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杨继盛是明朝第一硬汉?
说杨继盛是明朝第一硬汉很贴切,即便说他有史以来第一硬汉也不为过!面对酷刑,他拒绝友人提前备好的止痛药,受刑后,亲手剜去腐肉,拽断筋膜,在一旁为他掌灯的狱吏看得双腿发抖,几乎跌倒!就在监狱这种恶劣环境下,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三年!
杨继盛的陵墓前,刻有两份他的弹劾疏,第一份是弹劾仇鸾的《罢马市疏》,第二份是《劾严嵩疏》。两份弹劾疏,就是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的两座丰碑。
因为弹劾仇鸾失败,杨继盛被罢免兵部员外郎,贬为狄道典史。弹劾仇鸾那一年,杨继盛刚刚以进士之身,刚刚步入官场三年。兵部员外郎从五品,典史相当于杂吏,无品级。把一个进士贬成杂吏,就是一种羞辱!
心系大义的杨继盛没有丝毫灰心,竟然在偏远蛮荒之地,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搞教化,兴农桑,办煤矿,深得番汉居民的爱戴,他们称杨继盛为“杨父”。当年召信臣和杜诗治理南阳,十数年才获得了“召父杜母”的荣誉,杨继盛一年多就被视作民之父!他离开狄道时,送他数百里以外的乡民多达千人!
因为仇鸾的倒台,验证了杨继盛的先见之明,杨继盛一年之内被嘉靖皇帝四次升迁,最后又做回了兵部员外郎。
杨继盛的升迁,除了嘉靖帝,其实还有一个人起了关键作用——严嵩。“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
但是,杨继盛不领情,“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杨继盛提交了那篇有名的《劾严嵩疏》,列数严嵩“五奸十大罪”。
这封奏疏,让杨继盛开始了他炼狱般的经历!在严嵩的挑唆下,他被逮捕入狱,入狱前,先被廷杖一百。
明朝的廷杖让人闻之色变,自明武宗至嘉靖,丧命于廷杖的大臣几十人,即使杖下余生,也会落下终身残疾。
行刑前,朋友送来一副蛇胆,告诉他服下蛇胆可以止痛,杨继盛笑笑,把蛇胆装入袖中。一个苗姓校尉好心,送他一壶酒,劝他伴酒服下蛇胆,杨继盛拒绝了,他说:“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
椒山,是他自己的号,意思是说,我杨继盛浑身是胆,不需要蛇胆!说罢,谈笑赴刑。一百杖下来,杨继盛:
“两腿肿粗,相摩若一,不能前后;肿硬若木,不能屈伸。止手扶两人,用力努挣,足不覆地而行入狱。”好在杨继盛不是孤军奋战,王世贞、徐玠等人的帮助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命保住了,但是创伤所带来的痛苦,让他生不如死!作为罪犯,他被关在环境最恶劣的民监,创伤又不能妥善处理,很快就出现腐烂现象。杨继盛夜班痛醒,他请狱吏帮他掌灯,自己给自己做手术:
“碎磁碗,手割腐肉。肉尽,筋挂膜,复手截去。狱卒执灯颤欲坠,继盛意气自如。”他打碎一只瓷碗,用碎片一点一点割掉身上的腐肉。腐肉被割净后,筋连着膜暴露出来,杨继盛又咬着牙,用手扯断筋,做筋膜分离术!这段文字,读得我汗毛倒立!关云长刮骨疗伤,至少用的是快刀,有消毒措施,由华佗主刀,杨继盛凭碎瓷片和一双手,就替自己剜肉断筋!
难怪掌灯的狱吏看得浑身颤抖,几乎跌倒!这是一副用什么材料打造的钢筋铁骨呐!整个过程,杨继盛始终“意气自如”,仿佛割的不是自己!
消息一传出,天下大骇!等到庭审杨继盛的时候,大家抱着膜拜的心情,都想来一睹英雄铁汉的真容。于是众人齐刷刷涌向庭审现场,把道路都堵死了。当大家看到拖着残缺之身的杨继盛后,很多人都止不住泪如雨下!
杨继盛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活了三年。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在严嵩的阴谋下,杨继盛被判处斩刑,临刑前,他留下了一首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就这样,千古忠臣死于严党之手!七年后严嵩倒台,十二年后嘉靖帝驾崩,隆庆帝即位,“恤直谏诸臣,以继盛为首。赠太常少卿,谥忠愍,予祭葬,任一子官。”
第二年在杨继盛的家乡,保定官民们的一致请求下,隆庆帝特许,改杨继盛故居为祠,以作永久纪念,并钦定为“旌忠祠”。
为什么说杨继盛是明朝第一硬汉?
杨继盛被称为明朝第一硬汉是不无道理的,在严嵩正当权之际,他敢于弹劾严嵩十条大罪,但他的硬不仅仅只在于其身体方面,更在于其信念之坚而令世人叹服。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杨椒山 继盛公在那个深夜,杨继盛被腿上的剧痛唤醒,借着微光,他看见了自己的残腿和碎肉,但他并没有大声呻吟叫喊,只是叫来了一个看守:“这里太暗,请帮我点一盏灯借光。”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要求,看守答应了,他点亮一盏灯,靠近了杨继盛的牢房。就在光亮洒入黑暗角落的那一刻,这位看守看见了一幕让他魂飞魄散、永生难忘的可怕景象: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他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那已经感染腐烂的肉。
杨继盛本不该沦落至此,身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的他,政治前途本该极为光明,若是没有这件事,安安稳稳混一个三品退休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他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坐视不理,所以他下定了决心,他要弹劾严嵩,不仅要弹劾,还要死劾,严贼若不死,国家永无安宁。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正月十八日,杨继盛在斋戒三天之后呈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其“五奸十大罪。”
杨继盛,字仲方,号椒山,直隶容城人(今河北容城县)。杨家是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不过杨继盛七岁时,其生母就因病去世,而继母是不怎么喜欢杨继盛的,于是便让杨继盛去放牛。因此,杨继盛的童年生活不仅穷、还有苦;而当有一天,杨继盛牵着牛回家,突然对其父母说我要读书时,得到的只是生父养母和哥哥轻蔑的眼神,“你才多大年纪,读什么书?”
“我能放牛,为什么就不能读书!”
在杨继盛坚毅的眼神和斩钉截铁的回答下,其父母同意了,但有一个要求:先把牛放好才能读书。
于是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小孩牵着一头牛,站在私塾门外跟着朗读诗文。这便是杨继盛的童年,虽辛苦但朴实且励志。
事实证明,老天爷是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杨继盛先后考取了秀才和举人,后来进入了国子监,成为了徐阶(徐阶此时任国子监祭酒(校长))的门生。为何杨继盛要进入国子监?因为家里穷,而朝廷对国子监生是有生活补助的。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杨继盛考中进士,成为了南京吏部的六品主事。(明朝有两套班子,分别在北京和南京,这是朱棣迁都北京后留下来的,北京有六部,南京同样也有,只是南京六部无什么权而已。)
古人云:“非凡之时必有非凡之人,非凡之人必行非凡之事。”用这句话来形容杨继盛是非常合理的。
(1)第一次上疏 弹劾仇鸾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率军进犯大同。大同总兵仇鸾重赂俺答,请求勿攻大同,移攻他处。嘉靖对此也是不知情的,于是拜仇鸾为大将军节制各路兵马;而时任兵部尚书丁汝夔请示严嵩如何作战时,严嵩回答的也比较简单:
“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
可笑吧,一位是军队高级将领、另一位更是一国之首辅,这二人的态度尚且如此,还拿什么打仗、还拿什么守疆戍边。而仇鸾是通过贿赂严世蕃坐上大同总兵的位置的,可以说这个人没有半分军事才能,再加上严嵩的授意,俺答在大明的国土肆意妄为,如入无人之境,就这样一路打到了北京。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打到了北京城下,俺答这次是第二次。史称:“庚戌之变。”
于是嘉靖皇帝愤怒了,在平息这次危机后,兵部尚书丁汝夔就做为背黑锅的存在而被杀掉了,而平息这次危机的条件就是“开马市。”
马市即明朝与外族进行贸易往来的场所,因主要交易战马故名马市,而马市的开闭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表现形式。
杨继盛是有先见之明的,便上书《请罢马市疏》,弹劾仇鸾之举有“十不可五谬”。嘉靖看完后也颇为意动,不过最后还是没有采纳,而杨继盛也因此事而遭到仇鸾忌恨,而被贬至狄道。
非凡之人在哪里都能做出非凡之事,杨继盛到达狄道后,并没有被这满目荒凉所吓退,他在狄道兴办学校、疏浚河道、开发煤矿、让妻子张贞传授纺织技术,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戴,称他为“杨父”。 等到他离开时,“送于百里之外者千余人”。
(2)第二次上疏 死劾严嵩
杨继盛回到了京城,因为一年之后俺答依然时常袭边,嘉靖认识到杨继盛是对的,于是杨继盛回到了京城;这次的职位是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兵部肥差 管理武将升迁),而且是严嵩选的,因为杨继盛弹劾过仇鸾,严嵩与仇鸾是有矛盾的,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于是把杨继盛放在了一个这么好的位置上。严嵩自以为能够拉拢杨继盛,可笑的是,他就是杨继盛下一个目标。
严嵩,嘉靖朝首辅,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奸臣之一。
这天夜里,他拿起了笔,在铺开的纸张上写下了悲愤的心声:
“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
在此之前,他的好友劝他不要如此,他的妻子劝他不要如此,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此事不可为,十死而无一生。杨继盛本人同样也很清楚,这条路一旦踏上就没有回头路可言。经历了童年的苦难、见识了官场的黑暗、杨继盛还是那个杨继盛,他很清楚这黑暗的源头就是严嵩。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杨继盛心中的道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因此,为了心中的道义,他站了出来!
弹劾严嵩的后果如所想一般,杨继盛被打了一百廷杖后关入诏狱。在明朝,有不少大臣是死于廷杖之下的,身子骨稍弱一点的二十杖没捱过去就死掉了,而杨继盛足足捱了一百棍!
皮开肉绽是最好的写照,而诏狱的环境自然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于是杨继盛的伤处开始腐烂;文章开始的场景出现了,在那个夜晚,他用一块碎瓷片一点一点的刮下腐肉…
三年之后,严嵩在上报张经一案时将杨继盛的名字也添了上去,嘉靖并没有仔细看,便审批同意了;而杨继盛也随张经等人被一同处决。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初一日,杨继盛英勇就义。
在临死前,杨继盛作了他最后一首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椒山公,你不用再担心生前未了之事了,因为在七年之后,你的老师徐阶会帮你完成此事!
结语杨继盛是一个英雄!在他呈上《请诛贼臣疏》而弹劾严嵩时,他就成为了英雄;文人之气节、风骨,在杨继盛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杨继盛已经证明了他心中的道,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手无寸铁的杨继盛,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
杨继盛,即使再过五百年,你的名字仍将光耀史册!
为什么说杨继盛是明朝第一硬汉?
民国之前,有一部传奇戏曲,叫做《鸣凤记》,非常有名。
《鸣凤记》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跟今天的86版《西游记》差不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戏院茶馆里反复搬演,经久不衰。
《鸣凤记》讲的是嘉靖年间“双忠八义”对抗大奸臣严嵩及其党羽的故事。
其中,又以忠臣杨继盛之死的故事最为悲壮动人,惹得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
是以,杨继盛这个名字,在民国之前,童叟妇孺,贩夫走卒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的气节,而过人气节的养成必离不开苦难的锤炼。
杨继盛少年时候日子过得很苦。
7岁时,慈母早逝,被迫自立自强。父亲死那年,兄长和庶母为了点家产争得不可开交,而杨继盛一心只想读书。
杨继盛很喜欢读书,领悟力强。但贪财算计的兄长,不愿花太多钱供杨继盛读书,还跟杨继盛闹过两次分家。
为了求学,杨继盛经常寄居在别人家里,有时交了学费,就断了吃食。
杨继盛考上秀才那年,县里社学来了一个好老师,叫李学诗。
杨继盛家住的那个容城县有个好老师可不容易,杨继盛“如获至宝”,整日围着老师请教。
但社学总共就三间房,没有住的地方,为了方便学习,杨继盛便寄居在县里一处僧人的简陋屋舍中。
买不起灯油,晚上就借着月光读书。
北方天气太冷,冬天是最难捱的。
早上打水烧饭,常常手和竹筒冻僵在一起,全靠不断哈气化开。
夜里没有厚被子盖,冻醒了就爬起来在屋子里一圈又一圈地快走,靠自发热取暖。
在这间僧房里,杨继盛一住就是三四年。
杨继盛后来自己回忆这段日子,都觉得“其苦盖难言万一矣”!
杨继盛书法
不过,纵观杨继盛的一生,少年时的这点苦难跟他两次在诏狱中受的折磨相比,真的不算什么,但却是他心志、气节的追溯和注解。
杨继盛初入官场,其刚直的性格和磊落的作风汇聚成的一身浩然正气,让同僚郑晓不由得感慨,“此人心志、气节、事业, 将来不可言也”。
也许,像杨继盛这种人就是为了坚守道义而生的。
在杨继盛短短六年的为官生涯里,干了两件震惊朝野的大事。
第一件是上疏阻止宣大总兵仇鸾的“开马市之议”。
仇鸾这个人非常无耻。他是靠贿赂严嵩父子才做到宣大总兵之位的,实际上一点军事才能都没有,还非常惧怕蒙古人。
此时蒙古的首领叫俺答,他一心想跟大明开马市(互通贸易),多次派使者表达诚意,但嘉靖皇帝觉得与蒙古人做生意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每次都无情的拒绝了。
拒绝的后果就是俺答率部来边境大肆抢劫一番,无人能挡。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率蒙古诸部大举入侵,打算挑起战争逼迫大明开市。
仇鸾接到消息后,怕得要命。他听从家奴的建议,重金贿赂俺答,请求俺答不要从大同进攻。
这招果然好用,俺答不攻大同,向东直奔北京。
而仇鸾呢,假惺惺地给北京示警,还带人尾随着蒙古骑兵假装请去支援。
一路从古北口“支援”到通州,蒙古骑兵已经到北京城下了,仇鸾的勤王之师连一箭都不敢发。
其他大明官兵也毫无还手之力,蒙古人就这样在北京城外抢掠了三日,满载而归。
这场蒙古骑兵大规模侵袭被称作“庚戌之变”,是继北京保卫战后,蒙古人再一次兵临北京城下。
嘉靖大怒,杀了好多官员泄愤,但却误以为仇鸾很勇敢,不仅准确收到情报,还率军勤王,对仇鸾大为褒奖。
这个臭不要脸的仇鸾不仅欣然接受褒奖,还大喇喇的讨好嘉靖说,待来年春天进军蒙古报仇。
他哪里敢出兵,转头就和俺答联络,重提开市要求,他从旁撮合,促成此事。
重开马市的消息一出来,杨继盛就坐不住了,他认为“仇耻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
杨继盛
于是,就写下了《阻马市之疏》,列出了重开马市之“十不可、五谬”。
虽然杨继盛也有排斥外族的观点和缺乏国际贸易的前瞻性,但他指出的一些疑虑确是事实。
比如,开马市后,以大明的边备能力是否会更加松弛?而一旦蒙古出尔反尔,伏兵深入,又有何人能挡?
杨继盛的观点让嘉靖也有些犹豫,但当时以严嵩为首的决议大臣都不希望开战事,便以主持马市的使臣已经出发,很难中止为由搪塞了。
仇鸾生怕这事搞砸了,两头吃不消,又上密疏劝说嘉靖,少不得诋毁了杨继盛许多罪名。
此刻嘉靖还是更相信仇鸾的,便把杨继盛打入诏狱。
进了诏狱,就会享受酷刑套餐,谓之“拶一拶,敲一百敲,夹一夹”。
拶(zǎn),是夹手指,敲是鞭打,夹是用夹棍夹小腿,这一套下来就把人折腾得半死,下手狠的能把手指夹断,腿骨夹变形。
杨继盛身体还算结实,挨了一顿之后,被贬到甘肃狄道做典吏去了。
杨继盛被贬后不久,俺答不时毁约入寇,仇鸾的阴谋也败露了,背上生疽而死,嘉靖气得将其开棺戮尸。
而后又想起杨继盛的好,升杨继盛为诸城知县,不过两月又升任南京户部主事,再升南京刑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
一年之内四次升迁,杨继盛觉得朝廷没有忘了我,还如此厚恩,我得知恩图报啊!
杨继盛苦思冥想数日,终于想好了他的报国之法,也就是他要干的第二件大事——弹劾严嵩。
严嵩自从把夏言干掉之后,便再没有人能威胁他内阁首辅的地位。其他大臣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嘉靖有什么旨意都通过严嵩传达。
对待嘉靖,严嵩极尽柔顺,替嘉靖写青词,替皇帝得罪人,把嘉靖伺候好了,对外他才能肆无忌惮,权倾朝野。
这么多年几乎年年都有人弹劾严嵩,但没有人有好下场,轻则丢官贬黜,重则下狱殒命。
严嵩对付这些弹劾永远只有一招,就是永远和皇帝站在统一战线,表现出一副代帝受过的样子,那么所有对他的不满,都带着对皇帝的怨念。
嘉靖自然会认为严嵩为了替自己服务得罪百官,非但不会惩治严嵩,反而弹劾之人遭殃。
在这方面严嵩对嘉靖的心思拿捏得死死的,否则也不会专权二十年屹立不倒。
杨继盛非常清楚弹劾严嵩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总要有人去抗争,去发声。
且自古士大夫都有“文死谏”的忠义观和“从道不从君”的道德信仰,这是忠臣的职责。
杨继盛要做那个犯颜直谏的忠臣。
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杨继盛斋戒沐浴三日后,献上《请诛贼臣疏》,列举严嵩的十大罪、五大奸。
这一次,严嵩抓住杨继盛疏中有“召问二王”的字眼,必是受人指使,嘉靖果然大怒。以此为罪,将杨继盛下诏狱,廷杖审问。
廷杖是明代令人胆寒的刑罚,行刑的是一群膀大腰圆的锦衣校尉,打五棍就换人,被打之人不肖几下就皮开肉绽,血肉横飞。
一般情况下,人被打七八十棍就会毙命。
杨继盛是先下的诏狱,挨了一顿“拶、夹、敲”的酷刑套餐,当天打了四十棍,隔天又打了一百棍。
三天之内,杨继盛被打了140棍,受刑前,友人送来一枚蛇胆,可消肿镇痛,杨继盛没要,仅喝了一杯酒,居然撑了下来。
抬回监狱后,杨继盛昏死了好几次,两条腿满是淤血胀痛,无药可医。
杨继盛想起民间有“瓦尖大寒”的方法。将茶碗摔碎,用尖利的碎片插入肿胀处,把淤血逼出,杨继盛就用这方法捅了五六十处,血流出去十数碗,疼痛才有缓解。
但几天后,大腿伤处感染溃烂,杨继盛便把烂肉用碎片剃掉,隐约可见白骨。
碎片插不到的溃烂深处,仍有淤血没有排除,杨继盛向狱卒借来针线和刀,用针线把皮提起来,再用刀割肉断筋,又流血四五碗,才把淤血内毒清干净。
整个过程,杨继盛面无表情,没有麻药,没有呻吟,意气自如,旁边掌灯的狱卒看得是心惊肉跳,过了许久,才缓缓说道:“关公刮骨疗毒还是借由他人之手,您这是自己割自己啊!”
就这样,硬汉杨继盛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杨继盛的行为赢得了狱卒的敬重,使得苦楚凄惨的牢狱生活多了一丝照拂。
转眼进入九月,秋决的犯人要在承天门外进行朝审,朝审后等待皇帝最后的勾决。
这天听闻消息的百姓都赶来围观,他们要看看这个英勇无畏的硬汉是个怎样的三头六臂,超人怪胎。
但看到杨继盛如此惨状,无不感叹落泪。不知是谁先起得头,围观百姓纷纷咒骂起严嵩老贼。
杨继盛见群情如此激奋,很是动容,顿觉一切都是值得的,豪气瞬间涌上心头,高声诵道,
性癖从来归视死, 此身原自不随杨!
朝审过后,杨继盛没有死,嘉靖没想杀他。
但让杨继盛这种人活着,即便是活在诏狱,严嵩都觉得不安稳。
两年后,又是一次秋决朝审,狡诈的严嵩知道嘉靖一定会勾决巡视浙闽的张经,便把杨继盛的名字附在了张经案卷的后面。
嘉靖果然没有仔细看,大笔一挥斩立决。
杨继盛得知消息后,并无畏惧,更多的是一种轻松,他作为一个忠臣即将完成这一生的使命,但作为丈夫和父亲,他还想给妻子和儿子留点什么。
杨继盛向狱卒要来纸和笔,连夜写下三千字的《谕妻谕儿卷》。
此刻哪里还有铁骨铮铮的硬汉,变成了一个深爱妻子和挂念孩子的男人。
他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你不要学人家,夫死就随着去了,要好好活着,教导儿女,我死也心安。
他说,儿子,你娘是个最正直不偏心的人,你们两个要凡事依她,孝顺她,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饶你们。
他说,你们两个是一母同胞,不要因为钱财小事起争执。弟弟性子急,当哥哥的就让着他点儿,若是把哥哥惹恼了,当弟弟的也要懂得赔个不是。
他说,你们要好好立志读书,做个好人,若觉得似为父这样做官辛苦,不做也罢,若是做官,那就得拿出赤胆忠心来,不要因为我的事就改了心志。
……
洋洋洒洒,数千字倾泻纸上,无一字涂抹,饱含对妻子和儿子的爱和遗憾。
没有人不想活着,但死得其所,也不枉此生了。
最后他挥笔在墙上写下,“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嘉靖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杨继盛在西市被处斩,终年40岁。
开头提到的《鸣凤记》里,关于杨继盛的演绎最多,其精忠大义的形象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是以在民间广为流传。
虽然杨继盛没能用自己的死换来铲奸除恶,但历史会铭记,他的心志气魄将一直光耀后人。
为什么说杨继盛是明朝第一硬汉?
在明朝嘉靖年间,杨继盛是大大的有名。做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的杨继盛上书嘉靖皇帝,以《请诛贼臣疏》列举内阁首辅严嵩“五奸十大罪”,其事一出,震动朝野。
杨继盛小的时候,家里也是贫苦出身,幼小之时,做一个放牛娃,但是,性情倔犟。及至略微大一点,就主动去私塾旁听,就这样,竟然旁听了6年,父母无奈,借贷供其读书,杨继盛也真没给家人丢脸,他利落的考上了秀才和举人,对于想继续深造的他来说,再往前求学,只能进京城国子监,因为这里不但是免费,而且朝廷每月还有补贴给学生,这样,杨继盛的生活费就有了出落。
杨继盛国子监优异成绩毕业,中了进士,开始进入社会,出仕为官。
在南京任职的杨继盛以其倔强的性格,上述弹劾当时的大将军仇鸾,这属于碰硬,杨继盛被贬谪到了偏僻的小地方。可是,即使是荒僻的狄道,杨继盛做事也是端端正正,一丝不苟。地方的人众十分拥护这位杨大人。
过来了一段时间,杨继盛被调回兵部职方司,这个位置管理人员调动,极其重要,而且,为杨继盛调回京城起最大作用的就是严嵩本人,而且,杨继盛还得到了一个炙手可热的位置。
那么,今天我们无论如何评价严嵩对杨继盛的照顾,但是,不应该就断言从这一刻起,严嵩就是想利用杨继盛如何如何。但是,对于这个出身直隶的年轻人的工作作风,以及敢于弹劾大将军仇鸾一事,严嵩也是对杨继盛很欣赏。
当然,令严嵩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若干年后,杨继盛竟然对自己下手,而且,一出手,就是所谓的“死劾”。有明一朝,言官上本弹劾官员,本不算什么大事,但是,以性命相搏,身家相抵,或者说,以卵击石一般的拼争,一般的人就不可能做到了。
当杨继盛勘透严嵩,认定其为巨奸之后,他怎么会不明白?以自己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之职,去弹劾内阁首辅,权倾当朝的严嵩严阁老,会有如何的艰难?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境地?
所以,在正式向嘉靖皇帝上书的前三天,杨继盛斋戒沐浴三天,沐手焚香,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内心交谈,他清楚,三天之后,这件事就要天知地知,天翻地覆了。
果然,奏疏上呈之后,杨继盛迅速的被收押入狱,而且,盛怒的嘉靖皇帝特意诏旨锦衣卫使陆炳,杨继盛着打一百廷杖。锦衣卫这些官员虽然也无所不为,但是,对于杨继盛这样官清似水,以直声享誉当朝的人,他们也是钦佩有加。
可是,谁敢违背旨意?于是,一百廷杖下去,虽然力道上没有往死打,但是,也是皮肉模糊、筋伤骨折了。
做为一个平素里衣冠楚楚的官员,此时此刻,身系锦衣卫诏狱之内,破衣烂衫,血肉模糊,斯文扫地,脸上的血已经把眼睛糊住,友人王西石同情他的境遇,托人送进狱中一枚蛇胆,请杨继盛吞服,说此物能安神壮胆止痛,杨继盛艰难的抬起头,一字一句的说,我杨椒山自己有胆,为什么用蛇胆?
在狱中,不断的拷打,已经使得他的伤口开始腐烂,于是,深夜里,借助一盏油灯,杨继盛用碎碗片刮掉伤口上的腐烂碎肉,甚至默默的割断与血肉粘在一起的筋络,这样的情景,惊得狱卒都出了一身的冷汗。
杨继盛的入狱,以及他的存在,让很多人明白了如杨继盛这样的清官集团与严嵩权宦集团存在着不可调和矛盾,甚至达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所以,一部分朝臣力保杨继盛,另一部分权臣则必欲置杨继盛于死地而后快。
终于,在入狱三年之后,杨继盛被以皇帝钦笔下诏处死。
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继盛也是淡定如常,刑场之上,口诵五言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这些诗句,传诵至今,数百年来,被人们奉为圭臬,成为忠君爱国的典型。
为什么说杨继盛是明朝第一硬汉?
“明二百七十年,无如杨继盛者”,这句话是清顺治十三年,顺治皇帝用来夸赞杨继盛的话,同时他还号召满朝文武大臣要向这个大明朝的忠臣学习,要不畏生死,敢于谏言。并且,他还御制了《褒忠录序》、《褒忠录论》两篇文章刻碑立于祠内,来表达自己对杨继盛的欣赏:
“朕观明有二百七十年,忠谏之臣往往而有,至于不为强御,披膈犯颜,则无如杨继盛。而被祸惨烈,杀身成仁者,亦无如杨继盛。”
杨继盛,这个被誉为大明第一硬汉的男人,不仅征服了大明的文人志士,还收获了一个敌对方的皇帝粉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传奇男人的一生。
1、嘉靖三十四年,刑场外,大明文坛领袖王世贞放声大哭,为什么事情会到这个地步啊?他像是在问自己,又或者是问那莫测的老天爷。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看着这位昔日好友人头落地。
王世贞为之落泪的这位好友便是大明硬汉杨继盛。
杨继盛,直隶容城人(今河北容城人),家境贫寒,其母早逝,父亲杨富另娶,继母对其刻薄寡恩,年幼的杨继盛可以说并没有感受到多少家庭的温暖。
但是贫苦地生活并没有浇灭小继盛的学习热情,他总是在放牛的时候凑到学堂旁边听先生讲课。
交了学费的学生们坐在宽敞的学堂里面经常嘲笑这个放牛娃,小继盛没有理会那些鄙夷的目光,回到家便对父母说:“我要读书。”父母一开始也没同意,家里确实比较贫穷,哪里来的余钱供小孩读书,最后才终于被小继盛的学习热情打动了,让他继续学习。
杨继盛学习也很刻苦,接连考上了秀才、举人,在国子监学习一段时间后在嘉靖二十六年考中了进士,可以算得上寒门子弟的楷模了,到此为止,杨继盛虽然经历了一点磨难,但不得不说此时的他已经算得上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了。
但当你达到生命中的高峰时,你就不得不小心一点了,因为高峰的尽头可能是万丈深渊。
2、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部落的首领俺答进攻京都,大将军仇鸾主张开放马市来迎合这群强盗们。
当时马市就是明朝用金银布帛来换取蒙古的马匹,但是蒙古部落做生意喜欢竭泽而渔地做,专拿一些老弱病残的马匹换明朝的真金白银,仇鸾的建议就是想出卖国家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俺答的退军,当时满朝文武明知道这样做有损国家的颜面,却没有谁敢站出来反对这位权势滔天的将军。
杨继盛站出来了,他也许知道自己反抗不了这黑暗的政局,却依然站了出来,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国士。
不出意料的杨继盛被贬了,贬到了一个叫做狄道的地方,当时狄道可谓是蛮荒之地,文化极度落后,这里的人民不识诗文,也不懂得礼义廉耻这种道德观念,经常出现争端,在这里做官无异于流放。
杨继盛却立马开始了工作,而且做得极好,他帮助这里的人民疏浚了河道,他的妻子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纺织技术,同时开设了学堂教化这里的百姓,渐渐地杨继盛便深受人们的尊重与爱戴,人们给他冠以“杨父”的称号。
在狄道生活了一年后,嘉靖帝知道了他在弹劾仇鸾一事的远见和忠心,便再度启用杨继盛,调为山东诸城县令,再升任为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讽刺的是著名奸臣严嵩也给他升了官,至此杨继盛的官职是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一个仕途光明、前途远大的职位。
严嵩这种无利不起早的人自然是不可能没有缘由地给杨继盛升官的,只是因为仇鸾当时也是他的敌人之一,秉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准则,严嵩就想用官职和利益把杨继盛拉拢过来。
一个比较好笑的事实便是在刚正不阿的杨继盛心中的祸国殃民排行榜中,如果严嵩是第二的话,就没人能排第一了。
不久,在严嵩的倒行逆施之下,心怀百姓、一身正气的杨继盛看不下去了,他决定干一件大事——死劾。
一般来说,明朝的弹劾是十分普遍的,所以大多数弹劾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大部分被弹劾者都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罢了。
唯有死劾,与众不同,它代表着弹劾者赌上了自己的前途乃至生命,宝贵的一切全都被压上去和被弹劾者决一死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杨继盛还是这样做了,他本来有个光明的前景,本来可以不用理会黎民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本来可以任由这些奸党横行天下,但他没有,因为他光明磊落、一心为民的心不允许他袖手旁观,于是他明知不可行地朝着那条路走去,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在斋戒三天后,杨继盛上《请诛贼臣疏》,之后,嘉靖帝暴怒,杨继盛就此被抓捕下狱,并被廷杖一百,别小看这一百廷杖,身体不好的受这一百廷杖会有致命的危险。
在监狱里的杨继盛也并不好过,环境脏乱还有蝇虫,更糟糕的是他的大腿有的地方被打烂了,为了活下去,他选择了一种残忍的方式,叫来了狱卒点燃油灯,自己亲手用碎碗片将烂肉剃掉,你可以想象他的痛苦至深了,狱卒拿油灯的手都在颤抖。
命运的折磨还未就此结束,严嵩在外面不停地指示他的党羽搜集杨继深违法的证据,不久便欲以“诈传亲王圣旨”为由治杨继盛的罪,郎中史朝宾不同意被贬职,刑部尚书和鳌由此畏惧严嵩的淫威而妥协,好在嘉靖帝并不想杀了杨继盛,杨继盛也得以侥幸存活了下来。
在外面的好友的帮助和锦衣卫首领陆炳的庇护下,杨继盛终于是抗了下来。但是严嵩作为举世皆知的奸臣,想要杀掉一个人怎么可能只有这点手段呢?
他很快找到了一个机会,在两个将死之人的名单后加入了杨继盛的名字,他预料到嘉靖帝在盛怒之下必定会忽视这些小细节。事实证明,他赌对了,嘉靖愤怒地下了批示:秋后处决。
3、事已至此,他的那些朋友也无力回天了,我们也最终无可避免地来到了开头的那个场景,在临刑前他赋诗一首: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在死之前,他想的不是对奸臣当道的愤怒,不是被人冤枉的怨恨,不是对妻儿的亏欠,是国,他用尽生命想要拯救的国,即使身死,也要用自己的忠魂守护。国士之所以无双,并不是因为地位的尊崇身份的高贵,是因为当国家面临危机时,国士首先用他们的身躯为人民遮挡,直至身死魂灭。
杨继盛,你的名字已经镌刻在了青史中,永不磨灭,你的忠魂已经融进了华夏民族的基因中,代代相传。斯人千古,飨食。
参考资料《明史.杨继盛传》
文/风渝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为什么说杨继盛是明朝第一硬汉?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这件事情我来跟大家说一下我的看发吧,杨继盛为什么被称为硬汉,这完全是因为他不屈服于朝中权贵,就算面临严酷的惩罚也一声不吭,所以被称为硬汉。
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个著名的硬汉名叫杨继盛,他是明代忠臣,字仲芳,号椒山。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担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
由于看不惯严嵩整日祸乱朝政,他向嘉靖皇帝上了一封《请诛贼臣疏》,在奏疏里面杨继盛详细列举了严嵩的“五奸十大罪”,结果自然是遭到了严嵩的报复,不仅没能搬到严嵩反而被严嵩反咬一口,不久杨继盛被严嵩诬陷,嘉靖帝将杨继盛下狱,而且是死囚牢。
在被关入大牢之前,杨继盛被廷仗一百,这一百大棍可是实实在在的狠打,杨继盛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有一个人可怜杨继盛,送给他一副蚺蛇胆,让杨继盛用来疗伤,杨继盛拒绝了,他说:“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在狱中杨继盛的伤口腐烂发炎,他不用任何麻醉药,用破碗的碎瓷片割掉腐肉,一声不吭,这种胆色让狱卒都胆战心惊!
后来,由于杨继盛将死,他一同僚进到大牢来探望杨继盛,此人姓王,又称为王大人。王大人对杨继盛说:“天下好事,都让你做了。(指杨继盛敢于弹劾严嵩一事)”杨继盛苦笑着说:“我弹劾严嵩,只为忠君爱国,更是为臣之本,谈不上好事。”由此可见杨继盛是多么的忠君爱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