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司礼监执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哪个权利大?二者在历史上都有谁当过?

秉笔太监负责代替皇帝“批红”,掌印太监职掌皇帝玉玺,当然掌印太监是老大了:“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其次秉笔,其次随堂,如众辅焉。”当过秉笔太监的有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掌印太监有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宪宗时期的汪直、怀恩,明世宗时期的陈矩等,明神宗时期的冯保。

司礼监是干什么的?

我们看到的影视剧,司礼监的太监都那么牛,有的被称为“立皇帝”,有的称“九千岁”,其实,最早司礼监就是二十四监之一,一个“掌礼仪”的普通办事机构,太监们就相当于勤杂工,也没有秉笔太监、掌印太监之说。

那时候朱元璋对太监们管理很严,认为他们都是阴险小人,不许干政,甚至都不允许他们读书识字。但是后世子孙显然没他那个政治热情,更没他那个能力,政务根本处理不过来,需要有信得过的太监协助。从成祖朱棣开始,太监们就逐渐走进政治生活,甚至从小就有老师专门教授文化。

司礼监的职责,随着这个变化,地位越来越重。明英宗即位时才八岁,只能由太皇太后张氏秉政,张氏又没法和内阁议事,就是就令内阁,在奏章中列出处理意见,由皇帝做选择题,即所谓的票拟。这样一来,皇帝只需要选择“照准”还是“不准”就行,这就是所谓的“批红”,批红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

从此,后宫二十四监、四司八局的大权,都逐步归集到司礼监,慢慢形成了以掌印太监为首,秉笔太监为辅的“第二内阁”,掌印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内相”。到了明武宗时期,“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

司礼监为何能突破朱元璋的戒律,进而变身帝国最有势力的群体呢?一是环境使然,太监成天与皇帝生活在一起,有的是皇帝幼时的保姆,感情深厚,信任度远超别人;二是太监们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能力帮助皇帝分担工作中的重负;三是出于掣肘内阁的政治需要,司礼监成为对抗内阁的第二股势力,相互制衡。

秉笔太监的职责和地位如何?

秉笔太监有批红特权,也就是代替皇帝在奏疏上批复意见,当然批复时,用皇帝才能用的朱笔,所以叫“批红”。看起来秉笔太监似乎是最牛叉的,其实不是。

正常情况下,奏疏已经由内阁草拟了处理意见,批复的时候只需要批复准与不准即可,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成分,只能按皇帝的意见批复。所以,秉笔太监其实就是个书写机器。

如果秉笔太监仅仅是书写机器,何来位高权重?原因就在于,秉笔太监除了批红外,有时候还要负责草拟圣旨,向外臣传达皇帝的口谕等等。这个学问就大了,皇帝的意思能不能表到位?表达过程中有没有“携私夹带”,全看秉笔太监的本事了,口谕更是如此。

当年刘瑾把持朝政,靠的就是一支笔,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怎么说全凭他一支笔,玩弄皇帝和朝臣们的本领,不是一般的高,连掌印太监张永都不得不服。

掌印太监的职责和地位如何?

字面上看,掌印太监就是盖章机器。玉玺代表皇权,掌印太监有审核权,你可以欺骗任何一个人,却欺骗不了掌印太监,他才是最终的把关人。

而且掌印太监提督东厂,为内监之首,后宫的一应大小事务,皆决于掌印太监,所以,掌印太监才是太监中的老大。

不过,在人治社会,凡事都有特例,复杂的政治斗争,随时可以改变一些惯例,比如魏忠贤虽然是秉笔太监,但权势却比掌印太监王体乾大。

说起来好笑,魏忠贤这个秉笔太监秉不了笔,他不识字,“忠贤不识字,体乾与永贞等为之谋主,遇票红文书及改票,动请御笔,体乾独奏,忠贤默然也。”

王体乾执笔盖章一人包办,只要魏忠贤批准即可,掌印太监成了秉笔太监的打工仔!

为何是这么个结构,因为王体乾资格比魏忠贤老,起点比魏忠贤高,但是王体乾懂事,早早投靠了魏忠贤,凡事以魏忠贤马首是瞻。既然如此,魏忠贤也就犯不着非得干掉王体乾。

黑白分明的太监群体

我们看到的明朝太监,都是坏得头顶冒疮脚底流脓的家伙,其实有点妖化了这个群体。客观地讲,除了身份上的特殊之处,他们也是一个人,也有常人一般的思想。这个群体有奸也有忠,有恶也有善。

比如陪伴崇祯皇帝走到生命尽头的王承恩,耿直尽忠的怀恩,廉洁自守的陈矩,还有那个名垂青史的郑和,他们都是明朝太监中的佼佼者,值得后人尊敬和敬仰的人,他们不比任何一名士大夫做得差,无论能力还是品行。

我们之所以只看到太监们的黑,看不到他们的白,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这个群体的有色眼镜。太监这个群体比较低贱,要么出身贫寒的平民,要么是罪犯家属,都是一些文人士大夫看不起的群体。

阉割之人,在文人士大夫眼中就不算人,这个有色眼镜,从太监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古时候有腐刑,受刑的叫刑余之人,万人鄙视。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跟他受刑后极度的悲愤心境有关,他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就是表明,为了这部《史记》,我选择了最屈辱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司礼监之所以走上权力的顶峰,其实是大明政治生活的走向,与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相切合,被皇权选中,作为可信赖的群体,用以掣肘内阁的工具而已。

明朝的司礼监执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哪个权利大?二者在历史上都有谁当过?

司礼监(官署名)——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物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明朝初年太监识字是被禁止的,后来明宣宗设置了太监学堂鼓励太监识字,于是皇帝口述命令,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其实是为了让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自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司礼监遂专掌机密,批阅章奏——实权在内阁首辅之上。

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宫内负责皇帝及其家族私人生活的官宦机构)中最重要,其在明代历史上因为可以替皇帝誊写*朱批*而出尽风头。

你提出的执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谁的权力大,这些太监宦官互相勾结为了挣宠又

互相倾扎,如果遇到的是昏庸无能的皇帝,为了国库的金银财宝他们又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明朝的司礼监执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哪个权利大?二者在历史上都有谁当过?

明朝司礼监是十二监之首,下设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司礼监的崛起,源自于明朝特有的票拟和批红制度,所谓秉笔太监主要负责代替皇帝行使批红,而掌印太监则负责“批红”后的审核盖印。从权力来讲,掌印太监的权利要大于秉笔太监。

司礼监太监的崛起,源于明朝特有的票拟和批红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将中书省职权归于六部,六部则直接向皇帝负责。如此虽然皇权得到高度集中,但皇帝的工作量却骤然加大,为了应对繁杂的政务,内阁制度应运而生。

内阁制度下,皇帝牢牢掌握着决策权,内阁则拥有议政权,六部则掌握着行政权。凡是朝廷的重要事务,均先由内阁拟定几条意见,以笔墨写于票签上,然后呈送皇帝批准,这个过程便被称为票拟。皇帝则只需根据内阁提供的意见,进行最终的决策便可,如此便大大降低的皇帝的工作量,而最后拍板的仍然是皇帝的“朱批”。

明太祖朱元璋在汲取了前朝教训之后,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曾下令不许宦官识字。然而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他为了使宦官帮助自己处理文件,并成为皇帝和内阁之间交流的桥梁,于宣德元年(1426年)在宫内设立“内书堂”,教授小太监入堂读书接受教育。

这一改变,使得许多宦官能够粗通文墨,有的甚至学有所成,甚至能够达到学识通晓古今,拟旨援笔立就。后来,朱瞻基又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协助自己处理公务,其中秉笔太监负责代替皇帝行“批红”之权,而掌印太监则负责最终的审核盖印。

从司礼监职权来讲,掌印太监的权力要大于秉笔太监

司礼监始设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最初的职权是掌管宫廷礼仪,之后又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对宦官机构进行调整,司礼监的职权又变为了掌管婚丧祭礼仪、赏赐笔墨书画、督导光禄司供应皇宫筵宴等事务。票拟、批红制度出现之后,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应运而生。

虽然票拟、批红制度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事实证明批阅大量奏章是一个人难以办到的,尤其是长此以往,对皇帝来说乃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从明中期开始,皇帝便经常将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折交给宦官来代批,而经过内书堂训练的宦官也就此开始成为皇帝重要的帮手,这使得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获得了一定决策权,开始迅速崛起。

从本职工作来讲,司礼监秉笔太监主要负责代替皇帝批红,而司礼监掌印太监则负责最后的审核盖章,如果认为秉笔太监的意见不对,掌印太监还有权将奏折打回去重批。由此可见,掌印太监对秉笔太监其实有一定限制。

此外,随着司礼监权力的扩大,他们逐渐将宦官各衙门的权力全部集中在了自己手中,凡镇守太监的吊牌,同三法司录囚,提督京营、东厂、西厂等大权皆归属司礼太监。而在组织形式上,司礼监已形成为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的官僚机构。

正如《明史》所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掌东厂,权如总宪。秉笔、随堂视众辅。各设私臣掌家、掌班、司房等员。提督西厂,不常设,惟汪直、谷大用置之。刘瑾又设西内厂。寻俱罢革。提督京营,提督太监,坐营太监,监枪、掌司、佥书俱无定员。”

从实际权力来讲,司礼监已经相当于在内廷形成了一个以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为首的另外一个内阁,其中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而秉笔太监可权视次辅。

至于明朝历史上都有哪些太监担任过这两个职位,实在无从统计,查了下《国朝献征录》,大约有以下这些人:覃昌、王振、曹吉祥、麦福、刘瑾、张永、黄锦、张宏、萧敬、冯宝、魏忠贤、王承恩等人。

明朝的司礼监执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哪个权利大?二者在历史上都有谁当过?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太监权势最受宠的王朝,也是太监权势最大的王朝,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组建内阁之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为了压制和监督文武百官,洪武年间设立了太监衙门,到了洪武末期,司礼监成为了二十四监之首。

司礼监是明朝内庭中二十四监中专门掌管太监的机构,下设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和提督太监,其中权势最大的当属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了,那么到底是谁权势更大呢?

明宣宗时期,为了压制内阁对于国家决策的权力,把国家大事决策权力分为了票拟和批红,票拟的意思是内阁大臣对于政事处理提出的意见,批红的意思是皇帝对于内阁大臣们的处理意见的批示,而到了明朝中后期,批红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司礼监太监手上了。

司礼监秉笔太监一般是代替皇帝用红笔对内阁大臣的处理意见进行批示,行使批示权,权力可谓是极大,如魏忠贤就当上了司礼监秉笔太监。但是秉笔太监虽然进行批示了,但是并不是生效,还需要掌印太监进行审核盖章,掌印太监如果认为批红可以,就盖上大印,如果认为不行,就可以打回去重新批示。如刘瑾就当上了正德年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当之无愧是司礼监第一号人物。

司礼监掌印太监只有一个,如果兼任了东厂厂公,那更是集政事和批示于于一体,权势滔天。秉笔太监可以有两个或四个,从我们日常常识中也可以知道,正职一般一个,副职才有多个,所以可以看出掌印太监权势更大。

明朝的太监如王岳,刘瑾,冯保,魏忠贤等都是出自于司礼监,都做到了掌印太监或秉笔太监,他们的权势之所以压制文武百官是因为文武百官的奏折全部要经过司礼监审批,如果有人告他们,他们怎么可能进行批示,所以也就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称号。

明朝的司礼监执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哪个权利大?二者在历史上都有谁当过?

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国有很多事,理论上如何如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司马今天就结合这个问题,跟大伙来聊一聊。

(明朝太监和唐朝太监,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太监绝对没有挑战皇帝的可能)

首先,我们要知道,司礼监的执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说白了就是两个皇帝身边的小助手,一个帮忙拿笔,一个帮忙拿印章而已,而真正做决定的,其实是皇帝。只有皇帝说你来盖章,你才能盖章,皇帝说你来写,你才能写。

所以可以这么讲,如果皇帝做到了自己应尽的职责,这个制度是没有问题的。明史上朱元璋、朱棣,他们就是这么干的,你听说过哪个执笔或是掌印太监权力滔天?

所以太监有权,根本就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皇帝太懒,不尽忠职守的问题。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来讲司礼监的制度变化就很轻松了。

第一步,朱元璋初设司礼监那会,这个部门名符其实,就是管宫廷礼仪这档子事的。

第二步,洪武后期,司礼监开始扩大业务范围,还掌管内使出门马牌等机要工作,这就从管礼仪拓展到立规矩阶段了。

第三步,宣德年间,最大的变化出现了,朱元璋当年不许宦官识字的规矩被废除了,太监开始有文化了。而宣德皇帝为什么要让小太监识字,就是为了干这个事情:记录御前文字、掌封进本章、发行谕批。

这个其实便是皇帝慢慢放弃自己批阅文件的权力,而皇帝太懒,他不愿意批文,这个批文的权力是不是可以放给大臣呢?如果放给大臣,这便是明朝版的军机处。但是皇帝不放心,怕出曹操、司马懿,所以他又指派了一批身边人干这个事。这个身边人,便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正统以后,每日所奏文书,除皇帝御笔批数本外,其他都归众太监拟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笔楷书批写。

但是皇帝也真不傻,他也觉得权力是需要监督的,所以又设置一个掌印太监,也就是说秉笔太监处理完公文之后,要给这个掌印太监审核,通过了才能盖印章。从这里你也看出来了,掌印和秉笔太监的法定权力谁更大?当然是掌印的啊!

可这仅仅是理论上的权力分配,实际情况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制度设定合理,但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譬如说皇帝做木工做得正高兴,太监拿着奏折让他批阅,皇帝咋回答?)

譬如说: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你看这个就是实情,按照理论流程,身为秉笔太监的魏忠贤,上头还有一个掌印太监制约着他,何以就如此嚣张呢?

当时的掌印太监是谁?王体乾!

他为什么不制约魏忠贤?很简单,第一这个官位就是魏忠贤帮他得的;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皇帝更信任魏忠贤,王体乾如果拿自己手里这点小权力再去压制魏忠贤,这不是找死么?

掌印太监王体乾,非但不能起到权力制约的作用,反而处处帮着魏忠贤。譬如说,当时杨涟不惜一死,写了一份奏折弹劾魏忠贤,皇帝让王体乾念给他听,他就故意把其中一些切中要害的话语略去不读,结果魏忠贤便逃过一劫。

如果魏忠贤被打倒,他就可以成为真正有实权的掌印太监,王体乾为什么略去那些话呢?这里其实有两个可能,第一是王忠于魏忠贤,第二是他深深了解皇帝的心思,知道皇帝对魏忠贤的信任是自己无法化解的,既然无法化解,为什么要念出来得罪魏忠贤呢?

所以什么都是假的,太监的一切,就是皇帝。

明朝的司礼监执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哪个权利大?二者在历史上都有谁当过?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明代的司礼监,实际相当于外廷的内阁,由掌印太监掌管,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差不多对应的是外廷的内阁首辅,而秉笔太监职位要低一些,和随堂太监都相当于外廷内阁的其他辅臣。

司礼监从“司礼”开始

司礼监从字面上理解,好像是掌管宫廷礼仪的。实际上,刚开始设立的时候,还真是如此。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口口声声说严禁宦官干政,但正是在他的统治期内,明代的宦官机构从吴元年(洪武建元前一年)开始设立内使监起,到洪武三十年增设都知监和银作局为止,建成了一个包括十二监、二司、七局的庞大宦官机构,基本完成了二十四个宦官衙门的建制。

司礼监是洪武十七年设置的,当时规定它的职能是“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纷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司礼监的职能改为: “掌冠婚丧祭礼仪、制帛与御前勘合、赏赐笔墨书画、并长随当差内使人等出门马牌等事, 及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在原来掌管礼仪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职能。不过,仍然属于一般衙门,地位不突出。

在永乐、洪熙时期,宦官更加受到重用,权力更为扩张了。但这些掌握权力的宦官,有很多不是来自司礼监。比如,曾多次率船队出使“西洋”的郑和, 是内官监太监;朱棣病死榆木川时, 与杨荣同奉遗命驰讣仁宗的宦官海寿, 是御马监少监。也有来自司礼监的,永乐十八年(1420)特务机构东厂成立后,担任提督的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这时期,司礼监在宦官机构中的地位仍然不优越,各机构宦官能不能出任要职全凭皇帝宠眷,没有制度性安排。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统治时期,司礼监的地位开始上升。变化是从宣德元年正式设立宦官学校——内书堂开始的。

其实,在永乐年间,由于宦官的地位越来越显要,明成祖朱棣已经开始对小宦官进行培养和训练。明代第一个专权的司礼太监王振,就是在永乐时被选拔培养的。《明英宗实录》记有英宗给王振的一道敕文:“尔振性资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朱棣)时, 特以内臣选拔,侍我皇祖(朱高炽), 深见眷爱。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诚益至。肆我皇考(朱瞻基), 念尔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置朕左右。”

王振发迹的一条路就是通过在内廷读书,得以伺候东宫,最后进入司礼监,成为宦官权要。这也成为明代中后期宦官不断升迁的正途,就类似于科举士子通过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最后成为内阁大学士的仕途。

掌印太监实为“内相”

宣德年间,直接影响司礼监地位变化的关键原因是内阁“票拟”制度的确立以及相对应的司礼监宦官代替皇帝掌握“批红”权力。

当时内外奏章,在送达皇帝前,先送到内阁,由内阁大学士杨士奇等一张小便条写出处理意见,贴在奏章上,谓之“条旨”,等着皇帝用朱笔批示,当然,不是每一件奏章皇帝都亲批,可能批个几件,其余大部分就让受过教育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替“批红”,司礼监太监开始成为皇帝处理机务最贴近、最可靠的助手,司礼监作为宦官机构第一署的地位得以确立。

明英宗当政后,司礼监作为宦官机构的第一署, 逐步将宦官各衙门的主要权力集中于司礼太监手中。在组织形式上,司礼监已形成了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 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官僚机构。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其下有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八九员或四五员。职能是负责掌理内外奏章,照阁票批朱等,同时监督、管理皇城内的书籍、内书堂、仪礼、刑法、关防门禁。《明史》称:“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

司礼监掌印太监实质成了和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 而且他是能向皇帝面奏取旨的“内相”。

(冯保剧照)

这里举一个太监冯保的例子来说明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的权势。隆庆年间,高拱是内阁首辅,冯保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太监,两人势同水火,司礼监掌印太监出缺的时候,无论是按惯例还是按资历,冯保都应该接任,但高拱力阻冯保上位,先是推荐陈洪当司礼监掌印太监,在陈洪被罢后,高拱竟然又推荐完全没有资格接任的尚膳监太监孟冲来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为此,冯保对高拱恨之入骨。

在隆庆皇帝去世、年幼的万历登基之时,冯保通过内攀皇后和万历生母李贵妃,外结内阁次辅张居正,夺得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位,把高拱驱逐下台。在隆庆皇帝的遗诏中,冯保甚至与高拱、张居正、高仪三名内阁辅臣并列为顾命大臣,足见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势之大。

(魏忠贤)

再说个魏忠贤的例子,魏忠贤本来是个大字不识的小混混,刚进宫时是个杂役太监,后来结识了司礼监太监王安手下的魏朝,通过魏朝接近了年幼的朱由校,勾搭上了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朱由校当上皇帝后,在客氏的推荐下,魏忠贤破格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东厂提督。

为什么魏忠贤不直接上位掌印太监?还是不识字的缘故,无法成为皇帝“批红”的助手。之后,客、魏联手陷害本来要继续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安,推出内书堂出身的傀儡王体乾当掌印太监,王体乾也深感客、魏两人的栽培之恩,甘做他们跟前的一条狗,为虎作伥。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并关注我的帐号@听三哥说历史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