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敢向李渊夺权,为何朱棣却不敢造反呢?
两者情况完全不一样,不能简单类比!从个人能力上来说,李世民十几岁随父征战,是李渊的左膀右臂;朱棣则是在对北元征战中,才慢慢崭露头角,是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遗毒。李渊本质上是政治家,而朱元璋不光是政治家,还是出色的军事家,朱棣想造他爹的反,没拿本事。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一直有自己的势力集团,足以控制大局。朱棣所处的环境根本没那条件,他自己除了一点王府护卫,根本就没有兵,更别说文臣武将班底。
李世民与朱棣的实力对比李世民十七岁从军,十九岁就作为父亲的核心成员,为大唐建立四处征战。虽然李世民大量篡改了历史,夸大了自己的功劳,但不可否认,李世民少年英雄的事实,也不能否认,他是李唐建立的最重要勋臣。
大唐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几次重大的战役,李世民都是首功: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并汾之战,消灭宋金刚、刘武周;虎牢关之战,灭王世充、窦建德;统一中原,灭刘黑闼、徐元朗。
完成这一系列功勋的李世民,此时也不过二十四岁!
朱棣则不一样,朱元璋虽然很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但是从来不让他们上战场。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儿子们基本只管读书。
朱棣接触军事,实际上是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后遗症,也跟他的封地靠近北元有关。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京,此后他才开始随军参与对残元势力的军事行动。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包括秦王、晋王、宁王和燕王在内,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军事参与机会,藩镇的军事实力也相对突出。但要说朱棣的个人军事才能,还没有机会让他尽情发挥。
也就是说,直到朱元璋去世,朱棣的军事成就,跟李世民相比,那是天地之别,而这时,朱棣已经三十九岁了!李世民在这个年龄,都已经当了十一年的皇帝了。
朱元璋的军事实力远非李渊可比即便朱棣想造反,恐怕他也会哆嗦!他老爹的实力,远不是他能比的。朱元璋从一个赤贫的流浪汉,一步一步登上皇位,除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其军事才能冠绝天下。
事实上,如果不是朱允炆用非所人,朱棣不可能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连朱元璋刀下余生的虾兵蟹将,朱棣打起来都用尽了吃奶的劲,跟活阎王朱元璋扳手腕,他再吃几筐盐也未必行!
李渊本质上是政治家,至少他的军事才能不突出。跟朱元璋靠武力起家不一样,李渊更多的是依靠政治势力。李渊家族是北魏八柱国,南北朝以来,门阀集团左右皇权,李渊正是利用家族优势,获得了大佬们的支持。本质上讲,李渊得天下,军事第二,政治第一。
朱元璋不一样,穷得都没听说过政治,练一身肌肉腱子抢吃的才是第一要务。朱元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实打实的玩命拼出来的。所以,朱元璋的第一个标签是军事家,然后才是政治家。
造反没有过得硬的军事实力,一切都白谈!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李渊不服不行;朱元璋的军事实力,甩朱棣几条大街,没法比!
朱棣不具备李世民的历史条件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有强大的势力集团,朱棣虽是藩王,其实是空架子。这跟他们的历史环境差异有关,从唐朝到大明过了七百年,藩王势力呈直线下降趋势。这跟宗法制没落有很大关系,随着士族阶层的崛起,藩王势力作为皇权第一防范的势力,受到越来越严格的控制和打压。
到了明朝,藩王基本完全堕落为寄生虫,除了混吃等死,啥也干不了,明初只是瞬间的反弹,不是主流。
李世民当时有天策府,仪同三司,有自己的政治班子,就像一个小朝廷。而且,李世民利用开国征战的过程,收拢了一大批骄兵悍将,以及像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治国之士,他们分别控制了大唐帝国的各个机要。
史书将玄武门之变描写得那么惊心动魄,其实政变没开始,李世民基本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李渊的内部,很多人早就投靠了李世民,这就是政变当天,李渊很快缴械的原因。甚至李世民连最坏的结果都准备好了——万一玄武门失败,就逃往洛阳,薛万彻已经替他守住了最后的落脚地。
所以,除非政变过程有意外发生,否则李世民不可能失败!
朱棣有什么?除了藩王的招牌,和少量的亲卫,什么也没有。别以为朱棣经常领兵北伐,军权大得很,其实,只有战时,他才能凭皇帝的兵符调动军队,其他时候,军队根本不听他的!相反,驻扎在北京的军队,却是悬在朱棣头上的一把刀。
别说朱元璋在世,即便朱允炆时代,若不是出现用人失误,朱棣不会有任何机会。即便如此,朱棣还多次面临危机,有一次绝望得差点抹脖子!
李世民登基后的文臣武将,大多是他在天策府的旧班底,朱棣的团队没法比!不一定是能力问题,而是当时的环境,就没给他创造独立生长的空间!
李世民和朱棣造反的出发点不一样李世民造反是处心积虑,多年准备的结果。别看历史说得那么冠冕堂皇,所谓被李渊、李建成所逼,全是扯蛋。
朱棣不一样,他造反更多是被逼上梁山!本来朱棣就不具备对抗朱允炆的条件,如果不是削藩事件,直接威胁到了他,朱棣很难下定决心。
朱允炆削藩后,朱棣一直想办法避祸,朱允炆如果方法得当,首先拿朱棣开刀,朱棣毫无还手之力。或者削藩不过激,不把朱棣逼上绝路,恐怕朱棣就会在左右权衡中丧失机会!
所以,李世民造反是必然事件,即便不造李渊的反,也要造李建成的反!朱棣则是被动行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事件!朱元璋在世,朱棣根本不可能有这个心思。朱允炆如果能给他出路,他也不大可能走上造反之路!
李世民敢向李渊夺权,为何朱棣却不敢造反呢?
要真把李世民和朱棣放在一起问这个问题,那么尴尬的只会是朱棣。
为啥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因为他没那个能耐啊!
都说太祖(高祖)打江山,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最不符合这个说法的,就正是大唐朝。
整一个大唐的建立,都是李世民“加班熬夜”赶出来的,而某一天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的“老板”李渊拍着李建成的肩膀告诉李世民:
“你好好加班努力,争取让你大哥接手更值钱的大唐”。
这谁能忍?所以李世民“磨刀霍霍”指向李渊、李建成,大唐初的“玄武门之门”,就是典型的“压榨过度”导致的父子反目,手足相残,但戏剧性的是,最强的一方不是皇帝,也不是太子,而是秦王李世民。
再说回大明朝和朱棣,那么李世民这个例子,在他这里就不管用了。
大明的的确确是太祖打江山,朱元璋很有野心,再次建立了“家天下”的模式管理江山。他坚信亲情能够断金,啥兄弟篡位,亲人同室操戈,这在幼年见过亲哥饿死的朱元璋心里是不存在的,老朱觉得:
“咱老朱家的人,就是团结”。
但朱标在的时候,的确如此,可朱标也扛不住朱元璋日以继夜的“培养”啊,朱元璋把太子直接往皇帝的方式安排工作。
朱标每天除了和老爸朱元璋吵架,还要调和各兄弟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最有实力的朱樉、朱棡、朱棣对大哥朱标这么服气,因为朱标真的是有能力,德才兼备,犯了事,大哥会帮忙求情,这样的太子和兄长,简直难得了。
不幸的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回来南京后就因病去世了。
他的去世,给大明造就了许多变数,例如朱元璋开始忌惮蓝玉,却持续青睐嫡孙,不立儿子,直接立皇太孙,又例如朱樉、朱棡都对“储君”表现出欲望,而在洪武末年,朱元璋最强的这两个儿子先后去世。
按理来说,朱棣有必要造反吗?
那就压根没有造反的理由,朱棣出生于1360年,这一年距离大明建立还有八年,他正式“出道”是在洪武十三年,也就是他21岁这一年。
这就意味着,大明的江山打下来,和朱棣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
朱元璋拜天立明的时候,朱棣还只是一个八岁的小孩子,他一没有战功,二没有班底,在开国功臣的这一个资源上,朱棣近乎于无。
所以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没有必要造反,也不可能造反。
再横向对比李世民,看看二者有何不同。
公元617年,在李世民的一系列推动下,李渊“被迫”起兵,这也是历史上的“晋阳起兵”,要注意,李渊是“被迫”的,就连反隋这件事情,都是当时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组织起来的。
晋阳起兵之后,便是“李渊攻取长安”之战,在所有的过程中,李世民简直可以说是“手把手教学”,李渊直接从一个“胆怂”的唐国公成为了皇帝。
比如在“霍邑之战”中,李渊看到下了大雨就想撤军,还是给李世民一把鼻涕一把泪拉了回来,这是大唐的命运转折点。
进入了长安后,李渊立即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雍州牧,这个地位可是巨高无比了,但问题是,即便如此,李渊也没有想着立李世民为太子,在他心中,李建成就是要当太子的,李世民却不是。
即便如此,在一开始,李世民也没有说要造反,大唐的建立并不是顺遂的。
在最初,薛家的“西秦”势力,刘武周依靠着突厥的北方势力,还有在河北河南的窦建德、王世充势力,都对大唐虎视眈眈,因为李渊所占据的是长安,有着最高的正统性,这一个隐患,将成为他们的“催命索”。
而更好笑的是,整一个大唐,几乎没有人打得过这三方势力,李元吉和李建成屡次被击败,李渊的心腹裴寂也被刘武周差点弄死,更遑论强大的“王、窦”势力。
李渊对此怎么办?
他想到了他强大的二儿子,天才打手:李世民。
李渊在此时作了一个死,他承诺给等到一切都搞定了,让李世民做太子。
看到这种操作,若是熟悉大明的就会知道,朱棣“靖难之役”,就是这么骗朱高煦的,后来朱高煦大喊出:“我怎么就比不上李世民了”(何不类秦王乎!),就是来源于这个典故。
然后李世民打了鸡血,他先后击败了大唐没有人能搞定的西秦、刘武周、刘黑闼、王世充、窦建德,堪称是“千年战神”,在过程中,李世民收获了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等人的信任,也培养了这些人才。
李世民当时的“总部”叫做天策府,毫不夸张地讲,经过李世民的引导和分配,天策府已经成为了超越大唐朝廷班子的一个强大团队,文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为首,武则是数不胜数,后期个个都是“灭国”级别的将领。
然而面对这样的现状,李渊、李建成做的是什么?
李渊说:这老二也太强了,我很是担心你的太子之位啊。
李建成说:懂了,我马上和元吉去把世民给弄死!
李渊和长子李建成的极端做法,是激起李世民夺权的根本原因。
本来李渊在建立大唐后,分配就十分不平均,建了大功的李靖、李勣等人只拿到一点点赏赐,而李渊的老朋友们,关陇贵族们却是拿大头。
天策府众人:加班是我们的,工资是他们的,我们不干了!
在经历了李建成“毒酒”事件之后,长孙无忌等人愤怒了,他们要求李世民立即给出一个态度,要不就奋起反击,要不就坐着等死,如果李世民坐着等死,那么长孙无忌等人就要离他而去了。
于是这便有了玄武门之变,整一个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轻而易举斩杀太子,逼迫李渊禅让,李世民靠的是什么?是阴谋吗?是心术吗?
不是的,靠的就是李渊自己作死,又菜又要玩。
李建成也好,李渊也好,他们的班底根本不可能和李世民抗衡,李世民能够成功,本就是必然,而这个强大的班底,直接缔造了古代封建史上的官民,史称“贞观之治”。
所以拿着李世民和朱棣来做比较,二人的“造反”动机根本不同,能力不同,所处的环境更不同。
朱棣没有必要造朱元璋的反,朱元璋没有欠他的,朱棣造的是他侄子建文的反,因为建文要对叔叔们赶尽杀绝,朱棣只好奋起反击。朱棣能赢,根源就是在于朱元璋对一众开国元勋的“枷锁”,杀的杀,限制的限制,导致建文无人可用,后来用上李景隆,就是无奈之举。
于是朱棣一系列的操作,把南京的军队纷纷击败,特别是建文特别相信的李景隆,最后还背叛了建文帝,乐呵呵地打开了南京的大门,迎接朱棣进京。
而且朱棣起兵,占了一定的“便宜”,那就是天下藩王几乎没人帮助建文。
朱元璋的藩王制度,就是想着家里人能够进京勤王,谁知道他所想象的“团结”,就给建文帝一手给打破了,而天下大军如同虚设,建文帝无奈“自焚”,最终生死成谜。
作为开国皇帝之子,朱棣和李世民终究存在着很大差距,李世民几乎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帝子”,皇帝干的活他全都做完了,而朱棣或许也有着强大的能力,但是时不待人,等到大明建立,他都还没有长大,最终只有趁着朱允炆还年轻的这个机会,一举拿下了天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李世民敢向李渊夺权,为何朱棣却不敢造反呢?
很简单,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时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娘胎里去。先说李世民和李渊父子,两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险一搏
历史上,李渊被塑造成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则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于有些不太懂历史的会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这很可能当时史官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于598年,少年时就跟着李渊南征北战,李渊晋阳起兵时,李世民20岁,心智体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几个一起辅佐父亲,并肩奋战,立下不少战功。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在李渊的几个儿子中当属第一,这是毫无悬念的。
破薛举薛仁杲,败宋金刚、刘武周,巩固唐朝后方,虎牢关一战,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这两个最大的敌人,后又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这些都是李世民实打实的功绩,为唐朝统一华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其时已经是仅次于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的第三号人物。
626年,李世民29岁,秦王府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明着看是长安城内仅次于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权力中心,实际上李世民的实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由于长期带兵打仗,李世民在军中威望极高,心腹众多,而李渊、李建成因为亲自带兵打仗少,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而军队是政变成功能与否的最关键因素。
李渊、李建成还有一处败着,他们已经觉察到李世民势力的膨胀,李建成甚至已经想要除掉李世民,却迟迟没有动手,也没有迅速把他赶出京城,就让他呆在身边,才给了李世民冒险的机会,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时间内除掉对手,掌控局面。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占据优势,他的威望、能力、权谋比父亲和长兄都要强,又掌握着主力部队,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险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爷俩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当了皇帝以后的朱棣确实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乐大帝的名号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时,朱棣的能力水平还是差的太远,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带兵打天下,等朱棣长到17岁,可以帮助父亲的时候,明朝已经建立好几年,没有他发挥空间了,所以朱棣没能在明朝开国过程中做出贡献。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乱或灭亡(包括玄武门之变)的经验教训,早早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并把其他儿子全都分封为王,干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让他们彻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后,经常和蒙古打仗锻炼身体,成绩不错,在军队中积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军事才能是最强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开国过程中的贡献,朱棣就太逊了。
李渊在世时,李世民在唐朝堪称开国功臣之首,名义上的三号人物,实力上的一号人物;朱元璋在世时,朱棣对明朝开国屁毛贡献都没有,不用说朱元璋,那些开国将帅个个都能秒杀他,他哪里来的胆子造反?李渊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别,李渊是养虎为患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枪拼下来的,他本人就是军队最高统帅,亲自带兵打仗,对将领和整个军队保有完全控制权,不像李渊那样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儿子给养肥了。
朱元璋有一个聪明之处,他不但把其他儿子赶到外地做藩王,还严格限制他们的兵力,并且禁止藩王进京,这相当于把藩王给阉割了,基本杜绝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杀功臣,但后来朱棣造反还是遇到了很大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难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换成朱元璋在世,朱棣连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渊当初学朱元璋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轻松夺取皇位。
试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样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机会,即便他公开造反,李渊和李建成也可以从容应对,李世民绝不敢轻易冒险。归根结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许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渊换成朱元璋,李世民绝不可能得到“玄武门之变”的机会。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李世民敢向李渊夺权,为何朱棣却不敢造反呢?
李渊当上皇帝之后,十分好色,贪图享乐,妃子招进宫中,一个又一个。要不是有李世民坐镇朝野和掌握一定的兵权,估计早就开始内斗,被灭的风险非常大。
而朱元璋当皇帝后,真的勤政为民,只宠爱马皇后一人,对儿子最上心的就是朱标了,可谓是希望朱标能赶紧胜任皇位。
一次,朱元璋教育朱标,拿出一根刺条让他握住,朱标摇头说:上面有刺,拿不稳。朱元璋便当着他的面,用双手把刺条全面撸掉,顿时双手鲜血淋漓。
朱元璋语重心长的对朱标说:“儿啊,为父已经将上面的刺全拔了,这次你要稳稳的接住。”朱标眼泪汪汪,跪拜朱元璋,接过了刺条。
朱棣有这样的待遇吗,别想了,李世民也不会有。
李渊认可李世民,朱元璋只认可朱标,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稳,朱标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并不是李渊最有战绩的儿子。虽然李建成也曾带兵打仗,战功赫赫。但在平定山东后,被留守在大后方,处理政务。
为此,李建成在军中和百姓中的威名,是远远少于李世民的。唐朝的江山,大半都是李世民的带着军队打下来的,论才智战功,李世民远胜于李建成。
而且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不是因为发现了大儿子的雄才伟略,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李渊害怕李世民功高盖主,拿着兵权不听他的话,便把大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
毕竟李建成是嫡长子,按照老辈传下来的规矩立为太子,朝中文武百官都不会反对,李世民有怨言也没办法。为此精于算计的李渊,开始对两个儿子采用制衡之道,制衡李建成和李世民。
李世民清晰的认识到太子之位对于父亲李渊来说,更像是一个稳固地位的工具,并不是非李建成不可,因此他敢夺取太子之位,并且还开始养兵,计划造反之事。
而朱元璋对待太子的态度,则和李渊不一样,他就是要扫清一切障碍,把帝位给到大儿子朱标,就想简单粗暴地“宠”着这个儿子,根本不给其他儿子留有机会。
朱元璋是手把手教朱标,恨不得朱标把他的皇位给抢了,可以说是历史上皇帝跟太子,最好的父子关系了。
朱标一出生,就受到了父亲朱元璋的极度重视,在14岁接被立为了太子,这个朱棣也无能为力。再加上朱标仁爱,深得朝廷大臣的拥护,他的班底已经非常稳固,朱棣根本没有机会动摇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17岁就当上了大将军,为唐朝的江山立下了大功,而朱棣远没有这样的机会,等他17岁明朝已经建立了李渊在隋朝当官时,李世民眼见天下大乱,杨玄感造反失败,这让李世民也看到了绝佳的机会,他鼓动自己的父亲也造反,灭掉隋朝,自己当皇帝。
在儿子的劝导下,李渊真的这么做了。从17岁开始,李世民就当上了军队的大将军开始带兵打仗,可谓是屡战屡胜,在军队深得士兵的拥戴,在百姓间的口碑也极好,能文能武。
为了扶持父亲李渊上位,李世民灭了薛秦,刘武周,王郑,窦夏,刘黑闼,这五个难啃的政权。而弟弟李元吉留下的太原烂摊子,也是李世民收拾的。
为李世民卖命的手下,有接近一半是投降或者投奔他的,手下还有一班忠心耿耿的大将,长孙无忌,尉迟恭,程咬金,文武都有。
他的军事才能,远超于父亲李渊和大哥李建成。这也让李渊和李建成对羽翼丰满的李世民,愈发忌惮。
但只有50多岁的李渊,只想着:“打了一辈子的仗,我也要享受享受人生了。”开始沉迷于美色之中无法自拔。
对李世民而言,父亲李渊对他的威胁并不大,最大的敌人不过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只有干掉他们,自己就能做皇帝。
再加上自己手上的精兵悍将,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朝廷班底。父亲一退位,李世民就能接班,开启贞观之治,如此强大的能力,朱棣并没有。
与从17岁就建功立业的李世民不同,朱棣17岁时,还是个毛头小子,正在经历这去藩地就任前的历练。
他和兄弟们一起回到安徽凤阳老家,这是他的父皇朱元璋,小时候为大户人家放牛的地方。在这里,他感受着“穷乡僻壤”的风土人情,知道创业的不易。
那时候的朱棣,更多的是在感受生活,住了三四年后,他回到了藩地。而真正开始带兵打仗,是在他20多岁的时候,和徐达北上剿灭元朝的余孽,但这一仗,他其实是在徐达的辅助下完成的。
而朱棣真正展现军事才能的时候,已经30多岁,比李世民足足多了十三年。同时,在政治地位上,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朱元璋,只认朱标,朱棣并没有走进权力的中心。
朱棣没有李世民天地人和的条件,他既不得民心,也不得朱元璋拥护和认可。
李世民在李渊当皇帝时,就敢反,朱棣在侄子当皇帝时才敢反,老朱在,朱棣永远没机会造反李世民和朱棣造反都是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威胁到了自身的安全。
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要杀他。
按理说,李建成已经是帝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了,但是他就是夜不能寐,担心对帝位有强烈野心的弟弟李世民会来抢夺,因此步步紧逼。
不是在朝堂上搬弄是非,就是在李世民的坐骑上做手脚,刺杀也是一轮接一轮。李世民为了活命,只好选择先下手为强,尽快造反,自己才能又不输给李建成,为什么要等死。
而且,李渊对李世民不守承诺,失了信,曾经答应让他做太子,结果却让李建成这个长子当了,导致他内心不服,不平衡。
再加上李世民功高盖主,本身就有皇帝梦,造反是迟早的事。
朱元璋就完全没有想过立朱棣为太子,而是采用嫡长子制,避免儿子之间对皇位的争夺,和兄弟之间的残杀。
朱棣一出生就没有机会做太子,皇位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 ,并且朱元璋还给每一个儿子,一块封地圈养起来,其目的就是要防止他们发展势力,只能做一个乖乖守国土的臣子。
而且大哥朱标很仁爱,一直善待他们这帮兄弟。
如果这个时候,朱棣敢造反,那就是大逆不道,要遭天谴的,同时朱棣没有理由造反,所以他不敢。
朱标在38岁时,因风寒意外去世,朱元璋直接跳过自己的儿子,坚持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宣告自己的儿子:就算朱标死了,你们也不会机会当皇帝,这皇位只能属于朱标一脉。
由此可见,朱元璋眼里,朱棣永远都不是太子和皇位的候选人。
而朱棣造反是被侄子朱允炆逼得没办法了,朱允炆给了朱棣当皇帝的机会。
要是大哥朱标还在,朱棣也就是做个“土皇帝梦”,顶多在自己的藩地称王,绝不敢造反。
但朱允炆一上位,就着急削藩,搞得他们这些藩王很被动。有几个王爷在自己的封地活活被逼死了。朱棣一看这样还不如自己造反算了,还能活命。
李世民和朱棣都不是长子,但都非常有野心。由于他们的父亲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都不一样,这也导致,他们一个敢在父亲在位时造反,一个只敢在侄子面前造反。
延伸一下:朱棣坐在皇位上,对儿子的教育,可谓是跟朱元璋完全不同,往跪在地上的儿子扔了一根刺条,说:接住这根刺条。朱棣的儿子回答:有刺。朱棣说:你要想稳坐天下的皇位,就必须铲除上面的刺。朱棣的儿子一听,用双手一接,鲜血直冒:父皇,儿臣接住了。朱棣欣慰道:好!好!好!
从这个故事你也能看出,朱棣坐上皇位,那真是自己把反对他的人全杀,双手沾满了血。
朱标就不同,全是父亲朱元璋替他干的,朱标只需要伸手就能拿到,完全不用沾血。但是,结果你也看到了,做皇帝没有一个不是心狠手辣的,不然这皇位你还真坐不上,也坐不稳。
朱棣登上皇位可比李世民辛苦很多,但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就要看个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世民敢向李渊夺权,为何朱棣却不敢造反呢?
简单来说,是因为这两对父子的权力结构完全不同。
先来看李渊父子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很少杀功臣,为什么?因为他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之一,其他如李靖、李绩、尉迟敬德等,不是他的友军就是他的属军,都算是队友。
论开国战争,不存在功劳甩开李世民几条街的将领,最多只有跟他差不多的,相对而言,李渊这个皇帝的威信就差多了,毕竟就算是长期坐镇后方的李建成也打过仗,李渊除了起兵那会直接管过军事,其余时候几乎一直是坐在长安城。
长期的功勋积累,使得李世民在朝堂内外的影响力巨大,我们来看玄武门之变前房玄龄给李世民的建议:“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
“当承大业”,怎么承大业,杀了李建成,等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扯谈,李世民的终极目标就是李渊,杀李建成是顺带的,如果那天早上李建成不来,李世民也不可能会停止自己的行动,只不过会跳过杀兄这一环节,直接逼父,搞不好还能弑君。
枪杆子里出政权,李世民敢于发动政变,原因就是他掌握了皇宫的枪杆子,禁军已为其所用。
按照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进玄武门只带了十几个人,就凭这十几个人他能造反?而且就算是十几个人,他是怎么带武器进去的?
史书给出的答案是收买了守卫,其实李世民不仅收买了守卫,皇宫宿卫也已经成了他的人,在尉迟敬德逼宫李渊那会,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兵已经听说政变,向皇城发起进攻,《资治通鉴》的记载是“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
本应保护李渊的宿卫却跟秦王府的军队联合,在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而李渊正对着全副武装、一身鲜血的尉迟敬德。
李世民是优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很少做毫无胜算的事,我们觉得李世民发动政变是危急之下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他在背后做了非常多的动作。玄武门之变第二天,李世民就已经掌控了朝廷,并用最快的速度大换血,同时镇压住关东地区可能出现的叛乱。
三个月后,换血完毕,李渊退位。
再看朱元璋父子朱棣跟李世民的最大差距在于年龄,李渊起兵造反的时候,李世民18岁,参与了其后唐王朝建立和统一过程中的绝大多数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朱元璋造反的时候,朱棣可能还在地府没投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的时候,朱棣也才9岁而已,开国战争跟他毫无关系,即便是之后的北伐北元,朱棣也是在看。
直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17岁了,才被朱元璋派回老家凤阳体验生活。四年后,朱棣朱棣就藩燕京北平,这才开始参与明朝的北方军事活动。
朱棣的军事战果也是很辉煌的,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北方军队中颇有影响,但也只是有影响而已,而且只局限于北方军队,从她日后造反的支持度来看,这种影响并不能让北方军队全都为他卖命,不一起来揍他就不错了。
由于错过了开国战争,朱棣的威信只局限于北方,确切地说,只能让他燕王的属军为之卖命,其他王爷的军队他管不了,宁王的军队还是他骗来的。
朱棣对于南方军队的影响微乎其微,尤其是南京城中朱元璋的近卫,他是不可能施加影响的,不仅仅是鞭长莫及,还因为朱元璋不是李渊可比。
朱元璋从草莽之中崛起,狠厉杀伐远比李渊这位贵族皇帝要重,为了废除丞相制度,一下子拉了一批功臣陪葬;为了给孙子清场,又是一批功臣上天。朱棣那点手段,乖乖在北平抵御蒙古,那就是他的好儿子,如果敢把手伸到南京,分分钟剁了,再不济,也是囚禁,所以朱棣不会去冒这个毫无胜算的风险,毕竟他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李世民敢向李渊夺权,为何朱棣却不敢造反呢?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我想这主要由于以下一些原因吧:
一、朱棣在朱元璋成就事业的时候,年龄小,贡献小,威望远远不足,老朱的事业基本是他跟他的弟兄子侄勋贵们打下来的。朱棣自己的班底远远无法跟太子朱标相比,就是其他诸王也有许多比他强大,何况还有非常多的勋贵集团,因此跟朱元璋相比,就几乎没有可比性了。说白了就是实力不济,轮也轮不到他。反观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就是他们几个兄弟鼓噪李渊,一手打下来的大唐天下。自身素质硬,当打之年,而且军队效命的多,威望非常高,跟从者众,而李渊相对柔弱,是个好父亲,但不是一个强有力的帝王。
二、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很早就立了太子朱标,树立了宗法制的基础,得到了全体官绅阶层的认同,民心向背,朱棣也不占,他只能外派就藩。而李世民一直停留在权力中心的长安,自己开衙设府,实力强大。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分庭抗礼,朝堂里也明显分派站队。
三、朱元璋是汉族皇帝,尊崇儒家,以仁孝治天下,朱棣背不起这个锅,当时所有的诸王都不敢背这个锅,否则会被群殴致死。而反观李唐,虽然也是汉家帝王,但是里面少数民族的血统不少,所以并没有完全认同宗法制,嫡长子制虽然设立了,但是并没有在广大统治集团内部得到认可和贯彻。还依稀有少数民族继承的特点,比如任贤居之,贵族集体统治等特色。所以后来李世民也被称作“天可汗”。
四、据说朱元璋对两种人好,一个是普通的老百姓,一个是老朱家的人。尤其是老朱家的人,不仅养一世,要万世都养,所以子孙不可能对太祖皇帝反抗。何况朱元璋自己就是统兵打仗的高手。朱棣不能也不敢造反。
五、朱元璋起兵的时候非常年轻,朱元璋是朱棣的偶像。朱棣不可能在朱元璋的任上造反,可以说朱棣一直崇拜朱元璋。据说朱棣是诸子里最像朱元璋的。而且他们年龄相差三十多岁,在古代,基本就很难有对拼,毕竟几乎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了。而李渊虽然跟李世民的年龄差跟朱元璋父子差不多,但他起兵非常晚,几乎是他的晚年,所以起兵的主力其实是他的儿孙辈。事实上李世民夺的帝位是夺李建成的。李渊不过是捎带着了。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希望友友们多多交流和分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