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和门阀有何差异?它们前后相继,有何本质不同?
士族是门阀的初级阶段,门阀是士族发展的必然产物。士族泛指以读书求取仕途的一个群体,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阶层,而门阀则是影响和控制国家政治走向的利益集团,是一个阶级。本质上说,士族不是政治利益集团,是对一个群体的泛称,而门阀则是政治利益集团。
士族的诞生、发展和演变士族的诞生很早,它是周公宗法制的产物。
西周社会被分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工、商、奴隶,其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是贵族身份,农、工、商是平民身份,奴隶则是没有人身自由的贱民。
贵族阶层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这几个阶层是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划分的。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们降格为诸侯。同样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爵位,其他儿子们降格为卿。如此一级一级降格,到大夫的非嫡长子和庶子们,则被降为士。
这就是士族诞生的历史。不过,士族是一个比较尴尬的群体,他们虽然有贵族的身份,却没有任何政治待遇,再向下滑一步就成了平民。
随着年代的久远,士族阶层越来越庞大,他们怎么生存呢?靠自己的本领谋取仕途。因为得不到父荫,他们只能靠家族渊源和自己的本领安家立命。历史上众多名人都是士族身份,比如孔子、孟子、商鞅等。
随着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原有的社会阶层划分规则被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贵族不复存在,士族的定义也发生了转变,它不再是贵族最后一个阶层的身份代表,而是变成了读书人的代名词。古代经常说的“开科取士”、“仕子”都是指读书人。
身份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目标始终没变,还是以读书求取仕途,这就是士族这个称谓被延续下来的原因。
西汉以前,除了儒家而外,还有很多学术流派,这些读书人都可以称作“士族”,而自汉武帝以后,由于百家学说的衰微和儒家的独大,后来的士族,实质上变成了“儒家士族”。
门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门阀则是具有政治垄断特性的豪门士族集团,它经历了西汉末年的发展,和东汉初年的壮大,到魏晋南北朝,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利益集团。
1.西汉末年士族阶层的发展
汉元帝时期是儒家士族政治地位提升的重要阶段。汉元帝本人的儒学造诣很深,他是第一位践行以儒治国的皇帝。在他的推动下,以他的老师萧望之为首的一大批儒生,进入国家政治中心。形成了全社会崇儒、学儒的风气。
此后的汉成帝、汉哀帝和汉平帝,乃至王莽的新朝,都是典型的儒生治国时代,儒家流派繁兴,形成了以“家学”为特色的各种儒学流派。比如欧阳学派、夏侯学派、公羊学派等等。
2.新朝至东汉末年豪门士族的产生
这些学派都是门生遍天下,家族子弟集体步入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庞大的政治势力,由此诞生了在政坛影响力巨大的家族,这些家族就被称为豪门士族。
没落宗室子弟和外戚,向豪门士族的转化,也迅速壮大了这股政治势力。
最典型就是刘秀,他就是没落的宗室子弟,他们这批人虽然没有了政治待遇,但是相对于平民,他们有获得良好教育的条件,有与贵族交往的空间。刘秀正是靠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才实现了两年登基称帝的奇迹。
外戚势力的不稳定性,注定了他们必须向豪门士族集团转化,才有可能不会随着皇位的更迭,被湮没在历史潮流中,以东汉著名的外戚家族窦氏和邓氏最为典型。
3.魏晋南北朝门阀集团的诞生
这些豪门士族集团到了东汉末年,已经牢牢控制了国家机器,他们出于利益的考量,必然要求从制度层面,保障其长期优势性。陈群起草的“九品中正制”官员选拔制度,其实就是保障豪门士族集团长期利益的一部法律。
在“九品中正制”中,首先按身份,将候选人划分“品级”,只有出身豪门大族的仕子,才有资格被评为“上品”,走向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其他人员顶多在“下品”范围内混日子。
如此一来,造成了豪门与平民的差距拉大,逐步形成了对官场垄断的大家族,这些家族就被称为“门阀”。唐代柳芳的《姓系论》说:
“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士族与门阀的关系和区别从以上分析可知,士族是个体的总和,指一个自然群体,它是门阀诞生的基础;门阀是士族阶层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政治生活中,以利益为纽带的垄断集团。士族是初级阶段,门阀是终极目标。
两者虽是承继关系,但是本质上差别很大:
1.目的不同
士族阶层体现的是个人价值目标的践行,谋取的是个人仕途发展。门阀则有鲜明的政治目标,是控制国家机器的工具。
2.依靠的力量不同
士族阶层基本依靠个人力量,单打独斗,而门阀则不一样,他们依靠的是家族力量和门阀之间的力量。门阀集团之间,以婚姻关系、师生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等,形成一个复杂的牢不可破的政治关系网络,士族阶层则没有这个依靠条件。
3.历史的归宿不同
门阀集团到隋唐后,走向了没路,原因就是门阀集团对皇权存在危害。隋朝的科举制,就是门阀集团的掘墓人。
科举和九品中正制的最大不同就是,科举取消了门阀集团的身份优势,所有读书人都可以获得平等的出仕机会,标准就是看谁学问更好,而不是身份。失去了九品中正制的护佑,门阀集团从此灰飞烟灭。
门阀士族集团虽然消亡了,但是士族个体不会消失,作为个体的人,他们依然是历代王朝开科取士的对象,他们所构成的群体依旧存在。也就是说,随着门阀的消亡,士族又回到了历史的本源,不再具有政治利益集团的特性,而仅仅是读书求取功名的群体的称谓。
士族看似柔弱,却伴随中国几千年封建史“永生”,而看似强大的门阀集团,则经历了四百年的历史后,迅速消亡,这大概就是道家所说的“弱者生存”吧!
士族和门阀有何差异?它们前后相继,有何本质不同?
士族和门阀的差别,可以用它们和皇权的关系概括:在士族政治下,士族是皇帝利用的工具;而在门阀政治下,皇权衰落,皇帝反过来变成了士族的利用工具。可以说,门阀政治是士族政治的最高形态。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名门——琅琊王氏,看懂琅琊王氏的兴衰,士族政治和门阀政治你也就明白了。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上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话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的子弟非常喜欢穿丝质皂衣,可谓是引领了当时的时尚潮流。谢家子弟看见后,也纷纷效仿。
由于两家宅院之间的小巷悠长,深巷中经常出现一拨拨体形修长、举止风流的后生,他们乌衣碰上乌衣,拱手为礼,执手言笑,佳话连连。“乌衣巷”,就从此得名。
琅琊王氏,真正的簪缨世家根据南宋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
“琅琊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
历代历史学家都用“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这样的词语评价琅琊王氏,将其称为“簪缨世家”。所谓“簪缨”,其实是两样东西的合称。“簪”是发簪,就是古人用来固定发髻和帽子的那根长针。“缨”是帽带,就是系在下巴上把帽子固定住的那根带子。“簪缨”一般是达官贵人佩戴的,“簪缨世家”就是指代世代为官的人家。
所以“琅琊王氏”这个家族有多厉害,你的心里肯定由点数了。
相传,琅琊王氏的老祖原本是周灵王的太子,因为总是给周灵王提意见,惹怒了周灵王被贬为了庶人。成为了庶人后,太子就不能再留有姬姓了。但因为他来自周王室,所以他的子孙被老百姓称为“王家”。
汉宣帝时期,王氏传到了第二十二代,家族里一个叫王吉的后生当上了博士谏大夫,官至九卿。要知道,汉朝实行三公九卿的官制制度,王吉这官可以说做得非常大了。但王吉的后代比他还厉害,儿子王骏做了御史大夫,孙子王崇更是官至大司空,都在“三公”之列。
但是,即便是如此,此时的王家还不足以被称为士族。因为,三代为官不够,王崇后王氏家族中并无三公九卿的大官。直到到了第二十八代王祥这一辈,王氏开始枝繁叶茂、代代为官,琅琊王氏才开始形成世代传承的家族势能。王祥,就是我们熟知的《二十四孝》中为继母“卧冰求鲤”的故事主角。为什么王祥的这个“卧冰求鲤”的夸张故事能够广为流传呢?
因为从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就开始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对皇帝才能忠诚,对社会才能具有责任感。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爱谁呢?所以汉朝实行察举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中有一个著名的科目叫作“举孝廉”,就是选拔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
所以,“孝顺”是具有政治含义的,按照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标准,一个人孝顺的品格是格外可贵的。对一个真正的孝子,就应该大力宣传。
果然,王祥长大后曹魏政权就请他出来做官,最后他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到了王祥的孙子辈,出了两个大人物——王导、王敦。这二位在政治上进行风险投资,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因为他们投资了琅琊王司马睿。
话说西晋八王之乱被东海王司马越终结后,王衍(西晋玄学鼻祖,也是琅琊王氏的子孙,跟王导、王敦平辈但不是王祥一脉)劝说司马越派司马睿去江东镇守建业(南京)。后来司马睿就带着和他关系要好的王导、王敦到了江左地区。
司马睿初到建业无依无靠,全凭王导和王敦两兄弟笼络住了江南士族,让司马睿在江南立住了脚。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永嘉之乱后,西晋于公元316年灭亡。两年后,司马睿在群臣的拥戴之下在建业登基,建立东晋王朝,成为了晋元帝。
因为西晋最后一位皇帝名叫司马邺,为了避讳,建业就改为建康。
东晋建立后,王导顺理成章地成为东晋王朝的首任丞相,而他的堂兄王敦则被封为大将军,镇守长江重镇武昌,并负责全国的军事。兄弟二人一文一武,位极人臣。
所以,当时流行一句民谣:“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王家和司马家一起分享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是实事,这也标志着中国历史的门阀政治时代正式开始。
当时,有一个特别能够体现门阀政治的小插曲:有一天上朝的时候,在朝堂上当众请王导和他同登宝座,这种举动中不乏感激,但更多是一种试探。王导保持了谦虚低调的门风,诚惶诚恐地说:“我乃微末之人,怎能与太阳同辉!”
你看,不管司马睿此举是出于真心还是试探,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事实上,琅琊王氏的实力已经与司马氏的皇权平起平坐了。这都意味着,门阀政治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后来,感觉到危机的司马睿为了削弱琅琊王氏的势力来加强皇权,就重用了两人庶人,一个叫刘隗,另一个叫刁协,让他们到处弹劾王氏家族的人,尤其是手握重兵的王敦。
不仅如此,在公元321年,司马睿还调刘隗镇守淮阴,并大举征兵,扩充刘隗手下的军队。这个举动很明显是在针对王敦。
为此,王敦勃然大怒,就在第二年起兵造反,要求皇帝诛杀刘隗和刁协。有意思的是,王敦的大军一路长驱直入,直抵建康城下,根本没遇到太多阻碍。甚至建康城的守将居然打开了城门,把叛军放了进来。
你看,东晋的皇权竟然已经衰弱到如此的地步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王家真的就强大到在朝廷能够只手遮天?
其实不然,琅琊王氏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能量。毕竟除了琅琊王氏,东晋还有陈郡谢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及谯国桓氏等几大士族,他们虽然没有王导、王敦这样的当红炸子鸡,但也都是能够左右朝政的门阀士族。如果其他门阀与皇权联合起来,琅琊王氏必然会顷刻覆灭。
那么问题来了,王敦对杀到了建康城下了,为啥其他士族门阀的人没有来阻止呢?
这就涉及到东晋门阀政治的核心问题了,士族门阀之间虽然平时是明争暗斗,不允许某一家过于强大。但是,一旦皇权试图想从庶族中选拔人才打击士族门阀,他们就会表现的异常地团结,联合起来将庶族的人才置于死地。因为他们很清楚,庶族背后是皇权,一旦让皇权做大,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所以,王敦一路杀到了建康城下都没有经受抵抗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相比于王敦,士族门阀对刘隗、刁协两人更加的痛恨。王敦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来的,只要王敦不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不愿为司马睿卖命。
王敦也很识趣,到了建康城,一看刘隗、刁协都已经害怕被杀而逃跑了,他也就不深究,马上退回武昌了。司马睿被气得生了病,不久后就郁郁而终。
后来,在司马绍继位后,王敦让王导继续当丞相,又让兄长王含统领京城附近的军队,将堂弟王舒、王彬分别任命为荆州刺史和江州刺史。这样,朝廷内外的重要职务和军事重镇,全部掌握在王氏兄弟手中。
士族门阀之间的平衡就这样被王敦打破了,士族门阀能够接受王氏家族做几大家族的领袖,但不能接受王家一家独大,于是,就开始在背后使小动作,告发王敦要造反。
王导知道,这次是皇权和各大士族联合起来动真格了,这次如果还站在王敦一边,整个琅琊王氏甚至都有灭族的危险。于是他只好和王敦同室操戈,还要美其名曰“大义灭亲”。
王敦死后,王导因为平乱有功,保住了丞相的职位,还被赐予太保的官衔,地位反而有所上升。
然而,王导地位上升的同时,琅琊王氏这个士族门阀却开始衰落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王氏没有兵权了。
琅邪王氏之所以能够走上权力巅峰,除了王导的苦心谋划以外,也和王敦掌握了军权有关。这种现象被史学家称为“士族专兵”,就是士族操控军权,这是士族成为门阀政治的重要基础。
士族门阀政治是怎么消失的?王敦死后,各大士族纷纷瓜分的琅琊王氏的权力,后来桓氏、谢氏相继做大,尤其是谢玄在镇江建立了著名的“北府兵”,赢得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再后来,到了东晋后期,由于士族门阀弟子大多养尊处优,北府兵落入了刘裕这个平民子弟手中。他先发动了北府兵起义,杀了要篡位的桓玄,后来又篡了东晋的皇位建立刘宋。
刘裕建立刘宋之后,用一套组合拳彻底终结了门阀政治死灰复燃的可能。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刘裕重新整理了全国的户籍,禁止士族藏匿人口。这样就可以确保政府的财源和兵源,打击士族门阀的势力。
其次,刘裕下令对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进行考试,如有不实,一律严查,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最后,更重要的是刘裕还规定将武将和士兵分开,武将出征时由朝廷划拨军队,武将回朝以后再把军队交还朝廷。这样,士族就难以染指军队。
刘裕的这些举措,又被后世所继承。东晋门阀政治就此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皇权政治的时代重新回归。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士族和门阀有何差异?它们前后相继,有何本质不同?
诸葛亮:我就是出身世家,司马懿:别吹了,我颍川司马家的司马八达知道不?
所谓的士族和门阀,其实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是他们有一点点微微的表现形式和演变时间稍微差异而已!
人们眼中的士族门阀,大部分理解为魏晋时期形成的九品中正制开始才有的门阀士族!
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说的是一种官僚体系的划分,当时的九品中正制,把下品上升的通道,通过门阀的限制堵死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影视剧中能看到,所谓的寒门出来的将领要是封侯封土,很多高层级官员会反对,就是因为门阀世族的思想根深蒂固!
配图-1
南朝宋约曾,有这样的观点:
“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他认为从西周到汉朝的官僚体系和任免选拔,是通过任贤能这条基本原则来的,到了魏晋之后才有中正九品,才有门阀之分!
南朝的裴子野《宋略·选举论》:“朝廷州里,学行是先,虽名公子孙,还齐布衣之伍;士庶虽分,本无华素之隔。”
在他看来,汉朝已经形成了世族门阀,只是到了魏晋时期才把这个推到极致!
其实门阀世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我们知道东汉刘秀,他是靠世族大家力挺才登上皇帝的宝位的,因此在东汉时期,门阀士族是受到很多的优惠待遇的,特别是在官场上,他们的地位都比别人高出一等!
我们知道东汉末年,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部分的人才,都出自名门大家!也就是所谓的门阀!比如颍川荀氏、琅琊诸葛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颍川司马氏、颍川陈氏、荥阳郑氏等等!他们都是当时的世族大家!
那么这些世族大家的演变过程又是怎样呢?我想这跟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大家又有很深的渊源!
春秋战国,一个文化派别领域百家齐放的时代,出现了很多的所谓思想流派,其中就有比较著名的儒、法家、墨家、道家等等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种所谓的流派思想消失了!秦朝比较推崇的是商鞅的思想,其实他的思想主要是法家思想,通过立法立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思想!
配图-2
而到了汉朝,从汉武帝开始,他独尊儒家思想,这样就导致了儒家发扬光大,道家和法家为了存活下来,不得不想出一招奇招那就是“儒皮道骨或者是鹿皮法骨”,也就是套用了儒家的马甲生存!
这样就慢慢地淡化了几家思想的界限!很多时候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么是什么人在学习这些所谓的儒家思想呢?
基本上是士大夫一族占大多数,比如在东汉时期,印刷术才发明出来,没有普及,普通人是很难得到所谓的书籍的!在当时普通人眼中,书籍是一种奢侈品!
当时的《春秋》、《尚书》、《易经》都掌握在世族大家手里面,他们的祖辈都能享受教育优先的权力!所以门阀士族对思想意识,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配图-3
这就形成了一种内部循环,门阀培养自己的后代学习儒家思想,而当时的官场又推崇这种思想,所以就是一边输出,一边推崇,进入一个绝对的门阀圈子时代!普通人要跨越这个圈子的界限,很难!除非是有名望的人推荐,才有机会!
东汉末年,曹操为什么这么讨厌门阀世族,就是因为他曹家的门阀,相对于袁绍这种四世三公还要差一点点,虽然曹操他们家也出了曹嵩这样的位列三公之太尉,但是就因为自己的祖上是宦官,所以被当时的门阀看不起!像王允他们,喝酒都不叫曹操!曹操很是气愤!
门阀相当于一个投资集团,他们往往不止投资一家,比如琅琊诸葛氏,他们家族就投资了三家,诸葛亮投资蜀汉、诸葛瑾投资东吴、诸葛玄则是东汉豫章太守、诸葛诞则成为魏臣等等!
其实门阀世族,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消失,只是说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已!
士族和门阀有何差异?它们前后相继,有何本质不同?
谢谢。
先看士族和门阀的差异。士族,士是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士族形成于汉代,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代读书做官的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他们把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形成一个特殊阶层。
门阀是指旧时在社会上有权有势后家庭、家族。这样看是先有士,到士族,再到门阀阶层。秦统一中国前,各朝代都是君主分封制统领全国。存在贵族(奴隶主),平民,奴隶。贵族中能够进入政权的是长门,长孑,长孙,而没有继承权力那一帮人,随着时间的向前,会聚集起来,虽有贵族身份,但没有特权,要么依敷于当权者,要么靠祖上分封的土地生话。稍有不慎就伦为平民、甚至奴隶。这就是所谓的士。秦认后,这部分人虽没有贵族分,但却有良好的教育文化基础,这为他们辅助当权者,出来做官提供了便利,时间的发展形成士族,有文化做官的阶层。但不是利益集团,影响不了皇权,
但士族的发展,却逐渐形成父子,爷孙,同族共同为官的现象,"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的普遍实行,官位世袭现象的出现,就形成互相利用的利益集团,形成地方举足轻重,影响社会方方面面门阀大家,大族。甚至决定国家的走向,把持朝政。东汉后期到魏晋是其顶峰时期。门阀的没落从南北朝开始,到隋设立科举,便被击碎。可以说,士族的存在,是门阀形成的原始阶段,是门阀产生的基础。门阀则是士族发展的必然。有士族任其发展,必然走向门阀。两者的性质不同,士族只是处于的地位,形成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几乎以做官为宗旨,不把持朝政,影响不了皇权;门阀则不同是利益集团,把持朝政,影响社会方方面局。两者本质不同。
士族只是一个个个体,他们主要靠个人奋斗,认读书做官为途径,进行社会生活。门阀是政治利益集团,依靠集团力量,进行社会治动,决定国家走向,影响皇族命运。士族在中国长期存在,门阀则存在几百年,科举的兴起,门阀的终结。
士族和门阀有何差异?它们前后相继,有何本质不同?
士族,广义上泛指掌控知识的家族,拥有知识,世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可能性。【狭义上和指大门阀。】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通常指的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拥有很大的权力。门阀就是掌控权力的大士族,影响力比较大。
早在春秋的晋国就有赵氏、魏氏、韩氏等六个大门阀。东汉累世公卿的门阀也有很多,比如袁绍所在的袁家四世三公。西晋的门阀甚至相互联姻,形成一个封闭的内部集团,还掌控着社会的经济、军权等,有名的晋朝王谢两家。
在东晋,广义上的士族不一定能入朝为官,但是门阀能保证其后裔有一个官当,但是能当到什么程度,就看个人能力,比如陶渊明因为其爷爷官至太尉,被举荐为官。所以门阀制度下的寒门【较为弱小的门阀】也有机会成长为大门阀,但是门阀之外的人,很难入朝为官。
门阀理论上不存在世袭,是平等的,但是他们掌控着一定的权力,所以创造出一些不平等。比如依靠察举制,相互举荐内部人员。以至于东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
也有一些说法中,把士族和门阀混为一谈,当做同一个概念。
【即使唐朝科举制,都不得不为门阀让步,专门设置了举荐等相关考察,以至于唐朝的高阶文官多是出自七宗五姓,或者名师之后。但是唐末的动乱,不止毁灭了唐朝,门阀也随之毁灭。宋朝是,平民出身的宰相远超唐朝。】
士族和门阀有何差异?它们前后相继,有何本质不同?
一个老贵族,一个新权贵,老贵族是新权贵一辈一辈积累传承的产物,新权贵只要能传承下去,迟早会由富转贵。都是社会的上层,没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一个当权,一个不一定在台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