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因为太子朱标不幸去世,朱元璋将对太子深深的思念,化作对孙子的爱,他将嫡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民间一直说,朱元璋此举是维护对封建礼法,坚持将皇位传给嫡系。其实这是个误解,恰恰相反,朱元璋此举违背了皇位传承法则,给朱棣起兵造反留下口实。

按照封建礼法的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毫无疑问是第一继承人。如果第一继承人失去继承权(如去世、犯罪、疾病等),第二继承人替补。那么,谁是第二继承人呢?

按规定是嫡次子,即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按史书记载,朱元璋有四个嫡子,即: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如果没有嫡子了,怎么办?选择庶长子,既然都是庶子,就选择年龄最大的。

连庶子都没有了怎么办?选择近支子弟,过继给皇帝为子,继承嫡系。总归,立嗣的原则就是“立嫡立长,立嗣以亲”。这里面从来就没有,直接将皇位隔代传给孙子的说法,除非儿子辈全部死绝。所以,按照礼法,朱标死后,法定的继承人应该是朱樉,不是朱允炆,朱元璋的做法不是维护礼法,而是对礼法的公然破坏。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朱樉、朱棡为非作歹不合适为君

民间有一个说,朱樉、朱棡、朱棣,都不是马皇后所生,根本不是嫡子。假如以史书为准,朱樉是朱标死后的法定继承人,假如三人都不是嫡子,朱樉也以庶长子身份,成为法定继承人。除非朱樉不是嫡子,朱棡或朱棣是嫡子。

我们来看一下朱樉和朱棡,为什么没有成为嗣君。史书记载朱樉“二十四年,以樉多过失,召还京师,令皇太子巡视关陕。太子还,为之解。明年命归籓。”朱樉犯了什么错,以至于被朱元璋圈在京城一年?主要是朱樉在秦地骄奢淫逸,大兴土木,为此屡屡侵扰百姓。

朱棡行为更出格,他“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不光经常违法,还被人状告有“异谋”(谋反)。

说白了,朱樉和朱棡大小锦衣玉食,好日子过多了,骄纵不法习以为常,虽然有靖边的功劳,品行低劣,根本不适合继承皇位。

他俩即便是嫡子,也不在朱元璋的考察范围内!

朱棣出局的缘由

朱棣是朱元璋诸子中,战功最显赫的一位,他常年镇守北京,多次深入草原与残元厮杀。按理来说,朱棣应该是朱元璋理想的选择,那么朱棣为什么落选了呢?

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性是,朱棣不是嫡子。有人认为,朱棣是武将,缺少仁爱,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我认为不是,选择候选人要全面,不能光看一个侧面。朱棣的“仁”肯定比不上朱允炆,但是,这也不能说明朱棣就“不仁”,事实上,朱元璋对朱标的过于“仁”,也是比较头疼的!

国家初建,朱元璋不会意识不到,此时的大明,还不能脱离武功,朱棣恰恰有这个特长,有他在,还可以镇得住开国功臣们,这些都是朱棣的优势。

所以,朱棣落选,我觉得最大的可能就是,朱棣不是嫡子。他变身嫡子的说法,是他登基后篡改历史,混淆视听的结果。

当然,朱元璋不会被他骗,不是嫡子就不能入选,他被朱元璋忍痛割爱了。

朱允炆入选的被动成分

不管朱樉和朱棡谁是嫡子,都不适合做储君,朱元璋就面临巨大难题,按照宗法制,他只能选择朱樉或朱棡,怎么办?

如果公然跳开朱樉和朱棡,选择朱棣,除非朱棣是嫡子,朱樉和朱棡不是嫡子,否则,他就是自寻烦恼,其他的儿子们不会同意,大臣们也不会同意。

连朱棣都没资格,其他的儿子们更别提了。

所以,以嫡长孙为理由,隔代传承,是这几个方案里,相对更靠谱一点的选择。这是朱元璋不得已的选择,而不是他坚定不二的选择。

朱允炆入选的主动成分

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德行,获得了爷爷的认可,另一方面他要感谢父亲朱标,给他留下的良好基础。

朱允炆就是朱标的翻版,他为人宽厚文雅,仁孝谦恭。朱标去世时,朱允炆因为伤心过度,变得消瘦不堪,朱元璋心疼地说:“尔诚纯孝,顾不念我乎。”这话说得催人泪下。

由此可见,朱元璋是喜欢朱允炆的。朱元璋对朱标的爱,超过任何一个帝王对太子的爱,太子早亡,他将丧子之痛,转化为对孙子的爱,那是人之常情,况且朱元璋在孙子身上,看到的是儿子的身影。

这就是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的感情基础,和朱允炆为人被认可的硬实力。

综上所说,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皇太孙,实在是朱樉和朱棡不适合做储君,朱棣的身份又是庶子,任何一个儿子入选都会对帝国造成伤害。与此对比,朱允炆既有朱标的优点,又承载了朱元璋的爱,还是嫡系长孙。他只能突破宗法制,将储位隔代传给孙子朱允炆。

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皇太子作为储君、皇位继承人,是司空见惯的事,是常态。但皇太孙却不经常出现,是个比较稀奇的事,一旦出现皇太孙,必定有故事。

皇太孙,储君的一种,跟皇太子一样,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跟皇太弟、皇太叔等类似。通常的情况是太子的嫡长子,在太子去世后,改封其为太孙。但也有太子健在时被封皇太孙的情况,比如唐高宗李治的太孙李重润、明成祖朱棣封朱瞻基为皇太孙等。

朱元璋把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也是有故事的。

朱元璋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不循规蹈矩,不按套路出牌。但他做了皇帝后,却制定了《明皇祖训》,非常详细、具体地制定了他能够想到的所有事务的行为准则,希望他的江山和子孙能够严格地按照制订的规则,千秋万代、一承不变地延续下去。

朱元璋出身贫寒,能够吃饱一餐就不容易了,从小没有那么多的穷讲究。

从朱元璋与马皇后与太子朱标之间,发生的一些生活细节可以看出端倪。

史料记载,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悲痛异常,几乎一病不起,整日以泪洗面。他拉着太子朱标的胳膊,怕打着朱标的后背说:“标儿,你娘走了,我可怎么办啊?”

朱元璋给马皇后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其规格甚至超过了以后他自己的葬礼。之后,朱元璋发誓再也不立皇后,以李淑妃主持后宫。

马皇后本是富贵人家的大小姐,因为父亲被杀,被郭子兴收养为义女。

唐末时期妇女就开始缠足,明朝时缠足是很普遍的事,但马大姐却不缠足,因此人称马大脚。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深得其赏识,就把马大脚许配了朱元璋。但由于郭子兴心胸狭窄,对朱元璋产生了怀疑,把他软禁起来。马大姐为了能让朱元璋吃到热饼,几次把滚烫的烧饼揣在怀里偷偷地送给朱元璋,把她自己的胸口都烫伤了。

这份情谊,让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最喜欢的美食还是烧饼。

马皇后去世后,太子朱标担心失去了依靠,就把马皇后背着他逃难的情形,绘制成图像,藏在怀里,以备不测。

由于朱元璋一生嗜杀,杀戮过重,太子朱标就劝谏。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追打他。

朱标有意把这个图像掉在地上,太祖看了后,感念马皇后而怒气得以消除。

洪武七年(1374年),孙贵妃去世,朱元璋让太子朱标服丧,但朱标以不合礼法而不干。气得朱元璋拿着剑,满大殿上追着要杀他。在众人劝和下,才得以平息。

皇帝金口玉言,他真要想杀朱标,不就一句话吗?还需要追上他才能杀他吗?

朱元璋既是帝王,也是舔犊情深的父亲,打打闹闹,更像是一对普通的父子。

就是这样一位率性而为的帝王,却制定了严格的《皇明祖训》,把所有一切都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皇明祖训》,初名《祖训录》,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主持编纂的明朝典籍。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编纂,洪武六年成书,洪武九年又加修订,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重定,更名为《皇明祖训》。

朱元璋制定此典籍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皇权,对后世子孙进行训诫。其严格规定了几乎所有的行为准则,看上去很完美,其实意义并不大,更像是一出闹剧。这就好比说单位里面的规章制度,挂在墙上,人人看得见,而真正有几个人遵守呢?

关于皇位继承,《皇明祖训》是这么说得: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这里的意思是皇帝没有皇子,就兄终弟及,而没有说可以收养个儿子继承皇位。没说就等于不能,因为明确了兄终弟及。

对于朱元璋来说,如果太子没有儿子,那么他另一个嫡出的皇子就可以继位。这很好理解,也很容易接受。但对于太子来说,可就大为不同了。

养子也是儿子,但亲兄弟也仅仅是兄弟。养子与兄弟,那个更有指望呢?不言而喻。

朱元璋这一点就不合实际,兄终弟及只能是特殊情况,不能作为一个在养子之上的普通原则。

普通人家没有儿子还把兄弟的儿子过继过来做养子,何况是帝王之家。

再看一下封爵:

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女皆封郡主,赐诰命。

朱元璋明确了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这就是他管得太多了。

立了皇太子,就确定了皇位继承人,是储君,将来继承皇位。太子继位以后,再立太子作为储君。这是太子的事,作为朱元璋不可以越俎代庖。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多。

朱元璋是性情中人,从他对马皇后的情感及与太子朱标的一些行为,就看出一二。

但在皇位继承等涉及江山稳固上面,朱元璋却希望通过死板教条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子孙与群臣,让他们循规蹈矩,完全按照套路行事,不得逾越。

从有关史料来看,朱元璋认为太子朱标性格偏弱,他很喜欢四子燕王朱棣。但他不想破了自己所立的规矩,朱标死后,朱元璋毫不犹豫的立朱标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其实,朱元璋坚定地明确了一个规则,就是绝对的嫡长子继承制。

《皇明祖训》上,没有明确地说明太子去世太早,由皇太孙继承皇位这一规则。但从朱元璋驾崩后的遗诏,就看出皇太孙的继承权。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恰恰说明了朱元璋矛盾的心理。他自己不喜欢按照套路出牌,他更明白许多事是无法按照套路的。但他也清楚,没有套路就会出现混乱,特别是皇位的继承,很容易因为争夺皇位引起相互残杀,造成内耗为外人所乘。

如果明确了继承顺序,也就打消了其他人的非分之想。

但这事,朱元璋想得太天真,很难想象朱元璋会有这么幼稚的想法。

本就是刀尖上舔血的营生,拼得是实力,任何规则最终靠实力说话。如果都按照套路出牌,哪里还有改朝换代一说。

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子孙后代,遵循他制订的继承制度,以确保江山万代永不改变。

其实,朱元璋跟秦始皇一样,想得越多越麻烦。秦二世而亡,明朝不到一代结束,就破了这个规矩。

虽说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在豹眼看来,有些事未必如此。想得太多,顾虑太远,反而是个麻烦。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就是最好的佐证。

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本质上还是朱元璋这个老古董,受几千年传统的影响,江山社稷。祖宗庙堂。立长不立幼,传长不传幼的影响。

原本皇太子皇长子朱标在世,明太祖穷尽心力培养做接班人。朱标也不负期望。才德卓然可堪大用。可惜年纪轻轻就走了。朱元璋万分失落之下。为了防止其他几个皇子争夺皇位。引起内讧。决定延续皇太子朱标一脉。立皇太孙为正统继承人。这也是皇明正统。无可争议。也得到了朝廷和其他的几位皇子的一致拥戴。

如果不是因为方孝孺和几位大臣处置失当,过急,从历史上看,朱棣未必就敢造反。

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自己的太子朱标去世后,选择了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大明皇帝继承人,这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其过程也比较复杂。

朱元璋在还没有当上皇帝只是吴王时,就立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为世子,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继承人就是嫡长子的朱标,在当上皇帝后,仍然以朱标为帝国继承人,说明朱元璋一直秉承着封建宗法制度,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问题就出在朱标在朱元璋还健在的时候就去世了,朱元璋不仅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同时又面临帝国继承人的变动,到底选择谁为继承人?

从常理上来说,嫡长子去世,就选嫡次子就行,也就是朱标的弟弟为继承人,这也就是常说的“兄终弟及”,这种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一般用于前任皇帝没有儿子或者儿子非常小,比如汉武帝的继承人太子刘据因为涉及谋反事件自杀,所以汉武帝就从刘据的弟弟中选择继承人,最终选择了年龄最小的刘弗陵为继承人,这就是兄终弟及。

朱标是嫡子,他有2个同母弟弟,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还有两个年长的异母弟弟: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其他的弟弟就暂时不说了,按继承顺利来说首先应该在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之间选择,朱标去世的当年秦王朱樉37岁,晋王朱棡35岁。

但是朱元璋对秦王朱樉一直不太满意,就在朱标去世的前一年,朱元璋还因为秦王朱樉掌管皇族属籍等事物过失较多,改由太子朱标巡视关陕,而将秦王朱樉由封地调到京城南京,直到朱标去世的当年,朱元璋才在朱标的劝说下让秦王朱樉回到封地就藩,也就是在这一年,朱标去世了。

按制度,朱元璋应该立秦王朱樉为继承人,但朱元璋明明又不喜欢秦王朱樉,所以犹豫了,如果立其他的藩王为继承人,则破坏了宗法继承制,再加上朱元璋吸取了之前朝代的经验教训,如果立藩王继承大统的话,担心会有其他人不服,会引发祸乱,今天可以立一个藩王为帝,那么明天就会有不怀好意的奸臣立另一个藩王为帝,会引发动乱,这是朱元璋当前考虑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需要朱元璋考虑,就是太子朱标的寿命太短了,再加上秦王朱樉、晋王朱棡身体不太好,自己儿子的身体朱元璋肯定是知道的,从后来的寿命也能看出,秦王朱樉40岁就去世了,晋王朱棡41岁去世,寿命太短继承皇帝位也是一个麻烦事,过不了两年又要选继承人就是大问题,最终,朱元璋放弃了在儿子中寻找继承人。

原本宗法制下的继承制应该是:

前任皇帝有儿子时:嫡长子》庶长子》嫡兄弟》庶兄弟

前任皇帝无儿子或者儿子不具备资格(年龄小):嫡兄弟》庶兄弟》嫡长子》庶长子

按照制度,朱元璋应该从孙子中选择继承人,也就是从朱标的儿子中选择继承人,朱标的长子是朱雄英,可早在1382年就去世了,朱标的次子是朱允炆,当时16岁,可朱雄英与朱允炆的母亲不是一个人,朱雄英的母亲是常遇春的女儿,在1378年就去世了,朱允炆的母亲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在常遇春的女儿去世之后被朱标扶正为太子妃,所以在法律上,朱雄英、朱允炆都是嫡子,另外朱雄英还有一个同母的嫡弟叫朱允熥,只比朱允炆小一岁,也有继承资格。

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朱允炆和朱允熥是不是都是嫡子?如果都是嫡子,那么按长幼顺利来看,朱允炆就是继承人,因为年长,如果朱允炆不是嫡子,那么就只能是朱允熥为继承人。

而这个关键就在于两人的母亲,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在1378年去世了,因此朱标把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扶为正妻,在1392年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就是嫡子,而朱允熥同样是嫡子,关于这种特殊情况的宗法解释在《新唐书》有过解释如下:

《新唐书·儒学传下·韦公肃》:古诸侯一娶九女,故庙无二嫡,自秦以来有再娶,前娶后继,皆嫡也,两祔无嫌。

也就是说被扶正后的嫡妻生了儿子与之前嫡妻生的儿子都是嫡子,所以朱允炆和朱允熥都是嫡子,嫡子之中就比年长,朱允炆年长,所以应该立朱允炆为继承人,最终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为继承人。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导致了朱元璋立朱允炆而没有立朱允熥为继承人,就是因为他们的母系,也就是外戚的原因,朱允熥是常遇春的外孙,常家在朝廷势力较大,关系复杂,外戚过于强大,会有干涉内政的威胁,而朱允炆的母系外戚则没有这样的担忧。

不仅朱元璋这么想,其实朝廷中也有人这么想,当时有个叫刘三吾的翰林学士也请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当时刘三吾对朱元璋说了这么一句话:

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意思就是:皇孙现在年富力强,又是嫡子孙,儿子死了孙子继承,合乎传统礼法,如果立燕王(朱棣),那么置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于何地啊?

当时朱元璋就直接回复说:善!就是好的意思,也许燕王朱棣在当时很有能力,也很有继承资格,但是从朱元璋的态度中就能看出,他也有立皇孙之意。所以朱元璋立继承人这么一件复杂的事情总算定下来了,而且朱元璋在立了朱允炆为继承人三年后,也最终确定了《皇明祖训》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明朝继承法制的内容,确定了继承原则是: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

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皇太孙这个词在别处听说过吗?好向是朱元璋开创的先例,之后也没怎么听说过,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事儿其实很奇葩,背后更藏着无奈。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结果朱标先于朱元璋死了,老朱非常喜欢大儿子朱标,于是就继续往下传,让朱标的长子继位,起个名字叫皇太孙,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的皇太孙,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是朱标的长子吗?不是,朱标的长子叫朱雄英,活到八岁就死了。不过按老朱的逻辑,长子朱标死了,传给长孙,应该传给朱雄英才对,朱雄英也死了,传不下去了,那就传给老张家老李家,老张家老李家那得多感谢老朱。不过老朱不傻,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怎么会传给老张家老李家?于是传给了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老朱把他封为皇太孙,按照老朱的逻辑,那就是老大死了让活着的老二接班。这就出现了逻辑混乱,按照老朱的逻辑朱标死了,老二朱樉继位才对,老二死了老三朱棡继位,老三死了老四朱棣继位,这才合理。怎么也传不到朱允炆那儿去。

按照上述逻辑皇帝还真就能落到朱棣头上,朱棣也不用造反了,老百姓也避免了4年战争之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朱是1398年6月驾崩的,在这之前朱樉和朱棡分别于1395年4月和1398年3月先于老朱去世了,朱棣和朱允炆一样成了事实上的老大,最终显然应该由朱棣接班。

老朱是爹,又是皇帝,他不讲理儿子有什么办法,只能听之任之,但心里是不满意的,也是不服气的。后来朱棣就把气撒在了建文帝朱允炆身上,造了他的反,这是后话。



古代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先从嫡子由大到小排,嫡子没有了,庶子由大到小排,没有提孙子的事儿。老朱不明白吗?明白,那为啥还要让孙子继位,他实在是有苦衷啊!

据说朱标死后,老朱也想过立朱棣为太子,因为朱棣太像老朱,老朱觉得他比较适合当皇帝,但是老朱征求意见,大臣们都反对,说这样会引起后代们争夺皇权,不利于国家稳定。但是老朱不想立朱樉,因为朱樉在藩国干得不好,过失太多,曾经被调回京城,还是太子朱标为他说情才让他返回封地。既然不能把朱棣立为太子,又不想把朱标死后实际上的长子朱樉立为太子,老朱思来想去觉得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相对比较合适,虽然逻辑上有点牵强,但有老朱的权威在也没问题,于是朱允炆就成了皇太孙。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

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品读历史,感悟真香,真香君来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个问题。虽然正史中的记载马皇后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不过从一些后人的推断来看除了朱标可能其余三个儿子都不是马皇后所生,所以在朱元璋的眼里只有他们三口人是一家,因此在朱标死后皇位当然要让自己的孙子来继承,这是选择朱允炆的首要原因。不过即便刨除这个因素,朱允炆依然会是他的最佳选择,原因如下:

一,创业难守业更难,朱允炆在治国方面要好于朱棣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得位最正的皇帝,完全是用自己的双手打下的江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开拓型君主,而在做了皇帝之后,朱元璋一方面自己学习历史上的治国经验,一方面采纳群臣的建议,虽然是在马上得来的天下,但在明初刚刚结束战乱百废待兴,如果下一任君王继续沿着他的道路开拓进取,对于王朝的稳定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宽厚仁慈的太子朱标是朱元璋最为满意的继承者,可惜的是天不假年,朱标早早的离世打乱了朱元璋的部署,在朱标去世之后,其实朱元璋有多种选择,比如在其他儿子之中以“兄终弟及”的制度再立一位太子,不过由于之前咱们说到的原因,加上老二和老三的表现距离明太祖的要求相差太远,老四朱棣的表现虽然不错,但是不符合朱元璋在下一任君王实施仁政的理念。

所以,朱元璋决定在朱标的儿子之中做出选择!

二、担心外戚专政,选朱允熥不如选朱允炆

朱标生前的子嗣也不少,除了早早夭折的嫡长子朱雄英外,还有同是太子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以及吕氏所生的朱允炆。

如果常氏不是在生下朱允熥后就病逝,并且吕氏又被扶正为太子妃的话,那朱允熥嫡长子的身份就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变数让朱元璋决定朱允炆即位成为可能。

其实朱元璋不选择朱允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常氏家族势力太大,如果朱允熥做了皇帝,极有可能出现外戚专政的可能,这是朱元璋绝不想看到的,所以在两个孙子之间他选择了朱允炆。

三、单纯的喜欢朱允炆

有可能是朱允炆在相貌性情等方面更像朱标,所以在爱屋及乌的情况下,朱元璋更加偏爱朱允炆一些,尤其是一次朱元璋问朱允炆如果他的叔叔弟弟们造反的话他会怎么办的时候?朱允炆的回答是:第一,用爱来感化他们;第二,如果爱不管用,就用大义来谴责他们;第三,如果谴责也不好使,那就只能动武,但是肯定留他们性命。如此回答让朱元璋心感宽慰,所以才放心的把皇位交给朱允炆。

.可能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他的决定就是天道王命,不管他在世与否子孙都只有接受的份,万万没有想到朱棣会造反,这样的结果是他始料未及的。

其实以明史中对朱允炆的评价来看,如果没有靖难之役,未必不会成为一代仁君。

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