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赵括过往没有独立率军出战的经历,缺少拿得出手的战绩是真,但说他完全是纸上谈兵,也未免过于黑化。其实赵括是有出征经历的,在军中也有过不错的建议,要不然名将乐毅会推荐他为统帅。

之所以落下个纸上谈兵的骂名,主要是长平之战本就是难度极大的战役,作为主帅,他承担了所有责任而已。

其实,从长平之战的经历来看,赵括有一定责任,但绝不是主要责任,他的基本战略思路没有问题。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赵孝成王对军事战略部署的破坏,以及赵国整体国力的劣势。

赵括代廉颇出征,有其必然性

后世一直以为赵括就是个战场白丁,所有的战争知识都来自于书本,其实这个说法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现实。

赵括至少参加过两次战争,一次是虽父亲赵奢的瘀与之战,一次是随同乐毅的攻齐战争。那两次战争,赵括虽不是主将,也应该有比较出色的表现,否则名将乐毅不会推荐赵括为主帅。

长平大战之前,赵王选帅,他手上并非没有人选,之所以选中赵括,肯定并不是因为赵括书读得好,仅因为兵书研究得好,军中没人服气,一个不被人服气的将军,怎么可能有名气?事实上,赵孝成王也不是自己一意孤行,而是征求了将军们的意见,乐毅就力挺赵括。

所以,说赵括就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这么重要的战争,没人会草率到这种程度。

赵括主动进攻战略的选择是对是错?

赵括不同于廉颇的地方在于,廉颇选择严防死守,绝不出战,企图拖死秦国。赵括采取的是主动进攻的战略,企图直接在运动战中歼灭敌军。

廉颇之所以选择保守的防御战,一是他自己的谨慎风格,二是他认为赵军确实打不过秦军,三是秦军远征,打不了持久战。

看起来廉颇的战略选择没有错,可是事实上,廉颇的这个选择至少有两个问题。其实,廉颇的防守战并不算很牢靠,三道防线丢了两道,战死或被俘六员大将。廉颇的防守只能用苦苦支撑来形容,最后的防线能不能受得住,还真不好下结论。

第二个问题是,秦军打不起持久战,赵军同样也打不起持久战。赵孝成王之所以对廉颇不满,让赵括主动出击,其实就是因为赵国从上党之战开始,三年的持续战争,赵国也快被拖垮了!

一般认为,赵括的失败根子就在放弃防守。其实不然,赵括的进攻还是取得了预期成果。长平之战,秦国只能算作惨胜,他们也损失了二十多万兵力,这二十几万损失,大多死于赵括的进攻。有军事专家分析,赵括的主动进攻,初期实际上已经形成对秦军的合围,并切断了秦军的水源。

按照这个事态,秦军很快就要溃败。如果不是后来的意外情况发生,赵括将完胜白起!

赵括失败的关键因素

这个意外情况就是,秦国切断了赵国的粮道。原来,秦昭襄王得知秦军的被动情况后,立刻做了一次全国性的战争总动员,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入伍,又组织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增援前线。

另外,白起这个名将真不是白给的,他留了一个后手,三万机动部队。白起利用这三万人马,以及增员的十万人,出其不意地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正是这个出乎赵括意料之外的因素,彻底打乱的他的军事部署,原来对秦军形成的优势不复存在,相反还受到增援部队的夹击。最后导致战争的走势彻底易位,赵军断粮四十五天,只能杀马充军粮,甚至人相食,在这种情况,赵军终于走向崩溃。

这里面有白起比赵括老道的地方,人家有后手,赵括没有料到。更主要的是,秦国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竟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组建增援部队,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相比较赵国就不行了,根本没有后续增援,赵括的粮道被切断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几十万人马落入虎口,毫无解救的办法。

综上所说,长平之战,首先是形势决定了必须以进攻代替防守,这个大前提不是赵括能决定的,国力支撑不起。其次赵括的进攻方案并没有大问题,也取得了预期的战果。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秦国的强大综合国力,保证了秦军在被动局面下能得到增援,而赵国不具备这个条件。

所以,本质上来说,赵括的长平之战失利,跟他个人的指挥失误(没有防备粮道被劫)关系不大,而是赵国输在了综合国力不如秦国!所以,用纸上谈兵讽刺赵括是不公平的。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谢邀。

赵括指挥赵军与秦将白起在长平决战,全军覆没,使赵国直接走向了灭国的边缘,而唯一能阻止秦国统一六国的,也就是赵国,所以后人们把对秦始皇不满的怨气全部发到了赵括身上,说他是纸上谈兵,误了赵国。

而实际情况呢?是秦国名将白起率六十万秦军,要下定决心拔掉赵国这颗钉在秦国门前的大钉子。

赵国倾全国之力抽调五十万兵力由老将廉颇率领,与秦军对峙于长平。

廉颇从一开始就采取守势,因为就单兵而论,赵国士兵打不过虎狼之师的秦兵,更何况秦军比赵军多出十万,是绝对优势的兵力,所以廉颇只能深沟高垒采取守势。

谁知这一守就是三年,每日军需粮草消耗巨大,就连富裕强大的秦国都出现了“男当战、女当运、关中粮仓为之一空。”的情况,更别说是国力弱于秦国的赵国。

也就是赵国受不了这样旷日持久的消耗,赵王才决定换帅,也就是说,不管赵军统帅换成谁,都得指挥赵军进攻!

只可怜赵括担任了这个角色,而赵括的能力呢?打的六十万秦军伤亡惨重,打的秦将白起感叹:“此子(赵括)不死,必为秦国大患。”。

你说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的废物?

当然了,中国历来就是成王败寇,你赵括再有本事,但你打败了,打的全军覆没,那你就是纸上谈兵的废物!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现代社会,人们对历史的解读更深入透彻,角度也更多了,不唯成败。赵括在古代是已经盖棺定论的人,现代社会有人为他翻案。

对赵括的记载太少,除了长平之战就是他父母的几句评语。

秦国赢了长平之战后,基本扫平了统一的障碍。由此可知长平之战有赵括难以承受之重,因为赵括之前没有打过大仗,而打仗,尤其是打大仗决定因素很多,除了主将指挥能力,还有后勤保障,军心士气,君王支持信任程度。可以说换了谁任赵将,这仗都难打,因为秦国想通过赢下此仗消灭六国最后的抵抗力量,几乎倾全国之力啃这块硬骨头。而秦赵之间无论是军队还是综合国力,甚至动员战争能力,秦国都倍于甚至数倍于赵国。

基于以上认识,赵括主动出击寄希望于击败秦国是赵国惨败的重要原因。抛开秦国设伏围歼赵军的因素,只要赵军和秦军硬拼就注定了灭亡的命运。而这一点,作为主将的赵括却从一开始就没有正确的认识。说明他是失败的。

当然长平之战的失败不只一个因素,赵王对时局的判断也是一个死结,秦王把长平之战看成定鼎之战,赵王却为了减少成本,派了赵括,赵王尽快结束战争的预期寄托在将领身上。

回到赵括之父赵奢对他的评价,赵奢曾在阏与之战击败秦军。他深知秦军的厉害,战胜秦军没有必然性,但赵括把军事说的这么简单轻巧,显然不是为将之道。

很多人认为赵括在长平之战给了秦军惨重的打击,从而认为赵括很厉害。这其实站不住脚。一个攻一个守;一个主动出击,一个被动防御;一个突围,一个反突围,秦军肯定伤亡较大。但很明显用廉颇固守,秦军伤亡只会更大,秦军找不到决战的时机,陷入不断消耗之中,对赵国就是胜利。固守才能为赵国赢得时间,赵国搞后勤保障也好,联合他国抗秦也罢才有时间。

赵括也许有才能,但不足指挥意义如此重大的战役,说他"纸上谈兵"没有冤枉他。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将赵奢之子。

小编看来赵括是有才能的,并非只会纸上谈兵,但能力有限,和同时期名将相比能力差太远。

赵括的父亲赵奢在“阏与之战”大放异彩,杀的秦军闻风丧胆,被封为“马服君”,与名将廉颇、蔺相如并列。赵括从小受父亲熏陶熟读兵书,经常和赵奢讨论战法,赵奢竟难不倒他,赵括愈发的得意。然而赵奢却对妻子说: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

赵奢对其子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道出了赵括的弱点,后来竟一语成谶,四十万赵军命丧赵括之手。

赵括在长平之战的处境,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夷陵之战中的陆逊,都是年少成名,被拜为三军主帅。结局却是一个誉满天下,一个沦为笑柄。

相比赵括陆逊有更多的发挥的余地,面对急于求成的刘备,陆逊是更主动的一方。而赵括接手廉颇出现在长平的时候,赵国已经耗不起了,赵孝成王让赵括主动出击,速战速决,且秦国换上了“战神”白起,别说是初出茅庐的赵括,就是久经沙场的六国名将也无人能胜白起所率领的秦军。或许赵括出场在一个“小平台”,他也会一步一步成长为名将。可惜没有如果,赵括的才能未经真实演练,就推到了秦赵决战的最高舞台,这对赵括是不公平的,他并非是熊包,但还是个青涩的角色,掌控不了这么大的舞台。

赵括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善辩、记忆力强,虽熟读兵书,却不懂得变通运用,兵法有很多是需要主帅自己结合战场形势判断灵活运用,比如穷寇莫追和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这本身就是两种结果,完全按照兵书所打,只能是自取灭亡。

所以说,赵括有才能,但跟名将比,年轻气盛,缺乏历练,最终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谢@上弦月M 好友相邀!

先讲一下长平之战的起因:

范睢自魏入秦后,得到秦昭襄王重用,昭襄王釆纳了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再转向韩,攻打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切断。韩国君惧怕秦国,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冯亭不愿降秦,谋划利用赵国的力量抗秦,遂把上党郡献给赵国,派使者通报赵王。赵孝成王君臣商议接纳上党郡,赵豹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是韩国嫁祸赵国,引火烧身。但赵王认为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军事力量较强,战争也是胜多败少,还有大将廉颇可以迎敌,所以执意接纳上党郡。秦对于赵接纳上党郡自然恼火,昭襄王派王龁为将率军先占领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以威慑韩国,又攻打占领了上党郡,韩国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

长平之战由此拉开了帷幕!

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赵王命廉颇迎战,廉颇对秦军展开进攻,但秦胜多,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并占领两个重要据点。赵军数战不利,廉颇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命士兵固守营垒,疲惫秦军,无论秦军如何挑战,坚壁不出。廉颇是想先挫秦军锐势,以逸待劳,等待时机再出击!

但是,赵国由于连年征战,国中粮草囤积不多,加之还要抵御匈奴,已经捉襟见肘,这一场战争,赵国根本没有作打持久战的准备!

而秦国召集百万青壮年,疏通渠道,让秦军可以从水路运粮,运粮速度比赵国还要快。且赵军善于野战,此时却只能防守。秦军趁机包抄赵国后方,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

赵国也寻求不到外援,楚国、韩国、魏囯惧怕秦国不愿出兵,齐国恨赵国攻打过齐国不愿出兵,燕国与秦国交好不会出兵,赵军陷入了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险境!

那就求和吧,当时赵国两派意见,一派主张直接向秦国求和,另一派主张向各国求助,争取六国合纵抗秦。愚蠢的赵王采纳了直接向秦国求和的意见,其它各国以为秦赵巳和,没打算出兵援助,赵国其实就是孤立无援了!

而秦国表面答应议和麻痹赵国,私下却让人去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怯战,秦军不怕廉颇,只怕懂兵法的赵括,如果赵国用赵括为将,秦国可能就撤军了!

赵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壁不出大为光火,此刻听了这些谣言,坚定了他换将的决心启用赵括,赵王不顾蔺相如与赵括母亲的极力劝阻,用赵括替掉了廉颇,而秦国也秘密的用更会打仗的白起为主将,王龁为副将,准备一击把赵军置之死地。

赵括替掉廉颇后,军队作了一些调整,换了一批将领,并按照赵王的意思主动进攻。此时,赵括还不知秦国主将已是白起。白起利用赵括急于取胜的心理,佯败退走,诱赵军紧追不舍脱离主阵营,而秦军则派精锐之师突袭赵军后路,再派一支精锐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从中截断,同时切断粮道。

赵军屡战屡败,只有转攻为守,就地筑营坚守,等待援军。最后赵军被困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士兵互相残杀而食。赵括最后亲率精锐突围,被秦军射死。赵军投降,白起以赵军反复无常为由,坑杀降军四十五万。

赵括自由熟读兵书,善谈军事,曾帮助父亲赵奢在一个月攻下齐国麦丘,并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长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歼灭战,赵国以惨败告终。赵国惨败有赵王决策的原因,有国力、国情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国已具备势不可挡,欲吞六国之势,也正因为秦有其势上天才会赐白起这样的军事奇才于秦。赵国就算不用赵括换掉廉颇,赵国此战也还是会以失败告终,但这个锅却注定要让赵括背,给后人留下一个纸上谈兵的笑柄!

(图片来自网络)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感谢悟空邀请。

赵括留下了一个与自己的名字永远连在一起的著名成语:纸上谈兵。

但是,如果公正客观地评价赵括,可能不是简单的一句“纸上谈兵”就完了。

应该说,赵括有名将之资,但历史却没有给他逐步锻炼成长的机会。

我们从事后评价的角度,赵王以赵括替换廉颇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当时的时局来判断,赵王的决策实属无奈之举,也不无以赵括求奇迹的幻想。一是当时的赵国国力(特别是缺粮)已经无力支撑长时间的防御战、持久战,只能谋求主动作战,争取胜利;二是向秦国求和而不得,向其他国家求助而不得;三是赵括“纸上谈兵”之策符合赵王的求战思路,赵括属于唯一既可得赵王信任又敢于求战的人。

长平之战中,赵括既有振作求战的一面,也有急躁失误的一面。但是,赵国于长平之战的失败,简单地归罪于赵括是不公平、不客观的。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这样的战役,真正拚的是国力,是后勤。在这一方面,赵国处于明显的劣势,不是一个领军统帅所能改变的。如果还是廉颇或者其他人领军,赵国是不是就能赢得这场攸关国运的战役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山东六国已经无法以一两个国家的力量抵御秦国。秦国的几次战役失败,都是由于山东多国联军的合纵。长平之战时,求和不可得,合纵不能行,失败就是必然结果。

从结果上看,长平之战的损失对比其实基本反映了双方国力、军力的强弱程度。只不过,白起这个战国时期的战神、杀神,下了狠手,坑杀战俘,才最终造成赵国元气大伤。

与“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成语“知人善任”。正是赵王不能象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知人善任”,才造成了赵括“纸上谈兵”的结局。

在赵括还没有培养锻炼出来的时候,确实不宜以赵括统帅长平之战这样的大型战役。赵王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仍以廉颇主持明面正面防御,而以赵括另领一军精兵为奇兵,或能收到意外战果。

没有经过实战锻炼,最适合赵括们(赵括、三国时的马谡甚至明末时的袁崇焕等)的职务可能是军师、兵部尚书、参谋长等。

作者:花开时节当读史,特色智库研究者。坚持原创,独立思考;反思历史,启示未来。喜欢的,请点赞、关注、转发;有感想、有异议的,请写下你的评论,参与讨论和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