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国灭之际,花蕊夫人说“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是事实吗?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宋太祖赵匡胤听说花蕊夫人能诗,令其献诗一首,花蕊夫人脱口而出这首满含哀怨的诗歌。人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宋仅仅用了六十六天时间,便让后主孟昶做了亡国之君,后蜀还有男儿吗?

后蜀无男儿

太祖伐蜀一共出动了六万大军,主力王全斌率三万人马,一路高歌猛进,剑锋直指剑门。西南行营都统王昭远奉孟昶之命,率军防御剑门。王昭远手持铁如意,摆出一副诸葛再世的派头,他醉醺醺大言不惭地说:“我这两三万雕面恶少,别说守剑门,即便马踏中原,也是易如反掌!”

好有气魄的男子汉!可惜话音刚落,王昭远连败三仗。此时他再也顾不得男子汉气概,烧掉桥梁,扔下剑门关,一路逃窜。这哥们躲进一户农家,随行人员劝他再组织人马抵抗一下,他死活赖在板凳上,拽都拽不动。

其实,剑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威名不是空的,即便王昭远弃关逃跑,王全斌也一筹莫展。后来在降卒的指点下,王全斌才找到一条小路,形成夹攻之势。宋军渡江的浮桥还没造好,猛然一抬头,发现剑门关城头空了!

原来,王昭远的逃跑让全军锐气顿失,眼看浮桥就要造好,群龙无首的守军,非常坚定地,不给王全斌留进攻的机会,他们转身一哄而散,全军逃跑!

剑门失守,外围的守将都学乖了,包括太子孟玄喆,都跟王全斌比速度往成都逃跑。王全斌心里乐开了花,这倒好,省得一个一个拔钉子了,全部锁在成都正好一网打尽!

花蕊夫人说没有一个男儿,其实是冤枉了,后蜀还有半个男儿——夔州守将高彦俦。手下人劝他赶紧逃跑,高彦俦拒绝了,说无颜见成都父老,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

王全斌兵不血刃抵达成都,三军摩拳擦掌,准备攻城。想不到太让人失望了,一个被成都市民戏称为“世修降表世家”的官员李昊,奉孟昶之命,递上了降书!这仗打得真没劲,变成马拉松比赛了,直到冲刺成功,也没溅起一滴血,早知道磨什么刀,带根拐棍一路观光好了!

后蜀尽男儿

就当花蕊夫人暗骂后蜀无男儿时,并入大宋国土的蜀地子民,在没了后蜀政权支持后,反而闪现了蜀地男儿本色!

由于王全斌等内斗,导致政策失误,激起了后蜀降兵的哗变。这支乱军一路攻伐,到达绵州时居然聚集了十万之众。他们号称“兴国军”,推举前文州刺史全师雄为主帅,把蜀地搅得天翻地覆。

这场叛乱席卷蜀地十七州,几乎让大宋到手的鸭子飞了,王全斌、曹彬等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平定叛乱,包括王全斌在内的十几位大将被革职审查,大宋在这场叛乱中的损失若干倍于攻蜀战争。

不过此时,花蕊夫人已经身在开封,看不到蜀地男儿的本色了,她的记忆里,还是蜀地的繁华,和蜀人的懦弱,尤其是君主的没血性。

那个最不“男儿”的人

孟昶应该是花蕊夫人爱恨交加的人,这个曾经被她视为依靠的大男人,在面对国难时,猥琐得连男人都算不上,束手就擒当了俘虏。

后蜀就像是一头羊领导的虎,任人宰割,当头羊被宰了后,虎反而露出了本色,孟昶你真该撞墙!是你,把蜀地十四万男儿变成了软脚蟹!

后世有人说,孟昶投降,其实是为了成都居民不被无辜杀戮,也许吧,不过事实上成都还是没逃过劫难。假如为了居民着想,那你当什么皇帝呢?早早献地不更高风亮节吗?唬人的遮羞布而已!

说实话,也不能简单地给孟昶加上一个“昏君”的帽子,此人早期治理蜀地很有成绩。很不幸他犯了两个错,一是过早地享乐无度,缺少长久的励精图治,二是他忘了这是群雄逐鹿的年代,只有虎才有资格生存!

孟昶不是虎,他生错了年代,注定他只能被别人咬死,他才是花蕊夫人口中的那个“非男儿”。既然你都卸甲做羊了,那就怪不得赵匡胤,卸了花蕊夫人的“甲”!

后蜀国灭之际,花蕊夫人说“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是事实吗?

我却认为这话是错误的,花蕊夫人不自知自身有生理上的缺陷,她不是绽放的花朵,才认为男人都不是男人。

后蜀国灭之际,花蕊夫人说“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是事实吗?

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命大将王全斌为西征元帅,曹彬为监军,率6万大军西征伐蜀,蜀兵一溃千里,孟昶自缚请降,后蜀灭亡。而后蜀灭亡的过程中,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因其美艳绝世,和她那首《国亡诗》,让无数后人记住了她。

据宋人陈履常《后山诗话》载:“费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宫,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効王建作《宫词》百首。国亡,入备后宫。太祖(赵匡胤)闻之召使,陈诗诵其《国亡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太祖悦,盖蜀兵十四万,而王师数万尔。”

孟昶与花蕊夫人被俘至汴京后,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为睹芳容,他赏赐了孟昶,并在孟昶和家人来宫谢恩时见到了花蕊夫人。十天以后,孟昶暴死。赵匡胤把花蕊夫人留在宫中侍宴,听说她擅长做诗,请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有感于故国之亡,便即席赋了这首《国亡诗》。

然而,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甄别,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国亡诗》既非花蕊夫人所作,“更无一个是男儿”一诗写的也非后蜀灭亡之事。后蜀时期一个基层小文官何光远所撰《鉴诫录》记载说:“故兴圣太子随军王承旨有《咏后主出降诗》曰:“蜀国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人是男儿。”

兴圣太子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太子李继岌,同光三年(925),李存勖命李继岌率军6万西征伐前蜀,蜀主王衍出游至利州(四川广元),听说唐军来攻,急命随驾清道指挥使王宗勋等率兵3万迎战,大败,王衍命王宗弼守利州,自返成都。11月,唐军兵临成都,王衍出降,前蜀灭亡。

王承旨是当时的随军姓王的侍从官,看到前蜀兵败如山倒,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咏后主出降诗》,嘲笑前蜀后主王衍以20万兵马在后唐6万兵马的攻击下出降的懦弱行为。而陈履常《后山诗话》所载花蕊夫人的《国亡诗》,与王承旨《咏后主出降诗》感慨相同,文字也极似,可知二诗必有一人抄袭或仿写,何光远曾任后蜀孟昶时的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军事判官,而陈履常是南宋人,就时代前后而言,只有可能是陈履常抄袭何光远,而绝非何光远抄袭陈履常的可能。

所以,根据这些情况可知,所谓“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一诗,与花蕊夫人实际上就没有一丁点关系了。同时,花蕊夫人那首《国亡诗》,也无疑是一首伪作,或说抄袭之作。

后蜀国灭之际,花蕊夫人说“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是事实吗?

问题:后蜀国灭之际,花蕊夫人说“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是事实吗?

前言

历史上的事情很多都说不清楚,而诗词经过历代的传抄有时连作者都有争议 ,李白的《静夜思》短短20个字就有很多不同版本。

历史上的花蕊夫人据说不止一位,至于花蕊夫人的这句诗是不是她写的,当然也说不清了。

一、诗话中的故事

花蕊夫人吟诗故事出自宋朝陈师道的《后山诗话》:

费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宫,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宫词百首。国亡,入备后宫。太祖闻之,召使陈诗。诵其〈国亡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太祖悦。盖蜀兵十四万,而王师数万尔。

陈师道,北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这里的后主是后蜀指孟昶,太祖是指赵匡胤。

二、另一首大同小异的诗

王士禛的《池北偶談》说这首诗与另一首诗大同小异:

宋刻《鑒戒錄》載前蜀興聖太子隨軍王承旨 【 失其名。】 詠後主出降詩云:「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繫旗。二十萬軍齊拱手,更無一箇是男兒。」此與花蕊夫人詩大同小異,必有一誤。

王士禛是清朝人,他见过宋刻《鑒戒錄》,书中说前蜀的王承旨有一首诗:

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

另外在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中也有记录:

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 “

三、三个花蕊夫人

在五代十国间,至少有三个人被称为”花蕊夫人“。

其一

前蜀只传了两代:王建,王衍。 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约883~926),成都人,宫中号为花蕊夫人。灭国后, 花蕊夫人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杀。李存勖就是那个喜欢唱戏的皇帝,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主人公。

其二

后蜀主孟昶的妃子, 孟昶降宋后,被虏入宋宫, 即陈师道所说的花蕊夫人。

其三

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说这位花蕊夫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 南唐亡后,被俘入宋宫, 人称小花蕊夫人。

四、花蕊夫人的高明之处

单独看这首诗 ,有可能是后蜀的花蕊夫人化用了王承旨的作品。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花蕊夫人)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承旨)

薛雪《一瓢诗话》说夸赞道

落句云:"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何等气魄?何等忠愤?当令普天下须眉一时俯首。"

如果是花蕊夫人化用前人诗句,后两句几乎直接是”拿来主义“,则”何等气魄?何等忠愤?“云云不是其高明之处。

两首诗的区别在于空间不同。

王承旨诗中写了投降的那个时刻,从空间上来说,仅仅是投降时城外的情形。

而花蕊夫人的诗,同一时间却是不同的空间,这是其高明之处。读者可以想象一下,假如看到的是电视剧,花蕊夫人的诗,是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镜头切换,而王承旨就单调些了。

结束语

不管哪一位花蕊夫人,他们好像都有作诗的能力,而且结局都同样的悲惨,从背景看,都有写出这首诗的可能。

至于到底是哪一位写出了这首诗,老街以为后蜀的可能性大一些。看到花蕊夫人的故事,老街总是想起苏轼写《洞仙歌》时做的序: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

良辰美景,一对玉人相依而坐.....赏月而歌,多么美好的日子。难以想象“一旦归为臣虏”时的凄凉与悲惨。

@老街味道

后蜀国灭之际,花蕊夫人说“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是事实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如今儿童耳熟能详的《述国亡诗》,据传为后蜀皇帝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所作,意在表达自己对于后蜀军队面对北宋大将王全斌时不战而降的不耻与愤恨,更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恨。

虽然此诗长久以来被认为是花蕊夫人所作,但从古至今,关于这首诗的作者究竟是何人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历朝历代的文学家或者文学评论家,在五代时期的各种碑文和残存文献中发现了不少与这首《述亡国诗》雷同的诗文,比如南宋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宋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中便记载:

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

如果按照宋吴曾的记载,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当是在前蜀时期,早于花蕊夫人所生活的后蜀。宋吴曾生活在南宋时期,距离后蜀灭亡不过二百年,当时这首诗的真正作者便出现了争议,可见,这首诗极有可能是后蜀灭亡后有人参考王承旨的诗作,托花蕊夫人之口所作。

不过,即使这首诗的确是后蜀的花蕊夫人所作,那其也不过是一时的情感流露而已,并不是一种长久的心绪。根据历史记载,这位花蕊夫人,并不是蜀地的原住民,而是福建人,因为生的美貌,且才思敏捷,被后蜀的末代皇帝孟昶所宠幸。这位孟昶,在即位之初尚有兴利除弊之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孟昶逐渐开始沉溺于皇权带给他的安乐之中迅速堕落,开始留恋于后宫的美酒美色,从最初的痛恨奢侈转变为一个喜好纸醉金迷之君主,后蜀在孟昶的治下,国力日渐衰弱,最终,被北宋大将王全斌率军消灭。

后蜀灭亡后,这位与蜀地毫无深层次联系的花蕊夫人被当做战利品送给了宋朝皇帝赵匡胤,不过在大宋朝的后宫中这位漂亮的女人依旧享受着君王的宠爱,当然,她没有再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沮丧情绪。

按理来讲,花蕊夫人是最没有资格说出“更无一个是男儿”这句话的人。她一方面享受着孟昶通过剥削民力得来的丰富物质,对孟昶的怠政行为丝毫不加规劝;一面却在外敌入侵时指望被剥削者拿起武器,以保护她的美好物质生活。当军队投降时,花蕊夫人不嫌事大,“义正言辞”地说出一句“更无一个是男儿”,这很真实。

后蜀国灭之际,花蕊夫人说“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是事实吗?

是事实,后蜀灭亡时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所做的一首名垂千古的诗《述国亡诗》其中的一句。“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介女流之辈的亡国之痛,更是对后蜀拥有14万大军居然不战而降男人们的讽刺。

要说写这首诗的背景,还得从北宋灭亡后蜀说起。后蜀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割据西川在成都称帝所建的国家。孟知祥死后,他的儿子孟昶继位,孟昶在位30年,众所周知蜀道艰险,这段时间中原各地打的不可开交时,后蜀凭借道路险峻反而风平浪静。孟昶刚继位时,也算是个不错的君主,也曾励精图治。可孟昶终究不是一个勇于开拓的君主,太平日子久了就懈怠了。到后期沉迷女色,在全国各地选拔美女供自己享乐,朝政一步步荒废。花蕊夫人原本是个歌女,不光长的温柔漂亮,诗词歌赋更是样样精通。古时候的女人,能识字就不错了,更别说唱歌作诗了。因此,花蕊夫人进宫后深得后蜀皇帝孟昶的喜爱,这期间花蕊夫人曾多次劝说孟昶要以国事为重,可孟昶鼠目寸光一直认为蜀地道路艰险很难被攻破。

花蕊夫人剧照

就在孟昶身陷温柔窝贪图享乐时,中原大地上一代雄主赵匡胤黄袍加身,横空出世。在横扫了中原一些小国后,就将目光放在了后蜀的身上。起初,赵匡胤也只是试探性对后蜀进行攻击,令赵匡胤没有想到和平发展了30年的后蜀居然如此的不堪一击。仅仅六十多天,后蜀在成都拥有14万军队的情况下,孟昶不顾众人反对缴械投降,拱手让出成都,至此后蜀灭亡。

后蜀灭亡后,花蕊夫人也随着孟昶来到了汴梁,宋主赵匡胤早就听说了花蕊夫人的艳名,见到本人后更是一见倾心。孟昶在到达汴梁后半年时间就呜呼哀哉了,赵匡胤就将花蕊夫人带到宫中立为妃子。一日,赵匡胤与花蕊夫人闲聊,就说:“都说你文采很好,你作首诗吧。”花蕊夫人沉吟片刻,就作出了那首千古名诗,“述亡国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