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董卓没有发现曹操是人才,如果他手下人才济济,大汉会中兴吗?
不否认董卓祸乱天下的本质,但有被妖化的倾向。实际上董卓是一心一意地人才,包括曹操,但是这些人大多数不愿意听命于董卓。原因并非史书和民间传说,董卓有多混账,理由只有一个:董卓与关东士族利益不兼容!
所以,所谓董卓手下人才济济永远是幻想,他始终只能依靠西凉集团。后来迁都长安,其实也是无法破解关东势力掣肘之下,董卓所做出的无奈之举。事实上,董卓的另一个身份,让凉州士族也难与他兼容,这就注定了董卓失败的必然。
董卓为吸引人才,可谓煞费苦心1.董卓为拉拢曹操做出过努力
史书上,董卓与曹操的交集,虽然没有《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么多,但是董卓掌握大权后,确实拉拢过曹操,他曾经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在任职后不久,就弃职逃离了洛阳: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不大好判断曹操在董卓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毕竟那时候的曹操只是一位中等级别的官员,才华还没有显现。
在此之前,曹操任西园八校尉之一典军校尉,骁骑校尉不常设,董卓为了曹操特地恢复了这个官职,军权在八校尉之上。可见,董卓至少意识到曹操是有一定才华的,也做出了拉拢的姿态。
跟袁绍这些出身显赫的豪门大族不同,曹操的起点其实很低,董卓能主动向曹操释放友好的信号,说明他还是看到曹操的价值所在。
2.为了留住人才,董卓不惜武力胁迫
除了曹操,董卓进入洛阳后,曾经为留住人才,做了大量的努力。最典型的是,他大量起复在党锢之祸中,受到迫害的士族官员:
“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除了以平凡党锢之争,宣示态度以外,董卓先后提拔了周毖、伍琼、何颙、郑泰、荀爽、韩融、陈纪,又从全国各地擢拔名士,包括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
对袁绍、王匡、鲍信等不与他合作,逃离洛阳为敌的政治对手,董卓为了安抚他们,都以汉献帝名义,授以太守之职。
对有些拒不配合的士人,恼羞成怒的董卓,甚至不惜以武力威胁,逼迫他们就范,到朝中任职。最典型的就是蔡邕:
“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蔡邕入府后,董卓对他非常器重,创下了三天之内四次升职的记录,后又被任命为巴郡太守,最后以侍中身份留朝。可见董卓爱才之心有多急切!
可问题是,即便董卓费了那么多心思,绝大多数士族不愿意配合他,能逃的逃,不能逃的跟他离心离德,这是什么原因呢?
关东士族与董卓的尖锐矛盾无法化解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说法是董卓残暴不仁,夺权擅政,有这个因素,不过这不是本质,擅政几乎是所有政治家的终极目标。本质只有一个:利益冲突!
这就要说到董卓的第一个身份:凉州士族。董卓出生于陇西郡临洮县,是凉州人士。其父曾经在颍川轮氏县任县尉,所以他也是士族阶级。不过凉州士族不是政治主流,东汉的政权核心是关东士族,董卓不在他们的“朋友圈”之内。
1.董卓与关东士族集团的矛盾
东汉的基本政治生态圈,是以弘农、河内、河南关东士族集团为主流,以河东、山东士族为辅的基本稳定结构。主要的政治矛盾,体现在士族集团与皇权、外戚及宦官集团的矛盾,而不是士族集团内部的矛盾。
但是,董卓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基本框架。首先,原来占据朝廷中枢的关东集团利益受损严重,比如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杨氏家族等。
董卓掌权后,与他矛盾最激烈的就是袁绍、袁术兄弟,袁绍与董卓不惜当面拔刀相向。自知武力不敌董卓,袁氏兄弟出逃洛阳,以家族势力为根基,迅速在地方发展武装力量,对抗董卓。
可见,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势态,其本质就是董卓与士族集团的矛盾,催生了士族集团走向军事割据对抗而导致。
因而,无论董卓表现出对关东士族的宽容大度,但是他伤害了人家的根本利益,些许恩惠,是化解不了本质矛盾的。
2.董卓的介入,让分裂的士族集团找到了一个共同的靶子
如果光是与关东集团的矛盾,倒还有挽救的余地,可是董卓与河东、山东,乃至河北集团也无法兼容,让本来与关东集团并不融洽的这些士族集团,找到了一个共同的靶子。
这与董卓的激进政策有很大关系,董卓深知自己在盘根错节的利益链中,不占优势,所以想通过激进的政策,迅速扭转局面,废少帝改立陈留王就是一大败笔。
政治讲求的平衡,本来董卓强势介入,就已经打破了平衡,在苦心拉拢士族集团的同时,他无事生非,废立皇帝,无疑将摇摇欲坠的政治平衡彻底推翻了!
我们注意到,以袁绍为首的关东集团,与山东集团,在很多问题矛盾很深,董卓掌权初期,很多士族也并非一开始就不合作(比如曹操),而是董卓的不当行为,让他们找到共同的靶子。
迁都长安导致董卓与关东士族的决裂关东联军集体讨董事件,与董卓迁都长安,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我个人认为,董卓迁都长安是因,讨董是果。
士族内部面和心不和,这个基本盘面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不是局势的恶化,他们无论如何也很难做到联合起来共同讨董。导致势态恶化的事件,就是董卓迁都。
所有士族集团都明白一个道理,董卓已经靠军权把控了朝政,一旦皇帝被他迁到长安,那个靠近西凉集团的地方,他们就彻底沦为政治生态的边缘人物了,永远不会再有翻身的机会了!
董卓也不是不清楚迁都的难度有多大,对国家的破坏有多严重,但是面对关东士族的不配合,甚至对抗,除非他愿意交出政治主导权,否则他只能釜底抽薪,彻底摆脱掣肘。最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迁都,让关东集团鞭长莫及,依靠西凉集团另起炉灶。
如果说董卓决定迁都之前,关东和山东士族尚有部分可拉拢的余地,迁都决定,让双方再也没有任何可以媾和的可能性了。
董卓的另一个身份又得罪了凉州士族更糟糕的是,董卓的另一个身份,导致他与西凉集团的内部关系,也并非铁板一块,这个身份就是军阀!
在董卓之前,东汉的所有政治斗争都集中在士族、外戚、皇权(宦官)以及士族内部之间,董卓第一次以军阀的身份,靠武力野蛮介入,彻底摧毁了国家机器。这就是董卓在东汉历史上最大的罪过,也是他与西凉集团的矛盾所在。
以皇甫嵩和盖勋为典型,这两人都是西凉集团非常有权势和能力的士族代表,他们都主张维护皇权为出发点,与董卓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皇甫嵩其实有机会灭掉董卓,但是他以皇帝的权威为出发点,不愿意擅自动兵,失掉了机会,还差点被董卓所害。
盖勋早早地预察到董卓的危害,一直在防备董卓的举动:
“初,卓将兵东也,京兆尹盖勋曰:‘贪人败类京师,其必有变。’乃为之备。”后来董卓为了防止皇甫嵩和盖勋对自己的威胁,提前下手,以汉献帝的名义,强行将二人征召入朝,夺了兵权。
由此可见,董卓以军阀身份破坏基本政治生态,导致其在西凉集团内部声名狼藉。这就让董卓力图依赖的根基,也松动了一半。
历史赋予董卓的使命是摧毁,不是中兴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董卓的身份,决定了他与关东和山东士族集团敌对的状态,也与西凉士族集团矛盾重重,在这种状态下,无论他对天下人才,表现出多么强烈的渴望和拉拢,都不会得到积极响应!
请问,董卓怎么能做到手下人才济济?
政治立场决定了他必定是孤家寡人,更何况他还采取了不恰当的极端措施,自己把自己加上了烈焰!
东汉的历史就是一部豪门士族集团的历史,自光武帝刘秀立国开始,士族豪门集团就享有与皇权共治天下的特权,可以说,任何一个政治势力,都没办法动摇这个根本。
士族豪门集团在东汉历史上扮演了双重角色,它既是东汉政权的护航人,同时又是东汉政权没落的罪人,它注定与东汉政权同生共死,无法剥离!
董卓作为一个西凉非主流士族集团的代表人,不具备改变历史进程的条件,又作为军阀干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然遭到全体士族集团的抵制和打压。
因而,董卓注定得不到人才,他也不应该成为东汉政权的主导者,历史之所以让他出现,只有一个目的:让他做打碎没落政权的推手,而不是中兴!
为何有人说董卓没有发现曹操是人才,如果他手下人才济济,大汉会中兴吗?
题主,如果这个“有人"是您本人的话,我只能说:呵呵!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这两人都是雄才大略,都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丰功伟业。历史上的董卓也不是只荒淫无道,而是非常勇猛、非常睿智的一个人物,镇黄巾,压芜胡,战功显赫。而曹操虽在武力值上不如董卓,但其他方面完胜。
两位枭雄,他们挟天子只是举了一面旗子去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已,他们谋求的是自己的势力,自己的一统江山。因为他们很清楚,即使他们一心谋汉,也是不可能了。
假如他们两个合力一心谋汉,也不可能中兴汉朝,最多续命十年。原因如下:
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汉朝立国400年,帝国末日,各种矛盾已无法调和,必须破而后立。
二、刘秀建立东汉,用世族打天下,和帝国一起野蛮生长的是世族的利益,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族权跟皇权相互倾轧,致使政令不达,争取夺利。族权跟民生夺到,致使民不聊生,国库空虚。以致黄巾起义,遍地烽火。
世族必须死一批,把既有利益打破才可能破而后立,继有三国、晋朝(小小的短命皇朝)、五代十国(世族大损失)、隋朝(两皇致力扫除世族,尤其是炀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征高丽),直到唐朝才建立大一统国家。
三、曹操和董卓都不是汉刘血统,无法继承皇位,一心扶汉得找平衡点。像霍光,身死而族灭?像岳飞,屈死风波亭?
四、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党锢之祸、诸候逐鹿,农民起义。。。。整个汉朝内忧外患,己无可救药。非人力所能为了!
所以,汉朝只能灭了。题主,您叫谁去都白搭![呲牙][呲牙]
为何有人说董卓没有发现曹操是人才,如果他手下人才济济,大汉会中兴吗?
感谢提问!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特别那一句格言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可以看出他的雄才大略。关于中兴大汉这个问题!个人感觉不会,因为无论曹操是否投靠董卓都不会去中兴大汉,董卓他一心想着自己挟持天子,最后称帝!后来也是验证了,被王允设计被吕布杀死!而曹操挟持天子后,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图自己的霸业,统一三国!只可惜火烧赤壁、汉中与刘备决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试想如果当时曹操剿灭刘备、孙权应该会称帝,可惜事与愿违。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为何有人说董卓没有发现曹操是人才,如果他手下人才济济,大汉会中兴吗?
这样说吧,就算董卓发现曹操是个人才,想重用曹操,那曹操就会听他的吗?不可能,曹操本身就是一代枭雄!怎会居人篱下?而且曹操本身出身就是门阀世家,董卓?说好听是军阀,说难听就是土匪头子,他俩不是一路人!
第二个问题,如果董卓门下人才济济,能不能中兴大汉,不需要如果,实际上董卓手下也算得上文臣武将齐全,文有贾诩李儒,武有吕布张辽华雄,毒士贾诩,绝对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代谋士,吕布武力更是冠绝三国!但是董卓绝对不是知人善用的,更别说挟天子占据大义,众多朝臣也是名义上的属下,可以说一把好牌打的稀烂!
其实董卓的出身注定他难有大器,董卓自幼混迹于西凉,和羌人交好,在中原上层社会来看,就是蛮夷的代表,那个时候的朝廷,是门阀,是外戚,就连刘备卖草鞋,都要往上攀上皇叔身份,这是大义,这些董卓不行!所以,大汉的中兴不会在董卓!
为何有人说董卓没有发现曹操是人才,如果他手下人才济济,大汉会中兴吗?
【精彩回答】@杂谈会客室
关键董卓就不认为曹操是人才!!在这说的”人才“如果是指武力值超高可带兵征战沙场,或者谋略值超高可排兵布阵出谋划策,这两种曹操都不行。所以在董卓眼里曹操也不过是官宦子弟罢了。
一、董太师举荐曹孟德
当年董卓在河东郡屯兵时,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却趁着何进死亡后参与朝政,官至太师,封郿侯。董卓当权后仗凭着自己的西凉兵那是飞扬跋扈,时间久了,朝中大臣多有和他作对的,就想着扶植些和这些朝中大臣不对眼的来着重培养。他想到了曹操,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典型的官宦世家。所以,董卓就举荐曹操为校尉(相当于现在的师长),到京城后董卓其实也是挺器重曹操的。
董卓好收买人心其实在书上是有记载的:董卓自幼就喜欢练武,少时便独身一人去到羌人聚集区游历,而且还结识了羌人所有统领。董卓游历四方后最后回到家耕种,羌族人的首领前来拜访董卓,董卓跟他们一起回到家中,并且杀掉了自己的耕牛来招待羌族人。要知道当时的董卓只是个普通农民,并无一官半职,整个家都指望这头牛来耕地以此生存。羌族人得知后十分感动,回去后便捕捉了一千多头牲畜送给董卓,感谢董卓杀牛招待之恩。后来董卓得势后更和羌人交好,羌人甚至还曾经出兵帮扶过董卓。
二、道不同不相为谋
后来董卓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东)。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这才引出后面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人才济济的前提是,你的人品要能够吸引人才。否则,给你再多的人才,把卧龙凤雏都给你,不得民心那也是枉然。就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一个道理。董卓得势后,飞扬跋扈,坏事做尽,弑杀残暴成性,打个喷嚏都能冒出个坏水出来。这样的人,谁回去辅佐呢??这样的人怎么汉室中兴??
再说曹操,上面提到曹操的武力值、智谋值并不是三国里顶级的,充其量算是中上游。整个三国演义,都没怎么见曹操冲杀在前,什么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什么奋勇杀敌等等都和他无关,只记得丢盔卸甲、割须弃袍有他了,所以武力值就不用说了。再来看智谋,为什么说智谋不算顶级的呢?《曹孟德败走华容道》里我们看,一会神清气爽的说往这走,结果啪一巴掌,出来个赵云;一会气定神闲的说这肯定没有埋伏,结果啪一巴掌,出来个张飞;一会嘲笑诸葛亮不会用兵,这都没有伏兵,结果啪一巴掌,出来个关云长.....
但就这样,为什么曹操能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因为人家是”人才“,曹操有志向有野心,能屈能伸,关键是能礼贤下士。这就厉害了,能让武力值、智力值比自己高的人,心甘情愿的辅佐自己,这就是成大事的能力!!!在这想起曹操的经典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小小的 点赞,是对我大大的 鼓舞~~@杂谈会客室
主公:辛苦码字,留下 点赞,给个 关注 再走~~~
为何有人说董卓没有发现曹操是人才,如果他手下人才济济,大汉会中兴吗?
事实上董卓并非演戏里描述的混世魔王,更不是一介莽夫。在东汉末年,门阀政治,累世公卿的大环境下。一个西北的军阀,是很难得到士人的诚心支持的。董卓初入洛阳时,以极大的善意去笼络士人,为党人正名,重用蔡邕等,甚至将袁绍外封。但是在一个唯出身论的时代,一旦皇权不张,士人是不会支持一介武夫的。而东汉末年,皇权的两大支柱,宦官与外戚同归于尽。更是时也运也,给了董卓号令天下的天时,却给不了他广泛支持的人和。真正意义的平民武夫可以当国,得等到门阀衰微,刘寄奴的时代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