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学霸陈安考上状元,又没犯错,为何20多天后就被车裂?
这件事就是发生在洪武三十年的科举春榜事件,因为此榜录取的进士都是南方人,导致北方仕子闹事。朱元璋为了平息事件,令翰林学士张信为首,重新审阅考卷,当期的状元陈安参与其中。但审核的结果是阅卷公平,没有舞弊现象,这个结论再次引起轩然大波,张信等十二位核审官员,包括陈安在内,全部被处死!
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事件洪武三十年,由翰林学士刘三吾作为主考官,举办了一场科举考试。本来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很平常的事件,结果这一次的考试闹出了惊天大案。
起因就是发榜后,有人发现,榜单上的学子都是以江苏、浙江、福建为主的南方人,北方人无一中榜!这让北方仕子大为不满,愤愤不平的他们走上街头,控诉本次科考有舞弊嫌疑,因为主考官刘三吾等人都是南方人。
朱元璋大吃一惊,不敢怠慢,立刻任命翰林学士张信等十二人,组成了一个复核小组,重新审阅试卷。当期状元陈安也是复查人员之一,按理来说,陈安就是当期考生,不应该参与复核,不知道是谁下的命令,陈安硬被卷入案件,结果白白丢了性命。
张信等将所有的卷子核查完,得出的结论是:刘三吾取仕公平!也就是说,本次考试北方仕子的水平确实太差。但有人很小心地建议:我们是不是应该顺着皇帝的意思,换几名北方仕子上榜?张信否决了这个方案,他挑选出几份北方仕子的考卷,连同结论,一起呈交给朱元璋。
当北方仕子得知核查的结果是维持原样,顿时炸开了,他们大肆游行,指责张信他们有意拿北方仕子的差卷迷惑皇帝。
朱元璋为此震怒,下令将刘三吾等考官全部流放,张信等十二位复核官员,全部凌迟处死(也有说车裂的)!
冤案背后的根源很明显,这就是个冤案,假如刘三吾阅卷不公,在全国一片哗然的情况下,张信等人不可能有胆子包庇他,毕竟试卷都在,黑白很容易辨析。这件事的真相就是,北方学子的水平,就是远远不如南方!
其实这个倾向并不是洪武三十年才显现出来,这个矛盾也并非此时才有。朱元璋是从蒙元手上夺过来的江山,蒙元时期对汉人实行歧视政策,南方汉人出于大元帝国,最低等的第四类人群,北方汉人略好一点。
不过在南宋时期,北方人其实并不属于中原王朝国民,他们先是金国人,后来又做了元朝人,从文化层面与南方有一百多年的割裂。
这就导致,北方人对科举考试的应适度差很多,读书写文章的差距非常明显。这就是这一年科考北方人全部落选的原因,从公正角度,刘三吾、张信等人并没有错。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分青红皂白,冤杀审核官员呢?其实不是朱元璋糊涂,而是出于政治需要,他不得不拿张信、陈安等人的血,来买好北方人!
朱元璋本就是南方人,他建立的大明首都又在南京,长期处于女真人、蒙古人、甚至契丹人统治下的汉人,对中原文化的向心力其实是很薄弱的,这显然对朱明王朝非常不利。朱元璋明知是冤枉的,也要靠杀人灭火!
朱元璋的苦心与官员们的血泪这里面既有朱元璋的狠毒,其实也有官员们死脑瓜,不能辨析政治需要的原因。科举不光是简单的学子之间学习成绩的对比,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成为未来帝国政治的参与人。政治是需要平衡的,所以科举考试也需要平衡(今天各个省的录取分数线一样吗?)。
官员们的无知,导致悲剧的发生。尤其是陈安,本不该被卷入,不光丢了状元头衔,连命都没了!朱元璋杀张信等人,其实就是找替罪羊!
为了平息北方学子的怒火,朱元璋下旨,在这一年的夏天,再加一次恩科,只针对北方学子。因而这一榜也被称为“夏榜”,或者“北榜”。此榜一共录取了六十一名北方进士,成功地安抚了北人。
最冤的就是陈安,没享受到状元及第的荣耀,反而弄得人头落地,唉!君威难测呐!
明朝大学霸陈安考上状元,又没犯错,为何20多天后就被车裂?
如果说历史上最悲剧的一个状元郎的话,那么就非明朝洪武年间的状元郎陈安莫属了,只是高兴的当了20多天的状元郎,就被抓取最后车裂而死,最关键的恐怕是他本人都是无辜的,就这样成为了这一场政治事件的替罪羊了。在封建帝王时代,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你犯罪而有罪了,有时候是因为需要你有罪,你就必须有罪,就得有人来背这口锅,陈安的遭遇也不外如是。整个事件的发生是处在一个大的环境中,也被后世称谓“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朱元璋最后举起的一次屠刀南北榜案:也称之为“春夏榜案”,主要是因为在洪武三十年这一年,举行了两次科考,一次是二月份科考,中举的全部为南方士子,也就成为“春榜”,一次是同年六月份科考,中举的全部都是北方士子,也称之为“夏榜”,也因此称之为“春夏榜案”。
本是平平无常的一次洪武三十年的一次简单科举,也是大明洪武十七年以来为国取士举行的第六次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并且这次的科举朱元璋任命当时的文宗泰斗刘三吾
担任主考官,而刘三吾以84岁高龄为国取士,最终遴选51名中举士子,其中以陈安阝(fu,也就是陈安)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等51人中举。按理说本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接下来的就是状元游街贺喜等等了,但是在这时候,有心的落榜士子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这次的中举的士子都完全是南方士子,北方士子一个没有,这在前五次科举中是不曾出现过的,前五次虽然也是南方士子居多,但是依然有北方士子的,这一次完全例外,士子们再一查看,这次从头到尾主考官,审阅官也完全是南方官员,于是乎一场阴谋论随之推导而出,就是有人舞弊,借此打击北方士子,且闹得越来越凶,惊动了朱元璋。
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二次彻查,成立了一个12人的“调查小组”,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仕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然而在此时可以说如果体会到圣意的话,是需要补录一些北方士子的,以此平息这场闹剧的,但是自小组复阅之后,所呈上的均是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的试卷,这就不得不让朱元璋深思了,本身朱元璋这个帝王就是疑心病比较重的,对于这些落榜的北方士子来说,不可能完全都是文理不佳,且有犯禁的言语吧,即使北方士子的水平比南方水平的要低一些,但是降低一些要求也是会有中举的,也就是在可中可不中的平衡线上,但是,此时呈给朱元璋的却全部是质量差的,这不得不说是有人别有用心了,可能会借题发挥而已,且因为此事已经有朝廷中的北方官员不满了,认为这就是对北方人的歧视和打压了,因此朱元璋不得不再度用重刑来警戒一些人了。
残酷的事实:朱元璋大怒,五月份突然的下诏,斥责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和张信等人为“蓝玉余党”,结果就是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刘三吾因为年事已高,被发配西北。而张信就更惨了,因他被告发说曾得到刘三吾授意,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同时状元郎陈安先是被流放,后被召回车裂而死。理由是试卷批注不严,有惑圣览。同年的六月,六月,朱元璋就进行了亲自策问,钦点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可以说这是对北方士子的一种补偿。
再之后的影响就是,以后进行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科考,照顾到不同地域的学术文风,也就是南方六十北方四十比例,类似于现在的高考不同省份不同考卷一般,不再统一科举。
位置不同,思考的方式也就不同文人傲骨的刘三吾:可以说刘三吾是最为冤屈的,以84岁高龄依然兢兢业业的为大明朝开科取士,而且刘三吾其本人自号坦坦翁,胸怀坦荡,是当时文人士子之中三老之一,文人品质高洁,且一心为公,不然一个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老者还有什么欲望需求,无非希望就是为国再多培养点有用之人,也因此在阅卷之中必然是选择最优的,且在出现这件士子闹事之后,刘三吾也是与朱元璋开诚布公的探讨了一番,自己真的只是从文采方面选出的这些人,而朱元璋潜意思是希望增添北方士子,但是对于此,刘三吾是坚决拒绝的,开科选举本就是重大之事,岂可听一人喜好,对众多士子是不公平的,是对文人士子的侮辱,因此是不同意的,可以说从刘三吾的角度是真的就是凭借才识选士。
别有用心之人:也许把事件扩大化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委派的第二次12人调查小组了,经过复阅,所呈现给朱元璋的都是北方士子质量不好的试卷,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有人借此进行党争,如果这次全是南方士子中举成为正常事件的话,那么就可以有一就有二,为接下来以后的科举中还会出现全部都是南方士子的情形也可成为惯例,长此以往,朝中必然都是南方士子一系了,这本身上就是国本之争了,是南方主导还是北方主导了。也因此,借这个机会来挑战一下朱元璋的权威,摸一下底线,毕竟此时朱元璋已经七十多了(洪武三十一年逝世),看一下垂垂老矣的皇帝是什么反应。
国家一统的大明:
时隔数百年的南北民族统一:首先得知道明朝的统一可以说是继宋朝以后的第一次以汉人身份进行的南北大的统一,这可以说已经是有三四百年了的,而对于北方汉人来说,可以说是三四百年后才又再一次进行了民族认同的,因为,在宋朝时期,宋朝根本没有收复北方,因此北方的汉人是生活在辽国和蒙古治下的,对于南方的民族认同感是不高的,而到了元朝时期,南北汉人之间都有阶级的区分,北方的要比南方的高一些,因为北方的这些以前就属于人家治下的,南宋破灭以后南方的汉人才步入元朝。朱元璋的统一也才三十年,需要做的是弥合这三四百年的民族割裂感,所以必须考虑到南北官员的平衡的。而且大明不是某一个区域性的大明,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看,大明是全国的大明,无分地域,无分南北,皆是大明国土。所以南北不容出现割裂的情形。
地域不同,文风不同:其次就是明朝统一是从南向北统一的,本身南方要相对安定的早一些,而且北方经历了长期的战乱,连生存都是问题之时,又如何会投入到读书中呢,且相对来说地域上的文风的改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南宋时期毕竟是南边文风昌盛,即使经历了元朝,也是相对来说比战乱的北方要浓郁一些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完全摒弃北方士子的原因,元朝之时,开科取士依然是北方士子有一定的比例录取的,到了大明朝,如果北方士子连录取都没有机会,不得不会让北方士子产生颓废之心,进而对大明缺少认同。
科举只是一种取士国家一统的方式:开科取士真的只是唯才是举,最优选取吗,不是,其实在帝王眼中是一种收拢天下士人之心,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唐太宗都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对于朱元璋来说亦是如此,士子只是自己用来笼络天下的方式,而不是必须是唯优录取,最要紧的还是这个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国家统一面前其他的都可以让步的。
也因此在国家一统面前,朱元璋也只能再次举起屠刀,以这600余人的性命来换取的是北方千万士子和百姓的归心,不得不如此做,如果说这其中有冤屈的人吗,绝对有很多,但是站在朱元璋帝王的角度来看,他必须这样做,一是收心,二是震慑宵小。作为帝王看重的依然是皇权永固,大明一统。
总体而言:状元郎陈安只不过是这场权力政治事件中的一个无辜的替罪羊,是朱元璋需要借他们这些人的性命来平息其他人的愤怒,彰显自己帝王威严,不是任何人可以揣测的,同时来以此维护大明的统一。毕竟是开国帝王,对于这些是可以狠得下心来的。如果是宋朝帝王的话断然做不出如此冷血的举动的。但是也唯有朱元璋在宋之后才能够乾纲独断,收复北方一统华夏。也因此,有时候一些事情在当时情况下无关对错,只关乎利弊,可能需要的是后世再去修正弥补吧。(以上只是笔者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交流)
明朝大学霸陈安考上状元,又没犯错,为何20多天后就被车裂?
自科举兴起以来,状元郎几乎就成为天下士子羡慕嫉妒恨的对象,毫不夸张的说,人人都希望有机会成为状元,而一般情况下,考中状元,也就意味着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个人,因为考中状元,结果遭来杀身之祸,这个人叫做陈安,被称为历史上最悲惨的状元郎。
陈安,福建闽县人,生于明朝初年,自小就被称为圣童,尤其善诗文,成年后更是名声在外,与林鸿、陈仲完等九人并称“闽南十才子”。洪武三十二年,朱元璋举办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科举考试,主考官为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
当时,陈安也有幸参加了这场考试,并成功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本来,这对陈安来说,是一件幸福荣耀的事情,他自己都还等着骑高头大马游街。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陈安的命运,也改变了传承近八百年的科举制度。
事情是这样的,这场科举考试,朝廷一共选拔了52位进士,但问题是,这52位进士竟然全部都是南方人,这本身就已经让北方的学子很不满,可偏偏凑巧的是,当时负责主考的三位官员,也全部都是南方人,这就让北方学子不得不怀疑这其中有舞弊的行为。
所以,在放榜的当日,北方的学子们就纷纷走上街头闹事,要求朝廷给个说法。这个时候朝廷里面北方的一些大臣,也纷纷上书要求彻查此事,于是朱元璋便下令严查这次科举考试。
但是,等到朱元璋派下去的复审官查阅了部分北方学子的试卷,发现他们写的文章确实明显不如南方学子。
其实,这个也能理解,自宋朝开始,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已经开始远远落后于南方,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必然导致教育资源极不均衡,在这种背景下,南方考中进士的人数,自然开始远远大于北方。
据研究人员统计,整个北宋时期,考中进士的人数共有9630人,其中,北方人却仅仅只有400多人,连南方的零头都不够。同时,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一共出了89个状元,北方人却只占11个,由此可见南北教育水平的差距。
当然,这个理由显然是不能让当时的北方学子信服,尤其是当他们得知朱元璋亲自关注这件事后,更是越闹越凶。在他们看来,反正他们一个人也没有上榜,光脚不怕穿鞋的,闹到最后,兴许还会给点名额。于是,他们一口咬定这其中必定有暗箱操作,不断地给朝廷施压。
最后,为彻底把事情弄清楚,朱元璋下令将北方和南方所有学子的试卷全部调出来重新查阅。其实,到目前为止,朱元璋还并没有动杀心,他只是希望能够查明真相。
可坏就坏在,几个主考官们偏偏自作聪明,在朱元璋第一次要求彻查的时候,他们为表明自己不存在任何舞弊行为,就故意将北方文人中质量很差的试卷呈上去给复审官们查阅,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事情也可以得到结局。
但问题是,他们却没想到北方学子越闹越凶,最后朱元璋竟然要查看所有人的试卷,于是这件事情自然而然被暴露出来,虽然说,朱元璋在看完所有的试卷后,发现北方学子所写的文章,确实明显不如南方,但要说一个进士也选不出来,显然有些夸大,毕竟有些北方学子的文章其实也还不错,介于选和不选之间,选他们也说得过去,不选也能解释得通。
但问题是,先前主考官的行为,明显就是欺君,更让人隐约觉得这其中就是有舞弊的行为,所以朱元璋为整顿考风考纪,就以此为借口,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科举舞弊严打运动。于是,主考官王府纪,复审官张信、白信蹈等人全部被处死,84岁高龄的刘三吾由于年老被免去死罪,但也发配边疆,这个事件也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南北榜案。
至于状元陈安、以及榜眼和探花,也都因为这件事被革除功名,随后被朱元璋下令车裂处死,而此时距离他们高中仅仅过去20天,着实让人可惜。这件事结束后,朱元璋就开始实施南北取士的制度,而科举制度也就从此分为南北两榜。
明朝大学霸陈安考上状元,又没犯错,为何20多天后就被车裂?
《明史纪事本末》载,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早春,南京城里草长莺飞、柳绿桃红,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云集秦淮河畔,焦急等待大明开国后第九次会试放榜。
明律规定,明朝的会试发榜日定在每年的三月五日。
会试风波史载,这日十时,鞭炮齐鸣,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大门左侧悬挂起高大的皇榜,共有五十二位贡士金榜题名,从第一名的陈安 、宋琮到排位最末的刘子信,全都是江南(指长江以南诸省)士子,北方的举子全都落榜。榜文一张挂出,立刻引起北方举子的集体不满,他们群情激奋,聚在一起大声聒噪,指天骂地,愤愤不平,有人高呼说这次会试一定有鬼,因为主考官刘三吾、副主考白信韬都是江南人,他们有意压制咱北方举子,偏袒乡人,实乃人神共愤、天地不容之举。一些北方举子气愤不过,用土块将皇榜砸的七歪八倒。然后集结队伍吵吵闹闹地向礼部闯将去。有心怀不满的落榜者在南京城各通衢要道旁糊上揭帖,说有考官徇私舞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礼部官员见事情闹大,遮掩不住,便急忙将事件详情奏报给明太祖朱元璋。
皇帝断案,一言九鼎朱元璋读过奏折后震怒异常,立即在奏折上批示道:“南人尽占黄榜,(北方)举子群情激奋,应当火速查处”。他还立即召来这届主考官刘三吾,当面仔细询问了一番,彼时刘三吾已经八十五岁高龄了,是位年高德劭、才学过人、具远见卓识的老翰林,他七十三岁时被朱元璋选为太子师,还把主持大明科举的大权交给了他。对于这样一位人品才学俱佳的老先生居然会涉嫌科场舞弊,朱元璋心里并不相信。刘三吾说:“陛下,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足为怪,北方在蒙元的残酷统治下民不聊生,文化更是饱受摧残,从这几十年会试来看,北方举子的文章水准远不如南方举子。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并非臣下心有偏私。江南自古人文鼎盛,文脉从未曾断过,因此才子辈出,若南北同榜,必然会出现南优北劣的情况。” 。朱元璋深知刘三吾骨鲠磊落的性格,对他很客气的说:“即便事实果如先生所说,但事已至此,北人久受压抑,积怨难平,今天又全部名落孙山,考科如一北人不取 ,恐怕难安人心。朕以为,不妨在百人中选出几位较优者录取,也好安抚人心,平息众怒”。刘三吾是个脾气执拗的老学究,他执意不肯,认为古往今来,择优录用是取士铁律,哪能搞“一碗水端平”的把戏呢。
刘三吾毫不退缩的对朱元璋讲:“制度乃陛下所定,如果随意榜上换人,岂非欺世盗名 ?如果臣真有徇私枉法之举,甘愿承担欺君之罪”。朱元璋见他竟敢当面顶撞自己,而且坚决不愿改换,勃然大怒,当即令左右将老先生赶出皇宫,还将副主考官白信韬革职,并让翰林院侍讲张信去主持全面复查,发现弊端及时奏报。
没有作弊,却遭猜疑翰林院侍讲张信经过二十余日闭院查卷后,向朱皇帝汇报说:“臣已仔细查核了一遍,发现南北贡生的水平确实相差悬殊,即便是榜上最后一名刘子信的试卷也比北方最优者高出许多,因此以文章书法定优劣,以才华定名分,乃国朝的一贯制度,现在北方贡生最优秀者也只能排在五十二位之后,因员额有限,不能做更动了”。见张信完全站在刘三吾一边,朱元璋有些进退维谷,心想:俺戎马一生,好不容易打下江山,治国的宗旨就是为聚拢天下英才为国效力,如今北方大部分局势还未稳定,遁逃大漠的残元势力时时欲卷土重来,这几个儒臣哪知道俺的苦衷,竟弄出这么大的纰漏,为安抚北人之心,俺只得委屈他们几个,对其痛加惩罚了。
状元遭诛,斯文荼毒打定主意后,朱元璋指责张信道:“你是否受刘三吾面授机宜 ”?张信感到很委屈,辩驳道:“臣自入贡院复查,二十多天锁在里面从未外出,群臣皆可作证,陛下何来此说”?朱元璋恼羞成怒,严厉呵斥道:“你唆使家人和刘三吾密谋过,铁证如山,你安敢狡辩” !张信心中坦荡,昂然道:“吾乃陛下堂堂之臣,怎会干那苟且之事,家人之事与臣无干”。朱元璋闻言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事后,朱元璋命刑部调查刘三吾“科场舞弊”一案。刑部不问青红皂白,将刘三吾、白信韬、张信等涉事大臣统统逮捕下狱,严刑逼供,但这些儒臣咬死牙关不承认,竟毫无结果,于是又把三人的亲族数百人全部抓来,施以酷刑,终于有人屈打成招,编造出了一个牵扯六百多人的科场舞弊案供词来,呈给朱元璋。朱元璋要的就是这个。他大笔一挥,批示道:“刘三吾、白信韬是蓝玉一党,张信是胡惟庸一党,将白信韬、张信以及同科考官二十人,全部凌迟处死。念刘三吾年事已高,免于死刑,改流徙充军,所选贡士全部废黜,名列榜首的江南籍(福建闽县人)考生陈安以行贿罪处以车裂(五马分尸)之刑 ”。受此案牵连者多达数百人。可怜的陈安寒窗苦读数十载,做状元不足二十天,兴奋劲还没过, 就遭人诬告行贿考官,稀里糊涂的被判处车裂酷刑。
疑点丛丛,余波难平史载,洪武三十年四月底,白信韬、张信和二十多位考官被押赴刑场,执行磔(凌迟)刑。陈安被车裂。刘三吾被充军流放极边之地。
五月初,朱元璋亲自阅卷点评,遴选出六十一位贡士,名列榜首的是河北人韩克忠,第二为山东人任伯安,六十一位榜上有名者全是北方人,南方举子无一人上榜。黄榜贴出,北方举子欢呼雀跃,南方才子默默无语,一桩举国瞩目的公案就此落下帷幕。
这桩史上有名的科场南北榜案了解,朱元璋也在次年薨逝了,但人们始终怀疑这是场惊天冤案,究竟是谁在徇私舞弊?营私者是谁?行贿者又是谁(陈安似乎是冤枉的)?第一次放榜五十二名贡生中无一北方人,导致主考官和状元伏诛;那第二次放榜六十一人中无一南方人,这又是什行为?二十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士和满腹华章的状元郎都做了无头之鬼,这些人中大多数是忠良之辈,究竟犯了什么罪?要施以如此酷刑?数百年来,此案仍是一个迷雾重重的疑案,有人说这是一场不明不白的南北榜,云里雾的科场案。因此有学者说朱元璋金口玉牙,权威毋庸置疑,却断了场南北榜的糊涂官司。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参考《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
明朝大学霸陈安考上状元,又没犯错,为何20多天后就被车裂?
既是状元,又是仅仅做了不足二十天状元就被车裂而死的陈安只能是明朝时期有"闽南十才子"之称的福建闽县人陈安了。
状元图
这件事发生在明洪武三十年(1397)的春榜科举考试之后。
要说这陈安也真是够悲催的,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在春榜的科举考试中获得了状元。可是陈安这个状元却是科举考试历史上结局最凄惨的状元。为什么说陈安这个状元最悲惨呢?不仅是因为陈安这个状元只当了不到二十天,更是因为陈安这个状元被车裂而死。
陈安为什么会被车裂而死呢?这就要说到有关这次科举考试后的南北之争了,陈安就是因为这件事受到牵连,仅仅做了不到二十天的状元,就被叛革除功名流放,后来又被车裂。
在这年的春榜开科取士的科举考试后,经过重重考核,最后录取了52人为进士。殿试之后,陈安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这本来也没有什么,有高中的就有落榜的。可是等到放榜的时候,出问题了。北方的考生发现这次科举考试北方的考生一个也没有上榜,52人全是南方人。
巧的是,北方考生还发现这次科举考试的三个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这一下子北方的考生不干了,认为这次的科举考试存在徇私舞弊行为。不然为什么会那么巧,录取的都是南方人,主考官也是南方人?
于是北方的考生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等到朱元璋得知后,拿来名单一看,果然如上告的 所说的一样,录取的52人全都是南方人。这下朱元璋大怒,命令复查。
在朱元璋的命令下,侍读张信、侍讲戴彝、新科状元一甲进士陈安等12人和主考官一起复查,复查后张信等人将北方考生中比较优秀的卷子呈给朱元璋看,确实是没有录取的人的水平高,文采好,因此复查的结果是维持原榜。这样的结果并不能令北方的考生相信,于是又有人上告说呈给朱元璋看的北方考生的卷子都是复查的人故意挑选的水平不告的卷子。
到这时候,朱元璋意识到,这次的科举考试已经不仅仅是考试录取的问题了,而是演变成了南北之争的问题。
会试贡士皆为南人这一结果不仅引起了北方考生的不满,而且遭到了北方籍官员的抨击,导致南北方的对立情绪尖锐,这对于刚刚建立不久的明朝可不是好事。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造成南北方的割裂。而且录取的都是南人这一结果也不符合朱元璋为了遏制腐败,维护政局稳定一直坚持的“南北更调”的初衷。这样会导致南人把持朝政,打破官场的南北平衡,带来新的吏治上的腐败。
因此,意识到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这次科举所引发的南北之争,将会对朝廷的统治带来严重后果的朱元璋,看待这次事件已经不是简单的“科举舞弊案”了,而是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来看待这次所发生的事情。结果就是,刚刚成为新科状元的陈安悲催了。
除了前科探花戴德彝、新科榜眼尹昌隆无罪释放,考官刘三吾以年老免死,和会元宋琮、探花刘谔一起被发配戍边,张信等人被判五马分尸。新科状元陈安也因复审时,没有明确批语,被定为"有惑圣览",判处流放,最终被召回车裂而死。
这次事件,成为新科状元仅仅二十天不到的陈安被车裂而死是惨,可惨的不仅仅是陈安一人,而是一批人。可以说这批人都是被冤死的,不是因为科考舞弊,而是因为卷入了南北之争这件事。
明朝大学霸陈安考上状元,又没犯错,为何20多天后就被车裂?
陈䢿一共当了两个月状元,先被流放后被凌迟,并非死于车裂。
题中的状元陈安,在《明史》等书中写作“陈䢿”。他于洪武三十年二月在南京参加丁丑科会试,三月在朱元璋主持的殿试中夺魁,成为状元。
随后“南北榜案”爆发,当年五月陈䢿受牵连被流放戍边,随后又被召回南京凌迟而死。
一,丁丑春榜。洪武三十年春,朱元璋下令开科取士,这是大明王朝立国以来第六次科考,因为当年是农历丁丑年,故此称为“丁丑科”。
“丁丑会试”之前,年迈多疑的洪武帝已经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等大案将朝中的功臣宿将杀的差不多了。
天下大定,年已六十余,懿文太子又柔仁。懿文死,孙更孱弱。遂不得不为身后之虑,两兴大狱,一网打尽。 《廿二史札记》
经过“胡蓝党案”的杀戮,朝中的文武老人基本都已经凋零,明帝国急需吸收新的人材。故此朱元璋对待这次科考十分重视。
他任命翰林学士刘三吾和王府纪善白信蹈为正副考官,主持丁丑会试。朱元璋将选取天下人才的重任交给刘三吾,是很有深意的。
主考官刘三吾,湖南茶陵人。他饱读诗书,在元朝曾考中科举,担任广西儒学副提学之职。
元朝覆灭后,刘三吾隐居不仕,闭门读书。一直到洪武十八年,七十三岁的就三吾被地方举荐给朝廷,朱元璋命刘三吾到南京亲自策问。
刘三吾倜傥而谈,博古通今,这让朱元璋十分尊敬。当即任命他为左春坊赞画,负责教育和辅导当时的太子朱标。随后又升迁为翰林学士,主持制定明朝典章制度和科举取士方法,成为朱元璋不可多得的助手,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洪武帝继宋濂,刘基之后最倚仗的文臣。
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 《明史——刘三吾传》
到了洪武三十年,宋濂和刘基早已受胡蓝党案的牵连而死去。为人刚正不阿,博古通今的刘三吾自然成为主持科考的唯一最佳人选。
这年的二月,科考在都城南京举行,来自福建闽县的陈䢿正是众多考生中的一员。经过考试和阅卷官的评比后,陈䢿等五十一人被录取为贡生。
会试结束后,朱元璋于三月初一亲自主持了最后的殿试。福建人陈䢿,江西人尹昌隆,浙江人刘谔脱颖而出,分别成为丁丑科的状元,榜眼,探花。
宣布录取名单的皇榜也于三月初五公布,当时正属春天,录取名单几乎全是南方人。(史料中有名籍可考的共三十六人,其中北平府一人。可见该榜并非全部都是南方人,只是北方人实在太少)
故史书称此榜为“春榜”或“南榜”。
丁丑科考结束了,状元郎陈䢿及上榜的五十多名读书人总算用自己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换来了功名富贵。然而,他们没有想到,一场大案即将来临。
二,北人告南榜。洪武年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北平被称为“北五省”。从文化繁荣程度和经济状况来看,北五省比不过富庶的东南各省。
朱元璋是采用“由南到北”的方针统一全国的。南方地区较先被纳入版图,朱元璋对于自己根据地的东南比较重视保护和发展,故此虽经改朝换代的变革,东南地区依旧文风昌盛,教育体系也比较发达。
而北方则盘踞着元朝残余势力,明初屡次对北方用兵,一直到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军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之后,蒙元在北方的威胁才彻底消灭。
多年的征战使北方各地经济凋敝,人口稀少。经济和人口状况又限制了北方的文化发展,所以北方举子的文化程度相比南方举子来说,就差了很多,但科举考试无论东西南北,做的都是相同的试卷!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出现了洪武三十年的“春榜”上几乎全是南方人,北方人寥寥无几。这样的情况在当时参加考试的北五省举子心中,就是极大的不公平。
春榜公布后,北五省的举子们榜上无名,自己寒窗苦读多年,朝廷居然把功名全赐给南方人。他们把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归咎于考官刘三吾等人。
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
《明史——刘三吾传》
刘三吾和白信蹈都不是北方人,他们肯定在评卷时故意照顾南方举子。愤怒的北方举子们痛骂考官徇私舞弊,并一起到礼部控告,请求还大家公道。
其实南北方举子的文化程度差异,皇帝十分清楚。虽然朱元璋没有直接表明过,但他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却在数十年后这样说过:
北人学问不逮南人! 《三朝圣谕录》
但现在考生们议论纷纷,无论如何,自己也得给他们一个公道。
三,大案爆发。为了调查刘三吾是否有偏袒南方,舞弊不公的地方。朱元璋决定重新评判北人考生的卷子。
三月初十,朱元璋下令由前科状元,侍读学士张信主持重新评卷。
上怒,令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于是侍读张信,侍讲戴彝,赞画王俊华,司值郎张谦,司经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长史黄章,纪善周衡,萧楫及陈䢿,尹昌隆,刘谔各阅十卷。 《明朝小史——洪武纪》
参与重新评卷的一共十二人。朱元璋亲自选出的状元陈䢿,榜眼尹昌隆,探花刘谔也参与其中。不难看出,此时朱元璋想要锻炼一下自己亲自挑选出来的三个年轻人。
只要他们能证明这次科考是公正公平的,或者查出刘三吾确实有不法行为,将北人试卷中可观者录入名额,那这次的南北之争自可平息。
张信等人受命后公事公办,仔细查找刘三吾是否徇私舞弊。这十二人每人负责十张试卷,需要认真阅读评价并确定考官的评语是否公正,最后每个人为自己评阅的十张卷子做总结上奏朱元璋。
这一查就过去了二十多天时间,刘三吾等人确实没有故意刁难北方举子。因为他们的卷子无论从文采还是思想上都无法比拟南方的试卷,有些卷子上甚至连避讳都忘了。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刘三吾确实公正公平的对考生进行了录取,而北方的卷子实在不够资格被朝廷录取!
随后,众人将自己的总结上奏朱元璋,他阅完这些报告后表示满意。刘三吾和白信蹈是自己亲自任命的考官,怎么会徇私舞弊呢!
重新审查的结果于这年五月初公布。本来就是无理取闹的北方举子们彻底炸锅了,南京城内一时间议论纷纷。他们的说法是:
刘三吾偏袒南方人,如今张信等人早就和刘三吾勾结,一起欺瞒圣上,排挤北人!
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嘱之! 《明史——刘三吾传》
这样的言论让多疑的朱元璋感到事情可能并不简单:假如张信等人确实与刘三吾勾结欺瞒自己的话,北方读书人会对朝廷心灰意冷。而自己的天下也极可能受到奸臣的篡夺!
正是在这种多疑心态的驱使下,他屡兴大狱,大肆屠戮臣子。胡蓝党案虽然已经结束,万一还有漏网之鱼潜伏在朝中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自己死后,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呀!
如今为了挽回北方人心,也为了将有可能不忠于自己的人清除掉。事实已经不重要了。
五月中旬,朱元璋下令翰林院从落选的北方卷中重新录取六十一人为贡生,此举等于认定刘三吾和张信等人徇私舞弊,欺君罔上!
上疑刘三吾,白信蹈有私,指为胡蓝余党,逮拷讯! 《明书》
于是刑部逮捕刘三吾,白信蹈以及重评北人试卷的张信等十二人。
四,陈䢿的结局。从金榜题名到锒铛入狱,陈䢿一共做了两个月的状元。
经过刑部审理,朱元璋对受审的十四人做出判决:
刘三吾,白信蹈,张信,黄章,董贯,严叔载,王俊华,周衡,萧楫,张谦等十人为胡蓝余党,判处凌迟。因三吾年老,皇恩免死,改判充军流放。
戴彝,尹昌隆二人因在重审试卷的奏本中指出春榜中并非一个北方人也没有。办事还算认真,无罪释放。
状元陈䢿,探花刘谔在上奏的本章中则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大有和稀泥的意思。革除功名,充军边疆。
六月初一,朱元璋重新进行殿试。选取山东人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山西人焦胜为探花,殿试之后,新的录取名额在南京公布:获得进士及第的人一共五十一名,全部是北方人。
此时正是夏天,故此榜又称为“夏榜”或者“北榜”。
陈䢿和刘谔从状元郎和探花的位置一下子沦为流放囚犯,真是够悲惨的。被流放后不久,朱元璋将二人召回南京,随后又将二人凌迟。
南北榜案一共牵连六百多人被杀,成为了洪武朝最后一个大案和冤案。
总结:关于南北榜案,清代修的《明史》认为刘三吾等人确实有徇私舞弊的行为,故此洪武帝震怒,杀一儆百。
而晚明的王世贞和明末清初的査继佐等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一个政治冤案。洪武帝其实是借此事挽回北方士子的人心,张信等人因为不明白帝王心术,徒遭惨祸。
状元郎陈䢿初入仕途,尚来不及明白官场险恶,就遇到这场大案。最终丢了功名和性命,这真是令人唏嘘啊!
关于陈䢿的史料留下来不多,网络上有的资料称他是“闽中十才子”之一,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闽中十才子中并无陈䢿。
闽中善诗者,称十才子,鸿为之冠。十才子者,闽郑定,侯官王褒、唐泰,长乐高棅、王恭、陈亮,永福王偁及鸿弟子周玄、黄玄。
《明史》
在清初明朝遗民吕毖的《明朝小史》中,对涉案人员有这样的描述:
考官信等俱磔杀之,䢿等亦伏法削籍。
磔刑其实就是凌迟之刑,俗称“千刀万剐”。
而车裂之刑自唐代已经废止,唐末五代时期偶有用之。此后基本完全废除,不再使用,所以陈䢿所受之刑法不可能是车裂。其担任状元的时间是三月初到五月中,故此是两个月而非二十天。
此案爆发后一年,朱元璋病逝。直到洪熙元年,明仁宗为了解决南北各地差异产生的考试不公正性,开创性的将全国划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并按照三处不同的教育水平制定了北卷,中卷,南卷三种录取标准,分区域录取贡生,有效的制止了洪武以来科考产生的南北之争。又经过后来的发展,按不同的标准分区分省考试的制度逐渐形成与完善。
这个制度深深的影响了后世,也包括现在的高考制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