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被武则天架空了吗?
太平盛世的皇帝就那么容易被架空?由于武则天过于出彩,大家的视线被吸引,误以为李治无能。再加上后期武则天代唐立周,这个罪责谁来背锅?李治呗,所以,只能将他描述为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
事实不是这样,高宗时期,武则天其实是李治的政治盟友,是李治用来对付关陇集团的武器。关陇集团覆灭后,李治对武则天的态度,演变为边打击边利用,皇权依然在李治手上。
武则天立后,是李治利用武则天打压关陇集团如果说李治被架空,那不是武则天,而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发端于西魏八柱国,这个强大的门阀集团,直接导演了从西魏到北周,从北周到隋唐的朝代更替,是皇权不得不依附,又不得不防范的“最强大脑”。李世民当政时,关陇集团的势力虽然早已大不如前,但在大唐政治势力中,老大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坐在皇位上的是李治,实际掌握朝政的却是舅舅长孙无忌。我们不能以粗暴的忠和奸,甚至不能以血缘关系,来看待长孙无忌与李治的君臣关系,这是皇权与政治势力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事实上,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皇室都是姻亲关系,再亲近的血缘也抵挡不了政治的冲击力。
所以,李治对长孙无忌下手几乎不可避免,除非他愿意被关陇集团蹂躏,或者愿意重走隋朝老路!
应该说李治非常聪明,也很幸运,他碰上了武则天。武则天这个女强人,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劣势——庶族地主阶级,一个被门阀集团看不起的,政治地位低下的阶层。恰恰是她的劣势,让李治视为至宝,武氏岂不是寒门庶族集团的代表?扶植她,让她所代表的的利益集团,与关陇集团死掐!
王皇后为何会落到被废黜的地步,因为她的家族正是门阀集团。所以,王武后位之争,其实是以武则天为代表庶族集团,向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开战的宣言!而站在武则天背后的就是皇权。
因而,废立皇后,很难说究竟有多少爱情的甜蜜。前台是两个女人争风吃醋,背后其实是李治上下其手的操控!他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吗?
关陇集团覆灭,武则天集团不是最大的胜利者在李治登基的第十年,长孙无忌冤死于流放地黔州,关陇集团失去了最大的一根支柱,从此李治完全掌握实权。
武则天立后,她的亲信势力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王德俭、侯善业、袁公瑜迅速窜升到朝政前台,这些人大多为寒门庶族集团的代表人物。那么,武则天是不是最大的胜利者呢?
对李治来说,推倒了关陇集团,他不会让另一个集团取代关陇集团,对皇权形成新的威胁。所以,他与武则天的关系,由单纯的政治盟友,变成了相互制衡关系。李治一方面需要武则天,帮他继续打压残余门阀势力,一方面又对武则天集团不停敲打,以保证势力集团之间的力量均衡。
长孙无忌死后的第二年,李治就患上了眩晕症,武则天就是这时候慢慢走向前台的。不过,武则天虽然常常代替李治批阅奏章,但是左右不了皇权。最典型的例子是,她的心腹集团,在此后的五年内,基本被李治或铲除,或搁置,并没有发挥多大的政治能力。
比如李义府被贬死,许敬宗病死被谥恶号,其他几位骨干如王德俭、袁公谕等人,几乎消失在史书中,同时武氏子弟在高宗一朝一直没有出头之日。与之对比,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并未受到废后影响,反而得到了重用。
由此可见,关陇门阀集团覆灭后,武则天集团其实也很快被李治消灭了,一个孤军奋战的武则天,怎么可能架空皇权?这个阶段的武则天,始终是作为皇权的影子,孤独地伴随在皇权之侧。
从枪手到拐杖,武则天摆脱不了对李治的依附那么,李治为何纵容武则天参政呢?为什么在废掉武则天的爪牙后,不直接将她踢出政治圈?是不是他控制不了武则天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李治健康出了大问题,他不能正常处理朝政,必须要有一个信得过的人,来协助他,甚至某些时候要代替他处理朝政。二是朝中的门阀集团依旧存在,除了关陇残余势力,还有山东门阀集团和江南门阀集团,哪一派都不能授以权柄。
外朝不足信,一个失去势力集团支撑的武则天,恐怕就是李治最安全的选择。这种状况,像极了当初汉高祖刘邦的选择,毕竟太子是皇后的亲儿子,以并不强大的外戚势力,掣肘外朝,是人最本能的选择。
从立后之争到武则天参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武则天前期被李治培养成一个势力集团,作为他的枪手,跟关陇集团开战。关陇集团覆灭后,武则天的背后势力又被李治干掉,仅剩武则天一个个体,成了皇权制约外朝势力的拐杖存在。
两个阶段,武则天看着风光,其实始终没有摆脱皇权的制约,始终作为皇权的附属品存在,武则天连对付外朝门阀集团的实力都没有,她又怎么可能架空皇权?
其实只要李治愿意,武则天分分钟就退出历史舞台。李治没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因为武则天有存在的价值,而不是被武则天所左右。
武周代唐,到底该谁来背锅事实上,李治对武则天的放纵,导致了他驾崩后,武则天迅速掌握了朝政实权,为武周代唐埋下了伏笔。这个历史责任,该不该由李治来背呢?
历史上一直认为李治负主要责任,所以,他被描绘成了一个软弱无能的形象。其实,抛开李治与武则天个人能力的因素,我认为武周代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应该把主要责任归咎于李治。
其一,武则天的政治势力,是在李治驾崩后才培养起来的
李治驾崩后,李显登基,李显被废后,李旦登基,从武则天摄政,到称帝,用了七年时间。按武则天的年龄,李治驾崩时,她年近六旬,登基时已经六十七岁,也就是说,李治驾崩时,正是她的政治黄金年龄,为何那时候不称帝呢?
原因就是彼时武则天还没有形成政治势力集团,七年间,正是她培植势力的过程。也就是说,武则天发展到不可遏制,李治不是主要责任人。
其二、李显李旦的无能,和政治势力的凋零,助长了武则天的发展
李显和李旦哥俩的能力,既没法跟李治相比,更没法跟老妈武则天相比。朝中的政治势力,也缺乏对皇权的支撑,甚至明智地选择了倒向武则天,抛弃了皇权。
比如宰相裴炎,为了防止韦玄贞威胁他的相位,他选择了与武则天合作,废黜了李显。从此,武则天以太后称制,直接走向前台。
其三、武则天称帝,本质上是政治势力集团凋零后,历史的必然选择
门阀集团最为政治势力,存在对皇权的制约,但是它又有二重性,即对皇权的支撑,从西魏到大唐的建立,无不是门阀集团的功劳。高宗李治对关陇集团和山东门阀集团、江南门阀集团,一系列打击后,作为政治势力的他们,已经出于灭亡的边缘。
这就造成一个结果:皇权支撑势力的真空!一旦产生对皇权威胁的新势力后,没有力量可以制衡,比如武则天的庶族集团。
那么,是不是李治无事生非,过度打压了门阀集团呢?也不是,门阀集团的灭亡就是个历史大趋势,它的衰退,从隋朝就已经开始,谁坐在龙椅上,都不会容忍门阀集团的存在,李治只是做了顺应历史发展的事。
所以,武周代唐,李治其实责任不大,更不存在他被架空之说。
综上所述,武则天与李治的关系,一直就是政治联盟关系,武则天之于李治,就是他的枪手和拐杖,武则天从来也没有摆脱皇权的控制,她也不可能做到架空李治。后来武则天代唐立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不能验证李治被架空之说。
唐高宗李治被武则天架空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个《旧唐书》里的故事吧,说唐高宗李治常年苦于头痛和眼睛的问题,到了晚年双目几乎全盲,连基本的判断都没法下了。御医秦鸣鹤觉得针灸头部,稍微放一点血可以缓解病情。
这时候武则天在帘后大怒:“这家伙该杀!竟然敢加利器于皇上!”
高宗李治则不以为然:“我头痛的厉害,放点血未必不好。”
于是让秦鸣鹤大胆施为,针刺放血之后,高宗果然能看清东西了。看完这个故事还有人觉得李治被架空了吗?这时高宗已经病的很厉害了,但武则天的意见在他面前依然只能是意见,决定权依然牢牢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被低估的李治大抵是因为有个千古一帝的老爹,又有一个空间绝后的媳妇,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中的形象十分模糊。说好听点是个烂好人,没什么个性,说难听点是懦弱无能,靠强悍老爹打下的底子和牛X媳妇的辅佐才混了30多年皇帝。最后还被媳妇把天下给抢走了。
但是我们可以细想一下,有哪个皇子敢在老爹活着的时候就跟小后妈有一腿,老爹挂了以后还敢把小后妈立为皇后的?这厮哪里是懦弱胆小?这胆子都泼天了好吗?而且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史书怎么写,他爹都未必流氓得过。
另外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整死哥哥弟弟,又整死扶自己上台的舅舅,再整死了结发的皇后,每次都痛哭流涕,每次都没见丫下手轻点。密谋废武则天暴露,干净利落的就把上官仪给卖了,还把人家女儿弄进宫里罚苦役,这货的腹黑简直突破天际了好吗?
李治真的被架空了吗?吐槽机的个人观点是李治这家伙是个玩平衡的好手,在朝堂上属于谁冒头就打谁的风格,在给予武则天权利的同时也在不停的限制她。他的方法是把武则天在外朝的支持者挨个收拾掉,避免内外串联。
首先武则天的铁杆支持者李义府因为收了700贯钱收到下狱流放套餐(原来李义府祖父迁坟送葬70里都不管),随后许敬宗的退休申请被这货直接批准(按理应该三请三辞),又断了武则天一只臂膀。
接着李治把武则天的政敌和私敌都给扶起来了,包括王皇后的族兄。更损的是丫亲自拟定拟定《内训》和《外戚诫》,把武氏家族参政的机会给压死。对这些招数武则天无可奈何,只能默认(难怪后来抢他家天下了)。
总结起来吧,李治确实跟武则天分享了很多权利,甚至给予了她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但是最核心的权利一直握在他自己手里,即使身体不好也没有完全分享。故此架空之说完全是无稽之谈,否则武则天也不至于老年才登基了。扯淡完毕。
唐高宗李治被武则天架空了吗?
没有
唐高宗李治被武则天架空了吗?
唐朝高宗皇帝人十分弱智,又加上病体沉重,国家大事由武则天皇后代理。
由于武则天代理朝政,有些文武大臣不服领导,欲以清君侧。武则天皇后坚决反击,扫平奸佞。
武则天拥护高宗死后,朝中百官拥戴登上皇位。这一段历史不是武则天驾空高宗皇帝,而是武则天维持永固国泰民安。
朝局历朝历代都挣权斗胜非常复杂,无论正史野史都给武则天染黑的多些罢了。
唐高宗李治被武则天架空了吗?
李治是爱着武则天的,否则谁敢抱小妈。李唐本身有鲜卑血统,社会开放是一原因,但武媚娘却是有才的,三代人欣赏。武则天对李治皇帝还是相爱的。李治体弱,武则天介入朝廷,甚至包揽,这一切都是李治甘愿的。
只不过武则天依靠李治的溺爱和专宠,助长了她进一步过问政治的野心,当然也增长了才干和威望。李治作为丈夫和爱人是称职的,作为皇帝和政治家是欠缺的,他沒有想到由于过份溺爱,为李唐王朝培养了一个颠覆者,给王子带来危难,事实上后期李治已渐渐权归武则天。
李治死后,武则天改国号做周朝皇帝,已经67岁了。过足了瘾,83岁再归儿子复唐,否则,武则天会不会又一个王莽呢?
唐高宗李治被武则天架空了吗?
事实上,关于李治被武则天架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它有可能是源自于李治和武则天的性格对比处于劣势,以及在李治统治的后期,很多政令都是出自武则天,而不是皇帝李治,由此导致人们会有李治被架空的错觉。
先说说这两人的性格差别。
李治个性平和仁懦,而武则天是有名的强势狠辣李治所以能当上皇帝,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李承乾和李泰互斗进入白热化,两败俱伤,给了他机会。
长孙无忌对李治的力挺。
- 李治的性格因素。
这里说的性格因素,其实就是李治“仁懦”的性格。
李承乾谋反失败后,向李世民申诉,自己就是被魏王李泰一路逼迫,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耳。今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李世民很震惊,为了避免出现一人上位后屠戮兄弟的惨剧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他忍痛连李泰一起废掉,立李治为太子,把最高权力交到李治手中。
其实就是希望自己死后,“仁懦”的李治能够顾忌兄弟之情,保全他二人性命。
从这方面看,关于李治性格平和“仁懦”的评价无疑是正确的。
再说武则天。
历史上,关于武则天的评价显然是性格强势,手段狠辣。她为了陷害王皇后,可以亲手杀死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为了夺权,借故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封住悠悠众口,不惜任用酷吏,弄得朝中上下一片血雨腥风。
正是由于两人性格特点倒置,再基于后期武则天代李治发布政令的事实,才会有了关于“李治被武则天架空”的错觉。
但事实是怎么样呢?我们从李治和上官仪密谋废掉武则天这一件事上来分析。
在《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高宗悔,阴欲废之,而谋泄不果。上元元年,高宗号天皇,皇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
关于这件事的真相,则出现在了《资治通鉴》中。
《资治通鉴·唐纪十七》: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尝为厌胜之术,宦者王伏胜发之。上大怒,密召西召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议之。仪因言:“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上意亦以为然,即命仪草诏。左右奔告于后,后遽诣上自诉。诏草犹在上所,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资治通鉴》很详细地解释了关于“废黜事件”的原因及始末,即是说武则天虽然上位后“专作威福”,又偷偷地弄“厌胜之术”,都是犯了李治大忌。但李治对武则天还是握有生杀废黜大权的,因此武则天被眼线告知即将被废,才慌忙不迭地找李治哭诉。
而李治念及夫妻恩情,有了反悔之意,才会“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这是居高位者对属下的宽恕,可见至少在李治生前,对于权力的把控及对皇后的威压还是存在的。
因此,关于“唐高宗被武则天架空”的说法不可信。只不过李治后期身体欠佳,风疾发作时“目不能视”,因此才会假手武则天管理政事。而武则天虽然借机做大,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推行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关于李治才是正统皇帝这个底线,她决不敢逾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