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重塑秦国形象,改变历史进程,为何商鞅没得到英雄的礼遇?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其实历史上不光只有商鞅,其他不能得到正确评价的历史人物比比皆是。究其根源,与特定环境下的历史观有关。
涉及到商鞅,他不仅没得到“英雄礼遇”,还落得车裂的下场!除了商鞅改革触及了权贵利益外,还与法家思想的特性有关。最重要的是,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儒家士族历史,法家代表商鞅注定不会封神!
商鞅变法触动了老秦贵族的根本利益商鞅变法的背景,其实是对西周封建架构的一次推翻和重建。周公创造的“宗法制”,是中国第一部建立了社会秩序的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影响非常重大。
不过,到了战国时期,宗法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处于崩溃边缘,时代需要构建一个新的社会秩序。这就是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也是商鞅所代表的法家能显赫一时的原因。
变革的核心其实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商鞅变法就是强化中央集权,削弱旧贵族的势力,促使政权走向王权独裁。
因而,他的变法必然遭到老秦贵族的抵制。这种变革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好在商鞅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持,这就是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最重要保障。
随着秦孝公的离世,商鞅失去了政治依靠,被压抑已久的旧势力看到了反弹的希望。新上台的秦惠文王,根基远不如秦孝公坚实,他能做的就是,在不伤及王权根本的同时,选择与旧贵族的妥协。
商鞅就是秦惠文王与旧贵族妥协的礼物!商鞅变法成功后,他的历史使命已然结束,精神财物被保留,生命个体已经不重要!所以,秦惠文王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商鞅。
这就是商鞅的悲剧!
法家思想的工具特性,注定它只能阶段性辉煌有人认为,法家是诸子百家中唯一“管用”的思想。我不这么认为,法家其实从来独立成功过,否则大秦帝国也不会二世而亡,更不会被后世抛弃。
法家思想最大的问题,就是其简单粗暴的“工具特性”,坚硬而且冰冷,上升不到“道”的层次。虽然能解决问题,却形成不了强大的“文化基因”。
我们可以看到,商鞅变法在将旧贵族的特权,分配给普通老百姓后,秦国迸发了勃勃生机。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社会关系完全架构在赤裸裸的利益基础上,法律严苛,人们往往得益于新法,也受害于新法。
比如,为了获得爵位,老百姓积极从军,奋勇杀敌,军队的战斗力爆表。但获得爵位的秦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却很难逃脱严刑峻法的牢笼,靠搏命获得的回报,往往很快被剥夺。这时,老百姓才发现,商鞅变法留给他们的,只是一个虚幻的诱惑!
也就是说,法家思想就像双刃剑,让秦人有了创造个人幸福生活的利器,同时又反过来伤害到自己!
连始作俑者商鞅,自己都尝到了这份苦涩。得知秦惠王要对他下手的消息,商鞅开始自救。跑到魏国,魏国害怕秦国的报复不敢收留。回到秦国,因为秦法的苛严,连旅店都不敢给他提供食宿!
商鞅感慨:想不到变法竟然到如此地步,真是作茧自缚呐!
所以,不要因为商鞅变法改变了历史进程,就将法将思想奉为皋臬,更没必要漫无边际地拔高商鞅变法的成果。客观地讲,商鞅变法只是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短期内发挥了巨大价值,改变了历史进程,但绝不是中国历史问题的万能钥匙!
儒家主导的历史,容不下法家异端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只有儒家思想。今天很多人说儒家思想“不管用”,喜欢将儒家思想说的一无是处,借用道家思想反驳一下:“无用”即为大用!
百家争鸣时期,打得最热火朝天的就是“儒法之争”!秦朝灭亡后,由法家思想,创立的吏治结构崩溃。经过长期的演变,儒家思想在董仲舒的包装下,重出江湖,慢慢走向“独尊”的地位。
从此,法家思想逐步式微,连配角的地位都不如!
法家思想催生的是,法务型专业人才占据高位,国家是“吏治”结构。儒家思想催生的却是一群思想家,占据国家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某个专业技能,更不是某个人。打个比方,法家思想下的国家,是“工程师治国”,儒家思想下的国家,才是“文化思想治国”!
所以,儒法像油水,永远无法兼容!占据统治地位,并书写历史的他们,怎么可能认可“肤浅”的法家思想?
因而,商鞅必然被打入中华思想史的另册!
商鞅重塑秦国形象,改变历史进程,为何商鞅没得到英雄的礼遇?
人类社会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名与实不符”,人们歌诵的人与事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实质上的名利,给人们带来实质好处的人与事并不能得到荣誉和称赞。比如人们都歌诵道德高远美好,但是绝大部分君子都是伪君子,善人都是伪善人;人们都深恶痛绝严刑竣法,然则给他们保护的恰恰是严刑竣法。人们都希望有功得赏,却十分讨厌有过必罚,殊不知现在的恶少巨贪都是曾经的功勋后代。人们喜欢别人犯法受重罪,自己犯法却得到赦免,一旦自己受到法律制裁,他就会说这是恶法奸吏。
商鞅变法,依法行事,无私人爱好,无私人感情,依法杀人不为暴,依法赏赐不为仁。那些去拍商鞅马屁的人,不就是想交好商鞅,以谋求私利吗?商鞅将媚上之人视为乱化之民,全部迁至边界戍边。雄主圣君难免会喜欢听歌颂之词,对一个人有好感后,就会选择性执法,这就是媚上之人谋取私利的原理。媚上之人之人到处称赞官员好,别人就会认为他跟上级关系好,进而对他处处照顾。如果到处称赞别人,被别人严惩了,那么媚上之人就会到处说坏话,诋毁一个人的声誉。
商鞅的历史功劳摆在那里,谈中国历史无法避开秦朝,谈秦朝历史无法避开商鞅。既然无法否定商鞅的功劳,那么就诋毁商鞅的名誉,让他成为奸臣权臣的代表,让懵懂无知的百姓骂商鞅。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商鞅的历史功劳,但是他对商鞅进行了人身攻击,对商鞅的评价是“刻薄寡恩”!如果商鞅执法有选择性的执法,比如对有话语权的贵族网开一面,对没有话语权的百姓严格执法,那么后世就不会对商鞅有“刻薄寡恩”的评价,毕竟历史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谁会去记载百姓的声音呢?
商鞅将儒家、侠客、商贾视为社会的蛀虫,将军人、农民当成国家的支柱。儒家一直掌握着话语权,侠客则受百姓喜爱,军人与农民是没有话语权的。儒家千百年来不断地强化商鞅酷吏奸臣的形象,侠客又成为行侠丈义的代名词,那么后世百姓自然就会认为商鞅是恶人,都是恶人了,自然不可能成为英雄!百姓们忘们他们原本是奴隶,是商鞅将他们升为平民的;百姓们也忘了,儒士还在剥削他们,侠客还在为了名利滥杀无辜。名与实往往不可能高度一致!
人们喜欢技术精湛的工匠,认为他们巧夺天工,却看不起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木匠、铁匠、石匠。殊不知墨子三年造飞鸢,百姓根本用不上飞鸢;老子、孔子道德高深,万中无一的百姓能达到那样的高度。追求不切实际的名利,忽视现实的名利,这是人的本性!就好比阳光无言,却人人离不得;但是人们还是会指责阳光太热晒伤了他们的皮肤。
商鞅重塑秦国形象,改变历史进程,为何商鞅没得到英雄的礼遇?
商鞅为秦立下了不灭的功勋,他的主张虽利于国家却伤害了不少其他人尤其是士大夫利益,作为君王偷着乐-商鞅为他出了个好主意。但秦皇也知道大家因此仇视商鞅,为日后的巩固埋下了祸端。商鞅对国家对君主是忠心的,却不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为了拢络人心,君王只能拿大家的仇人商鞅开刀了,这一刀让天下有志之士和忠臣们寒心,同时为奸诈别有用心的人开了方便之门。另,秦统治者却不知道人世间冥冥之中的潜规则-有的人的命与他的江山是捆绑了的,他在江山在,他倒霉江山自然不安。不明白,当时怎么就没有拦着君主呢?至少没有看到相关记载。
商鞅重塑秦国形象,改变历史进程,为何商鞅没得到英雄的礼遇?
商鞅有一本书叫做巜商君书》,商鞅是一个有主义有理念的人。在秦国的历史上,可以说没有商鞅,就没有秦国,甚至于可以武断地说,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后来的秦帝国,就没有中国的大一统。商鞅在中国的历史上无疑是留下了浓重的丰功伟绩。我素来认为治理一个国家,法家的思想是闪烁着璀灿的光芒。
商鞅重塑秦国形象,改变历史进程,为何商鞅没得到英雄的礼遇?
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后,秦国快速强大,按理来说应该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事实上,支持他的秦孝公去世不久后,就被新君处死,百姓也不同情;后世的名声也不太好。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商鞅为人过于刚直、刻薄商鞅和后世的张居正一样,都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典范。
为了让新法顺利执行,商鞅刚正、严肃,不徇私情,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貌,不但得罪了秦国的贵族,也伤害了百姓的感情。
太子犯法,商鞅毫不客气地处罚了他的老师;公子虔犯法,商鞅直接割了他的鼻子(《史记》记在,割鼻子与太子犯法无关);百姓到国都反映新法害民,商鞅狠狠地处罚了他们;百姓到国都歌颂新法的益处,商鞅直接把他们发配到边疆。
上面的这些事,使秦人觉得商鞅刻薄、寡恩,以至于被秦惠文王处死时,不管是政府高层,还是民间百姓,都不怎么同情他。
商鞅变法过于苛刻秦法很苛刻,商鞅的目的就是要把百姓牢牢地困死在土地上,不许反对,不许歌颂,要像木头一样,政府说什么,百姓就做什么。
从行政效率上讲,这样做效果很好;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决策者听不到百姓的心声,政策脱离实际。比方说,客栈盘查法,直到商鞅自己倒霉后,才意识到这一条是多么的不近人情!
那还有更多商鞅接触不到的地方,违反了实际民情,百姓又敢怒不敢言,只得默默忍受,百姓又怎么会同情他呢?
商鞅对百姓很苛刻,对自己却很不错。《史记》记载:商鞅出行时,威风凛凛,仪仗队、保卫队全部到位后,才开始出行;商鞅的法令畅通无阻,百姓对之的畏惧甚于对国君命令的畏惧!
在秦人看来,这就是僭越,商鞅在压榨百姓,自己作威作福,还有什么理由同情他?
秦国强大起来后,就开始侵略他国秦国强大后,就开始侵略他国。
在收复河西之地时,商鞅亲自带军,用了很卑鄙的一招:假装邀请魏国大将公子卬喝酒叙交情,然后趁机扣押,打败魏军。这一行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实在是太卑鄙了,不仅魏国上下对之恨之入骨,天下文人墨客也纷纷侧目。
更坏的影响在于,商鞅变法前,秦国只是西部的一个鄙弱小国,在中原诸侯看来,与蛮夷之地也没什么区别;商鞅变法后,秦国快速强大,趁着魏国与赵、韩、齐争霸之际,发动了几次偷袭战,都取得了大胜,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东出崤函,频频侵略弱小国家。
人们向来有同情弱者的心态,再进一步追究,就把责任归到了商鞅头上。
综上所述,商鞅由余自身严苛、刚直、寡恩,再加上人们的误解,被后任秦君处死,不但秦人不同情他,后世也没落下好名声,悲哉!
商鞅重塑秦国形象,改变历史进程,为何商鞅没得到英雄的礼遇?
秦国的形象一直都在那 ,商君没到秦国时,秦国在诸侯国中就是“强秦”。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但同时触犯了秦国上层的利益,商鞅变法在某种程度上过于苛刻,这样就引发了下层阶级和上层社会的集体对抗,过之还会引起王权更迭,所以被车裂也算是一种安抚浮躁的秦国,至于英雄就别谈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