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时期的老将军赵充国,76岁出征,几乎没有像样的战斗,怎么就成了名将?
甘露三年,西汉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让人画了十一位辅佐他成就大业的功臣画像,并悬挂于未央宫麒麟阁,史称“麒麟阁十一功臣”。本文的主人公赵充国,位列第四位。
赵充国是典型的大器晚成,早年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在一次战斗中身负二十多处刀伤。汉武帝因此接见了他,并任命他为中郎。到汉昭帝时期,才混到中郎将和水衡都尉的中高级职位,那时他已经年过六旬。
后来,在拥立汉宣帝的过程中立功,被封营平侯、后将军、少府。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赵充国消失在史书中,让人误以为老将军年事已高,大概处于退养状态了吧。神爵元年春,西羌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光禄大夫骑都尉义渠安国的三千骑兵,在边境线上遭羌人袭击,损失惨重!
这一年,赵充国七十六岁了。汉宣帝都不好意思再请老人家,让御史大夫邴吉向赵充国请教,谁可以领兵出征,老将军拍拍胸脯:“没有比老臣我更适合的人了!”没想到,出征西羌,成了赵充国一生中最耀眼的时刻,让后人不由感慨:夕阳的炙热,有时候不比正午差!
先说说赵充国征西羌的军事行动。这一年春天,赵充国率领一万人马,乘夜迅速渡过黄河,并在岸边安营扎寨,修建了非常牢固的工事。然后他命令,全军人马一律不许出击,全然不顾羌人急得跳脚骂娘!他自己则爬爬山,看看地形,让厨师每天好吃好喝犒劳全军。这一耗,就耗到七月份!
赵充国突然出现在西羌先零部的驻地,老将军征西羌唯一的一次战斗打响。说是战斗其实有点寒惨,先零羌措手不及,不等接战,扔下辎重就往湟水跑。赵充国也不急,慢吞吞跟在后面追,养了几个月膘的士兵们都急了,这速度不跟旅游似的?
赵充国摇摇头:这是一群穷途末路的家伙,慢点追,他们会不顾一切逃跑,追急了,他们就会掉过头来拼命!就这样,大军连先零羌的脸都没看着,一边抓落单的俘虏,一边收拾战利品,战斗就结束了。一清点,先零羌被俘被杀五百人,掉河里淹死几百人,还缴获牛羊十余万头,战车四千多辆。
第二年五月,赵充国班师回国。
太没滋味了吧?西羌作乱,就这么点人马?一次算不上战斗的战斗,何以让赵充国成为汉宣帝一朝第一名将?别说含金量,连铜都没有!
当然不能这么简单,虽说没发生像样的战斗,赵充国以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实现了不战而胜!他有一句名言:“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说,百战百胜算不了啥,能制造出不可战胜的局,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这才是最高境界!
赵充国的成功,全体现在这句话里了。
卓越的洞察时局的能力,让他拥有非凡的战略决策能力其实,早在西羌叛乱前两年,赵充国就发出警告:先零羌和其他部落之间相互交换人质,并订立盟约,这件事恐怕不是好苗头,要当心羌人作乱!且很有可能他们要与匈奴勾结,必须做好准备。
果然,后来发现羌侯向匈奴借兵,企图攻打鄯善国和敦煌。赵充国再次发出警告:匈奴使者肯定已经到了西羌,他们的联盟已经达成,对汉军的行动应该就在秋后,必须立刻派使臣巡视边防,做好战争准备。
赵充国甚至为准备工作提了两点建议:使者派酒泉太守辛武贤出任;趁金城一带粮价便宜,赶紧储备两百万斛粮食。结果他的话没得到重视,粮食只采购了四十万斛,使臣人选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个义渠安国。
义渠安国到达先零羌,召集三十多个部落首领开会。谁也没料到,义渠安国开的是“鸿门会”,屠刀纷飞之下,三十几位首领全部被砍死!接着义渠安国迅速出动,绞杀了这些部落一千多人。
其实先零羌并不是所有部落都愿意参加叛乱,义渠安国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让一心归汉的羌人如惊弓之鸟,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对抗义渠安国,顿时整个西羌一片“反汉浪潮”,义渠安国惨败而归!
倘若赵充国的判断引起足够重视,或许西羌叛乱两年前就被扼杀,倘若能接受赵充国的建议,叛乱也许有挽救的机会。可惜这些都只能作为,验证赵充国卓越洞察力的证据,仅此而已!
从复杂的格局中,善于抓住关键点,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赵充国进入战区,关门“养膘”的三个月,没有闲着,他做了两件事。一件事就是分化西羌各部,二是阻止朝廷的仓促用兵。
赵充国认为,西羌各部反叛的主力是先零羌,而䍐羌和开羌等部,与先零并非一条心,应该实施分化政策。这个观点是赵充国对西羌各部统治的基本理念,当初他看到西羌各部互换人质,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西羌各部之所以被我们制服,就是因为各部之间相互攻击,不团结,只要他们团结一致,必然危害大汉!
所以,赵充国认为,解决西羌问题,一味武力征服,根本治不了根,相反会逼西羌人抱团,分化才是唯一出路。
当初,第一个告发先零可能背叛的,就是䍐羌首领靡当儿,他派弟弟雕库向金城都尉做了汇报。先零叛乱后,都尉发现,先零叛军里有雕库的人,于是扣留了雕库。赵充国却下令释放雕库,说雕库无罪,并让雕库给各部落带信,我们只针对先零部叛乱者,你们要跟他们划清界限,同时如果能斩杀叛军,根据斩杀对象,有不同的赏赐。
赵充国的这个决定,后来发挥了巨大价值。先零部败逃湟水后,赵充国的大军进驻䍐羌,他下令不得骚扰当地居民,一个举动让䍐羌相信了赵充国,首领靡忘亲自来投诚。靡忘后来成了大汉绞杀先零部的急先锋。
阻止朝廷武力清剿的工作则比较艰难,赵充国差点惹翻汉宣帝。原来,以酒泉太守辛武贤为代表,提出速战理论,主张从酒泉、张掖抽调兵马,准备三十天粮草,迅速剿灭䍐羌和开羌,并劫略他们的战马粮草。入冬后在开始二次行动,消灭先零。
汉宣帝让大臣们商议,结果大臣们赞同辛武贤的方案,认为先零势大,先剪除䍐、开二部更可行。于是汉宣帝任命许延寿为强虏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准备行动。同时下旨斥责赵充国不考虑经费,贻误战机,责令他迅速做好作战准备。
赵充国不为所动,他上疏抗辩,详细分析了西羌格局,他指出,义渠安国已经犯了一次错,如果我们再次犯错,结果只能让西羌人越来越团结,我们的对手越打越多,到那时候西羌地区的忧患就不是两三年能解决的了!
汉宣帝被说动了,同意了赵充国的意见,这才有了七月份的“半场战斗”,和䍐羌的不战而降。
着眼未来,建立影响百年的西域统治模式随着䍐、开等部落的投诚,先零越来越孤立。汉宣帝决定大举进兵,一举消灭先零,没想到赵充国又一次上疏叫停。这就很奇怪了,对叛乱的罪魁祸首用兵也有错了?
原来赵充国又有了新方案,他认为只要实施这个方案,就可以做到“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个方案就是屯田!把大军撤了,只留下一万士兵屯田,先零叛乱自然瓦解!
赵充国说,对西羌作战,靡费太大,太消耗国力,羌人好勇斗狠,武力很难征服,必须靠智谋,我计算过,西羌及汉地可开垦良田两千多顷,足以支撑万民士兵的开销。
汉宣帝的批复有点急眼:你这么搞,哪天才能平定叛乱?你临行前说一年就可以,你得给我好好说道说道!
这事放谁头上都会有点急,明明平叛,自打你进了西羌,一次也不提军事行动。说分化羌人各部落可以理解,现在放着势穷力孤的先零不打,却搞什么屯田,搞什么嘛搞!
赵充国不得不呈递第三份上疏,详细叙述了屯田的十二大好处,强调屯田就是那个“不可战胜”的局。汉宣帝接到赵充国洋洋洒洒的长篇宏论,仍然不放心,再次下诏询问:留下屯田兵,会不会让䍐、开等部落误解,以为我们会对他们不利,毕竟咱们伤害过她们,到时候他们再跟先零联盟,咱们的屯田兵恐怕都够他们塞牙!
赵充国第四次上疏指出,我们与羌人的边境线太长,兵力不够,有了屯田兵,就可以把边境兵力连成一体,先零人一定会自己就土崩瓦解。我可以很不负责任地用兵,即使士兵伤亡,物质受损,我也不会受到批评指责,但这是“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
就这样,赵充国以他的极大耐心,向汉宣帝及大臣们阐述他的西羌战略设计。最终,汉宣帝接受了赵充国的建议,同意屯田。但还是不完全相信屯田能让先零瓦解,就让许延寿和辛武贤,及赵充国的儿子赵卬,同时展开军事行动。
战争的结果让汉宣帝既吃惊,又开心。三支队伍一共俘虏和消灭先零八千余人,而赵充国不动一刀一枪,坐在家里就招纳降兵五千人!
这下汉宣帝放心了,下令完全按赵充国的方案执行。
第二年五月,赵充国上疏,先零五万叛军,除了投降的、被䍐、开等部杀掉的,现在满打满算就剩四千人,各部落头领也已经保证,入秋前就将先零部首领的头颅,送到长安。我请求回家养老!
赵充国驻留屯田兵的方案,后来成为东西两汉朝廷,对付西域诸国的标准配置,与后来成立的西域都护府一起,助中原文化的血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域,为汉民族边境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充国出兵西羌不到一年半时间,演绎了一场,历史上最精彩的“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战例。这场“不战而胜”的战争,所产生的的深远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军事层面!从这个角度讲,赵充国何止是军事家,他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汉宣帝朝第一名将,赵充国名至实归!
汉宣帝时期的老将军赵充国,76岁出征,几乎没有像样的战斗,怎么就成了名将?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战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战争开始之前,通过政策、外交、国力等方式让自己拥有必胜之势,以必胜之势打必胜之仗自然不会有如题主所说的“像样的战斗”。
就如美国打伊拉克能出现什么名将?
但是赵充国能位列汉宣帝时期麒麟阁十一功臣第四位,绝非浪得虚名,相反看起平定西羌战斗,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上等境界。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赵充国到了湟水之后也没着急开战,而是开始以威信招降同时针对羌族内部各个部落的矛盾,分化各部落,尤其是利用先零酋长,放出的绞杀羌族内部不同等级的有罪之人有赏,以及军队纪律严明,分化了西羌。
孙子兵法还说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赵充国在平定西羌的过程中就明确的看清楚,羌族内部矛盾重重,如果朝廷用重兵弹压,可能只会让叛乱部落内部更团结,到时候,不仅大汉会消耗更多的国力,西羌也可能变成大汉一颗长期的毒瘤。
所以他挡住了朝廷的出兵要求,跟先零打了一小仗,之后几乎没什么战斗。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
先零逐渐势单力孤,汉宣帝再次准备大举用兵,然而赵充国再次上疏阻止,提出以屯田的方式“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一味如此,于是汉宣帝两步同时进行,一方面让许延寿等人率军与先零叛军作战,一方面也让赵充国屯田。
结果战争取得小胜,赵充国方面也招降五千多人,于是汉宣帝让赵充国继续屯田。
第二年,先零数万叛军,除去投降的、被西羌杀掉的等,就剩下四千余人,于是赵充国上疏还朝。
秋季,羌若零等部落斩先零犹非、杨玉之首,不少部落首领率众来降。
西羌平定,而且还开给后人开了屯田驻守的先河。
纵观整个过程,赵充国甚至连大仗都没有打过,但是以大汉实力为后盾,通过权谋等方式就将羌族分化,迅速平定。
这正是孙子兵法中所追求的境界: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当然还有一个词可以来形容赵充国——战略家。
汉宣帝时期的老将军赵充国,76岁出征,几乎没有像样的战斗,怎么就成了名将?
他是抵御匈奴、氐、羌族的重要将领。早年随李广利出击匈奴,率百名勇士突围成功。平定氐族叛乱,出击匈奴,俘西祁王。击败羌族,兴屯田。
汉宣帝时期的老将军赵充国,76岁出征,几乎没有像样的战斗,怎么就成了名将?
赵充国是汉宣帝中兴第一名将,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第四位。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在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百壮士突围,被拜为中郎。后来曾率军击败武都氐族叛乱,并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汉昭帝死后,与霍光等拥立汉宣帝,封营平侯。汉宣帝时期,计定羌人叛乱,开展屯田。
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采用立威、怀柔、安抚、分化的策略,平定羌乱。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在平叛战事中,他坚决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化瓦解、集中打击顽固者的方针,能和平解决的,决不诉诸武力,这完全符合孙子兵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虽然战役规模不大,杀伤不多,但赵充国的留兵屯田之策确为深谋远虑之议,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杜甫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大概说的就是赵充国这样的名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