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人王安石为了什么竟然让儿媳改嫁?
王安石在儿子王雱尚在世的情况下,将儿媳妇庞氏以义女身份改嫁,这件事虽不是正史记载,但民间笔记记载颇多,应该真实可信。王安石为什么这么做?原因说出来让人唏嘘。小神童王雱一边以出色的才华名噪当世,一边却是个精神病患者,庞氏的婚姻相当不幸福。
为了不让儿子拖累庞氏,王安石顶着世俗的眼光,毅然决然地将儿媳改嫁出门!在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的年代,王安石的人性之光闪耀青史!
少年天才王雱的幸与不幸王雱在历史上是个小人物,不过在当世绝对算得上明星级人物。他二十一岁就中进士,虽然三十二岁就英年早逝,但是留下的著作却很丰富。著有《老子训传》、《南华真经新传》、《论语解》、《孟子注》、《道德经注》,《全宋文》收录了其中十二篇,《全宋词》、《江西诗征》及《宋诗纪事》存词两首、诗五首。
宋神宗在位时,他曾任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龙图阁直学士,年纪轻轻就被冠以“思想家”、“政治家”和“道学家”的名头。虽然有王安石这么个大宰相的爹做靠山,人家王雱根本根本不用靠爹,靠自己的才华,名噪一时。
然而遗憾的是,上天给了王雱才华,却没给他一个健康的体魄,本该是挥斥方遒的年纪,他却因疾病缠身,生活得痛苦不堪。最要命的是,王雱的病是精神病,所以,除了自己,家人更痛苦。
后人分析,王雱之所以得了精神疾病,跟王安石变法不顺,屡遭政治打击有关。而王雱一辈子最大的偶像就是父亲,他也一直致力于协助父亲变法,所以,变法失败带来的痛苦,很可能就是王雱的病根。
有一天,王安石与程灏正在家中议事,正聊到反对派的汹汹气焰,突然王雱出现。只见他光着脚,披头散发,还带着个女人的帽子。进来就很傲慢地箕坐,并轻飘飘地说了句狠话:“只要砍了韩琦和富弼的人头,新法就可成功!”
一看这段细节,哪像一个饱读诗书的君子,那身装扮出现在客人面前,就是对客人的不尊敬。而王安石竟然没有异议,只是批评了他的言论,程颢更是不客气地制止了他的发言。由此可见,王雱那时候精神状态,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
王安石嫁儿媳的人性之光王雱的精神疾病,给庞氏带来难以言表的痛苦。庞氏曾给王雱育有一子,王雱却“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无端怀疑庞氏给他戴了绿帽子,他对孩子多番折腾,弄得孩子夭折了!
对一个女人来说,丈夫和孩子就是自己的天,现实却是丈夫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根本无法沟通,感情的折磨可想而知。现在孩子也没了,庞氏的精神世界恐怕也处于崩溃状态。
在理学开始流行的年代,对女人的思想禁锢开始逐步严重,那个程颢就是理学的重要人物。按照当时的社会现状,庞氏注定要度过悲惨的一生!
我们不知道王安石在决定让儿媳改嫁时,他的内心有多煎熬。正常情况下,他的这个决定,不会有人赞同。首先庞氏改嫁,对王雱的病情就是极大的伤害,其次,庞氏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王安石本人也会处于舆论漩涡。
但王安石就是这么做了,他没有简单粗暴地将庞氏踢出家门,而是先让人替庞氏寻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家,然后将庞氏收为义女,以嫁女的名义,将庞氏出嫁,给庞氏重新觅得了一个新的归宿。
这件事就是有名的“生前嫁妇”的故事。事情发生后,即便王安石的政敌们,都情不自禁地对他竖起大拇指。可见,即便在封建王朝,人性之光足以刺破一切黑暗!
《东轩笔录》还记载了另一则故事:王安石有个学生,叫侯叔献(任工部员外郎),娶了一个不守妇德的妻子魏氏。侯叔献刚刚去世,魏氏就在家中与人私通,弄得舆论沸沸扬扬。王安石听到消息,跑到侯叔献家中,替学生做主,将魏氏逐出家门。
这两个故事,被后人记载为“王太祝生前嫁妇,侯工部死后休妻”。
一曲《眼儿媚》诉尽人间苦王雱曾经写过一首《眼儿媚》的词: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据传,这首词是王雱临终前的绝笔。读者不难体味王雱的情感世界,往事已经模糊,留下的只有曾经的梦,相思就像枝头脆嫩的花蕾,娇弱不堪。躺在病榻上的王雱,不知道度过了几个失去庞氏的春夏秋冬,在去到另一个世界之前,他还有一丝忧愁:那个世界里,还能见到她吗?
催人泪下!
不知道王安石看到儿子作品,是否会潸然泪下。不过,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一回,他恐怕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爱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让对方更幸福,痛苦自己尝。
王安石在放归了儿媳一个新生活的同时,也让他的人性光辉,在那个不平等的社会,光芒四射!
北宋诗人王安石为了什么竟然让儿媳改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作为北宋著名的诗人、改革家、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终其一生,都在身体力行的推动北宋改革,力图革除国家积弊,让国家富强。这样一位被世人所崇拜的古代改革家,竟然让自己的儿媳在丈夫活着的时候改嫁。
虽说北宋确实有不少妇女改嫁的先例,礼教的束缚也没有明清时期那么夸张,不过,宋朝毕竟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同时也是理学诞生的时期,尤其是所谓的大户人家和书香门第,十分重视门楣和脸面,妇女改嫁,只会让双方家族脸上无光,那么,名副其实书香门第的王安石,为何又要让儿媳改嫁呢?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生有二子二女,这位改嫁的儿媳乃次子王雱之妻庞氏。据《宋史》等史书记载,王安石的这个儿子,少年聪慧、才华过人,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那么,王雱究竟有多聪明呢?
据说,王雱幼年时,有人给家中送来了一獐一鹿关在同一笼子中,由于年纪较小,他并不能方便这两头动物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当客人向王雱询问,能否正确认出这两种不同的动物时,他机智地回答道:“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王雱的这种答案,出乎所有人意料。
王安石剧照
这位天才神童,20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可是踏入仕途以后,他发现官场上的这些尔虞我诈,远比他想象中的更加黑暗。或许是由于自幼人生一帆风顺,他一时间难以接受官场里的勾心斗角,因而得了“心疾”,这种疾病,根据症状对比,很可能就是当今社会我们所说的心理疾病。
患有“心疾”以后的王雱,最大的反常之处就在于他对待妻儿的态度上,王雱与庞氏成婚以后,第二年庞氏就生下一子。恰巧这个时候,正是王雱心疾最严重之时,《东轩笔录》记载,王雱认为自己的儿子“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
王安石雕塑
王雱一直认为自己儿子的样貌根本不像自己,所以他就在心中断定,这个儿子必然是庞氏对他不忠,与外边的奸夫所生的孩子。没过多久,他的这位长子就被自己折腾死了,儿子去世以后,庞氏不仅整日以泪洗面,王雱依然不依不饶,整日找些小事与庞氏争吵。
王雱这些过激的做法,王安石一直看在眼里,儿子的“心疾”不见好转,这下不仅折腾死了外孙,整日躲在阁楼里面哭泣不停的庞氏,很有可能也会被王雱折磨而死。
古代女性剧照
王安石是一个明白人,他知道这些错误都在自己儿子的身上,庞氏从来没有过任何错。思考良久之后,王安石做主让自己的儿媳与儿子离婚。不仅如此,他为了让儿媳庞氏不背负“下堂妻”的名声,他还为儿媳另寻觅了一个好夫婿,随后风风光光地将儿媳再次嫁了出去。
当时,京师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王太祝生前嫁妇”的美谈。其实,王安石替儿媳另觅佳婿,是非常明智又无可奈何的做法,儿子王雱的心疾一直不见好转,继续拖累庞氏,倒不如让她改嫁,对于两个后辈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结局。
北宋诗人王安石为了什么竟然让儿媳改嫁?
“女子改嫁”在古代虽然罕见,但依然有不少例子,本来并不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可王安石改嫁儿媳之事,却在民间闹得沸沸扬扬,这是为什么呢?
图|《泊船瓜洲》——王安石
因为其他女子改嫁,都是在丧夫之后,而王安石是在儿子还在世时,就做主将儿媳改嫁给了别人,这种事情即便放在如今也很少见,更被说古代了。
虽然正史中,并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但在诸如《东轩笔录》等北宋野史中,却皆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所以王安石很可能真的改嫁过儿媳。
但王安石可是北宋宰相,并且在民间也有着非常高的声誉,后人更是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可以说王安石的一举一动,皆会受到世人的关注。
而在北宋时期,“程朱理学”已经开始兴起,虽然还没有达到后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地步,但人们却已经开始重视起了女子的贞节。
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竟然作出了改嫁儿媳的事情,难道他就不怕声誉尽毁?不怕自己被世人唾骂吗?
图|王安石——示意图
其实,王安石还真不怕,因为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虽然已经兴起,可它在当时只是众多学说中的一种,对于人们的影响还不深。
而且,在宋朝历史中,女子改嫁的例子并不少,例如在南宋名臣洪迈著写的《夷坚志》中,就记载了多达61例女子改嫁之事,其中甚至还有三度改嫁的女子。
虽然《夷坚志》只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并不能当做史实来解读,但这部小说中记载的故事,却皆是根据宋朝的时情来著写的,所以它依然能帮助我们了解宋朝的社会风气。
况且,正史中关于宋朝女子改嫁的记载也并不少,例如在《宋史列传》中,就记载着宋神宗皇后朱氏的母亲曾在丧夫后,改嫁给了朱士安。
由此可见,宋朝对于女子改嫁之事,并没有太过苛刻的要求,不过在丈夫还活着时,就改嫁他人的事情,确实极为少见。
图|《夷坚志》——示意图
这种事情,即便在风气较为开放的宋朝,依然会招惹非议,但王安石将儿媳改嫁后,不仅没有遭受非议,反而受到了人们的夸赞。
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要从王安石的儿子王雱(pāng)身上说起了,王雱是王安石的长子,于公元1044年出生在抚州临川。
王雱从小就表现出了非比常人的聪慧,例如在王雱还是幼童之时,有一位客人给他家送来了一头獐和一头鹿,当时客人可能是为了调节气氛,又或者是想看看王雱有没有继承王安石的优秀基因。
所以,客人在见到王雱后,就指着被关在笼子里的獐和鹿,询问王雱能否分清哪个是鹿、哪个是獐,要知道鹿和獐本就长得非常相似,别说年仅几岁的幼童了,就连一些大人都可能分不清。
但令人意外的是,王雱在短暂思索后,就直接回答道:“鹿旁边的是獐,獐旁边的是鹿”,这种回答若放在大人身上,可能会被人指责投机取巧。
图|王雱辨鹿、獐——示意图
但若回答者是年仅几岁的幼童,却能彰显出幼童的聪慧,所以这位客人在听到王雱的回答后,顿时惊叹不已,连连夸赞王雱是“神童。”
此事过后,王雱“神童”的名号顿时广为流传,人们都夸赞王安石后继有人,而王安石对于儿子王雱的表现也非常满意,并期望他以后能有所成就。
王雱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23岁时就凭借自己的才华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旌德尉,后来更是凭借学识,受到了神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崇政殿说书,负责为皇帝讲解经书史传。
可以说,王雱的才华虽然还没有达到父亲王安石的程度,却也能被称为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了。
可惜天妒英才,王雱在三十岁左右时,就患上了“心病”,从此变得敏感多疑,乖张而暴戾,这种症状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得了抑郁症、失心疯。
图|王雱(影视剧照)
在王雱患病后,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他的妻子庞氏和年幼的儿子,王雱不仅怀疑妻子对自己不忠,甚至还怀疑儿子并不是自己的。
而王雱之所以会如此怀疑,是因为儿子和王雱并不像,俗话说“生儿像娘,生女似父”,在正常人看来,儿子不像父亲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可王雱患病后,却变得非常偏激,他不仅执意认为儿子不是自己的,甚至还千方百计地想杀了儿子。
一个年幼的孩子,哪里经得住王雱的折腾,所以没过多久,王雱就将儿子折腾死了,而在儿子死后,王雱依然不肯罢休,不仅整日找些小事来与旁氏争吵,甚至还经常家暴庞氏。
庞氏一边承受着丧子之痛,一边还要被丈夫不断家暴,这让她每天都活得痛苦不堪,可在夫权社会,庞氏又不敢向别人诉说内心的委屈,只能躲在家中,整日以泪洗面。
图|庞氏(影视剧照)
王安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庞氏没有任何过错,一切都是儿子的错,也知道不能再让儿子继续折磨庞氏了,如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那庞氏早晚会被王雱折磨疯。
于是,王安石在犹豫良久后,作出了一个可能饱受人们谴责的决定,他做主让儿子和庞氏离婚,同时又主动给庞氏找了一个好人家,以嫁女的名义将庞氏嫁了过去。
要知道宋朝虽然社会风气开放,但对于离婚的女子却很不友好,无论女子是被动还是主动离婚,都会受到人们的非议,从此再难嫁人。
王安石正是知道这点,才会主动为儿媳寻找夫婿,这样一来,人们只会谴责王安石改嫁儿媳的举动,却不会再非议庞氏。
不过,事情的发展可能出乎了王安石的预料,人们在得知事情原委后,不仅没有指责王安石,反而纷纷赞誉王安石的善良,甚至还有人将此事编成了歌谣,让王安石的善良名誉京都。
图|王安石——示意图
其实,王安石的做法即是善良之举,也是无奈之举,他知道儿子的病情可能无法痊愈了,如果让儿子继续折磨庞氏,那庞氏可能真的会被折磨致死。
如此一来,儿子必然会饱受骂名,所以还不如让庞氏改嫁,这样对两二人来说,都是一种比较好的结局。
北宋诗人王安石为了什么竟然让儿媳改嫁?
王安石,子介甫,江西临川人,宋神宗时期改革派的首脑人物,性格执拗,人称"拗相公",作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的王相公为何会让儿媳改嫁呢?
王安石的儿子王霁从小就聪明绝顶,二十多岁就凭自己的本事进士及第,才华横溢的王霁深受神宗皇帝的赏识,一路从太子中允上升为朝廷的中枢人物,仕途坦荡无比。然而,天不遂人愿,年纪轻轻的王霁患病而英年早逝。
历史记载,据说王霁得了心脏病和精神病,得病的王霁整天疑神疑鬼,他的妻子庞氏诞下一子,王霁越看孩子越不像自己,怀疑是妻子与别人私通生下的,于是绞尽脑汁要弄死这个小孩,于是三天两头对庞氏进行家暴,庞氏整天以泪洗面,痛不欲生,常有寻死的迹象。
王安石虽是个宰相,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但他看到儿媳这样,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朝堂上可以对保守派发动攻击,坚持己见,但是在家里也只是个父亲,儿子和儿媳的处境让他很是伤怀,为了不让儿媳遭罪,也希望儿子能够静下心来生活,于是王安石给儿媳找了一户好人家,听说儿媳嫁过去日子还过的不错。
可见,王安石虽是宰相,亦是父亲,同全天下的父母一样也希望子女能够过的舒心。顾全儿媳名声,给儿媳找户好人家,对于王安石这个"拗相公"真的是难得,由此可见,王安石是个光明磊落的真君子、好父亲。
北宋诗人王安石为了什么竟然让儿媳改嫁?
如果王安石不把自己的儿媳妇嫁掉,儿媳妇很可能要死于其儿子手上,这个王安石非常清楚的,所以王安石是心痛自己的儿媳妇,让儿子和媳妇离婚再把儿媳妇风光的嫁出去。这样的公公历朝历代都很少见。
北宋诗人王安石为了什么竟然让儿媳改嫁?
我为王安石感到悲哀,也为他感到愤慨。卑鄙政敌,为了击败对手,不惜造谣污陷,说他与儿媳有染,致使他做出如此举动。而神宗也迫于压力,将他罢相。
其实这些谣言根本经不起推敲。试想,以王安石的地位,与当时的风俗,与其做这些伤风败俗的事,倒不如多娶几个美妾,谁能阻拦的了?可王安石一生都没纳妾。
王安石一生节俭,吃菜只吃靠眼前的菜,距离自己远一点的菜根本不动筷子。一门心思只花在了琢磨文章上,所以他文章雄奇,与韩愈并称。历代诗作,以他的诗作最为精致。他还有这些心思搞歪门邪道?
况且王安石也是一位道学先生,谁能怀疑他的人格?说他是个伪君子?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说我为他感到悲哀,更为他感到愤愤不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