了唐贞观年间,古契丹八部逐渐演化为了大贺氏八部。开元年间,契丹大贺氏首领,唐朝松漠都督府都督李娑固的部下静析军副使可突于骁勇善战,深得众心。李娑固就想杀掉可突于以绝后患,不料行事不秘,事情败露,可突于反攻李娑固。李娑固不敌,不久就被可突于杀死。可突于先后又扶持了李郁于、李吐于、李邵固为主,到了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可突于杀李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大贺氏联盟消亡,契丹进入了遥辇氏八部时代。
此时,契丹八部之一的迭剌dié là ]部由于接近中原地区,众多汉族人民流入契丹地区的迭剌部。使迭剌部成为契丹部落联盟中生产最先进的一部。阿保机就出生于迭剌部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就是当初契丹迭剌部的夷离堇[ yí lí jǐn ]。夷离堇就是契丹族各部军事最高首领。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耶律阿保机自幼年起就“拓落多智、与众不群”。
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年仅29岁的耶律阿保机成为了迭剌部新的夷离堇,担负起了领兵打仗的重任,他先后进攻于越,统兵室韦,又南下攻掠河东、代北,屡建奇功。
公元907年,出自遥辇氏族的契丹最后一任部落联盟首领痕德堇可汗病逝,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嘱:“汗位不再按惯例传给遥辇氏了,让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机担当重任吧。”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就宣布将自己的部族迭剌部和痕德堇可汗所在的部族遥辇部改为耶律氏,而将与迭剌部和遥辇部通婚的部落都改为萧氏,所以,整个契丹(辽)王朝,几乎所有皇后都姓萧。
巾帼英雄萧绰在《杨家将》等艺术作品中出现的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此时,离耶律保阿机建国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耶律阿保机死后,由于皇后述律平的干涉,太子耶律倍与皇位失之交臂,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
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雄心壮志一点不亚于父亲,他仅用极低的代价,帮助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解除了危难,就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这一新领土的获得使契丹人控制了防御中原的所有战略关隘,让后来的北宋历代皇帝噩梦连连。
辽太宗耶律德光死后,契丹贵族害怕耶律阿保机的遗孀述律平再次干政,同时出于对太子耶律倍的同情,就拥立了耶律倍的长子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辽世宗联合北汉刘崇攻打后周时,在火神淀为部下耶律察割所弑,年仅34岁。随军从征的耶律德光长子耶律璟挫败了察割的政变,成为了辽国的第四任皇帝,使得帝位再次回归辽太宗耶律德光一脉。辽穆宗耶律璟滥刑滥杀,酗酒荒政,被侍从杀死。由于耶律璟生前没有儿子,就将辽世宗的次子耶律阮收为养子。所以耶律璟一死,耶律阮就登上了皇位,是为辽景宗。
辽景宗由于在幼年亲眼目睹了辽世宗被耶律察割暗杀,所以就落下了体弱多病的毛病,经国大权便渐渐落到了皇后萧绰手中。
萧绰原为契丹(辽)北院枢密使萧思温之女,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不平凡女性。她16岁进宫,不久就被立为皇后,并一心一意帮助多病的丈夫处理政务,时间一长,她便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家国大事和驾驭群臣。
辽景宗耶律贤因劳累过度病死在游猎途中,年仅35岁,临终前,立下遗嘱:”长子耶律隆绪继位,军国大事听命于皇后。”此时,耶律隆绪年仅12岁,而皇后萧绰也刚过30岁,正处于意气风发、风姿绰约的年龄。在辽圣宗耶律隆绪前期,辽国真正的权力始终掌握在萧绰手中,甚至在辽圣宗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萧绰死后,辽圣宗亲政后,仍然按照母亲既定的治国大计不折不扣的执行,使辽国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萧绰主政初期,朝廷并不稳定,对内有契丹各部之间相互攻伐,对外北宋不断北伐,决心收复幽云十六州。
对内,萧绰她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使其对自己忠心不二; 她将皇帝辽圣宗的坐骑换给宗室大臣耶律休哥,使其对自己感激涕零;她还委身下嫁给汉人出身的南院枢密使韩德让,对他说:“吾常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这就样,萧绰用过人的政治手腕稳住了群臣,也使辽圣宗的统治地位越来越巩固。
对外,萧绰面对宋太宗赵光义发动的北伐三路大军,她一方面下令耶律休哥固守南京(今北京),阻止东路宋军主力北进; 另一方面命耶律斜轸率兵挺进山西,阻击西路宋军; 而自己则亲率精兵实施机动策应,与耶律休哥形成钳击态势,在岐沟关(今河北诼州)一举击溃宋将曹彬统率的10万东路军,然后在中路、西路实施了大规模反击,迫使宋军全线溃败,宋军副帅杨业(《杨家将》杨继业的原型)就在这次战斗中不幸被契丹大军俘获,绝食3日,壮烈殉国。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街头的群雕,生动形象的反映了“澶渊之盟”的签订!
不仅如此,萧绰还数次提兵南下,甚至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迫使北宋与之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也直接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进了两族人民的友谊。
辽的皇后为什么大都姓萧,而与杨家将对阵的萧太后又是哪个?
耶律阿保机称帝后,他接受汉族的统治制度,并崇尚中原的封建文化,故以汉高祖刘邦而自居,耶律阿保机还把随自己四处征战的妻子述律平比作汉初的名相萧何,并赐萧姓为述律家族的姓氏,为共享荣华富贵,耶律阿保机规定大辽皇后只能从萧氏一族中产生。
所以自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耶律氏和萧氏就建立起了铁板似的嫁娶关系。
在辽朝九帝共计二百余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次不姓萧的皇后,而且还是个汉族女子,那就是比辽世宗大11岁的甄氏。
北宋初时,与杨家将对阵的辽国萧太后,她姓萧名绰,字燕燕,生于辽穆宗耶律璟应历三年,宰相萧思温的女儿。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先选为贵妃,再册封为皇后。
982年,辽景宗驾崩,萧绰被“尊为皇太后,摄国政”。当时她的儿子大约十一岁左右,她不畏妄言大胆启用韩德让辅佐自己,很快使政权稳定。
宋太宗看到辽国皇帝去世,986年趁机出兵三路征伐辽国。萧太后亲自带军到燕京前线,结果宋军被打败,杨继业在回撤时被耶律斜珍围困抓获,杨继业绝食三天而亡。
这位萧太后在后来主动出兵北宋,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辽国世代都是萧太后,唯有萧燕燕是辽国太后里最出色,她执政期间也是辽国最强大的时期。
辽的皇后为什么大都姓萧,而与杨家将对阵的萧太后又是哪个?
要分析这个原因,就要从辽朝的开国皇后述律平说起,述律平在14岁的时候,按照部族的习俗,嫁给了20岁的表哥耶律阿保机。两人婚后的第9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迭剌部的夷离堇(即本部酋长),随后,耶律阿保机开始为统一契丹而东征西讨,而述律平也紧紧跟随在耶律阿保机的身边,或为他出谋划策,或驰骋于沙场,成为耶律阿保机不可缺失的参谋与帮手。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统一契丹各部后,正式建立契丹国,自号“大圣大明天皇帝”,立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封述律平为“应天大明地皇后”,群臣简称述律平为“地皇后”。
耶律阿保机称帝后,他接受汉族的统治制度,并崇尚中原的封建文化,故以汉高祖刘邦而自居,耶律阿保机还把随自己四处征战的妻子述律平比作汉初的名相萧何,并赐萧姓为述律家族的姓氏,为共享荣华富贵,耶律阿保机规定大辽皇后只能从萧氏一族中产生。所以自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耶律氏和萧氏就建立起了铁板似的嫁娶关系,在大辽的皇后中,基本都是清一色的萧姓贵族女子。
我们熟悉的“杨家将故事”便是在北宋初年,杨家将与辽朝最杰出的萧太后对战。在辽朝九帝共计二百余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次不姓萧的皇后,而且还是个汉族女子,那就是比辽世宗大11岁的甄氏。
公元946年,当时还是辽朝大将的耶律阮跟随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克大梁(今河南开封),灭掉后晋,见到了时年41岁的后晋宫女甄氏,被她的风姿绰约所倾倒,遂纳甄氏为妃。次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阮在部将的拥戴下即帝位,是为辽世宗,耶律阮随即把甄氏册封为皇后。只是后来耶律阮迫于有权有势的萧势一族的声讨,又立了一个萧氏女子萧撒葛只为皇后,但仍保留了甄氏的皇后地位,这就使得大辽的历史上出现了两个皇后并存的局面。
辽的皇后为什么大都姓萧,而与杨家将对阵的萧太后又是哪个?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点,辽朝本身就是由契丹族产生的,契丹族本身有两个大姓氏,一个人是耶律,一个就是萧姓。
在武则天时期,契丹族当时被武周的军队打得打败,阻午可汗组合了残存的契丹人,这些残存的契丹人就是后来契丹八部的来源,其中耶律氏被划分为三部,也就是大贺,遥辇,世里三部,而其中审密姓划分为两部,也就是乙室己、收里二部。但是也有很多是由耶律氏和审密氏共同构成的。由于血缘关系,一般近亲不会结婚,所以耶律氏一般和审密氏通婚,这也是契丹族的传统。
审密姓之所以变成萧姓,这要谈到一个人,他叫做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是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耶律弥里人,此人十分仰慕汉族文化,在耶律阿保机当上契丹可汗之后,他十分崇拜汉高祖,于是让耶律氏兼姓刘氏,而乙室己、收里二部的审密氏改姓萧氏。
所以辽朝的皇后都姓萧,是因为辽朝的契丹族本身就有两个大姓,一个是耶律氏,一个是萧氏,同姓不婚所以耶律氏一般都会娶萧氏的契丹族女子为妻。作为契丹皇族的一支耶律氏来说也是如此。
杨家将来自于中国古代的评书演义,里面和杨家将作对的萧太后应该是萧燕燕,因为辽朝和宋代发生战争,其中又有太后和杨家将参与的,在历史上只有雍熙北伐。赵光义于986年正月二十一日(3月4日),对辽发动“雍熙北伐”。宋太宗派潘美担任云、应、朔等州都部署,云州观察使杨业为副将,率兵出雁门攻打辽朝,其中耶律斜轸在西面抵御西路宋军杨业一路。
在杨业和耶律斜轸的作战中,不同于杨家将传说中潘美是重大恶人,相反当时最大的恶人是宋太宗指派的监军王侁,王侁是监军,他的权力比主帅潘美要大,但是王侁并不了解军情。面对辽国的大军,他先是强迫杨业出征,杨业只好从命,然后提出要在陈家谷口接应,王侁答应,但是等到接应的时候,王侁以为契丹军队被打败撤走,想要争攻,又从陈家谷口离开,最后杨业因为无人接应而被辽军俘虏,杨业选择绝食而死。
杨业死后,萧燕燕命人割下杨业的头颅,传首辽宋边界以此震慑宋军。而宋太宗统帅的三路大军也未能胜利,最后宋朝和辽朝议和。
1003年,萧燕燕再度统兵南下,意图收复关南十县,辽朝大军一路南下直抵澶渊,最后寇准请求宋真宗御驾亲征,在澶渊宋军击败辽军,最后双方议和,此后再也没有大规模战事,史称“澶渊之盟”。
萧燕燕作为太后摄政辽国的政事四十多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澶渊之盟结束后不久去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