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最后落个灭三族,如果死心塌地跟项羽,是否结局会好一点?
韩信又不是没有跟过项羽,结果混了很久只能当个执戟郎,给人看营门。把一个当大将军的军事奇才,用成这样,你觉得韩信跟着项羽混,结果会更好吗?即便某一天项羽脑瓜被门挤了,突然看出韩信有才,他的结局也好不了,如果不信可以参照范增、钟离眜、英布等人的结局。
韩信遇害,有其个人原因和形势的要求如果把韩信遇害仅仅归结为刘邦的猜忌,是有失偏颇的,韩信之死跟他个人有很大关系。
兵出三辅后,出于战略需要,韩信被授权北上开辟第二战区。这个任命无论对刘邦还是韩信,都有独特的含义。对刘邦来说,其实是在赌博,出于对韩信信任的赌博,放单飞很容易风筝断线,没有足够的信任做不到。对韩信来说,意味着从此处于敏感的雷区,稍有不慎就会迎来猜忌。
正常情况下,韩信要是做到以下三点,就不至于惹祸上身:
1.加强感情沟通,勤于汇报工作
这一点,后来东汉初年的冯异做得最好,冯异西征,刘秀授予其独立的军政大权,他四年内几乎是单飞状态,危险程度比韩信高得多。冯异也不是没有受到猜忌和诋毁,之所以能避祸,跟他及时的情感沟通有关。
君主二人时不时通个信,回忆回忆过去的战斗情谊,冯异不断表忠心,同时及时汇报工作,让皇帝随时掌握情况,避免受到挑拨离间。
韩信这一点很傻,就知道埋头工作,连刘邦闯营夺兵权这么明显的信号,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可见平时的沟通有多匮乏。
2.工作层面以大局为重,听从指挥
在冯异之前,邓禹西征为何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失败?不听话,让刘秀感到了威胁!所以,此后刘秀处处掣肘邓禹,失败就是必然的结果。
韩信何尝不是如此,攻齐时明明郦食其已经说降了齐地,他偏偏不顾大局,对齐地发动进攻。亏得胜了,万一败了呢?垓下之战前,不及时与刘邦汇合,导致刘邦兵败。
诚然,皇帝的决策不一定都对,但是对将军们来说,他们往往忘记了一点,战争,军事手段只是其一,政治也很关键,甚至政治比军事要先行。服从大局,听指挥就是政治,没有这个保障,军事就是无源之水。
3.抵押人质,让皇帝放心
古代将军上战场,大多时候不能带家眷,开国战争中更是如此,为了让皇帝放心,大多情况下,将军们会把家眷留在皇帝身边,美其名曰侍奉皇帝,其实就是留下来做人质。
这一点史书没交代,韩信是否携带家眷出征,如果有头脑,就应该自觉把家眷留下。
以上三点,韩信起码有两点做得不好,他反而在蒯通的建议下,干出了找死的举动。得齐地后野心爆棚,逼刘邦封他为齐王,试图造成事实上的割据状态。垓下决战,拒绝合兵,导致刘邦兵败,最后得到刘邦裂地的承诺才出兵。移迁楚王后,又私藏项羽部将钟离眜。
这些举动,放在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都不会容忍,这就是韩信的取死之道!
另外,韩信之死,跟天下统一后剪除异姓诸侯王的大势有关。
国家统一后,政权的稳定是首要工作,异姓诸侯王肯定不符合皇权稳定的需要,即便连萧何这样没有兵权的文官,都会受到严密监视和防控,何况拥兵自重的诸侯王?
这一点,最愚蠢的是卢绾,在剪除异姓诸侯王的大背景下,竟然还接受燕王封号,实在是自寻烦恼。最智慧的是张良,人家功成身退,远离是非。假如韩信自请夺爵,至少他不会成为最显眼的靶子。
总之,韩信个人找死,和形势的需要,是其悲剧的两大重要因素,而不仅仅是刘邦的猜忌。也就是说,即便韩信换个主人,只要以上两点不变,韩信依然逃不脱兔死狗烹!
韩信追随项羽的结局有两个,不难选择假如韩信追随项羽会是什么结果?其结局无非两种。
一是题干所说的,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兵油子,就像没有改投刘邦前那样,天天给项羽守营门,战斗的时候跟一群人绞杀,运气好能活到“解放”。可是如果这么谈还有什么意义?谁都知道不做事的人最安全,人生的价值何在?不明白题主为何这么问?
另一种结局就是项羽开窍了,韩信成了项羽的一把刀,在楚营功成名就,那么结局会怎样?我觉得还是一样。
首先,韩信还是韩信,他自己不懂政治的弱点不会改变,依然会犯在刘邦身边的错误。而且无论谁取得天下,都不会容忍异姓诸侯王的存在,他依然逃不脱靶子的命运。
其次,从个人因素看,项羽会比刘邦大气吗?虽然司马迁尽力美化项羽,但依然不能掩盖项羽就是一介武夫的本质,军事能力超强,对政治的无知跟韩信一样,同时为人很狭隘、小气、多疑。
举几个例子,项羽妇人之仁,常常是赏罚不明,对有功人员,把封印摸得发亮也舍不得给出去。这种人其实很自私,让人讨厌,早晚会众叛亲离。
陈平的离间计不高明,为何管用?原因就是项羽的多疑和狭隘。项羽除了自己叔伯兄弟,他不相信任何人,包括范增、钟离眜、英布等忠心耿耿的将军。苍蝇不叮无缝蛋,流言不间无隙人,挑拨离间就是专门针对项羽这种小心眼的。
如果说韩信在刘邦那里是兔死狗烹,他在项羽那里,都等不到兔死,莫名其妙就会被烹了!
究竟投刘邦,还是服务于项羽,还难选择吗?
韩信、刘邦和项羽,历史纠缠不清的是非一直以来,人们对韩信之死耿耿于怀,将刘邦推向道德审判台,与之对应的项羽,倒成了“道德楷模”。其实这不是历史的原貌!
前面我们说过,韩信虽然功高,虽然死得冤,虽然赢得了道义,可事实上,这个结果跟刘邦个人没多大关系,它既有历史的必然,也有韩信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至于项羽和刘邦,我觉得理性的人,读通刘邦和项羽的人,都会有一个结论:项羽相对于刘邦,综合素质差得太远,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
那么,为何给后人的印象,却是截然相反,项羽那么高大上,刘邦那么薄情寡义呢?都是司马迁惹的祸!司马迁心底里对汉武帝及其反感,甚至是憎恨,不难理解,汉武帝给他带来的痛苦太深重了。
因此,爱屋及乌,司马迁对老刘家人其实不大待见,感情色情很明显,除了汉武帝,司马迁第二个最不待见的人就是刘邦。正是这种个人情感的偏向,狭隘的武夫项羽,被他塑造成了刘邦的对立面,而刘邦则矮化了不少。
这就给后人一个错觉:假如韩信给项羽打工,岂不两下圆满!其实是笑话,估计韩信地下有知都不同意!
韩信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最后落个灭三族,如果死心塌地跟项羽,是否结局会好一点?
这是个假设题,因此回答这个问题,也要从几个方面去假设。项羽维持西楚霸王或者项羽统一天下,那韩信的结局也会天壤之别。
首先从项羽和韩信的性格说说。
项羽的性格前文也写过。项羽神勇而无寡谋,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残忍有余,仁慈不足,缺乏宽宏大量的气质,不具备政治家的基本特点,因此注定了不能统一河山,君临天下!
韩信自幼父母双亡,放养长大,因此能屈能伸却矜才自傲;幼小熟读兵书,善于排兵布阵,却不懂交际;深知人性,却盲目自信。还有一点和项羽一样没政治谋略,如果侍奉疑心重的人物,被抄斩是迟早的了。
韩信在陈胜、吴个起义后投奔项梁,继随楚霸王项羽,曾数次向项羽献策而不被项羽采纳,在项羽手下就是个炊事兵和守门官,韩信认为没有出头之日,遂投奔刘邦。假设那个时候,韩信没逃离楚王,继续死心踏地呆在楚营,以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绝不会采纳一个下级伙头兵的计谋,又没有了伯乐萧何,韩信的满腹经纶,雄材伟略就将埋没,无出人头地之日,又因他不善交际,那么永远就是一个小兵,一个凡人,生老病死永远没有人关心,娶妻育子,还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假设某一天,他的用兵之道被项羽发现,并且帮助项羽打败刘邦,项羽得以雄据天下,建立楚朝。项羽大封功臣,韩信也一定会封王拜相。那么又来把他们的性格来比较一下。项羽贵族出身,性格爆燥,随心所欲,刚愎自用,老子天下第一。曾经火烧阿房宫只因一时开心痛快。韩信居功自傲,功高盖主,处处会流露楚朝的江山是靠他一己之力取得的,会对项羽多有不敬。加上韩信没有政治谋略,拙于交际,定会被其他功臣格格不入,到项羽进点谗言,一山不容二虎,卧踏之下,岂容他人酣睡。项羽一下热血灌顶,韩信自个人“咔嚓”事小,按项羽的爆脾气也会落下个满门抄斩,株连十族也有是有可能的。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的最终结局注定就是这样了。
请多关注,欢迎讨论,
韩信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最后落个灭三族,如果死心塌地跟项羽,是否结局会好一点?
萧何月下追韩信乃是典古,韩信原是项羽下面的执戟郎跳槽到刘邦阵营的。这典古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刘邦缺人萧何知道韩信的金贵便向刘邦推荐了他。刘邦善于用人是金子他会让你发出光来,项羽战无不胜,功无不克,却只是一个帅才、纵然神武威猛千古无二,在垓下被韩信打败后被刘邦所杀。
楚汉战争以后,韩信因出身低微,贫穷潦倒过,便想用战绩获得他的利益。但处于秦未乱世,在于打仗楚汉胜利后他已没有利用价值。无法自拔的他跟叛军勾结偷袭吕后,太子,最终落得灭三族的下场。“最狠便生帝王家",韩信即使跟着项羽,只要你功高盖主,不知进退结局都会一样的下场。
韩信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最后落个灭三族,如果死心塌地跟项羽,是否结局会好一点?
韩信跟随刘邦做了大将军后,风声水起,威压天下,一身所学发挥得淋漓尽至,刘邦重视他,项羽怕他,他开始得意忘形,准备消灭项羽,为刘邦一统天下。韩手下一谋士说,将军能有今天是刘邦要你杀项羽,你若杀了项,你的任务也就完成了,磨完了麦子?你这头驴还有用吗?韩信不听谋士之言,硬是消灭了项羽,威镇天下。一天,刘邦观看韩信军演,全军将士只敬韩信,对刘邦却视而不见,韩信不知危险已近身,还洋洋得意,过了些时,刘邦暗示老婆将韩信灭杀!韩信死前大叫,悔不听谋士之言?刘又抓来谋士要杀,谋士说,我为韩信献策是忠于职守,各为其主?有何过错?刘邦大笑,你是忠义之人!于是放了那谋士。韩信有武无谋,又不听谋士忠正精略,刚腹自用,他投靠项羽或其它阵营?下场也不乐观。正是,性格决定前程!
韩信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最后落个灭三族,如果死心塌地跟项羽,是否结局会好一点?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并被夷灭三族。被世人赞为“国士无双”的一代战神竟死于妇人之手,可悲可叹。
韩信原为项羽的参谋,为一展宏图,才离楚归汉。如果当时韩信死心塌地的跟随项羽,又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旭哥将从,韩信被杀的原因、韩信为何离楚归汉、以及跟随项羽可能的结局,三个方面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韩信为何被杀韩信最终以惨死收场,原因有两点;
其一,剪除异姓王,是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后,为巩固刘姓江山而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在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建立灭楚统一战线,拉拢各地手握重兵的诸侯势力,不得已先后分封了八位异性诸侯王,分别是赵王张耳、齐王韩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韩、燕王卢绾。
可以说,分封异性诸侯王的政策,是刘邦赢得楚汉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时过境迁,到了大汉王朝建立后,这些异性诸侯王由当初刘邦的盟友,转变为现如今的敌人。
一方面,这些诸侯王都是崛起于秦末乱世的枭雄,因为利益关系才聚集在刘邦的阵营,难以保证他们永远的绝对忠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所以,对刘邦来说,唯有逐一剪除异姓王,才能消除对刘姓江山潜在的威胁。
另一方面,汉承秦制,也就是说汉朝仍然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是汉初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只限于秦国故地,很难企及到各诸侯国,可谓针插不进去,水泼不进去,演变成实质上的割据势力,成为了中央集权道路上的绊脚石,必须踢开。
很不幸运的是,韩信正是刘邦分封的主要诸侯王。先封为齐王,后迁为楚王,而齐国和楚国都人口众多,山河广袤,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对刘邦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再加上,韩信功高震主,又有战神之称,更成为了刘邦忌惮的对象。
这成为了韩信悲剧下场的主要原因。
其二,韩信在军事上的成就可谓无人可及,但在政治上,却屡屡犯下致命错误,这也是韩信被杀的重要原因。
回看汉朝的开国功臣集团,除了几位对刘姓江山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异姓王被杀外,其它基本都得以善终。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异姓王都遭到清算,刘邦的拜把子兄弟张耳、势力弱小的长沙王吴芮就一直活得好好的。
可见,对刘邦不构成威胁的异姓王也是有可能得到善终的。被杀前的韩信已经被剥夺了楚王的爵位,被贬为淮阴侯,居住在长安,可以说,已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没有任何威胁,只要低调做人,平稳度过晚年,应该问题不大。
但韩信可谓不作不死,当韩信的老部下陈豨在代地叛乱时,韩信以有病为借口,没有随同刘邦亲征,而是在长安城企图发动叛乱,袭击吕后和太子,和陈豨里应外合,但计划尚未实施,就被家臣告密给吕后。
这才是韩信被吕后诱杀在长乐宫的真实原因,可谓,自作孽,不可活。
韩信为什么要离楚归汉我们都听过胯下之辱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韩信,所以年少时的韩信便心藏大志。
项梁在会稽起兵后,便加入项梁的部队,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被项羽任命为郎中,也就是军中的参谋,但是给项羽提了很多建议,都没有得到采纳,于是在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后,在刘邦前往汉中的途中,逃离了楚军,加入到刘邦的军队。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史记》
这便是韩信离楚归汉的经过,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反映了韩信有一颗施展抱负,建立功名的宏图大志,而且一直在为这一目标奋斗不息。
韩信在项羽那里,虽然不受重用,但也位居郎中,生计不愁,而且韩信离楚归汉时,正是项羽势力的巅峰时期,也是刘邦人生的低谷,可韩信偏要在这时候弃楚归汉,可见韩信寻找伯乐的迫切心情。
再结合后面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事情,不难下结论,韩信一直在寻找自己展示才华的舞台,这便是韩信离楚归汉的原因。
韩信跟随项羽可能的结局很多时候,人们在现在所处的位置,就能看到十年后的自己,韩信在项羽帐下,就是这样的情况。如果死心塌地追随项羽,不会落个惨死的下场,但也不会青史留名,只能一辈子碌碌无为,郁郁而终。
这和项羽的用人能力密切相关。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由此可见,项羽没有识人之明,用人只能,有范增而不能用,有军事奇才韩信,却发现不了。
那项羽是怎么用人的呢?
后来继承曹参丞相之位的陈平,和韩信一样,本来是项羽帐下的谋士,后来离楚归汉,所以他对项羽用人能力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由此可见,假如韩信死心塌地的跟随项羽,虽然不必落得个惨死的下场,但也必然无法施展才华,青史留名。
如果韩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这两种结果摆在韩信面前,相信韩信仍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离楚归汉。
总结:
韩信的下场确实令人嘘唏不已,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重在自己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不甘在稳定的环境里过完平庸的一生,重复着起高楼,楼塌了的故事,外人感慨嘘唏,也许当事人却无怨无悔。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韩信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最后落个灭三族,如果死心塌地跟项羽,是否结局会好一点?
不一定好,人心都一样,国家一统,刀枪入库,留着太会用兵的将领。皇帝是睡不好觉的,古往今来,放在谁身上都是一样的,韩信死,帝心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