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战争是长平之战吗?
长平之战,很多人只看到了白起坑杀40万赵卒,纸上谈兵的赵括。却根本没有看到其背后的真正意义。以及他后续的故事。
至于他是不是最重要的谈不上。因为历史是随机的,任何一件偶然的事件都有可能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对白起坑杀40万赵卒很难理解,当时有人给出的解释就是秦国难以管理这么多人。事实上白起杀这么多人主要的目的是击溃赵国抵抗的勇气,因为秦国和赵国的实力相差并不是悬殊,他们经过长期的对峙,特别是被廉颇的以守代攻,把两个国家的实力消耗到了极致。
秦国和赵国都达到了极限,赵王不是白痴,只不过两个国家都认为就这样对峙下去两个国家都会垮掉。赵国首先撑不住了所以换掉了廉颇。
而当白起战胜了赵括的时候,跟秦王说让他一鼓作气灭掉赵国。秦王告诉他咱们也撑不下去了。不能再继续打下去了,直接否决了他的提案。所以白起坑杀40万赵卒战略政策效果是没有用了。
到后来,秦王经过一段休养生息问白起说,你带兵去把赵国灭掉,白起说已经错过机会了。这才是长平之战的真正的意义所在。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战争是长平之战吗?
首先,我认为长平之战,应该定义为一场战役,而不是一场战争。秦、赵两国之间的军事交锋,可称为战争,但是具体到一场战事,则只能称为战役。
应该说,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所谓最重要的战役,就是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战役,对历史走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类似的战役,比如秦末巨鹿之战,两汉之交的昆阳之战,汉末的赤壁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等等,具有相同的决定性作用。如果说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一次战事,那是绝不为过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长平之战,奠定秦统一中国的基础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国力开始突飞猛进。但是,秦要统一中国并非易事,前面是有几座大山阻拦的。首先是战国第一霸主、秦的死对手魏国,魏国由于自身的地理劣势,在秦国与齐国的夹击下,最终衰落了;其次是老牌强国楚国,楚国同样的秦国与齐国的夹击下,衰落了;第三是齐国,齐国是继魏国之后的第二个霸主,后来燕国主持一个“五国伐齐”,五打一,把齐国打残了。
可以说,秦国把魏、楚、齐三国打残,不仅靠自己的军事实力,也是靠极为高超的外交,形成多打一的局面。东方六国里,能够与秦国对抗的,只剩下赵国。赵国在胡服骑射改革后,一跃成为超级军事强国,而且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战国会走向何方,实际上就看秦、赵两国谁是赢家。
在长平之战中,秦国消灭四十几万赵国主力,此后赵国再也无力与秦争锋。因此,长平之战是决定历史走向,以后,秦统一六国就没有悬念了。
第二,长平之战,是先秦规模空前的大决战一场战争的重要性,除了看其影响力外,也要看其规模。
长平之战规模之大,不仅在先秦是空前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双方投入的军队总数,据估计在一百万左右。赵国方面投入的兵力是比较明确的,赵括统领的赵军有四十五万人;秦军方面,没有详细记录,但是秦军能围歼赵军,兵力不当少于五十万。
在长平之战后期,为了围歼赵军,秦国大举增兵。河内郡“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一个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征兵,派往长平前线,光这个数量,恐怕就有二十万以上的人数。更何况征兵恐怕还不止河内一郡呢。
有人说,后来王翦伐楚,秦军不也是动用六十万人吗?其规模不是不亚于长平吗?我在前面说过,要区别战争与战役。王翦伐楚,是秦楚战争,六十万人是入楚的秦军总兵力,因为楚国太大了,所以秦军投入这么多兵力,是去占地盘用的。就一场战役投入的兵力规模来说,长平之战是绝对是先秦规模最大的。
第三,长平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大决战首先,长平之战打得特别久,前后打了三年。后世一些划时代的影响的战役,打的时间并不长,比如巨鹿之战、昆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有的打几天,有的打几个月。能够与长平之战相媲美的,我能想到的,恐怕只有南宋的襄阳保卫战,打了整整六年之久,襄阳城破后,大宋就极速灭亡了。
其次,长平之战对双方都消耗巨大。赵军的损失,史书记录得明白:“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在赵军死亡的四十五万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作为俘虏被白起给坑杀了。白起也因为坑杀俘虏,在历史上臭名远扬。
那么三年长平之战,秦军又是死得多少人呢?用白起的话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秦军为什么会伤亡这么严重呢?我估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前期与廉颇对阵时,伤亡是比较大的;二是后期在围歼赵括时,四处拉壮丁,把大量没有作战经验的平民拉到战场上,这部分人的伤亡是比较大的。
因此,长平之战,两军最终死亡人数,在六十万以上。这种战争的残酷性,不要说放在两千年前,就算在人口大膨胀的今天,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