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为何能在混乱的五代十国稳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

冯道侍奉四姓十帝,每一朝他都能位居宰辅或三公,皇帝流水线不断换主,无论谁上台,冯道都举双手赞成,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官场“不倒翁”。这因为如此,他被人骂作,最没有道德底线的小丑。奇怪的是,当世的人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冯道是个举贤荐能,亲民济困的君子。

冰与火汇集,一般是神,一半是魔,到底哪个才是冯道的真身?弄清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能够在混乱的五代十国,侍奉十君,隆宠不衰。

一、把自己当做打工仔的宰相

拿雇佣关系类比君臣关系,显然是不恰当的。雇佣关于基于契约,君臣关系则是没有契约的生死契约关系,这是传统的道德观点。偏偏冯道三番五次,突破了这个规则。

唐明宗推翻唐庄宗,他转投唐明宗,唐末帝弑君夺位,他又跟随唐末帝,石敬瑭推翻后唐,他立马效劳后晋,刚在石敬瑭病榻前答应辅佐幼主,转头就扶立了石敬瑭的侄子,甚至契丹人打过来,他跟耶律德光也相处自如。

反正五代十国,皇帝的宝座上血迹就没干过,冯道也不管坐上皇位的是谁,一律倒头就拜。

冯道此举就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恐怕还真冤枉了他。冯道有一个理论:君主做事不密失国,跟我们臣子无关,我们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算尽责了。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受雇佣的打工仔!既然是打工仔,有什么不可以改换门庭的!

唐庄宗驾崩后,唐明宗入城前,冯道曾经对同僚说:“主上失守社稷,人臣惟君是奉,无君而入宫城,恐非所宜。潞王已处处张榜,不若归俟教令。”

这句话很清晰地表明了冯道的态度:大臣的责任是奉君,君主失位是他的事,我们只需要静等下一位君主就行!

如此有礼有节,甚至大义凛然,哪是专营取巧之辈说得出来的?

二、践行孟子训导的读书人

难怪后世人骂冯道,把别人眼中不齿的事,说得那么振振有词。问题是,他这么说,有道理吗?起码不能说完全没道理,冯道有一个信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没错,冯道就是笃行孟子学说的读书人,在他的眼中,人民的利益是最重要的,皇帝姓张还是姓李不重要,谁当皇帝更无所谓。

最典型的就是,契丹灭后晋,冯道照例投降了契丹人,形似汉奸。但实际上,这期间,冯道尽其力,暗中保护了中原百姓。

冯道的爱民之心是有根基的,是一贯的。他本人俸禄优厚,但过得生活却很朴素,剩余的资财都用来救济穷苦百姓了。他曾经因为资助穷人,自己穷得只能睡稻草铺。

由此可见,冯道是真正践行孟子“民为贵”思想的读书人。实际上,对冯道的诟病,自南宋程朱理学后愈演愈烈,到了明清,冯道再也没有翻身机会,原因就是君主专制越来越强烈,儒家思想也失去了本来积极的部分,孟子更是被某些帝王打入另册,冯道被贬损也是顺理成章。

三、乱世之下的为臣之道

其实,冯道有他独特的为臣之道,且被当世所承认,甚至推崇。

首先,冯道为臣尽责尽才。他一生大力为国举荐才能,并且敢于直言进谏。柴荣登基后,准备亲征北汉,冯道反对,谏言非常尖刻,柴荣拿唐太宗亲征比例,冯道说他比不上唐太宗,柴荣说要以泰山压顶之势对付北汉,冯道说他不识泰山,气得柴荣大怒。没有一颗忠直的心,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的。

这因为如此,每一位新上位的皇帝,都认为冯道是忠臣,不能因为他没有为先君殉道,就贬低了人格。

其次,五代十国特殊的时期,不能死守礼教。五代十国,短短五十四年换了五朝十几位皇帝,哪一朝是正统的?哪一朝代表正义?哪一朝的更替,不都是强权政治?哪一位皇帝的上位,不都是血腥伴随阴谋?

冯道该效忠谁,才符合儒家思想?恐怕不管他为哪一位皇帝尽忠,恐怕只能落下一个不咸不淡的结局,甚至会被嘲讽为“愚忠”!孔子说:邦有道则现,邦无道则隐。连孔子都不认为,为无道之君效劳,是件明智的事。

所以,在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不该在道德层面,苛责冯道。

冯道为何能在混乱的五代十国稳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

都说天子不同,朝臣也定然不同。但是这个宰相简直突破了人类想象的极限,无论朝代怎么更迭,也无论皇帝是谁,他总能稳稳的坐在宰相的位子上。要知道每个皇帝的脾气不同,性格不同,又怎么能做到选择一样的宰相呢?但是这个宰相就有这样的魔力,即便所有的大臣都被皇帝换掉了,他依然可以屹立朝堂,这个神奇的宰相就是冯道。后世称他为不倒翁宰相!

冯道出生在一个农家,小的时候家庭非常的贫困。但是他品行敦厚,乡邻无不对他赞不绝口。后来参军,才一步步走到了宰相的位子上。但其实大家并不怎么关心他的成名历程,更多的是好奇他为什么可以做到长屹在朝堂之上。其实这和冯道善于劝诫帝王有很大的关系,他总是能顺着帝王的话说,一方面他能将自己的政治理念传授给皇帝,另一方面皇帝也非常的高兴。这样说来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这就是冯道的成功之处。

相传在后唐的时候,国力雄厚,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也没有大的灾难发生。于是唐明宗就沾沾自喜,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冯道在这个时候求见了唐明宗,并给唐明宗讲了一个小故事。冯道说他以前是在地方做文官的,有一年出史其他的地方时,路经一座高山。那高山险恶啊,他骑马经过的时候唯恐摔倒了,于是小心翼翼的拉着马。等经过了那一段陡坡,冯道认为已经到平地就安全了,于是放开了手中的缰绳,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摔下了马。

听完这个故事唐明宗若有所思。冯道说道,现在国家的局势不就像我骑马登坡的时候吗?人处在安全的环境就会放松警惕,万万没想到,危险都是在太平的时候发生的。唐明宗听后为自己的自傲感到了深深的惭愧,于是在政务上越发的精益求精了。

还有一回,唐明宗问冯道:“现在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充足,这是不是说明老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呢?”冯道听完先生赞扬了唐明宗的业绩,接着才说道“粮食少的时候,谷物就会卖的贵,老百姓吃不起就会饿死。粮食多的时候,谷物就会卖的便宜,老百姓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唐明宗听完冯道的话,对他只剩下佩服了。这样会说话,又善用比喻的宰相,有哪个皇帝不想要得到他呢?更何况他还顾及皇帝的颜面,能给出治理国家的妙计,简直就是文曲星在世了。

冯道去世的时候已经七十三岁的高龄了,人们都称赞他是仁义的代表,因为孔子也是七十三岁高龄的时候去世的。直到今天,人们都惊叹于他语言上的魅力,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方法,这大概就是他屹立宰相几十年不倒的原因吧!

冯道为何能在混乱的五代十国稳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

谢邀,五代十国54年换了八姓十四帝,这肯定就都是非正常死亡,实际上,都是前朝武将黄袍加身做的皇帝,因为自己是武将造反做的皇帝,当然知道武将造反的危害,于是又会削番,削番又导致武将造反,循环反复。

当皇帝频繁的更替,朝廷大臣是不是要全部换掉呢?

显然不是,朝廷大臣大多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只要新皇帝尊重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维护他的统治,当然,他们也不会忠于皇帝,

这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大臣,这样多朝为官的大臣不在少数,比如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姓家奴,赵匡胤也三姓家奴了,谁也不比冯道干净,这也是为什么宋朝史官这冯道敏感了,因为这有讽刺皇帝的意思。

当新的皇帝登基,需要全盘接收原有的官僚系统和军政系统,就需要给出一个信号,让大臣们安心,冯道就是这个作用。

冯道是丞相,是官僚系统的老大,尊重冯道的地位,就是认可了其他大臣,试想一下,丞相我都不换人,其他人我还在乎吗?只要你们维护我的地位,我也会尊重你们权利。

实际上,当一个新的势力崛起,或者外族入侵占领某地,都会尊重当地的利益集团,拉拢利益集团,来实现通知的,

这也是耶律德光打下中原,得扶持而皇帝石敬瑭,石重贵不听话,耶律德光打下石重贵,想自己统治,结果中原的军头把耶律德光打残了,死在逃跑的路上了。

曰本人来了,也得扶持溥 仪,填海兄做傀儡,完成统治,

满清打进来,也得尊重大明的官僚系统和利益集团,不然也无法统治了。

你收购一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同样也不能换,不然,你买回来的就是资产,而不能盈利。

冯道为何能在混乱的五代十国稳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

冯道是四姓家奴,乱世能臣。是一个没有正义感,是非感,羞耻感,一生做风向标,当墙头草,那边风硬那边倒的政坛不倒翁。

冯道为何能在混乱的五代十国稳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十国期间著名的宰相。

而他最著名的不是当了宰相,而是他共历仕了五个王朝: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侍奉过十一位帝王:后唐的庄宗李存勗、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后晋的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契丹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的高祖刘知远、隐帝刘承佑,后周太祖郭威与世宗柴荣,在乱世王朝更替中屹立不倒几十年,迎刃有余。

后人对他的评价基本都是千夫所指,宋代的欧阳修与司马光修《新五代史》时骂冯道是“无廉耻立人之大节”,是造成“国家危亡致乱之祸根”,

但是就这样第一位人物能在混乱不堪的五代十国历经五个王朝,稳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几十年,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样的情况能是一般人做到的?

其实冯道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缺吃少穿也能安然度之。

为什么当了宰相后却截然不同?

我们只能说他具有超人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给了他几十年的平安。他所效力过的皇帝都对他赞誉有加,这就更不容易了,冯道最关键的是在品行上没有任何污点,他为官清廉,不仅如此,还经常将自己的财务拿出来救济穷苦百姓;他不好女色,对于赏赐给他的美女他一概不要,在五代这种视人命为草芥的年代,冯道的行为,不仅仅是用高尚两个字就能够形容的。对地方官的馈赠,他也一概不受。

这一点包括对他大加批判的后世学者也没有异议,而包括明清时期的王夫之、王鸣盛、赵翼等人对冯道之作为表示不同程度的蔑视和批判的原因在于对他的价值观不认同。但是正是这种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才能让冯道在混乱不堪的五代十国平平安安的历仕了五个王朝,而被后人推崇的胸怀天下苍生的政治人物基本都消失无影了。

这才是大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最后用他自己写的一首诗来总结吧:“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