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当了楚王之后,是如何报答漂母的,又是如何惩罚让他钻裤裆的流氓的?
漂母饭信和胯下之辱,两个成语生动概括了落魄时期的韩信生存状态。韩信对这两件事情的处理办法,也显示出他独特的价值观和个人的志向抱负。
这两件事在史书中的描述都很简单,至于韩信发达后如何报答漂母,及惩罚羞辱他的流氓,基本出于民间传说,而非正史。
《史记》记载的漂母饭信故事及相关传说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从史书记载的情况看,韩信很可能是一名孤儿,贫穷,只能吃百家饭,到处蹭食。看起来韩信也不够乖巧,时间久了,人人都讨厌他。
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南昌亭长,就是一个叫南昌村的村长。韩信曾经在村长家里,一吃就是几个月。村长夫人非常讨厌这件事,又不好意思直接赶他走。就玩了个绝招,早上做完早饭,一家人背着韩信,躲在床上吃。
等韩信到来,一看空空的锅,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了,于是一声不吭地离开了村长家里。这个故事还引申出一个成语:昌亭之客,意为寄人篱下的生活。
估计韩信也觉察到了别人的态度,他尽量减少蹭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就到城下钓鱼充饥。河边经常有一群漂母浆洗衣物,漂母是一种职业,专门替有钱人家洗衣缝补,很辛苦,收入低微。
有一天,一位漂母见韩信饥饿难忍的样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他吃。一连数十天,漂母天天给他带饭,韩信很感动,说:我将来必定对你有重重回报!
漂母一听大怒: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哪是图你的回报?有人说,漂母是在激励韩信,其实我认为漂母恐怕更多的是怒其不争。正因为如此,漂母才是真正不图回报的救济,她完全是处于本心的悲悯而已。
韩信发达后,回到老家探视了漂母,一次性赠漂母黄金一千斤!这笔钱,放在当时,一个普通人家,至少可以够花几千年!
以上就是正史的记载,在民间传说中,韩信还召见了南昌亭长,只给了一百钱,说他是个好人,但做事有始无终。假如真是如此的话,韩信的心胸有点狭窄,跟后面对待小流氓的处理方式不一致,这个故事不大可信。
还有民间传说,韩信后来认漂母为母,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的美好愿望而已,至于真实情况如何,史书不见记载。
《史记》记载的胯下之辱故事及相关传说“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侮辱韩信的是个屠夫,小年轻一个。少年麻木,有眼不识泰山,挑衅韩信说:“你长个大个,成天配把宝剑,看着像个大丈夫,其实就是个胆小鬼!”其他人跟着起哄,说:“如果你有胆,就用你的剑刺我,如果没胆量,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一言不发,挨个打量了他们一番,竟然真的俯下身,从那人的胯下爬过!满大街的人都哄笑,就差拿臭鸡蛋砸他。
关于小屠夫为什么如此羞辱韩信,韩信又为什么那么顺从,史书没交代。民间传说林林总总,有说韩信偷了人家的肉,有说小屠夫想要韩信的剑,韩信不给。这些说法都是野史,真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民间传说,韩信发达后,找来那位屠夫,这家伙吓得浑身筛糠,以为韩信要报复他,没想到韩信不但没有报复他,还任命他做了个小官吏,从此跟他后面混。由此故事,后人夸赞韩信心胸宽阔。
这个记录也不大靠谱,韩信凭什么无缘无故地提拔,侮辱过自己的人?除非当初屠夫做得对,是韩信错了,否则韩信不是缺心眼吗?他在那么多人家蹭食,不去回报,偏偏拿块金砖砸仇人?
韩信的生存状态及当时的社会现象像韩信这种生存状态的人,在西汉其实很普遍,绝不是个案。比如,汉武帝时期有个叫主父偃的,也是个人人讨厌的大才,混得惨的时候,连父母兄弟都不愿意跟他相认。汉成帝时期有个叫陈汤的将军,年轻时候也是到处乞讨蹭食,被人看不起。
年轻时候穷困潦倒不算什么,为什么西汉集中出现?而且在发达之前,如此被人看不起,融入不了主流生活圈呢?
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韩信、主父偃和陈汤,按后来的分类,他们都是寒门仕子,靠读书求学,进入仕途的一个阶层。可惜的是,他们生不逢时,那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士族阶层还不是社会主流,他们缺少正常的出仕途径!
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学了一身本领,志向高远,不愿意从事耕种、经商之类的职业,连养活自己的都困难。又不愿意对社会世俗低眉顺眼,因而与世俗格格不入。为了生活这个基本条件,蹭食对他们来,就是最“体面”的生活方式,乞讨、借高利贷,甚至坑蒙拐骗的事都干过!
他们想要出仕,只能通过权贵们的举荐,在西汉叫“察举制”。可是,除非真的有慧眼识才的贵人出现,在此之前,他们只能活得像鼹鼠一样!
韩信还算幸运的,他碰上了慧眼识珠的萧何,包括主父偃和陈汤,都遇到了贵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不朽的光辉。像他们这样,被埋没的恐怕会更多!
韩信当了楚王之后,是如何报答漂母的,又是如何惩罚让他钻裤裆的流氓的?
谢谢邀请!漂母饭信和胯下之辱这两个故事,只是传说,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无非是说韩信年轻时候家里很穷,由于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受过人家欺侮。其实韩信也不是混得十分穷困潦倒的,能到亭长家吃饭,这就像今天的一个老百姓到村支部书记或村长家吃饭一样,说明韩信还是混得说得过去的。
传说韩信年轻时家中贫穷,有时家里没有饭吃,就到亭长家里吃饭,连续多少天,亭长的妻子有意见了,就早做饭吃,等到韩信来了,亭长家就吃过饭了,锅里空空的,这样几次后,韩信心中有数了,只有另想办法。他到河边钓鱼维持生计,由于没有什么技术,也钓不到什么鱼,一个浣衣的老太太,可怜韩信,每天给他两个馒头,一连十几天,韩信很感激,说将来若富贵了,一定报答,老太太说,我是同情你,是要你报答的吗?
韩信年轻的时候,虽然贫穷,可是志向远大,只是人家都不知道,只认为他是个穷汉子,腰间还斜挎着宝剑,不知道他有什么作为。一天韩信走在淮安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伙人,为首的是一个屠夫,拦住韩信说,看你长得牛高马大的,连饭都没得吃,还挎着剑,将军吗?真不和谐。韩信也没说什么,继续往前走,屠夫不让过,加倍挑逗,说,你要有本事,拿剑杀我,若不敢,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不然,你就不能走过去。韩信心想,别说杀你,就是杀你一伙人,也是小菜一碟。只是杀了人,吃官司自己也被杀,心中的大志就不能实现了。韩信于是就从屠夫的胯下爬过去。这时,围观的人呵呵大笑,笑韩信是胆小鬼。
韩信富贵后,来找漂母,酬以千金;又到亭长家,给予百钱。千金,千是虚数,金是钱。千金,说明酬谢的钱很多,足够这一生用的了。百钱,百也是虚数,说明也给不少钱,只是没有给漂母的多。这个事例说明韩信能知恩图报。当年欺负韩信的那个屠夫,听说韩信回来了,吓得要命,韩信也没有惩罚他,还让他做了个小官吏,嘱告他以后要正直做人,处世公道。这个事例说明韩信心胸开阔,不把小人的过错放在心上。
韩信当了楚王之后,是如何报答漂母的,又是如何惩罚让他钻裤裆的流氓的?
我是紫气东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一起交流探讨。
韩信当上楚王后,衣锦还乡,分别召见漂母、和曾经侮辱自己,让自己钻裤裆的流氓。那么他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
一、以千金厚赐漂母。
想当年韩信家贫如洗,一日三餐没有着落。于是跑到河边钓鱼,有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给饭菜给韩信吃,连续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感激道“他日我封侯拜相,必定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大娘生气的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漂母一席话,触动了韩信,韩信随之拜别漂母,赶去投军。韩信回家乡后,信守当初许下的承诺,以千金厚赐漂母,体现出韩信知恩图报的本性。二、对曾经侮辱自己的流氓,并没有瑕疵必报,反而提拔重用。
韩信经常佩剑走在街上,有一天有个流氓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佩戴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杀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犹豫了一下,低下身,趴在地上,从他胯下钻过去了。满大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怕事。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如果这件事放在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人身上,都会拔剑去杀了那个流氓,可韩信没有,并不代表韩信没有血性,只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后来韩信封楚王回乡后,召见那个流氓,流氓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可韩信并没有杀他,也没有让流氓从韩信胯下钻过去,而是封他为中尉,加以重用,并对手下将领说“这是位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立万,所以就忍了下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大丈夫生于天地,懂得知恩图报,能屈能伸,在身处逆境时忍辱负重,忍常人不能忍的屈辱,才能在将来奋发图强,才能比别人更胜一筹,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韩信当了楚王之后,是如何报答漂母的,又是如何惩罚让他钻裤裆的流氓的?
韩信早年很落魄,混得很差,一度沦落到靠漂母施舍米饭的地步,还曾受到流氓的欺负,受胯下之辱,那么后来他发达后,是如何对待漂母与曾欺辱他的流氓呢?
第一,漂母之恩
韩信出生在一个贫苦之家。艰苦的生活,令早年的韩信备尝辛酸。从小开始,为了生存,他沾染上一些坏毛病,有点无赖,脸皮厚。他有雄心抱负,却没有解决生计的本领,既不会耕田种地,也不会经营生意,什么也不会。
可是日子还是要过,怎么办呢?只能死皮赖脸了,赖在亲戚家,赖在朋友家,吃他们的,住他们的。不用说,很快他就遭到大家的唾弃了,几乎所有人都非常讨厌他,当他是丧门星。有时实在混不下去时,甚至沦落到向人乞讨的地步。
有一阵子,韩信生无着落,饥肠漉漉,只好拿了根鱼竿,到城下的小溪里钓鱼,钓了半天,没有钓上一只。此时,溪边有一些老妇人正在那漂洗衣服,有一位漂母见到韩信窘迫不堪的样子,于心不忍,便给了他一些米饭吃。韩信实在饿坏肚子了,他接过米饭,狼吞虎咽便吃起来。接下来一连数十日,韩信天天到城下钓鱼,每次这位善良的漂母都给他米饭。韩信心怀感激地说:“将来我一定要重重报答漂母。”漂母一听,非常生气地答道:“你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却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因为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想要你的什么报答!”
看来韩信的早年,混得真是够惨的,或者是老天爷要让他在苦难中磨炼呢?
第二,胯下之辱
当时,淮阴城中的人都看不起韩信。大家更气愤的是,韩信连饭都吃不饱,腰间居然还佩带一柄剑,装什么装嘛!
有一回,韩信正佩着剑在路上走,遇到一个杀猪的流氓,带着一群喽啰,拦住了韩信,当众侮辱道:“你这小子虽然长得人高马大的,还喜欢带着刀剑,其实你就是个胆小鬼罢了。”
韩信不打算理睬他,可是被这伙人围住了。这个流氓更得意了,放话道:“韩信你要是有种的话,就拿剑刺我;要是没种的话,就从我袴下爬过去吧。”韩信本是胸怀大志之人,哪受得了这话,下意识按住佩剑,杀人的念头都有了。但是,拔剑那刻,他犹豫了。杀人固然容易,但拿自己命去抵一个流氓的命,合算吗? 因为一个泼皮而死,不值得!
想到这里,韩信把心一横,好汉不吃眼前亏,竟然俯身从那个泼皮流氓的袴下钻过去了。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的时候,当时整个集市里的围观者都轰然大笑。
第三,当韩信荣归故里,如何报恩与报仇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一个靠漂母施舍度日的人,一个受胯下之辱的人,居然成为一方诸侯。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受封楚王,荣归故里。
此时韩信已是万人之上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属国内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威风凛凛。回想当年在家乡的那些窘迫遭遇,恍然有隔世的慨叹。如今家乡的故人们见到韩信,不敢抬头仰视,昔日的瘪三浪子,如今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了。
首先,韩信要兑现自己的报恩的承诺。当年他对给他一碗米饭的漂母说,将来一定会重重报答。于是他派人找来当年的漂母,重赏千金。漂母做梦也不会想到,当初自己只是出于同情心,随手给了点米饭,换来了千金,一下子成为富婆,这个投资回报可谓丰厚。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无论是同情心或感恩心,都是可贵的。
之后,韩信又找到当年凌辱自己、使之受袴下之辱的小流氓。小流氓当吓得浑身发抖,但是韩信既没杀他,也没有打击报复,而是出乎意料地给了他一个中尉的官职。这就奇了怪了,人家羞辱你,不报仇已是宽大为怀,为什么还给赐给官职呢?我想,这里有两点因素:
其一,韩信认为胯下之辱,既是耻辱,又是一种激励。要是没有这个流氓的侮辱,他或许在落魄中会渐渐消失掉雄心壮志。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事,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人为什么能干大事,要么有所图,要么是有所激有所逼。这句话可以作为韩信的一句注脚,没有胯下之辱之激、之逼,他还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坚持到底。
其二,韩信这样做,也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广胸怀。我们有一句话叫大人不计小人过,我能宽恕你,就表示有一种优越感。当然,我认为这也可以是一种另类的惩罚,表面上是给你一个官职,但是你就成了我的下级,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你就得对我恭恭敬敬,点头哈腰。这不也是一种惩罚吗?
韩信当了楚王之后,是如何报答漂母的,又是如何惩罚让他钻裤裆的流氓的?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边批:信之受祸以责报故。〕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这是<史记>原文,关于原文的解释也有好多种。那么韩信在功成名就之时是如何报答漂母的呢?漂母又是何许人呢?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漂母并不单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代一批人。淮阴也就是今天的淮安市淮阴区,属于鱼米之乡水系众多,当地的父母在闲暇时刻一般都会选择在水边洗衣服,这些洗衣服的人便是漂母。韩信作为没落贵族的代表,在当时很年轻,整天游手好闲,在家没有几个朋友的,因此,只能经常一个人孤孤单单在河边玩耍,这也促成了他和漂母们的相遇。漂母当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给他一点舍施。韩信也因此很是感激。
明确了漂母是一个职业后才能谈到后面的韩信是如何报答漂母们的。也就是说韩信并不是报答的其中一个人,而是像今日刘强东一样,返乡报答了所有的70岁以上的老人。那么韩信呢,也是如此的。对帮助过他的漂母们逗给予一定的报答的。
韩信知恩图报,值得学习。那么韩信对于当年给他胯下之辱的社会流氓又是怎么报答的呢?我们说韩信并没有睚眦必报,而是以德报怨,这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史记当中就有明确记载的,感谢当年胯下之辱让他奋起直追,没有胯下之辱可能没法激发他内心的斗志!
韩信当了楚王之后,是如何报答漂母的,又是如何惩罚让他钻裤裆的流氓的?
这两件事在《史记》的淮阴侯列传里面都有详细描写,任何人只要一度娘就都知道了,所以红尘君就不多说了,我只是来分析一下这两件事背后的原因。
军神韩信大部分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韩信乃是一代军神,历朝历代各种方式排列下来,不管怎么排,韩信基本都在前十。
毕竟所谓的名将都是靠对手来衬托的,你怒打一只猫就是普通人,怒打老虎就是武松,而韩信大败的对手是谁呢?——西楚霸王,项羽。
这位大哥也是非常威猛的主儿,八千子弟兵破釜沉舟,一战就击败了章邯的二十万大军,一举奠定了反秦的格局和态势,堪称史上最威猛霸气的战斗之一(千万注意,不是战役)!
但是项羽这么牛逼,最终还是被韩信十面埋伏,垓下一战让霸王都信心尽失,直接自刎而死,连突围的勇气都没了,韩信军神的名号当之无愧。
所以,红尘君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以后要吹自己多牛逼,最好就不要贬低自己的对手——比如抗日神剧那种,因为只有对手强大,才能说明你的胜利有价值,比如鬼子都那么二那么蠢的话,这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十五年抗战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千金保一饭之恩说完韩信,咱们来说漂母这件事。
韩信最早的时候家里很穷,而他的兴趣又只在学习兵法之上,根本就没精力也没兴趣来种地啊,经商啊等等。
其实韩信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长也是固定的,你想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的结果肯定是无一不会,但无一不精,相反,只有你在你擅长的领域内做出超强的突破,才有绝对的竞争力。
打个比方,那些奥运冠军们,他们由于从小就要训练,文化水平比起咱头条的大部分网友都是不如的,可咱万千条友中又有几个比人家出色的?许多都是大V的自媒体,还不是得追着人家明星的热量不停跑吗?
但是那个年代生产力不发达,更加没有互联网,韩信你再牛逼,没饭吃还是不行的,在被一个亭长的老婆羞辱了之后,韩信一怒而走,出来钓鱼,想要吃鱼解饿。
可惜这位军神钓鱼水平也不咋地,他的那套兵法在鱼身上根本无用武之地,最后饿的快要昏倒了,有一位漂母(洗衣服的阿姨)很同情他,就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吃,这才没让军神饿死。
红尘君再多说一句,若是没有这个漂母的话,也许最后就是项羽得天下了,可见有时候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就可能在地球的另一面引起一场台风,这绝对是有道理的。
之后韩信发达做了楚王之后,以千金(不是一千两金子而是黄铜,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万吧,而已。。。)报答了当初的那位漂母,让其余的漂母们后悔的眼泪都流干了。
以德报怨报胯下之辱这也是韩信年轻时候的事情。
由于这位军神大人一向是一手兵书,一手宝剑的,十分另类,这让许多同乡人都看的很不爽。
其实这个可以理解,越是小地方越不允许另类存在,比如你在北上广不结婚甚至搞百合都没人管,因为太正常了,但是若你在农村,二十五还没孩子估计就要被全村人轮流上课了。
这里面就有一个年轻人十分讨厌韩信——其实他并不知道,他骨子里是自卑,因为我没有,所以你也不能有。
所以他就挑衅韩信,让韩信和他决一死战,比试剑术,若是不敢的话就从自己裤裆下面爬过去。
但是韩信真的就爬了,他是不敢吗?当然不是,连项羽都不怕,他会怕一个乡下小子?
他是不屑,他的命很宝贵,大志未酬,哪里有精力和这种小子一教生死呢?赢了蹲大牢,输了更是废了,这种傻事韩信又怎么会干?
相信韩信在转身的那一瞬间,心中一定发下了千万誓言——我一定要功成名就,才能不负今天的如此耻辱。
这次胯下之辱更加成了韩信心里的一根刺,就像是勾践的卧薪尝胆一样,逼着他更加努力,最终成就大业。
但是功成名就回来之后,那人自己都瑟瑟发抖,跪地等死了,韩信却不仅没有杀他,甚至都没有说他一句,还把他提拔为自己的护卫队长,说他当年激励了自己。
什么叫度量?这就叫度量,宰相肚里能撑船,睚眦必报的,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比如说项羽。
红尘君说综上而述,红尘君最佩服的军事家就是韩信,不仅因为他的用兵如神,更佩服他的这种胸襟和气度,以及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只是可惜的是,韩信是个超一流的军事家,却是个三流的政治家,不懂得厚黑权谋之术,所以最终悲剧,实在让红尘君非常遗憾。
我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_^
在下红尘如镜,一个不正经的喜欢历史的攻城狮,朋友们若是喜欢我的文章,敬请点赞关注转发留言聊天,红尘君承诺每条必看必回,再次鞠躬感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