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什么没当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刘縯是刘秀的革命领航人,舂陵起义的领导者。本来绿林四部推举皇帝的时候,刘縯应该是第一人选,但是下江、新市、平林三部不喜欢苛严的刘縯,背着他推选出了刘玄做皇帝,并逼刘縯承认。刘玄当了皇帝后,对曾经的竞争者刘縯非常忌惮,找借口杀害了他。
不过,这只是史书上的描述,我们仔细梳理相关史料,还能给你一个大吃一惊的结论:刘縯落选一点不意外,他被历史刻意抬高了,他的死自己要负很大责任!
刘縯其人及绿林推选皇帝始末王莽地皇三年,刘縯组织策划了由舂陵刘氏、新野邓氏、阴氏和宛城李氏,四大家族共同参与的舂陵起义。
舂陵军成立后,联合平林、新市二部,一路北上,相继攻克多个县城,兵锋直指南阳郡首府宛城。不料却在宛城郊外的小长安,被打了个伏击,损失惨重,全军退回棘阳固守。
面对危机,平林和新市二部准备撤退,回到绿林山继续当土匪。眼看队伍就要一哄而散,刘縯积极奔走,先说服了附近的下江兵,继而由下江部首领王常、张卬出面,说服王匡、王凤等人,一起参与了由刘縯领导的蓝乡之战。
蓝乡之战,刘縯以出色的军事才能,一举消灭了新朝在南阳最精锐的十万人马,缴获大量物资。战后,声势浩大的绿林军迅速扩张到十几万人马,形成兵围宛城之势。
随着队伍的扩张,四部分散管理的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形势,所以各部商议,决定成立政权,推选一位皇帝,公开与新朝分庭抗礼。
本来作为领导四部打赢了关键战役的刘縯,应该是当仁不让的候选人,他也一直履行着对四部的统帅工作。可是下江、新市、平林三部,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对刘縯苛严的管理方式非常不适应。
于是三部背着刘縯,从平林部推选出刘玄这么个默默无闻的汉室后裔,然后召来毫不知情的刘縯,逼他承认刘玄。刘縯在威力威胁之下,被迫低头接受了这个不公平的结果。
史书上描写的刘縯落选的原因以上就是史书的记述,后人的分析大多也基于此,促成刘縯落选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刘縯的个性过于强势,不被绿林三部接受
跟绿林三部追求生存条件的低层次目标不同,刘縯是皇室后裔,士族地主阶级出身,他所组织的四大家族都是豪门士族,吃穿不愁,他们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推翻新朝,恢复汉室!
因而刘縯在管理模式上,跟绿林三部截然不同,他的军队必须讲究严格管理。事实上,联军之所以能取得蓝乡之战等一系列的胜利,没有军纪做保证是不可想象的。这些胜利也让刘縯的个人威望推向顶点,刘縯也把自己当做了联军当然不让的领袖。
矛盾就来自于此,其它三部不干呐,他们本来啸聚绿林山,打家劫舍,官府来了打不过就跑,打赢了就分财物,逍遥自在,凭什么让你做婆婆?
2.刘玄相对于刘縯的三个优势
为何最后推选出来的皇帝是刘玄?刘玄在很多方面,比刘縯更有优势。
①首先,刘玄的身份也是汉室后裔,他比刘縯更接近嫡系。
刘玄和刘縯都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人。特地做了张图,从图中就可以看出,刘玄与舂陵侯的血缘关系更近,也就是说,按古代法律,刘玄比刘縯更有资格代表西汉皇室!
②其次,刘玄出自平林部,正好可以代表三部的利益。
选择刘氏为皇帝,对绿林来说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那时候全天下的人都相信,天命“恢复汉室”,别人做皇帝都不合法。巧合的是,刘玄刚好正在平林部担任安集掾(负责招降纳叛的文职人员)。
刘縯当皇帝,最大的获利群体一定是舂陵部四大家族,而不是绿林三部。刘玄虽然也是舂陵刘氏,但是他毕竟是靠绿林三部起家,所以三部才是他的政治基础,只有他才能代表三部的利益。
③最后,刘玄懦弱无能,他当皇帝更容易被控制
这一点是绿林三部最看重的。刘縯手上有兵权,四大家族以他为首领,刘玄则不然,他仅是平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能力也不见有突出的地方,性格懦弱,这种人好控制。缺点在这时候反倒成了优势,真没法说!
3.绿林三部采用不正当手段,逼刘縯就范
绿林三部就这样看中了刘玄,不过,要想顺利把刘玄推上去,得看刘縯同意不同意,毕竟他的实力过于强大,惹翻了他,那可不好对付,怎么办?
绿林三部采取了阴谋,明的不行来暗的。他们把刘縯诓骗过来,当着他的面推出了刘玄这个方案。
刘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落入三部的圈套,面对虎视眈眈的三部,刘縯若不答应,可能立马人头落地!被逼无奈之下,刘縯只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就这样,刘玄粉墨登场!
被历史掩盖的刘縯落选皇位真相在仔细研读《后汉书》,并参考《东观汉记》的记载,细细推敲历史背景,和相关细节后,恐怕前面的结论站不住脚。先把结论说出来:刘縯落选皇位太正常了,他根本就没有话语权!
1.刘縯的地位被抬高了,他根本不是绿林的最高领导人
按照《后汉书》的记载,刘縯起事之初,就联合了新市、平林二部,并且率领他们作战。可是《东观汉记》的记载却是:
“皆合会,共劳飨新市、平林兵王凤、王匡等,因率舂陵子弟随之,兵合七八千人。”意思是说,刘縯在犒劳新市和平林二部后,率领七八千舂陵子弟(包括邓氏、阴氏),追随了王凤、王匡等人。一个“随之”表明,刘縯只是绿林军的随员,参与者,而不是领导者。
事实上,绿林军走出深山时,新市和下江部就有五万人,从人数上来说,远远超过七八千人的舂陵军。而且绿林军已经存在一两年,经历多次战争,而舂陵军刚刚组建,未发一枪一弹,请问刘縯凭什么夺了联军的指挥权?
所以,基本历史事实是,刘縯和他的舂陵军只是绿林军的一个分部,实力很小。往大里说,刘縯是联军的领导人之一,往小里说,他只是联军的小头目,无论如何掌握不了联军的指挥权!
所以,所谓刘縯领导绿林军取得一系列战斗胜利,不符合历史事实。在推选皇帝的时候,刘縯只能说是候选人之一,而不是当然不让的唯一人选!
2.刘玄的地位被刻意贬低,其实他不是个无能之辈
刘玄一直被认为是能力低下的懦弱之徒,《后汉书》还几次描写刘玄的紧张与局促,似乎他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庄稼汉。
这不是史实!刘玄个性很凶悍,一点不亚于刘縯,他之所以流浪在外参加了平林军,原因就是他为了替弟弟报仇,惹下了人命官司,后来靠诈死,骗过官府,在家乡呆不下去了,才跑出来混江湖。
由此可见,刘玄的真面目绝对是一个敢作敢为,不惧生死,很有头脑的豪强!另外,《东观汉记》记载,他在平林军中不是一个小小的安集掾,而是更始将军:
“圣公(刘玄)入平林中,与伯升(刘縯)会,遂共围宛,圣公号更始将军。自破甄寻等,众庶来降十余万。”这就不难理解,刘玄登基后,改年号为“更始”的原因了,人家原来的名号就是“更始将军”。《东观汉记》的主笔叫班固,是汉明帝时期的太史,他的立场一定是褒扬刘杨,而不是刘玄。所以,《东观汉记》不可能给刘玄贴金。
由以上记载可见,刘玄虽然不是某一部的一把手,但是也绝不是懦弱无为的家伙,人家一更始将军,手下部众未必比刘縯的舂陵军少,战功也未必比刘縯低。因而,刘玄与刘縯的皇位之争,不能把刘玄当做黑马,他是有资格与刘縯平等竞争的!
3.推举皇帝的人选分歧,是个公开的事件,没有阴谋
依然以《东观汉记》的记载为线索,这本书里记载了这么几个事实:
①候选人之争是公开的,说明不存在三部背着刘縯的说法
因为从一开始,就把皇帝候选人限制在了汉室后裔,而刘縯又是舂陵一族不二人选,所以争议的人选范围并不大,集中在了刘縯和刘玄身上。
舂陵部支持刘縯,新市和平林支持刘玄,下江部意见不一致,王常支持刘縯,成丹、张卬更倾向于刘玄。这些记载说明,候选人之争是公开的,根本不存在三部背着刘縯搞小动作,三部意见也不统一,不可能搞得了小动作。
②登基仪式已经布置完毕,会场依然在争议,不可能存在阴谋
好玩的是,众人把登基的会场都布置好了,依然在争执不停,包括刘縯也在场,不过他一句话也没说。这个细节表明,争议不是一天两天了,整个绿林军对这件事的关注度都非常高,过程中没有任何阴谋存在。
③会议的焦点不是谁当皇帝,而是“称帝”还是“称王”
会场争议的内容,让人更加相信,刘縯早就被淘汰了:
“吕植通礼经,为谒者,将立圣公为天子仪以示诸将。马武、王匡以为王莽未灭,不如且称王。张卬拔剑击地曰:‘称天公尚可,称天子何谓不可!’于是诸将军起,与圣公至于坛所奉通天冠进圣公。”这段话描述的内容,分明是说大家的分歧,根本不是刘縯和刘玄的候选人之争,而是“称帝”和“称王”的分歧。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候选人早就订好了,刘縯已经被淘汰出局,没有任何争议了!
综上所述,所谓的阴谋说根本站不住脚,刘縯就是因为实力不够,没有话语权,谁做皇帝就是绿林三部的内部协商会,刘縯只能看别人脸色,不存在被刘玄窃取革命成果的说法!
刘縯之死,个人和历史的双重悲哀刘玄登基后,也没亏待刘縯,任命他为大司徒(丞相),毕竟是本家兄弟嘛,而且能力确实够强。可是不久,发生了刘縯的部众刘稷,公然对抗刘玄,不接受刘玄的任命。
因为这件事,刘玄将刘稷逮捕,准备处死。刘縯得到消息,急匆匆赶来,与刘玄发生了激烈冲突。刘玄正愁没机会下手,顺手将刘縯与刘稷一同处死了!
- 1.刘玄一直对刘縯心怀忌惮
这就是刘縯之死的第一个原因,以刘玄为首,一批人对刘縯存在忌惮心理。皇权之争的残酷就在这里,刘玄登基并非二人之争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刘縯的团队实力不够,落选了皇位,但是刘縯的个人能力放在那里,早晚对刘玄形成威胁。
因而,在李轶、朱鲔等新贵的撺掇下,刘玄几次相对刘縯下手。刘稷事件,这好给了刘玄借口。
2.刘縯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刘縯自己对个人命运要承担主要责任,作为皇位落选人,事实已成,就应该低调做人。可是,刘縯对刘玄非常不服气,也没拿刘玄当皇帝,不断刺激刘玄脆弱的神经。
以刘稷事件为例,本来刘稷的行为被处死不为过,刘縯不应该出面干涉,即便干涉,也应该以臣子的态度,去求的宽恕才对。而刘縯竟然把自己放在与刘玄对等的位置,跟刘玄大吵大闹,即便没有刘玄的忌惮,就这件事,杀了刘縯有什么稀奇的?
由此可见,刘縯的心胸太狭窄,又没有韬光养晦的城府,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3.刘縯之死背后的历史因素
除了刘玄和刘縯的个人因素外,刘縯的悲剧其实也是一个历史大背景下的必然。
前面讲过,刘縯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典型代表人物,绿林三部是农民阶级,这两个阶级是无法兼容的两大政治力量。所以,从他们组成联军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他们必然走向生死决裂!
刘玄的更始政权为何不到三年就败亡了?原因就是刘玄的政权里,农民阶级与士族的矛盾从来没有间断过,刘玄从来没有获得代表未来的士族集团的支持!刘玄的失败,恰恰是刘秀的成功,刘秀就是靠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采取的天下的。
所以,这个历史大背景决定了,刘縯与刘玄的厮杀不可避免,政治立场决定的,除非他早早脱离更始政权!
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什么没当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谢谢邀请!公元18年,王莽的新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军有两个队伍,一个是以樊崇为首的赤眉起义军;一个是以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起义军。起义军打着推翻王莽新朝的旗号,同王莽的军队作战。由于起义军节节胜利,所以起义军的队伍不断壮大。
由于起义军的壮大发展,西汉的一些皇族成员也参加了起义军。 公元22年,刘玄参加了绿林军的平林军,刘縯、刘秀弟兄在湖北舂陵起兵反对王莽,支持绿林军,紧接着,刘縯、刘秀弟兄也加入了绿林军,这样,绿林军的声势更大了。公元23年,起义军取得了昆阳大战的胜利,使新朝元气大伤。
为了使起义军推翻王莽新朝的旗号名正言顺,必须找一个西汉的皇族来做起义军的首领。当时队伍中合格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平林军的刘玄,一个是舂陵军的刘縯,起义军要从这两个人中挑选一个。
王凤、张卬、李轶认为,刘玄是大将,作战勇猛,但性格柔弱,如果刘玄做皇帝,刘玄好控制,我们就有话语权了,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对于刘縯,他们认为,刘縯是虎将,作战非常勇猛,在军队中威望最高,且他的志向和我们不同,他要恢复西汉的体制。如果刘縯坐皇帝,起义军都是他的了,我们就没有什么话语权了,还要听从他的,这日子就不好过了。
在这个时候,王凤、张卬、李轶的观点一致了。公元23年,王凤、张卬、李轶三人,趁刘縯不在,推选刘玄做皇帝,年号为更始,刘玄就是更始帝。
当时刘縯正在外面处理军中的一些事务,一点儿也不知情。现在事情已经办好了,就等着刘縯来接受这个事实。刘縯来到后,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刘玄做皇帝后,心里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刘縯,刘縯才是做皇帝的料,所有军国大事,也只有刘縯能做好。所以刘玄就把一切军国大事都交给刘縯,刘縯都能办得很好。
这样一来,刘縯、刘秀弟兄的权势越来越大了。王凤、李轶不高兴了,多次在刘玄面前提醒刘玄,若不早早地杀了刘縯,早晚这个皇帝是刘縯的,要刘玄早作决定。刘玄胆小,看到刘縯、刘秀弟兄功勋巨大,几次都不忍心动手,使王凤、李轶干着急。
刘縯的部将刘稗,对刘縯未能做皇帝,始终不服,多次说这个皇位应该是刘縯的,别人没有这个才能。有一次,这话被王凤、李轶知道了,立即把刘稗抓起来。刘縯听说后,赶紧来讲情,王凤、李轶随时就把刘縯抓起来,一起杀害了。
刘秀这时正在外面领兵打仗,听说哥哥被杀,心里万分痛苦,感觉自己的生命也很危险,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得回来向刘玄请罪,刘玄看他语言诚恳,也没怪罪,就命他到河北去安定各州县。
刘秀来到河北,虽然没有哥哥那样的才华,可他一边废除王莽新朝的法令,复兴西汉体制,一边招揽人才。不久,刘秀的队伍又声势浩大起来了,连续收复了多个州县,刘玄知道后,封刘秀为萧王。
公元23年,王莽新朝灭亡。 公元 25年,刘玄政权被刘秀灭亡,刘秀又攻进洛阳,击败了赤眉军扶持的刘盆子傀儡政权,然后以洛阳为都,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各州县的自立为王的小政权,死得死,降得降,天下太平。公元27年,刘秀给刘盆子找个差事,叫他有碗饭吃。
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什么没当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光武帝刘秀长兄齐武王刘縯,生于汉永始元年(前16年),比刘秀大十一岁。在两兄弟之间,还有一个二弟(二哥)刘仲,兄弟三人都是南顿令刘钦的正妻樊娴都所生。
刘縯刘仲刘秀兄弟出身汉室宗亲,是孝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刘发的第十三子刘买因“推恩令”被封为舂陵侯,在元朔五年(前124年)建舂陵国于零陵郡泠道县舂陵乡(今湖南宁远县)。刘买就是刘縯兄弟的高祖。
初元四年(47),刘买的孙子舂陵孝侯刘仁上书孝元皇帝刘奭,以零陵郡地势寒冷、瘴毒多发,请求徙封北方。孝元帝准许刘仁的请求,让他率舂陵国大部分族人(一部分留下给节侯、戴侯两代舂陵侯守墓)北迁至南阳郡蔡阳县白水乡,在此地修建城池,再建舂陵国。
刘仁的弟弟刘利、堂弟刘回等宗族子弟也都携全家跟随北迁,之后便在南阳居住繁衍,形成了枝繁叶茂的舂陵子弟宗族。刘回就是刘縯兄弟的祖父。而刘利则是后文中将要提及的更始帝刘玄的祖父。
舂陵子弟在南阳居住约六十年后,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所有刘姓宗族都失去了皇室身份,成为平民,这里面就包含了刘縯兄弟。但是经过数十年根深蒂固的发展,舂陵刘氏在南阳已经成为地方豪族,多年与其他豪强联姻,并不是没有一点根基的普通人家。刘縯刘秀的母族樊氏就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豪族,势力庞大,南阳附近有人犯事,大多逃到樊家乞求庇护,而地方官吏不敢上门捉拿。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刘氏兄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过人的见识和豪放的气度。但是和刘秀“多权略、极谨慎、好学谦逊、身济天下”的内敛性格相比,刘縯却是豪气外露、交集侠客,不事产业、倾家欲图大事(就是野心和大志并存,不是一个安分人)。在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初,刘縯就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恨和志向,对刘家的宾客和随从们说过: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之后他四下联络,秘密联系不愿屈服于新莽的各地豪强,积极准备举事。
而这个时候,刘秀还是一个少年太学生,在长安的太学中学习,默默无闻。
刘縯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的同时,也不忘取笑一下自己的三弟刘秀,说他特像当年高皇帝的二哥刘喜,平平淡淡小心谨慎,没有远大志向。而不经意间将把自己比作高皇帝刘邦,认为自己一定是汉家中兴的擎天之柱。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天下在王莽的倒行逆施下混乱不堪,百姓不得为生。各地豪强或者平民为了自保纷纷聚兵自保,绿林、新市、下江、平林等名号军先后建立。
看准时机的刘縯觉得已经是自己可以出兵的良机,于是让弟弟刘秀在宛城(即南阳)联合李通、李轶等起兵,自己则和二弟刘仲在舂陵国旧地聚集七八千舂陵子弟,打出了反抗新莽的旗号,正式举兵反新。刘縯所率领的子弟兵,就叫做舂陵军。刘縯出兵之初,打了几个胜仗,舂陵军军威大盛。为了壮大声威,刘縯派遣使者,主动联络绿林、新市、平林、下江等反新的诸豪强军队,表达了合兵一处,共举大业的意愿。绿林、平林军首领王凤、陈牧等对于刘縯的合兵意愿非常欢迎,这对于他们自河南地区向北发展大有帮助,于是回信竭诚欢迎刘縯的加入。
于是双方合军一处,展共同对新莽军队作战。合兵后的诸军西进攻克唐子乡(今湖北枣阳),湖阳(今河南唐河)。然后全军北进,攻克棘阳(今河南南阳南),获取接连胜利。
但在不断胜利同时,联军开始产生轻敌情绪,对新莽军队加以轻视,被抓住机会的新莽大将前队大夫酎阜、属正梁丘赐设伏于小长安(今河南邓县)),大雾中占据有利地形大败绿林联军,刘縯兄弟遭遇惨败,仓惶退兵。
混乱中刘縯二弟刘仲及妹妹刘元都遭遇乱兵而遇害,舂陵军伤亡上千人,舂陵刘氏宗族也战死了几十人,这是刘縯出兵后第一次重大的挫折。联军战败后,对官新莽军产生了严重畏惧情绪。因新莽军穷追不舍,所以联军首领王匡等打算南逃,脱离和官军的接触。刘縯与刘秀商议后,认为如果就此退兵,则军心大溃,以后再也不能恢复与新莽军的对战之心,中兴汉室的愿望必将落空,所以必须设法稳住绿林、平林等友军,共同对敌,才是万全之策。
恰在此时,下江兵首领王常等统帅五千人抵达宜秋(今河南唐河东)。刘縯马上和刘秀一起前往下江兵驻地,对王常等慷慨激昂地说:
“下江诸贤将在此,观天下局势,惟其一举;今联军小挫,如避敌不战,则大事危矣。我今愿与诸将合从,拼死一战,以成中兴之业。宁死不愿高帝基业倾颓,请诸将助我大事。”
王常和成丹、张昂等下江首领对于刘縯的志向豪气大位敬服,也感动地说道:
“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
刘縯趁机表示:
“如大事果成,縯岂敢独飨之哉,皆诸贤将之功也!”
王常等口服心服,对刘縯佩服得五体投地,下定决心追随刘氏兄弟,共创中兴大业。
下江兵诸将决心跟随刘縯兄弟后,新市、平林两军也表达了一同作战的意愿。于是三支军队与刘氏兄弟统帅的舂陵并肩战斗,准备反击新莽军。
刘縯、刘秀再联络同绿林军领袖王匡、王凤、张卬等,制定反击计划,并“大飨军士,设立盟约。”然后修整三天,以便随后同新莽大军殊死一搏!
新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联军在刘縯的统一指挥下,分为六军,借夜色掩护分道进击,先声夺人夺取新莽军粮草军需大营。
次日晨,刘縯和刘秀兄弟率舂陵军自西南方向攻击新莽甄阜军,下江兵自东南方向攻击新莽梁丘赐军,双方发生激烈厮杀。激战半晌后,梁丘赐军支持不住,首先溃散,士卒纷纷败逃。甄阜军因友军逃散,也失去抵抗的意志,尾随逃窜。联军紧追不舍,尾追厮杀,新莽军被杀或溺死黄淳水者两万余人,甄阜、梁丘赐也阵亡军中。
这一战,刘氏兄弟大放异彩,指挥绿林联军取得对新朝的最重大胜利,新帝王莽在南阳的精锐之师全军覆灭,大批军器粮秣被反新联军夺取,天下大势开始逆转。绿林联军自此真正认识到刘縯兄弟,尤其是刘縯本人卓越的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 而刘縯在联军之中的威望和声誉更是达到顶点。之后刘縯再接再厉,
“陈兵誓众,焚积聚,破釜甑,鼓行而前”。
亲自率军在淯阳(今南阳南)城下再次大败新莽军,斩首三千,并包围宛城,联军军威赫赫。经此战后,刘縯开始自称柱天大将军,威名远扬四海。
王莽知道刘縯的事情,暴怒不已,公开悬赏:获刘縯首级者,食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赐爵上公。同时还下令长安官署大门侧堂上一律画上刘縯的图像,令士卒每天射之,以发泄怨恨。这说明刘縯已经是王莽认为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后。另一方面也显示刘縯在反新联军中地位之重要。地皇四年(23年),在接连的胜利中,联军势力大涨,部属军队以至十余万之众。为了统一指挥、增强号召力、进一步展开对于新莽政权的攻击,于是诸军首领开始讨论建立政权、推举皇帝之事,决定推举刘氏宗亲中有影响力的子弟来出任新兴政权的君主,更好的获取天下人归附之心。
按照联军内刘氏宗族子弟的声望和功劳及影响力,身为诸部联军首功之将的刘縯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选,舂陵子弟和下江诸将也都倾向于迎立刘縯为帝。
但是绿林、新市、平林诸将却有自己的小心思:刘縯威望无人可比、军功赫赫,成为皇帝人选是板上钉钉的事,大家即使主动拥戴他为皇帝,也不见得有拥立之功,刘縯认为自己当皇帝是理所当然,对于各部首领的拥立不会有特别的感激。
另外,刘縯为人大气,个性十分强势,敢作敢当,治军严苛,对于诸军管束甚多。这使得以前散漫惯了的联军将士十分不习惯,他们本来就没有刘縯那样鲜明的“中兴汉室”的志向,只不过被新莽所逼,被迫起兵造反,本质上还是江湖习气浓重的乌合之众。
所以,他们不愿意推举一个严苛、强势的皇帝,从而导致日后大权独揽的皇帝会剥夺他们的半独立地位,收回权力,最终吞并并消灭绿林诸部。
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绿林、平林、新市诸将王匡、王凤、陈牧、张卬等故意越过刘縯,选择了也是舂陵子弟、但是性格懦弱、为人胆小无主见的平林军中另一个刘氏宗亲、更始将军刘玄为皇帝人选。决定立刘玄后,诸将事先联络停当,做好准备后再从宛城前线把刘縯召回,召开议事会,当面提出立刘玄为皇帝的意见。
刘縯毫不知情,还以为是要推举自己为皇帝,于是兴冲冲从宛城赶回淯阳。到达后才知道是要让自己同意立刘玄,不由得怒火万丈,于是坚决不同意。但是其他诸军早已统一意见,决心立刘玄为帝,绝无妥协余地。
刘縯实在不甘心退出皇帝争夺之战,但即使以他的强势性格,喊出自己一定要当皇帝的话还是说不出口,于是请求暂缓迎立皇帝,待击灭新莽后,再行定夺也不迟,意欲拖延时间,获取外部助力,再图其他。刘縯提议尽管有私心,但是也不无道理,议事诸将开始迟疑,甚至有人附和意见。关键时刻,新市军首领张卬害怕之情议定的计划破产,刘縯成为皇帝后将对自己不利,于是挥刀砍地,大声说:
“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
在他的带动下,已经动摇的王匡等人不再犹豫,纷纷提出立即迎立刘玄为帝,以正名位,击败新莽。
大势所趋之下,刘縯无力回天,只得怏怏同意诸将意见,迎立刘玄。于是,当年二月,联军在淯水(今南阳白河城南淯水)之滨筑坛,奉舂陵子弟、更始将军刘玄为皇帝,刘玄复国号汉,改元更始,即玄汉政权。之后,更始帝大封群臣,族父刘良(刘縯、刘秀的叔父)为国三老,绿林军首领王匡为定国上公泚阳王,王凤为成国上公宜城王,新市军首领朱鲔为大司马胶东王,平林军首领陈牧为大司空淮阳王。而支持刘縯的下江军首领王常只封为廷尉知命侯。刘縯身为舂陵子弟首领,联军实际军事指挥者,只不过受封大司徒、汉信侯而已。刘秀更是连封爵都没有,只得到一个太常偏将军的名号。
在极度不服气的心态中,刘縯和南阳舂陵子弟们返回了宛城前线。当时更始军迟迟不能攻克宛城,只能团团围困。守城的新莽新野宰潘临在城头大喊:“只要司徒刘公一封书信,我就愿意献城。” 不久,刘縯赶到,在城下自报名号,让潘临看见。潘临心悦诚服,马上开城投降。
更始元年(23年)六月,更始帝刘玄迁都宛城,以此城为更始汉玄汉政权的临时都城。也是在当月,刘縯三弟刘秀在昆阳城大破王莽最后的精锐四十余万,打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昆阳之战”,将新莽最后的有生力量基本消灭,使得天下震动,新莽政权即将土崩瓦解。而刘氏兄弟的威名,在此前后,超出其他任何将领,整个更始政权,没有人能够和他们相比。就在刘縯兄弟以接连不断的军功震动天下的同时,以更始帝刘玄为首的玄汉诸人愈发觉得刘縯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再让他这样持续不断的取得胜利,早晚有一天会取代自己这个利益集团,另外建立政权。到那个时候,当年为了私利而反对刘縯为帝的诸将们将会遭到刘縯严酷的打击。
于是,更始帝刘玄以及王匡、张卬、朱鲔等君臣,日夜策划除去刘縯,以消除大患。起先,刘玄的计划是召开朝会,大会诸将,在朝参中刘玄借故取刘縯的佩剑观看,乘机举玉佩为信号,让武士击杀刘縯。但是在操作中,刘玄居然掉了链子,心中慌乱,几次都没有举起玉佩,导致计划破产。
当时已经看出端倪的刘亚舅父樊樊宏事后对刘縯说:
“当年鸿门宴的事情,可不要忘记啊。”
刘縯虽然警惕,但是不相信王莽还没有消灭,刘玄敢于杀害大臣,于是没有特别留意。
此时新莽即将覆灭,为了不让刘縯再次立下破长安消灭王莽的功劳,刘玄决定尽快下手,诛杀刘縯。
刘縯的心腹爱将、舂陵子弟刘稷,当初随同刘縯起兵,奋勇作战,“数陷陈溃围,勇冠三军”,而且对于刘縯忠心无二,视为主君。当时刘縯失去皇帝之位、而刘玄被拥立为帝时,刘稷正在宛城前线,闻报后愤怒地说:
“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表达了对于更始帝刘玄的不满。
刘稷这样倾向性强烈的表现,自然会传到更始帝刘玄那里。他不能容忍刘縯的部下对自己的藐视态度。不过为了收买刘稷,刘玄还是先做出努力,任命刘稷为抗威将军,想把他拉到自己一边来。不过刘稷断然拒绝接受任命,而且拒不跪接刘玄的旨意。
更始帝刘玄收到回报后大怒,正好这时候准备要清除刘縯,于是以就刘稷抗命不尊为借口,突然率数千士卒来到刘縯的驻地,宣布刘稷犯上作乱,收系下狱,并下令斩首示众。刘縯不明就里,自然力保爱将,免遭此毒手,上前和更始帝刘玄据理力争,言辞激烈。
这时候与更始帝一同前来的李轶和朱鲔趁机建议更始帝刘玄:刘縯大逆不道、顶撞皇帝,并有聚兵作乱的嫌疑,应该立即逮捕。于是更始帝下令将刘縯一并收捕。
刘縯猝不及防,被蜂拥而至的军士团团围住,反抗无果后被擒下,更始帝宣布刘縯、刘稷阴谋作乱,图谋不轨,就地诛杀,刘縯因此被害。这时是更始元年(23年)七月,距离刘縯收复宛城还不到一个月。刘縯遇害时,时年三十九岁。刘縯被杀时,刘秀还在昆阳前线,闻报后强忍悲伤,忍辱负重,悲愤不形于色,并立即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谢罪。更始帝因为新莽尚未彻底消灭,于是没有加害刘秀,并加封刘秀为行大司马。刘秀忍常人所不能忍之痛,更加彰显其隐忍负重、韬光养晦的本色。
更始元年(23年)十月,新莽已灭,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派刘秀行去河北镇守抚慰州郡豪杰,顺便使他们归顺玄汉。刘秀在部众属员的协助下,攻破邯郸,击杀割据政权首领王郎,壮大了实力。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使得更始帝刘玄不安,于是加封刘秀萧王,并让他返回长安。
刘秀已得脱藩篱,自然不会从命,坚决不交出军队,返回长安,并暗中派部将把更始帝所派接管河北的官吏一一斩杀,收编其兵马。此后,刘秀和刘玄决裂,自立于河北。
更始三年、建武元年(25年)六月,刘秀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柏乡县)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仍然使用“汉”国号,再立汉社稷,刘秀即汉世祖光武帝。
建武十五年(39年),光武帝追谥长兄刘縯为齐武公。建武十七年(41年),晋封齐武公为齐武王。刘縯当年未竞的志向和功业,都由他的三弟光武帝刘秀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什么没当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刘縯,字伯升,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哥哥。是刘秀家族在新朝末年起兵的发起者,也是刘秀家族争夺帝位的引路人,但因政治斗争过早遇害,最终没能登上皇帝之位,但其兴复汉室的理想在他弟弟刘秀手中得以实现。
早年经历- 与刘秀早年的内敛低调不同,刘縯很早就显露出他的与众不同和政治抱负。与同在南阳的其他汉朝宗室贵族沉默的接受王莽篡汉相比,刘縯一直就抱有兴复汉室的政治抱负。他以先祖刘邦为榜样,不事生产,结交豪杰,为他之后走上举兵之路奠定基础。
- 另一方面,王莽标新立异的改革又在各个层面引发矛盾,刚刚建立的新莽王朝危机四伏。王莽再也没有当年一呼百应、万人拥戴的地位。地方上农民起义不断,地方豪强势力也因为王莽改制带来的动乱和利益受损开始酝酿起事。
经过多年谋划,同时观察到时局有变的刘縯在公元22年与弟弟刘秀和南阳地方豪强邓晨等人分别在舂陵、宛城和新野三地举义。由此拉开了刘秀家族推翻王莽、争夺天下的序幕!
义军领袖- 在三地同时举义的大都是南阳的豪强势力,其中以刘縯为首的势力无疑是这支号称柱天都部的义军中的核心力量。但是虽然名号很响,这支七八千人的义军与掌握全国政权的新朝官军相比依然势力弱小,甚至驻扎在南阳的新朝官军都比这支义军实力更强。为了摆脱不利局面,增强实力,刘縯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活跃在南阳郡南部边缘地区的新市兵和平林兵两支农民起义军。他派遣族兄刘嘉前往联络共同对抗新朝政府军,最终这两支农民起义军同意与刘縯所部联合作战。
- 虽然刘縯和两支农民起义军一起联合作战,但是面对实力强大的新朝政府军依然显得不够强大。甚至在小长安一战中,被政府军大败,刘縯的弟弟刘仲、妹妹刘元等人都被官军杀死,足见当时双方实力差距甚大。惨败之后,刘縯所部士气低落,甚至加入过来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有不少将领畏惧官军实力强大,打算逃跑到其他地方,典型的流寇式作战风格。
- 危难之时,刘縯亲自到农民起义军驻扎之地,亲自说服这些起义军头领,重新稳定军心。同时刘縯利用官军的大意和轻敌,乘夜偷袭官军后勤基地,随后乘势冲入官军大营。使得官军被斩或溺死数万人,主将也都被阵斩。随后刘縯所部迅速壮大,军队扩充到十万人左右,并且围攻宛城,迅速成为当时反抗新朝王莽的势力中最具威名的一支。
史书称,声威大振的刘縯成为让王莽寝食难安的人物,不仅让人制作刘縯的画像,让人天天用箭射击发泄怒火,还开出悬赏食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封上公官位的赏格。最后甚至发展到让人随便抓个人,按上名字就叫刘縯让后让人斩杀。这些疯狂的举动正体现出刘縯当时的威名之盛。
帝位危机- 正当刘縯率领义军驰骋南阳,声威大振之时,这支义军的危机也就随之而来。这个危机不单单是王莽把这支部队视为最大敌人,调集全国重兵围剿刘縯领导的绿林军,同样虽着斗争形势的好转,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开始激化。
- 随着形势的好转,如何树立自己阵营的政治旗号也就提上议事日程。毕竟这支绿林军中有不少是南阳贵族,他们对这一套还是比山东赤眉军看得远一些。为了顺应当时“人心思汉”的民意,他们着手在义军中寻找汉朝宗室准备扶立为帝。
- 本来刘縯是最合适的人选,毕竟当时他在义军中威名最盛,同时也是义军中汉朝宗室里最具威望和能力的将领。但是恰恰因为他的威名最盛、能力最强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 刘縯所在的绿林军实质上是一个义军联盟,或者可以看成是一个股份制企业。而且这个股份制企业还没有绝对控股的董事长,甚至连董事会推选的董事长都没有。也就是说虽然刘縯威望高,能力强,但是在这个义军联盟中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有绝对的话语权。此前的战事中,刘縯也只是因为能力较强,在事前谋划中出力最多,因而能让大大小小的义军头领听从他的指挥,但这不代表这些义军首领就从属于刘縯或者接受刘縯的领导。
- 而如今到了形势好转之时,这些义军的头领们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刘縯的能力和威望,但也深知他的强势,因此他们知道一旦拥立刘縯登基,以他的能力,他们这些义军首领必然逐步丧失话语权,最终成为刘縯的手下。因而这支义军联盟中的一些人就倾向于拥立一位能力比较平庸便于控制的汉朝宗室,而恰巧在这南阳郡就有不少与刘縯同样身份的汉朝宗室,因而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这样一个符合他们意愿的人,也就是后来的更始帝——刘玄。
- 随后,绿林军头领们召集众将商议拥立皇帝之时,此时他们推出刘玄作为人选,而刘縯不愿失去帝位,但因为绿林军人多势众,而且此时还迫切需要绿林军众将一起对抗新朝调集的重兵进剿。于是只好采取缓兵之计,建议暂缓拥立皇帝,但是绿林军中的头领识破刘縯的缓兵之计,坚决要求当天议定人选,无奈之下,刘縯只得同意刘玄登基。于是刘縯与皇位失之交臂。
- 刘玄登基之后,为拉拢刘縯,将他封为大司徒,封汉信侯。失去皇位的刘縯只好继续投身推翻新莽的战争,但在军中声望极高的刘縯很快让刘玄和其他绿林头目感到深深的恐惧和不安。
- 刘玄登基之后,派遣将领四处略地,其他绿林将领围攻新野部下,城内守将称只要刘縯到来就立刻投降,得知消息的刘縯迅速赶到新野,城内守军果然开城投降。不久刘縯一直围攻的重镇宛城被刘縯攻克,更让刘玄等人惊惧的是刘縯那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弟弟刘秀竟然在昆阳城下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昆阳大战的胜利。
- 刘縯、刘秀兄弟的出色能力让更始帝刘玄和拥立他登基的绿林军首领恐惧不已,于是加紧谋划除掉刘縯。他们以刘縯的部将刘稷抗命为由要将刘稷斩首,得知消息的刘縯赶到刘玄那里据理力争,而更始帝刘玄等人直接将刘縯和刘稷一起扣下并在当日将刘縯和刘稷一起处死。
刘縯的悲剧在于他当时尚不具备独立对抗新莽王朝,不得不联合绿林军共同作战,但是因为绿林军人多势众所以无法取得这支义军联盟的领导权,因而不得不放弃争夺帝位,并最终被更始帝刘玄和拥立其登基的绿林军头领害死。
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什么没当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自从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之后,杀了很多刘姓诸候王,刘姓宗亲是敢怒不敢言。作为汉室宗族的刘縯也是愤愤不平,心里一直想着光复汉朝。他不喜欢经营家产,反而卖田卖宅,用来救济贫苦百姓和结交天下英雄豪杰。
天时王莽执行暴政,颁布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法令使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于是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起义反抗。刘縯率领亲族子弟率先在舂陵起兵反莽。并迅速取得了战果,先是打败新莽将领梁丘赐,然后让同族人刘嘉去说服了新市、平林兵,与他们的首领王凤、陈牧一起西击长聚。同时得到了下江兵王常的响应。军队发展到十万人。在刘縯的率领下,攻克了宛城。王莽大怒,悬赏十万两黄金抓拿刘縯。
为他人做嫁衣刘玄也是刘姓宗亲,起义时本来只是平林兵中的一个将军,称更始将军。功劳远不如刘縯。但这时汉兵已发展到十余万人,又割据了城池。于是各地路起义将领们议论,军队虽多,却没有共同的领袖。于是打算拥立一位汉朝的刘姓皇族为皇帝。舂陵军与下江兵王常等,都主张立刘縯,绿林军的将领王凤、陈牧乐于放纵,害怕刘縯的威武严明,将来有祸患,想到刘玄性格懦弱,便抢先共同定下策略拥立刘玄为帝,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召来刘縯告知决议。
刘縯本想以王莽未破,而且担心赤眉军也立了天子为借口,建议只称王暂缓称帝。但绿林军的将领不同意。当时起义起内部主要由刘縯的舂陵军和王凤、陈牧为首的绿林军组成。而绿林军占大多数。迫于无奈也为了必勉起义军内部失和,答应了立刘玄为皇帝。
如果失去皇位是无奈,那刘縯之死就是锋忙太露更始政权建立以后,刘縯率军不断攻城夺寨,而刘秀则在昆阳大战中大破莽军。兄弟二人的威信越来越高。更始帝害怕刘縯兄弟造反,便想除掉刘縯。
导火索刘縯的部将刘稷,勇冠三军,听说刘玄即位的消息,大怒说:“当初起兵图谋大事的,是刘縯兄弟。而今更始是干什么的呢!”刘玄任命刘稷当抗威将军,刘稷不肯拜受这一任命。刘玄于是与将领们部署数千军队,先逮捕刘稷,准备诛杀。刘縯坚持反对。刘玄就将刘稷和刘縯同时逮捕并杀了。
此时的刘縯身为刘玄的属下,不能管好自己的手下,并一味偏袒。小不忍,则乱大这是缺少政治智慧的表现。
刘秀作为兄弟曾经一再提醒刘縯,提防刘玄,可刘縯不能为自己作出好的安排。谋略不足。小不这如果换了刘邦,早跑了。
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什么没当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汉光武帝刘秀有三兄弟,老大刘縯,老二刘仲,老三他,刘縯从小就崇拜英雄,特别是他们家老祖宗刘邦,他立志要做刘邦一样伟大的英雄。王莽篡汉以后,刘縯带着刘氏子弟一起反新,即所谓的刘秀兄弟南阳起兵,他们这支武装也叫舂陵兵。
在刘縯还没起兵前,在宛城就流传着“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言。李氏世代为大商人,还有不少族人当官,所以在宛城这里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家族。李轶和李通是堂兄弟,他们两个都知道前面的谶言,李轶觉得刘氏宗族中以刘縯兄弟能干,仁厚,能成大事,他把想法告诉堂哥李通,两人不谋而合。李通兄弟于是找到刘秀李通附刘縯起兵以后,王莽十分生气,不但把李通在长安的家人全部杀死,还把宛城李氏一族64人全部斩杀。李通、李轶为了跟随刘縯可谓损失惨重,但他们两个对于刘縯相当的忠心,特别是李通。基于这几层关系,李通、李轶都是刘縯的心腹。
刘玄为众义军将领立为帝(更始帝)以后,因为绿林那边人多势众,封侯拜相的将领很多,反观舂陵军这边,则就显示势单力薄很多。李轶见此,心里就有点想法了,他常常借机会跟绿林将领一起喝酒,交流感情,特别是朱鲔,两人经常一起称兄道弟。
刘秀注意刘轶很久,他觉得此人不可信,几次提醒兄长小心,说刘轶跟刘通不一样,刘通是君子,对你也忠心耿耿,刘轶是小人,常因事谄媚更始的宠臣朱鲔等人,将来他只怕也会因为利益而背叛你。刘縯天性豪气,李家几十口人又是因为李轶兄弟跟随自己而死,他心有愧意,对刘秀讲的话不以为意,继续把李轶当成铁杆。
定立盟约,约好在立秋日一起起事。刘縯破宛城,刘秀昆阳大捷,此时的刘縯已是大司徒,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刘氏兄弟有点功高盖主的味道,这引起了绿林众将领的不满。绿林将领纷纷向刘玄进言,有说刘縯心怀不满,暗结死党的,有说刘縯图谋不轨,想做皇帝的,各种谣言满天飞,反正不用负责任。
刘玄本来是没资格当皇帝的,因为在刘氏宗族中他没啥威望,他本人也没本事,他称帝完全是因为绿林将领担心刘氏兄弟做大,再加上刘玄本人性格也懦弱,容易控制,所以绿林军才立他为帝。刘玄对绿林将领的话深信不疑。更始帝和绿林将领商议,决定要杀掉刘縯。
刘縯有一把宝剑,据说削铁如泥,吹毛断发,他们就想到让更始帝说自己喜欢这宝剑,要刘縯献上宝剑供他欣赏,等刘縯献上宝剑时,就诬陷他行刺,趁机杀掉刘縯。第二天上朝,刘縯真的献上了宝剑,但刘玄却没有说他谋反,所以计划失败。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王凤(绿林大将)他们想到了李轶,前面说过李轶是刘縯的亲信,也是他在昆阳大捷后要更始帝不封刘秀,再加上此人平时,贪财好利,在绿林和刘氏兄弟之间摇摆不定。只要对李轶诱之以利,李轶肯定会背叛刘縯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李轶是刘縯心腹,自然知道很多刘氏兄弟的机密,他向王凤透露了一件事。更始帝曾经封刘縯手下大将刘稷为抗威将军,刘稷居然不受,说:”我只接受刘縯兄弟的命令。“
刘稷跟刘縯、刘秀、刘玄一样也是宗室,他很早就跟随刘稷,刘钦死的时候,他就自愿过来帮忙,刘縯少时进京求学,刘稷也跟随。刘氏兄弟举兵以后,他更是忠心耿耿,勇冠三军,后来他知道刘玄称帝,十分生气,直接说功劳都是刘氏兄弟的,他刘玄无寸功,凭啥可以上尊号。
王凤听到刘稷的事后,马上加了点料告诉给更始帝,更始帝一听,十分害怕,他知道刘縯兄弟的本事,担心他们真的反,所以下定决心杀要刘縯。更始帝借要出兵长安的事要求刘縯调刘稷回来。王凤他们则在刘稷回来的路上埋伏,把刘稷抓住。
当王凤把刘稷压到大殿之上,众人要刘稷对更始帝下跪时,刘稷不愿意,他说:“我上跪天地父母,下跪英雄豪杰,但是不会跪一个小人。”刘玄一听,十分的生气,下令拖出去斩了。刘縯一见刘玄要斩刘稷,自然要帮忙。
刘縯赶紧求情,还说以前陛下你弟弟被害,为了报仇,刘稷出了不少力,后来,征战新朝,刘稷也立过不少功。我们从小是一起找大的,刘稷本性如此您也是知道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谋反呢?肯定是有人搬弄是非。
刘縯说得有理有据,在亲在理,更玄帝有点动心了。李轶和朱鲔害怕刘玄又变卦,赶紧拉他的衣服,催他作决定,更始帝看了看李轶他们,心里也害怕,他抬起头,不情愿的说:“斩了,都拉出去都斩了”。
刘玄话音落音,王凤他们埋伏在两边的几十名刀斧手马上就把刘縯和刘稷抓住,虽然刘縯拼命挣扎,大喊无罪、冤枉,却也没有人肯帮他,因为朝堂之上都是绿林军的人。一代英豪,一个自命为汉高祖刘邦的将军,没有死在战场上,反而死在自己的刀下,死时才四十岁,可谓英掉逝。东汉建立以后,刘縯被追封为齐王,谥武。
刘縯和刘秀,按刘縯自己的说法他是刘邦,刘秀是刘邦的哥哥刘仲,因为刘秀也跟刘仲一样喜欢耕作。但如果从整个过程来看,我感觉刘縯更像项羽,而刘秀更像刘邦,刘縯是力有余而谋稍有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