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西汉才子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六世是指秦始皇之前的秦国六位先王,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

正是这六位先王的累世贡献,让秦始皇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了统一六国的伟业,所以才有贾谊所说“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位先王,除了秦武王和昭襄王是兄弟传承,剩下都是父子相传。我们分别说说,这六位先王对秦国统一所做出的贡献。

变法图强,奠定大秦强盛基础的秦孝公

秦孝公在位二十三年。

要论功劳大小,我认为秦孝公功推首位。正是秦孝公的变法图强,为大秦帝国建立了一套强盛的长效机制,才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根子。

商鞅变法让秦国站在历史潮流的最前沿,秦国对六国的胜利不是无源之水,这个源头就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结构层面的革新,让大秦帝国焕发了勃勃生机。

后人对商鞅的推崇远超秦孝公,其实如果不是秦孝公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坚强的后盾作用,商鞅这样的才俊,根本无用武之地。所以,秦孝公才是秦国变法图强的沃土!

继往开来,连横六国,开疆拓土的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在位二十六年。

古代君王的家天下,最大的弊病就是政策的不连贯,往往新王登基,人亡政息。秦惠文王上台后,毫不犹豫地处死商鞅,但同时又坚定不移地坚持变法路线,使变法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张仪为相,施展高超的连横术,把六国玩弄于股掌之间。西平巴蜀,北定义渠,东出函谷,南下商於,把强大的魏、楚两国折磨得元气大伤。

秦惠文王的积极进取,改变了秦国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从此以强者的姿态,走出国门,纵横天下。

拔宜阳,定三川,积极东进的秦武王

秦武王在位三年。

因为离奇的死亡,历史上对秦武王黑得比较厉害,常常将他形容成粗俗无能的莽汉。其实,秦武王在他短暂的三年君王生涯中,所做出的贡献足够闪耀。

三年间,秦武王平定巴蜀之乱,挥兵东进,攻伐宜阳,窥视周室。尤其是攻占宜阳,对秦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宜阳位处秦国东进路线中,毗邻韩、魏和东周王室之间,对于将来攻伐中原具有战略意义。

秦武王拿下宜阳,为后来秦国在此设置三川郡奠定了基础,也为攻伐中原锲下了一枚钉子。

灭东周,残六国,奠定一统格局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四年。

秦昭襄王无疑是继秦孝公之后,对秦国统一六国贡献最大的君王。秦国历史最精彩纷呈的篇章,就是由他在位书写。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采取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结好齐国、楚国,兵出三晋,把韩魏赵三国几乎打残。韩国从此成了秦国坚定地“拎包客”,赵国长平一战,仅剩倒气的份,魏国也只求夹缝中生存的资格。

可以说,昭襄王后,六国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遏制!

赦罪人,修功臣的短命君主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在位两个月,传说三天是误传。

昭襄王活了七十五岁,压缩了儿子们的空间,长子没等到继位就去世了,次子就是孝文王。孝文王在位时间太短,没来得及做什么大贡献,鸡蛋里面挑鲍鱼,他的贡献就是保证了王权平稳过渡,“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襃厚亲戚,弛苑囿。”

师出函谷,打残三晋的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在位三年。

庄襄王就是秦始皇的生父,被吕不韦运作上位的那一位。他最大贡献就是在昭襄王基础上,继续打击三晋,包括逼韩国割地,设置三川郡。攻伐赵国,获取赵国西部三十七座城池。又打下魏国高都、汲和上党郡,将秦国国土直接扩充到三晋腹地。

三年时间获得如此多的战绩,前人的积累发挥出巨大价值,也跟庄襄王锐意进取的精神密不可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仅仅用了九年时间,之所以进展得那么顺利,其实并非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六世君主锐意进取,功绩叠加的结果!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很高兴为题主解答这个问题!下面简单介绍下,哪六位,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功绩!

第一位,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位.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位,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赵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第四位,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终年有75岁。

第五位,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 ),嬴姓,赵氏,名柱 (一作式 ),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拆除王家园囿。秦孝文王于前250年11月12日行改元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第六位,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 (一作子楚) ,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指的秦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六位君主,分别是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政。

一、秦襄公

秦襄公是秦国历史上作为诸侯国存在的开创者,公元前778年~前766年在位,秦襄公是秦庄公的次子,他的父亲与犬戎作战时被杀,秦襄公的大哥为了专心与犬戎作战,将国君之位让给秦襄公。



秦国在秦襄公之前并不是一个诸侯国,而是一个部落,而之所以成为诸侯国,全是秦襄公的功劳,要是没有秦襄公,秦国也不能被称为秦国。

公元前771年,当时的废太子宜臼联合自已的岳父申侯,并勾结犬戎攻打自已的父亲周幽王,最终周幽王被犬戎所杀,之后宜臼即位为周平王,请神容易送神难,犬戎自从进入周朝的都城后,就不愿意离开,经常来骚扰和威胁周平王,周平王为了避开威胁,决定迁都洛邑(今洛阳)。



而正是秦襄公率领秦军为周平王护驾有功,秦襄公受到了周平王的封赏,正式被册封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给秦襄公,由于当时这块土地还是犬戎所控制的,所以秦襄公需要靠武力夺取这块土地,不过秦襄公已经拿到了周天子的土地证和诸侯证,使秦国正式成为一个诸侯国,也就是有了开始争夺天下的权力。

周平王的迁都也成为西、东周的分界线,自此开始了东周。没有秦襄公,秦至今也不能称为一个国家,秦襄公是秦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二、秦穆公

秦穆公是开创秦国霸业的第一位国君,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位刻意东进的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是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在位期间,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大举向东发展,并一度击败了晋国,在协助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后,秦国受到晋国的打击,东进无望。

在东进失败后,秦穆公开始专心向西发展,利用计谋,辅以武力,消灭了西戎人建立的12个国家,一举扫除了大量的戎人国家,为秦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为日后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石。

三、秦孝公

秦孝公是秦国统一天下贡献最大的国君之一,是秦国建立强大制度的开创者,是秦国改革变法的第一位国君,也是秦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

秦孝公是公元前361年~前338年在位,秦孝公在位期间只干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就是支持商鞅变法,而且是非常坚定的支持,从来也没有动摇过,正是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变法平台,才最终使商鞅变法成功,这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唯一成功的一次。

而正是商鞅变法的成功,让秦国率先在战国时期强大起来,让秦国有了同其他诸侯国争夺天下的资本,让秦国有了统一的野心和实现统一的资本,秦孝公功不可没。

四、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同时也是以残酷刑法车裂而杀死商鞅的那一位秦国国君,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并没有废除商鞅之法,商鞅之法已经深入秦国骨髓,成为秦国强大的制度保证。

秦惠文王时期,尝到商鞅变法的甜头,秦国开始大举东进,不断攻打魏国,吞并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并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基地。

秦惠文王时期,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攻下巴蜀之地,让巴蜀之地作为秦国的大后方,在巴蜀大兴水利,种植粮食,让巴蜀之地成为秦国的后方粮仓,为前方秦军提供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装备,为秦国统一提供了物资保证。

秦惠文王时期,也曾利用义渠内乱攻打义渠,攻占了不少地盘,但始终没有消灭义渠。

五、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在位时间55年,秦昭襄王同时也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前,最重要的国君。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解决了秦国最后一个西部边患义渠,在宣太后的帮助下,秦昭襄王攻灭了义渠,义渠的地盘正式成为秦国的郡县。不仅如此,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还消灭了东周王室。

秦昭襄王使用远交近攻的战略,不断的依靠强大的国力打击东方六国,不断的东进蚕食六国的领土,最为著名的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一举击杀了赵国20万降卒,整个赵国青壮年男子几乎全部战死,此战让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赵国从此失去了对秦国的抵抗能力,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同时也由于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不断的对外发动战争,秦国国力也有较大的消耗,在晚年的时候,东方六国联合起来也曾迫使秦国喷出占有的原六国部分领土。

但不管如何,秦昭襄王给后世的秦始皇提供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条件和环境,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六、秦王政

秦王政就是秦始皇,13岁登基为秦王,22岁亲政后,依次除掉了威胁到王权的嫪毐、吕不韦等人,亲自掌握朝政,并提拔了一大批人才,如李斯、尉缭等人。

之后秦王政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步伐,用了十年时间,秦国先后消灭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天下,开始称皇帝,自称秦始皇,开创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数千年的制度,比如说皇帝制度、郡县制及各种统一制度。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与他的祖先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正是由于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秦国历代国君的不懈努力,秦国最终由秦始皇完成并统一天下,秦始皇完成了秦国数代人,甚至数十代人的心愿和理想。

秦始皇嬴政是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儿子,是秦孝文王嬴柱的孙子,是秦昭襄王嬴荡的重孙,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四世孙,是秦孝公嬴渠梁的五世孙。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太傅《过秦论》,二千载下。凛然有声!

   秦,出自皇帝之孙帝颛顼后裔,始祖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受舜帝所赐姓嬴。大禹受舜禅,伯益受命执掌朝政,更继为夏启卿士,威望卓著。十一世孙飞廉(蜚廉)生子恶来、季胜,恶来即秦国先祖,季胜即赵国先祖,秦赵同源。

飞廉善走,恶来可搏犀兕熊虎,勇力无双,父子皆效力于帝辛(商纣)。 武王伐纣,革殷命,恶来效命帝辛,不从周,武王杀之。飞廉恰逢赴北方为帝辛立坛于(今山西沁源西),得石棺,铭文曰:帝令处父不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飞廉又得报商亡,触棺而死,葬霍太山。

恶来死后,其子女防在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时,“......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卫)......。”-----《清华简·系年.第三章》,由此西迁至周地。女防玄孙非子,为周室养马有功,得周孝王赏识,天子以秦地(今甘肃天水)赐给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秦地初封不足五十里,既非诸侯,也非卿、大夫,地位低下,周王室附庸而已。非子为赢姓秦氏始祖

周厉王十四年(前844年),非子曾孙秦仲继位,周宣王四年(前824年),秦仲得封大夫,获得车马、礼乐和家臣,赢姓秦氏踏入贵族行列。受天子命讨伐西戎。周宣王六年(822年),秦仲受天子命讨伐西戎,并在与西戎作战中阵亡。子秦庄公继位后,受天子命,领天子所遣之军军七千,大破西戎,得周宣王封“西陲大夫”,周天子将秦庄公五世祖(秦仲高祖父、非子之父大骆)所居犬丘(甘肃礼县)之地赐给秦庄公,秦氏封国开始扩展。

周幽王四年(前778年),秦庄公与其父一样,在与西戎作战中阵亡,长子世父为报父仇,坚决不肯继承家主之位,“西戎杀死我祖父、父亲,我不杀死戎王,不敢进城安居。”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自己率军攻打西戎,其弟秦襄公才继位。

周幽王六年(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开拓。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死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与卫武公、晋文侯以兵救周,待周平王迫于犬戎压力东迁成周,秦襄公再出兵护送。

周室东迁,无力控制宗周土地,周平王便将岐山以西被戎狄所占据的土地赐予秦国,并与秦襄公盟誓“犬戎无道,掠夺我岐、丰,秦能克西戎,可领彼土。”,并正式封秦襄公为秦伯。自此秦国开始成为周之诸侯,与山东诸国往来使节,享有与齐、晋、郑、卫诸国同等地位。秦襄公用三牲九牢大礼,祭祀白帝,庆贺秦国正式立国。秦襄公是秦国第一位国君(秦庄公为追封)。

秦襄公后,历五世八代秦伯,至秦穆公继位,任用贤臣,,广纳贤士,秦国任用客卿的制度,由秦穆公始。他采用秦氏祖传的“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相马之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先后帮助过三代晋国国君(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创“秦晋之好”。又因利益纠葛,先后三次大败于晋国之手,收获了累累白骨和血的教训,东进争霸天下之路被晋国牢牢封死。

无奈之下,秦国只得转向西方,击破西戎二十国,拓地千里,将周室陷于西戎的土地夺占回来。周襄王得知秦国夺回周人故地,对秦穆公大加赞赏,赐金鼓与秦,意为继续擂鼓出击,讨伐戎人之意。并封秦穆公为西部诸侯之伯(霸主),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自此,秦国中衰,后继之君大都平庸无能,君位动荡,国势不振。终之后春秋及战国早中期,秦国默默无闻,勉力生存于西陲,旁观山东(崤山)风云变幻。

周显王八年(前361年),秦穆公十五孙秦献公去世,次子渠梁继位,即秦孝公,这就是贾太傅所说的“六世余烈”之第一世!

秦孝公继位之初,战国已进入中期,周室早已衰落不堪,山东诸侯国往来征战多年,以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地处偏僻,各国盟会不常参加,中原诸国疏远秦国,待之夷狄。

秦孝公为扭转不利局面,用卫人公孙鞅之策,以王霸之术展开变法,这段史实早已熟知于人心,不再加以详述。

秦于周显王十年(前359年)开始变法,至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国历二十年变法,国势大涨,先后击败韩、魏,夺取河西之地,并迁都咸阳,拓地至洛水以东,国力日强,秦国由此踏上统一天下第一步。

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子驷继位,为惠文王(周显王四十四年,惠文王十三年,前318年,秦公称王),为六世之第二世。

秦惠文王在位时,继续推行变法,以耕战之策,激励民众,先后夺取魏河东并上郡诸地,将疆域推进至黄河以东。并于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破五国攻秦联军,斩首八万。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破蜀,获得蜀国全境。周赧王二年(前313年),以反间计使楚国背齐,瓦解齐楚联盟,并设计诱使楚怀王冒险出兵攻秦,秦军在丹阳大败楚军,获楚地汉中,楚国一蹶不振,对秦本土和西蜀威胁不再。同时在西北方,秦惠文王于周慎靓王六年(前315年),出兵伐取义渠,获二十五城,同时秦国占领西北大片优良牧场,更是为秦军日后征战提供了有力帮助。秦国在惠文王时期,国势持续上升,对山东六国建立了不可逆转的优势。

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长子荡继位,即秦武王,为六世之第三世。

秦武王孔武有力,锋武好战。在位期间,平定蜀乱,联越制楚,连横魏秦(秦武王母魏人),并设立丞相,以别于山东六国。并于周赧王八年(307年),伐韩,破宜阳,斩首六万,韩国被迫议和。但就在同年,秦武王因秦武王与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在脚上,登时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便气绝而亡,年仅二十三。

秦武王无子,秦人激烈争论之下,并在赵武灵王强烈建议下,乃立远在燕国为质的秦惠文王子,秦武王弟稷继位,即为秦昭襄王,为六世之第四世。

秦昭襄王继位后,大权由其母宣太后(即大名鼎鼎的芈月)执掌,宣太后异父弟魏冉为相,操控朝政,同父弟芈戎亦同理国事。在宣太后实际主持下,秦国携百胜之师,连连战胜山东诸国,攻取魏的河东郡、南阳郡、楚黔中郡,并夺取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秦昭襄王与齐湣王相约互称“西帝、东帝”,虽之后被迫取消帝号,但由此表明,秦已经有一统天下,取代周室之心。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秦参与六国攻齐,联军大破齐国,齐国几乎灭亡。后虽经田单复国,但齐国已丧失对抗秦国的资本,从此再未参与所有对秦的战争,直至灭亡。秦国事实上已消灭最大的竞争对手。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军统帅白起大破楚军,攻占郢都,楚军溃散,不能抵抗,楚国被迫迁都陈,苟延残喘,楚无力在与秦对抗。至此,六国只剩赵国,尚能与秦国抗衡。

周赧王四十二年至四十九年(前273-265年),秦赵连年交战,赵国本秦同宗,飞廉之子季胜后裔,秦昭襄王继位赵武灵王出力甚多。但这个时候,血缘早已淡薄不知何处去,秦赵争斗不死不休。期间五战,赵三胜而二败,还稍稍占了上风。

周赧王四十八年(前266年),由于宣太后异父弟魏冉、,同父弟芈戎,及秦昭襄王同母弟公子芾、公子悝,依仗宣太后权势,专权跋扈,长期弄权,致使秦国人心不附,秦王大权旁落四十年。魏人范雎入秦,一语道破秦王心病,秦昭襄王于是采取集权措施,免穰侯魏冉相职,改用范雎为相,“四贵”则全部驱出都城到封地,软禁宣太后于后宫。秦昭襄王才于六十高龄始得亲政。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年),秦赵战于长平,有关此战,历史文献及艺术作品多如牛毛,在此不加详细介绍,总之,此战后,赵国精华尽灭,虽在日后邯郸保卫战绝地求生之中消灭秦军三万,及李牧将兵后北破燕军,击退匈奴,但是都是回光返照,国力透支,再也无法抵挡秦军持续不断的攻击。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周室暂居之西周国(非西周朝)由于参与联军攻秦之伊阙之战,导致秦国震怒,出兵攻西周国,西周君抵挡不住,出城投降,以西周国城三十六,口三万献秦,周室最后一代天子周赧王也随之归秦,秦昭襄王怜悯周王年老,并无过失,不好降罪,只将其降为周公了事。

周赧王及羞且愧,当年病逝。周自武王克商,至周赧王出降,历时879年。自本年,至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无共主”时期。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昭襄王病逝,此时,秦国以虎狼之师,耕战之策,席卷天下,并已获周之九鼎,一统天下,为时不远!

秦孝文王,名柱,昭襄王子,原为安国君,周赧王四十七年(267年)昭襄王太子去世,于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5年)被立为太子。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太子柱继王位,服丧至次年十月(秦制,以十月为岁首),己亥日正式继位,但是三日后,即告去世。史称在位三日,实际也没超过一年。秦孝文王为六世之第五世。

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孝文王三日而崩,诸子中一个原本毫不起眼的庶子,因奉承嫡母华阳夫人之故,被其父立为嗣子,并将名字由异人改为子楚。这时得以继承王位,成为秦王,即秦庄襄王。就是六世中的最后一世。

庄襄王原本默默无闻,不受重视,早早被打发出去到赵国为质,生活困顿,十分失意。机缘之下遇见卫国商人吕不韦,之后的事情千百年来不知被述说了多少遍,不再累述。总之是异人趁机逃回秦国,依吕不韦计策讨好嫡母,改名子楚,获封太子嗣子。之后顺利继位,成为天下最有权势之人。在位时最值得一书的就是于庄襄王元年(前249年),派军灭周室最后的残余东周国(非东周朝,由西周国分裂而来,昭襄王灭西周国时幸存),彻底抹去周室在世间的最后遗存。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三月,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合纵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军闭关不出,这也是秦国在即将统一天下之时,寥寥无几的败战。五月,秦庄襄王去世,而统一天下的伟业,就此传到了他的儿子,时年十三岁的政手中。

身负五代六世先人重望的政,将在二十六年后,灭六国,四海一统,天下归秦: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秦德昭昭,秦威烈烈。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秦孝公渠梁----秦惠文王驷---秦武王荡

                       ---秦昭襄王稷---秦孝文王柱----秦庄襄王子楚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从《过秦论》的内容来看,“奋六世之余烈”中的“六世”应该就是从始皇帝往前推的六位秦王,依次是秦庄襄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秦武王,秦惠文王,秦孝公。

一、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到公元前338年在位。

为什么是从秦孝公开始算起呢?

因为秦孝公时期进行了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一改秦国往日经济落后,军备乏力的状况,造就了一个强盛的秦国,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以军功晋升爵位为基础的战争机器,可以说,就是在秦孝公时期打下了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基础。

(影视剧中的秦孝公和商鞅)

二、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到公元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他在位期间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抵抗住了宗室和贵族的压力,把商鞅变法继续推行了下去。

杀商鞅而不废商法。

也是在他手上,秦国的国力和军力得道了进一步的发展,消灭和瓦解了五国联合攻秦的军队,收服了西北方最大的威胁义渠,败楚国灭巴蜀,东出函谷关。

可以说,正是在秦惠文王的统治下,秦国渐渐有了并吞八荒的气势。

(影视剧中的秦惠文王及此时还是芈八子的秦宣太后)

三、秦武王,公元前310年到公元前307年在位。

秦惠文王的嫡子,这位秦王在位时间极短,他对秦国最初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异母弟弟,后来的秦昭襄王。

四、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51年在位。

秦昭襄王是秦武王的异母弟弟,秦惠文王的儿子,这位秦王也非常重要,号称战国所有国君中最长“待机王”,在位时间长达55年。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的前几十年,是与其母后秦宣太后当权,后期才是他亲理朝政,总的来说,在其统治期间,秦国的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长平之战直接击溃了赵国,后又灭了东周,长达八百年的周朝至此终结。

可以说,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开始有了傲视天下诸国的实力。

(影视剧中的秦昭襄王)

五、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年在位。

也就是安国君,秦昭襄王的儿子。在位仅三天就去世了。

六、秦庄襄王,公元前249年到公元前247年在位。

秦庄襄王是秦孝文王的儿子,在位时间也很短。也是秦始皇的父亲。

这位秦王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作用或成就。

实际上,自从商鞅把秦国改造成了一具巨大的战争机器,秦国就走上了一条不断进攻和蚕食周边土地和国家的道路,历代以来,国土不断增加,周边小国或蛮族也不断被收服或消灭。

六代没有遇上特别不肖的子孙登上王位,这固然是因为秦国的制度有其固有的特性,也是因为运气。也许真的有一部分原因是天命归于秦。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奋六世之余烈”出自西汉文帝时期贾谊的文章《过秦论》,讲的是秦始皇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等六位秦国君主的基础上,一统中国。

这几代秦王的关系式是,秦孝公的儿子是秦惠文王,惠文王的两个儿子秦武王和秦昭襄王,秦武王在前面,因为举鼎而死,秦昭襄王继位,秦昭襄的儿子是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的儿子是秦昭襄王的儿子,秦庄襄王是秦孝文王的儿子,秦始皇就是秦庄襄王的儿子。

我以前写过文章讲过大秦帝国,这里也可以说简略的说一下

秦孝公

秦孝公继位的时候只有二十一岁,是一个年轻的君王。与此同时期的六国都已经开始兼并国家,拓宽自己的国土和国家实力,紧挨着秦国的魏国已经经过了变法,经过两代贤明的国君,向西打败了秦国,是韩国和赵国的领袖,魏惠王在世的时期正是魏国的鼎盛时代。齐国经过齐威王的变革,齐国内外修明,开始了黄金时期。当时的天下只有淮河流域还有几个小国存在,大部分都被东方的六国消灭干净。而这个时候的秦国地处西方的偏僻地域,不受当时候东方六国的欢迎,东方六国搞会盟或者聚会的时候从来不会叫上秦国,他们认为如今的秦国衰落就像西边的那些戎人一样。最终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招揽到了商鞅,发动变法,强大了秦国。奠定了秦国的强大的基础。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选择东出,面对已经疲弱的魏国,当然是不能放过,秦国在秦惠王八年破魏军于雕阴,魏最后的河西地割让给秦国,到了秦惠王九年,秦军再次对魏国发动进攻,攻下河东的汾阳,皮氏,焦,曲沃四个地方。秦惠王十年,秦军继续乘胜攻魏,取魏蒲。魏国在秦军数次强大攻势之下,又被迫割让上郡15县给秦。秦军在东方取得了完胜。在秦惠文王十三年的时候,韩国和魏国开始相互称王,秦惠文王也不落人后,到了第二年,他改年更元元年,自称王。更元七年,韩、赵、魏、燕、齐以及匈奴共同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破魏、赵、韩三国军于修鱼,斩首八万。俘虏韩国将领申差。但是这个时候义渠人从西边开始攻打秦国,袭破秦军于李帛。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攻蜀,破蜀军于葭萌关,伐灭蜀国。秦国取得了一个大粮仓,从此不再有后顾之忧,同年继续攻打东方的赵国,伐取中都、西阳。又攻打韩国夺取石章。至此赵魏韩三国在秦国面前一败涂地,秦国接下来就把目光瞄准了楚国。秦国在更元十三年大举进攻楚国,在丹阳大破楚国,俘将楚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打楚汉中地界,夺取土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更元十四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夺取了召陵。

秦武王

秦武王登基的时候。韩、魏、齐、楚、越五国开始服从秦国。秦武王在世的时候,秦国开始设置了丞相这一官职,并有左右丞相的官员。秦武王四年,秦国丞相甘茂攻取韩国宜阳,斩首六万,而韩国的首都就在宜阳的附近。秦武王这个人有一个毛病不好那就是喜欢大力士,当时的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每一个人都当上了大官。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秦国在战国时期执政时间第一长的君主,他从继位开始到驾崩,秦国在秦昭襄手中经过了五十六年,也是在秦昭襄王年间,秦国对于六国完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秦昭襄王去世后三年,秦始皇登基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可以说是秦昭襄王最终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宣太后是秦昭襄王的母亲,可以秦昭襄王的继位和后来的施政都受到宣太后的影响,因为秦昭襄王统治的前期,秦国的军政是掌握在宣太后的手中。

故事要从燕国说起,秦昭襄王,姓赢,名稷。他的母亲宣太后姓芈,但是名字却不知道,也有人说宣太后叫做羋八子,但是八子是秦国妃子的称呼,所以宣太后很有可能是当时在秦惠文王当妃子的时候的封号是八子,宣太后的宣誓她去世后大臣给她上的谥号,太后是尊称,所以叫做宣太后。当时的秦昭襄王在燕国当人质,但是秦昭襄王的兄弟秦武王因为举鼎而不幸胫骨被砸断而死,而秦武王又没有儿子,于是秦国的王位争夺赛就开始了,远在燕国的嬴稷其实与秦国的王位是在太遥远,按照道理是根本不可能夺取王位的,但是当时内外有两大势力帮助他们母子两,一个是宣太后的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厓,他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的时候一直在秦国当官,于是他在内帮助姐姐,另一个就是赵国的赵武灵王,他安排代相赵固前去燕国迎接嬴稷,在这两个人的帮助下,秦昭襄王得以继位为秦王,这一年秦昭襄王十八岁。由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厓主政。也是在这一年,秦国开始了内乱,秦国的庶长赢壮自称季君,他和宗室,大臣们一起谋反,但是被当时的宣太后发现,她让自己的弟弟魏厓派兵保卫咸阳,于是一场叛乱被剿灭,这些谋反者都被诛杀,秦惠文王后因为参与其中被幽禁致死。秦武王的王后被赶回娘家魏国,那些秦惠文王的儿子中反对秦昭襄王的人全部被杀。至此宣太后的政治稳定在秦国得以构成。

宣太后为了稳固政权,大力提拔自己的亲属,她让自己最有能力的弟弟魏厓处理秦国的国政,封自己同父的弟弟羋戎为华阳君,秦昭襄王的弟弟赢显为高陵君,赢悝为泾阳君。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四贵。秦国也开始了对外的前进步伐,开始攻打魏国。秦昭襄王十年的时候,楚怀王入朝秦国,被秦国扣留。第二年就发生了五国伐秦事件,齐、韩、魏、赵、宋、五国共同攻秦,这一次联军攻打得到了蒲州安邑县,秦国被迫求和,割让韩国、魏魏国河北以及封陵。

在秦昭襄王十四年的时候一个人被当时的相国魏厓推举,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名将白起。这里闲话一句,白起是地地道道的秦人,他是秦国的郿县人,但是白起到了现在的某些影视剧的编造总是变成什么“狼孩”,少数民族的后裔,简直改编的可怕。在秦昭襄王十四年,秦昭襄王启用白起作为左更攻打韩魏联军,韩魏与秦在伊阙一代展开猛战,这就是历史有名的伊阙之战,这一战秦国完胜,韩魏两国被斩首二十四万,白起俘虏将领公孙喜,攻取五城。其后的三年里,秦国攻打韩国,攻占了宛城。迫使魏国割河东400里、韩国割武遂地200里给秦国。秦昭襄王十八年,秦国的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军队打到了轵城(河南济源县),攻占了大小六十一个邑。韩魏就此衰落,再也无力对秦国发动猛攻。战国七雄的两雄已经无力与秦国争天下。

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时候,东方的齐国顺利攻下当时的二等强国宋国,一时之间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的诸侯国。但是诸侯国开始觉得开始恐慌,于是乎四年之后,在燕国的号召下,秦国,赵国,韩国,魏国与燕国联军在济西大破齐军,齐国一瞬之间被覆灭,只有莒县和即墨没有攻破,后来秦赵韩魏撤军,新任燕王与乐毅不和,导致乐毅出走,齐国得以复国,但是齐国从此元气大伤,不再有能力争雄天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之后,秦国开始打击楚国,先是司马错从陇西发兵,从蜀地沿江开始攻下楚国的黔中,楚国割汉水以北及上庸之地给秦国求和。第二年,秦国派白起发兵打楚,攻占了鄢城、邓县、西陵等地。到了第三年,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国被迫东迁都城陈丘。楚国此后一直在消沉,等待着灭亡。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70年,一个穷困潦倒的人物来到了秦国的都城咸阳,他将为秦国提出谋划,并且会大大改变秦国的政治格局,这个人就是范睢。当时的秦国虽然秦昭襄王已经掌握政权,但是由于宣太后的存在,使得四贵也就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以及他的舅舅穰侯魏厓依旧权势十分的大,这就使得秦昭襄王十分的不满,而范睢就是通过这个机会来到了秦昭襄王的身边,他见到秦昭襄王时候提出要求废除四贵,加强王权,他说自己在东方六国的时候只听说秦国有四贵,不知道秦国有秦王。这一举试探到了亲王内心的最深处,于是范睢被拜为客卿,但是知道四年之后,秦王才采取行动废太后,驱逐四贵,紧接着第二年宣太后就去世了。范睢在此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结交齐国等国,进攻在身边的韩魏赵三国,此后秦国的政策基本就是按照这个策略来实施。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取得韩国的上党,但是上党的居民不愿意臣服秦国,于是向赵国求助,于是战国时期的大战,长平之战拉开了序幕。秦军一开始的主将是王龁,这场战争从四月份开始打起,先开始双方进行了先头部队的试探,但是赵军被打的惨败,于是赵军的主将廉颇从七月开始修筑壁垒,以此防守秦军。秦军随后夺取赵军的西垒壁,但是面对坚守不出的赵军,秦军也没有办法,双方就这么僵持着对峙。于是秦国开始在政治上想办法,秦国派人拿着千金之多的财富前去赵国行贿,趁机实施反间计,说秦国人就害怕赵括。赵王也因为廉颇带兵已经失败了好几次,而且在壁垒坚守不出,于是派赵括为将,秦国得到赵括为将的消息后,偷偷把主将换为白起,白起帅兵攻打赵军的垒壁,假装失败,赵括一高兴就帅兵前去追赶,秦军趁机夺取了赵军的壁垒,将赵军围困在山谷之间的平原地带,赵军四十多万人被围困后就断了粮草,秦昭襄王为了秦国能够打赢这场战争,于是亲自到了河内,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前去运粮和阻隔赵国对于长平战场的救援,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没有粮食四十六日,内部已经开始偷偷吃人,同时不断组织部队攻击秦军,以求得突围,但是都被秦军击退,最后主将赵括帅军突围,最后被秦军射杀,赵军此后投降,但是白起认为之前上党人已经做了背叛秦国的事情,如果赵军四十万再做如此反复的事情,那么事情就严重了,于是这些人除了二百四十人年幼被放走外,其余全部坑杀,赵国势力大衰,从此无力再和秦国争霸。

此后,白起功高为范睢所嫉,最终落得自杀身亡。范睢也由于自己的推荐的郑安国帅军投降赵国,而推举的王稽做河东太守的时候与诸侯相通,最后被诛杀,范睢感到害怕,于是退位让贤,最后隐退。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国攻灭西周公国,得到了天下重器九鼎,五年之后,秦昭襄王去世,战国时代也即将结束。

秦孝文王

无事,秦孝文王登基一年就去世。

秦庄襄王

登基三年去世,去世后儿子秦始皇登基,开始了征服六国的举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