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非要杀李重进?
老赵欺负后周孤儿寡母,通过兵变得天下,他也知道得位不正,心中有愧,所以对后周遗臣还是相当的宽容。无奈李重进心存野心,勾结李筠,打出反宋复周的旗号,公开与赵匡胤打擂台。老赵再宽容,也不会对反叛者无动于衷。
李重进为何要反叛赵匡胤?难道仅仅是出于对后周的忠诚?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李重进,一位难以驯服的骄兵悍将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因为这层关系,他得到了信任和重用,与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一起,成为后周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郭威驾崩前,李重进已经官至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是当时的中央军最高军事长官,由殿前都点检兼任。由此同时,张永德只是殿前都虞侯,被李重进压了一头。
郭威在世时,李重进军中第一人的地位无可动摇。不过,郭威驾崩前的一个举动很值玩味:
“重进年长于世宗,及周祖寝疾,召重进受顾命,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郭威去世前,让李重进在他的床前跪拜柴荣,确定君臣名分。这段话暴露了后周的一个政治隐患——皇位继承危机!原来郭威的儿子们,早被后汉隐帝屠杀,郭威已经绝后。柴荣是郭威的皇后柴氏的内侄,郭威的养子。
郭威在无子的情况下,决定将皇位传给养子柴荣,按理也可以说得过去。不过,很显然郭威对李重进不放心,五代十国就出现过外亲夺位的事。比如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原本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他就从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手上夺过了皇位。
为何郭威没有让女婿张永德床前拜柴荣,张永德此人一生小心谨慎,不是那种有野心的人。李重进则是野心和实力都具备的大老虎,万一他不服柴荣,后晋代替后唐的事真有可能重演。
郭威的举动,昭示了李重进的为人,他就是一个野心侧漏,难以驯服的骄兵悍将!事实上,柴荣继位后,就对李重进则采取了明升暗降的手法,夺他的中央军军权,打发他到地方任节度使去了。
李重进的这个性格特点,就是他日后遭遇被杀命运的发端。
赵匡胤的调虎离山,逼反了李重进李重进对柴荣即位都不服气,何况八竿子打不着的老赵?舅舅无子,李重进眼馋半天,愣是被迫低头,柴荣能力确实也够强,李重进只好低头,你赵匡胤算什么东西,竟然敢变天?
对李重进的秉性,赵匡胤也熟知,必须要想办法把他关在笼子里,否则早晚要出事。这也显示出赵匡胤的识人之明,他对后周驸马爷张永德就是另外一副态度,始终尊敬有加,对李重进则如临大敌。
所以,赵匡胤一纸调令,让李重进从归德节度使调任青州节度使。李重进的气还没捋顺,就被调虎离山,李重进火冒三丈,他直接把使者赶跑,拒绝执行命令。同时,他又让人联络泽潞节度使李筠,准备公开对抗赵匡胤。
有人说,李重进反叛,是赵匡胤处理不当,逼反了他。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不过,让赵匡胤再做N次选择,我估计结果都一样。原因就是赵匡胤看穿了李重进,一是此人早晚要反,而是此人成不了大事,不足惧。
柴荣即位后的高平之战,李重进是立下大功的,但是也没有逃过柴荣的打压,这就说明,李重进就是个浑身长满刺的家伙,伤人就是他的特性,对他除了拔刺没有更好的办法。
李重进之死,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失败李重进谋反,就像拿了块大泡沫扔进河里,看着吓人,结果连个响动都没有。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大军到达后,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破了李重进的城池,李重进感叹之下举火自焚。
在举兵前,李重进派幕僚联系“反宋斗士”李筠,准备两军联合,共同对付赵匡胤。可惜李重进眼拙,他的幕僚翟守珣暗中投靠了赵匡胤,他却浑然不知。在翟守珣的操控下,李重进错失良机,眼看着赵匡胤消灭李筠,自己毫无作为。
等李筠被消灭后,赵匡胤对李重进呲牙,李重进才感觉到大事不妙。
这时候如果李重进悬崖勒马,或许不至于身死。但是狂妄的自尊,让他不顾一切地举起了反宋复周的大旗。
有政治盟友的时候自己无所作为,盟友都失败了,自己玩单干,这个逻辑实在想不通。由此可见,李重进也就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一枚。
既然决定造反,你总得有军事部署吧?大本营该如何防守,自己的军事计划是什么,等等。可是李重进打出旗号后,什么都没做,静等老赵来灭他,甚至防守工作也没做好,一天时间被人家干灭火了!
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无所作为的李重进,失败难道不是必然吗?
综上所述,赵匡胤之所以要杀李重进,其实就是两个心理作用:一是忌惮,这家伙养不熟,必须干掉;二是蔑视,这家伙不值一提,干掉他很容易!
赵匡胤为什么非要杀李重进?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历史上举重若轻当上皇帝的非赵匡胤莫属,一夜之间兵不血刃颠覆了旧朝建立了新朝。
当初赵大(赵匡胤)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就在后周皇帝柴荣去世,其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一年后,赵大欺负后周孤儿寡母人单势孤,谎称北汉联合契丹来侵,请旨率京城军队前往迎敌。
赵大的殿前都点检相当于城戍司令。
朝廷不知其中有诈,御批恩准。当赵大率军行进到陈桥驿宿营时,之前他早和拜把兄弟及众将预谋好了,当夜赵大被众将黄袍加身拥立为帝。
天一亮,赵大等人带着部队又返回了京城,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927~976)在开封称帝,后周灭亡,宋朝建立。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称帝后的赵大一方面安抚后周旧臣,一方面把后周的皇亲国戚以及重臣调出京城,李重进就是被排斥在外的旧勋臣。
李重进(920~960),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他比赵匡胤大七岁,李重进当将军时,赵大还是一名小兵。
赵大都点检这个职务是李重进曾任的职务。
郭威没有儿子,在他去世后,把皇位禅让给了义子柴荣。
柴荣和郭威还有另一层关系,柴荣的姑姑是郭威的皇后,换言之郭威是柴荣的姑父加义父。
郭威知道李重进心中不服,临死前叮嘱李要好好辅佐柴荣。
柴荣即位后也没亏待李,升任其为侍卫司统帅。
柴荣当政五年英年早逝。其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李重进成了三朝元老,被小皇帝委以重任,兼任宿卫军指挥使,出任淮南节度使。
赵大篡位后,他对李重进不放心,解除了李的禁卫军指挥权,给了他一个中枢令的虚衔。
李重进表面拥护赵大的安排,没有任何怨言,实则韬光养晦,在扬州城修建城壕,招兵买马,增强实力,伺机反抗。
当时机成熟时,李重进密派自己的幕僚翟守珣前去说服泽潞节度使李筠一同起兵造反。
谁知翟守珣早就生了异心,在半路上偷偷去了开封,把李重进要谋反的计划密报了赵匡胤。
赵大听后大吃一惊,他让幕僚回去后离间李重进和李筠之间的关系。
幕僚说:“陛下放心,这事我能办到”。然后赵大赐给了李重进一幅“誓书铁券”,意思是要稳住李。
幕僚收藏好誓书铁券,这才动身找到了李筠,李筠也对赵大不满,相约一起反抗。
赵匡胤确实老谋深算,他要让反对自己的人原形毕露,然后各个消灭。
幕僚回来后,对李重进说了李筠的许多坏话,说李筠成不了大事,劝李重进不要和这样的人联手起兵。
李重进对幕僚的话深信不疑,因此当李筠起兵反宋时,李居然作壁上观,他想赵匡胤赐给了自己誓书铁券,以后肯定善待自己。因此眼睁睁看着赵大灭了李筠。
李重进错失了反宋良机,赵大收拾李筠后,厉兵秣马率军直逼扬州而来,这时李重进后悔莫及,不反也得反了。
李重进的谋反,给了赵大消灭后周功勋的借口,他要拿李开刀,来个杀鸡儆猴。
经过三个多月的死磕,宋军最终打败了叛军,城破之日,李重进仰天长叹道:“我有愧于周太祖之恩也”,言毕举家自焚。
自此以后,后周旧臣再没有人敢反叛宋朝了,赵匡胤用李重进的项上人头巩固了大宋江山。
文/秉烛读春秋
赵匡胤为什么非要杀李重进?
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有后周的血脉,也是一名骁勇的将军。在柴荣在位时期,他与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分掌兵权。后来张永得凉了,兵权就被赵匡胤与李重进两人把持。
赵匡胤上位后,马上调整李重进职位,削减他的兵权。赵匡胤这一举动让李重进疑神疑鬼,时不时觉得赵匡胤要对自己下手。李筠起兵反宋的消息传来,李重精神一振,终于找到组织了,决心和李筠一块造反。
他派心腹翟守珣暗中联系李筠商谈联合的事宜。翟守珣来到李筠的城池,到那儿一看,坏咯,李筠被团团围住,危在旦夕。他一见情况不妙啊,就跑去见宋太祖赵匡胤告密!把李重进的想法都跟太宗说了。赵匡胤不愧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没有惊慌,宋太祖告诉翟守珣,他回到李重进身边后,拖住让李重进,重重有赏。翟守珣回到扬州后,忽悠李重进,不能轻举妄动。李重进被翟守珣忽悠瘸了,采取观望的态度。可是这一观望,就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在解决李筠后,宋太祖并没有直接掉头攻打李重进,而是修正了一段时间。
当时李重进还没有造反。赵匡胤为了早点解决。于是开始逼他造反,赵匡胤下令把李重进调为平卢节度使。这下子李重进更加确定赵匡胤要下黑手了,害怕自己在去上任的路上就被杀了。因而。出于保命,他拒绝朝廷的调令,另一方面修筑城池,积蓄物资,积极备战,公开造反。
赵匡胤一看时机成熟,建隆元年十月,派大将率领精锐禁军部队讨伐李重进。赵匡胤又搞一出亲征,由于赵匡胤亲自为士兵打气,前线官兵像是打了鸡血一般,以一当十,不久扬州告破。李重进与李筠同病相怜,结局也差不多,但更凄惨,更狠辣,在城破的那一刻,他放火烧死的不是他一个人,还包括他的家属,都在冲天的火光中消散。
赵匡胤先后平定李筠与李重,保住了新兴的大宋,也稳住了国内局势,为赵匡胤进行下一步打下良好基础。李重进与李筠的叛乱,被赵匡胤很好的当作了杀鸡儆猴的那两只鸡。赵匡胤经此两次战役,很好的树立了威信,也基本确定了赵家天下的局势。
赵匡胤为什么非要杀李重进?
李重进之所以身死,是因为在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登基为帝后,他联合李筠起兵,想反宋复后周。皇位之争是残酷的,赵匡胤既然已经为帝,那对他帝位有威胁的,他自然不能坐以待毙,所以就亲征平叛,结果当然是李重进兵败。兵败后的李重进呢自杀而亡。
当然,李重进之所以想光复后周,还是有原因的,是和他和后周的关系有关的。
李重进不仅仅是后周的将领,而且他还是后周太祖郭威四姐福庆长公主之子。如此李重进就是郭威的外甥。
郭威除了有李重进这个外甥,还有一个女婿张永德,一个养子柴荣。柴荣就是后来继位的皇帝。李重进开始为内殿直都知。张永德为内殿直小底四班都知。
后来李重进和张永德的官职屡有变迁,以至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殿前都虞侯,掌管殿前亲军。
到郭威病重使,郭威将帝位传给养子柴荣,与此同时,郭威还特意让李重进向柴荣行君臣大礼,以告诫李重进不要窥视帝位。同时也看出当时李重进的实力,不然可以回特别的告诫他呢!
柴荣继位后,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他们两人分掌侍卫亲军和殿前亲军。
当然李重进和张永德虽然开始使互有排挤,但后来两人在一些相争中,都发挥了超强的军事能力,所以他们都以战功得以加官进爵。
但当时政局变幻莫测,柴荣虽然能力突出、成就不小,但他却过早的离开人世,其子继位时年龄又小,而主要的是当时赵匡胤通过战功已经掌握大权,成为了后周的实权人物。
最终在臣强君弱的情况下,发生了陈桥驿之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情况。赵匡胤建立大宋、登基为帝,是为宋太祖。之后赵匡胤就让韩令坤取代李重进,不仅如此,还把这个后周重臣李重进调到青州。
李重进是和后周皇室有亲的,不管如何,他都是郭威的外甥,他的发迹也是因为如此的。如今赵匡胤以宋代后周,李重进心中是不满的。故而当赵匡胤调李重进去青州时,李重进拒绝前去。
不仅如此,李重进还派人去劝说李筠起兵反宋光复后周。但这件事却被赵匡胤得知。对于此事,赵匡胤自然不会等闲视之,于是就带领石守信等人亲征李重进。
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李重进兵败。兵败后的李重进还对天长叹说“我有愧于周太祖之恩也”,说完他就自焚而亡。
当然,就以身份而言,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虽然也曾经受到郭威的防范,但对于赵匡胤而言,他的身份始终不能改变,是和后周有很深的关系,故而赵匡胤猜忌李重进也在所难免,但此时李重进对宋和曾经对后周却不同。此时李重进受到赵匡胤的猜忌,他应该也清楚,之后就算想要为宋室效力也是不易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重进反宋也就在所难免,而当李重进反宋时,赵匡胤自然不会放过他了。
赵匡胤为什么非要杀李重进?
李重进(?-960年)河北沧州市人,后周王朝禁军统帅之一,太祖郭威第四姊福庆长公主之子,生于太原。 从小就随郭威左右,至郭威死时官居殿前都指挥使,加领泗州防御使。
李重进年长于柴进,郭威死之前,召重进受顾命,并让其拜世宗为君,以定君臣之分。世宗嗣位,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而后对世宗忠心耿耿,随军左右,东征西讨,深得柴进信任。曾经有一重将名为张永德,密信世宗言李重进欲谋反,柴进根本不以为意。李重进知道这件事后遂自寿阳单骑到下蔡永德帐中,亲酌酒谓永德曰:“吾与公皆国家肺腑,相与戮力,同奖王室,公何疑我之深也。”从而和解。由此可见,世宗不仅相信李重进的忠心,而且相信他有处理好此事的能力。
故而宋祖陈桥兵变后,虽然对李重进十分忌惮,但还是希望其能投诚。加重进中书令。既而移镇青州,加开府阶。但是重进心知自己是周室近亲,必为太祖所忌。连太祖赐铁券都不能安其心。又被部下所迷惑,故而起兵反宋。反宋前,李重进曾派亲信翟守珣往潞洲,阴结李筠。但是翟守珣却先去京师密告了太祖,并且告诉太祖:“重进终无归顺之志。”
于是太祖先遣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偓四将率禁兵讨重进。所向披靡,直至扬州城下重重包围。太祖故作姿态,对左右说欲城下亲劝李重进。故而亲征,径至城下,结果当天就攻下扬州。重进纵火自焚。太祖入驻城西南,戮逆党数百人。重进兄深州刺史重兴,闻其叛,自杀。弟解州刺史重赞、子尚食使延福并戮于市。自此,李重进势力连根拔起,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李重进和赵匡胤皆为一代大能,但是赵匡胤更得当时俊杰拥戴,而其得位不正,深知一山不容二虎,故而先故作姿态,一旦下手决不留情。这也为后来的杯酒释兵权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赵匡胤为什么非要杀李重进?
因为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多少也占点郭威的血统,再加上是禁军侍卫寺一把手,又是在外领兵的大将,有自己的藩镇。肯定是个对北宋有威胁的人物了。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了后周江山。李重进和李筠暗中勾结造反,他不死谁死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