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之后为何自杀了?
毛遂自杀?看到这个标题着实吓了一跳。可以肯定,史书中根本没有题干所说的“桥段”,一定又是文学作品惹的祸。毛遂在历史上不是大人物,没有单独的传记,《毛遂自荐》的故事见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完成联楚抗秦的合纵任务后,毛遂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创造了两个成语的毛遂毛遂虽然不是大人物,但他的故事竟然创造了两个成语: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军再次兵围邯郸,准备一口气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赵国危在旦夕。为了抵抗强秦,赵孝成王接受了虞卿的建议,联合魏、齐、楚等国合纵抗秦。承担联楚的重任,就落在平原君赵胜的头上。
赵胜计划带二十位门客同行,可是挑来挑去,就挑了十九位。就在赵胜很失望的时候,毛遂自告奋勇,愿意前往。赵胜都不认识毛遂,以为他是新来的门客。战国四公子,门下食客数千,不认识是正常的。
当毛遂自报家门,说已经入府三年时,赵胜充满了失望,一个吃了自己三年饭的人,自己都不认识,一般来说,此人就是平庸之辈!合纵大事,这样的人去了也是公费旅游。
可是毛遂不服气,他说,脱颖而出需要把锥子放进布囊,您以前也没给我这个机会啊,现在请你把我放进囊中,你就会看到我如何脱颖而出。
平原君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既然你那么有勇气,那么自信,那就试试看吧。不想,毛遂真不是一般战士,在楚国大殿上,挺身按剑,吓得楚考烈王气短三分,赶紧签字画押。一场外交,竟然靠毛遂看似唐突粗鲁的行为,干净利落地解决了。
由此诞生了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两个成语。
毛遂的身份探秘毛遂何以敢跟楚考烈王“动粗”,其实这跟毛遂的身份有关。毛遂是平原君赵胜三千食客中的一员,食客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食主形成人身依附关系,服务于食主,同时靠食主提供出人头地的机会。春秋战国的门客群体,可谓群星璀璨,比如义士豫让,助秦变法的商鞅,秦末丞相李斯等等,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历史巨人,毛遂只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看似过着“乞讨”生活的门客群体,能出现如此众多的大人物?这就跟西周的宗法制有关。这些门客统称为“士”,“士”就是西周宗法制的产物。
按照宗法制规定,贵族阶层的政治遗产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子孙只能逐级降格。王的儿子当诸侯,诸侯的儿子当卿,卿的儿子当士大夫,士大夫的儿子就惨了,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老爸的政治遗产,剩余的儿子们一无所有,成了平民。
这些贵族后代的平民就是“士”,或者称没落贵族。他们要想出人头地,只能依附权贵。为了生存的需要,“士族阶层”练就了一身本领,这就是他们寄生的法宝。
毛遂的祖上是周武王的儿子毛公,按照宗法制,到了毛遂这里,他就成了平民。跟其他的“士”一样,他需要寄生于食主。“士”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文士,如商鞅、李斯,一类是武士,如豫让、毛遂等。武士还有另外一个群体:游侠,如荆轲。据考证说,毛遂的剑术非常高超,能做到十步以内一剑封喉!
难怪楚考烈王一看到按剑而入的毛遂,立刻气短。虽然毛遂拔剑相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这个群体的威力,楚王不可能不知道。哪怕为了楚国,楚赵合纵也是必然,楚王无非是讨价还价而已,毛遂的作用就是防止节外生枝,打掉楚王要挟的幻想。
在人家的地盘上,勇于顶着不测的威胁,挺身而出,毛遂没有辱没武士的高贵血统!
伟大的毛氏家族毛遂后人有一个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还有中华文化史上两位巨人毛亨、毛苌叔侄。
毛遂的五世祖毛公,在随武王伐纣后,被封在巨鹿,建立毛国。后来毛国被晋国所灭,毛氏有一个分支逃往楚国。如今的江苏毛氏和湖南毛氏,都是这一支的后人,包括毛泽东。
说说大家不太熟悉的毛亨和毛苌。
中华文化最伟大的著作《诗经》,就是由毛亨和毛苌叔侄俩传承下来的。《诗经》最早由孔子修订成书,由孔子的弟子们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毛亨。
很不幸,毛亨碰上了焚书坑儒,《诗经》在毛亨逃往的过程中散失了一部分。直到西汉建立后,书禁重开,毛亨和侄子毛苌重新整理《诗经》,并授徒传承。所以,我们我们把《诗经》的这一支学派,称作《毛诗》学派。
当然,除了《毛诗》外,还有《韩诗》、《鲁诗》等,都是焚书坑儒的产物。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就是指《毛诗》。
作为毛氏家族的始祖,毛遂如果看到毛氏后人,如此群星璀璨,当在泉下含笑!
毛遂自荐之后为何自杀了?
公元前256年,燕国发兵攻打赵国,赵国战火重燃。平原君向赵王推荐毛遂领兵作战。
毛遂深知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当他得知此事后,立即面见平原君,坦陈自己只能胜任雄辩,却不习弓马,从未上过战场,领兵作战实在是力所不能及,请求平原君另择良将。
可是,赵王知道后,断然拒绝了毛遂的恳求,硬是把不善于用兵的毛遂推上了战争的风口浪尖。 万般无奈的毛遂勉为其难,只得披上战袍,上了战场。 结果一交锋便败下阵来,率领的万千赵兵身首异处,赵国大败而归。
身为主帅的毛遂难辞其咎,也无颜面对国人,只得选择自刎身亡,以死来谢罪。 明珠还需慧眼,千里马仍待伯乐。这位在外交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就此匆匆谢幕,令人扼腕叹息。
毛遂自荐之后为何自杀了?
毛遂自荐几乎人人都知道的事,其实紧虽其后的就是毛遂自惭,大家只知道毛遂仗三尺剑口吐莲花,把楚王先夸后贬激起楚王雪耻之心从而达成了战楚合从抗秦的协议!回到赵国后,平原君大发感慨自称再也不敢说识人了!而毛遂也一时风光无限!毛遂这一自荐还创造了几个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碌碌无为,因人成事!前两个是毛遂自喻,后两个是毛遂遂说同去楚国的十九名同伴的!这是公元前257年的事,祸之福所倚,福之祸所藏,紧跟着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燕国趁赵国大战刚过元气未复,派大将栗腹带大军攻打赵国,派谁去能不能退燕国大军呢?赵王马上想起了有勇有谋的毛遂,连强大的楚王都能拿下,对抗燕将栗腹应该不是问题,赵王就是这样想的!其实这个想法也不能说没道理,回想一下当时出使去楚国的包括平原君赵胜在内也只有21人,而楚国可是比赵国还要强大的国家,如果说楚王要杀死这个赵国使团那一点力气也不费的,不要说千军万马,几百个士兵就能搞定!但是结果楚王还是被毛遂拿下了,所以赵王认为自己的决定没有问题!于是对平原君赵胜传达了决定!平原君回家一说,毛遂大惊!马上跑去找赵王推辞并说明理由:感谢大王看得起我毛遂,可是我没有领军作战的能力,如果是派我出使他国,无论哪个国家我都敢去,让我出谋划策写点文章我可以,让我领军抗敌只能是误国害民啊,赵王不悦:先生楚王尚且不怕,何以惧燕军?毛遂再拜:非毛遂惧敌惜命贪生怕死,如大王执意我上阵,毛遂请为前阵之兵,而不愿为将!如此毛遂虽战死,亦不为害赵国,大王亦有知人之明,毛遂亦可不为国之罪人!结果呢?无论毛遂如何拜谢推辞,赵王终是不肯收回任命,迫于无奈毛遂最后勉为其难领军出兵,结局可想可知,一介书生领军哪里是久经沙场的栗腹对手。赵军一败涂地!这个结果虽然在毛遂意料之中,但是损兵折将死了那么多赵国人,毛遂哪里还有颜面在赵国生存?除了以死谢罪还能挽回点自己昔日的名声,已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最后毛遂避开众人跑到山中,拔剑自杀!可怜毛遂,成也名败也名!
毛遂自荐之后为何自杀了?
历史上关于毛遂的死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但是根据后世人的推测,最让人信服的死法有两种:一种是自然老死之说;另一种就是兵败之后自刎而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